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古代哲学的智慧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古代哲学的智慧读后感10篇

2022-05-20 02:06: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古代哲学的智慧读后感10篇

  《古代哲学智慧》是一本由皮埃尔·阿多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代哲学的智慧》读后感(一):难得一见的大师级作品

  本书可谓难得一见的大师级作品,里面包含了阿多教授杰出的研究结晶。他用深遂而原创的观点,以及优美的语言,为大家开启了一条通往古代哲学的崭新道路。此外,本书还提出了一项哲学的新任务:让所有专业与非专业人士都对哲学产生兴趣,都将哲学看作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芝加哥大学教授Arnold Davidson

  《古代哲学的智慧》读后感(二):好书

  引人入胜 爱不释手

  需要有点 相关哲学史知识

  读得比较慢 因为没有什么废话

  每一句 都值得细细品味

  。。。。。。。。。。。

  。。。。。。。。。。

  。。。。。。。。。。。。。

  。。。。。。。。。。。。。。。。

  《古代哲学的智慧》读后感(三):中西相通处,思想交汇时

  没有版本上的考证,也不说作者译者的生平,完全的门外汉视角,看完热闹之后的总结与反思,帮助记忆与反省。

  全书对于西方古代哲学做了一项梳理与总结,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学派等等再到中古时期的蒙田、康德,结合不同时代之社会经济面貌特征,将观点或有冲突、体系未必交融的不同流派学说中对于人生态度的部分提炼综合出来,结论却是显见的。即在对待人生方面,一种超然、达观以及冷静淡定的态度是共同的目标也是所有哲学修炼的最终境界。

  伟哉!哲学的思辨应该为生活服务,落实到具体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在对未来、过去与现在充分审视的基础上,卸下过去的负担,免除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与忧虑,把握好当下的一时一刻;在可知与未知之间,保持着一份谦虚与谨慎,知道是之所是,也承认我和我们的无知;在人我之间,拥有一份健康的包容与善意的态度,能够看平人际关系,在律师、法官与起诉人等角色上全面转换转化;在物我之间,有一份兴趣与好奇,服务好自我,利用好自我意识。知道偏见之容易产生,知道偏激与自我中心之可笑浅薄,则存一份温厚与宽容与心,多为自己的行为设定一个旁观者,检视思想与言行。

  《古代哲学的智慧》读后感(四):古人的智慧

  “今天只有哲学教授,没有哲人。”梭罗的这句名言印在书的内页里,仿佛昭示着一种哲学的荒谬。

  我相信不止一个人会这样认为,我们在学校学习的哲学正日渐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通过架空哲学的概念,进行空洞的论辩,逻辑的推演,上升至一种理论或者流派,这就是哲学。我们通过哲学史来学习哲学,通过哲学家的语录了解哲学,通过某种奇特的体系建构进驻某种哲学流派,通过一个个概念的梳理迷失在各种哲学主义之中……

  哲学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某一天我突然对所谓哲学的问题感到了好奇,是因为自己陷入了某种人生的困惑。刚读大学时,读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他开篇就引用了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里的话说,真正终极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这个断章取义的论断立刻吸引了我,心醉神迷地崇拜起了自杀的哲学家和诗人。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这个说法其实很扯淡,只是正好迎合了年轻人迷失自我的虚无情绪。我对哲学感兴趣,是因为突然有一天意识到死亡的恐惧。想想几十年之后,自己会烟消云散在这个世界上,以后这个世界的所有东西都与自己无关,就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开始思索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年少轻狂难免有二逼青年的作风,但是那种绝望的情绪确实真真切切的。正恐惧未来的死亡时,结果别人告诉你,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自杀,这不是扯淡吗。不过,凭心而论,自杀问题的提出却能吸引住我,也说明了哲学思辨的魅力,但是这种魅力只存在与纯粹的理论层面,与现实生活无涉。

  在《古代哲学的智慧》里,法国哲学家皮埃尔•法多提到这种说法,哲学与哲学论辩是不可通约的,因为对于古人来说,一个人是哲人并非因为他所展示出来的哲学论辩的独创性和丰富性,而是因为他过生活的那种方式所起到的作用,即是说,“只有当论辩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它才是哲学的”。哲学不应该只是一种姿态,一种点缀,一种理论,一种建构,一种奇思异想的曼妙,一种空洞的论,。哲学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样的话貌似有了几分心灵鸡汤的味道,但是回想一下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哲学家,充其量他们是哲学教授——从这个词的本源意义上讲,他们只是讲授哲学,他们把讲授哲学当作一种职业的需求,而不是心灵的需求。哲学从根本上是一种对智慧的渴慕,而当我们的心灵放弃去追智慧的生活,渴望肉体与心灵的碰撞的时候,哲学的生活方式当然不存在。哲学在当代最大的危机,不是它的虚假繁荣,而是它的单一化和职业化。我们通过学习历史的方式学些哲学,通过归纳总结某种哲学流派的观点学些哲学,通过研读哲学家的著作构建新的理论。马克思的那句名言至今回响于我们的耳边,哲学家们只是以哲学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哲学丧失了能动性,丧失了指导我们生活的能力。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仿佛回到了中世纪,与那些经院哲学家一起研究针尖上占立了几个天使之类的荒谬问题。因为逻辑推演的哲学世界中,最大的问题不是哲学,而是丧失了人文情怀。

  读《古代哲学的智慧》间隙,我一直都在想,哲学的生活方式到底意味着什么。实际上,法多在书中也没有脱离当代哲学研究的窠臼,从一个个流派开始讲起,梳理他们的思路和论点,但是他最为可喜的一点在于,他注意到了“灵魂的修行”,哲学是需要沉思的智慧。回想古代的希腊城邦,苏格拉底到处走走停停,向人宣传他的哲学观点,与人谈论自己的无知,引导别人去思考和质疑那些存在的合理性,哲学的思维方式就形成了。哲学需要论辩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在苏格拉底的场域中,我们会注意到,苏格拉底不是在家中冥思苦想,他当然需要沉思,但是他的沉思建立在广场与人辩论之后的沉思。哲学需要生活化,需要哲人的引导性指引,需要沉思的智慧。当代哲学之所以丧失了活力,据法多考证,是因为基督教的繁荣,因为基督教的生活方式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换言之,你的信仰不容质疑,争辩的合理性不存在了。

  信仰不需要哲学的生活方式,不需要争辩,于是哲学化的生活方式丧失了自己唯一的理论优势。哲学离不开争辩,但单纯的争辩也无法成就哲学的伟大。我们能看到哲学与争辩之间隐秘的联系。首先,争辩的存在能证明我们的选择的合理性;其次,为了过一种哲学化的生活,我们必须对自己和他人采取行动——就如同苏格拉底在广场与人争辩一样——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只有通过争辩我们才能知道那种生活方式是最好的,是最适合的。

  但是当代哲学中,作为工具和手段的争辩反而成为了哲学的真正的内核,这种本末倒置恰恰毁掉了这种哲学化的生活。于是,我们生活中,总是在课堂,在论坛,在文章中不停地争辩,但是这种争辩与哲学无关,只是一种理论的快感,形式的狂欢。我们丧失了真正的哲学精神,即过一种哲学化的生活。

  古代哲人的智慧,说起来其实平淡无奇,因为它只是关于人与生活的智慧,而不是任何宏大的智慧,不要以为能从中发现宇宙的终极真理。苏格拉底的名言,我只知道自己的无知。这是一种日常的生活态度,用哲人的话说就是,人们发明哲学,只是为了消除引起生活忧虑的心烦。哲学关乎心灵的修行,灵魂的战栗,肉体的反省,沉思的顿悟,归根结底与人有关,与人的生活有关,与人向往更智慧的生活有关。哲学如果能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存在,需要我们重新回到古代,从最简单的话语之间,从争辩与对话之间寻求灵感。

  思郁

  2012-7-31书

  古代哲学的智慧,【法】皮埃尔•法多著,张宪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4月第一版,定价:35.00元

  《古代哲学的智慧》读后感(五):让思想开始旅行

  难得上海有这么一个长秋,秋高气爽,大朵大朵的雪白的轻云在蓝天里懒散而悠闲,秋风又一次翻开我书桌上这本看上去犹如金秋蓝天白云一般简洁清爽的《古代哲学的智慧》时,我也就顺势再次翻开它。前不久,就在看见书目出现在豆瓣不久,发现继作者过世之后,译者张宪也在作古了。这本书会不会被后人追捧经典呢?至少,目下我是当着经典又一次慢慢读着。

  《古代哲学的智慧》这样的书名平实而简单,其中的厚重非走进其中而不能体会,皮埃尔•阿多多次在谈到这本书的时候,表达的是让他的学生和读者认识到“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理念,同时,他期待着他的学生和读者学会享受这种生活方式——灵修。八十八岁过世的他,在现在的长寿纪录里虽然算不上高寿,但多少已经是米寿之人了,这是否跟他写出了如此清爽的哲学书有关呢?

  数月前与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的随笔《写给无神论者》邂逅,在那本书里,阿兰•德波顿描述了宗教的各种投向人类心灵的关注,我命之为“看向宗教的智慧面”,而阿多在这本哲学书里提到了哲学的源处,指出希腊人造出来的philosophia就是“爱智慧”的意思。阿多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开始抽丝剥茧,着手展开智者派哲学家如色诺芬尼、巴门尼德以及毕达哥拉斯、希罗多德等人对科学的追求实质是对智慧的“一种鉴赏”和“一种探究”;接着,他从柏拉图的《会饮篇》开始,确定了第一个被柏拉图定义为“哲学家”的苏格拉底是“哲学家”这个词的起源,同时确定了“哲学”应该定位为“爱智慧”这样一种包含了动作定义的生活方式,他从柏拉图的经典著作里揭示苏格拉底作为“哲学家”的生活方式,在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行走在广场宣讲自己的思想,他与人醉酒,他与学生谈话交流,他既在世界之中也在世界之外,由此,阿多告知读者,哲学从一开始并不仅仅是思想、概念、理论等抽象词汇的集会,而是一种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向内,要通过自己来发现真理,向外依然就是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就像帕斯卡谈到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时所说“最多哲学的部分就是简单而平静地生活”。

  与此同时,阿多也借助了柏拉图的写作方式——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巧妙地从古希腊的哲学活动中将“哲学的论辩”定位为这种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由此,他从一开始便以哲学的发源为基石,将“哲学”放回了被思想家和哲人定位的第一块里程碑之处——“对世界进行理性解释”,说白了就是针对生活的点滴从中吸取智慧的营养;有趣的是,阿多会在阐述哲学生活点滴的同时,不但横向谈哲学在古代从实践到理论的衍化进程,也从纵向谈各种哲学定义演化过程展现哲学的发展脉络,比如,在柏拉图所展现的苏格拉底时,苏格拉底对“善”的追求引申出苏格拉底所确定的道德定位,又由这样道德概念的衍伸推演出康德在此基础上发现道德行为和动机之间的的关系,暗示出哲学的发展一直是内心世界里的追索。在这占全书的三分之一部分中,阿多打开了“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幸福”的苏格拉底,由此,将“哲学”、“哲学家”、“哲人”摆在了对哲学好奇却未必有机会了解哲学体系的读者面前,同时,哲学也因为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而具有了明朗的反讽和悲剧色彩。

  当城邦国家的“民主生活发生权力斗争”之后;当柏拉图希望通过对人们进行哲学教育而改变政治生活,在《理想国》乃至后来的《乌托邦》都成为一种以自己的理论宣讲来达到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手段之后;当亚里士多德的课堂成为引导学生进入哲学的最重要方式;当“哲学成为神学的仆人”;当宗教整齐划一的禁制生活方式代替了了个人在哲学思考中获得自觉和舒畅的生活方式之后;当哲学辩论形成一套固化的体系之后;哲学已经是如此庞杂和繁芜的世界,而阿多却从哲学的起源深处,从苏格拉底的哲学生活,皮浪的哲学生活,伊壁鸠鲁的哲学生活,等等,无数个古代的哲学家的生活方式,告诉读者:“只有将自己一生用来探究真理的哲人,按照本性来生活;他引导的那种生活是最快乐的。”同时,他巧妙地提示了如“犬儒主义”这样完全有别于非哲学的“与世界决裂”的生活方式。他甚至从亚里斯多德意识到哲学论辩作为知识手段的局限性,建议哲学教师的论辩也可能采取一种灵性修炼的方式,而不是作为单纯的面对面教授和面对面质询探讨,因为“只有当论辩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它才是哲学的”。意味着要像苏格拉底那样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自己实践行为中、思考觉悟中,探求更美好的生活方式。这点,让我再次想起来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当然,阿兰的书比《古代哲学的智慧》更为通俗化,但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说的是智慧,是源于我们生活里的智慧,不是哲学或者哲学家本身。

  表面看,这本书是一本通俗的古代哲学史,也是一本简明的古代哲学思想简史,同时,还是一本各种古代哲学家的简史,牵涉的哲学派别极多,哲学家和哲人也极多,但它份量最重的还是它自身的这份明朗的论点——“哲学不过是为智慧所作的修炼。”这是阿多自己的哲学体系,他将古代哲学家从理论与实践一致地推导在他的论点之中,这样说吧,《古代哲学的智慧》是他在追究中世纪之前和之后哲学成为纯理论的起源,追究古代西方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产生而形成的哲学思想的改变,探讨能将今天发展成为一个庞大体系的“哲学”回归到它的本来面目,以追求生活的智慧本身为目的,而非以纯粹地探索知识或者直接为了取得论辩胜利和做出抉择为目的。这样简单地表述在读者眼中是否有些类似“精神治疗”呢?或者说走进阿多的哲学世界其实是走进自我完善的道路,更甚之,阿多是否掉进被犬儒主义鄙视的“心灵鸡汤”里了?可不正如他所说“犬儒主义者也倾向鄙视一切人类的约定俗成”吗?!不过,阿多对此等误会并不在意的,读者很容易从他的书中接收到他对哲学的认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解,那就是——哲学从其发展史之源处就决定的本质——爱智慧。

  《古代哲学的智慧》脉络清晰,条理分明,虽因简洁亲切性而通俗化,但也因阿多宣讲自己哲学理论的严肃性却同样严谨化,根据译者的粗略统计,“该书引文和注脚约占全书正文1/4,参考书,包括大量有直接引用的书籍,约有三四百之多,脚注800多条,人名数百个。不少他所引用的古代经典文本,都是由他自己亲自翻译处理过的。”可见阿多的认真细致的治学,精密完善的思维,逻辑明晰的构思、渊博而无需炫耀的博学。

  合上书,想着苏格拉底们的哲学生活,我的生活当然也在继续,自然是以我自己的方式,或许也是让第二个阿多做出同样定义的哲学方式呢。想起来同样是法国人的随笔作家阿兰在《幸福散论》里的句子“如果人们想使身体舒适,那么应该让思想旅行、游观。”可不是么,让思想开始旅行,让追求智慧的修炼开始吧。

  【原文地址】

  【注】推荐给没有偏见的、哲学爱好者、朋友阅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