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清醒纪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清醒纪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10-12 04:5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清醒纪读后感精选10篇

  《清醒纪》是一本由安妮宝贝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3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清醒纪》读后感(一):2014-4-2

  陆陆续续看了好久,还是没看完么,才刚开始“再一日,记得”。刚开始觉得这本书可以给我静心的作用,没错,刚开始读的时候是有这种感觉,可是现在,我越来越发现它对我不起作用了,而且我也觉得越来越读不懂了,我想重新开始看了。

  《清醒纪》读后感(二):时间慢走,如此很好

  倘若每一个人都用文字将其时光记载,纵然文字平淡简单,也必然有几分趣味.

  如同安一样记录生活的滴滴点点吧.在一个安静的午后,在窗台阳光斜射的桌前,握起那支也许沾满灰尘钢笔,只是简单的写下心情或者感念,简单的,平淡的记录生活.

  《清醒纪》读后感(三):回头看

  为了自己想过的生活,勇于放弃一些东西。这个世界没有公正之处。若要自由,就得牺牲安全。若要闲散,就不能获得别人评价中的成就。若要愉悦,就无须计较身边的人给予的态度。若要前行,就得离开你现在停留的地方初中时在杂志上看到这段话 回头立刻便买下了这本书 当时觉得很有道理 却并没有深入我心让我有所成长 几年后再看 还是觉得很戳心 现在再看看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了

  《清醒纪》读后感(四):静心读

  虽然都是小短篇,但还是需要在心静的情况下看。也许是因为我太浮躁,外加智商低。

  很多细节慢慢品,去体会作者那么写的感觉。当你感觉到了,会觉得很舒坦

  可惜最后几页亲情部分没有细看,怕看亲情的东西,易动情。会难受

  《清醒纪》读后感(五):这是你想要的自由么

  若要自由,就要放弃安全,像一盏明灯,在我每个麻木时分

  失去很多东西一个人不痛不痒的活着,日出日落,还有什么能让我满足,那么坚决的放弃,这么清晰的难受,算是后知后觉么

  我想给我的灵魂找一条出路,也许路太远,没有归宿,但我只能前往,只能前往,不能回头,你知道的

  《清醒纪》读后感(六):书评与书无关

  逛书店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安妮宝贝新书

  不知觉的,这个名字已经存在了十年

  想起她,印象中却还是最早时候的告别薇安和彼岸

  那时,她风头正劲,所以也翻过一些她的字

  出入夜店的,妆容精致女子

  泪痣,血,匕首,绣着大朵暗红色花纹长裙

  同性间的暧昧极端的爱与恨……

  很多很多尖锐的,歇斯底里的词语

  像雪花碎片般的一齐涌来……

  新书的其中一本,叫做清醒纪

  封面是我很喜欢的那种绿色

  翻了几页

  觉得她变了很多

  变得平和淡然了

  只是,她还是那样骄傲

  突然间,觉得她很像一朵花

  什么花呢?

  下一秒就要枯萎此时拼尽全力盛放的花

  从前的她可能是血红

  现在应是纯白

  不知有没有她的书迷,见笑了

  《清醒纪》读后感(七):真正有力量的文字不在于修辞,而在于底蕴

  越长大,越觉得真正有力量的文字不在于修辞,而在于底蕴。

  《清醒纪》是我买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安妮宝贝的书,除此之外没有看过她的其他作品

  买这本书是在高一,当时爷爷刚去世,每一天心里郁结不已,孤独自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找着出口。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作者引用的这本书里的一句话,出自文章《他她》——

  “我似乎从未去想他们是会老会死的。偶然想起,觉得那是不可能的。也就从来没有想过,在某一天,会失去这一束光线。”

  读罢,泪流不已。遂买了这本书。

  买回来才发现,书里除了这句不经意遇到的话,其他的文字对于我而言有些生涩,于是草草看了几眼便搁置起来。

  今年寒假回家,整理书橱,又翻出了这本书,想着不读有些可惜,于是重读。

  标点符号使用得极不严谨,依然是我不喜欢原因之一。我一直对文字有着敬畏之心,觉得随便使用标点符号,是对文字的不尊重

  除此之外,书中的男女之情以及缱绻随性的生活,也并不能深深触动我。反倒是因为过了矫揉造作婉转细腻年纪,写文字不喜欢带有那么阴郁风格更喜欢平实的文字,读来更觉得意蕴无穷。

  真正有力量的文字,于平实之中见底蕴。

  《清醒纪》读后感(八):为什么明明相爱 却要彼此伤害

  母亲是个很节俭的人,从不把钱花在电影院、钱柜这些消费性的地方,可是她知道我很喜欢看电影,有一次主动提出要和我一起去看场电影。那天她嫌打车太贵执意要坐公交车去电影院,害的我们错过了电影的开场,这次经历成了印象中很不愉快的记忆,自此我再也没有和她去电影院看过电影。

  学生时代她一直告诫我不要早恋。我高中时晚自习回家,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总是“怎么回来这么晚?”这句话被青春敏感心性的我误读出很多意思,因此和她大吵一架。现在回想起这句话,觉得她也许只是纯粹地向我表示关心而已。

  这种对父母好意“不怀好意”的事情不胜枚举事实上我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在伤父母的心。

  以前从来没想过父母会老去。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心目无所不能的父母其实也是能力有限大人,我学习做人的过程也是父母学习做父母的过程,是需要彼此宽悯体谅的。要是我早知道这个道理是不是青春期的暴烈心性就能收敛一点,对父母的伤害就能少一点?

  十几岁时大脑混沌不开化的,二十几岁的时候清醒了一些,却更不知道怎么和父母相处了。因为知道自己年轻时犯下的错,有时候想起来自己都觉得没办法原谅自己……

  之前A问我,他的朋友伤害过他,该不该原谅他的朋友

  我只想说我们自己尚且不能原谅自己的时候,又怎么能责怪他人?

  岁月宽宏无欺,且行且珍惜吧。

  《清醒纪》读后感(九):在“作”之外

  不能让我写读书笔记感想的书,我都弃之。

  如果按照这种评价方式,安妮的书无疑是我认为顶级好的书——我读了一本书,几乎写半本笔记(省略五万字)。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长大后就不该在读安妮的书。我也这么认为。

  很多人认为,安妮的文字很作,比如把男人称为“男子”,爱秀棉麻衣服,各种忧郁……

  安妮其实是一个狡猾的作者,从没有以真面目示人,尽管几乎文中每一句话都在写自己的感受。所有的文字都朦朦胧胧,像隔着一层薄雾。作者刻意隐去了生活的实体,写的是物外的情感,甚至人只有“他”和“她”之分。没有连绵不绝的故事,引起人情感泛滥的,是过往的片刻记忆,或者是眼前的一瞬时光。由一丝细微,扩大至爱恨、无穷、生死等等。

  这种活法确实给平淡无奇人生,增添了文艺清新意味

  可连穿一双带花纹的袜子,都要有“冷风肃清的感觉,走在脚下也变了声色”,这生活未免也太累了。或者“懒”被安妮清新脱俗的解释为“懒人实质上是内心坚定的。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一旦决定,就贯彻到底。”又或者,与人做爱,被称作“阅读”……

  安妮所接触的东西,几乎都被异样化,以此证明自己与其他人、与世界是格外不同的。而沦为普通人,可以说是她最大的恐惧。这是自我认知的一种方式:通过与世俗背道而驰,确认自己的存在。但其实应该还存在另外一种认知方式:通过对世俗的认同,以确认自我能够被更广泛的接受,而获得满足。

  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具有一定阶段性,大部分人可能在年少时,都会去对立,拒绝平庸;而成年之后,又开始追求认同,拒绝孤立

  读书,包括小说,总喜欢通过文字,去揣度作者的真实生活与想法。但就算安妮诚实的将所有的情绪,展露无遗,也很难探寻作者的样貌性格、情绪,反而是在这些阴郁、荒芜凌乱、无序、压抑的文字背后,往往能发现自己影子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自我的存在,但或许,人的终极本质都是一样的。作者挖掘自己,挖掘她所经历的生活细节,也相当于挖掘了你我。

  这或许就是有那么多读者愿意为安妮辩护的原因吧。

  安妮凭一人之力,说出了我们内心曾有过的哀怨喜悦。她就像墙上一面镜子,可以不了解你的故事,但却可以映照你的内心。这些感情,在事情发生的当下,一闪而过就消失了,当我们回忆事情本身的时候,很难再触动情感的体验,但安妮替我们记录下了这些珍贵的瞬间。翻开书本,便可以自由的将尘封的往事,一件件的罗列出来,排放于这些文字之间。

  如果一本书读后,能让人明白一个道理,让人的心灵愉悦,就算一本好书的话。那么不管安妮的文字再怎么“作”,都值得为之喝彩。

  “那时候我们太年轻,桀骜任性,对生活有诸多不甘失望,因此彼此折磨。”

  但“对痛苦的担当,就如同对喜悦的渴望。”

  终究“一场起伏沉堕的戏,总有谢幕的一刻。”

  2017.3.9

  《清醒纪》读后感(十):《清醒纪》:她笔下

  《清醒纪》:她笔下的

  文/阿湫

  透过这部作品好像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期待与追求, 安妮宝贝是在追求一种世事安稳,内心的宁静,像一叶扁舟,荡在湖面之上,不偏不倚,没有目的,没有动力,只是随着时间徜徉人生一遭。

  安妮宝贝笔下的人物环境、生活一直以来没有剧烈变动,男女主人公看起来非常相似,要不是有姓名得以区别,还真真分辨不出谁是谁。

  1.她笔下的环境

  出现的作品几乎都有一条泾渭分明界限划分城市乡村这两个环境。人物生活在城市。城市烟火浓重白日车喧人闹,夜晚灯红酒绿,好像城市成为一个永动机日夜不停息运作着,运作着,不知劳累为何物。繁华都市环境带给人物的不是精神物质的双重满足,反倒缺一或缺二,这些人物往往带着孤寂的情绪,寥落的背影生存于城市中。他们也许是公司里的高层,也许是流浪街头的艺人,物质的不满足,精神的不愉快,也可以说,物质满足了,精神仍然空虚是的,他们的精神一贯是空虚的。像无脚鸟,飞向高中,停下即死。这使得精神上得不到满足的人物开始向往山中的清净,他们愿意相信山中、偏远地区有他们所追求的信仰存在。于是个个逃离繁华都市,遁入人迹罕至深山密林中。有一种禅的意味,作者喜爱给予她的作品禅的意味,高深且捉摸不透。那些遁入远离繁闹都市的人怎样了呢?他们获得一种干净,精神上的干净,再无繁杂琐事困扰他们,他们获得一种平静,精神上的平静,再无涟漪波澜惊扰他们。安妮宝贝可能也是这样一个人吧,生活在安静的地方,房子不大,家具齐全,只有必需品多余的统统丢掉,物件繁多,在需要的时候不会找不到。这样一种环境,是接近禅意的环境,是回归自然淳朴的环境。

  2.她笔下的人物

  男子和女子。前面说得脸谱化过于严重,太多类似的人,性格太过接近,都是安安静静不争不吵的人。男子多穿衬衫棉裤,女子多穿裙子棉鞋。他们的感情又简单又复杂,在旁人看来是可以通过某些方式解决的事情,于作者笔下的人物而言,太难,始终有一道屏障,横隔其间,说不出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但是足以使得人物寸步难行。女子通常以泪洗面,不知缘由开始哭,有抑郁倾向或者正遭受抑郁症的困扰。哭,得以宣泄心中的负面情绪,但是,即便哭出来,负面情绪还是难以消除干净,要么是消除完毕会负面情绪依旧会找上门来,折磨女子,迫使女子面向死亡。死亡,也是作者故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男子则是毫无办法,可以想象一个画面,女子在哭,男子只得站在一旁凝视,有一份心,还会让女子靠在自己的胸膛允许她大哭特哭。他们往往空虚。做爱、***、出轨,这样的事在他们看来是习以为常的。好像这样的事足够刺激,能让他们麻木的精神得到刺激,进而感受生活的五味杂陈。

  3.她笔下的人物生活

  作者常说她想要用手机联系谁的时候,又因为没有可以联系的人取消这个念头。是真的没有可以联系的人吗?不,手机的联系簿里常常好几百条联系人电话号码,但是由于精神上的不契合,她很难做出决定。我们生活中也是这样,孤独感与日俱增,身边来了一波又一波的人,接过对方递来的名片,存下对方的联系方式,然后便是永久的沉寂,如果没有其他的事情,还会面临删除联系的危险。让对方存下联系方式只不过是打一次照面的证明罢了,证明我这次的确交到了朋友,看,我还拿到了他们的联系方式。也很好笑的。作者笔下的人物精神不安稳,极易产生负面想法,责备自身。酒是消愁最好的良药,其次是做爱,两者混合效果更佳。于是出现男子喝醉,和女子做爱。女子也不过分在意自己身子廉洁,依循自己内心的想法,愿意做就做,不愿意即时喊停,男子也不强迫,他们强调的是一种自愿,唯有自愿双方才能快乐。他们是这样拥抱群暖的,在这寒冷陌生的生活中。是一种可怜吧。

  4.作者笔下的父母亲

  不知道其他作品还有没有涉及到父母这个题材。但在这本《清醒纪》中,安妮宝贝写了她的妈妈。她的妈妈在二十岁结婚,二十一诞下她,接着她的妈妈又生下一个儿子。作者父亲早早离世,是个少言寡语喜欢看书的少年。男人的离世对女人来说未尝不是一次重大的打击,生活的重担转移目标,压在母亲身上,她承担抚养两个孩子的义务,脾气也越来越不好。作者在作品中说她的母亲生气挑起椅子砸来,逼她下跪,她一边哭闹一边反抗。好在有个弟弟,虽然多情,女友换了一个又一个,心中始终惦记着姐姐。她写母亲是个坚强的人,是的,她的母亲是个坚强的人,抚养两个孩子就需要勇气了,何况还是在失去心爱男人的情况。她不轻易掉泪,却在墓碑前悼念自己丈夫的时候痛哭流涕,也没什么好隐藏的,孩子长大,也没有什么事情需要操心,大可放纵自己一次。她的妈妈喜欢做菜,美食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作者即将离开的早晨,她的母亲做了一桌好饭菜,待女儿吃完送到机场,离别时哭了。但是作者并不担心,她想父母从未老去,仿佛是手里的底牌,至始至终都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