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告白》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告白》的读后感10篇

2018-09-28 03:2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告白》的读后感10篇

  《告白》是一本由[日]凑佳苗 / 湊かなえ著作,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告白》读后感(一):豆瓣的第一本书

  听说电影不错,过来看书……有点矛盾哈,开始看影名以为是恋爱清新味道,看了标签才知道是悬疑推理类的,不知道是不是东野圭吾的,反正他的推理小说出名,希望我能坚持看完qaq

  《告白》读后感(二):可悲但不会感到震撼故事,震撼应该源自真实

  书中几乎所有人物都集中展现人性的各种阴暗面,而且通过自身的行为将其上升到了极端。试想要是生活在这么一群人之中,倒是极其恐怖

  如果要归类的话显然是社会派,其中揭示的社会问题确实值得深思,但感觉作者有些刻意写恶写阴暗面了,这样一群人总觉得不是那么的真实,即使觉得可悲也不会感到很震撼,震撼应该源自真实!

  《告白》读后感(三):人与人之间

  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真的好难。环境也罢自身原因也罢。

  书里的每一个人几乎都囿于自己世界不可自拔。都希望从别人的肯定中肯定自己。

  维特最后在小直家门前的呼喊带给四个人截然不同影响母亲觉得自己教育失败邻居面前丢脸,小直觉得败给了修哉(我觉得这是的小直 至少卸下了心防)却由于母亲的举动又陷入的深渊,从小直二姐的回忆看这从一开始也许就是注定的结局。维特在整个事件中真的很悲催,感觉没什么主见所以才会被利用吧。

  《告白》读后感(四):告白

  故事性很强,所以能很快看完。

  埋下的细节是以后的伏笔,就是有点啰嗦

  这种讲故事方法别致

  6个部分天然地就像是6组故事,独立的但,又有相互的关联

  写着一些社会问题,不过故事性大于讨论

  每一个结尾,都是意外的转折,很有此类小说的特点

  看完小说,第一个感觉是“变态”,有一种被扭曲的难受

  不由得想,天天都把作业写到晚上的中国学生们,可不可以算另一种幸运呢?

  但愿这只是个故事,这样变形心态只是为了写一个情节起伏的故事而已。

  《告白》读后感(五):每个人都有病

  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放下书的一刻感受到一股凉气直冲脊梁

  每个人都在纠结爱是什么,怎样去爱以及怎样得到爱。每分每秒,想得到的无法得到,慢慢的,爱慢慢在心中腐烂,在腐败的爱里生出的气体,叫做恨。

  没有人把仇恨挂在脸上,真正的邪恶是能在阳光温暖的笑,然而心里却被黑暗深深侵染。告白,不是一次阴谋结束,而是一场冷血复仇的开始。在这场复仇游戏中,每个人都是棋子,每个人都是被害者。

  《告白》带来的对人性的质疑让我想到了《白夜行》,虽然故事不同,但是那份震惊却是相通的。是人性扭曲导致爱的变质,还是变质的爱扭曲了人性,我没有答案,也不敢去深究。

  《告白》读后感(六):即使复仇了又能得到什么

  其实一个月前就已经看完了。看得太快,当时没写下什么,时隔至今,反倒不知道说什么好。

  因为电影倍负盛名期待很高,看了以后,的确觉得十分精彩。故事简单,但是很吸引人,有所悬疑,每节都短小精悍,该交代的都交代,该突出的都突出,结构设置手法也可谓高超

  但是就好像即使很喜欢基督山伯爵引人入胜的故事,却始终办法放到特别位置一样,归根结底,不喜欢复仇类的题材。森口老师冷静果断聪明,我曾经以为她只是恐吓,一直这么以为,因为不相信她会真的如此狠心。倒不是觉得善良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只是即使复仇,她也得不到任何东西,反倒搭上自己本已凄惨的生活。所以故事的最后,她所做出的报复的最后举动,让我厌恶失落

  大抵就是这样的小说啦,人物塑造一般,故事情节高超,主题不待见,总体而言还是值得一看的。

  《告白》读后感(七):寒意

  合上本书之时,背上感受到了一阵彻骨的寒意。本书的内容就是围绕着森日老师的女儿被学生渡边与直树害死这一谋杀事件展开的。本书通过了五个不同的人的告白来让我们看到了围绕这件事的人与悲剧

  森日老师的HIV牛奶复仇;直树内心压抑、对失败的恐惧、来着母亲的压力、以及对蔑视自己的渡边的复仇;渡边渴望获得母亲的注视认同自视甚高自以为是,然后走上了扭曲内心的犯罪之路。

  我原本以为,是因为这一起悲剧,引发了之后一连串的悲剧,比如班级里的疯狂制裁,比如直树杀母的惨案……可是,这一期悲剧的源头,也是由于学生A、B自身成长经历的悲剧所造成的。无论是由于母亲的过多期待还是父亲懦弱,由于母亲的抛弃还是父亲的无用,他们在人生的一个又一个交叉路口走错了道路,最后内心扭曲,走向了最后的深渊……

  读到结局女主的真正复仇之时,我没有感到任何的快感惬意,只感到了透彻心骨的寒意。悲剧,只会带来更多的悲剧而已。可悲,可悲。

  《告白》读后感(八):自私者的告白

  一群把恶罢了出来的人,在各自的为自己辩护

  一本讲述法律道德压制在内心的阴暗面被一瞬的火花所照亮,所摆到光明面的一群人的故事。

  神职者的劝世鲜师,到死也在坚持自己的信念,在老婆眼中最终只是一个老师,而不是一个父亲。同样的,劝世鲜师的学生,一个自我陶醉热血老师,也让人作呕的老师。真的有完美的人么?有的只是在别人看来伟大欲望或者叫做目标

  北原美月,原本应该是露娜希事件的殉教者,变为班上同学的发泄对象,一个被选出来的祭品。最终成为的是森口和渡边的殉教者。

  下村直树,被母亲慈爱孩子,也是母亲梦想投射的对象。不知道她是真的爱他,还是这只是自己投射出来的一个截体,有多少是为了儿子,又有多少是自身的虚荣

  求道者,一个被母亲过度干涉的人,在母亲的希望和自身能力冲突中一个迷惘者。在最后也被自己唯一的安身之所背弃,在能去警局寻找自己的道路。至终都没能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渡边修哉一直把自己信奉到高高在上位置,信奉的只有自己。

  传道者最后短短的几页,让渡边和下村接受她的传道。

  《告白》读后感(九):这本书

  很久之前就看过电影,但那时实在不知道什么,不知道那阴沉色调讲述的到底是什么意思,直到最近听说是个大黑暗,我才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看看

  修哉童年被母亲抛弃,留下阴影,他想得到母亲的赞美,于是努力参加发明比赛,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是现在得到荣誉和去做了好事并不能引起媒体大众关注,大多数人都只对“路娜希事件”等类似充满强大感官刺激,让人满足偷窥猎奇欲望的东西才感兴趣。好事不能引起母亲的注意,那就用母亲给我的才华坏事吧,不加思考的拉上了“笨蛋”小直做“伙伴”,把年幼懂事爱美杀害。但这种充满爆炸性的新闻也没有引起母亲的注意,于是他在学校安装下炸弹,当然学校没有爆炸,修哉也尝到了恶果

  小直是个对自己充满否定,又想通过某事追求确立自己不是失败品的小孩,究其来源也是父母教育问题。修哉的话刺激了他,于是不甘当失败品的他把醒来的爱美扔下游泳池。母亲也刺激了他,于是不甘当失败品的他把刀刺向了母亲。

  森口老师之前是想通过艾滋病病毒和同学压力对他们进行报复,班级里的同学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纷纷加入“表演正义”的行列,“不需要自己的理念,只要附和就好”“既能做好人又能发泄日常的压力”这有什么不好?但就如书里借班长之口说出:“愚蠢凡人忘记了自己并没有制裁他人的权利。”

  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父母家庭的影响不能忽视,其次是媒体的宣传作用,就如森口老师所说,“为什么要把路娜希事件给了特殊待遇,给某些孩子心中的黑暗面烙下了这样的存在,煽动可悲的孩子们崇拜愚蠢的罪犯。”媒体有罪。

  《告白》读后感(十):读后感

  整本书最值得让人称道的是写作手法。在故事推移中选取五个人来作为描写视角,每一位作为描写视角的主人公对于该事件的思考也写的入木三分

  至于全书主旨,私以为有三。一,反思日本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社会的危害性。作为选取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消极面来作为全书的背景以及框架,选题有新意。二,反思不健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人品塑造的影响。作者在书中提到过这样一个论点: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比学校对孩子的影响大。书中的角色大都生活在残缺的家庭环境中。主人公女老师是孤儿学习能力强,能轻松胜任教师职业,故走上育人之路,但是并非十分热爱这个行业同时该老师也有些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学生都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虽然她的确有这个领导才能,以及不凡的洞察力,但是也被她的自大蒙蔽双眼。天才少年生活在单亲家庭,有极端的恋母情结。至于老实少年,则生活在标准的日本家庭,父亲忙于工作,母亲持家。母亲希望复制弟弟成功模式,故对儿子期望值非常高,却忽略儿子自身的极限,同时也忽视儿子的缺点企图掩盖之。老实少年也有恋母情结。最终两人都弑母,老师功不可没。老师都利用了他们性格缺陷一言以蔽之,他们性格都有问题。三,该书反思三类老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将学生塑造成老师喜欢的人,而非学生希望成为的人。表面上看到去老师很努力、很无私,其实他们很自私,他们很自私,他们只是希望在学生身上印证自己,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他们喜爱学生的崇拜,喜欢家长的称赞,喜欢领导的赏识,他们一意孤行,以为这样对孩子最好,却忽略学生最根本需求。虽然我不是教育工作者,但是我认为教育应该像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那样,由老师来帮助同学们寻找自己的不足、自己的人生目标。学生的目标是学生自己的,而不是老师的,更不是老师未实现将其寄托于学生身上实现的,此理放置家长处亦可。女主老师看透了这一点,却无法成为优秀的教师,抛开环境因素,私以为“要达至成功,看愿意牺牲什么”,她不愿意牺牲,只完成分内事,自然只能是普通的老师。至于作为一名母亲,置于生活复杂洪流中,难以保全自身,意外难免,复仇或许扣人心弦,但读后总有不安,法与情之间的碰撞在所难免,但是由感情主导的复仇,已经丧失人的品质回归原始本能。私作为旁人,道貌岸然,灾难不在自己头上时,总能保存着理性。为女复仇的人谈不上伟大,却总有那么一丝喜闻乐见英雄主义。在正义无法伸张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英雄,没有英雄来拯救我们,我们就自己变成英雄。看上去是一个美好童话现实会将它摔得粉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