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祭》读后感精选10篇
《孔雀祭》是一本由(日)陈舜臣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雀祭》读后感(一):据说还没上市?
据说还没上市?推荐看原版吧,,,不过封面确实不错,翻译别太糟糕啊。。。。。喜欢推理小说的都看看吧,推荐呦。。。是不是还出了几本陈舜臣的推理小说呀。。。枯草之根什么的,也很强大,,,,,历史小说也很好看,哇哇,,,迫不及待了
《孔雀祭》读后感(二):很平淡,但还不错呀
这么多人批判这本书,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觉得陈舜臣在情节设置上还是很精细的。推荐一下吧,至少我喜欢这样的慢节奏。而且吧,如果想要找刺激,看标签为 惊悚 的可能更适合。本格推理就是这样的呀。看到有人居然批评平铺直叙。。。我就怪了,插叙、倒叙都有了,描写也很细,也有解释说明,各种修辞手法都用上了,还需要什么?
《孔雀祭》读后感(三):那些远去的历史
历史已经远去,我们能做的,需要做的,或许不是挖掘那些湮没在红尘中的历史,而是直面惨淡的人生。罗丝的积极,坚定,无疑闪烁着光芒,但个人觉得,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何必执着呢?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被罗丝和她母亲的性格深深吸引住了,觉得人都应该这样爱恨分明、敢爱敢恨、勇往直前,如今经历过一些事情才醒悟,抓住历史紧紧不放,受伤的也许是自己。
作为笔耕不辍的老作家,陈舜臣也创作了几部推理小说,《孔雀祭》应该是其中的翘楚。
显然,陈舜臣的这部推理小说与一般专注于案件的推理小说不同,而是有着更大的雄心,更广阔的视角。 通过英日混血的罗丝,陈舜臣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将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与交融熔铸在一起,展示出非同一般的国际视角。
更重要的,陈舜臣通过罗丝追寻母亲的踪迹,塑造了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立花久子。
《孔雀祭》读后感(五):喜欢推理的真该看看老作家的文笔
看过台湾出的,到了日本后无意间看到了日文原版的,就买来看了,很便宜,哈哈~日语水平还不够,有些地方不是特别明白,不过这也正好增加了几分推理的乐趣,哈哈***在现在看来也许构思没那么复杂,不过在当时好像很火哦,而且文笔功底恐怕只要读过他的书,没有人会不承认吧*******等回国了就买简体的,台湾那版有几个地方的翻译*嗯,总之跟原版有点不一样吧,希望简体的能处理更好。极力推荐呀!真正的国宝级人物呢!要是能回归祖国******哎
《孔雀祭》读后感(六):孔雀之道
大概孔雀所指的就是立花久子这一类的人。孔雀之道就是她们的生存之道吧。
书中久子的妹妹康子对罗丝说:“这才是真正的活法。人都应该这样。我一直在顾忌周围的人,等明白这一点,都已经是五十多岁的老太婆了。”其实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婆能这样想也是很不容易吧。尤其是在日本那样一个宣扬道德感和责任感的社会。
或许推动我们前进的一直都是责任感和虚荣心这样的东西吧,走到今天这一步,也不知道是不是自主选择的成分占多一点。到底应该怎么做呢?至少到现在为止,即使是看着这样的书,大多数的我们还是要说,背负着责任感活下去吧。
还是要顾忌周围的人?还是只是把所谓的顾忌当成一种自己不敢放手去做的借口?“还是算了吧。”这样不止一次地对自己说,或许到最后可能还是觉得平平淡淡的比较好吧。
可是你或许也不明白,是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说“还是平平淡淡”比较好?至少是要经历过一段并非平庸的日子,才能有平淡幸福与否的比较吧。什么都没有经历过的人呢?那种即使有喜欢的东西也不会去追求,读着家人选择的大学,做着一切都是为将来便利的事的人们,是不是也能说其实也不一定要随自己的愿来啊,大多数的人不都是这样吗?因为我们活着最重要的背负其实就是责任感吧。
又回到了这个已经被讲得滥俗了的命题,已经被无数权威和所谓的梦想家分析过,又被身边每一个和你一样平凡的人嗤之以鼻的命题。何必去想那些东西,就这样活着不就好了?那些人就是这样说的吧,你啊,不要想这些乱七八糟的,先把眼前的事做好。
你有什么道吗?你也有自成的一套说法了?说到底,你还是以责任感为借口,为自己的懦弱找了一个理由。因为你根本就不是那种有毅力到足够做出一些什么来的人吧。
最终仰视着孔雀之道,只有坚定和努力的人才能为自己的热情和执着买单,而你自始至终都不是,也不用再对生存之道有所怀疑。
《孔雀祭》读后感(七):东西方的隔膜
同样是陈舜臣最擅长的历史和现实并行的秘幸羁绊,其实推理的元素很弱,基本称作调查小说才更合适,但是作为母亲的立花久子的故事和感情让人印象深刻,一个糅合了东方女性的细腻和西方女性的激烈感情冲突矛盾的女性,其实不容于任何时代的世俗道德中,却又深深吸引感染了那些和她接触过的男女,让人不禁想起日剧《荒地之恋》中被北泽太郎和三村贵一共同迷恋的明子;这种过于炽烈而纠结的感情,到底是让人羡慕还是害怕,也许才是解释罗丝在寻母之旅中跌宕多愁的情绪的根源所在吧?
不过,借着罗丝东西方混血儿的身份基础,展开的日西方民族性和文化对比的手法,似乎过于生硬和刻意了些,同时太过细腻而扭捏的人物情绪和心理描写,其实妨碍了人物性格的建立,让男女主人公人设也变得一并讨厌起来,不得不说是描写上的失败之处。男女主人公因为共同追寻真相而相恋相处的过程,完全没有感受到任何文字上的化学反应,反而觉得充满了拧巴和隔阂,难道陈老就是刻意要以此来印证不同文化间无法真正地交心和共识吗?如果真是此意,那倒不得不说成功实现了这一宗旨!
关于日西方感情和文化的隔膜的作品,倒也建议有空看看2014年的《东京婚约 Tokyo Fiancée》,那个更加小清新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