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机器之门》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机器之门》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20 03:0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机器之门》经典读后感10篇

  《机器之门》是一本由江波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45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机器之门》读后感(一):一场有关人性战争

  没有了血肉人类是否仍然可以被称得上是一个人?这是一个科幻历史经久不衰议题,有些人认为抛却了肉体只是除去了人在物理意义上的一部分,对其精神完整性并无影响,一个人的人格是由其个人的思想记忆组成的,与盛放这些的容器并无关联,换言之无论是机器对人体的部分取代、机器对大脑外肉体的全部取代、甚至是将意识数字化,只要保持其个体的思想与记忆的完成性,都不能否认他是一个人。但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想法事情过于简单化了,一个完整人格还应包括其对世界感知,一副钢铁之躯感受到的世界是否还如曾经一样温暖?一副没有温度躯体是否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过于强大能力让处于弱势的“原生人类”满心猜疑。 《机器之门》便是讲述了一个原生人类、机器改造人和失控的超级AI之间的故事,原生人类对机器改造充满了担忧,改造人认为自己才是人类发展趋势,就在双方争执不休的时候超级AI的突然反叛让所有人类都措手不及。 在面对着这样的巨大危机时,不同的人做出了他们自己的选择,楚南天在面临改造或者死亡的终极拷问时放弃了曾经坚持观念;桑迪普和卢行健为了给亲人报仇而选择了改造,为了获得力量而将自己变成曾经最厌恶样子;但也有人在面对作为原生人类极难错存活的状况时仍坚持作为一个人的骄傲,愿意在山谷间过着哪怕随时可能遭到袭击自给自足生活。 书中呈现的原生人类与改造人在身体机能上的巨大差距、超级AI对整个人类的巨大威胁,正是人们机器人人工智能的最大恐惧,而书中也毫不客气的用全面战争来描写了这一冲突。超级AI控制下的智能机器人全体哗变让依赖着机器人的人类毫无还手之力,碳基生命脆弱在这一刻显现无疑,尽管人类奋力反抗,最后还是险些被屠戮殆尽。 书中最后描述的“暴机器人”也无疑展现了人类黑暗一面,当死亡都无法约束一个人的时候,他会不会成为一个沉迷于杀戮与破坏怪物,这也是对人性是否本恶的巨大拷问,当然,那极高的自杀率说明作者还是相信着人性中灿烂的光。

  《机器之门》读后感(二):人之为人

  

——《机器之门》读后感

人为何为人?

  如果只有大脑和脊髓是有生命的人,还是人吗?

  如果再加上一个机械的身体,金属骨骼,碳纤维肌肉,人还算人吗?

  这是《机器之门》给我们的问题

  如同三体问题,在人和机器人类中加上最后一个变量A.I.超级智能,未来动荡中奔向未知狼烟四起,在毁灭战争之中,三股势力分分合合,错综复杂命运交织在一起。

  但在战争中,夹在A.I.和机器人类间的人类的血肉之躯如钢铁巨轮前的一叶扁舟,随时会覆灭在巨轮翻起的一小朵浪花之中。人类将何去何从?结盟抑或共生?

  A.I.如果胜利结果也自不必说了。它从不是自然进化的成果,也当然不会顾念地球,抑或是人类,给我们一席之地立足。而机器人类呢?他们的胜利也不能带给人类存活。环境在恶化,现在人类还能够适应,但终将有一天,环境会超过人体的极限完全不适合自然人生存。

  似乎只有,把自己改变为机器人类,才能有一丝叫希望的光芒,从战争的阴云里透出来。

  只有把进化的权力,从自然夺到自己的手中,打开机器之门,才能在残酷的世界里生存。

  但是,人还是人吗?

  这样做,在战争中生存下来的,究竟是温暖的人,还是冰冷的机器?

  血肉之躯固然是脆弱,无论较之机器,较之环境,较之自然,还是较之宇宙星空。在星空之下,每个人都深觉到自己的渺小。大哲们在这星空下思索过,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一直得不出一个简明的解。加入机器之后,一切就明了。人类就只是一种动物,拥有动物共有的脆弱和弱小,注定不是征服星空的一个。机器人类或许可以,但在太空里的,不会再是“人类”文明了。

  何为人?就像《三体》里的黑暗战役,生存是严峻的,无论较之道德伦理——只有生存至上。

  人机结合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的世界和文明,我们也只能想象了。或许它有无数种的发展或可能性,但我们是不会理解这个文明的,就像在战争结尾机六说的:“你不理解机器的世界。”

  在机器的世界,一切的爱恨情仇,都只是风过浮尘,一吹即散的黄粱美梦

  人机结合的大门,是被所罗门埋藏的,还是给潘多拉打开的,已经是留给后人评说了。

  只要珍惜当下,我们还是“人”的时候。

  《机器之门》读后感(三):记机器之门

  血与火的未来

  自从阿尔法狗战胜了柯洁,霸占世界第一的排位,关于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甚至奴役人类的担忧便沸沸扬扬,一直没有停止。

  然而对于机器的研究,却不能为此放慢脚步。如果真有上帝,上帝在赋予人类慈悲与爱的同时,也顺便给了人脆弱与柔软的躯体——我们的骨骼易折,血脉易损,心脏跳动随时可能骤停。然而器械不一样,合成材料的心肺经过适当维护,能够永不停息地跳动;钢筋铁骨可以抗击炮火的袭击;而肠胃缺失甚至能抵御饥饿、口渴等种种本能。一个近乎于强大无敌与永生的未来,吸引力太过强大,让人难以拒绝

  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催生了江波的《机器之门》。在他的笔下,人类已经分成了壁垒森严阵营,有的支持对人体进行机械化改造,而有的认为拥有机械身躯的赛博格早已不能算作是人类的一分子。躯体的异化导致心灵的异化,而伦理道德也必然变化。那么,还在仰望星空的人类,是否还能仰望心中的道德律令?然而这种对立只是开始冥冥之中,突然有一扇机器之门轰然开启,机器人在最高领袖——人工智能阿尔法的驱使下,大规模攻击人类;而人类,则在另一个来自“脑库”的神秘人物带领下,展开了抵抗

  这是一个血与火的时代,身陷其中的有改变世界命运的人物:反人类机械化的著名记者楚南天,赤诚忠胆的经过了大规模机械改造的军人冯大刚;以及千千万万普通人:有追求朴素生活、脱离机器的庄稼汉,有生活在边远小城的牧民,有厌倦纷争的出家人。然而不管他们身份如何,地位如何,最终要面对的只有一个残酷的事实:人类被机器杀戮,然而不经历机械改造,则没法活下去。

  在生存面前,道德都变得虚无,遑论理念。幸而,人类还剩最后一片净土,我们的头脑。这里不仅拥有理性智慧,还存在温情信念。人类将用这最后的武器,面对即将到来的滔天巨浪守护家园

  铁血战争

  《机器之门》中有许多有意思的想象,比如在未来世界,人们打通了喜马拉雅山,通过隧道连接起中印边界;再比如说用纳米机器人能使建筑变得活起来,还比如说受佛法点化的机器人小六,这些桥段都让人印象深刻。但最能引起科幻迷热议的,应该是其中对于军事武器的描写。

  未来世界战火延绵,覆盖了世界各地,虽然作者主要描写的战斗场面都集中在中国印度和中亚地区,但规模宏大已经可见一斑主人公之一的冯大刚,作为一名拥有机械身躯的军人,他的躯体就是他的武器,侦查、掩护、隐藏、攻击,十八般武艺俱全,一个人就是一支精锐的小分队。在他出场不久,潜入敌军基地的一幕,各种技能纷纷登场,让人叹为观止。除此之外,各路部队的行军布阵,战场的转移也颇有章法陌生的未来世界,但却是熟悉城市名称,西安、太原、成都、拉萨,随着他的叙事,读者脑中似乎展开了一幅拥有红色箭头的进军地图

  还有慈悲

  小说里面用了一定的篇幅讲佛法,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但它讲的不是虚妄,而是慈悲。

  在那样黑暗的未来,心灵的超脱或许比肉体的超脱更为重要,也更为人性。佛法慈悲,是对芸芸众生怜悯。是机器之门中一抹悲伤的温暖色调

  说句实话

  其实不太是我的菜,不过上述优点倒是真的,喜欢军事科幻的豆油们不容错过

  《机器之门》读后感(四):生而为人,何去何从 |《机器之门》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写道:“在将近40亿年的时间里,地球上每一种生物的演化都是依循着自然选择法则。没有任何一种是由某个具有智慧的创造者设计的。”

  然而,到了21世纪,“智人开始超越了这些界限。自然选择的法则开始被打破,而由智慧设计法则取而代之。”

  这一章节,他称之为“智人末日”。

  读罢江波的《机器之门》,看罢书中逼真惊悚的人机大战和末日画卷,我便知道赫拉利教授所言不虚。

  开篇印度人桑迪普接受人体机械化手术开始,既奠定了全书沉重窒息的基调,又栩栩如生展示了人机交互全过程——

  机器心脏将血液置换成浅黄色生命维持液;肝脏、心、肺、胃、小肠等无用器官被移除,仅剩脑与脊髓;手脚躯干菜市场的肉排一样被切割肢解,最后只剩头颅连接着一条白生生脊椎;随后,依据头骨模型注入银色金属,全身骨架也由金属骷髅架取代,各种仿生材料覆盖在骨架……

  桑迪普就这样实现脱胎换骨——外表看似血肉之躯,实则金刚不坏之身。他要向杀害了全家的机器人复仇。

  全书分为两条线索开展剧情:一条是军人冯大刚,一条是记者楚南天。读者一方面跟随冯大刚体验好莱坞大片式的战斗场景,另一方面则代入楚南天,经历三观颠覆和心灵冲击

  冯大刚率领的突击队为了保护百姓和机器狗展开了殊死搏斗——在更大的战役面前,这些都还只是小打小闹和平局面遥遥无期,百姓遭遇饥荒,唯有人体机械化才是最有效缓解办法……正所谓“世界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而相比起出生入死、钢铁之躯是必要条件的军人,反对人体机械化的平民记者楚南天的立场观点更易引起普罗大众共鸣

  而楚南天自从和女友饶晓华一起被“奥灵之手”劫持,就不断领会着血肉之躯究竟有多不堪一击的严峻事实。

  首先是自顾不暇,无法保护饶晓华;其次是心肺感染,为了活命不得不更换成人工“鸟肺”,他清楚地知道,就算不是为了治病,安装了人工心肺的人体质也比普通要强好几倍,这条底线一旦被突破肉身改造的趋势就会一去不复返(更可怕的是,在那个年代,一些对以前的医生而言不算难题的伤病,未来的医生已经不会操作解决了,只懂机械置换);紧接着,他在偏远的印度小镇初次见识到了战争屠杀平民的残酷……

  彻底明白了战争的恐怖,楚南天才意识到打嘴炮是多么容易,但豁出性命捍卫人类和平与尊严需要实打实的行动

  终于,这名人类日的支持者也走上了全身机械化的不归路。为了共赢,他们不得不和机器联盟长官萨拉丁联手摧毁“阿尔法”——战争的始作俑者,一个人工智能中枢。

  由于楚南天体内有和阿尔法网络匹配的纳米机,他成了人类制胜的关键。一台叫“机六”的智能机器人和萨拉丁、楚南天相互配合,操控卫星,控制敌军行动,扰乱阿尔法的战术,最终以机六和阿尔法同归于尽方式结束了战斗。

  然而,世界已变。阿尔法虽然死了,但在人类机器化方面它却赢了。潘多拉魔盒已打开,在狂暴的未来时代,血肉之躯的凡人根本没有生存的机会。一场战争结束了,极可能有下一场无穷无尽。人类该何去何从?

  书中有两个对比鲜明形象似乎能告诉我们答案:机六和饶晓华。

  前者是纯粹的机械,原本是能发射火箭弹的武器,却产生了要和人类交朋友的“想法”,经僧人固定逻辑回路并赠与佛珠“点化”后,机六“觉醒”了,呆萌却珍惜留恋自己短暂一生,甚至在牺牲那一刻面对充满苦难的世界“看破红尘”:世间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雾!

  而饶晓华,原本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柔弱女子,却在万念俱灰后彻底抛弃了生物躯体,成了丧失人性的战斗机器,既是由于现实无奈,也是她自身的选择。

  这似乎给了我们一种启示:尽管身体已是钢筋铁骨,但记忆和人格依旧保存完整,意味着人性仍能存在,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丢弃的无价之宝

  未来的机械化人类,要继承人意志本性美好的部分顽强生存,才不至于迷失自我。

  然而,血肉之躯的重要性可不仅仅在于感知令人贪恋的温暖,它还是具身认知的重要工具。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心灵状态的构建、处事方案的制定,除了依靠大脑,还靠各种各样生理体验搭建感性认知的桥梁

  换上钢铁之躯的新人类,能将这样的三观与认知维系、传承多久?他们的三观和思维方式会不会越来越机械化?会不会终有一天,他们不再明白脆弱的珍贵,反而觉得旧人类如蝼蚁般不堪一击,根本不值得纪念同情,继而头也不回地在追求更强的力量、更先进技术路上越走越远?

  毕竟,“机器躯体是最有力的战争机器。正是战争,才导致了机器躯体技术的全面发展,到今天达到了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地步。”

  可是,正因为人类有脆弱的一面,才会懂得这世间并非只有狂暴的力量征服,还有自然、艺术、爱与欢声笑语等晶莹易碎的美好事物,才会格外懂得珍惜。

  不到未来那一天,我们永远都不知道。

  (全文首发于《科幻世界》公众号: scifiworld )

  《机器之门》读后感(五):《机器之门》究竟在讲什么?

  本文论点一 一对照《人与机器的黑暗史诗》,实质上是针对刘慈欣的这篇书推的。

  作者:ARMSTRONGNEROS

  1

  《机器之门》反复强调了两个构象——“漆黑的黑墙”和“黑墙上无形的门”;黑墙象征人机边界,无形之门象征道路选项,两者合二为一即为小说的关键词:机器之门。

  在江波的另一部小说《机器之道》里,机器之门是设置在机器人后颈上的自我逻辑开关,这道门通往智网,过门代价是自我的丧失;三个机器人——泰山、范思明和罗伯特都凭自由意志选择站在人类一边,而没有启动机器之门。小说据此告诉我们有些机器人不是人类却胜似人类,用罗伯特的话说就是:躯体只是表象,思想才是本质的存在。

  在《机器之门》中,楚南天和桑迪普的门通往明日战场,过门代价是人与血肉的分离——过程奇诡、鲜血淋漓(宛如活人献祭仪式);但他们没有选择的自由,只能穿门而过。作者在书中借军人冯大刚之口扼要地表达了类似罗伯特的判断:

  “我们当然是人,一个机器的躯体并不能说明什么。”

  看,一旦理解了这些要点就不难发现本书的主题并非简单的人机结合噩梦,更无关“人为什么成为人的困惑,以及人是否要继续成为人的选择”的学术玄思。

  2

  人类文明始于机械,公元前5000年的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最早的机械:耕地工具耒与耜。以此为开端,人类运用机械工具一步步改造、征服自然,后来还允许这些机械成为人体的一部分,以弥补肉体的缺陷。

  与普遍的认识不同,世界上最早的仿真义体并非维京海盗断臂上的铁钩,而是一只诞生于公元前2800年的精巧义眼——比海盗的诞生足足早了3600年。

  公元前约1000年,最早的仿真功能义肢出现在埃及,这是一具由木头和皮革制成的大脚趾,它成功地弥补了使用者在外观和站立功能上的缺憾。

  到了公元前580年至490年,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因为齐景公厚赋重刑,交不起赋税的人被统统施以刖刑(砍掉受刑者的双脚),而出现了买假肢比买鞋子的人还多的社会热潮。

  在古代欧洲,导致截肢最常见的原因是战争,许多军人都安装了用木头和金属制成的义肢。

  等到了公元1500年左右,机械义肢的制作开始注重更强的功能,除了铁钩、假手指和假脚掌等用以平衡与支撑的假肢,有些义手还在顶端安装有吃饭用的刀叉和打铁用的铁锤等工具。

  到了18世纪初,瓦特等人发明了由金属和非金属构成、可消耗能源做功的机械——机器,人机结合的新时代从此到来。

  3

  人类是地球上最厉害的模仿专家,他们通过模仿蝙蝠、电鱼、萤火虫、蜻蜓和飞鸟制造出雷达、伏打电池、荧光灯和飞机——人类拜大自然为师,从中学习能让自己生存得更好、变得更为强大的知识。

  人类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机器,最终借助机器的力量实现了征服大自然、成为地球主宰的愿望。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类的思想渐渐发生了变化。

  人类天生向往强者,一开始是大自然中的狮虎熊象和神佛鬼怪,可等人类征服大自然、打败一切找得到的猛兽、并尝试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时——在这过程中,人类发现自己才是大自然中最强大、最特别的那个造物。

  人类很早就对自身产生了兴趣,古希腊人以雕塑的形式表达对人体的崇拜;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偷偷解剖死人;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医学和遗传学的新发现,人类从各个层面出发,开始发掘出隐藏在自己身上越来越多的秘密。这个发现与学习的过程深刻地改变了人类。

  为什么力量远不及狮虎的人类会称霸地球?因为只有人类可以通过发明使用机械工具和机器而获得近乎无限的力量。

  如果机械工具的发明让人类拥有了尖牙和利爪,那么机器的出现则让人类获得神一般的超力量。

  有意思的是对机器义肢的向往最早来自中国神话传说——三头六臂的哪咤,身负双翼的雷公电母,二郎神的第三只眼睛等等,这些都是天神的外在特征和神力来源(让人禁不住觉得所谓神其实就是半机械人或者机器义肢人?)

  小说假设:假设有一天强大的机器有了自己的主见,那么靠依附机器成为地球霸主的人类该如何立足呢?

  《机器之门》自问自答:面对敌强我弱的生存危机,人类只有抛弃脆弱的肉体,将自身与机器结合为一体,不是自我进化,而是进一步依附科技——在史诗战争的外壳之下小说影射了人类在当今社会所面对的技术困境:

  自动化机器让工人失业,而新技术带来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工作岗位需要更高强度的教育,根据加速回报定律,我们可以预测技术阶梯还会向更高水平攀升,这表明人类需要通过某种手段让自己变得更有能力。可传统教育只能做到眼下这么多,人类要想继续赶上技术发展的速度以及环境变化的速度,剩下的方法只有一个:从自己创造的计算机技术和纳米技术中获得更多的能力,即人要与科技融为一体。

  ——雷.库兹威尔

  《写诗、谱曲、绘画:一台机器的创造天赋》

  4

  以机械为代表的科技在过去几千年里缓慢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等到了工业革命时,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将改变加倍加深。在机器降临之前人类的自我进化只是一个幻梦,而机器降临之后,这幻梦迅速变成了深刻的现实。

  江波在后记《我们终将失去的未来》中写道:“再不写这个,就不是科幻了”。确实,现实中人类的少部分机器化已不是科幻。

  现代人早已做出抉择,而与石器时代的古人类绝不相同:现代人是改变过后的、机器化但机器化程度还不很高的人类。以上论点可由以下三个思想实验证明:

  A. 从现代人类社会中突然抽走一切机器——可以想象到结果是毁灭性的。这是因为当今人类对机器已产生严重的依懒性,严重到人类无法离开机器单独劳动并解决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行与精神需求,以手机为代表的高技术机器已经成为成为新的、不可或缺的人体器官;

  . 如果将一个石器时代的古人送到现代社会,稍一深思,其结果也必定是毁灭 性的。

  我很难认同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在《未来的物理学》一书中对洞穴人的猜测——“十多万年前古人类的大脑和个性相比现代人没有明显的区别。拿出一个那个时期的人,在解刨学上与现代人是一样的,给他洗个澡、再刮刮胡子,让他穿上三件套西装,然后把他放在华尔街上,他和任何其他人在外表上并没有任何差别。现代人的需要、梦想、个性和愿望也大同小异。现代人的思考方式与他并无二致。”

  事实上,大脑消耗人类摄入全部营养的百分之二十以上,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因为营养不足,其脑部发育较差,前额叶区域较小,脑部对白质和灰质的利用率和比例优化上都较现代人逊色;身体方面,退一步以晚更新世早段的水洞沟人(距今3.1——2.5万年)为例:其成年男子平均身高仅152厘米,平均寿命不到20岁,放在现代是严重的残疾。

  此外古人类和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差异十分严重:首先,古人很难不畏惧机器,更不要说与机器零距离结合;其次,想要古人融入现代社会,他们的生产、社会组织、婚姻、生育、祭祀等一个人心理构成的方方面面都要重新来过,但人类不是电脑里的闪存,文化心理想重写就重写——人类的机械史就是一个长达数千年的漫长准备期和适应期,缓慢而决绝。即使到了18世纪,工业革命仍不可避免地引爆了自然人与机器文明的冲突——工人们冲进工厂捣毁机器以抵抗工资的消减,从那个时代起,很漫长的一段时间里,捣毁机器都是工人运动最常见的手段。不到两个世纪以前的工人且如此,更何况是十万年前连机械都没有见过的古人类呢?

  C. 把任意一个现代人突然送往《机器之门》的世界,让他做文中可怖的全身替换手术。想必这位倒霉蛋会在手术时吓得屁滚尿流精神崩溃。所以说尽管有了机械的发明、机器的应用这些技术突变,但人类的改变也好,进化也好,却需要一个精神观念上渐进、连续的过程,这是《机器之门》成文的根本,也是逻辑的必然。

  综上所述,人类建立了科学技术文明,而科技文明又反过来影响和改变了人类;这种影响与改变有时候会被称为文明的代价。

  5

  当今世界盛行科学主义,但几乎所有人都能意识到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科学技术带来好处的同时并非没有代价:比如人口膨胀;比如最近的1万到5万年间人类的脑容量相比身体缩小了百分之四左右;又比如截至到2010年之前美国人因脑部退化每代人智商都下降0.81Q值。

  在小说中,穿过机器之门的人会失去肉身,有的甚至还会失去人性理智。主角楚南天尽管满腹的疑虑和不情愿,最后却因为死亡迫近而不得不踏上可怖的手术台。

  技术方案总是势不可挡。

  这才是《机器之门》表达出来的分析主题,即 对“技术依赖症”和 “用科技解决科技问题的科学主义”的忧虑。前者告诉我们无论工业化带来多大的危险和破坏,人类都无法放弃科技回归到原始简单的生活中去,放弃先进性就无异于自杀;后者则说明人类进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死循环——某技术产生问题、用别的技术解决该问题同时产生新的问题并期待新技术解决新的问题……前者带来恐惧,后者引发焦虑。

  1. 焦虑:技术依赖造成的不自由和全人类趋同化;

  2. 恐惧:机器化抉择后的前途未知以及结果的不可逆;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化成为日常可见的普遍现实。人类对技术的依赖好似成瘾了一般,结合越是深入,结合体中人类的部分就越少,然而最后的挑战摆在眼前,人类终究会按捺不住好奇心,在机器的身上复制出自己,创造出超越人类的新物种,这既是人类征服自我的一大步,同时也有可能是人类踏向自我毁灭的起点。

  这里的恐惧还有一个缘由,即人类有一种心理——认为人的大脑和思维是神秘的最后圣地,他们希望保存这最后的避难所,不希望这未知领域被冷酷无情的科学入侵。

  可是山就在那里,为何不攀登?迟早要去的。毕竟骰子已经掷出了(The die is cast)人类没有回头路。

  看似造成这一切的导火线是机器的崛起,人类却首先对自身感到害怕,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类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总有人会忍不住问自己:我们会被自己的贪婪和惯性毁灭吗?

  6

  江波笔下的主角,总是匆匆忙忙地走在路上;这反映了一种焦虑,一种急于寻找出路、求得真相的求道心理,同时又对人类几千年文明所昭示的这样一条显而易见的机器文明道路抱有一种深刻的怀疑。

  《机器之门》作为《机器之道》的前传,继承了后者的“道”元素;又在“道”(道路/真理)的基础上拓展了“门”(选项/舍离),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小说中国式的庄严思考。

  如同机器之道中的道,楚南天和桑迪普进入机器之门的过程充满了仪式感——或许是作者想要借此压抑某种焦虑感,抑或是作者受佛教和道教哲思的共同影响之结果?

  7

  在诸多机器人科幻作品中,似乎都没有提到过“人”和“机器人”的概念都是可变化的,拟人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差别也很可能是微小的和模糊的。换言之,外形和思维方式与人类相似的人造人已经不能简单称之为机器人;而一个人类,如果像《机器之门》中机器联盟那样,浑身插满武装,成天只想着杀戮,而失去了正常的人类生活,那不论它如何智慧,也只是一台战斗机器罢了。

  当今科幻小说界多的是关于未来的种种设想,这些设想探讨了星际殖民、网络虚拟空间……甚至智能机器人和人类共同生活的远景,但是,这些作品往往基于技术、基于社会应用的客观层面而忽略了技术奇迹给予人类精神领域带来种种复杂感受和阵痛。

  江波敏锐地抓住这一趋势,揭示出人类本不愿直面的问题:当机器超越人类时,人类该怎么办?是任由自己被科技挟持后身不由己地为机器人文明做嫁衣?还是想方设法夺回命运控制权?

  《最后的游戏》中,机械化人类因为长生不死失去了活着的意义,而同时代的能量化人类因为宇宙能量的不足步入毁灭。

  《机器之道》中机器化人类被脑库操纵参加针对智网的残酷战争,自然人则被智网控制于虚拟世界中,两边的人类都是没有自由的傀儡。

  《机器之门》中,人类痛失技术的控制权和自身命运的选择权,自然人被迫与机器结合、以机器之躯对抗机器。小说的最后,江波用一大段写意和感怀的画面发问:在文明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到现在,人身上还剩下多少东西可以拿去与机器交换?

  我们大可以带着这个灰暗的问题翻开奇妙而纠结的《机器之门》。

  (全文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