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战略历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战略历程》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09 04:0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战略历程》经典读后感10篇

  《战略历程》是一本由亨利.明茨伯格 ,布鲁斯.阿尔斯特兰德 , 约瑟夫.兰佩尔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317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12-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战略历程》读后感(一):战略管理,罗生门

  这是一本关于战略管理理论经典之作。不过又很难定义为战略管理思想史,至少从结构上来说,作者并未按照时间轴来梳理战略管理思想,而是对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分门别派进行了综述与评价,三大派、十小派。

  这本书通过对各种战略管理理论的综述和评价,特别是评价,启发读者重新思考战略和战略管理这两个概念。这本书把读者带回到战略本质层面。当然这也是理论研究的固有特点。在作者的解读批判下,被咨询公司和咨询顾问们奉为圭臬的一些典型方法论,如波士顿矩阵、SWOT等,并没有那么“神奇”,也只是大象的某一面罢了。当然,对于咨询界来说,方法论是制胜的法宝和推销的灵丹妙药(至少少不了),如果有顾问告诉客户说战略是公司权力制衡下的产物,估计没有客户会相信顾问能帮他们解决战略问题,更不会付钱了。

  战略管理是复杂的,如作者所言。抽象的概念、理论和简化的模型,不应该成为战略管理的金规玉律,而只是管理者用来思考和实践参考

  《战略历程》读后感(二):适合战略理论研究者不适合战略实践者

  1.过于理论化

  但又没有呈现什么较完整的基本的原理

  只是比较了10个学派,指出10个学派有哪些缺点,以及适用场景

  适合战略理论研究者,不适合战略实践者

  2.最重要收获就是:

  知道了 战略和“精益创业”的关系

  战略的“学习学派”基本等于“精益创业”的思想。

  3.感觉是牵强的凑了10个学派

  我能认可的就3派

  1.规划设计计划定位

  2.学习(探索、试错)

  3.领导人个人创想(拍脑袋想法创意理想

  4.部分论证缺乏说服力

  比如日本摩托打败英国摩托赢得美国市场

  作者调查到日本人并没有做事前的战略规划,因此作者认为事先战略规划并不是成功的方法。

  我认为作者这个看法是错的。

  不能因为日本人到达了正确地点,就说日本人的路径是唯一正确的。

  5.有点小气

  说日本人足以给迈克尔.波特上战略课。这有点文人相轻了!

  6.推下神坛

  把波士顿矩阵、五力分析等 “不用就不显档次”的 工具推下神坛,指出其脆弱荒谬,深得我心。这本书和迈克尔.波特的《什么是战略》中也把麦肯锡的咨询模式推下神坛。让我知道了很多东西都是纸老虎,要理解,要怀疑,不要迷信

  《战略历程》读后感(三):处心积虑不如随遇而安

  精确的分析,败给了错觉严密计算,输给了偶然。这在现代商战中更是司空见惯

  1959年,美国摩托车市场,英国企业市场占有率是49%。到了1966年,本田一家企业就占了63%的市场份额。为了弄明白本田为何后来居上,英国政府聘请大名鼎鼎的波士顿咨询集团来分析。波士顿在运用大量分析工具、描绘众多经验曲线后指出:日本制造者的基本经营战略就是,通过资本密集高度自动化技术,对每一种型号的产品进行大批量生产,从而降低成本,将小型摩托车出售给中产阶级通俗地讲,日本制造者是“有组织、有预谋”地抢占美国市场。

  事实嘲讽了波士顿。据本田的管理人员讲述,他们根本没有制定任何战略,当初进入美国市场是为了获得大藏省(一个以支持参与境外行业竞争而闻名的政府部门)的一笔拨款。本田一开始对大功率摩托车很有信心,因为他们的车把造型非常酷。当时在美国骑摩托车的都是追赶时尚年轻人,还没有为两地奔波的上班族提供的摩托车。可是他们大失所望,大型摩托销售寥寥。随后他们又遇到“灾难性的打击”:由于美国幅员辽阔,摩托车行驶距离长、速度快,本田摩托都抛锚了。

  就在这时,事情出现转机。本田的业务员外出办事时,骑着50CC型小功率摩托车穿梭在洛杉矶街头。它们引起了美国人注意兴趣。然而,本田担心损坏公司在大型摩托车市场上的形象,对于是否推出50CC型摩托犹豫不决。最终,由于大型摩托业务毫无希望,本田别无选择,只能启动50CC型摩托销售计划。结果,销售戏剧性增长,一举将英国摩托车企业逐出了美国。

  殚精竭虑不如随波逐流,处心积虑不如随遇而安。看上去似乎很不公平,但这正是现代商业规律。在新经济时代,一切都处于急剧变革状态中,规则秩序更替迅猛残酷。商业世界越来越像物理学领域混沌局面:任何事都可能发生,无规则是不可或缺组成部分,任何偶发的小混乱都可以产生深远的大影响。在混乱无序中,很多预测都像是瞎子算命一样靠谱,认为自己具备看见未来能力绝对有些自大。过早、过远、过高、过于严密的的战略规划总是捉襟见肘,而那些审时度势动作灵活行动迅速的人则能随处发现机会

  管理学发展趋势也印证了这一点。在新经济时代,计划学派渐渐让位于学习学派,事前深思熟虑的战略渐渐让位于事中逐步演进的战略。在学习学派看来,世界如此复杂,以至于战略不可能通过清楚的计划和远见形式确定下来,战略必须在企业的不断适应和学习过程中一步步地逐渐形成曾经企业家相信计划应该在行动之前,习惯在行动之前深思熟虑,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分析市场的变化机遇,在此基础上进精准定位。现在,越来越多地企业家发现这种做法不通,他们意识到,没有行动就无法计划,就像本田在美国的遭遇那样。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做过一个实验。他在一只瓶子里放六只蜜蜂和六只苍蝇,然后水平放置瓶子,使瓶子底部朝向窗户。他发现蜜蜂会坚持寻找玻璃瓶的出口,直到他们累死或饿死;苍蝇则在不到两分钟内,全部从瓶子的出口冲了出去。正是由于蜜蜂的聪明,对飞行规则的遵守使得它们在这个实验中毫无作为。它们显然认为任何一个封闭场所中的出口都应该是光线最亮的地方,而且它们行动一致,坚持经过逻辑思考后的行动。对于蜜蜂,玻璃瓶是个超自然神秘体,而且它们的智商越高,这个奇怪障碍就显得越难以置信、难以理解。而这些愚蠢的苍蝇,由于缺乏逻辑,到处乱撞,终于撞到了好运,找到了出口,赢得了自由

  对于梦想家而言,重要的不是进行规划,而是开始行动。

  《战略历程》读后感(四):战略历程:一部浓缩的经典

  半个世纪之前,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在《管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管理理论的丛林》,首次将现代管理理论分为6个学派,开创了管理理论从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向现代管理理论的转变,此时西方管理学界正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以安索夫和安德鲁斯为代表的管理学家正在酝酿着一门新的学科诞生——战略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管理学的高速发展,战略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一直到今天,当古典管理理论面临挑战时,人们对战略研究还依然保持了崇高敬意。人们一方面热衷于谈论高深话题以彰显自身对这门学科的高见,另一方面,此类话题又制约了广开言路的魄力困惑而又心存敬畏,这就是战略,除此之外,大抵就是哲学问题了。

  由于战略本身的崇高性,研究战略问题不可避免回归到经典文献中去,而在现实世界中,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献却并不多见。研究哲学从哲学史开始,管理学研究也应该如此,可现实管理学教育中却忽视了管理思想史的作用。在亨利.明茨伯格尚未出版的《战略历程》之前,战略领域还难以发现像丹尼尔.雷恩的《管理思想史》这样的思想史佳作,亨利.明茨伯格和他的合著者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

  亨利.明茨伯格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教授,1973年出版的《管理工作的本质》一书成为了经理角色学派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管理学界的领先地位。《战略历程:穿越战略管理旷野指南》一书也是依据经理角色学派的分类方法,将战略学派分为三大类和十个小类。十个小类是依据各学派对战略形成过程中的研究重点,譬如设计学派认为战略是一个孕育的过程,计划学派则认为战略形成是一种程序化过程。三大类是依据侧重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过程,还是关注对战略行为的描述,或者两者兼具。

  战略学派原始的,最根本的战略研究都是从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开始,而这三大学派都侧重于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当前战略管理教科书出现频率最大的SWOT、波士顿矩阵、五力分析模型是这些学派最常用的战略管理工具,对于大多数接受过管理学教育的人来说,这些并不陌生,但是能够对这些学派的观点进行明确的区别却不多见,《战略历程》一书正是应运而生全书的每一章都是从各个学派的起源理念的产生开始,然后确定这些学派的前提条件,进而提出合理的评价,最后总结这些学派存在的适用环境历史贡献

  首先从最具有争议的计划学派开始,计划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程序化过程,它接受设计学派的前提条件,但不接受设计学派的两个观点,即战略形成是应该有正式的步骤首席执行官仍然是战略规划的设计师,但并不设计战略计划,而仅仅是批准战略。在上世纪80年代,支持此类观点的大型企业大有存在,企业专门设置战略规划部门,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超过生产、营销财务职能部门的存在,如今,设计学派的观点已经日益式微,战略规划部门也逐步取消。

  亨利.明茨伯格在后来出版的《战略规划的兴衰》一书中强调规划和战略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规划是一种分析过程,“是指以综合决策系统的形式,以正式的流程形成阐述清楚的成果”;战略主要有四种定义,即战略是计划、模式、愿景、定位。战略规划和战略形成是两种概念,两者并不相同,战略规划也不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效益,有时候大多数战略规划是浪费时间和金钱机器。因此,他提出了战略规划过程的三大基本谬论,即能够预见不连续性;战略家可以与组织的经营脱节;战略制定的过程可以形式化,在《战略历程》一书中这三大谬论简称为预测的谬论、分割的谬论、程序化的谬论。因为在亨利.明茨伯格看来,“分析并不等于综合,所有战略规划永远不会等同于战略制定,分析可以分解综合,也综合过程程序化来控制综合,但分析决不能取代综合”,这也就是证实了规划和战略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焦点是,笔者阅读《战略历程》的过程中想到了中国管理教育的严重脱节。大多数管理学教材的编写都只是简单地对过去已成事实的管理理念的概述,缺少对理论本身的评价,更别说对理论出处的注释。随便翻开手头的教材书,你会发现管理有三大技能,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但是你却不知道这个理论的提出者是谁,更别说这个理论的最先出处。而在西方管理学教材中,每章后面的参考文献导出了这些理论的出处,学生可以依据这些资料找出这些理论的相关资料,从而可以加深对管理理论的认识对比《战略历程》一书背后的参考文献,可以发现亨利.明茨伯格在战略研究上花费了不少精力,而正是这种执着态度创造了他在管理学界上的权威性。

  最后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就是如何阅读经典,依据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的定义,经典是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阅读的书,经典是每次重读都能带来发现的书。《战略历程》就是这样的一本书,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应当沉下心来,相信每一次的重读都能带来全新的体验!

  《战略历程》读后感(五):《战略历程》读后

  《战略历程》的作者明茨伯格说道“本书只是领域回顾,而非文献综述”。其言外之意就是这本书更加注重战略管理的历史阐述,而非用于学术研究。从历史的角度看,作者利用整本书描述了战略管理思想中的十大学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结构学派),十大学派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在思想深度上具有渐进性。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不强调这本书在学术领域的重要意义,《战略历程》梳理出的十大学派为战略领域研究者的研究提供了战略管理思想清晰脉络,并且消除了研究者以往的许多困惑,明茨伯格试图为战略管理领域提供一个客观公允的评述,建立一个审视战略管理的新思路。从这个角度来看,《战略历程》意义非凡。

  明茨伯格将其所阐述的十大学派归纳为三个大类。第一类中的学派从战略本质的视角进行说明,包括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和定位学派,它们重点关注战略应如何表述;第二类的学者对战略形成的过程进行了思考,其侧重于表述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过程,这个大类中的学派包括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第三类的学派只包含有结构学派一个学派,该类学派崇尚整合,它将其他各个学派的精华加以聚类,归结成清晰的组织战略变革过程。

  第一大类: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

  设计学派,简单来说就是建立匹配,重点是建立内部能力与外部环境的匹配。为方便记忆,我们甚至可以狭隘的认为SWOT分析即设计学派,战略制定者通过输入组织的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经过分析后输出组织的优势与劣势,进而判断出组织战略制定的方向。显然,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加工过程。由于设计学派搭建了一个简单而非正式的战略形成模型,因此该模型的输入信息是否对称决定了战略制定的质量,这意味着制定高质量的战略需要尽可能获取所有完整、详细和一手的信息,同时又要求战略制定者有能力处理相关的全部信息,显然,这种中心枢纽式的战略形成过程是困难的,不仅是对称信息的获取不易,而且组织的优势与劣势也非常容易被高估或者低估,更重要的是战略形成于类似CEO式的战略家脑中,这就使得战略制定高高在上,难以反映组织的实际需求,更甚者甚至会阻碍战略变革。

  计划学派,也常被称作规划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大名鼎鼎的战略思想家安索夫。计划学派认为战略规划是决定战略形成过程的一种指导思想,这个过程可以简单形容为:目标确定——外部审查——内部审查——战略评价——战略实施。计划学派将战略形成的过程分解为清晰的步骤,其好处在于制定战略更加清晰正式,也变得非常可控。计划学派的战略形成是一种程序化的战略形成方式,它先将战略形成过程分解,然而再将分解后的步骤固化下来,形成了一整套的战略分析过程。尽管计划学派的成果将过去复杂的战略制定过程简化,但其仍有不足之处,战略规划过程的隐含前提是战略制定是一个连续的事件,但一般战略制定很可能是不连续的复杂事件,其所处环境难以预测,这时程序化过程能为管理人员提供的信息就十分有限,分割的危险也就凸显出来。

  定位学派,不同于这个门类中的其他两类学派,定位学派真正把战略制定从说明分析扩展到实际调查中来,定位学派更加聚焦于战略的内容。定位学派的集大成者当属波特的竞争战略思想,包括波特的五力模型、三大战略和价值链等。定位学派认为战略是市场中通用的,能够辨识出自身所处的位置——定位,因此该学派致力于找到组织在市场中的定位,然后利用通用的战略原则来嵌套,显然这个定位过程是复杂的。为了准确找到组织的市场定位,该学派利用了大量的经济学方法,不断对既定行业进行分析计算,最终判断出合适的战略选择。从定位学派战略制定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个定位的过程依赖于成熟稳定的行业条件,同时它对时效的要求又很高,一旦行业环境出现动荡,很可能硬数据搜集分析伊始,行业的外部环境就发生了改变。

  无论是SWOT模型为代表的设计学派,还是程序化过程的计划学派,亦或是先定位后套用的定位学派,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形成一套既定的科学分析模型(框架),分析企业环境,结合通用的战略分析过程,形成最终的战略。如果说战略的弊端就是模式化、方向化的问题,那么第一大类的三个学派就更加模式化,这三类学派关注通用和一般化的战略制定,忽视了组织环境的动荡变化,把目光聚焦于以往形成的模式当中,对组织创造性发展造成瓶颈。

  第二大类: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

  企业家学派,关键词:愿景,它是对战略的心理描述,它将愿景视为战略任务的一种感觉。企业家学派将战略制定的生杀大权集中于领导者的手中,企业家的胆识、洞察力决定了战略形成的思维过程,该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没有固定的过程,战略就是企业家心中的一种观念、方向或者愿景。企业家学派将战略制定依赖于一个人的作法是危险,这不仅要考虑企业家是否具备卓越的素质,更要关注企业家的战略思想延续,否则组织的高层动荡就会将几年的努力毁于一旦。

  认知学派,认知是指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常属于心理学范畴。而战略管理中的认知学派认为战略家大多是自学成才,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过程主要在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中形成,经验决定知识,知识又反过来决定行为,从而构成后来新的经验。因此认知学派中一部分人倾向于实证主义,他们认为认知就像对世界的再创造;另外一部分人倾向于主观,他们认为认知创造了世界。前者倾向于对经验的运用,而后者则倾向于知识对经验获取的决定性影响,尽管认知学派表现为不同的视角,但无论哪个视角都坚持战略形成是一种认知过程。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也阐述了认知受到偏见、信息失真等问题的影响,因此,认知的输入信息的质量决定了战略形成后与理想中战略的差距。

  学习学派,学习学派认为战略是个人或群体在研究某种情景时自然产生的。该学派认为战略是收敛的、是涌现的过程。简单来说,学习学派认为组织环境是复杂且难以预测的,制定战略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这里的学习可以简单理解为“试错”。这说明,学习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明茨伯格认为学习学派是典型的行动者,他们将战略形成过程看作一个演化的过程,需要不断行动,成长,反思,进步,学习学派中战略的制定者可以是任何愿意学习的人,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潜在的学习者。组织热衷于在学习中进步,战略思维就如同水泡一样不断涌现。其缺点在于过分强调学习会破坏连贯可行的战略。

  权力学派,权力学派从权力和政治入手,将战略看做一个明显受权力的影响的过程,强调将权力和政治手段应用于战略谈判以获得特殊利益。权力学派更多强调政治行为,它认为组织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受到各种支持与反对力量的制衡,该学派将战略管理上升到组织生活的基本现实层面,通盘考虑战略变革的利益相关者,通过权力运作确保为战略变革铺平道路。可以看到,权力学派更多将战略制定形容为策略的制定,它倾向于运用狭隘的手段和策略,例如诡诈的手段,博弈的技巧。

  文化学派,文化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根植于文化,受社会驱动力影响的过程,换句话说,文化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文化学派典型的思想即瑞典学派思想,瑞典学派兴盛于20世纪70年代,该学派关注组织的衰退状态以及文化、政治等式如何阻碍组织变革的。我们谈到组织文化,就应当理解组织文化是建立在组织成员共同有用共同信念和认识的基础上,大多数组织成员只能部分地描述组织文化,因而组织文化模糊片面的缺点,另外组织文化将组织中复杂的问题做了非常简单的描述,这并不符合组织需要,同时,一旦组织文化沉淀下来,组织成员就更倾向于维持现状,而非拥抱变革。

  环境学派,环境学派认为组织是消极被动的,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组织会花时间应对这种变化,并重新调整自己的日程。环境学派将环境作为一种综合力量、中心角色来看,强调随着时间推移领导对组织绩效和生存的影响逐渐降低,而环境影响逐渐居于主流。由此可见,环境学派具有一种权变思维,它崇尚自由意志。然而,同定位学派一样,环境学派尽管穿着自由意志的外衣,表达相当宿命的观点。这种环境决定论相当程度的削弱了战略家的地位,它仅将战略形成视为组织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第二大类的六大学派,或是基于组织的内部能力,或是基于组织的外部环境,这类学派总能找到影响组织战略决策的某一要素。同时,这六个学派又相当自由,并不将战略的形成过程局限于条条框框之中,而是带有一种权变思维,因时而异,这种管理的艺术性是第一类学派中的思想所不具备的。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这类学派将战略制定过于简单化,容易造成战略制定的迷雾,或是决策者无从下手的困境,这于组织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第三大类:结构学派

  结构学派,结构学派区别于其他九大学派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提供了一种调和的可能性,它是对其他学派观点的整合。结构学派即描述了组织环境的状态——结构;又描述了战略制定的过程——变革。该学派认为变革时结构的必然结果。不同于环境学派的分裂论观点,结构学派主要从总体归来的视角出来来看待世界,具有总括论的性质。结构学派在战略制定时可以遵循任意学派的观点,不同的是,它在每一个战略形成过程中注入了时间与情境条件,形成了相继的结构状态与变革过程,这种结构与变革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自发的规律,即生命周期。在后来对结构学派的研究中,我们也会看到大量地对组织变革和生命周期的研究。

  对于第三大类结构学派,相信作者最为青睐,不仅是因为《战略历程》全书都在阐述归纳综合的重要性,更是因为结构学派本身作为一种学派整合的产物将战略制定的全部内容进行聚类,归结成清晰的阶段或时期,另外结构学派对战略变革来说也意义非凡,这种全面性也决定了结构学派作为当下的热门收到追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