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马人的故事8》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罗马人的故事8》读后感10篇

2018-08-31 05:5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马人的故事8》读后感10篇

  《罗马人的故事8》是一本由盐野七生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人的故事8》读后感(一):军队政权,分裂时代的二元架构

  如果对比罗马的三世纪危机以及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你会会发现两者有着惊人相似。在五贤帝时代落幕之后,整个罗马便进入了军人干政的时代。而自三世纪始,各色人等便在士兵的簇拥之下走马灯似的登上了罗马皇帝之位,而又有无数因为无法满足军团士兵的需求,或被刺杀,或被后来者推翻。反观中唐之后,各地的藩镇亦是在兵团的拥护之下,而与朝廷分庭抗礼

  于是乎,这就涉及到了本文最核心的一个概念,那便是武力,这个人社会至今以来依然是权力来源之一的东西,到底是如何在历史中,特别是罗马的三世纪或者说中晚唐中起作用的呢。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是当时罗马的军团,或者说中晚唐各藩镇的兵团,他们都意识到了(或者说一知半解了解到了)他们作为军队这一整体存在,是有凌驾于这个社会之上的一种存在的权力。也因而,拥有这种权力的军团,便有了与统治这个国家的政权抗衡的权力。

  而这其实也是一种力量博弈,因为无论哪个政权,都是需要军队的武力以维护内外的稳定的。因而当军队摆脱了政权的控制之时,军队便能以此作为与政权讨价还价的权力。这也是为何在三世纪危机中,刚上台的皇帝都必须要通过各种手段收刮钱财以满足兵团的需要。而中晚唐的各地节度使,其实也是需要各种手段赏赐兵团以维持自己地位

  但与此同时,军队在与政权的交手过程中也会发现,政权的必要性。因为武力虽然破坏了惊人,但军人也要吃饭。而职业军人无地也无种田之技能,因而只能从政权索取。而征税,其实是一个技术活,纵观罗马的历史,人们会发现,其实罗马帝国的征税能力相比中华帝国其实差远了。但纵是如此,此政权之征税的能力也是军团唯一的依靠

  而特别是到了三世纪,整个帝国都处于防卫的态势,从而军队再也无可能,也没有能力从对外征伐中得到军饷。因而军团与政权,其实是互为依靠的二元结构。当然,到了近代。因为大量的军人,特别是高级军官本身也是受过教育文化的。因而便能够出现军队凌驾于政权之上的军政府。但在罗马的三世纪,识字率不到5% 的年代,士兵大多还是文盲的,从而也无可能领导政权。 而反观中晚唐的藩镇,其实亦如是。因为兵团本身皆是由没有文化的士兵构成,因而要组织起有战斗力的军队,兵团也需要推举出有领导力的将领。以此实现兵团的组织化,并通过这些将领或者节度使来与政权打交道。

  但这种二元的架构,无论在西方历史,亦或是东方历史中,都是比较罕见的。因为一只军队的形成,大多先是有领导者出现,然后以领导者搭班子形成自上而下金字塔式组织架构。但像中晚唐以及三世纪危机中的罗马军团却是一个异数,因为此类的军队乃是自下而上构建而成的组织,这也是为何军团推举的皇帝,以及藩镇的节度使反而要将就士兵的利益原因。而这一类自下而上架构而成的军事组织,大概在往后的历史中,只能在少数案例

  比如西欧的条顿骑士团中能找到一些影子。而条顿骑士团,其实就是日后德意志容克军事贵族阶层前身。而直到二战期间,德国的正规军都保有相当的独立性,希特勒也拿次没有办法,其放才成立臭名昭著的党卫军,来执行正规军所不齿的各种下三滥行为。也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在纳粹德国这种极强的专制环境下,军队与政权的二元架构依稀也是存在的。也由是可以看出这种自下而上的组织力的强韧生命力

  反观东方,其实这种类似自下而上的军事组织也是偶尔存在的。比如说明末清初的满洲八旗制度,其就是一种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两种形成逻辑混合体。因为八旗中的每一旗都有很大的独立性,这也导致在清初会有八旗旗主争夺皇位(皇太极与其兄弟),以及后期八王(八旗旗主)议政的政治架构。只不过在八旗入关以后,大量的汉军迅速投靠满清,继而成为了满清入主中原的主力(如吴三桂)。而这些军事实力其实在后期便稀释了八旗这一军事力量的权力,也使得清初的皇帝可以在满、汉、蒙三股军事实力中斡旋,从而逐渐削弱三股实力,最后形成唯我独尊中国史上最为专制的政治体制

  但是这些案例终究是少数,因为想要形成这种自下而上的军事组织架构,也是有其必要条件的。首先,就是这种组织必须是自称系统的军团。其次军团中的士兵必须是职业军人,他们必须以士兵为职业而以此谋生。满足这两个必要条件,军团才有了形成自下而上的独立军事组织的前提。因为只有职业士兵组成的军团才能形成有战斗力的组织,才有威胁政权的基础

  《罗马人的故事8》读后感(二):革新是需要的,但是需要时间

  王石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以罗马建筑介入口来推荐这本书的。然而我一直有个问题作者是以什么身份来写这本书,来抒发自己对于罗马那种感情,甚至于在读的过程中,我觉得作者虽然作为一个旁观者,却不是一个地道的旁观者,其中当然有她的理解感性理性交融,而作者浅显易懂文笔,也让作为读者的我们,发出一声叹息,啊,原来是这样的。

  直到读到这一册书,作者对自己写作目的定位,以一位哲学家甚至于微微倾向评论家的身份来写这系列书而不是历史学家。我想这么说虽然是标榜自己于业余,但是因为热爱甚至对罗马史有浓厚兴趣,才提笔写下这一系列书。

  而作为读者的我,在作者加上对中国人序言后,又该在读完这本书有什么感想,其实也很复杂。我不能说很了解历史,毕竟只在读书时期的历史课有过记忆印象。两者之间的比较也超过我所学的范围,所以我只是找了一个小小的入口,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我想很多人阅读一本书,可能也只是了解了这本书的一面,而不是全面,如果当作者的水平与读者的水平差很多的时候。这本书讲了从尼禄死后的三位继承者的争夺到平定下来的,行省出生的第一公民存在了。在写历代第一公民的时候,作者评判好与差的标准是自己定下的,史实只是作为参考,我想这才是这一系列书给作为读者的我们耳目一新地方也是最迷人的地方。作者认为,对于人来说,最大的幸运莫过于为自己做事情同时对自己所属共同体有益,即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一致。我想现在的统治机构哪个不是以此为目标,可是真的很少有能力的人可以做到吧。所以作者笔下的第一公民还是有很多现代统治者可以学习的,或者说在不论在和平时代还是战乱,罗马人的统治阶级都有有识之士,真正掌握权力的人去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再来就是罗马人对于法的观念可惜对于作为东方国家的我们,在不具备历史和精神上对于法的融合实施起来确实是有困难的。但是不得不说罗马人的革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凯撒遭暗杀是因为太过自信的暴露自己的意向而引得自己的下属以及元老院的不满,而作为继任者的奥古都斯也更加隐晦的提出自己的政见,至少给对方缓过神来的时间吧。

  所以,现代的我们,革新是需要,如何革新却是一个大问题,不是不能接受,但是需要时间以及各方的努力

  《罗马人的故事8》读后感(三):尼禄之后三帝

  尤里乌斯•克劳狄乌斯王朝落幕之后,罗马进入了“危机与克服”时期。危机虽只有短短的一年半,对帝国冲击之大却需要用漫长的二十七年来克服。尼禄之后三帝——加尔巴、奥托、和维特里乌斯制造了危机,而弗拉维王朝三帝——韦斯帕芗、提图斯、和图密善为帝国带来了转机。之后,罗马便昂首跨入了光辉绚烂的“五贤帝时代”。

  尼禄之后三帝所遇的危机,多是由他们作为帝王个人资质欠缺而造成的。

  尼禄死后,受西班牙军团推举、元老院和罗马公民认可的加尔巴继任为帝。当时,加尔巴已七十二岁,拥有罗马贵族血统和长期成功统治行省的资历按理说高龄经验应该让老人对帝位秉持一种戒慎恐惧如履薄冰态度,而实际上,他却表现出了少有的轻忽。首先,在黄袍加身得来的帝位获得元老院和罗马公民首肯之后,加尔巴没有及时赶到罗马接掌权力。从西班牙到罗马,成了他的漫游之旅,走了足足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间,他也没有对重大事项做出任何过渡性的安排也就是说庞大的帝国在这段时间里处于权力真空状态一般来说,新任的元首会有一段三个月至半年的蜜月期,因为得到各方的高度支持而极易施政,而加尔巴白白将自己的蜜月期空耗掉了。其次,在进入罗马之后,加尔巴的财政政策让他快速失掉了民心。对于普罗大众,从短期而言,再没有比实质提高物质活水平更能得其欢心的了,更何况在此之前的五任帝王在登基之始都有向首都平民驻扎行省的军团士兵发放赏金的惯例。而加尔巴破了例。不但如此,他还要求归还尼禄在位时发放的赏金和奖品。尼禄在位长达十四年,而且他主要奖励的是歌手演员、骑士、角斗士这些社会下层的劳动者。在这样引人失望的政策下,民心浮动是可想而知的。再次,在失去罗马公民支持的同时,加尔巴更激化了前线军团的对立。由于他统治的行省并非帝国最前线(莱茵河、多瑙河、和幼发拉底河),他也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所以从登基之始就未曾得到前线兵团的强烈支持。观望之中的将士,在获悉这位新君的一系列政策远不如预期、授予其权力正当性的元老院和罗马公民对他的支持逐渐松动时,便生出了异心。号称罗马最强之师、驻扎莱茵河防线的“日耳曼军团”自行拥立了维特里乌斯以取而代之。最后,加尔巴在副手和继任者这两项最为敏感人事问题上犯了大错,这直接导致了他的被害。维尼乌斯和皮索都是他从个人利益出发、而非出自大局观的选择。这不但让他失去了众多支持者,更逼反了深孚众望的重要同盟者奥托。年方三十六岁、继任无望的奥托轻易笼络了近卫军团,刺杀了加尔巴,也连带杀死了维尼乌斯和皮索。

  继加尔巴登上帝位的奥托远无前任的运气,因为维特里乌斯已经先其称帝,他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内战局面。奥托长于统治,而无战争经验,他的失败其实就是军事上的失利,无关乎政治与经济。在缺少兵力情况下,奥托还是临时组建了五万人的军队,并赢得了足以与“莱茵河军团”匹敌的“多瑙河军团”的支持。这恰恰反应了他的政治才能。只要不出现脆败,拖到“多瑙河军团”主力到达,这场内战鹿死谁手,委实难言。可惜,这时奥托犯了一个要命错误。他没有听从实战经验丰富的鲍利努斯等人的建议而选择尽快决战,并将贝特里亚库姆战役指挥权交到了与他一样没有战争经验的哥哥提提亚努斯以及近卫军团长普鲁克鲁斯手上。甫一战败,奥托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他干脆利落地自杀了。当时,“多瑙河军团”已经赶到了意大利本土的入口阿奎莱亚,他只要暂时撤兵,勉力支撑一阵,或许还有反败为胜的可能。谁能想到一个志在帝位的人这么轻易就放弃了。如果像塔西佗所说,他可能是希望用自己的死换得内战的提早结束,那么笔者认为,在维特里乌斯已经称帝的情势下,他从一开始就不应涉入其中。更可信解释是,奥托是一个太过脆弱的帝王。

  奥托的脆弱铺就了维特里乌斯的帝王之路。也许得来太易,维特里乌斯的怠惰又轻易葬送了它。对内,他违反了罗马帝国一贯宽容败者的传统,在对奥托一方军队的处置上粗暴严酷。对外,在帝国东方,韦斯帕芗联手穆奇阿努斯和亚历山大紧锣密鼓地完成了起兵称帝的种种布置,而他对此毫无警觉,没有采取任何对应措施。即便第二次贝特里亚库姆战役失利的消息传来,也没有激起他的一点点斗志和进取心。根据塔西佗的记载身体肥胖的维特里乌斯躲藏在庭院树荫下,有人端来食物时才会抬起头……

  旧王朝业已落幕,新王朝尚未开启。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权力的舞台角色频换。加尔巴的轻忽、奥托的脆弱、维特里乌斯的怠惰注定了他们只能成为过客,唯有个性完善者才是真正的主角

  《罗马人的故事8》读后感(四):尼禄后的混乱安定

  尼禄之后的皇帝

  1. 加尔巴

  资质平庸,无政治觉悟,加上糟糕的人事安排

  2. 奥托

  作为行省总督的奥托很成功,但是遭遇了与维特利乌斯的内战。奥托没有军事的基本常识,败北之后自杀。

  3. 维特利乌斯

  也是短命的一个皇帝。首先在处置近卫军团兵(保护皇帝,但是他下令解雇所有士兵,理由曾经支持奥托)犯了错误。其次在处置奥托一方参展士兵上也犯了错误(让他们返回服役地方,并在行省兵团的监视下)

  4. 随后维斯帕芗与叙利亚总督穆奇阿努斯和埃及长官亚历山大开始准备称帝计划

  在内战时期,日耳曼裔辅助兵煽动高卢人建立高卢帝国。

  凯撒的赠与家族名措施手边了高卢人,缔结了保护人关系。

  巴达维人建立了高卢帝国,不到半年土崩瓦解。

  尼禄时期针对犹太的战争。

  维斯帕芗重建罗马。

  接见过呼吁打倒帝政的共和主义者,维斯帕芗耐性听过后,忍不住说:“你好像什么话都敢说,恨不得让我叛你死刑,可是就算一条狗在我面前叫个不停,我也不会杀它。从此以后,这一派的哲学家就得到了一个名字”

  罗马的原型竞技场的修建者就是维斯帕芗。

  平稳的完成了他的执政时期。、

  5. 提图斯:在位期间,灾害频发,估计累死的。

  6. 皇帝图密善:执政时还比较年轻,没有太多政治经验更没有军事经验。

  最大功绩修建日耳曼长城,达契亚人的和平协定及促成了古代唯一成体系的教育论著。

  《罗马人的故事8》读后感(五):好书有时候是一次人生的洗礼

  好书有时候是一次人生的洗礼。

  罗马史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历史书上看过或者听过,但是和我们自己的历史相比,很多时候都是模糊的一团乱麻。因为这个历史太长了,如果从罗马建城到君士坦丁堡陷落,前后的跨度两千多年,这个历史太惊人了。所以中国人读罗马史有一种窒息感,太长了,不像中国史,即使是再强盛的王朝过了几百年也会改朝换代。

  但是盐也七生的这本书不同,提纲挈领,又不落重点。

  看完了有一种历史在书中流淌的感觉,看到了汉尼拔的战意,西庇阿的智慧,凯撒的伟大,屋大维的君临天下。

  这本书还不仅仅局限在政治、军事领域,更多的时候包含着对人性的思考,对历史的反思。

  好书!

  《罗马人的故事8》读后感(六):《危机与克服》笔记

(一)皇帝加巴尔

  “他来了,他当上皇帝了,他死了。”当时,昏君新丧,局势嚣然,军队骄吝。坐在君位上如在火上烧。如没有大野心,大能力,怎么能当的了呢?

(二)皇帝奥托

  奥托这个人,治地方有术,其德一;不害对手之弟,其德二;战败自刎,不使祖国陷于战争的泥淖,其德三。君子乎若人。孔子说:陈力求列,不可而止。说的就是这样的人。他的能人只能无法成为乱世的君主,读者不能指责他。

(三)皇帝维特里乌斯

  尼禄死至奥托已经换了三个皇帝了,近卫军说换皇帝就换皇帝;罗马公民也不把换皇帝当回事;元老院也是看热闹的心态。我要是维特里乌斯,也深恨之。尤其是近卫军这些不打仗只换皇帝少爷兵。让他们扫厕所都是对厕所的侮辱。虽然这样,维特里乌斯还是缺少政治家隐忍的素质。

  不过这么换皇帝,总有一天,大阴谋家会上台,搞北宋那一套。到时候军队、元老院与罗马公民都要臣服于这套集权系统,后悔也来不及了。

(四)帝国的边境

  1. 日尔曼人的叛变

  罗马一年之内换了四个皇帝,防御帝国边境的公民兵们都去打内战了。罗马又是一个以征服立国的帝国主义国家。此时不反何时反!晋朝的八王之乱也是一样。

  虽然这样,罗马人迅速的镇压了叛乱(或称日尔曼·高卢民族起义),晋朝就没有那么好运气了。其原因在于,皇帝维特里乌斯死的痛快;韦斯帕芗继位的叙述;再加上用了可靠的将军佩提里乌斯·凯利亚里斯。罗马算是逃过一劫,晋朝的则没有那么幸运了,仗打成了一锅粥。

  “罗马人的事,罗马人自己解决。”何等的霸气。

  盐野女士说,战争结束后,罗马人采用了宽容的态度。这不像往迦太基土地上撒盐的民族干的事。应该说韦斯帕芗刚刚继位,地位不牢,不愿意纠缠此事才是合理的解释。不管怎么说,罗马摆脱了危机。历史再一次证明,庞大帝国的崩溃,祸起首先于萧墙之内。

  2. 犹太人的反叛

  最近,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人闹独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这是西方人的观点;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是中国人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从坏的一方面来看,“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从好的一方面来看,没有信仰就什么都信,就不会为信仰发动无聊的战争。读者认为宁可没有信仰也不能把我中华变成巴尔干半岛。

  犹太人独立,既非正义,又非不正义。要靠实力说话。洋人老说人权高于主权。人权当然是高于主权。譬如台湾想独立,大陆要打战争,死了人。这个帐怎么算。生命权是第一人权。当然你可以说,不打,那不是现实主义。

  约瑟夫斯看到了犹太人抵抗无希望,自然要投降。当然汪精卫也是怎么看的,前面来说,洪承畴也是怎么看呢。当然,日本帝国主义是侵略;犹太人一半是侵略吧。

  总之,不管统治者是谁,是日本人、满州人。只要能给的老百姓带来幸福与安宁,就是好的。这一点日本人没做到,而清朝康乾时期就有了合法性。

  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以为自己吃亏了。其实正因为联合起来,才有巨大力量。宽容、平等、团结,才是大国对待民族问题的一般性原则。

  另外,作为无信仰中国人(读者),与善于学习的日本人(作者);对于犹太民族的这种固执,并不是特别喜欢。假如中国有一群有钱人,他们的天天向美帝交税。美帝再是灯塔国,中国人也会不爽。犹太人的悲剧就在于此吧。

(五)皇帝韦斯帕芗

  读者说,一年之前换四个皇帝。等待罗马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强人出现;另一个是罗马帝国的解体。幸运的是罗马帝国没有解体。

  从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内战开始,因为帝国的膨胀,共和国政体已经不适应驾驭这么广大的国土。到韦斯帕芗,终于完全变成了父死子继的“家天下”。《皇帝法》的制定,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不然当皇帝太危险。

  韦斯帕芗并非贵族,能重新使罗马复于和平,是一代雄主。

(六)皇帝图密善

  读者说,图密善的功过说不清楚。盐野说的对:要看皇帝对于国家或人民做了什么,其它的不重要。这一点来说,图密善当皇帝四平八稳,没有什么不对之处,至于私德问题,无所谓。何况我也不觉得图密善有什么私德问题。(不过就是老婆给他带绿,他没给老婆离婚。被老婆杀了。)

  关于图密善几个诟病,最大的问题达契亚之战,罗马作为老大帝国居然入岁币。但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的,这不失为解决问题办法。

  图密善时期的告密制(Delator)到底是什么,如果是盐野女士所谓“私人检察官”,那么不过是皇帝与元老院争权的工具,没有什么不好的。要是来俊臣、周兴之流。则是一种恶。

  图密善拿基督徒喂狮子,这无论不能说是善举。但这个恶是罗马人所有的恶。

  总体来说,图密善得罪了两种人,一种是掌握知识的元老院;另一种是后来掌握了宗教基督教,都是掌握话语权的阶级

  另外,其死于继承问题,这一个大问题。尤其是专制皇权。

  《罗马人的故事8》读后感(七):读7和8的一点感悟

  罗马人的故事8这一部从尼禄死后的内乱开始,历经三皇乱世,到维斯帕乡,提图斯,图密善(只看到这里)。结合上一部读下来有一点感悟。

  从决策团体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无外乎君主制,民主制和共和制,国家的政治体制也可以是三者的按比例融合而非绝对的,同时,这三种制度也没有绝对的好坏。根据具体国情,将三种形式适当融合,也许就能产生最优的制度。罗马作为一个横跨三大洲,文化跨度大,地理破碎,却还能在转入帝制后延续四百年的西方历史上唯一的大一统国家,说明了其帝制制度有极大的优越性,从刚刚所说的角度看,她适当地将三者结合了起来。她的君主并没有东方帝制的绝对权利,代表共和制的元老院一方面不断为帝国提供人才,一方面也一直是皇帝的监督者,制衡着皇帝。尼禄之死就是元老院纠正的例子。罗马市民在这个体系下的发言权相比共和时代,已经大大削弱,但仍有着充分的途径走向权力层,同时也有着一些途径表达对统治阶级的意见。可见三者互有攻防,互有通融与制衡,这样的政治系统才是稳定与高效的。即使某一任皇帝出了偏差,系统也能逐渐自我调节恢复稳定。

  记得在一本书中说,就算是贞观之治,因为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所以都是糟粕,应该被否定(鲁迅说的?)。有些人在讨论制度时很喜欢讲政治正确,"四条腿好两条腿坏",结果呢,从政治正确角度搞出的东西不能胜任现实,最后私下里还是掺入了别的东西,然后明面上还是装作一本正经。也有的还来不及掺私货,体制就崩溃了。这个时候开放务实的精神真的很重要。

  我说的是利比里亚。

  罗马人遇到这问题的时候不喊口号,不说什么一定是对的,充分发挥白猫黑猫精神,才成就了自己。

  所以当初利比里亚人务点实多好。还有西方爱拿来扣帽子的民主自由,听听也就罢了。

  《罗马人的故事8》读后感(八):担心与放心

  从健身房回来脑子昏沉沉的,不想干任何事情,但昨天在实验室看到了291页,心理还是催促自己乘胜追击,今晚拿下。于是晃晃悠悠来到了实验室,把工作做完后9点,睡眼惺忪的状态下迷迷糊糊的看完了危机与克服,从本能上来讲,最合内心的是合上书打开电脑刷刷微博知乎豆瓣人人,然后回宿舍睡觉,不过心里又有另一种声音,从今往后每读一本书,必须写一篇书评。

  《罗马人的故事》8主题是危机与克服,从一个入戏的读者的角度来讲,直观的感受就是担心与放心。上一册书主讲了尤里乌斯-克劳迪乌斯家族的统治,这一册一开始就上接尼禄死后的罗马乱世,皇帝四起。整个罗马帝国看似危在旦夕,塔西佗陛下的充满苦恼与哀怨的日子貌似也言辞确凿,不过危机在韦斯帕芗称帝后一切都随之慢慢克服。

  那么是韦斯帕芗有经世之才吗?在盐野七生的陛下没有,他只是拥有健全的常识以及深厚的基层工作经历与经验。那么从这点我们可以反问:那之前的罗马帝国真是危在旦夕了吗?显然不是。

  所以塔西佗固然是爱国心切,但却也言过其实。当然对于身处当时情形中的人来说,这也在所难免,但对后人来说,却也值得反思。当面对长久的和平时,突然降临的危机固然有深层次的诱因,也可能是历史的巧合,对于身处这种突发状况时的人而言,克服慌张与恐惧,将视野从目前所关注的焦点适当回收一下,回顾一下历史,清理一下逻辑,也许能够发现目前的危机是表面的,远远没有病入膏肓,依靠理性、常识以及一些其他条件,也许是可以克服的。当然真实的情况下远没有这么说的简单,这也是为什么历任四位之后只有韦斯帕芗能够做一个合格的皇帝。

  总体而言,这本书读起来有种过山车的感觉,前半部担心,到后半部开始放心,而且即使图密善被刺,作者也说了,继位者涅尔瓦是五贤帝之一,所以心里也就完全踏实了。其实最踏实的地方在于罗马帝国在这个时期并没有致命的缺陷,帝国任然在比较健康的运转。所以危机可以理解为帝国巨人的感冒吧,感冒过后免疫力会有所提高,因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罗马人的故事8》读后感(九):帝政的长跑

  尼禄自杀后,帝国陷入混乱,一年之内见证了三个皇帝的死亡——加尔巴、奥托、维特里乌斯,公元69年险些成为帝国的最后一年。

  但出身并不高贵的韦斯帕芗重建了秩序,开启弗拉维王朝,让帝国重新步入正轨。

  就好像长跑,开始的状态总是最亢奋,接着会进入一段极痛苦的拉锯,渐渐稳定跑下去。

  关键情节还有:韦斯帕芗、穆奇阿努斯、亚历山大三人组;日耳曼人借“高卢帝国”掀起的叛乱;公元66年至73年的犹太战争;韦斯帕芗修建圆形竞技场;提图斯不幸经历了维苏威火山沉寂900年后的喷发,庞贝成为古罗马城市研究的标本;图密善虽遭元老院“记录抹杀刑”却依然留下日耳曼长城、支持教育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绩。

  《罗马人的故事8》读后感(十):在动荡中孕育着新生

  我觉得这套书一个难能可贵的点在于,在塔西陀那殿堂级的《历史》和《编年史》的基础上能发展出自己的视角和观点,盐野在试图把罗马变的更加丰满。 不过在此也感慨下塔西陀的一生,生不逢时正好经历那段最动乱的年代。然而乱世出英雄,才能造就一代历史大师基石。 接下来看看这本书七个皇帝,看看在五贤帝时代之前弗拉维王朝的动荡:

塞尔维乌斯·苏尔皮基乌斯·加尔巴(Servius Sulpicius Galba)

  最大的感概是做一个皇帝,你可以不是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其中任何一种。但你一定要在任何方面不能有明显过失。当然大多过失在发生的时候不认为过失。所谓的“过失”将被后人评判为是一个皇帝倒台的根源,就比如七十几岁的老人家腿脚慢了点也会成为一个因缘。 其实这样一说,所有人都有得有失,虽然史学家们会尽量客观,但“坏”皇帝总是会有很多“致命”弱点。

马尔库斯·塞尔维乌斯·奥托(M. Salvius Otho)

  如果不是看英文的名字,还以为此塞尔维乌斯就是加尔巴的那个塞尔维乌斯。 而且发现不知道算不算是一个规律,几个有建树的皇帝大多都是在军事上有一定战绩,就算不是指挥角色,但总是会参与的。军事作为罗马帝国的永恒话题,自始自终都贯穿了整个罗马史。 看到奥托用自己的死期望换来内战的结束的时候,蛮诧异的,也不得不赞叹“也许是受到斯多葛哲学的影响,罗马的精英大多极富公德心。”

奥鲁斯·维提里乌斯·日耳曼尼库斯(Aulus Vitellius Germanicus)

  一年内两个不同的皇帝在贝特里亚雅库姆连打两次战役,一次自西向东,一次自东向西,这也是醉了。 同时对于战争的理解,似乎谁都不想成为“皮洛士式的胜利”那样只是成为战斗的胜者。或者说“‘战争’这个人类无法超越的罪恶所具有的唯一好处就是,通过发动它可以一举解决此前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取得压倒性胜利便毫无意义的理由也在于此,因为勉勉强强的胜利很有可能让战时的状态迟迟无法结束。” 至此,“罗马在短短的一年之内见证了三个皇帝的死亡。到此为止,历史上称为’三皇帝时代’,在塔西陀笔下‘险些称为帝国最后一年’的公元69年也终于要画上句号了。” 然而我想说的是,昨天还看到尼禄的气息还没散尽,加尔巴又被杀了,奥托刚即位。这一切似乎那么的突然,谁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不是后人看到的69年维特里乌斯遇害之后可以暂别这个动荡的时期,当时的罗马人又会怎么看。 非常赞同盐野的一点分析,是反驳塔西陀的观点。“塔西陀大加指责罗马平民将国家的灾难当作一场表演来欣赏的行为。”其实这一年的内战与苏拉、秦纳的有本质性的差异。并不是为了民众利益而发起的革命,而只是军事上的战争,政治上的斗争,所谓的改朝不换代,只不过是换个皇帝而已,不会有太大的区别。而且那几个短命皇帝往往也是忽略了民众和士兵的利益。有一句总结非常精彩,国家并不只是政治,更不是统治阶层的玩具。 借用盐野的一句话,“‘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决定因素不在于教授者一方,而在于学习者一方的资质。”我们学历史思考历史,其实已经有许多很好的素材和很好的老师,只是在于我们真正的学到了什么。 另一方面,在一年内战换了三个皇帝的期间,罗马的边境还是很顺利的解决了两大问题,不知道这算是一种运气还是罗马人的体制和文化决定的,或者可以看成一种“小政府”的体制特性。彩旗围绕着红旗飘,红旗倒了彩旗照样迎风飘。 一个边境问题是,精彩的高卢帝国,无论是高卢的“尤里乌斯”们和日耳曼的“尤里乌斯”人,这段历史真的比电影剧本还狗血。历史绝对是你想不到的。不过也必须赞叹罗马人匪夷所思的包容心,也许这才是69年那年没有亡国的重要原因。 当然还有一大事件就是犹太战争,在犹太问题上你才能真正感受到国家和民族的区别,或者说国家和民族如何共存。不管是塔西陀说的60万人还是约瑟夫斯说的110万人,这都是人类历史上不能被忘却的战役,可以想象那时不大的耶路撒冷血流成河的惨像。

恺撒·韦斯帕芗·奥古斯都(Caesar Vepasianus Augustus)

  弗提图斯·弗拉维乌斯·维斯帕西亚努斯(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 不知道为什么音译词用这么生僻的词,芗(xiang),是为了显得韦斯帕芗很特别吗?当看到我们“最称职的国税厅长官”韦斯帕芗开征“小便税”的时候,想想也的确要给他起个特别的名字。 再作为一个知识普及,“在意大利一般说到韦斯帕芗,指的不是罗马皇帝,而是公共厕所的意思。” 说到罗马皇帝的这些名字,不光“尤里乌斯”已经漫布全罗马,“恺撒”和“奥古斯都”也成为至此以后皇帝的标配。着实让人有些晕,以至于恺撒大帝的名字都快忘记了,特此再重复强调下,应该是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 当然名字只是一种标签,关键还是在于他做了什么。不管是不是运气,内战、高卢帝国、耶路撒冷攻略战都在差不多的时候告一段落,韦斯帕芗最大的政绩还是在把雅努斯神殿的大门关上了。标志着一个动荡时代的结束。 而且每个政绩出色的皇帝身边一定有一个得力的助手,从穆奇阿努斯到两个儿子,韦斯帕芗可以说如虎添翼。从“犬儒派”的由来到《皇帝法》,算是把之前那些暧昧的帝王身份真正的落地了。硕大的“Sanctio”(对罚则免除的承认)就是在牢固帝制乃至真正建立世袭帝制。 还有不得不提的圆形竞技场“Colosseo”,这已经成为罗马这个城市的首要地标。总体来说在短短的10年在位时间韦斯帕芗还是可圈可点的。 同时盐野也对罗马世界的财务收支做了一个汇总和社会分析,的确也能看出那个时代平民的生活状态。让我比较感慨的还是在于,“对于生命罗马人看得比较开,所以在实施治疗时也只会在有可能治好的前提下才竭尽全力。历代的罗马皇帝中没有一人曾经为了延年益寿而四处求医。” 这又是斯多葛哲学的重要理念,一种及时行乐,体悟当下的感觉。

恺撒·提图斯·奥古斯都(Caesar Titus Augustus)

  提图斯·弗拉维乌斯·维斯帕西亚努斯(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 我觉得比起皇帝称号来说,本名的信息更多些,就比如和父亲韦斯帕芗同名的提图斯。 真心的同情这个可怜的皇帝,再卖力也无法与天斗。登基第一年维苏威火山喷发(为现世留下了庞贝古城),第二年罗马大火,第三年意大利境内瘟疫,然后也没能熬到第四年自己就病逝了。也许要看提图斯的政绩还是要回到韦斯帕芗的那几年,他的确是个人才。 对于庞贝的说法非常有意思,就历史本身而言这不算件大事,只是“坎帕尼亚地区诸多富饶的城市”之一,只是诸多自然灾害之一。对于今世之所以如此有名,甚至比罗马更有名,其实只能说是有“考古”价值而已,是历史的一个见证,或者说并没那么有“历史”价值。

恺撒·奥古斯都·图密善(Caesar Augustus Domitianus)

  提图斯·弗拉维乌斯·图密善(Titus Flavius Domitianus) 作为第三个被元老院执行“记录抹杀刑”的皇帝(前两位是卡利古拉和尼禄),尤其值得品味下。这也许是罗马帝政与后世帝政最大的不同。 我觉得这类亮点是这套书最有味道的地方,或者说正因为“笔者的专业是哲学而不是历史”,“学者倾向于相信史料,作家不一定会轻信史料。”更多的在辩证的看待这些历史事件。 就像作者指出的“罗马皇帝就变成一个矛盾体—绝对服从的对象’Imperator皇帝’,和并非绝对服从的对象’Princeps第一公民’,这也是笔者将其命名’精致的虚构’的理由之一。”已经看到很多次在对于一些定性的历史问题重新思考。 有句很精彩的话是,“认为有权者都具备正确的政治判断力只是一种对人性的幻想。” 其实“人的宿命就是在完成一件事情后必然会面临由此产生的新问题。”我们是不是对人的要求太高了,或者对这个世界想的太简单了。 最后看到那么多反对图密善的声音和势力的时候,万万没想到最后竟然是死于情杀。这也许就是一种玩笑,或者历史有趣的地方。 当然,看这套书还能学到些杂七杂八的知识,就比如“eloquentia / eloquence”(雄辩术),“Delator”(检察官),“Epigram”(讽刺诗)。另外,我想说的是,看到“安东尼长城”的时候我瞬间就想到了冰与火的那座长城,原来“野人”是指苏格兰人。

马尔库斯·寇克乌斯·涅尔瓦(Marcus Cocceius Nerva)

  说涅尔瓦的篇幅特别短,虽然他算是五贤帝之一。最精彩的一句是,“一名喜欢讽刺的史学家甚至曾写道,涅尔瓦跻身五贤帝之一的理由只是因为他选择了图拉真作为继承人。” 看完之后会非常冲动的想看下一本,看看五贤帝的时代到底有何不同。 2017-10-21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