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敬畏民意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敬畏民意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19 04:2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敬畏民意经典读后感10篇

  《敬畏民意》是一本由俞可平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敬畏民意》读后感(一):<<敬畏民意>>难得的好书!

  何为民意?民意就是民众愿望,民众的心声,民众的信任和民众的评判。民意不可欺,民意关乎世道人心。在中国传统社会古人之所以十分注重祭祀天地,因为天地代表民意,天地代表良心感恩天地,就是感恩人民;敬畏天地,就是敬畏民心。古人都懂得“天地良心”的道理,我们共产党人历史的唯物主义者,本来就是靠人民的拥护起家的,我们焉可不注意民意,不敬畏人心。

  《敬畏民意》这本书,集中关注中国目前的民主治理政治改革问题。难得的好书!

  《敬畏民意》读后感(二):敬畏民意,这应当成为民主共和政治下所有官员的基本态度

  俞可平在书中说:敬畏民意,这应当成为民主共和政治下所有官员的基本态度。人民至上!这应当是党和国家全部政策根本原则。民意是钢铁长城,它可以坚强地捍卫人民的政权;民意是洪水潮流,它可以决开一切专制的裂口.

  谁是人民?我们每个人都是人民,但每个人又不是人民。人民是一个集体的、政治的和历史的概念。对于不同的政治集团,不同的时期,人民有着不同的含义。很难对人民作出明确的界定,这也是为什么在人民的名义下可以做好事,但也可以做坏事重要原因。 <<敬畏民意>>此书可以下酒,痛快

  《敬畏民意》读后感(三):这是一本及时的书

  上午在北大举行了俞可平教授新著《敬畏民意》新书发布会。我作为责任编辑规矩矩地跟大家介绍了这本书,说了出版社的理念和书的特点。不到五分钟的发言,算是给这一年多的工作划个句号

  回想起编辑过程,起初只是把俞老师近几年的文章汇集起来,想推荐给国外出英文版,然后一编就是一年多。中间俞老师替换过文章,修改过文章,包括一些概念的表述也都有细致的修改。快要出版时,真的担心时间是不是太晚了。但我发觉,现在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时机需要让一般的读者了解中国政治的运行逻辑。需要有人来倡导一些突破性的变革。需要思想界关于改革达成某种共识不进则退

  俞老师的发言还是那么掷地有声的。他讲了自己出版《敬畏民意》的想法,自己这几年关注的重点(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还一一分享了他在这本书里几个关键观点。比如,民主政治是建立在民意基础之上,而敬畏民意就体现为一系列的民主制度,包括授权、决策等等;依法治国必须依法治党;既要创新社会管理,又要重视社会自治;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善治是社会长治久安保障;官民共治是通往善治的基本途径

  中国需要这样用简单语言表述复杂问题的学者

  《敬畏民意》读后感(四):《敬畏民意》是值得推荐给读者的学术佳作

  《敬畏民意》一书基本上涵盖了俞可平教授近年来对于中国社会政治领域改革的主要关注点。无论是对于民主法治进程的呼吁,或是对中国模式以及善治与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实际上都反映出中国改革已经行进到一个至为关键的阶段,而在这一阶段,改革能否继续前行的重要前提,就在于中国社会能否维持基本的改革共识。探索政治改革的合理路径,培育民主法治的基本共识,就是俞教授决定将近些年的通俗短文和访谈辑集出版的初衷。俞教授说,之所以将《敬畏民意》作为本书的题目,就在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即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人民的利益应当是其根本的价值追求,民意则是其执政的唯一合法性基础。在俞教授看来,敬畏民意,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要使政府的政策体现民意,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就需要发展起一整套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制度;要使掌握国家权力的党政官员成为民意的代表,真正实现“权为民所赋”,就需要大力发展现代的选举制度、代表制度和罢免制度;要使人民成为国家权力的主人,真正实现“权为民所有”,就需要发展起一系列捍卫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制度。正因如此,俞教授指出,能否从制度上保证民意的向背成为执政者权力去留的决定性因素,是“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赋”和“权为民所有”的试金石,也是民主政治的试金石。

  正如俞可平教授在书中所说:“敬畏民意,就要敬畏公民权利,敬畏法律制度,敬畏公众舆论,敬畏公共责任,敬畏社会评价。敬畏民意,首先就要倾听民意,通畅民意渠道,广开自由言路,虚心听取公众对政府的意见。敬畏民意,更要认真对待民意,要有科学的决策机制,善于将公民的需求转变成政府的政策。简而言之,敬畏民意,就要大力推进民主法治!”《敬畏民意》以深入而不晦涩的学术文章贯穿起了现今中国政治的几大命题,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政治理论内涵,是值得推荐给读者的学术佳作。

  《敬畏民意》读后感(五):民意:执政的唯一合法性基础

  《敬畏民意》一书收录了学者俞可平近年来的政论和访谈文章,全书文字通俗易懂论述深入浅出全面呈现了俞可平在政治改革、民主治理、中国模式以及善治与合法性等问题上的最新观点,延续着他一贯的透彻清晰,所探讨的问题对于当今中国的政治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敬畏民意》一书基本上涵盖了他近年来对于中国社会政治领域改革的主要关注点。无论是对于民主法治进程的呼吁,或是对中国模式以及善治与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实际上都反映出中国改革已经行进到一个至为关键的阶段,而在这一阶段,改革能否继续前行的重要前提,就在于中国社会能否维持基本的改革共识。探索政治改革的合理路径,培育民主法治的基本共识,就是俞教授决定将近些年的通俗短文和访谈辑集出版的初衷。俞教授说,之所以将《敬畏民意》作为本书的题目,就在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即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人民的利益应当是其根本的价值追求,民意则是其执政的唯一合法性基础。在俞教授看来,敬畏民意,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要使政府的政策体现民意,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就需要发展起一整套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制度;要使掌握国家权力的党政官员成为民意的代表,真正实现“权为民所赋”,就需要大力发展现代的选举制度、代表制度和罢免制度;要使人民成为国家权力的主人,真正实现“权为民所有”,就需要发展起一系列捍卫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制度。正因如此,俞教授指出,能否从制度上保证民意的向背成为执政者权力去留的决定性因素,是“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赋”和“权为民所有”的试金石,也是民主政治的试金石。

  正如俞可平教授在书中所说:“敬畏民意,就要敬畏公民权利,敬畏法律制度,敬畏公众舆论,敬畏公共责任,敬畏社会评价。敬畏民意,首先就要倾听民意,通畅民意渠道,广开自由言路,虚心听取公众对政府的意见。敬畏民意,更要认真对待民意,要有科学的决策机制,善于将公民的需求转变成政府的政策。简而言之,敬畏民意,就要大力推进民主法治!”《敬畏民意》以深入而不晦涩的学术文章贯穿起了现今中国政治的几大命题,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政治理论的内涵,是值得推荐给读者的学术佳作。

  《敬畏民意》读后感(六):《敬畏民意》读后感

  天大地大,民意最大。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古人十分注重祭祀天地,因为天地代表民意,天地代表良心。感恩天地,就是感恩人民;敬畏天地,就是敬畏民心。对于依靠人民来“治国平天下”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为人服务”是其根本宗旨,人民利益是其根本价值追求,民意则是其执政的唯一合法性基础。

  众所周知,党的组织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保证,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我们的组织工作更要敬畏民意、体现民意。

  何为民意?民意就是民众的愿望,民众的心声,民众的信任和民众的评判。对于组织工作来说,民意既是督促组织部门改进工作的压力,更是推动组织工作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七大以来,组织部门自掀盖头,连续5年开展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主动公开接受人民群众评头论足,开辟了组织部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途径,畅通干部群众反映意见和要求管道,成为了组织工作的“民意指数”、“绿色GDP”。

  群众在你心中的分量有多重,你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每一年的民意调查,犹如一帖“清醒剂”,提醒着组织部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睛雨表”、“风向标”。近年来,组织部门真心诚意地让群众大胆打分、谏言建议,而后又及时公布结果,这些措施有力提高了组织工作的公众参与度,是顺应民意的实际举措同时这种真诚务实、亲民、阳光的工作方法又起到了凝聚民心的积极作用,拉近了党及组织部门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赢得了更多民心,凝聚了更多的力量

  民意给力,组织部门自然没有理由懈怠。在民意调查中,人民群众对组织工作作出公允评价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意见、建议,有的可能比较尖锐。这表明人民群众对组织部门的信赖,也说明组织工作离群众满意还有差距。面对民意调查,我们不仅要有压力,更要把压力转变为改进工作、自我发展的动力,针对调查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把干部群众的看法、意见和要求作为坐标,拿出壮士断腕的胆魄,勇于突破自我、重塑自我,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夯实基层基础、引进高科技人才方面抓创新、求突破,增强组织工作的生机活力,真正把群众高不高兴、答不答应、满不满意,作为衡量党的组织工作的一条重要标准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只有始终保持对民意的敬畏,始终保持一种“赶考”的心态才能不断继承创新发展、继续走在前列,才能确保我们的组织工作工作更合民愿、更贴民心、更顺民意。

  《敬畏民意》读后感(七):敬畏民意,就要崇尚法治

  书评人:郝金刚

  学者俞可平曾说:“敬畏民意,就要崇尚法治,法律要以民意为基础,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离开法治对待民意,就有导致民粹主义危险;离开民意对待法治,则有导致精英主义的危险。”此言甚是。正义女神雕像是蒙着双眼,一手宝剑,一手持天平。雕像的背后,刻有一句简洁的古罗马法律格言:“为了正义,哪怕它天崩地裂”。司法为民,就应该强化这种精神,不为各种风险动摇。敬畏民意,体现民意,遵循社会的价值观,就必须以法律为准绳,而不是公众意见至上。不必担忧独立行使司法权会与群众隔绝,在我国的政治和司法制框架内,司法者与群众联系、社会影响司法工作的途径多元渠道畅通。例如,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人大以及政协等国家机关对司法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的互相配合制约、人民陪审员和人民监督员的参与、控辩双方对抗意见、司法机关队伍、制度和机制建设,以及上述各方面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等,都有助于防止司法者脱离群众陷入“两耳不闻窗外事”、“躲进小楼成一统”封闭状态

  当前,司法中确实存在不公、不廉、能力不强、作风不正等问题,必须坚决纠正。但是,解决存在的问题不能用背离宪法原则的方式。在我国的政治和法治环境下,司法者对案件独立做出裁断固然可能出错,但毕竟是个案性质,不会对社会普遍造成伤害,也容易纠正和救济。而如果司法权不能依法独立行使,则伤害了法律制度,错误就带有根本性和广泛性,纠正起来成本极高。放弃独立行使职权并不是保证司法公正良方,近日媒体报道,台湾近期对以杀人罪判处死刑的江国庆予以平反,错案原因就有当时顾虑民意的因素,媒体人介绍:“当时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希望凶手迅速伏法”,境内外此类案例甚多。可见,不负责任、不敢担当,既违背独立行使司法权的宪法原则,也不能实现民意。司法工作事关国家发展和公众福祉,在构建和谐社会化解社会矛盾中本应发挥重要作用,万不可因思虑不周出现失职,产生制造乱象和社会矛盾的副作用

  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司法独立裁决的权力,司法者应毫不动摇坚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司法权威。对群众意见,应视为是鞭策工作的动力,积极学习,借助其中真知灼见拓宽眼界、打开思路丰富司法经验智慧发现司法弊端,提高理性文明的司法能力和规范、公正的司法质量,实现赋予法律以生命的民意。

  人民法院

  《敬畏民意》读后感(八):敬畏民意

  天大地大,民意最大。民意是什么?民意就是民众的愿望,民众的需求,民众的评判,民众的心声,民众的舆论,民众的信任。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人民的利益应当是其根本的价值追求,民意则是其执政的唯一合法性基础。

  “权为民所用”。党和国家的所有权力都是为了增进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是政府服务人民的工具。权力本身不应当是官员的目标,公民的利益才是权力所要实现的最终价值。

  要实现这种价值,就必须了解人民群众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希望;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喜欢什么,痛恨什么。简言之,政府的政策必须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上,必须反映民众的心声,满足公民的需求。要使政府的政策体现民意,要用好人民群众给予的权力,就需要一整套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制度。

  “权为民所赋”。党和国家的所有权力源于人民,都是由人民群众给予的。

  在民主政治条件下,人民应当就是拥有合法权益的公民。所谓民意,就是公民的意向。“权为民所赋”的基本前提,就是掌握国家权力的党政官员应当是公民的民意代表。国家应当有一套公平公正的程序和制度,确保政府官员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成为广大公民的民意代表。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选举制度、代表制度和罢免制度就是最重要的授权制度和限权制度。

  “权为民所有”。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才是国家主权的掌握者。

  在中国传统的民本政治条件下,民意只是工具;统治者重视民意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只有在民主政治下,民意才成为价值,执政者重视民意,是为了维护公民的权益。只有民主政治,才能为自由、平等、人权等公民政治权利提供基本的制度环境。

  能否从制度上保证民意的向背成为执政者权力去留的决定性因素,是“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赋”和“权为民所有”的试金石,也是民主政治的试金石。

  敬畏民意!这应当成为民主共和政治下所有官员的基本态度。人民至上!这应当是党和国家全部政策的根本原则。民意是钢铁长城,它可以坚强地捍卫人民的政权;民意是洪水潮流,它可以决开一切专制的裂口。然而,如果没有健全而合理的政治制度,民意就可能被阻挡,被遮盖,被扭曲,被滥用,被不适当地代表,有时甚至变得软弱无助。敬畏民意,就要崇尚法治,敬畏公民权利,敬畏法律制度,敬畏公众舆论,敬畏公共责任,敬畏社会评价。敬畏民意,首先就要倾听民意,通畅民意渠道,广开自由言路,虚心听取公众对政府的意见。敬畏民意,更要认真对待民意,要有科学的决策机制,善于将公民的需求转变成政府的政策。简而言之,敬畏民意,就要大力推进民主法治!(摘自《南方周末》)

  作者:俞可平

  《敬畏民意》读后感(九):俞可平谈《敬畏民意》与政治改革

  《敬畏民意》这本书集中关注中国的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问题。 主要论及的主要问题有:“民主法治的现实意义、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中国政治改革的合理路径、全球化与中国模式、社会管理与社会自治、治理与评理评估、善治与合法性、政府创新与制度变迁、公民社会与社会治理,等等”。

  俞可平教授说,《敬畏民意》着重阐述以下这样一些重要观点:1)民主政治建立在民意基础之上。敬畏民意应当是民主共和政治条件下所有官员的基本态度,人民至上,应当是国家全部政策的根本原则。然而,敬畏民意必须体现为一系列民主的选举制度、代表制度、授权制度、决策制度、监督制度和利益表达制度,没有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敬畏民意就会成为空话。2)依法治国必须依法治党。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国家的基本治理方略,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的执政党,应当成为依法治国的表率。如果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是中国推进民主政治的现实途径,那么,“依法治党”带动“依法治国”也应当是中国推动法治国家的现实途径。3)既要创新社会管理,又要重视社会自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是各级政府的重大任务,但社会管理与社会自治是社会治理一体之两翼,不可偏颇。过分强调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有可能造成政府过分扩权;过分强调社会自治,则可能导致秩序的失控。从我国目前社会管理的实际情况看,前者的威胁要大得多,因此,要强调社会管理创新的今天,更应当重视社会自治。4)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善治是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善治是公民与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善治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过程,它正在成为21世纪政治合法性的主要来源。但没有民主和法治,不可能有善治。5)官民共治是通向善治的基本途径,而官民共治的基础,就是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完善相关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支持和培育公民社会组织,让社会组织在政治参与、民主决策、权力监督、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俞教授看来,敬畏民意,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要使政府的政策体现民意,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就需要发展起一整套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制度;要使掌握国家权力的党政官员成为民意的代表,真正实现“权为民所赋”,就需要大力发展现代的选举制度、代表制度和罢免制度;要使人民成为国家权力的主人,真正实现“权为民所有”,就需要发展起一系列捍卫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制度。正因如此,俞教授指出,能否从制度上保证民意的向背成为执政者权力去留的决定性因素,是“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赋”和“权为民所有”的试金石,也是民主政治的试金石。

  正如俞可平教授在书中所说:“敬畏民意,就要敬畏公民权利,敬畏法律制度,敬畏公众舆论,敬畏公共责任,敬畏社会评价。敬畏民意,首先就要倾听民意,通畅民意渠道,广开自由言路,虚心听取公众对政府的意见。敬畏民意,更要认真对待民意,要有科学的决策机制,善于将公民的需求转变成政府的政策。简而言之,敬畏民意,就要大力推进民主法治!”《敬畏民意》以深入而不晦涩的学术文章贯穿起了现今中国政治的几大命题,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政治理论的内涵,是值得推荐给每一个关注中国政治命运的读者的学术佳作。

  《敬畏民意》读后感(十):敬畏民意,民主才能成为好东西

  书评人:郝金刚

  “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当年曾以这篇文章,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其中诸多话语,都曾深深击中人心。

  在那篇文章最后,他写道,“一些政客则把民主当作其夺取权力的工具,以‘民主’的名义,哗众取宠,欺骗人民。在他们那里,民主是名,独裁是实;民主是幌子,权力是实质。”

  这样的“民主”,当然不是好东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虚妄的民主呢?在《敬畏民意》一文中,俞可平给出了清晰的答案——“谁是人民?人民将权力授给谁?人民如何将权力授予政府?这些都是民主政治的基本问题,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民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而每一个问题的解答,都须臾离不开民意。”

  也就是说,在一些权力场域,民主质量不高,没能真正成为好东西,就是没有真正认识到民意重量,没有在充分敬畏民意基础上,倾听好民意,并在相关行政决策上,来真正体现出民意需求,最终形成民主化的制度。认识不到民意重量,也就不懂“权为民所赋”,在面对人民需求的时候,做不到“权为民所有用”。

  这里例举一个最新事例,贵州省毕节市政府驻贵阳办事处办公室主任文永东日前在接受贵州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你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党服务的?”这样的权力“雷语”,无疑就是曾任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那句“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的翻版。这种把人民与党的利益割裂开来的错误做法,显然也就是没能认清权力与人民的关系,没有做到对民意的起码敬畏,自然也就不能在民主的框架内依法行政。

  在这个民意与权力进行深度博弈的年代,只有充分尊重民意,政府才能真正实现善治,权力才能真正拥有公信力。这就要求,权力必须真正放下身段,倾听民意,为民做实事,才能最快速度、最大程度地获得民意拥戴。越是民意集中的地方,权力越应该有勇气直接面对,而不能上演“民意已经过河,干部还在假装摸石头”的丑剧,来敷衍民意。

  改革是这个时代无可逆转的潮流。在《敬畏民意》发布会上,俞可平评价目前中国改革现状时也强调,“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关口,这绝不是一句空话。”一切都在证明,越是在这样的关口,越要痛下改革的决心。这个关口,无疑就聚焦着各种利益的复杂博弈。前些天,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强调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而要让改革最大程度地告别风险,趋近完美,别无他途,也还是要回到民主的路径上,在任何细节的操作上,都要回到真正敬畏民意这个原点。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谈到没有政改的成功,“文革”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时,话锋一转:“当然,我深知改革的难度,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俞可平在“敬畏民意”一文中,也强调称,“在民主政治下,执政者把民意当作价值,他们重视民意是因为民意是其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是其执政资格的源泉。”

  而觉醒的民意,无疑更需要得到足够的敬畏与呵护。让觉醒的民意得到充分尊重,得到最大支持,才能为民主改革提供最大的动力源泉。这就要求,对任何轻忽民意的权力行为,都必须引起足够的警醒;对任何让民意支付过大代价的权力行为,也必须追诉相关责任。由此,通过真正托起民意的重量,来提升民主治理的质量,从而为改革提供更大的助力,为当前的改革问题梳理出清晰的价值与路径。

  “天大地大,民意最大”,俞可平说,“简而言之,敬畏民意,就要大力推进民主法治!”以民意推进民主,以民主助力改革。由此,中国的民主与改革,将从敬畏民意开始,获得最大的润滑剂;中国当下的公共治理问题,也都可以获得最大的方向与动力。

  《敬畏民意》收录俞可平近年来的政论和访谈文章,呈现他在政治改革、民主治理、中国模式等问题上的最新观点,书中探讨问题涉及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的各领域。出版方认为,此书出版必将推动我国思想界有关改革前景和改革共识的讨论,有利于为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