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在长生不老时》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爱在长生不老时》读后感10篇

2018-08-31 05:4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在长生不老时》读后感10篇

  《爱在长生不老时》是一本由(美)加里·施特恩加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3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爱在长生不老时》读后感(一):描绘时间真貌的悲壮之举

  齐邦媛说,对于我最有吸引力的是时间和文字,时间深遂难测,用有限的文字去描绘时间真貌,简直是悲壮之举。我想齐先生是读过这本《爱在长生不老时》,才想说这番话的。或许不是。然而,作者加里.施特恩加特恰是摸索着文字的路径来描摹未来世界的,我们读出了绝望味道荒诞悲壮。

  《爱在长生不老时》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拥有最多幻想现实元素结合小说。在非现实主义题材里,如今大行其道倍受青少年读者追捧的首推穿越和科幻,穿越是古风,科幻是构建想象。可是用未来情景勾勒现实的手法,要数施特恩加特的最为别致,杂而不乱有看头。 书中的故事情节有点像科马克.麦卡锡的《路》,又有点像经典的《爱情故事》,在某些频点上还有点契诃夫和托尔斯泰的劲头儿。但是,综合起来想想,这就是只属于施特恩加特的文风幽默荒诞、深情灰暗,在读者的想象之外另辟蹊径,稍不留神,我们就会随着他的笔尖,迷迷糊糊地拐上了残酷的现实之路。

  那我们就先当它是爱情故事来读吧。每当我们谈到爱情故事,就非得像人鬼情未了般凄情缠绵,爱到可歌可泣天荒地老。施特恩加特还没笨到去抄前辈后路地步。他的故事简单,就是个老牛吃嫩草的故事。年近不惑的列尼是移民美国的苏联犹太人,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二十几岁的韩裔美国人尤尼斯。她出身一个穷困潦倒欠债累累的移民家庭,最终劈腿屈从于一个七十岁却有年轻样貌富翁,这个老头恰好是列尼的老板乔西。当乔西取走她所有的东西之后,施特恩加特写道,“我打开了莲蓬,爬进去,将丝塔芙(尤尼斯用过的洗面奶)倒了自己一身。我用力搓着肩膀胸部手臂。站在热得发烫的水流下,我的皮肤终于像瓶子许诺的那样,变得干净柔滑了。”这里没有悲泣,没有恸哭,失恋后最大的悲伤不是爱情远去,而是我已经住在了你的身体里。施特恩加特用文字堆叠起来的悲壮是无声无息的,怪不得他让列尼给尤尼斯举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例子

  那我们再把它当成《路》来读一回吧。列尼在一个可笑地方-“无限延寿公司工作顾名思义一家能使人长生不老的公司。 这是人生终极目标吧,从秦始皇开始就有的帝王梦。无限延寿公司只为高端客户服务,也就是不管多久的未来仍然是有钱人的天堂穷苦人的地狱可想而知,施特恩加特的心里得多么藐视乌托邦!小说并没有像《路》那样直指人性悲凉,而是将全球日益严重贫富分划无限扩大。“低净值”的老百姓开始走上街头要求,“人民的劝力”,“住房是明权”,“烧光信用杆“,作者故意用语焉不详渲染黑色幽默的氛围,不论世界如何变幻,平等权力永远是人民追求目的政府的镇压让列尼失掉了最好的朋友诺亚,一个连诺亚方舟都沉没的国度哪里会拥用未来?我想这里的诺亚是一个暗喻,如今我们在向往一个没有未来的未来,这是不是比《路》里的核战争爆发后还要让人心酸?在这样的国家里长生不老也是对人类极大讽刺

  书里无数次地提到的中国,是个令我喜忧掺半的元素。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世界秩序崩溃时代。欧洲惨淡,美国不再是全球的“大哥大”,而是像希腊一样濒临破产。猜猜那时的世界大波士是谁?China!因为美国人欠咱们钱!人民币美元的汇率已经1:1了;中国人是全球消费主力军;美国人攒钱只攒人民币……最神奇的是小说最后一章的标题,《列尼.艾布拉莫夫日记》之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二零一二年版后记,我顿时觉得做个中国人也不赖!施特恩加特一定是中国通吧,要么怎么写起中国来那么游刃有余?可我依然要揣度他夸赞中国的诚意

  谈到列尼的日记,也算是施特恩加特在叙事方法上的创新。小说采用复式结构,列尼通过写日记来讲述日常生活,尤尼斯通过网络邮件好友倾诉心事双方都是对方陈述里的第三者。你有时觉得他俩是面对面,有时却也背靠背。小说是一门语言艺术,一个作者的语言能力决定了他叙事的宽度。列尼的语言充满了玩世不恭离经叛道,尤尼斯的网络语言风趣俏皮。从俩人话语中都可以读到压抑反抗,最终尤尼斯选择俗世妥协,借乔西之力拯救父母家庭之困。而列尼走上了反抗到底之路:我打算去死。

  “我的人格不复存在,生命之灯将被熄灭,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都将消失。我会变为一个零。”如果世界上真有长生不老的选项,我仍然会像列尼一样让自己化为零。尘归尘,土归土。世界有生死才会美丽,只有爱永存于长生不老时。尽管描绘时间真貌是一场悲壮之举,可施特恩加特做到了。

  已发于《深圳晚报》

  《爱在长生不老时》读后感(二):关于《爱在长生不老时》的一点笔记

  今年以来难得看新出的小说,最近有同事力荐她做的新书——加里·施特恩加特的《爱在长生不老时》(SUPER SAD TRUE LOVE STORY),很有意思的一本轻科幻反乌托邦小说。读了近半,有些想法。先利用工作之便,抄一段书(中译本P90-93,英文版P88-91):

  ——————————引用的分割线——————————

  “我们去操。”毗瑟弩冲着姑娘方向说。

  “天啊,冷静点,黑人,”我惊得语无伦次了,“你家里已经有一位娇妻了啊。”我对着诺亚的镜头说道,“惊喜吧,格蕾丝,好久不见,好姑娘,你在看我们的直播吗?”

  男孩哄堂大笑。“看这个傻瓜!”诺亚先叫起来,“你听到了吗,亲爱的小妞观众?列尼·艾布拉莫夫认为毗瑟弩·哥亨—克拉克刚说的是,‘我们去操!’”

  “是‘晒’啦,”毗瑟弩解释道,“我说的是‘我们去晒!’”

  “这是什么意思?”

  “他怎么像我七老八十奶奶一样!”诺亚继续咆哮,“‘晒?什么意思?我是谁?我的纸尿裤呢?’”

  “‘晒’就是放在日头底下,”毗瑟弩继续解释,“有点像,你去评价别人,同时也让别人评价你。”他拿过我的手机,做了一些设置,然后我的屏幕上也出现了“晒”的图标。“当你看到‘晒’这个图标的时候,你按下‘情绪面板’对准你的心脏,或者其他能测出脉搏的地方。”他又把手机翻过来,拔起一个棍子一样的东西,我原本以为是连接到仪表盘或者冰箱上的。我又错了。

  “然后,”他接下去说,“你看着一个姑娘,‘情绪面板’能测出你血压的任何细微变化,这样她就知道你有多想跟她上床了。”

  “好吧,多媒体傻瓜和多媒体妓女们,”诺亚吆喝着,“我们在这里为您现场直播列尼·艾布拉莫夫第一次体验‘晒’。伙计们,这是一个将会流芳百世时刻,所以把你的带宽调宽吧。这好比是莱特兄弟第一次试飞,只是他们俩不像我们的列尼一样有点蠢。JBF,黑人,如果你觉得我太过头了,就告诉我好了。噢,等等,在鲁本斯坦统治下的美国是没有过头这回事的。一旦过头,你就会被抓到北部某州,脑袋挨枪子,枪子还会直接从后脑勺穿过。接着国民护卫军负责把你火化,在特洛伊的安全审查机构里,在一个寒冷冬日,把你的骨灰一下子冲进厕所。列尼看着我的表情像在说你在胡说八道什么呢?这就是你离乡背井的这一年落下的功课,列尼好孩子:两党派控制美国重建署,妈的管他叫什么呢,重建署控制国家机器和国民护卫军,国民护卫军控制你。哎哟,在全球青少年网上是不能提这个的。或许我真的已经过头了。”

  我注意到当诺亚提到“重建署”和“两党派”的时候,毗瑟弩偷偷将头别出了镜头范围。“好吧,黑人,”他招呼我,“设定你的社区参数,就写‘目前位置的三百六十度空间——这样整个酒吧都包括进去了。接下来,看着你的姑娘,然后对准你的心脏按住面板。”我看向让我心动黑发姑娘,看着她半透明紧身裤里若隐若现大腿根部,看着她柔软的身体下两条光滑的长腿,看着她略带忧伤笑容。我用手机背触碰了一下心脏,想把我心底暖流、我对爱的自然渴求都装进去。

  吧台那边的女孩看都没朝我看一眼,立刻笑了起来。一连串数字显示在屏幕上:“性吸引力:780/800,个性:800/800,肛交/口交/性交偏好:1/3/2。”

  “性吸引力七百八十分!”诺亚又嚷嚷起来,“个性八百分!列尼·艾布拉莫夫已经迷上那小妞了。”

  “但我根本不知道她的个性啊,”我表示怀疑,“还有,怎么知道我的肛交偏好是多少呢?”

  “个性取决于她有多‘外向’,”毗瑟弩向我解释,“自己看吧。这姑娘有三千多张照片,八百个视频,还有许多多媒体资料是关于她父亲如何对她实施家暴的。你的手机会运行你下载的关于自己的东西,然后就会形成一个分数。比如,你曾经交过好几个遭遇家暴的姑娘,所以它自动默认你喜欢这一型的。接下来,让我看看形象。”毗瑟弩又下载了其他一些功能,于是我的形象便跃然于屏幕上了。

  列尼·艾布拉莫夫,纽约郡纽约城,邮编10002。五年来平均收入水平为289420美元,与人民币持平,位居全美收入水平的前19%。目前血压120/70。O型血。现年39岁,预计寿命83(47%寿命已耗尽,还剩53%)。疾病史:高胆固醇抑郁症出生地:11367邮编,法拉盛,纽约。父亲:鲍里斯·艾布拉莫夫,生于俄罗斯莫斯科;母亲高雅·艾布拉莫夫,生于白俄罗斯明斯克。遗传病史:高胆固醇,抑郁症。财富总计:9353000不与人民币持平的美元,房产,格兰德大街575号E单元607,价值1150000与人民币持平的美元。债务:抵押560330美元。消费能力:年均1200000,不与人民币持平。消费习惯异性恋,不爱好运动,不爱好汽车,没有信仰,不支持两党制。性偏好:低调的亚洲/韩国女性,以及白人/爱尔兰裔美国女性,家境清贫;恋童癖指示灯:开;自卑指示灯:开。最近购物:线装、印刷、非视频类多媒体制品,35北欧元;线装、印刷、非视频类多媒体制品,126美元,与人民币持平;线装、印刷、非视频类多媒体制品,37北欧元。

  “你别再买书了,黑人,”毗瑟弩说,“这些绊脚石会拉低你的个性得分。你小子到底哪里找来这些书的?”

  “列尼·艾布拉莫夫,地球上最后的读者!”诺亚又开始叫喊。然后,他盯着镜头喃喃自语:“我们晒得很辛苦啊,观众朋友,我们把列尼的分级也打开了。”

  源源不断数据向我们席卷而来。那个我刚晒完的姑娘把我的男性魅力值定为一百二十分,满分是八百分;个性四百五十分,还有一个叫耐力¥的指数为六百三十分。其他姑娘对我的评价也是大同小异。“该死,”诺亚说,“我们的黑人浪子艾布拉莫夫今天可是遭遇了滑铁卢。姑娘们不喜欢与生俱来的希伯来潜水管,还有这松弛的手臂。好吧,给他加点分,毗。”

  毗瑟弩在我的手机上操作着,直到排名出来。他帮我梳理了一下数据,“目前的七位男士中,”他用手指了一下整间酒吧,“诺亚的评价排在第三,我排第四,列尼第七。”

  ——————————引用的分割线——————————

  首先,解释一下几个词。毗瑟弩是主人公的一个老友原文写的是Vishnu,直译当然是毗湿奴。最近李安的电影少年派很火,大概不少人知道这个印度神灵名字意味着什么。另一个老友叫诺亚,原文是Noah,指的是应该是《圣经》里制造方舟的“挪亚”。整部小说的大背景是未来政治格局具体怎样的新格局是个大看点,不做剧透)下的文化融合冲突,所以借用印度教和基督教的神灵来隐喻暗示,也是题中之义。

  主人公列尼最前面听错了两个词,用原文很容易理解:他错听成“我们去操”(Let’s fuck),其实毗瑟弩说的是“我们去晒”(Let’s FAC)——FAC是Form A Community的缩写。后面这一大堆关于什么是“晒”的说明,身处在微博时代的我们,恐怕是太容易感同身受了。只不过作为一本带着科幻色彩的小说,作者强化了用科技手段武装下的“晒”:不仅仅像现在这样晒签到晒风景孩子晒情绪,还能晒魅力晒个性晒性吸引力晒各种欲望指数,这一切都有随时可以监控到的心跳血压激素酸碱值来加以量化打分。我直觉这个日子的到来,为期不远。之前对一些心理学实验略有耳闻,很多都是利用这些生理指标进行心理评估的。进一步发展下去,无非是个时间问题。而更关键的是,当下越来越多的心理测试被用来进行人资源评估。通过经常性调查问卷员工是不是爱岗敬业,最近是不是有负面情绪,有没有跳槽倾向,都尽在HR的掌握之中。《爱在长生不老时》前文就提到列尼所在的公司,完全以这些生理心理数据来安排人事升降,那就更是可怕的“美丽新世界”了。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有这么一句:“他怎么像我七老八十的奶奶一样!”诺亚继续咆哮,“‘晒?什么意思?我是谁?我的纸尿裤呢?’”这句话貌似调侃,其实切中了中译本书名中的“长生不老”。故事的主人公打工的公司,正是通过抗衰老治疗,开展所谓的“长生不老”业务。而显而易见的是,这种业务在未来的那个时候还只能给有钱人做。老人,哪怕像列尼这样三十九的,就已被视为“老人”,而未经抗衰老治疗的老人是无用的。年轻就是一切,这是那个未来社会的普遍认知,完全颠覆了传统价值观中对老人的正面肯定。那么当下呢?

  接下来,主人公列尼·艾布拉莫夫的一切数据全部通过一个手持设备展现在场所有人面前。这段看上去是不是有点毛骨悚然?且不说隐私暴露这个最让人恼火的问题,单单整出这么一大堆数据就潜藏这无数麻烦。据说,今年颇为流行一种叫“大数据”的理论: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超大的数据库配合云计算,可以把大量上网者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生成的内容、音频、文本、视频、图片等等)信息进行分析,最基础的是得到他们的偏好情况,进行精分,产生商业价值。那么一旦像书里那样描述的把个人信息一览无余地展示出来,那一个人的存在意义还会剩下什么呢?

  这段文字的最后,作者写道:“最近购物:线装、印刷、非视频类多媒体制品,35北欧元;线装、印刷、非视频类多媒体制品,126美元,与人民币持平;线装、印刷、非视频类多媒体制品,37北欧元。”没错,线装、印刷、非视频类多媒体制品——这就是书中这个乌托邦的未来对“书”的定义。而在那个时代,买书和读书的人简直就是怪物:“你别再买书了,黑人,”……“这些绊脚石会拉低你的个性得分。你小子到底哪里找来这些书的?”

  作为一名书业人士,我看到这个说法,实在是有点意味深长地皱起了眉头。

  《爱在长生不老时》读后感(三):爱的末端是时间的距离

  我不敢说这本书有多好,只是凭着自己那仅有的直觉去旁观罢了。故事情节不算很起伏,但却写的那样细腻生动,感觉并不是小说的那种以情节取胜来满足读者好奇心的小说,而是作者在向你倾诉他的经历,虽然环境背景距现实有点飘渺,但从某种角度来看,会不会有一天真会这样呢?

  列尼不是那种能给很多人好感的家伙,但是他的认真,他对尤尼斯的爱情却是那般热情,强烈。他是生活中的大多数,没有很富有的物质,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出众的才华或外貌。他有的只是对人的那份真切的感觉,就像大多数的我们一样,在平庸里展现着某些自己特有的魅力,我不知道,是小说太悲观了还是现实比这更残酷,但我知道的是,列尼才是那大多数,而不是乔西的那部分。

  再说这日记体的形式吧,能从不同角度的“我‘去剖析当事人的心态,显得格外真实,所以作者的手法很高超,能将人物性格从这些日记中反映出来,串联起来的故事也易接受吧。

  爱情是个不朽的话题,从古至今,从现在到为未来还将是题材的热捧者,只是,在这本书中,还穿插着友情,亲情,以及各种显而易见的人物社会关系,以一个幻想世界展现着真实的感情,有幽默,有哀伤。但是我也觉得,这场爱情里没有谁对谁错,谁都有喜欢或不喜欢,爱或不爱的权利,要走的早晚要走的。列尼不是最悲哀的那一个,无论是友情的背叛还是爱情,现实毕竟是现实。而在现实面前又不得不低下那高傲的头颅。

  爱在长生不老时,时间拉开的就是爱的尽头,那里或许是终点,也或许是另一个起点。

  《爱在长生不老时》读后感(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前几天网络上流传着一篇被誉为“迄今为止最好的科幻短篇小说”的网友戏谑之作,提到美国时是这么说的:“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美国这个国家,那都是中国建造的。要不然中国为什么给美国那么多的钱?新闻报出来的是中国持有美国上万亿国债,其实真实数字十倍都不止。美国是中国境外最大的省之一。”很多人读后一笑置之,我却发现它和我在读的《爱在长生不老时》的观点居然不谋而合!

  书中描写未来的美国因为过度消费欠下巨额债务已再难维持霸主地位,最终导致经济全面崩溃而引发了大规模的骚乱,最后还得靠经济实力强大的中国和挪威来接管并重建。荒谬吗?如果在以前,我们会认为这是纯粹的科幻小说中的场景,可是当我们经历过金融海啸和占领华尔街等风波之后,就是最乐观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简直就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寓言,是迫在眉睫就可能会发生的事。

  “反乌托邦”类型的小说自进入20世纪以来屡屡涌现经典之作,例如有“反乌托邦三部曲”之称的赫胥黎的著作《美丽新世界》、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以及扎米亚京的《我们》,它们并不能被简单的归类为科幻小说,因其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它们的创造者与其说是小说家,不如说是政治批评家更为准确。他们描述的未来世界源于现实,他们只是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典型化,以一种戏剧化的手法呈现到读者面前,他们并不盲目悲观,而是对任何鼓吹“美好未来”的言论抱着更审慎的态度。因为他们深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并不能修正人性中无法避免的弱点,反而会无限放大和催化人性中存在的阴暗面,而不断地迈向可能中存在的最坏选择。

  进入到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加里•施特恩加特像是一个千里眼,提前看到了埋藏在极度繁荣表象下的草蛇灰线,他为我们呈现的未来,就是这个时代的2.0版本,更多的电子设备、更广泛应用也更没有隐私的网络、更加碎片化的信息井喷、更加赤裸裸的物质崇拜,以及,更恶劣透支的全球经济。他把这些残酷的预言披上了一件爱情小说的外衣,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超级悲伤的真实爱情故事——这也是英文版的书名。

  谁都知道,列尼和尤尼斯不适合,看到他们的每个人都这么说,也包括他们自己。他们完全是两个世界里的人,列尼是俄裔犹太人,三十九岁了,在未来被视为老家伙,是一个喜欢读纸质书跟不上潮流的宅大叔。而尤尼斯是充满青春活力的韩裔大学生,热衷于购物,和时代没有隔阂,完全的新新人类。他们完全没有交集,但列尼知道他的魅力所在,他殷实的收入能为她提供稳定而有希望的生活。他是真爱她,他也试图和她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沟通,列尼给尤尼斯朗读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尤尼斯则坦承,“她从来不懂得如何阅读,她一直都只是在获取信息。”

  多么悲伤呵,他们的代沟是两个时代的代沟。

  更何况,他们还一起见证了这个社会的沉没与重生,虚浮在网络上太久的人性已经轻薄干脆的像一枚蝉蜕,经不起一点点的重量。研究表明,很多经历了丧子之痛的夫妻并未如人们想象中那样相互扶持共度余生,而有很大一部分选择了和平分手——就像列尼和尤尼斯。也许是因为他们度过了劫难之后,再看到对方都会觉得难以面对彼此吧。那些曾经展露在对方眼前的脆弱、崩溃和绝望,是生活在多媒体时代的多媒体人想尽快翻过去的一页,他们只想在网络上展现一个看起来更完美的的自己。

  尽管在骚乱发生的时候,他们有过努力,有过反思,甚至也想过改变,但是一旦平静下来,他们就恢复了常态,一切都像没有发生过。相比起经济大崩溃的描述,人性的异化才是最令我们感到悲伤的,逃避责任、逃避思考的极端利己主义使生命变得愈发苍白,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越来越淡漠。世界末日尚且可以重生,可是人性末日来临的时候,世界又如何重生?

  刊于3.4《新华书目报》

  《爱在长生不老时》读后感(五):前脚乌托邦,后脚生死场

  本书有一个大俗的书名,若不当心可能会被归入闺蜜读物之列,但“长生不老”确非“海枯石烂”的引申义,在书中,它不具任何浪漫色彩,而是可以金钱和权力获得的一种商品(尽管存在瑕疵),该商品的价值就在于维系金钱和权力的长生不老。

  本书即是一本“反乌托邦”小说。作者加里•施特恩加特1972年出生于苏联,7岁随家人迁居美国,照理早已归化为美国人,但祖国——一个为“乌托邦”提供源源不断想象力的国度——始终是影响其创作的幽灵。作者前两部作品《俄罗斯社交新丁手册》和《荒谬斯坦》即取材俄国,2010年出版的《爱在长生不老时》虽把目光转到美国,但仍承继了俄罗斯文学传统中那种尖刻、幽默和深沉的风格。而关于转写美国,作者借书中男主人公列尼的话说:“我没有父母的机会,当然也不会像他们那样对俄罗斯爱恨交加,我有自己垂死的帝国需要与之斗争。”

  这“垂死的帝国”,在21世纪头十年遭遇了让任何美国人都为之胆颤的事件——9•11、金融危机、占领华尔街的街头抗议,等等——作者满怀忧惧,这才有借假想中的“美国沉没”,抒发“这样下去如何是好”的盛世危言。我们或许会讪笑作者杞人忧天,但稽考书中各种荒诞情节,我们未必能笑得出来。假如中国读者从书中只读出美国衰落而中国强大,那么便枉费了作者这一番用心。

  小说开场时,人民币已与美元持平,美国国力严重衰退。原来的橄榄型社会架构趋于金字塔型,穷人遍地,民不聊生。两位主人公,来自俄罗斯的列尼和韩国的尤尼斯,便在这风雨飘摇的境遇中相识相恋,尤尼斯后来委身列尼的老板、“长生不老”的乔西。小说后半部充满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火爆场面,狗血味十足。与电影不同的是,正义未能战胜邪恶,爱情也未得圆满,这是“反乌托邦”小说警示意义存续的关键。

  但与《一九八四》等传统“反乌托邦”小说不同的是,本书没有一个有形的“压迫者”形象,那些手持枪械、实施监控、镇压群众的高管,不过是棋盘上的棋子。换言之,“乌托邦”理念并非通过强迫、哄骗、诱惑、收买、洗脑……等外在压力实现,而是近乎美国思想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的那种自我催眠、自我教化:人们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而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其附庸。

  《娱乐至死》所涉及的“工业技术”主要指电视,而本书则聚焦另一种媒介——手机。彼时手机功能已臻完美,视听之外,还能与全球卫星联网,精准堪比最先进的军用间谍网。人们痴迷搜索,挖掘隐私,热衷新词,沉溺于“晒”和被“晒”,人们只要将手机对准某人,其资产、信用、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酸脂、性吸引力,等等,便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

  这样的手机崇拜未必让我们大惊小怪,反而会让新新人类大呼过瘾。但作者并未止于讨论媒体技术对个人的影响(列尼就因性感度低、魅力值弱而在爱情上一路受挫),而是强调技术变革双刃性中那最锋利的一面,掉转头来指向人际关系、权力分配、经济和社会转型方面的变革。如前所述,手机方便了人们交流,又吊诡地通过排名、筛选,限制乃至取消了在“前手机时代”通过摸透对方习性进而认识彼此的可能,人际关系遂带上一种功利性。在列尼的手机上,永远只有高端和低端两种“客户”,人情上的冷漠如病毒一样传遍社会,最终导致了生灵涂炭的悲剧。

  因之,问题不在手机,而在人与科技(或者体制)的互动中,人要怎样驯服后者而不是被后者所驯服。小说中,手机潜移默化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和思维框架,人们则无不为坐稳了虚拟排名的“位置”额手称庆。这些情节看似天方夜谭,却因作者在书末安排的两个桥段而无限逼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列尼公寓中的四个年轻人因断网而轻生,其心灵空虚到竟至怀疑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尤尼斯欲知家人生死而不得,发送无果的短信在我们听来就如世界末日唯一幸存者的呼喊——而作者的终极追问更是振聋发聩:人真正的“位置”究竟在哪里?

  幸运的是,尤尼斯重拾了早年失落的与家人的羁绊,但也因家庭责任,她又只能离开列尼投入乔西的怀抱。这得失兼具的结局也是小说最具悖谬意味的地方——原本对人对事冷漠之极的尤尼斯一旦复归当下,便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生存困境,而这困境,便是千千万万沉溺于“自我催眠、自我教化”的列尼-尤尼斯们造成的。小说融和了两大互为因果的灾难,前脚乌托邦,后脚生死场——哪一脚都是致命的。所幸这只是虚构,而“反乌托邦”的意义,便是让人警惕“所幸”可能带来的麻痹和风险。是福是祸,端看今后这一“脚”我们如何迈出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