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对生命说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对生命说是》读后感10篇

2018-10-08 03:1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对生命说是》读后感10篇

  《对生命说是》是一本由[澳]奥南朵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对生命说是》读后感(一):一切痛苦只因说“NO”,一切幸福只因说“YES”!

  奥南朵老师文字细腻入心。

  对生命说是,是对生命的认可接纳;

  对父母说是,是对父母的认可接纳;

  对自己说是,是对自己的认可接纳。

  对爱人和孩子说是,是对爱人和孩子的认可接纳。

  只有接纳了已有的,才能发现拥有珍贵

  当你没有认识到这些时,你的痛苦自然就多。

  《对生命说是》读后感(二):不抗拒,气愤焦虑少了很多。

  《对生命说是》奥南朵作者感觉很有帮助,道理都相通这本语言简单,半天肯定能看完。

  对任何发生事件情绪状况说是。什么事情如意,或者什么人没有如预期,比如有人迟到、天气变化表现不够好等等,我最近会在心里说“算了,就这样吧,没事,得了,没准这样事情进展更好呢,可能有更好的安排呢。就这样吧。”

  不再抗拒,不再控制,事情可以不必非要按我的预想发生。如此省去了很多纠结、气愤、焦虑,情绪干扰和起伏少了,淡定了很多,事情也顺利了些。

  “对生命说是”跟“臣服实验”跟“接纳”“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殊途同归,一个意思

  《对生命说是》读后感(三):这本书给我的指导意见:给自己的精彩人生扬帆起航

  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我给打了四星是因为里面有一小部分观点是我所不认同的,我练习冥想已经一年多了,里面有至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内容是我之前都已经学会,且熟练掌握了的。不过差不多一半左右是我欣赏,能给我以鼓励、带给我正能量启迪的内容,让我十分受益,所以我这个四星给得非常值得。

  是通过冥想软件认识奥南朵,听了她的课程觉得不错,看评论知道她有书,我到当当看有这本书,就买了,我很开心现在看书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够判断其对自己的意义接受对自己有益的观点,对另一部分持怀疑或者否定态度,这就是成长力量成熟标志。这也让我能够读更多的书,接收更多的新鲜事物、跟更多的人合作,做好更多的事,到达更高的层次上去。这就是我这一年的收获,我希望这样的收获在今后的日子可以一直帮助我。我相信我自己的所学,也相信自己未来能力动力执行力,因为我现在爱我自己、爱我的孩子、爱我的生活,我的过去、我的成长、我的家庭、我的根,我的未来。我既是独立的,又是与他们融为一体的。这个很重要

  我看到父母那里深有感触,就是对于父母,要感谢他们,他们给予我生命,让我拥有现在美好的一切,爱自己,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生活,爱自己的生命,所以感谢他们。但是也不要愚忠,接纳他们,同时与之独立,与他们正确相处时间在当下和未来,过去可以帮助你判断。

  对身边的人、状况都要接纳,承认他们的合法性,之后才能对这些做出合理反应处理,我小时候就是把精力都用在了否定这些状况和人身上,有母亲个人主义(让我不接纳,那么我永远不成长、不成熟,她就有足够理由照顾我,也有足够的理由让自己成为家里最聪明最有能力最耀眼的一,否则她就愤怒,在窃喜的同时给自己安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比他们都强,我这样是可以更好地照顾他们,所以到后面她由于懒惰偏执理想主义导致自己越混越差的时候出现了我严重心理偏差理想主义和片面因素,导致大家觉得我反应慢,没有情感,其实不是的,是我花很大精力在否认眼前的一切,所以没有精力去面对正在发生的一切和我身边的人。最后我得到的就好少,甚至是负值。这就跟我自己联系起来了,所以我觉得是一本很好的书。

  而实际上我感觉跟奥南朵也有很多相似地方,我们都是在英国长大,我是英国留学生,我们都经历过家道中落,她是小时候家道中落,我是青年时候家道中落,之后我的母亲继续挥霍,依然自负,最终把自己落入深渊,给这个家庭也造成了不可磨灭伤害,我想在这方面我的情况要比她更严重一些,我也是20多岁才开始接触舞蹈的,给我带来了非常不一样体验果敢自信美丽、敢于生活创造、活出自我、活出精彩。我们都曾经是耀眼明星、然后消沉伪装、自我否定,然后悟道、进而重新绽放。所以她的语言和经历能够打动我,而且我们这样的人有过起起伏伏, 都是靠自己的力量支撑起了自己的生命,开拓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说话则更有话语权。

  《对生命说是》读后感(四):When you say“it's not a problem”,then it won't be a problem.

  对生命说“是”!任何情境、情绪、事件发生了,请接纳它,尊重它,跟随它。

  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问题时,甚至在遇到问题前(这个问题并没有发生时),我们就会开始在大脑中放小剧场,而且还是一些负面的小剧场,我想那些钻牛角尖的人大概就是这样子。曾经有段时间,我一直沉溺在自己的情绪中无法自拔,那是一种令人心悸、令人绝望的情绪,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无法让我提起兴趣,什么都不想干,什么都无法转移我的注意力。不想看书,不想运动,不想旅游,连吃饭睡觉都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每天清晨,我都会被这种情绪叫醒,然后开始不停地思索思索(其实就是乱想),身体也会随着这种情绪的增强而颤抖,惊出一身冷汗......其实现在想来,都觉得有点可笑,那时候的问题完全不是问题啊,只是那个时候,不懂得如何收住自己驰骋的思维,任由它在脑海中狂奔。

  当你对你的问题说“这不是问题”的时候,你停止了给它能量,你接受了它!接受问题的瞬间,它不再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你拒绝它。如果那段时间,我可以看到这本书,我想也不会那么糟糕了。其实任何问题都有解决办法,就看你是否有耐心毅力去解决它。那些我们不喜欢,不想要的情绪会导致问题的产生。因为任何我们拒绝的,我们都把它变得重要了,是我们赋予它力量,这力量支配了我们。所以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控制思维,而不是让自动化思维在脑海中驰骋狂奔。小剧场改收就收,该停播就停播,我们才是思维的主人麻烦只是麻烦而已,没有那么糟糕,即使是非常大的麻烦,也只是个大麻烦而已。

  本书中还提到,当我们唯有依赖人才建立自己的形象时,我们就被操控了。所有关于我们身份想法——你所认为的你,你认为你应该如何,你认为你不够好的想法,统统都是外界加诸在你身上的,这与《拆除你的情绪地雷》中阐述的“自我价值=自己真正需要的≠别人赞同的”一致。说到这点,我必须承认自己的确是一个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看法的人,我努力维持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使有些事情我心里并不是很愿意,但为了这个形象,我还是会去做。是时候该改变自己了。

  除此之外,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碰到让自己生气的事情。不要迷失在生气的原因上,只要接受事实即可。压抑或宣泄情绪是有害的,我们要承认自己处在情绪中,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任,面对它,注视它,但不被它抓住。假如某人让我生气,我首先要对自己承认,愤怒正在这里,而这愤怒是我的。

  作者总结了几点:1.要对自己的反应负责,是我对状况的反应让我受苦。2.我对状况的感受,取决于我对状况的诠释。3.承认事实,设法解决问题。4.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把事情看得透彻,有助于远离制造问题的头脑。5.承认我不接受状况,且我希望它会改变,因此制造了问题。6.状况需要处理,但问题只存在于头脑,它是头脑对状况的解释,是头脑就状况而创造出的故事。问题是头脑的恐惧焦点,忧过去愁未来。7.抱怨和斥责,是把焦点放在错误上,放在问题和困难上。

  《对生命说是》读后感(五):不期待就不会受伤害

  不期待,就不会受伤害,某种程度上,我会觉得这是一种悲观的观点,对结果都不期待了,能积极吗?但最近却有新的感观。

  在超越之旅的课程上赛德说:“问题是目标现状差距。”这句话当时似懂非懂,看了奥南朵的书《对生命说是》才进一步明白:“你是否注意到‘问题’实际上只是一个状况?状况当然需要去处理,但是‘问题’只存在于头脑,它是对状况的诠释,不是吗?它是头脑就状况而创造出来的故事。‘问题’是头脑的恐惧和焦虑,忧过去愁未来。在当下只有真实的状况,假如你能够清晰地看,没有迷失在头脑的戏剧里,你会看到答案。”

  问题的产生在于,你对事情有期待了,你“想要更好”“想要更多钱”“想要更快到达目的地”,“想要”说明你感觉现在没有,“更”说明你脱离了现在,这些都是“头脑的戏剧”,如果你不对现状评价,只是承认它的发生,不会想要一个“更”怎样的可能,也就不会和现在脱离,也就没有问题。我觉得这不代表自暴自弃,相反,是随遇而安,所有遇到的事情你都能找到感受它,经历它,事情会有它的运转。

  我想起我的一次坐高铁经历。那次去找朋友玩,聊得太开心,以至赶到候车室刚刚停止检票。我太懊恼了,就坐在候车厅里重演为什么我会错过车,“如果刚才不聊那么久就好了”“如果提早十分钟出门就好了”“如果买的是下一趟车就好了”⋯⋯然后还拿了一张纸写下自己的反思,足足有三四十分钟。然后也不好意思问人,就重新去买了一张全票。但是你知道吗,我后来再去车站坐车时,发现每开一趟车,广播循环在响“xx车次已停止检票,请来不及检票的乘客到售票处办理改签手续”,我当时坐在候车厅该响了多少次啊,可是我愣是没听到,完全沉浸在自己赶不上车的问题里,也沉浸在别人不可能帮我的恐惧里。

  爱因斯坦说:“你无法用问题产生的同一思维去解决问题。”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我能接受错过了车这个现实,不封闭在自己的情绪里,广播很容易就能听到,马上去改签下一趟车也没关系;或者,如果我不是对他人的态度有恐惧的想象问问检票员有没有下一趟车,遇到好一点的检票员会让我进站的;如果是现在,知道赶不上了,可以提前手机改签⋯⋯问题的答案一直都在,如果我能找到这些线索,问题根本就来不及出现。

  同样的状况,我不一样的处理态度就可能导致不一样的结果,或者说不一样的人也可能有不一样的处理方式,这说明问题来自我们自己。并不是说意外、灾难苦难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而是说事情是客观发生的,是我不能改变的,但是我对事情的诠释却可能让事情变成“问题”或者不成问题。如果我把责任推给外界,我选择逃避、否认、抗拒、泄气⋯⋯无论哪种都在把事情变复杂,但如果我能承认它,直面它,感受它,认同它⋯⋯就有可能把问题化解。

  修蓝博士说;“问题发生时,你都在现场。”如果你想改变任何事,就要从自己的内在做起,而不是外在。意思就是要对生命中的一切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不能怪罪任何人,一切都因你而起。对每件事负有百分之百的责任,并不代表每件事都是你的错,但每件事都是你的责任。对所发生的一切负责任,不表示我们以任何方式、形式形态应该为此而受责备。奥南朵也说:“想想,当我们往外寻找造成我们这样生命的原因,我们只会指责环境,这又怎可能将它改变呢?我们没有力量,没有能力控制这些外在发生的事情。我们感到不幸,也因为这种想法,我们变成了受害者。”

  期待,也就是希望外界改变,这种思维不仅让事情变成“问题”,也会让关系成为“问题”。我们想要爱人改变,想要他变得更体贴、更能干、更整洁、更浪漫、更幽默,这都是脱离了他本身的样子去给他设定了一个我们想要的形象,没有人想要被别人改变,结果只会导致他的反感和我们的失望。我们对父母有很多不满,希望他们给予更多无条件的爱,更多的自由,更多的理解,不想像他们一样粗鲁学识低、胸无大志,结果我们越拒绝的反而越有力量,我们越来越像自己讨厌的那部分,奥南朵说,我们只要认同父母赋予我们生命的事实,接受他们就是最适合我们的父母,就会释放一些紧绷,让一种新的力量注入。对待工作、讨厌的人等等都可以看看自己能不能接受事情的原貌,有没有对自己负责,是受害者还是责任人。包括对待我们自己,你是否能接受自己现在的样子,是否想要变得更完美、更可爱、更聪明?这些认为我们该如何的想法很多时候是外界加在我们身上的,奥南朵提了一个很犀利的问题:“试想,如果你全然地接受、尊重和爱你自己(这个没有变得完美,或变得更好的你),会有任何人有问题吗?”而如果我们不爱自己,也很难容许别人爱我们,或者去爱别人。

  “问题”产生的核心根源在哪里?奥南朵说,我们的大脑有两个部分,一个部分称为“头脑”,是“思考和推理的地方、收集和贮藏信息的地方、我们的自我和智力的家,会怀疑、忧虑、抱怨、责备,喜欢唠唠叨叨,喜欢聚焦在“什么是错的”,是一个“问题制造厂”;另一部分是“体验者”,是“觉察”身体感官的部分,“是我们内在创造力、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对神秘事物的好奇以及我们的自发性的核心,是大脑里反映当下真实经验的部分。拿吃饭做比方,头脑喜欢计算卡路里,分析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比例,甚至与上一顿饭做比较;而体验者会闻食物的清香,品尝食物的口感和味道,充分让自己的味蕾与食物接触,感受到吃的单纯的快乐。两个部分都对我们有用,但我们只是太常陷入头脑里,每天都被头脑轰炸,注意自己的头脑内发生什么,静心、感恩日记能让我们全然沉浸在当下的体验里,从头脑走向体验者。

  奥南朵说,“每一粒种子本身已包含了所有它该有的‘东西’,让它去成长出它该有的样子。”“没有什么东西必须去做任何事情,或达成任何事,或者做出任何努力去成为它们该成为的样子。”是的,我们无需期待,世界本来就很美。

奥南朵

  顺便说一说,看到书最后才发现,奥南朵是一个求学时父亲破产自杀了,家境没落,但是她拿着奖学金从法律系毕业,通过执业律师考试,并获得最高法院承认的一名执业律师和法律顾问,然后拿着奖学金去学习舞蹈,遇到丈夫后转去报刊届做销售广告的工作,被誉为商业街成功女性,压力变大时她去了印度,离开了丈夫和工作,在印度成为针织设计师,其中一双袜子出现在《时尚杂志》。这个在旁人眼中仿佛做什么都会成功的女人,却有跌到人生谷底(自杀)的时候,她一直都在修行的路上。我想,看她现在的状态,就知道她已经活出了自己,能从这样智慧的人身上学习,实属幸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