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火者读后感精选10篇
《播火者》是一本由[美] 凯瑟琳·内维尔 / Katherine Neville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4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播火者》读后感(一):千年棋局,百年火
即使没有看过这本书的前传《棋之谜》,也并不影响阅读。作为美国当代作家,因为她曾从事国际能源及金融顾问的职业背景,凯瑟琳•内维尔的文字里既有女性直觉的柔婉又充满男性理性的秩序。
“没有她,也许就没有丹·布朗”“是她,为《达芬奇密码》这一类型的书铺平了道路”各种媒体赞誉纷纷。丹·布朗的书我并没有读过,所以也不能凭空说点什么可以比较的话,不过,凯瑟琳•内维尔的《播火者》因其悬疑、物理、数学、炼金术、探秘等元素的揉合,显出奇书的构架,深邃、丰富、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两条线索,现在与过去;两种手法,平叙,穿插的倒叙;时空是跳跃的栈板,人物在时间的洪流里流转,说不清的神秘和种种诸如宗教、艺术、文化的因子也都只是沙盘上供人娱乐随意取用的点缀和修饰,而我们稍一晃神,就被里面的谜面淹没了。这一切都只能说凯瑟琳•内维尔是个会讲故事的人,也最会故弄玄虚。
以前看电影《达芬奇密码》众人都找到了答案,我还有些恹恹憧憧,分明是好看,可具体一想又说不上什么。《播火者》涉及面同样广博,782年、1822年、2003年,跨度超过千年。当下的女主亚利桑德拉遭遇谜样来客,也被卷入破解暗黑邪恶势力的攻关战里。这场战役早在千年前就布好了局,直到今日,棋局中落入这枚关键棋子。新一任黑后,亚历桑德拉。
其实为什么世界和平,为了人类解放之类的口号我也并不想提,可是小说里宣称的偏偏有这些,亚历桑德拉和“杀父仇人”一起寻找“火”的密码,周游世界,穿越古今后,发现“真理就是我爱你”,火即是热情,爱情之火。于是原本扑朔迷离又惊险的历程,轻轻松松画上了一个让人欣慰放心又叹息的句号。“爱是拯救一切的力量”---太多噘头之后,得到这样的答案有点轻轻巧巧,想来也普适,于是虽是殊途同归,却也让人看而不厌。
有这样一个脑筋急转弯:一个人如果在吃苹果,发现几条虫最让人害怕?答案思考的方向不是从多的方面思考,而是从少的来找出来,正确答案其实就是半条。不管是2条,3条亦或者是更多条,总是可以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其实还没有吃到虫子,唯独只有半条,是万万不可能存有侥幸的心理。
所以,在看一本书时,最可怕的事情不是之后还有多少本续集,而是发现你手中的书籍就是续集,处在一个极其尴尬的地位,而不巧,这本《播火者》就是这样一个悲剧。在《播火者》之前还有一本前传《棋之谜》。或许,这就是事先没有做好功课的后果,封面上国际象棋的国王往后正在嘲笑我。
开篇就是让人不知所云的“终局”,这个真是一个晴天霹雳,基本上开头是一直处在是清醒,半是迷茫中。
但是,渡过最初的不自在之后,终会出现曙光,凯瑟琳•内维尔接下来为我们描绘出的是一个庞大的世界,像迷宫一样错综复杂,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情汇聚在一起,就像平面中的一个点,从这个点散发出无数条线段,也带来无数种可能。
在最后的最后,一切豁然开朗,一些人是被当做棋子舍弃掉的,例如父亲是黑方的王,母亲是白方的后,而一直当作弃子的莉莉。也有一些人是被许多当作棋子的人保护下来的,例如,“我”。
其实,人生当中,我们或多或少也会被当作一颗棋子,被人利用,关键永远不是被谁利用,而是自己是否知道被人利用。
《播火者》如一个巨大的蜘蛛网,包罗万象,好的点子层出不穷,让人惊叹,其中也不乏一些数字谜语。
可惜看一本续集时,总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这件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前传是否有与之相关的内容,一个前传,总让我觉得有点不自在,心里好像有一只小小的虫子在啃咬我的心灵,留下一道道细微的伤痕。
总之,故事很精彩,续集很无奈。
再来,就是作者,对于这个作者:凯瑟琳•内维尔,这真是又爱又恨,爱她,为她给我带来如此精彩和独特的小说,恨她,是因为她最初并没有写续集的打算,但是结果是她最后还是写下了此书,留给我万分的遗憾。
《播火者》读后感(三):百年棋局
百年棋局
朦胧诗,会带给读者欣喜感动,情感超越的律动。如果是朦胧小说,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够分析透彻作者寓意。如凯瑟琳所言,关于本书类型定位,很多读者给出不同建议。而人文,给出了一个模糊的定位“探秘经典”,从未听说过的新类型。
书中描述的主题,是国际象棋,套用在人物身上,诱发的诸多事件。形成一部特殊风格的小说。
书封上,看到“没有她,也许就没有丹布朗”,说明丹布朗,受凯瑟琳影响很深,书中的符号、密码、推理,都是丹布朗小说中,驾轻就熟的风格特写。但在凯瑟琳的笔下,这些重要的特性,被稀释的很淡。看不到这些诡异条件的运用,更不用提及,悬疑悬念的发生。
作者《棋之谜》,成全了本书。本书需要一点点消化,时间短,会觉得云山雾罩,口吐白沫,搞不清东南西北,跳跃性特别强。但凯瑟琳还是在焦灼当中,孕育出这样一部书,说明其能力,比较卓著。特殊身份帮助她不少忙,尤其在地域特色方面,各个国家之间,显著特色的性质,在凯瑟琳的笔下,比比皆是。算是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小小的世界旅行。
从结构上分析,小说很难算作是推理小说,关于凯瑟琳上一部《棋之谜》而名声大噪,本书作为续篇,人物布局很复杂,罗列细节特别多,有点无厘头的效果。而在《棋之谜》中,凯瑟琳完成系统穿插,棋局布阵紧凑合理,不像本书,淡化了迷踪棋局的重要。凯瑟琳到底是在描述政治杀戮,还是在讲述历史故事,还是破解新时代的棋局人生。历史给出了铺垫,政治局面给出了方向,人物棋子,在死亡威胁中,接受邀请,纷纷赴会。文人拜伦的出现,打破了其儒雅的形象特征,大胆勇猛的特点,与其文学作品大相径庭,看点十足。
对政治、历史、宗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尝试本道菜品,有意外的收获,书中大量的引用《圣经》、《古兰经》话语,将故事套入到故事当中,政治套进政治棋局当中,盘根错节,复杂的文路关系,使得棋局云雾缭绕,分不清谁,会成为最终的赢家。当母亲消失的时候,一个新棋局悄然开启。在接下来的叙述当中,凯瑟琳有意淡化了母亲的存在,历史成为破解棋局的启动机,搜寻的线索,成为揭秘棋局的密码锁,星星点点的提及数字密码、数字逻辑,增添了几分神秘的猜测感,但破译的过程,显然,只是破解密码的环境因素,并不是开取答案的重要工具。
凯瑟琳最初已经放弃写续篇,但读者要求,加上现代世界格局的动荡,凯瑟琳拿起了笔,从炼金术的提炼,到原初引导的解析,都在说明,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信息,将其运用到本作品当中,使得作品,看上去丰满许多。
象棋家族遭遇的灭顶之灾,成为黑白暗战的锁链,故事的推进,强化了锁链的连贯性,步步为营。
跟随凯瑟琳的脚步,踏访各国,寻找棋子下落,每一枚棋子似乎都有了灵性,随着内容的变化,聚集起来的棋子,发挥变阵的魔力效果。棋子咒语,200年来未曾消失,继续着罪恶的发生。
《播火者》读后感(四):黑白迷情 ——《播火者》密码之外
黑白迷情
——《播火者》密码之外
好吧,我知道我会被嘲笑的,在以史上第二慢的龟速读完这本密码小说(第一慢应该是先前读的略萨的《酒吧长谈》)后,我还是不能阐述清楚这些环环相扣的密码,毕竟对我这样一个本来就忘东忘西的人来说,要记得那么多新鲜的讯息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啊,况且跨越了长长的历史和广阔的地域,因此,就请恕我不能为大家厘清这些精致的密码和谜题啦。
但是对于密码小说的阅读来说,其实除了解谜的过程惊险、刺激和惊心动魄外,如同一个圆一样,故事的起点和终点也许就是事件的原点,二者合而为一时候,所想要表达的那种理念,也许更值得像我这样的“懒人”思考吧。况且在书评中说出了那些精妙的设计,显然就如同在柯南漫画的第一章就圈出了凶手一样可恶,所以,探讨作品原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看看这幅神奇又邪恶的象棋是从哪里出来的:782年,摩尔王,查理曼大帝,蒙特格朗;内含的邪恶力量,权力的争夺,散落世界引起的纷乱;斗争的火焰,多难的国际世界,棋子之斗,火……元素交织之中,我们见到的是围绕着力量的欲望和贪念,对于权势的追求和人和自己的另一面的搏斗和挣扎。在这个故事里,象棋是线索,却也是一种象征,是复杂的人性之间的搏斗。我们在这里见到了人性最为残忍的一面——相互之间的斗争、对于和自己同一物种的同胞的那种摧残,也见到了人性最为美好的一面——有爱情,对于自己历史和文化的珍视,有对于传统的保留。在作者的笔下,畅销小说的元素不过是她的工具,她也像是操纵棋盘的那只无形的手一般,通过笔端的演绎,在为我们的心底唤醒这样一个声音:我们在寻找真理,寻找正道,寻找能让我们成为这个星球上独一无二的特别的群体的理由——爱,自由的爱。
所以最后的最后,故事揭开谜底的时候,你会发现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没有什么不同,和《哈利•波特》没有什么不同,和《达•芬奇密码》没什么不同,尽管故事的阐述方式不一样,尽管背景和历史不同,尽管时间不同,但是你会发现,归根结底,这些故事都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母题:爱吧,用心去爱吧。尽管有纷繁的尘嚣干扰了我们的视线,但是最终我们都有追寻人类最为重要的财富的本能;渴望爱,用力去爱,找寻爱,拥有爱。
“真理就是我爱你。”
“我知道,尽管我们一定会去找寻那些棋子,但此时此刻,我不在乎其他人想得到什么;不在乎棋局曾经让人们付出过多大的代价,将来又会给我们所有人带来多大的收益……我第一次感到,那些长期束缚着我的绳索被彻底剪断,我像鸟儿一样飞向高空。
“一只火鸟,带来光明的火鸟。”
也许,这64个黑白格子组成的棋局,不仅仅是难导数学家的谜题,更是所有人想要找寻的终极答案,我们迷恋的会是那种超越他人的成就感,还是生杀予夺的那种潇洒和快感,是过程的胜利,还是结局的那种盖棺定论呢?
我想,你已经有了答案,因为这场黑白迷情,为我们找回了我们的心。
y 林怿
2012年6月18日星期一
.m.23:04
写于履坦巷18#1-601
这是一部爱情小说,至少在我眼中是如此。故事最终宣扬了自由而无私的真爱,通过两百年前夏洛和海黛的悲情结局揭示了在私欲面前是选择自由还是永生?这样沉重的话题通过一场漫长的棋局抽丝剥茧,渐渐蜕变成一段美妙的佳话,令人唏嘘感叹!
为了和爱人永远在一起,为了把已经拥有的“完美的现在变成无限完美的未来”而服下了可以永生的粉末,或许那该叫长生不老药,其实说白了夏洛不过是为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私欲,谁都想长生不老,夏洛是凡人,可是海黛不一样,当她亲眼目睹这一幕时便预示着一切都走到了尽头。
最终,夏洛得到了永生,但也永远失去了心爱的人。
作为女性读者,看故事的视角也许与专业评论员不太一样,而作为女性作者,凯瑟琳·内维尔的写作风格确实更容易博得大家的喝彩。
本书开篇悬疑重重,神秘的妇人、诡异的卡片以及黑后的出现,缓缓将所谓的棋局一点点揭露开来。炼金术士打造的象棋棋具中究竟隐藏了什么样巨大的秘密?每一个人物的命运会是如何?这些疑问引人入胜,作者穿插式的写作手法可能会打断你阅读的思路,破坏了一气呵成的紧凑情节,但是却渲染出了更为神秘的情节,一改一成不变的叙述手法,相反令故事变得有根有据,令人迫不及待的想看完。
故事以国际象棋引入,构筑人生棋局,跨越漫长的时间和地域,从公元782年旷世象棋诞生,到1822年棋子出土棋局再次启动,直至2003年女主亚利桑德拉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在各种悬念谜团中层层推进,带读者逐步领略大百科全书般的充实魅力。意大利、俄罗斯、摩洛哥、古罗马、古希腊等古老帝国文明轮番上阵,感受历史人物在作者笔下的精彩再生,即使不论故事情节精彩与否,这也绝对是一次不虚此行的文化艺术之旅!而作者将一场声势浩荡的象棋之争融入其中,无情的将人类的欲望揭露开来,整部小说如史诗般,壮阔典雅,跟随作者的笔触穿梭其间,跨越地域时间的界限,感受流传千年的生命之“原初引导”。
说到国际象棋,文中艰深难懂的专业词汇其实并不多,我不懂国际象棋甚至不曾摸过,可这并不影响我看这部小说的心情,偶尔出现的专有名词和说明性文字不过是为推动情节以便更好的阅读而写的,凯瑟琳是个非常会说故事的人,她的文笔细腻流畅,非常适合女性读者看,即便是如此冗长的故事,说来也引人入胜,她用整个棋局的故事来论证一个道理,或者是一个真理,最后用瓦坦·艾佐夫的话来说即是“我爱你”,和一直陪伴在海黛身边的考瑞一样,两百年后的瓦坦·艾佐夫也是一个真正懂得爱的人,作为特级象棋大师,他的帅气外表和温柔体贴俘虏了亚历桑德拉的心,两人一起揭开最后的棋迷,成就了一场炼金术姻缘。
文中多次提到“原初引导”、“棋盘即钥匙”、“撒什么种,结什么果”,这些真理性的言论一次次预示着结局,看上去似乎有点命中注定的意思,在我看来,其实探讨的是自然论,人类试图逆转扭曲自然定律是不可取的,是无法成功的,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宇宙万物皆有一套原初引导,如此才能保持秩序和谐……”若不是看了这本书,很难相信那些自命不凡的美国人会遵从这些看似迷信的定律,而现在可见,全世界人类的原始观念是大同小异的,而我们应该庆幸的是世人都有这样的认知,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勇敢的接受远比前赴后继的求永生来的幸福!
花了整整三天的时间读完了这部长达36万字的所谓探秘小说,本以为自己已被曲折而富有深度的故事所震撼,却在翻看了最后作者凯瑟琳郑重感谢的名单之后,内心愈发赞叹!我不得不感慨,写小说真的是一项巨大工程,尤其是要写一部具有想象力又能经得起考证的小说,纵然我自己未曾写过如此浩荡宏伟的故事,但这确实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体验。
在同龄的写作爱好者当中,经常会被拿出来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写作的关键要素,有人说是想象,有人说是经历,我觉得在这本书中,两者兼而有之,作为一个做着写作梦的初学者,凯瑟琳·内维尔简直是我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