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业日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弃业日记》是一本由买买氏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弃业日记》读后感(一):弃业日记
《弃业日记》是作者离开职场,不是辞职后的短暂休息也不是转职间的待业,而是从生命中抽一段时间,彻彻底底换一种方式过人生。去寻找除了工作之外还能干什么以及工作是为了什么?作者是个广告文案高手,在台湾的花东地区结识了很多有机生产的渔农民,他们纯朴、热爱土地,种植与养殖有良心的农产品,因不会为自己的产品说话而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作者深入体验与调查,记录下一个个幽默风趣的故事。
摘抄:
生命中的 每一段历程,老天爷也都是有安排的。不管在当下你认为好或不好的经验,都会变成一颗颗储备子弹,在未来的某一天,它都会突然派上用场,为生命打出漂亮的一仗。
《弃业日记》读后感(二):棄業是一件很熱血的事情
這是一本好書。
年輕時候就該有這麼一次。
但是在決定棄業之前我們必須考慮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棄業後何去何從。
而買買氏就很好地處理了這件事情,她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要做什麼以及要怎麼付諸於實踐。
所以,她在棄業的一年間,她的收穫遠高於她之前所收穫的金額高度。
她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也把自己的特長----寫文案,很好地利用起來。
用自己的特長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這才是有意義的一年。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棄業。
看著最近幾年很多年輕人都紛紛棄業旅行出書,這一個流程,深感可笑。
到底為出書成名而棄業的人有多少。而單純想過別樣生活的人有多少。還有,希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幫助更多的人又有多少。
有機農業。
這是一個值得扶植的產業。
我們活得越久越覺得每天吃下去的都不是東西。
這就是有機農業值得提倡的原因。
不覺偏題了。
勇氣+計劃+特長=理想中的辭職出走條件。
否則,就是富二代了。
《弃业日记》读后感(三):就让自己任性一回——读《弃业日记》
辞职去旅行,这真的是一个很具有诱惑力和冲击力的计划,而自己也多次在心中有着类似的小小的计划,可终究是没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而放弃,只能日复一日地在写字间忙忙碌碌,所以一看到这本书就很是喜欢,喜欢之余更是佩服,佩服作者的勇气和行动力。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资深广告文案工作者,与自己的工作有着类似之处,看着封面上“人生就是要热血一次!”和“这辈子一定要出走一次啊!”这样的字语,心中不免有了蠢蠢欲动的感觉。
我们每日生活在充满钢精混凝土的城市之中,每日呼吸着各种废气,每次吃着饱含毒素的食物,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生活却充满腐朽之气,作者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幡然大悟,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出走一次,为了找寻真正的自己。
其实全书看起来似乎是作者弃业去旅游,而实际上作者是来到农间,来到大自然的怀抱下,怀着虔诚的心,去找寻真正的绿色食物。
近几年,各种有毒的食物在市场上开始泛滥,那些商家为了获得高额的利益,昧着良心在食品中添加各种有毒成份,有毒的奶粉,泡过特殊材料的外观好看实际有毒的豆芽,猪肉内添加瘦肉精,塑化剂风波,染色的馒头等等,这些都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那些还在坚持种植绿色食品,坚持不使用那些有害物质的农夫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作者就是如此来到乡间,来到和大自然最接近的地方,近距离接触那些可爱的农夫们,记录着这里的点点滴滴。
对于一名一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可以将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经历看作是一场旅行,看作是生命中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就像作者说的“人生就是要热血一次!”走出钢筋水泥的森林,让自己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好好活一次。
除了书本的内容,同时吸引我关注的是书中的序言,对我们这些从未真正在乡间耕作过的人来说,这本书所带来的应该仅仅是一种新奇,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而对于那些真正从事农作物耕作的人来说,这是一本描写他们心声的书籍,他们在乡间辛劳耕作,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只为追求原始的生态的农作物,辛劳之余,生活也许仅仅是温饱,但是他们依旧坚持在那样一片土地上。看过这本书,相信更多的人会去支持那样一个行业,不仅仅是为了他们,同样也是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
《弃业日记》读后感(四):出走的年代
我们自身的人生路径是诡异叵测,每个人都象动物一样活着,没有崇高而言,每天为了生活所需的食物与明日的生存,忙的掉了魂灵的我们,生命稀薄的只剩下无意义的空白,我们都在赶时间,可是我们究竟在赶的是谁的时间?我想,大多的人好久都没真正的想想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只是匆匆的在动物农场来去,画地为牢的我们始终围着农场绕了一个大圈,不断重复的又回到了原点。
作者买买氏的弃业出走,下乡做新农夫的故事,看似匪夷所思,可是却是寻求自我之路。流水的行文,带了点小女生的娇蛮与幽默感,没有唬烂,反而有点邻家女孩的气息,真实的让人觉得十分亲近。我们知道,作者买买氏很久以来,一直在妥协的去适应这个世界,可是越退让越觉委屈。为什么我都已经这样了,这个世界还是不让我好过点呢?和这个死板的世界在一起,虽然很美好,但不幸福。买买氏,这个小姑娘在自我挣扎的罅隙之间开始思考,人到世上走一遭,就是为了工作赚钱吗,那样岂不是很无趣?于是决定打破自己墨守的系统托管,开启暴走模式,——决然弃业,抛掉看上去很美的生活,告别曾经,重建角色,做一个很自由的新农夫。
作者游走在台湾的不同农村,扎根在这些新奇的地方,她好像打开一扇门看到另外一个世界,似乎回到了自己的世界,与大叔大伯,新认识的好友在一起,发展有机农业,身边的田间趣事加上生活感受,这些才是她想要的生活,终于自己成为世界的操纵者,而不是以前世界的旁观者,这份归属感,之于她,是莫大的礼物,即使有吃再大的苦头,也觉得值,因为这是自己选择的路。
我们都是问题女孩,问题男孩,还有这个问题世界老是给我们让我们的生活,周围充满问题,被迫的我们慢慢习惯性的接受,接着抗拒一切问题,包括我们自己的问题,沉默的堡垒就是我们自己。曾经那份血性早被打磨掉,所剩无多,渐渐失去寻找答案的兴趣,回答问题的动力,就这般不悲不喜的生活。
看着作者疯狂的弃业历程,我想有的人又一次满血全状态的原地复活,点燃“这一次,为自己,出走”的热血,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放弃原有的世界,这笔代偿,像是砍掉了双臂的同时长出了翅膀。希望你至少要有一次,到最原始的环境中去发现自我。
小姑娘她们的事迹似乎是不断地敲打我们:来吧,来吧。欢迎来到动物世界!
《弃业日记》读后感(五):有机种植离我们的生活究竟有多远?
拿到这本书读时候,心里多多少少有点担心。真有点害怕这又是一部“鼓动”人放弃正业,而更多地去追求跟随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文本。哈,说实话我是一个特经不住鼓动的人,因而每当我看到诸如一个人行走天涯的文字就会忍俊不住一颗驿动的心,患得患失地无所适从,走吧又似乎早已深陷都市拔不起来腿,不走吧又不甘心,真是欲罢不能啊。其实追随自己的内心,无可厚非,但更多的时候,它们可能更适合那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初入职场的新人,而对于我们这些桎梏围城身担重担的人来说,也就只有在工作之余在城市近郊少有的自然中小小地放松排遣一下的可能了。
读《弃业日记》,震撼我的不是女孩出走职场的勇气,而是她揭开了有机种植的面纱,让阅读者清晰明了地看到本书所涉及的台湾地区有机蔬果种植缺失的现实和惨淡经营的现实,以及那么多对于有机种植有所共识的人们对专注于有机种植产业的支持与帮助。首先要说有机种植缺失的问题岂止是台湾,国内搞有机种植的产业公司也几乎凤毛菱角,当然也存在有农民根本还不知道原来不追化肥不施农药的种植就是有机种植这个新名词,以及消费者不确定什么样的蔬果才是真正的有机蔬果的情况,确切地说,我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一方面在农贸市场上,我经常会看到有的农人出卖的蔬菜有虫洞或品相不好的时候,而农人则会发誓诅咒地保证这是没施过化肥的蔬菜,当然也能看到作为消费者的怀疑和不能接受。试想一下有谁愿意要虫子吃剩的东西呢?另一方面就是超市中很多标记了“有机食品”的食品也因包装过于精致、品相过于好看和身价太高而给人以华而不实的感觉,又会怀疑没有除虫剂和催生剂怎么能长出这么漂亮的果菜?我也从不认为那些就是可信的食品,甚至以为它们只是加了一张保鲜膜就摇身一变的西贝货,因而我没有因为超市中某些标记了“有机食品”标签而特意购买它们。再有有机认证门槛太高也是绝大多数真正的有机食材无法得到认证的症结所在。
其次,就是本书的作者买买氏作为一名广告公司的资深文案,她和那些无私的志愿者们利用自己各自不同的专长,所给予那些可爱的执著于有机种植的农夫们的帮助,让我看到有机种植的希望,而有机种植究竟距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远,我想这将直接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对有机种植的认识和如何对待的态度,纵使“我们这一生,都没有机会弃业出走,但我们还有能力,关注这些努力耕耘的农夫,和诚实奉献的有机市集”。
《弃业日记》读后感(六):做好自己的文案
昨天晚上,突然如醍醐灌顶,真正意识到原来自己就是一个说一不二的导演,导演自己的人生所有的悲喜,而我的生活也都是在自己的“指导”之下——无论我有多少的愤懑和不如意。这个世上,或许完全由我们自己说了算的事情,就是我们的生活了!
是受最近所读的书的蛊惑吗?不晓得,但我现在愿意尝试一种新鲜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自己的人生。
《弃业日记》又是一个精英辞职寻找生命价值的故事,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跟随自己的内心。当意识到生命短暂而虚无的时候,人们往往就会试图让自己远离那些“情非得已”,而去找寻那些“我愿意”。买买氏是台湾一家法商广告公司的资深文案,得奖记录从国内到国外,是台湾广告圈炙手可热的人物,可谓“前途大好”,然而,买买氏决然“出走”,去到“台南”做了一年“半农民”。
要说买买氏出走的动机,她只是在某天醒来时愕然发现自己如果不作出改变就会终其一生重复着“起床-吃饭-上班-下班-吃饭-上班-下班-吃饭-睡觉”的恐怖生活,无论获得多少奖项,生命都将在这种单调乏味的重复中变得越来越单薄和无趣。所以,这个勇敢的小个子女生就“走”了,去到农村,去看那些“有机植物”。
通过《弃业日记》我才知道,原来台湾也和我们一样,都是吃着灌满各种毒素的食物,或许,不止是我们,整个世界的粮食、蔬菜,所有的作物都生活在这样一个恐怖之中。当我们面对餐桌上各色各式的菜肴不再敢食指大动大快朵颐而是战战兢兢怀疑农药残留、地沟油的时候,这实在算得人类文明的悲哀。好在还有这么一些人,用清贫而不被理解的生活坚持自己最淳朴的理想——让植物自由生长,尽己所能改变现状。买买氏所接触的就是这样的一些农民,也就是坚持“有机种植”的农民,因为坚持自然生态,所以他们的生活大多清贫,但正和他们所种植的作物一样他们简单而纯净,未受催化剂污染的心灵如莲花一般动人。买买氏生活在这样的人群中,让自己在台北被麻木的心灵渐渐苏醒,所以,买买氏写下了那么多优秀的文案——为那些农民,为那些果蔬。
整本书中,我没有爆笑,也没有流泪,只是一丝丝的小感慨。世界需要觉醒,而我们自己更需要尽快苏醒——做好自己的文案,如果每个人都可以,那么世界就会回复原来的纯净样子……
《弃业日记》读后感(七):一起出走吧
“人生就是一次热血”、“这辈子一定要出走一次啊”分别写在这本书的书封和底封两侧。给人的震撼不小,单只这两行简单的字就有了几分蠢蠢欲动,许是受了当下热门旅行书籍的影响,我真的以为这是一本放下事业家业去放纵自己放松心灵的旅行日记,大错了,这是本《弃业日记》其实是一种转业。
全书都是由小故事构成的,是放弃自己原本辉煌事业之后走上新的征程过程中的小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轻松活泼,又积极乐观,除了感慨作者的大胆之外,还很钦佩她的勇气,一个身高只有150公分,曾经在国内外被评为优秀奖的有影响力的文案策划者,居然在事业的巅峰,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给自己的人生来了一个急转,只因为在自己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句简单的却很难找出答案的话“我生活是为了什么,我在追求什么。”相信这样的话我们也都问过自己,但都没有找到答案,我们忙碌我们追求我们努力,最后却总是找不到方向感到迷茫。听不到内心的声音,身影与内心的渴望总是背道而驰,或者我们是因为责任和压力而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着。这本书同样也有一个主旨:就是听从内心的召唤,而它没有告诉你去放下工作去浪迹天涯,也没有告诉你应该去追随什么,而是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在讲述她的经历,用直白幽默风趣的语言在讲述一种人生的疼痛和生活的艰辛,因为他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而选择了从农的行业,或者说是因为一种使命的召唤做起了一份公益事业的义工。通过书中的描述也能看出,其实还有很多和他一样成功的人,也在做着这样一份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很具有意义的工作,尤其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的当下,放心食品已经成了稀有品,也是亟待拯救的一个濒危物。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为着大众的使命而奔波的人。如果用蜡烛来比喻他们的话,也是不为过的。
这里的弃业,不是一种无业状态,而是进入到人生的新起点,从事新的事业,一份自己认可的职业,是一种全新形式的再就业,或者是一种新形势的农村创业,不但出发点好,而且是未来创业趋势之一,发展前景也很可观。
除了内容的新颖,文字细腻中不乏洒脱(一个女孩能写出如此男人的字,并做出男儿的壮举,着实令人佩服)外,包装设计也很新颖另类,给人新鲜的阅读体验,很喜欢,不自觉给这样一本书加分。一辈子能让自己热血沸腾一次,能够出走一次,足以。
《弃业日记》读后感(八):这辈子一定要出走一次
曾经屡次获得国际大奖的广告公司资深文案买买氏,偶然从其创意总监那里得赫赫有名的“土凤梨酥”,从其中令人惊叹的广告文案中,发现了被人们忽视很久的东西:好的广告方案并一定非要获奖受好评,在平凡的绿色食物中,往往会寻找到更货真价实的文案创意。于是,买买氏毅然弃业,踏着总监从其宝贝儿子那里偷出来的小折—折叠自行车,出走了。
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旅行,在纯朴民风的乡村,买买氏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在出走一年里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所交的朋友,所学的知识,而从中得到更重要的东西,是知道了人生的意义,绝不仅仅只有上班赚钱!
我佩服出现在买买氏日记里的那些台湾农人,阿铭、阿萍、周爸爸、温伯伯、许大哥、山猪、阿鳞……,他们有的是专心种植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农民,有的是到致力农村发展的志工。买买氏在出走于台东的一年时间里,结识了众多这样淳朴老实的人,他们交给她许多知识的同时,也让她感受到了人与之间那种像屏东山间空气般清新的情感。买买氏以幽默的笔触,记录了与他们的交往,记录了这些宁肯亏损也坚持致力于绿色有机作物种植的农人可爱的执着。这或许也是这部在100天内就销售2万册的《弃业日记》能如此吸引读者的真正原因吧。
并且,随着这本书的出版,会有更多有志于环保绿色的人们,走进山野,重归自然。
买买氏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读《弃业日记》时,我一直有一个困惑:买买氏,一个身高1.5米的小女生,仅凭从网络上认识的这个那个,就可以安全地出游,安全地入住一户户农家,安全地完成了人生这段令人羡慕却又不敢相信的经历,这是不是真的啊?
在“弃业后记”里,买买氏为我解除了困惑:“虽然台湾治安还有很多需要进步的地方,但我必须说老实话,这片土地跟许多地方比起来真是一个很安全也很有人情味的地方。我绝对不敢晚上十点后在某些亚洲或者欧洲国家散步,但即使晚上十一点一个人在花莲的山径中散步,我却可以很安心地欣赏自己被超大月亮照出来的影子。”
咳,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不但环境到处被破坏,像买买氏如此放心赏月的世外桃园,在何处还能寻觅得到哟!
买买氏所谓的“弃业”,用俺们的理解就是辞职,但是买买氏的弃业似乎又与辞职不尽相同,相信以她如此成功的广告文案业绩,以及创作出如此畅销的《弃业日记》,在出走一年后,如果再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老板会很欣喜地重新接纳她。
但是,有过如此经历的买买氏,还会回到工作—工作—工作—工作的岗位上去吗?
或许此刻,在台东某处桃果飘香的农场里,它的主人买买氏正在剪枝、捉虫……
《弃业日记》读后感(九):源自真心的软文
几年前,我有一次读台湾人对大陆人的看法,提到了广告软文,这位台胞非常有“优越感”的说:你看看大陆人的广告,比方说买个车,广告里就把一堆数据全部打出来,而在台湾,如果这样的广告出现在电视上会把台湾人给笑死,简直就是土老帽嘛,车子如果不能让人轻松惬意,那还要他干什么(大意如此)?当时我还在上大学,几乎不看电视,每天瞅瞅新闻联播再看完九套的dialogue就关电视,现在更是到了根本不看的程度。所以我的心里直嘀咕:有那么夸张么。等到毕业后接触了不少的台湾广告软文,才发现还真的是那么一回事,比如这本书里的买买氏,一个小丫头,能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拿世界的各类广告大奖拿到手软却又“急流勇退”辞职去乡下搞有机农业。这要是在大陆,首先会被父母骂的狗血淋头,然后亲戚朋友都来劝,劝回来了就觉得自己居功至伟,全部回来就一定摆出“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还要恶语相向割袍断义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一片忠心之心。买买氏的辞职比我们碰到的阻力小得多,boss主动帮忙,大赞阿咪(买买氏的另一个名字)去做了他当年敢想而不敢做的事。父母知道后只是叮嘱她要注意安全,并且祝她玩得开心一点,为此还专门让出了小车方便阿咪的交通。这样的天渊之别,让生活在海峡另一边的我们简直要痛不欲生啊。
阿咪向往的有机农业真正要做的事情是十分辛苦的,比如最简单的锄草,如果用农药,洒了一次就能让天地里几乎一个季度没有杂草,但瓜果蔬菜稻粮里面就会积聚数量可怕的农药,建成一块有机田要花费的时间比建一栋高楼少不了多少,而且我们知道,让你什么都不能做的干看着比劳累其实更痛苦,像阿咪在乡下遇到的一个大哥,为了能让八色鸟有喜欢的地方住着,竟然就让一大块梅园空在那里好些年,阿咪在园子附近住了好久若不是大哥提起来都完全没意识到那是梅园,结果八色鸟回来了,园子却荒掉了,结出来的妹子又青又小。大哥只是摸摸脑袋憨笑而已,虽然后来把酿出来的梅子酒卖出去了,但阿咪还是不得不为大哥的“心态”而感念。阿咪写到自己珰湖之所以想要去乡下就是因为boss带回来的一盒凤梨酥上的广告软文打动了她,尽管自己是一个软文高手,阿咪却感到,这些亲手生产出上好食物的大伯大哥们却遭受的最重的盘剥,承担着最大的骂名,有机食品的售价虽然高,却要付出大得惊人的体力与减低产量的代价。以麦子来说,机器农药的产量虽能提高,吃了却只会对身体不好,而有机麦的种植间距就要比前者的大得多,无形中就减少了产量。即便如此,这些淳朴的人还是为平民提供着健康绿色的东西。
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一向清高的译林出版社会出这样类型的书,后来回想起开头时台胞的故事,大概正是因为亲近自然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广告吧,因为这才是源自于真心啊
《弃业日记》读后感(十):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新书到手,看着封面非常漂亮的草绿色,心底便是一片欢喜,有点爱不释手。不像其他的旅行书大多是旅行的照片作封面,《弃业日记》整个封面,基实是一张大海面折叠而成,环保的基调下印上可爱反白小漫画,很是别致。封底这句话“这辈子一定要出走一次啊”也狠狠地敲进我心里。周未阳光灿烂,去美术馆看展览出来,就着微微的风,甜甜的花香,还有欢欣鼓舞的小鸟鸣唱,我坐在花阶石凳上,开开心心地读买买氏的这本辞职旅行书。
这是一场热血之旅。买买氏是一名广告文案,当她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时,被自己苦于工作的人生路线惊到,被自己无趣的人生惊到,于是决定打破“上学---上班---退休---进棺材”的标准公式,决定为自己的人生找一个答案。这个寻找的过程便是远离繁华的台北,走入台东的偏远乡下体会乡村生活,近距离感受有机种值的农家的酸甜苦辣。生活中,有太多的“各种放不下”,我想你也懂的。如果你想看到一种不一样的旅行生活,或者对台东朴实风土人情感兴趣,对买买氏的旅行日记好奇或者对她这种以写文案换取并工半旅的行走方式感兴趣,那么这本书是你不错的选择。
买买氏弃业一年,这一年里,她带着小折(小折叠自行车)行走在台东乡村,在“鸭子呱呱”这种台湾透天厝(台湾最早的房屋型式、多半散置在郊区或乡镇、邻居关系较好,人情味较浓)里住木板隔间的宿舍;帮麻豆镇的阿铭种野生莲;花东罗山村种有机米的阿萍家打尖;帮周爸爸家收黄豆;在温伯伯的观光休闲农场里体验好客的好心人家生活;跟随林伯伯收割“回来米”,与大家一起狼吞虎咽“割稻饭”;为了体验生活之余,挣一点旅费,在台东卑南乡太平生态农场打零工,在乡村部落阅读空间给一群原本光是打牌搓麻将的妈妈们当电脑老师。。。看着买买氏这些鲜活的生活经历和有趣的人事包括那些为了有机生产,为了生态环境健康付出心血和努力的农家人,我深深感动着。为了经济而忽视环境污染,各种食品危机,各种的经济污染让人们心底发寒,然而在偏僻的农家却仍有这样一群人用自己的行动为恢复生态做着自己的努力,“只有赶快做,才有改变的可能”,行动着努力着他们比光是口头上说要保护生态的我们要伟大得多。
每个人的人生就只有一次,怎样才是人生的意义,答案也是因人而异。买买氏在这弃业的一年里收获了过去不曾有过的富足,她说,“我的人生不再只有一种专业技能,我赚到了不曾有过的生活能力和数不清的人生可能”。
书中大量的有机农夫的生活,也让人新鲜,这也是我不曾了解的一个群体,包括有机农市,新农夫。除了有机农集的一些知识,书后还附有一些全国各地有机市集的名称、微博、网址、邮箱等,方便查阅。也许我们没有机会弃业行走,但是可以给予这些努力着的有机农夫们更多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