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的读后感10篇

2018-09-09 03:3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的读后感10篇

  《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是一本由黄婉玲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读后感(一):台湾古早味

  我们的生命中,真的有许多美好事情都与吃有着密不可分关系,“家乡小吃”、“妈妈味道”、“要抓住一个男人的心就要先抓住男人的胃”等等。不仅婚嫁生育人生大事件,要大摆宴席、大宴宾客;甚至无论相聚与分别都要凑在一起吃喝一番,并美其名曰“送行”、“送别”、“接风”、“洗尘”等等。把美好的感觉依托在奇妙味觉上,既是一种很直接的体验,也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大概中国特别精于此道和乐于此道吧,所以中国人愿意把很多的事情放到饭桌上来解决

  饮食,在中国已经成为了愈演愈新、经久不衰文化。这本小书就收集了台湾人的36中古早味,既调动食欲又挑动记忆。谁的家乡没有几款让人牵挂特色风味呢?然而,城市化的生活带来快捷时髦同时,也挤占了我们回味和享受家乡美食时间精力作者花费了9年时间来寻访这些古早味的做法故事,应该是很辛苦也很享受的一个过程吧。但愿作者关于双糕失传那样的喟叹不再发生。好在作者还是完成了这本小书,即使以后真的再有一些古早味消失,也可以从这本小书中寻得些许模样

  《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读后感(二):当美味变成传说

  相信谁也不会讨厌美食,相反,我们不断追求美食,在追求美食的过程中,又企图寻找一种简便的做法,于是很多美味渐渐成了传说。很沉重书名《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书中介绍了36种台湾美食。台湾美食对我来说还是有点陌生,里面大部分介绍的都是我不大清楚的,唯二清楚的两个——猪油拌饭和肉油渣,还是父母那个时候吃的。妈妈总说那时候菜不够,家里孩子有多,只能酱油拌饭,还不是猪油,那个时候油不够,猪油大多是炒菜用的,拌饭太奢侈了。肉油渣也只是熬猪油的副产品,吃起来很香,但熬得时候基本上炸得很焦了,为的是熬出更多的猪油。

  当美味变成传说,更多的是一种遗憾,也有一丝顺应时代的味道。作者探访各位师傅,一方面记录美食的历史,美食的做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寻找儿时的记忆。真正好的美食师傅对于美食有一种虔诚心理。正如做双膏润的师傅不愿意做省时省力的改良双膏润,因为那样虽然时间短工夫少,但已然不是固有的味道,称不上是双膏润;做糖塔的师傅不愿意卖给作者糖塔,因为在他看来糖塔是拜天公、谢神明用的,是很神圣的,不希望有人亵渎神明。

  有时候,美食不仅仅是味道好,更多的饱含了一种手艺,一种历史,一种回忆。正是因为传承了这么多的内容,饱含了这么多的内涵,所以才会被称作美食。然而,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物质的不断进步,儿时的回忆渐渐消散,复杂手工美食做法渐渐被淡忘。很少人能静下心学习一门手艺,老师傅后继无人时,美食便成了传说。

  《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读后感(三):古早味,人情味

  古早味,就是遵循历史流传至今的饮食制作方法和味道。古早味是台湾用来形容古旧味道的一个词。饮食与文化渊远流长,随着时光流逝越来越多的美味湮没在民间,若不细心耐心专心加以寻访,也许很快就会完全消失在世间,再也寻不到踪迹。而作者就做了一个全心全意的寻访者,历时九年,花了三千多个日子寻访搜集整理出来的一本记述台湾古早味小吃的图文集。

  本书详述了油饭、绿豆蒜、阿舍菜、双润膏、面茶、菜丸、肉油渣等一共36种即将消失的台湾古早味。书中记录的这些古早美食,有些现已失传,有些正在消亡,有些仍在坚持由此可见,这不仅是一本介绍饮食的书,也是一本传承文化的书。民以食为天,民间的古早味,正是世间的人情味。通过这些古早味的变迁,折射出人情味,衬托烟火色。作者记述的是古早味,文字间却透露着浓浓的人情味。好多寻访过的师傅,都跟作者成了朋友

  记得小时候姥爷常炒面茶、熬肉油渣,虽然当时叫的不是这样的名字,但是从照片上我一眼就能认出来那熟悉样貌,似乎氤氲出淡淡饭香。这本书,这些文字让我想起了久远的时光,想到了古老的味道,真想再尝尝姥爷的手艺,可惜却是再也没有机会了,唯有睹物思人触景生情,遥思怀念

  作者寻访台湾古早味饮食,力求真实,花费九年时间才寻到这36种有迹可循的古早味资料,而更多的古早味都敌不过时光而失传。传承靠机缘利益当先的社会,在付出收益不成比例情况下,有多少年轻人能耐得住清贫寂寞,固守一方天地默默为世人烹调正宗老味道而无怨言

  《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读后感(四):百年美味与旧日时光

  可能物以稀为贵原因吧,我对即将消失这四个字特别地敏感,所以,刚刚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起来,并在这个周末自己动手炒了点面茶,我极其认真地按照书中介绍的炒油面茶的方法,一步一步一丝不苟地做下来,真是累得可以呀,不过看到女儿老公面对我捧给他们的油茶的时候,由诧异惊喜表情变化的时候,我的心喜滋滋的,还颇有点成就感呢。

  其实台湾和大陆差不多,我小时候偶然也会喝类似这样的一种茶点,只不过我们那里叫它为“油茶面”,只不过它们都在食品商店里出售,还从来没听说过有谁在自己家里炒制的……再其实我小时候也曾经吃过菜丸、面粉饼、肉油渣和寿桃的,只不过现在越来越很少吃或根本就不吃了,那些曾经伴随我们成长的旧日小吃已经越来越被丰富的饮食花色所淹没,像那些旧去的时光一样,渐渐地推出了历史的舞台

  《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是作者花费9年时间,一一寻访带有了台湾本地古旧味道的传统饮食的百年美味之后写作的一本关于美味、关于生活、关于旧日时光的纪念读本,书中不仅全面与真实地记录了百年来台湾本土小吃的制作工艺、方法、味道,还记载了那些令人怀念以及感慨的与小吃息息相关的人与故事。就像某些评论说的那样:它“从隐匿在民巷小街和老集市上的店铺摊位中觅得老师傅们的祖传手艺,以及与手艺同样久远的味觉故事……”读后一种亲切油然而生

  在我看来,《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不仅保留与台湾传统饮食相关的一个又一个怅惘甜蜜的故事,同时也保留了那些消逝的旧时光,同样它唤醒了喧嚣中的老人对老滋味的怀念和年轻人对味蕾好奇,也唤起了我这样一位大陆客对旧日时光的无限怀念。

  《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读后感(五):草根廉价的叫人留恋美味

  也是一个台湾女人叶怡兰写美食,那些昂贵精致食物,赢得名利双收;这一位叫黄婉玲的台湾女子写美食,都是草根的廉价的。客观地说,美食不分贵贱,不应仇贵,也不应蔑视草根。只是本人不喜欢叶怡兰的做派,连同她推崇的美食亦无耐心看,倒是黄婉玲的草根美食,挑起了我的兴致以及食欲。

  本书是黄婉玲对台湾民间的老味道的寻访,我发现有的不局限于台湾,可能曾经是整个中国人的共同美味。譬如肉油渣,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的国人,大约都吃过。本人儿时就很好这一口,肥猪肉熬油后剩下的渣子洒点盐,味道好极了。不过,我从来没有把肉油渣跟美食联系起来,一方面,这玩艺早就跟我们拜拜了,记忆中简直没有它的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也不会把它跟美食关联起来,上不了台面,完全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小孩子解解嘴馋的东西。给黄婉玲一写,倒发现,记忆中的肉油渣真是香脆可口呵。在台湾,肉油渣曾经是猪血汤、鱼丸汤中不可缺少的调料。仔细回忆一下,隐约记得,儿时吃过的菜里似也有油渣的影子。今天,有的菜里好像也会放点油渣,只是不敢吃了,怕油脂

  书中介绍的多数传统小吃,属于台湾特有,很多在勉力支撑,有的即将失传。黄婉玲说自己在跟时间赛跑,这些仍然以手工作坊为主力的小吃,利薄不说,制作的繁复考究一点不输那些昂贵的食物。年轻人不愿承继手艺,也在情理之中。倒是像黄婉玲这样留恋珍惜者少,竟花了9年时间去追,四下探访小食店,力求找到最正宗的样本,跟老师傅学习,亲自做出来,再拍照写成文字,想想都很费力

  看完书后,暗想,饮食可能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记录,中国各地,不知道有多少传统的吃食,若是各地都有人像黄婉玲一样去关注本土的传统味道,那将是一个多么可观的传统美味展示,而在那一道道缤纷的食物中,又蕴藏了多么丰富的历史信息。也许,很多食物的诞生存在,有特定的条件因素,最终的消失不可避免。但是,既然他们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过角色,带给我们愉悦的味蕾享受,那么就不应该被我们遗忘

  《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读后感(六):追寻那些留在记忆深处的美味

  这是一本关于追寻台湾古早味的文集。古早味,就是遵循历史流传至今的饮食制作方法和味道。是台湾人用来形容古旧味道的一个词。 古早味也就类同于我们大陆所说的传统小吃味吧。许多古早味店铺,因种种原因而日渐式微,或勉励支撑,或被迫倒闭,能留存下来的也是凤毛麟角,只在重大节日才被作为“文化遗产”拿出来秀一下。

  作者古早味情有独钟,花了九年三千多个日子,矢志寻遍台湾本地即将消失的古早味,所花费的体力金钱和遇到的困难(甚至因品尝古早味而生病入院)并非常人所能够体会。书中详细介绍了36种台湾古早味,每种都有一些图片刊列在书的前部。而在正文针对每种古早味都有一篇长长的专题文。作者日复一日,从隐匿在民巷小街和老集市上的店铺摊位中觅得老师傅们的祖传手艺,以及与手艺同样久远的味觉故事。这本书早已经不仅仅是对美味的追寻,更侧重的是那份对传统文化的一份敬慕和执着。书中有很多老师傅奉献出独门绝技和独家秘方,教给你怎样做才最好吃个人不太爱甜品,所以独爱里边的油饭和猪油拌饭,自己一定会实际操作一下,希望能成为我家的保留菜。

  作者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古早味日渐失传的无奈感叹,写出这本书可以说是和“时间赛跑”。正如老师傅所说“社会的变迁”是最大变量。所谓“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手工比例大、成本相对高、技艺容易传承、规模小等等原因,使古早味面对商品经济强烈冲击因此式微、凋零或是失传。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吃不到的。”比如,我家附近开业的一味传统小吃,选料好、味道不错营养也丰富,刚开始营业时是门庭若市,但是渐渐的大家尝鲜的劲头过了,最后落得门可罗雀乃至关门大吉

  个人的看法是:如果可能可以采用“拿来主义”,选取一两样古早味将之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保留原工艺也好,加入创新也罢。至于说要一定要将古早味好好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我看倒是不必,有时也是不能。作者对古早味所做的已是极致,的确功不可没。依此书令古早味“走入寻常百姓家”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心情指数开心 受益匪浅

  阅读场所书桌

  《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读后感(七):古老的味道

  曾经读过很多本介绍地方美食的书,唯独没看过有关台湾的。这本黄婉玲所著的《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正好给我补足了这一课。

  话说之前我对台湾的印象大约集中在几个方面,那就是琼瑶小说、邓丽君、林青霞、台湾夜市、还有日月潭。对于台湾的饮食我也只知道蚵仔煎、刨冰、凤梨酥等几中。在这本《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中,黄婉玲为我们细致的介绍了台湾36种令人怀念的古早味,以及这些古早味背后的感人故事

  感觉台湾的很多美食同大陆的并没有多大区别,比如面茶(和我小时候奶奶做的一样,只是奶奶会多加些果仁、果脯)、比如猪油拌饭(看完了TVB的《我的如意郎君》之后我差点没被这口儿迷死,经常炸出些猪油来自己拌着吃。只是不知道吃多了会不会变胖)、比如肉油渣(我小时候家里经常会用肥肉逼出猪油来,然后把油渣做菜吃。好像挺香的。现在吃烤肉时五花肉烤得比较焦时好像就是那个味道)。

  不过,也有一些美食是台湾独具特色的。比如油饭,这是台湾比较传统的古早味,在成人、婚嫁、生子、满月时都要用到;比如酐仔菜,是把高丽菜晒干之后腌得像咸菜一样,这种吃食我还真没听说过;比如双环糖,在订婚时由男方送到女方家去的礼品象征两人永不分离。感觉挺有意义的。北京好像订婚时流行点心,一般都是稻香村的,具体什么名字不记得了,反正也是取个好彩头;比如八寿龟桃,是用面粉加红色素做成几种不同形状,有上弦月形,有S形,有小乌龟形。可不要小看了这几个小面龟,它们中间的讲究可多了。不同形状的面龟是不同的人送给长辈的贺寿之礼,可是乱来不得。那种有头有尾有脚的小乌龟叫“五全龟”,只有高寿且辈分很高的长者才能享用。

  读过这本书感觉心中的感慨还是挺多的。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传统美食。而这些美食不止是可以饱人口腹,赏心悦目,更是这个地方传统文化的积淀。很多做传统美食的师傅都老了,而这些传统美食也渐渐不为新新人类们所接受,或者已经不能给制作者带来更高的经济利益,这些古老的味道正在慢慢消失。但是,也有一些人正在坚守着这些民间美食的阵地,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让后世子孙知道有过一些美食,它们在这个世界上辉煌过,被人们所需要过、认可过。这种坚守,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坚守,其中的辛劳和心酸让我感慨、感动。

  《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读后感(八):旧味道中的人情滋味

  什么是台湾的古早味?原来就是台湾人用来形容古旧味道的方言用语,特指那些遵循历史流传至今的饮食制作方法和味道。作者黄婉玲历时九年,寻访台湾本地那些传统老师傅、老店铺,并以自己的体验,寻觅这些旧味道之中的人情滋味。

  36种台湾古早味,大多是些小吃,形状颜色有些与大陆相似,只是名称叫法和制作工艺上略有差别----不知这些是出自台湾本土,还是早年蒋撤离大陆之际带到台湾的一些变化之物。作者在记录采访时,不仅描绘出这款饮食的口感差异、特别之处、工艺要诀、细微之处等,还深情穿插了与这款小食有关的店家故事,自己的美食经历,旧有的情感点滴等等。在品尝过这许多古早味后,也为这些即将消失的或已失传的古早味命运而扼腕叹息。

  物以稀为贵,在“即将消失”可能永远也品尝不到的美食追求上,也许多多少少能引起饕餮家们的注目,引发一些尝尝鲜的好奇,进而因为喜爱而挽救这些即将的失传手艺。这是作者这种身体力行记录的一个出发点。不过,这也是一种理想,现代生活的丰富食材,中西合壁的烹饪手艺,再加上人们对美食的要求也不再是吃饱裹腹就好,在美食之上附加了更多营养的、赏心悦目的、保健的、娱乐的、社交等需求。而反观这些古早味不能满足当下人的要求,慢慢被遗忘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比如,猪油拌饭,多少作家笔下苦难记忆中的美味,也确实简便易行,比快餐还快餐,可惜味虽美但油脂高、卡路里高,注重健康与保健的现代人自然不能人见人爱。

  在作者如同记录片式的细致文字里,有时能读到温暖回忆,有时又有苦涩的坚持,还有许多温婉流淌的旧时光,这些古早味,不仅是一款小吃,更多的承载着一个时代流传的印痕(遗憾的是作者在这方面挖掘还不够深入)。书中介绍的36种台湾古早味,有的也算不上”百年“,不过仍希望他们的生命力长长久久。

  作者穿街走巷行遍台湾各地,以实地采访的形式寻访那些传说中的古早味,并留下这些美食片断。以前曾读过欧阳应霁的《香港味道》(1和2),也是这样嗅着美食寻遍全城。据他本人讲,在香港完全可以按图索骥对照着一一品尝到这些美食。《百年美味》里并没有附带这些传统小食店地址,于是一时也无法寻访。不过,36款古早味的介绍之外,附带了制作方法,有心者完全可以对照操作,熟能生巧,这种方式当然也算是一种立竿见影的传承。其次,欧阳应霁的寻访立足特色有趣上,并不拘于“古”,言语之间也多是人间烟火;而《百年美味》在唤起人惋惜之情的温情人世图景描摩之余,又多添了几笔让人感怀的人情沧桑之味。

  《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读后感(九):古早味,永存心间

  这本书,封面上只有一碗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猪油拌饭,是的,我只看一眼就认出来了。因为,我小时候吃过啊!好吧,这书居然只用封面就打动了我,让我想念老家了。再一看作者黄婉玲,这个名字甚至和我妈妈的名字只有中间一个字的差别,让我更加想念老爸老妈了。而想念老爸老妈最直接就是想念他们做的家常菜,脑海里可以立马回想起家里饭桌上那热腾腾香喷喷的色香味俱全的饭菜,还有厨房里那种热闹的感觉。于是带着思乡的情绪去看这本《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居然能够看得我心头酸酸涩涩地动容。

  所谓的台湾古早味,没有什么鲍鱼燕窝大餐,基本都是普通老百姓在平常生活中所吃的食物,真的很平民。我作为南方人,从小在南方沿海地区长大,可以说书中所提到的有好多样我都吃过。比如古早月饼,我妈妈家是客家人,所以小时候我在外婆家里是吃过的,印象很深刻,但是后来长大之后远离家乡再也没有吃过,而且现在那些包装精美豪华的月饼一点也比不上小时候吃过的古早月饼。至于油饭,简直就是我妈妈的拿手好菜啊!特别是每年春季到了什么三月三啊五月节啊,我妈就开始做油饭给我吃,我最喜欢吃的是放了豌豆、肉粒的油饭,可以不再加菜,直接连吃3碗,一直吃到肚皮圆滚滚再也撑不下去为止。就是因为油饭的存在,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糯米做的东西,还被家里大人编过歌来笑我饭量大:“**妹,大肚皮,三斤糯米不够吃!”

  然后我还想说的就是居然肉油渣居然也榜上有名,名列这书中36种美味之一,真是令人吃惊。我脑海深处一直有一幕温暖带着浓浓肉香的场景,就是小时候的我站在厨房门口,非常认真地看着妈妈在灶台前用锅炸肥猪肉,真的是香得不得了,每次都要深呼吸觉得闻了那炸猪油的香味五脏六腑都幸福得不得了。那时还是烧柴火的,妈妈就经常叫我帮着看看火推推柴,自己都觉得自己参与到炸猪油的工作中了,与有荣焉。然后,最后炸出来的猪油,妈妈会小心地舀到碗里,炒菜的时候可以用,剩下来炸得黄色的油渣,妈妈会小心地叮嘱不可以热的吃,因为怕上火。总是要等到冷了之后,才每次给我吃几粒。真的很香啊。因为现在不吃了,吃不到了。大家都怕胆固醇高,还有谁去炼猪油吃肉油渣呢。

  于是我想说,这不是一本简简单单介绍食谱或者美食的书,也和其他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的美食书不一样。全书只有前面几页是彩页,然后10万字都是文字叙述,细细地说着作者黄婉玲怎么寻访台湾那些民间的老师傅们去记录那些古早味。但,这本书最能让我感动,让我思乡,想起童年、少年时种种打动我味蕾的美食。

  “饮食,同时也是文化的面貌。留住古老味道,回溯救援时光”,这本书,已经做到。

  《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读后感(十):《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台湾古味

  作为一名吃客,自然不会放弃任何接触美食的机会。尽管自己未曾踏足过中国的另外一个版图---台湾,但是美食的诱惑又岂能影响我对宝岛台湾的百年美味呢!所以说,身为一名国人的我还是很希望可以有机会领略和见识下有关的宝岛美味。

  而此时此刻,我非常有幸地拿到了一本题为《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36种令人怀念的台湾古早味》美食宝典。与其说是美食的记录,倒更不如归纳为带着某种感情的追寻古味。也许此刻这些罗列在书中的菜谱还是可以品评的美食,那么下一刻它们或许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只能成为更多人们的追忆和记忆了。

  读着这本书,我才领略到了那个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台湾的饮食文化。虽然以前也有朋友到过台湾也尝过那边的土特产,但是此刻读书的过程更是带领着我进一步认识更多的并没见识过的民间古老美食。很是羡慕本书的作者可以花费近9年的时间寻访宝岛上的众多原汁原味的美味佳肴。虽然大陆和台湾已经增进了沟通,很多的台湾美食也在不知不觉中进驻到我们大陆的饭馆。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并非全部的台湾美味。哪怕是在台湾的作者亲身的寻觅也在发现台湾的很多美食正在失传,消亡,或者坚守。那么,我们在大陆的美食爱好者如果没有亲身地去过那个地方,又何来的机会真正领略和见证这些美食文化的真谛和美味呢!当然啦,跟随着作者我们虽然无法真正地一饱口福,但是却也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欣赏到那些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看似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尽管无法品味,但是却是绝对地视觉赏鉴。说实话,书中的每一味佳肴我都没有吃过,但是跟随着此书我却也非常心满意足地见证了这些世间的百年美味。这不仅仅是对美食文化的记录,这更是诸多怀旧的情节记载。对于曾经品味过这些美食的人们而言,本书无疑带领着他们回味那时的舌尖之味;对于未曾领略过这些美食的人们而言,本书无疑带领着他们见证也许以后无法永远无法尝到的佳肴记录。

  通篇的阅读,我感觉本书并非就食而论食。相反地,书中更多的是包含着浓浓深情的探寻和追忆。诸如冬夜浓纯香气,伴着汽笛声的温暖回忆;面粉香气四溢,令人怀念的单纯时光;台南古早原味,幸福满溢的香Q美味;遵循古法手工制作,香甜浓郁的南国甜品等等。事实上,百年美味只是书中的内容的某个部分,更多的深意和情节则是作者跟随着这些美味而追索的古老味道背后的久远时光。

  读着这样的一本书,其实我的思绪也在无限地遐想和延伸。台湾的古味,即将逝去的万千美食风情或许也可以带领着我行进在这条探索台湾的古味,中国的古情之中。很多的东西存在的时候我们也许并没有感知到它们的美好。一旦它们真正地消失了,我们唯有在这些曾经的记录中追寻它们当年的珍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