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全二卷)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全二卷)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10-05 04:0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全二卷)经典读后感10篇

  《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全二卷)》是一本由雪漠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02,33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全二卷)》读后感(一):有欲望就有痛苦

  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求之不得将带来锥心的痛楚,即便能够拥有同时你就又会开始害怕失去,因此世俗之爱难免会给人带来痛苦。你误以为满足欲望比灵魂的契合更加重要。——《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上。P7

  人们总是颠倒梦想,误以为这些世俗的欲望就是我们一生追求

  《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全二卷)》读后感(二):雪漠作品评价:非常适合当代人!

  雪漠作品一向以他文学笔法解释传播佛家文化的大智慧,并结合当代人的阅读兴趣写作,每本读起来都无不惊觉叫绝!最近他的一本新书《光明大手印:参透生死》是继“光明大手印”系列(《实修心髓》《实修顿入》)成功推出后又一重量级著作,至《参透生死》的出版为此,光明大手印三部曲已经成型,是当代人了解大手印文化的必读书,是和大漠三部曲、灵魂三部曲,和将来心灵瑜伽三部曲共同构成一个色彩斑斓的雪漠心世界。雪漠作品中,我最新换的,是《无死的金刚心》和《光明大手印:参透生死》这两部书。我认为,或许其他作家也有很好的文笔和值得借鉴人生阅历,但我在这类作品中体验到的超越感,却是其他作品无法给予我的。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才是文学最重要的东西?是质,还是形?我自己始终偏向前者。

  《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全二卷)》读后感(三):如何理解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幻化?

  有人曾经问我:“如何理解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幻化?”我告诉他:“因为,当你的心觉知到世上的一切时,它们在你心中才是存在的。当你觉知不到它们时,它们在你心中就是不存在的。这时,对于你来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幻化。对于所有拥有感知功能的人来说,世上所有的显现,只有反应在他心中时,才会存在于他心中,才会对他的存在有意义。”

  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为什么有的人觉得它是黑暗的,有的人却觉得这个世界上不乏善人、善行?就是因为他们的感知不同。有的人觉知不到人的善行,所以善行和善心对他来说,都是不存在的;有的人觉知到了善行,并受到了感动,所以才认为这个世界上不乏大爱。

  对于这一点,明代大儒王阳明曾说:当你看一朵花时,这朵花才在你心中绽放;当你不看它时,这朵花和你的心同归于寂。

  我在这里所说的存在,是一种相对的存在,并不是物质性的存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存在。色盲病人眼中的世界,是缺乏色彩的;对于这方面没有问题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则是五光十色的。

  ——选自《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 雪漠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全二卷)》读后感(四):精彩片断

  “爱”概念一样。你应该明白,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超越概念存在的,它们的具体内容非常抽象,除非你对它们有过真切体会,否则,所有的解释都只会是隔靴搔痒。我可以告诉你月亮在哪里,但你看到的是我指向月亮的手指,还是我的手指所指向的月亮,却是你自己才能决定的事。

  不过,关于“本初清净”的含义,其实我已经讲过许多。所谓的“本初清净”,实际上就是真心状态、明空的状态,这也是一种生命本具的智慧光明。也就是说,明空智慧是所有众生——不只是人——与生俱来的。既然所有众生都俱足那种光明和智慧,那么“能尽诸漏,隔断因果”的“胜义明”就不会是空的。

  也就是说,既然众生(并不仅仅是人)生而具有认知无常的智慧与能力,而且,虽然世上一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但“变”这个真理从未改变,所以,相应的,对这真理的认知,即我们所说的明分、觉性,也就并非是无常的,它是大自然本有的一种规律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智者呢?是的,但也不是。因为,我们中的绝大部分入,已经全然丢掉了这种生命本具的智慧,忘记了“世间一切皆虚幻无常”的真理,被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触摸到的、脑海里想到的各种东西所蒙骗、所驱使,被各种执著所烦扰,离宁静清醒已经越来越远。所以,老子才在《道德经》中建议我们,要勤快地清除内外的一切干扰与染污,直到破除所有的功利心,消解掉所有的欲求,我们的真心才会展露出水晶纯净剔透光芒,这时才能做事而不执着品味而不贪恋,无论做什么都不会产生烦恼

  《西游记》中孙悟空五行山下走过时,遇到了六个强盗,这六个强盗象征的便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孙悟空毫不犹豫地就把他们给打死了。我们修道的时候,也必须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一样,消灭这六根之贼,不然的话,你的眼睛看到美色就会生起贪心,你的耳朵听到美声也会生起贪心,你舌尝诸味更会生起贪心;等等。所以说,污染都是由六根引起的。

  可惜,我们总是做不到这一点,甚至不认为自己应该做到。因为我们没有孙悟空那样的火眼金睛,我们的凡胎肉眼总是被表象迷惑,宁可贪恋那些因易逝而难免虚假快意,让贪想执著填满本可空寂明朗的心灵,也不甘心仅仅品味和享受一种质朴简单的宁静之乐。于是,因为种种执著,我们在各种妄念的驱使下,心乱如麻,不知所措,不可自拔地掉入痛苦的深渊,难以冲破生生世世的轮回磨道。所以说,虽然烦恼的内涵分类都很多,但产生烦恼的原因只有一个,那便是“不明白”,我们称之为“无明”。

  ……

  《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全二卷)》读后感(五):悟后起修,实修实证

  将正念种入心田

  当一种声音被大部分人所重复的时候,它就会变成一种集体意识种入你的心里,默默地改变你原有的东西。这就是熏染的力量

  当你接触到的某种信息足够强大的时候,它就会覆盖甚至消解其他信息对你所产生的影响

  避免自己被环境所消解。坚持不懈的实修。

  善的声音超过恶的声音时,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善的集体无意识,进而改变这个世界。但一切得前提在于,每一个你都要首先变成善与爱的载体

  红尘累。在发现无常后的沧桑感。

  朝着目标努力,每天做完自己该做的事,然后无求无助坦然入睡。

  明白生命的无常和万物的无常后,开启快乐钥匙

  雪漠文化网 http://xuemo.cn/

  ● 能够斩断心灵的所有束缚,调伏各种习气与妄念,洞悉痛苦的真相,因此即便品尝苦果,心中却无苦乐的分别,从而使我们不生烦恼,获得自在解脱的,仅仅是智慧的觉醒。

  ●当你一天天依照恰当方法锻炼心灵,进入一种宁静的状态,并且时刻注意观察内心的一切变化时,你就会渐渐发现,真正的快乐与自在,确实是不需要任何外在条件的,它仅仅是心灵的一种状态。当你安住于这种宁静与喜悦之中的时候,便会发觉,世间的一切都像流水一样哗哗地溜走,因缘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包括你那些越来越少的妄念与情绪,也是虚幻无常。往往在你凝神的那一刻,计较与在乎的念头便自然消失了,所以你也懒得再去计较什么,懒得再去在乎什么,懒得去试图留住什么已经改变了的东西,你太明白自己即便想留也留不住。

  你宁愿在拥有时便珍惜,给它一个留存得更久的理由和助缘,得不到或失去了的时候也便随它去。你不留恋,也不期待,仅仅安住于当下,品味当下,做好当下,直到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心里连“涅槃”与“彼岸”都没有了,但是这世界上却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可以改变你的心。这时候,你才真正觉悟了。彻底的觉悟,便是真正的解脱,即身解脱。

  ● 但是,仅仅凭借道理上的明白就想控制心灵,这几乎是一个难以达成的愿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在这个世界上懵懵懂懂的生活了那么多年,从小到大,吸收了太多并不正确观念,有的甚至成为你多年来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思考的基点。更可怕的是,虽然你明白了一些道理之后,开始不断清除自己心中的污垢,以期让心性的光明显发出来,但是各种现象、不断被外界所激起的欲望,和周边环境的共识却极力干扰着你的视线,妄图在你好容易干净了一点点的心灵上面蒙上一层污垢。你就像暴风雨中的独木舟,想要突破重围,驶向晴朗光明的彼岸,却缺乏那强大且持久的心灵力量。

  《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全二卷)》读后感(六):【光明大手印】读书随感

  读书随感5

  2012-05-13 17:38:24

  在 见到老师和读老师的系列书‘之前’与‘之后’要如何形容。就好像冬夜里一个形容憔悴,行走艰难的‘气儿’,他疲累,空乏之极。在他几乎要绝望的时候,突然看到漆黑的暗夜里不远的前方正亮着一盏灯光。他兴奋不已,疲累顿失,终于鼓起勇气坚定走向那盏灯光。。。。‘之后’不断发现惊喜收获,一路喜悦荡漾心间温暖了整个冬夜。这段时间来一直读【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和【 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真的很喜欢,似乎又找到了初读【西夏咒】时的状态。【西夏咒】是我接触老师的第一本小说。初读【西夏咒】如经历梦魇不能自拔,不愿放手,而 现在读老师的书仿佛沐浴在光明之中爱不釋手,无限喜悦与温暖充斥心扉。真的是欢喜无量。不管是什么样的心情读书,皆是我深爱它们的理由,要是有人问为何如此‘痴迷’于老师的著作,我会坚定的说;‘因为它让我‘梦魇’亦让我‘喜悦’这就是我‘痴迷’于老师著作的理由。昨天晚上重新读【西夏咒】突发奇想,能否再一次进入【西夏咒】追随‘琼’的‘足迹’再走一次‘清醒’的心灵朝圣之旅,惊奇的发现又有不一样的收获,并想再做一次读书摘录。初读【西夏咒】时 因激动曾以‘琼’的心灵历程主线做过一次摘录,虽字迹不太工整,且显的凌乱。但用心摘录后重新品味摘录收获良多。后带给师兄,想让师兄审阅后保存于日志中便于以后不断重温品味和学习。可师兄一直未给回音,想来这样做不太妥,便就此打住。现在想一想师兄是对的,为什么?若带着过多的思辨研究,用主观思考去读老师的作品不一定你能很好的把握作品,也不可能真正的体会到作品里所渗透着的那份韵味,那份诗意和那份大美。虽然可能这次的摘录一定 与上次的不太一样。用心去读可能更好一点。于是想先不做摘录了。书还是【西夏咒】,读书的人还是自己。所不同的是,这次的摘录没有了先前那种‘梦魇’般的感受,不知道为何总觉得失却了一些什么?我也说不清。只是忘不了初读【西夏咒】时,那种感觉真的很好。读【西夏的苍狼】一书,我的心被紫晓的‘觉醒’深深震撼。一样的激动不已,随着以后的阅读,随读随做摘录,因为每次阅读都有不一样的收获,不知不觉摘录不少,差不多有12篇。跟读老师的其它著作一样,也许是因为喜欢‘琼’,‘紫晓’,‘雪羽儿’,‘黑歌手’这些人物,也许是因为从书里一次次发现了自己的身影,也许是因为想追回真正的自己。。。。这里面有太多的也许。有待读者去发现。读【光明大手印】系列以后再一次用心去重温【西夏咒】,【西夏的苍狼】,更深的体会到老师的著作真的是无尽的宝藏待有缘人去挖掘与找回。想再谈一点这次重温这两部小说的一点点不太成熟的体会;这两部小说不仅仅是小说,应该收入【光明大手印】系列里,为什么?详细重温这两部小说更深的体会到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亦是【光明大手印】的另一种解读诠释。【西夏咒】里的‘琼’的朝圣之路便是【光明大手印】系列书里‘渐修’之真实注解。【西夏的苍凉】里‘紫晓的觉醒’就是【光明大手印】系列里‘顿入’之完美诠释。不知道这样的理解是否恰当。这是我这次读过【光明大手印】系列之后重温这两部小说一种真切的体会。也是非常好的收获,对更深入的去解读这两部小说非常的不可思意的收获。真的非常感恩。感恩老师。感恩老师的‘法宝’以及一次次真心的引导。感恩老师从未放弃这颗不成器的‘焦芽败种’。感恩,祈师吉祥。;‘之前’与‘之后’,寻找与发现。‘之前’为何那般迷茫?苦苦追寻,不断寻觅不断苦恼。‘之后’有所悔悟有所反省,并进行深深反思与自我批评后却发现;原来就在身边。是的。幸福就在你自己的身边。何苦那般苦寻却不愿自醒?‘众里寻它千百度,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欗栅处。’你一下子明白了老师说‘你可以从一个‘乞丐’立刻变为一个富有的‘国王。’因为那所谓的‘乞丐’与‘国王’都是你自己在做。因为原本你就是富足的,也原本你就是‘国王’。奈何沦落红尘里,不愿自醒。终于 沦落为一个可怜的‘乞儿’。悲哀的是你竟然仍然不自悔,不自知,不自醒,不自信。【光明大手印】书里分明写到;‘我本东海鱼,误困罗网中。叫声依怙主,救我脱凡尘。’有一天,你走在冬日的街头。不经意看到一位老奶奶,行走艰难,瑟瑟发抖地向过路人乞讨,猛然间你心头一惊,悲从心来。你走向老奶奶,你掏出一些零钱轻轻地给了老奶奶,然后转身轻轻地走开。可走了几步,你不忍心地又回头看了看老奶奶。她依旧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你不由得又走了回去 ,搀扶着老奶奶将你身上不是很多的钱尽数给了她,只留下了坐车的钱,并劝她早点回家,天冷,别冻坏了。老奶奶慈爱的望着你,干枯的眼中荡着泪花。就在那一刻,你惊奇的发现你的眼中也湿润了,你怕让老奶奶看到,于是转身轻轻离开了老奶奶。你很惊讶。你不禁发现你从来都不曾这样过。‘之前’你也曾给路上的行乞的人给过钱,可你给完就完了,从不曾像今天这样。你更发现其实你的心原来竟是这样的贫穷。你深深感激在冬日的寒风里行乞的老奶奶。感激她赐予你这一点点的悲心,感恩他在这冬日寒冷的街头给你带来的这一份‘温暖’感恩她老人家让你发现你自己竟是如此的‘贫穷’,你才是一个真正的‘乞儿’。你亦想到了老师,想到他慈祥的笑脸,心中荡起一晕晕的‘温暖’。却原来今年的冬日真的不太冷。感恩老师。感恩老奶奶。感恩一切。你依然记得那天你打饭回来的路上,你只是随口唱着【母亲】这首歌,唱着,唱着,,你 不禁泪从心来。你怪怪的觉得一年以来,最近为何一次次莫名的留下泪来。自见恩师后,你有过一次,在街头莫名的流过泪,那次是因为想念恩师。‘之前’你也爱唱【父亲】和【母亲】这两首歌颂父母伟大的歌。可唱了多少遍也没见你流过泪呀。同学聚会,朋友相聚,多少次你尽情发挥也未见你流过泪呀。这是怎么了?怪怪的。是自己越来越脆弱了,还是‘之前’的你实在是太过冷漠,太过麻木了?我也说不清为什么。只是几次从梦里哭醒,醒后,发现耳朵边依旧萦绕着【母亲】的歌声,,,。于是暗暗痛自心中发愿让母亲额头的白发能少一点,让父亲脸上的皱纹能减少一点。曾听过一首歌【跪羊图】听歌后你才知道了原来母亲的白发是忧儿,盼儿日思夜想变白的。父亲的皱纹是愁儿,‘恨’儿不成器变多了的。你于是一遍遍的听着【跪羊图】这首歌,一次次的泪从哦心落,,,,‘之前’的你与‘之后’的你,为何判若两人?到底哪一个是真正的‘你’?你记得老师的【光明大手印】里记述的一个情节。老师谈到在他一生里得到过很多奖,也收到过很多荣誉,可他忘不了他今生得到过最大的奖励那便是‘父亲憨厚地鼓励地笑’。我想我今生再也忘不了老师的这句话了。老师继续谈到,应该是告诫我们即使父母情绪不好或是发了脾气更或是吵架吵得不可开交,你亦应感到感恩和难得。为什么?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想听父母哪怕是一声的‘吵’亦不可得。要懂得珍爱父母,更要懂得知恩感恩呀。更因为古语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呀。重读【光明大手印】里的【奶格吉祥经】你似乎能稍稍领会到一点其中的韵味。‘上师吉祥功德如雪山,信日郎照流出加持源,自性如来之性本无别,祈师明示三世赐吉祥。,,,祈自轮回直至证涅槃,世出世间吉祥常相伴,所以吉祥如绵绵流水,一切有情吉祥永不断。,,,,’祈祷恩师吉祥。祈祷父母吉祥。祈祷一切皆吉祥。喇嘛千诺。

  《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全二卷)》读后感(七):《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精语

  ● 我将人格的修养,当成积资粮的方法。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品格不好的人能够成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要求自己做到一日一善,每天至少做一件有利于众生的事。当然,到了后来,这种要求自然没了。因为当你明白后,所有的起心动念,就无一不在利益众生了。

  ● 你爱上一个姑娘,认定她是你这辈子的归宿,但在追求的过程中却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这时候你会轻易放手吗?积累资粮、寻求解脱就像追求一段你认为缘定三生的爱情一样,即使经历无数的挫折,也不后悔当初的决定,甚至舍弃生命,也要追寻到底,生死不渝。

  ● 许多人都认为雪漠有天分。我告诉他们,我没有天分,我只是朝着一个目标不停地走,仅此而已。我告诉陈亦新:所谓天才,就是朝着定下的目标不停地跋涉的人。瞅中目标,每天做完自己该做的事,然后无求无助,坦然入睡。

  ● 去西天的白龙马和磨道里拉磨的驴子每天都在走路,但几年过去,马升华为八部天龙,驴子却变成了老驴,区别仅仅是白龙马有了走路的目标——发愿。当然,要是单纯地发愿,而不去走,那个目标也仅仅是墙上画的饼子,永远是解除不了饥饿的。

  ● 要是连处于竞争关系或陷害、背叛过你的人得到了晋升,你都还真心诚意地替他感到高兴的时候,那才是值得鼓掌庆贺的。在大随喜的“无量”中,其实是没有对手和敌人的。阳光不会因为有人曾经躲在树荫下,就从此不给他一丝光明。开悟了的圣者也是一样。

  ● 许多时候,单纯的发愿而不去行动,是没有意义的,或是发一些诸如“我向观音借库,今年要赚一千万”之类的俗愿,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发愿,必须是能利益众生的发愿,并且有相应的行动,这才有意义。

  ● 终极解脱是超脱一切外物对自身的影响,追求真正的清凉和快乐,追求一种没有任何条件的绝对快乐。获得终极解脱之后,所有痛苦、烦恼以及对外物心灵的桎梏都会消失,你每天、每分、每秒都会过得很快乐。终极解脱带给你的快乐,将是相对永恒的,它是万金难求的。

  ● 所有出世间法的发愿,要是不体现在世间法的利众行为中,就不能产生任何功德和福报。福报也罢,功德也罢,还是由你的行为构成的,你的行为造了福才有福报,不造福哪有福报?你光睡觉是不可能有福报的。

  ● 要发大愿,要种善因,才能得善果。这才是良性的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东西你一定要放下,不放下是没有用的,要放下名利,放下享受。如果你始终把“你的”、“我的”分得清清楚楚,那么就很难真心行善。

  ● 实际上,任何人和事,都不可能有始无终,历史上也不存在有生无死的人。即使你现在不放下,等肉体消失时,自然也就放下了,并不是说你不愿意放下就能一直拥有。

  ● 你的心在时刻变化,一切外物也在时刻变化,你不放下,想执著,就无法得到解脱。执著是轮回的母亲。为什么许多人修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生起妙用?就是因为放不下。放不下自然无法明心见性。这是根本问题。

  ● 太虚法师曾写诗云:“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是对的。没有人格的修炼,所有出世间法的修行都没有意义。要知道,修行修行,修的是行为。没有行为的体现,所有的修行都没有意义。

  ● 真正的功德是一种行为的反作用力。用力打木头,你的手也会痛,这就是行为的反作用力。一切都由行为引起,善的行为就会有善的结果,恶的行为就会有恶的结果。正如俗话中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大手印追求的,是明白之后进入一种智慧状态的保任,而那种智慧状态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个行为会有许多反作用力,如果清净就会生起功德,不清净就只能得到福德。

  ● 很多人一生很富有,也做了许多善事,却为什么生不起功德?就是因为他们心有所求。当清净心生起,功德与福德都不求时,其行为才会有功德。求功德时并无功德,不求功德时才有功德。

  ● 做事的时候心要是非常清净,就可能生起功德。功德是帮助我们证悟的。物质的东西大多属于福德。功德更偏重于精神,会让你的心清净,变得安详、快乐,智慧增加,长此以往你就会证悟。

  ● 福德虽然不等于功德,但有时候,福德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带来一种资粮——修道的资粮。比如说一个人经常布施和供养,看上去他把东西都给别人了,但实际上因为业力——行为的反作用力,他仍然拥有布施和供养带来的福德。

  ● 功德生起的外现是:第一,执著少了;第二,贪、嗔、痴、慢、妒少了;第三,心清净了;第四,利众的慈悲心增长了。

  ● 真正的功德就是执著的破除。以世间福报的形式出现的是福德,比如说最近财运很好,工作也很顺利。以出世间形式出现的叫功德,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执著,比如说会去努力做某事,但是假如这个事没做成的话,也不会烦恼难过。

  ● 心性的明白和修行过程中间智慧的出现,也都是生起功德的体现。一些人在不求功德的情况下有了利众行为,功德就能产生,同时福德也有了。但是,如果一心求功德,就只能产生福德。

  ● 比如说一本书产生了许多善的行为,带给了世人诸多清凉,让人们受到了真理的感染。当这种善的行为和诸多清凉产生一种反作用力的时候,书的作者就能同时拥有功德和福德(当然,前提是该作者并不以功德与福德为目的)。当善行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马太效应。

  ● 修道要多亲近善知识。真正的善知识,当然应该是证悟空性,超越了二元对立的圣者。他的心与法界一体,无处不在,无来无去,如如不动。他们的证境,像天空一样的明净,不会因为暴风骤雨、朝霞云霾而有所改变。

  ● 我们在还没有明心见性的时候,应该“远离恶友亲近善知识”。因为这时候你还没有自度,是度不了他人的,如果硬是要度人,反而会被别人影响,甚至前功尽弃。有许多人就是自度不成反而堕落了,这跟不会游泳却跳入水中救人最终自溺身亡是一样的道理。

  ● 所谓的“恶友”,就是那些可能会将你拉入水中的人。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增加烦恼,趋向堕落。那善知识,就是有能力教你“游泳”的良师。

  ● 如果我们遇到的善知识是一位真正的圣者,如果他超越了二元对立,心灵一片光明的话,要是我们俱足信心地去亲近他,就有可能得到磁化。他会把他所证得的一片朗然光明智慧传递给你,我们称之为“加持”。

  ● 在这“磁化”的过程中,你会渐渐告别一切苦。只要你有足够的信心,你会发现,所有的烦恼都渐渐消失了,心里只剩下一种纯粹的快乐和清净。无论什么东西都无法将你捆住,包括贪婪、仇恨、愚昧、物欲,都不能把你捆住。到了后来,你甚至都不再执著于解脱的方法了,这时候你就解脱了,自由了。

  ● 所有宗教仪轨,都是为了让我们借助它来提升自己的人格和灵魂。在宗教仪轨的熏染下,我们参照佛菩萨的精神,渐渐远离贪、嗔、痴等五毒。在这种顺缘里,你会越来越清净,就开始有了悟道的因缘和可能。

  ● 古人认为人类可以用三种方式实现不朽:第一立功,建立不朽的功德,比如香巴噶举中建桥建寺的唐东喇嘛;第二立德,成为一代大德,成为他人树立德行的典范;第三立言,著书立说,利益众生,带来大量的功德而得到不朽。

  ● 世间一切都不会永恒,但“不朽”是一种相对的永恒。它就像真理一样,是一个人追求信仰的基础。当你不愿意沉沦在镜花水月般短暂虚幻的生命状态之中,就会追求不朽这样的相对永恒。但假如你失去了这种追求与坚持,便和一只不断追逐自己尾巴的小狗,或是一条绕着石磨打转的毛驴没有任何区别。

  ● 我常说,资粮的本质是信心。这信心,一是指对上师的信心——要视师如佛;二是对教法的信心——相信依法而修,必证菩提;三是对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如法而修,必能够成就佛果。

  ● 许多时候,上师不在乎你的供养,却在乎你供养时的那份虔诚。换句话说,他不在乎物,而在乎你供物时的那颗心。那时的物,其实是体现那心的。

  ● 后来,我才发现,我对诸多上师的那份真心,其实是我串习力的显现。我平时与人交往不多,但我对所有愿意交往的人,都很真诚。那种真诚,一点也不逊于我对上师的真诚。我对我的农民朋友的真诚程度,跟我对待佛陀一样,也是百分之百的真诚。

  ● 根据笔者的修行经验,加持力是确实存在的。行者真正地信心俱足时,加持确实可以让行者得到果位光明的“磁化”,很快明白空性,找到本觉。不过,加持不是万能的。要是罗睺罗没有足够的信心,释迦佛也不能加持儿子立马证悟,否则,佛的儿子就不会是“密行第一”了。

  ● 许多时候,我的做,是无求的做,很像“三轮体空”那样。我从来没有像世间法做买卖那样的心:我供啥,是想我得到啥。有时候,无求其实是真正的大求。当你打碎你小小的执著之瓶后,才会得到虚空或大海般的智慧。

  ● 我们的修行,其实在修一种心的串习力。世间法的做人,也是一种串习力,会成为出世间法的最大助缘。正确的熏习,首先要让自己做个好人。要是你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成佛?所以,古大德云:“直心是道场”,“平常心是道”。

  ● 野心有两种,一种是利己的野心,一种是利众的野心。利己的野心,就是世俗上所称的野心,如金钱、名誉、权力、地位等等;利众的野心被称为雄心,如托尔斯泰想通过文学和其他方式改变世界;孔子想传播“仁”来实现救世的目的,这也是一种雄心。

  ● 我认为,所有的利众最终都是最究竟的利己,是最大的利己。因为在利众的过程中,完善的是自己的人格,升华的是自己的心灵,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才能从普通的俗世中人成长为一代大德,从凡人成为佛陀。

  ● 什么叫野心?当我们不再满足于现状,有了别的追求的时候,才有了野心。比如一个农民,他的心想超越农民本身,有这种意图时就有了野心。野心是超越了本有位置和身份的某一种心性或者胸怀。利众的野心也就是所谓的“菩提心”。

  ● 我发现,许多人在念佛持咒时,大多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认为只要自己念够多少遍咒子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只不过是在自欺。如果这样,修行就没啥意义了。必须在持咒、观想的时候,还要有正见和慈悲。真正的正见,有两种,一是理悟,一是事证。

  ● 在佛教中,那“悟”的标准是铁定的。只有符合那些标准,才算真正的开悟。不过,要用文字表述那些标准是很难的,因为那标准是超越了文字的智慧。只有品尝过“开悟之茶”的大善知识,才知道那标准的茶味,来分辨并告诉你你所尝到的,是不是真正的“开悟之茶”。

  ● 明心见性之后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不明心性的所有修行,仅仅是在积累日后让你明白的资粮。这资粮,既是你的信心,也是你的人格。

  ● 一定要找到真正的善知识,视之如佛,俱足资粮之后,请他开示心性。我们要在心性上下工夫。圣地闭关也罢,哪里闭关也罢,不在心性上下工夫,是不起作用的。当然,这时候一定要请根本上师来开示心性,这是必需的,这就是根本上师的作用。

  ● 大手印由慧入手,在智慧的观照下再生定。大手印先是明白心性,然后保任这个心性,保任这个心性的过程就是明白了智慧之后再去修定,也就是说在智慧的观照下修定的过程,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

  ● 上师给你开示心性的刹那之间所产生的那种东西,类似于一种磁化的东西,像是你的“电波”与上师的“电波”瞬间发生了共振,于是刹那之间你和上师就相应了。什么是相应?相应的意思就是:为你开示心性的那个人把他自己证得的那种证量传递给你,让你也感受到那种证量光明。

  ● 在修行上,我们要做到“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就是说,见地上可以更超远一些,超绝一些,博大一些,在做起来的时候则要扎实一些。就是不要因为你有那种大手印见地或者什么样的见地而有所松懈。

  ● 因为,无论是执著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它都会变成你的累赘。不要整天想明天自己要做什么,再订上许多计划,然后再惦记着那些计划。这样会很累,无形之中给自己背上了一个大包袱。事情做完之后,也不要再追悔它。既然已经做完,就把它放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