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依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依偎读后感10篇

2018-09-01 04:2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依偎读后感10篇

  《依偎》是一本由丁捷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14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01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依偎》读后感(一):我会记得、 我们曾经依依相偎过

  我吻着自己眼泪,我说:“安芬,我爱你。我终于找到了你,是现实还是梦幻,是天上还是人间?”

  “不管在哪儿,都不重要。”安芬吻着我的瘦削肩膀,说:“找到才是最重要。”

  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明拥有着却又怀疑着。明明幸福着却又悲伤着。在惶恐不安中又祈求着得到自己所爱的。可怜人儿啊。

  总是在得不到的时候祈求着盼望着。得到的时候却有惶恐着不安着。

  人类啊。终究无法活在真正的幸福里。

  安芬说,“你如何受伤,也许把你的故事说完,会更好一些。我不想依偎在你的断断续续里。”

  是啊。我宁愿难过的在你的故事里窒息也不要和你依偎在你和她的故事里。

  他们都是残缺灵魂。却在彼此的缺失中一点点的完整了自己的残缺。他们依偎着,互相温暖着彼此的残缺。就像,他温柔的吻着安芬左边掉了一半的乳头。

  女人总是在最美好年华里把自己的全部都交付给一个并不是最美好年华的男子

  总是抱着无限的美好和想象不顾一切的堵上了全部的青春勇气相信,去拥抱,哪怕注定是飞蛾扑火结局

  但是,你,我和她,都是一样的。

  我们也都曾经、在16岁的时光里、交付自己全部的真心,被谎言背叛虚假割的支离破碎

  但是啊,

  我们却都难以忘记,那些疼痛背后,我们曾经依依相偎的曾经。

  两个破碎的灵魂。

  透过彼此的残缺。

  依偎着。

  即使短暂的温暖。也足够了。不是么。

  《依偎》读后感(二):金庸琼瑶之后读《依偎》

  金庸琼瑶之后读《依偎》

  纠结于爱与性之间的小说,有两个路子完全不同的写家,金庸和琼瑶。按照我浅显理解,金是男性视角。某男人物本领或者品行自然不凡,瞄上上了某位美女开始了十八般武艺追逐,最终一定是得手上床,或者是失手上不了床。爱情的指向性明确,是男人一厢情愿式的鱼水之欢。琼瑶则是相反的,某女凭借其花容月貌和冰清玉洁,一定会博得某位不同凡响的男子的追逐。这个追逐的指向一定不是床,所谓真的爱就不是为了性,是为了没完没了缠绵。这种缠绵当然是精神上的,如果写到拥抱和接吻,一定不会在有一张大床的屋子里——那里太容易让男主人公想入非非了,这可不纯洁啊——而是在明媚月光下,或是无法躺下的沙滩上,鸽子群飞的广场上,爱情的最高境界,就只能止于这样拥抱和接吻了。

  有的人迷金大爷的男性视角,有的人则恋琼阿姨女性态度。毕竟,爱和性,各取所需,被拆解得很清楚。金式情爱和琼式爱情,基本上也就涵盖了爱情小说的两个大类。至今,没有多少自称高雅严肃,或者自视艳俗放浪的作家,能逃得脱这两个阵营

  至于号称纯文学的那些爱情小说,至少中国当代的,简直都是虚假得没法看。中国的传统作家,没有一个超越金和琼的。这些老朽年轻时缺失爱情,年纪大了只能意淫。自己既没有亲历,又根本就不具备理解爱情的素质,哪里会写爱情啊。他们笔下的爱情,仅仅是一件看起来像爱情的外衣,不外乎裹着以下几个肉身:一是革命伴侣式的,为了一个什么共同的目标,搞到一起;一是婚姻式的,为了人种的繁荣搞到一起;一是为了搞而搞到一起。你可以举任何一个所谓著名作家的所谓著名小说来看,出得了这三个坑,我吞下写这点文字键盘给你看。

  说这么多废话,就是为了抬举最近读到的一篇《依偎》。丁捷这个作者何许人,以前不知道。上网才发觉是《亢奋》的作者。若是说爱情,《亢奋》也属于我上面列的三种小说吧。可《依偎》跟《亢奋》,完全不像一个人写出来的。除了语言的妖媚,有些传承,其他真是迥异。《依偎》这样的爱情,超越金庸和琼瑶的一千里,超越中国其他作家的,有个十万八千里吧。我想,丁捷这人大概有些浪漫血统奇特基因的吧。至少,对中国的和西方的文学,以及文学内外的生活,有着透彻感悟。也许,人家就是个中国壳子吧,肉心子是西方的,或者受过西方教育的吧。然而,《依偎》也不是那种洋泾浜,她有法国葡萄酒香甜粘稠,可一样不缺中国白酒表象透彻,骨子浓烈。《依偎》的爱情,根本就不是爱情那点风花雪月事,不是恋爱,也不是做爱。《依偎》的爱情是什么爱情?是浑浑噩噩的放纵梦想,是生命本质的脱魂演绎,是极度悲剧式的人性释放。我读完之后,惊恐万分,不是涕泪横流,简直是肝脑涂地。心想,这个作家***一定是个怪物

  文化有限,又讨厌做长文。查找了一下,见《依偎》有一些专家评论,后青春书写啦,灵魂故乡啦,生命慰藉啦,说得一应高深。我觉得人家专家就是会写。但我最后只想说一句话:不想把《依偎》提拔出爱情小说范畴之上的话,《依偎》就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爱情小说。

  爱情这种事,谁说得清啊?一部小说,读完之后,让你拼命地心里想流泪,眼睛却干涸得慌;道理想说清,脑子却又越发混沌牵挂失眠了好一阵子,够绝了吧。《依偎》值得追捧,真的很棒。金小猫

  《依偎》读后感(三):何处是藤乡

  “从度假村西南方向的一个山坡,翻过去,据说有一个天然湖,它在冬天冰封,与雪山形成一个独特巨大的光容器,把反光投射到更远的一个山地上,使得那里饱受阳光和温暖,冬季如春,生长千姿百态草木。一些小型湖泊就成了暖湖,长满了水草甚至热带植物。有一些就形成了沼泽。还有的地方分配了太多的阳光,类似焦点那样的,有水的就成了天然温泉水汽蒸腾;干燥的地方就成了焦土戈壁一般。”

  这是《依偎》里地藤乡的描述,带着别样心情读完这本之后,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就是小说里描写的藤乡。

  小说把藤乡描写成了一个神秘原始的地方,因为种种原因逃过了现代文明侵袭,使得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仍有这么一块纯净的地方供我们魂牵梦绕

  藤乡,究竟代表着什么呢?在小说里,男女主人公相约要到藤乡去,看一看那梦中的风景,看一看遗忘的时光。与其说藤乡是一个钢铁森林时代人们虚构出的美好愿望,不如说藤乡恰代表了人类最原始的情感与渴望,那应该是,爱,以及温暖。

  小说发生在北方的冬天,“零下二十多度”,从一开始就透着凌冽的寒冷,这种寒冷,也恰恰反映了“我”和安芬的心境,在经历种种之后,两人各自冰封内心,以一种自嘲的形式的生活。也正是在这层“寒冷”之中,两人都孕育出了对温暖的渴望,无论是三楼茶座的相拥取暖,还是一起相约去寻找藤乡,都表达了两人对温暖的深深渴望。

  两人都曾做过被寒冷包围的梦,大雪淹没了肉体,一切归于死寂。那场埋葬一切的大雪,岂不正意味着往日那冰冷的回忆

  于是在冰冷的钢铁森林里,当人世间那仅余的一点温情都被现代文明的潮流冲散之后,两人不堪寒冷的人遇到了一起,去寻找那梦里充满爱和温暖的“藤乡”。

  可,何处是藤乡呢?

  与其苦苦追寻一个虚无缥缈梦境,不如借彼此的温暖融化冰封的内心,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地方。

  于是最后,两人都顿悟了,所谓藤乡,就像地平线一样,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可你所在之处,岂不就是地平线。

  哦,原来,有你在的地方,就是藤乡。

  《依偎》读后感(四):他们的爱情——丁捷《依偎》有感

  拿起《依偎》这本书,其实是想看见一个浪漫唯美的爱情的。真正读下来,才发现这是一个值得慢慢品味的生活。

  安芬说:“也许,我就是你眼前的藤乡,你就是我眼前的藤乡,我们是彼此的藤乡。”那是安芬心底最美好的梦啊,此刻成为一个可以做来安慰彼此的一个象征的精神力量。在此刻,藤乡成为安芬和栾小天的安置魂魄的地方。安芬远离家乡逃避过去,寻找那个不知在何处的藤乡,。一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做着最让人羞耻工作遇见栾小天,两个灵魂漂泊的人才得以依偎。

  作者刻意营造的那种哀而不伤的氛围,紧紧抓住了我的心。我看得见安芬的无助痛苦,看得见栾小天的逃避,看见他们相互慰藉的诉说和安慰。时间缓缓的流动,安芬和栾小天各自倾诉自己的生活和过去,彼此在交换回忆的过程产生共鸣。那些黑色伤口在这样的回忆中被挤出脓水,重新开始愈合。他们遇见彼此,然后相爱。

  安芬催促栾小天讲述自己的爱情,我开始是觉得没有什么意义的,而栾小天本身也不愿回忆。慢慢看过去,再回过头开看一次,才发现,正是这样断断续续的回忆,才真正让他们对彼此放下心房,在精神上彼此依偎。

  这是一个温婉坚硬的爱情,我喜欢这样的感觉,一点一点的诉说,不拖沓,不悲伤。只是讲着一个故事。用一种淡淡的语气,却让你的内心不能平静,为他们揪心

  《依偎》读后感(五):有女如伊

  浓烈如酒,飘渺如梦。这是安芬,名为安芬,却并不安分的北国女子。她回眸于亚布力思的严寒中,如一杯热气氤氲的藤香茶,暖人心灵,让人迷醉。

  初读《依偎》,我与安芬初识。在那北国飘雪的背景下,她傻傻地笑着,眼神如钩。一刹那,我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女子。

  但,那是错觉,一个美丽的错觉。

  产生错觉的人在一杯藤香茶的催化下,立时清晰意识到,名为安芬的女子原来是别样人。

  虽是初遇,却待“我”如十年未见的老友豪气干云地讲黄色笑话,莫来由地索要初恋的故事……女子常见矜持在她身上无处可寻。

  于是我惊奇,惊奇于她身上有那么多相识女子的重影。

  大胆,如《甜蜜十一月》中的萨拉.迪弗,偶遇即是爱恋热烈,如《挪威森林》中的绿子,时时刻刻,热情饱满……

  然而,她们这样的女子,在惊艳超然外表下,无不是隐藏着无法抹去的伤痕。于是,我踌躇地徘徊于字里行间,想要看到,却害怕看到,那即将昭示的伤痛

  家庭不幸,消失的正常,眩晕的错位,爱与肉欲间的挣扎彷徨,统统地纠结在名为安芬的女子身上。于是便有了世外桃源,亚布力思和藤乡,让她去依靠,去寻找,在一种自我放逐的状态中舔愈心灵之伤。

  受伤的人需要肩膀。于是,她爱听故事,更爱讲故事的人。相濡以沫者众多,但来来去去,多是鱼水之欢。多少男人初遇安芬不是色字当头?或佯装可怜,或郑重承诺,为的不过是一夜激情罢了。

  肉欲,只能止痛;爱情,却可疗伤。

  名为安芬的女子遇见了“我”,就像迪弗遇见了摩斯,绿子遭遇了渡边。

  爱情,在故事的你来我往间萌生,相似的悲伤让二人渐渐心生共鸣。于是,名为安芬的女子找到了肩膀,找到了一个可以在冽冽寒风中依偎的对象

  至此,结局是喜是悲已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两情相悦过,哪怕虚幻飘渺如云烟;因为相互依偎过,有名为爱的温度萦绕心间。

  合上《依偎》,闭上眼,我体会着这个不凡的女子。

  我在想,如果我是“我”,暮然回首,安芬是否在藤乡?

  《依偎》读后感(六):往往倦后——《依偎》读后感

  往往倦后——《依偎》读后感

  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其实,心死了倒也干脆,一如草木,再无牵挂。怕的却是心倦,没有力气去爱、去感觉,整个人处于一种懵懂的原始状态下,连带着整个个世界也趋于毁灭了。只是,总有些人喜欢在毁灭的边缘品咂这个世界,以天荒地老换取一刹那的沉醉。

  两个人的疲倦组成了这本《依偎》,一个不停地寻找故事,借他人的喜怒哀乐麻醉自己;一个把自己放逐于荒野,亲手为自己加上无形的枷锁。然后这么两个同样疲倦的人遇到了一起,彼此在对方的疲倦中得到理解与领悟,然后——相互依偎。

  安芬无疑是个爱故事的人,她像一个狡黠猎人,埋伏在那里等待着合适猎物出现,然后借一杯虚无缥缈的“藤香茶”和一个关于“藤乡”的传说来捕捉故事,在他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往日的记忆沉淀泪水就这样在陌生人的故事里流下,最深沉悲欢在她那里,凝结成一股冷峭的幽默,自嘲,也嘲笑这个世界。

  她是倦的,只能以一个猎奇者的身份来掩饰自己那疲倦的心,那些嬉笑怒骂的背后,是一个人独自的狂欢。

  而“我”,自青春第一次萌发起,就为自己锁上了无形的枷锁,往日那美丽而凄迷的记忆和沉痛耻辱的经历交杂缭绕,永远无法走出。只有在心之最深刻地方,依然保持着一种莫名向往,对那个午后的田野,对贝克辛斯基,对那个隐匿于大山深处的藤乡。无论是贝克辛斯基孤独绚丽的画,还是白云深处原始而纯朴的藤乡,都是“我”心里最深刻的向往,或许可以称之为天堂,或者说是心灵的原乡。

  “我”是倦的,自我的放逐让“我”拥有了一种荒凉的气质,不是不爱,只是没有力气去爱。

  当某年某月某天,两人因为一次意外的事情而相识,一切却由她嘴里一个俏皮的称呼开始——孩子。

  像迈克尔•杰克逊那具著名的歌里所唱的一样——我们是世界,我们是孩子。

  于是两人的疲倦随着藤香茶的韵味而慢慢交融,彼此洞见了对方的疲倦,也熟谙了对方的故事。在一次一次的嬉笑怒骂之后,彼此相约去寻找“藤乡”,一个虚无缥缈的地方。

  整本书里充满了讥诮而幽默的对话,然而这却是一个略带忧伤的故事,或者说略带寂寞的繁华,宛如夏日的午后,独自搅拌着卡布奇诺时,那种明媚而孤独的意味。

  在一口气读完整本书之后,心里面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甜甜的,又有些萧索。我想,在最后的最后,“我”会静静地看着安芬,不再去想那虚无缥缈的藤乡,因为,有你在的地方,就是最美的“藤乡”,在那一刻,“我们”相对笑着,往日的种种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我此刻,紧紧依偎。

  《依偎》读后感(七):一个新颖的故事模式

  一本《依偎》,看得人心里毛骨悚然。从一开始,故事的情节中就渗透着许多诡异的色彩,所有透露出来的细节让人感觉有一种不在人间的阴暗气息。故事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两个人相识、互相倾诉彼此青春成长和恋爱故事、一起去寻找传说中的藤乡,然后故事一直讲的很长得很吸引人,讲了两个人的青春期的关于性性和成长的故事中的恋爱。第二部分讲了他们在现实中出车祸的情形。

  这其实是一个还没有来得及开始就结束的爱情故事。一个失意画家和一个KTV的歌女,两个互相不认识的人,在一场车祸中,两辆车碰到一起,然后两个人在临死之前互相帮助,拥抱到了一起,在他们“亚死亡”时,两个人的灵魂演绎了一段浪漫。两个真实的人其实都躺在医院,马上就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了。

  在灵魂演绎浪漫寻找“藤乡”之旅的过程中,酒吧女讲到了少年成长的经历,自己的初恋,讲到了第一次献身和被骗,讲到了自己的妹妹被杀。画家也讲了自己青春期和女同学马力的故事、马力被杀、自己被当作嫌疑犯被警察审问等等故事。最后在现实中,酒吧女被杀的妹妹和画家被杀的女同学居然是同一个人,而杀人凶手就是酒吧女的初恋,杀人的原因是小女孩的父亲揭发了他强奸酒吧女导致怀孕事件而使其遭受牢狱之灾。

  结局比较意外,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双双死去,所有故事都只是他们临死前灵魂的交流。

  《依偎》读后感(八):《依偎》是唯美版的“失乐园”

  《依偎》是唯美版的“失乐园”

  十四年前,黑木瞳主演的那部《失乐园》,早已成为很多人的经典。《依偎》中亚布力思的雪山、雪场,不禁使我联想到《失乐园》中那个大雪纷飞的冬天。诚然,《失落园》与《依偎》讲述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主题,针对现实的诘问也大相径庭。《依偎》里的白雪,不是《失乐园》里单纯环境背景,它遮盖了大地的丑陋,冷葬了现实的无趣和孤独,更为摆脱现实、享受自由的心灵提供了最最浪漫的掩体。作家就匍匐在那里,在寒冷中为我们扒出一丝暖意,从孤独里晒出一片温情。作家大概认为,只有这样的地方,才能保鲜一种久违的爱情,爱得透彻,爱得超脱,爱得成道成仙。

  掩卷之际,不禁发现自己心底泪水涌动,在作家虚构的纯爱情境中不能自抑。作家丁捷,一个以《如花如玉》和《亢奋》让我们熟悉的写实高手,竟然用《依偎》这样一个奇特的长篇,完全模糊了他与我们之间的世界。故事是虚幻的,却又是逼真的,逼真得令烦躁世界钝化了的人心,恢复了爱和疼痛的知觉。摘自司徒小丫的文章

  《依偎》读后感(九):爱情,让我们彼此依偎

  近几日,读了作家丁捷的《依偎》,感触颇深。阅读之初,我本以为这仅仅是一部言情小说,毕竟现在关于爱情的小说是到处泛滥,却很难有打动人心,使读者产生共鸣的佳作。然而这本书却是少有的可以感动人的爱情读本。

  书中以“我”和安芬互相讲故事的方式为线索,向读者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初恋,以及在他们相遇之前的种种遭遇。同时描写了两人一起去寻找藤乡这一重要事件,虽然最终也没有找到,但两人感悟到“我们彼此就是藤乡”这一真谛,体验到了最纯正、最原始、也是最美好的爱情。同时,安芬的“波罗乃兹”的离奇丢失,也为小说的结尾埋下了伏笔。我认为小说的结局看似是悲剧的,事实上却是另一种喜剧。

  真正地爱情也许就是在合适的地方遇上合适的人,没有任何功利的,人类最原始的感情。就像“我”与马力,安芬与谈默,那是少男少女情窦初开时特有的情怀,双方甚至都不知道爱情为何物,所表现出来的是人类发育到一定阶段的一种本能反应。如果作者仅为我们描写天真烂漫感情,或许此书与其他乌合之类没什么区别了,然而作者不仅没这样做,反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爱情世界。

  当看到马力、安芬妹妹安香的结局的时候,我不得不为之动容,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可以说是仇恨的牺牲品。而安芬的母亲,谈默一家人,应该都是命运的悲剧,说不上谁对谁错,一切的因果最终决定了安芬的选择,也间接地改变了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两人的命运都令人扼腕叹息,两人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一个来自南方,一个来自北方,甚至两人的年龄也相差很大,但这一切都不能成为他们追寻爱情的借口,他们的真挚感动读者,而最终无论是在梦幻还是在现实,他们都依偎在一起。

  反观现实世界中活着的我们,常常为功利所牵绊,为世俗所困扰,在人来人往中渐渐的迷失,那些最初的誓言和梦想,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消亡在岁月长河中。

  对爱情的渴望也变得不真实起来,我们很多人与其说追寻爱情不如说完成婚姻,爱情,在很多时候已经失去其真正意义,成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垫脚石。

  其实,我们的人生并不缺少爱情,只是缺少对爱情的感悟,静下心来,放慢脚步,细心体会,你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藤乡”,找到那个和你依偎在一起的人。

  《依偎》读后感(十):我们渴望依偎,正因为我们渴望爱

  如果说,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以其复杂的多角关系让我们认识到都市青年的爱情并不像性爱那么简单,死亡是作者对爱情信仰灭失的最初也是最终的阐述;那么丁捷的《依偎》通过一对貌似关系简单的性情男女,让我们看到城市青年需要性爱更渴望爱情的诉求。死亡是人物悲剧的开始,但在最后,它成了爱情至高境界的象征。正如作家苏童写给《依偎》的评语里所指出的:“爱情的至高境界是悲情。它是破碎的,也是斑斓的。”

  《依偎》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爱情故事,它是一部紧密融合了浪漫和悲情、现实和回忆的叙事方式的小说。

  作者用唯美灵动的文字,独特而艺术的题材,极具匠心地给我们描绘出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落魄又落难的画家——“我”,一个很有故事的女人——“安芬”,俩人在冰天雪地的北国邂逅相遇,相约去寻找一个如同香格里拉一样的地方——“藤乡”。在寻找过程中,他们彼此敞开心扉、进行自我救赎,最后达到心灵交融的情感升华。

  小说一开始就在行文里描写到男女主人公的彼此渴望。他们渴望的是什么呢?是一见钟情时荷尔蒙的反应,更是两个孤独的旅人渴望一起抵御严寒的本能——相互依偎,携手同行。这并不是肉体接触的单薄表象,而是来自内心世界的情感传递,一种如同阳光般温暖的、具有慰籍一切苦痛的魔力——那就是:爱。

  就像女人们依偎在男人怀里的时候,喜欢追问他“你爱我吗?”可是,爱或不爱真能如此简单回答吗?

  就像我们身处繁华喧嚣的都市,却越来越觉得自己是寂寞的存在。我们或许有朋友,却总感到孤独,或许有情人,却总仿佛无可依偎。

  就像枯坐家中的宅男和剩女,喜欢在电脑的这一端发问茫茫网海“爱情在哪里?”

  他们或者我们,或许有遭一日会像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样,在渴望而不得的时候,选择一次出走。

  出走,去期待一场命运的邂逅。那里有我们渴望的东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依偎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