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一种修行》读后感精选10篇
《孤独是一种修行》是一本由青山 著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偶然被书名吸引,看了简介才知是80后女子所写,一边心往下沉一边又带些好奇。于是一口气翻完了,作者文笔不错,完全没有脂粉气息,但书中内容远不及书名有深度。此处内容简介上把此书标榜为“中国式瓦尔登湖”实在太夸张了。
《孤独是一种修行》读后感(二):化缘家庭
城市里的孤独,山间的孤独,有时我分不清我是因为山间的孤独还是城市的孤独。那些在灶台里生不着火的下午,阿公的笑声。暗夜的雨打芭蕉声,清晨楼顶的朝阳。阴霾天气下,拥挤的广州。那个更孤独,也许是自己在孤独中行走而已。
《孤独是一种修行》读后感(三):竹杖芒鞋
有段时期比较失落,在文史图书馆晃悠,在书架上发现了这本书,不知是孤独,还是修行,或是黑白的印刷引起了我的注意。云水僧,竹杖芒鞋,机锋,寒山僧踪,让我发现了离我千里之外的终南山。住山的确是很自在的,但我们绝大多数人可能忙于生活,住山的条件不具备。后来我又发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终南山,只是有时候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
《孤独是一种修行》读后感(四):女流之文
隐士,士之隐也谓之名。士者,有口舌之利,谋略之才。隐而不出,是俟机也,此谓古隐士也。今者有此二才者,或公知,或愤青,或可他国自荐,或可母国富学为政。施毕生之力于志,万事皆可成矣,大不必效法古者。我知其因,难脱其身,此事费解此事费解
今略读 青山的 孤独是一种修行,文字我就不说了,女孩子写的文字矫揉造作少不了的,还掖掖藏藏欲言又止的。
写的都是表面,大师们心理如何?成长经历如何?性需求如何?如何自我看待?有何志向?
作者却尽述孤独之美,小女子之文盖都如此,或是崇拜或是瞻仰之词泛泛,阴盛阳衰,奈何。。。
要知道孤独只是一种状态,修行是壮志不酬才不得已而为的,作者误解人家了,还给美化、神化,根本就是小清新文笔嘛
谁能弄一点关于隐士的有研究价值的东西出来,别弄这些风花雪月的美文悦人耳目,有何用处?
隐士的本质是什么?论语里的荷篑者那都是有文化的,可以指点江山的,只是不愿意罢了,并不只是住在山里就可以了,那只是一般的尼僧。古人说 邦有道,则隐。邦无道,则出。又说 身将隐,文将安在。 应该说隐是一种对生活取舍自如的价值观,是古之君子的一种人生选择,最次的选择。
回来说这本书,作者走马观花的文笔实在令人反感,放佛人物的出现是为了衬托作者的文风。我认为涉及此类题材之书,文法当与载史类齐,方无误,方可讲可究。
总之,此书虽述不俗之事物,然还是尤甚浅薄,不足为考,不足为据。
《孤独是一种修行》读后感(五):孤独是一种修行,但请脱下终南山的外衣
这些年,终南山让很多人出了书,圆了梦。
这些人很聪明,他们知道现在的人缺什么,就像明星们,知道这个时代的人不再那么注重颜值,于是就开始秀恩爱。而这些人,他们穿上终南山的外衣,好像成为一个虔诚的信仰者,让所有在为生计庸庸碌碌奋斗的人们感觉这是多么神圣。
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深刻而强烈。在我的学校会有清真食堂,伊斯兰教的信仰者有许多饮食方面的禁忌,他们的不能吃不以安拉宰杀的任何可食动物,因此许多那里的动作人员都是伊斯兰教徒,我有一次去看到他坐在餐厅里,我就产生了一种强大的依赖感。我能感到面前的这个人的坚定的信仰,我为之感动。
上宗教学的时候老师说我们的年代是缺乏信仰的一个年代,现在有很多新闻说某某高僧其实是个骗子,很多人在宗教这个形式面前都是感到十分渺小的,所以被骗也理所应当。
好像说得太远,我不喜欢这本书不是因为作者上了终南山然后出书这件事,很多僧侣需要传道也要出书,而是每一个字里我们都能看到作者的目的与动机,我想这是让我十分能感到愤怒的原因,也许会有人觉得我怀着一股恶意去揣度作者,但是很多东西的改变不了的,大家需要动用自己的理性去考察,去批判。
其实有一个对比我一直想说,就是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和心灵鸡汤无异,但我其实犹豫很久要不要这样说,因为很多人把叔本华比作心灵鸡汤,但这个可怜可气的老头还是影响了一大堆我喜欢的作家、哲学家、包括许多我的祖祖祖师爷的一堆心理学家。
但是这些年这类的书大行其道,逐渐有了纪伯伦《先知》的气焰,我并不是认为这些人有多么可恶,而是为这样的书为人喜爱而难过。
最后,我想说我一直以来做过的一个噩梦,我在很多人之间,像日常中的生活,但这些人都是死人,他们或是尸体,或是黑白的,让我感到十分惊恐。
我想起老师说过很多人只能活到二三十岁,他们很多都是到了七八十岁才买,我希望我能多活几年,大家能多活几年。
《孤独是一种修行》读后感(六):《最美的夕阳,最美的村庄。非书评 只是读后有感》
小时候暑假在农村奶奶家小住过一段时间 那时大概十一二岁。 奶奶家在山脚下 背靠大山。从镇上下了车走过去大概一个小时。那时不通车 往来赶集买卖商品都只能走路。那时候觉得奶奶家可真是远啊,那条路好像永远都走不完一样。
屋面是层层叠叠的田野 麦子稻谷按照季节依次生长 高低起伏。屋后半山腰是大丛竹林 到了季节可以去抓竹牛 挖竹笋。屋侧边的堰塘里有很多鱼 常常有鸭子在上面游来游去。还有菜园子,小小的果园。闲来无事去菜地里拨几颗萝卜,去果园里摘几个桔子,去山上摘几朵野花。房子是普通老式的农户。三合院 泥墙 瓦顶 每户人家相距很远。村子里猪多牛多狗多 最少的好像就是人了。从山顶往下看 整座大山里散落着三三两两户人家 很是冷清。或者说 很是孤独。
我好像从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什么是孤独 孤独是养父母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汤圆 我在走廊罚站。 孤独是表哥表姐一起游戏 我在旁边偷看。 孤独是那个家里永远昏黄的灯光 是他们冷漠恶毒的眼神。是我终日的自言自语 是永远惶惶不安的情绪。 孤独是被咒骂 被排斥 被耻笑 被白眼。 是的 在我童年时代的印象 孤独是可耻并且令人恐惧的 直到在奶奶家过完那个暑假 我却突然感受到孤独所带给我的勇气。
我记得那是一个很平常的傍晚 奶奶在厨房张罗准备晚饭 爷爷坐在院子中间用细竹条编背篓 我坐在屋外田埂上自己玩儿。时间越来越晚 太阳一点点下沉 望着辽阔远方那个金灿灿的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颜色越来越红。宁静的小村庄似乎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血红色 树木 田野 房屋。 在那一瞬间仿佛所有人都消失了 整个村庄悄无声息 我似乎能听到风在吟唱 非常温柔 还有自己的呼吸声 一起一伏。整个世界在我眼中变了颜色。
我能感觉自己汗毛竖起来 那不是恐惧 是震憾。 天地如此高远辽阔 微风轻轻拂面 在自然面前 一切都变得渺小 茫茫宇宙间似乎只剩我一人,而我自己却一点都不重要。是的,我想那种感觉是孤独,但我霎时间却轻松起来 身心通透 觉得自己变得无坚不摧,再不会被孤独感打败。
那样的感受对于少年时的我是非常强烈新奇的,仿佛是对自己对生命的一种全新认知。 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会因为这本书勾起这段往事,按理说二者是没有任何相似的。《孤独是一种修行》里所提及的孤独是一种智慧的 圆满的 充满信仰的孤独 那是一种修行,是花好月圆。而我少年时代充满愁绪的孤独,是天性被压抑的结果,是凄风冷雨。可是我每翻过一页书,就会不由得想起那一小段美好的时光。书里的清风月朗并不能感同身受,或许最有体会的,是书里描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孤苦的阿婆,淡然的僧人,他们在大自然中修行,栽种,捡拾,收割,感恩自然的馈赠,孤独且安然。而我在被大自然震撼时 也终于明白过来 一切都会消亡 生命转眼即逝 所有的牵绊与纠葛不过浮尘而已 我们会迅速死亡消殆,唯有孤独伴我们前行。
我很庆幸自己年少时的纤细与敏感,终于学会享受孤独带给我的宁静和勇气。很感谢这一本书让我回忆起那段时光。
记忆里最美的夕阳,最美的村庄。
《孤独是一种修行》读后感(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终南山
他们是世界上物质上最贫穷的人,也是世界上精神最富有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名号——隐士。
什么叫隐士呢?是不是只要在某一座荒山野岭过独居生活就可以称之为隐士呢?当然不是。在古代并不是所有的人只要隐居就可以称之为隐士的。隐士,顾名思义,首先得是“士”。什么叫“士”?即有能力有文化有才学的人,同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即声望。简单的说,即有才能、有学问并且具有较高的声望的人,才叫“士”。 另外,古代的很多士,都习过武功,出门都佩剑。
如此看来,古代的隐士是文武双全,近乎完美的人了,不是吗?能文能武,有德有望。于是,一个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做官是读书人唯一出路的古代,既然有能力做官,他们,为什么还要选择做隐士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搞清楚古代隐士的两大类型。古代隐士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天生的隐士,二是后天的隐士。
天生的隐士就是他们打生下来骨子里就有隐士的基因,性格与爱好决定了他们一定会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因为只有这样一条道路才适合他们,才会让他们感到自在与快乐。他们在选择这条道路的时候完全是自发自愿的,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这样的隐士对做官没有兴趣,只想自由自在,过自己的逍遥生活。
后天的隐士,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想做隐士,他们有满腔的热血和抱负,可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才意识到自己的抱负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是实现不了,于是为了保全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他们不得不选择另外一条道路。这样的隐士在刚开始的时候,内心是痛苦的,但挣扎、阵痛之后就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开始接受并享受隐居生活。
无论是什么样的隐士,天生的隐士也好,后天的隐士也罢,一旦他们在选择了这条道路后,他们就不再后悔,他们将会承担这种选择所带给他们的所有一切,无论是快乐或者忧伤,他们将在这条道路上行走一辈子,直到死亡。
他们也许没有山珍海味,也许没有绫罗绸缎,但是他们有青山绿水,他们有粗茶淡饭,他们自己动手劳作,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安然入睡,更多的时候他们寄情山水、读书、思考、写作,他们有一颗安然恬淡的心,他们过着心静知足的生活,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贫穷的人,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最快乐、最幸福的人。他们敢想敢做,敢爱敢恨,他们活在真实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于是,古代隐士对当今社会一个最重要的启迪凸显出来:每个人都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必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不管你拥有多么巨大的物质财富,拥有多么崇高的社会地位,但如果你的心灵不自由,那么你就是不快乐的。我们为什么会苦恼?我们为什么总感觉不到幸福?因为我们总是看着别人,迷失了自己。但是,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我们选择不了出身,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名垂青史,虽然没有千万财富,但至少可以淡泊明志,可以宁静致远,至少可以做自己,至少还有快乐。
另外,古代隐士对当今社会另外一个启迪作用是:每一个人都没有资格去嘲笑别人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认为庄子先生的思想是消极避世的,因为他主张清静无为。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并不是碌碌无为,而是一边顺应天地万物,一边听从自己的内心,过适合自己的生活。一句话,庄周先生只不过在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罢了,这不但不是消极避世的,反而是一种对人生对生活的积极。如果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能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生活方式,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和谐与美满吗?这种和谐与美满难道不是积极的吗?
不仅仅是庄子,古代所有的隐士都一样,他们不是消极避世,他们是在积极的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所谓隐士,只不过是追随自己的内心,然后付出行动罢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你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当作一种享受,但对别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折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生活方式,我们在享受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选择,切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世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既然这样,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别人和自己一样呢?我们又有什么资格看低甚至嘲笑别人的生活方式呢?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不管你承不承认,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股隐士情结,都有一座终南山,追求内心的纯净和精神世界,但是迫于现实的压力,我们没有勇气像古代隐那样抛弃现有的一切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个心灵的隐士,做一个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无论处于多么卑微的境地,无论多么穷困,都可以开心而又知足。
《孤独是一种修行》读后感(八):雨里青山梦里人
文 / 烟霞旧友(姚敏)
终南山近来成为热词。自从比尔?波特《空谷幽兰》问世,终南隐士这个神秘的群体逐渐为人所知。更有好事之徒入山寻访,号称有隐居者五千避世于此,日夕只与清风明月为邻,过着和一千年前的古人一样的生活。
《孤独是一种修行》是一本隐者之书。这样说,其实我心有不安,因为实在不想将其与时下浮躁浅薄的寻访终南隐士一类的书相提并论。书中文字,无关一个具象的地址,无关一个明确指向的人群。确切地说,它只关乎写下这些文字的人,在生命的某处转角,一段特定的岁月里,用心灵和镜头记录下来的一段人生。
青山,23岁在西安读书期间迷恋上终南山,时常流连山中,造访古寺,拍摄黑白照片。24岁索性弃学,拖着几大箱沉重的书籍,隐入终南两年有余,山居修行,出入僧院,读古籍,与幽人往来。这是在豆瓣看到的关于作者的简介。在此之前,我对作者几乎一无所知,但毫不妨碍我对这些文字和黑白影像的一再倾心,不妨碍对它们汇成为一本纸质书的盼望,不妨碍与作者青山几年来清淡如水的笔下交谈。
物类以聚,嘤求友声。人与人的因缘,并非无迹可寻。想来我与青山结缘,也自有前因,其间种种误读,意外,如今来看,倒多了几分雅趣,他日若能相逢,自可拊掌一笑,聊作对酒对茶谈资。
几年前初读青山文字,一直误会为男子所作。实在因为文字图片均清净绝尘,无半点脂粉气息。有一日读到她写一风水先生为其推演八字,嘱其日后着衣当鲜亮挺括,不可灰暗宽松,她自叹道,仆虽鄙陋,何能穿红着绿,娱人眼目?字里行间想见她的孤绝傲然,兼看多了她黑白影像里的僧影,又常见她与人吃酒,心里描画她的样子,深以为是一澹泊闲逸、宽袍素服的中年居士,不必为衣食谋,每日但与山僧往来,饮酒吃茶,闲居闲话而已。直到有一年途经苏州,与卢晓梅君同游同里,听她提起说,据说青山其实是一女子,而且也在苏州。心下恍然,何故一直觉得那些文字毕竟偏于阴柔,从来只以为是旧式的书生气,从未曾想过是女子手笔。若为女子,时有放逸旷达的魏晋之气,林下之风,这般心性,倒是与我臭味相投了。至此也才恍悟那些黑白照片一角散淡的“青山”二字,倒似女子眉笔所书,也颇风雅。
数月之后,晓梅撰文叙述与青山初见,并告知原来青山博客贴出的黑白影像与清简文字,实为昔年养病隐居山中往事。原来如此,我姑妄听之,因实在是并无好奇心的人,也从未问起过青山形容年岁,更不知其文中南山何处,只道是江南众多山寺其一。
去年八月,自青海返蓉,停留兰州的夜里一时起意,想着几年前读到《空谷幽兰》,萌生向往终南之念,一直无缘得偿。这回要再次翻越秦岭,何不搭乘夜行列车前往长安,翌日即可一往终南,再去往渭北访友,聊慰平生所愿。一念及此,竟一夜辗转反侧难以成眠,可惜行程匆匆,最后还是与终南山失之交臂。
有意思的是,一回到成都,即刻看到书讯,方知原来在青山笔下一再读到心向往之的南山即为终南,而青山非但为女子,而且竟为80后,宣传小照里笑容明媚,目光清澈,如此年轻美好,倒与素日清寂文字有着两相映照的熨帖。
关于青山,似乎总有这许多意料之外,其实这些意外原本也在意料之中,实在因为我生性懒散,于人于事素来不喜深究,喜欢一个人,也只是自己喜欢就是,不怪,不问,不评论,不判断。青山性子与我大抵相似,由此,物类相惜,却终究只是隔着文字江湖,消息相闻,却从无交集。后来辗转闻之书的出版一波三折,心下思量,那些美好的文字影像,一字一句皆为心血,澄净,清冷,原本与时下风行的快餐式阅读格格不入,大致也讨好不了市场。再后来,看到有素昧平生的网友,竟为他手作了线装书三册,前往姑苏亲手送与她。爱惜珍视如此,令我这局外人也生出怜惜,想着若能以一己之力,助青山一偿心愿,也不负这些年的一腔喜欢。也是机缘使然,一次与一书商朋友偶然提及,几经周折,倒当真促成了此事,不致使明珠蒙尘,也算了却了与青山文字相惜的一番心思。
青山文字素来清简,山中岁月,闲看花开花落,于世事万物两两相忘,清风朗月,不落爱憎。近年文字,却渐渐温暖许多,风格也多变起来。已为人妻为人母的青山,大致已不复当年决绝隐入深山的少年心性,稚子绕膝,无论怎样清寂的女子,心中柔软的部分总会被渐渐唤醒。犹记当日读到她重返南山僧院,寻访的故人已入红尘,再见时不禁对他的楚楚衣冠生出恍若隔世的怅惘,而故人关于为人子为人父就当承担起应尽责任的一席话,笃定从容,令她生出无限感慨:营扰半生,我知他终是找到了归宿。然而我始终记得数年前那个暮春的夜里,他穿着青布袍,立在廊檐底下,独自凝神的样子。月光落在灰色的檐瓦上,山寺深更,万籁沉沉……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在江南草木葱茏的暮春,伫立如水月色下的伊人,心中的惘然亦如许吧。雨里青山梦里人,终究都要化为江南的一蓑烟雨,渐淡无痕。惟有这些清寂的文字,和终南隐者的背影,将岁月凝滞在这样的一本书里,留待有缘人。
二○一二年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