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演化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演化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10-13 03:2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演化读后感精选10篇

  《演化》是一本由[美]卡尔·齐默(Carl Zimmer)著作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演化》读后感(一):是理想中学生物课的课外读物

  回想中学时候我们基本上都教了结论,忽略了推导过程,很大程度上妨碍我们建立科学观念

  这本书好就好在,他比教材上的内容要写的更详细、更有原委、更高品质。所以作为生物课的课外读物是非常理想的!

  《演化》读后感(二):跨越40亿年的思想之旅

  这是一个古老世界,我们在其中只是一个普通婴儿般的物种基因交织如锦的大河环绕着我们,穿越着我们诞生历程。它的河道因种种大事曲折蜿蜒,从古生菌的涓涓细流,到寒武纪大爆发瀑布奔流,从中生代地动物登陆的大气磅礴,到白垩纪小行星撞击后的暗流涌动,从冰川纪的白雪皑皑,到第四季草原上的文明曙光,基因缓慢有力改变着,和错综变化环境翩翩起舞生命舞蹈

  《演化》读后感(三):当代进化论

  达尔文虽然提出了进化论,撰写了厚厚的《物种起源》,但对于整个生命的演化过程来说,达尔文的工作仅仅代表了科学界的部分成果。所以,这本书把其他科学家研究成果也加了进来,形成细节更为丰富的进化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计算机开始联机,全球网络就像真菌的菌丝一样蔓延开来。网络环绕地球,不只连接计算机,还包括汽车、收款机及电视等。我们把自己环绕在一个全球性的脑子里,它又与我们的脑子衔接,形成一片仰赖隐形菌丝网络生存的智能森林。”

  《演化》275

  《演化》读后感(四):意外的工具

  寒武纪物种大爆发,在半打书中看到,hox同源框架gene,半打书上看到。居然没想到其中的联系,stupid

  虽说是88块大洋,第六章“意外的工具箱”也就值回票价了,更别说还有对“红桃皇后”的通俗易懂解释(那本Matt Ridley的书说实话翻译不好),对“性选择”到时是炫耀还是推动最新研究结果证明,以及人类起源的最新证据

  难得是的语言通俗易懂(难怪,原来是7集纪录片的脚本),翻译的也还流畅晓白,除了一些台湾和大陆地区名词差异。(博弈论,维多利亚湖的丽鱼,等等)

  《演化》读后感(五):有关进化的科普书

  这本书对“进化”这一生现象进行比较全面介绍:从理论发展史到“进化”理论体系下的其余一些理论(分子基础、灭绝、共同进化、进化心理学)。

  看评分很高所以看以前抱有的希望不小,读过以后感觉这份期待有些多余。其实大部分的内容高中生物课就有涉及,其余的呢,又因为读过《The selfish gene》这类的进化心理学的书,所以《演化》所能给我带来的新意就更少了。

  唯一有印象的是本书将“基因工具箱”HOX基因的出现解释为寒武纪生物大爆炸原因

  HOX基因负责形成生物复杂的三维结构,所以有了HOX基因以后生命的形态就变得变化莫测了。

  感觉实际上更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演化》读后感(六):有目的的进化

  这本书很好,不过我想借这个书名写点自己想到的东西

  近年来有一种看法认为进化没有方向,没有目的,进而提出“进化”这个词的翻译不好,不如“演化”这个词更能展现进化的盲目性。

  但我认为,进化是有方向的。从单一物种的角度说,进化是为了适应生态位;而从整个生物圈的角度说,进化的方向是诞生出能够适合更多生态位的物种。

  按照以前的说法,进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细胞向多细胞、多组织发展。我认为,之所以由简单向复杂变化,实际上是为了在保留对之前生态位适应能力前提下,又能适应新面临的生态位。换句话说,进化前的物种只能适应一个生态位,而进化后的物种则可以适应两个生态位。

  这当然是说进化成功情况,不成功的例子也有,但将之视为进化过程中的错误方向、干扰数据,应该也无妨吧。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认为进化的阶段性目标,就是为了诞生出如人类这样具有强大适应能力的物种。另一方面,正因为人类占据了所有的生态位,导致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大大挤压,所以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峻挑战

  进化给地球赋予了生物多样性,但进化也在消灭地球的生物多样性。蛮矛盾的。

  《演化》读后感(七):科学有两个靶子,圣经荣幸的忝列之一!

  首先要说:这本书写得实在是太棒了!

  关于达尔文,关于进化,都可以自行去看书,这里不再多说。

  只提一下圣经、上帝和科学的战争。由于中国国情,尤其是建国后的国情,注定了大多数国人从小就被培养为无神论者。这也注定了美国上个世纪火爆的上帝与进化论大战,对我们是那么的陌生

  总体来说,西方的科学发展史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内战,一条是外战。

  内战就是科学家之间的争论。比如上学时学物理,可以看到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一些物理学上的结论,后来又见到亚里士多德的很多领域的很多结论都被推翻,便禁不住的想,亚里士多德这哥们怎么就这么蠢?作为无数门学问的开山之父,搞出的却是一大堆错误连篇的东西,仿佛是专门用来供后人推翻所用。很久以后才明白,科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给前辈挑错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外战基本就是科学和宗教的争论了,这个至少从古希腊时代就开始了,不过斗争模式一度非常残酷,比如亚历山大的海佩蒂亚 ,就被狂暴基督徒用牡蛎壳给凌迟了,她是数学家同时也是天文学家,不过更醒目标识是:科学史上很罕见美女!到了黑暗的中世纪,宗教一统天下,科学潜流涌动,但稍微一露头就被穷追猛打典型代表是布鲁诺,因宣扬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火刑烧死,伽利略也是宗教官司缠身,明智如哥白尼都是临死前才发表著作。转眼到了20世纪,宗教再也挡不住科学的发展步伐,只能徒劳的耍耍嘴皮,打打嘴仗。

  从哥白尼发表日心说,剥夺了上帝之家,到达尔文发表进化论,剥夺了上帝造人的特权,上帝和圣经作为科学靶子的荣幸,看来要到头了。

  《演化》读后感(八):进化法则

  每个物种的生态龛位,就好像商业竞争中各类公司所对应的商业模式。能先发现满足需求的公司最早占领市场,占得优势地位。但环境也可能发生巨变,某些物种被淘汰如恐龙,让出龛位,留存的物种如哺乳动物迅速进化适应环境,占领各个被让出的龛位。

  下面引自维基百科

  两个地区,虽然地理上被分隔,但却有着相似的非生物因素,在这两个地区生活的物种会占有相似的生态位。这会导致趋同演化的发生,即是两个物种虽然无亲缘关系,但却各自独立的发展出相似的身体构造去适应环境。南极的捕鱼能手,不会飞的鸟——企鹅和已灭绝的欧洲的大海雀一样占有相似的生态位。澳洲的袋鼹和欧洲的田鼠都有挖土铲的前肢,它们在泥土中挖掘通道,捕食细小的动物,它们占有相似的细小地下肉食性动物生态位。

  对于一个地理上不存在分隔的生态系统中,在生态平衡时,各个生物的生态位原则上不重合。若有重合,那么必然是不稳定的,它必然会通过物种间的竞争来削减生态位的重叠,直到平衡为止。竞争,比如需要相似生态位的入侵物种的进入,会导土著物种存在区域减少。如果存在区域太小,会导致一个物种的灭绝。这就是这就是竞争排除原则。

  进化导致的是两个有亲缘关系的物种去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减少竞争的机会。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拉帕戈斯群岛的达尔文雀的进化,(适应辐射)。

  换句话说,进化以及新的物种出现的重要原因是空余的生态位出现了,而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灾难或者地理分隔导致的。

  生态位的数量与生态系统的气候,地理和生物因素有关。相应的物种数会因这些因素的差异导致有很大的不同。极地,例如格陵兰的冰川,南极洲或是高原的生态位数就不及热带原始森林或是珊瑚礁的多。

  《演化》读后感(九):生命如迷

  美国人写,台湾人翻译的科普作品,关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关于环境保护,关于生物学的种种,好的翻译无异于对题材的二次创作,如我这般对生物避而远之的人都能看的津津有味推荐。“达尔文说:大自然也是一位育种者,而且它远较人类育种者优秀。 人只为自己的利益作出选择;大自然却为它守护对象的利益而作出选择。况且育种者的工作时间有限,大自然的时间却无限久远。你可以说自然选择无时无刻不在全世界审视每一种差异,包括最细微的差异。我们看不见正在进行中的这些缓慢的变化,直到光阴洪流刻划出久远之间隔。”

  普罗大众都知道达尔文的大名,和进化论牢牢的捆绑在一起,人类和猴子亲戚大概这就是我们对这位生物大家最初的印象,后来看二战相关的书,发现他的名字和希特勒联系在一起,法西斯是高举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人口灭绝的借口,哪一面才是真正的达尔文以及进化论?“ (达尔文)在卷末写道:“由是,吾辈所能想像最光荣事物,即高等动物之形成,将继自然之战争、饥荒与死亡之后出现。这是个宏伟的生命观,自然运用它的数种力量,将生命注入数种或单一形态中;随地球因引力作用不断轮转,数不清最美最奇妙的形态便从如此单纯之滥觞涌现,从古至今,持续进化。”这才是真正从达尔文笔下流淌出的思想,很单纯、很科学。

  物竞天择,竞争、遗传、变异,一切一切物种的变化不过是为了努力在这个星球长久的留下自己的痕迹,所以有人谓之优胜劣汰,有人说竞争促进进化。可是,在经济学上更有一句名言:劣币驱良币。如果胜利的都是正义的,那么劣币如何驱良币?或许将生物学与经济学两相对比后,我们不得不悲哀的承认:进化也好,发展也罢,它与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是相反的,happy ending属于童话现实拥有的不过是你死我活。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即便自然法则残酷如此,人类依然在努力仰望星空,即使追寻真理的过程就像鲑鱼洄游,可遍体鳞伤都不能阻止我们中的一部分人相信童话。

  《演化》读后感(十):演化 or 进化 (写到后来好像偏题了……

  如介绍语中所说,本书既是进化的故事,同时也是进化论本身的故事。书写的相当好,即便是在佳作叠出的进化相关科普著作中,也是极其璀璨的一颗明珠。插一句,进化领域有不少好的科普书,当然也有不少宣扬神创论的书。这也算是两种相互攻讦的思想共同进化的例证吧。

  另外有几点想法记在这里。

  1) 书名是“演化”,书中用的词则是“进化”

  我知道如今学界倾向于将“Evolution”一词翻译为“演化”,并且认为生物的发展并非如从前以为的那般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所以很多时候会避免“进化”这种表述。其实我以为,尽管生物发展没有目的性,但由简单至复杂的客观趋势总是存在的。生物进化树本身也彰显了这种认识,谁也不会把一个具有完整循环系统的动物标到比腔肠动物更低的位置去。

  2) 假说、实验分析

  书里说到性别之所以出现的时候,给出的假说是寄生生物造成的自然选择压力,也给出了一些实验和案例佐证这种说法。我并不是对这种说法有什么不同意见,但总觉得隐约有些牵强,至少我感觉性别这样的特征不可能因为某种单一的压力而产生。当然这里其实并不是要说这个,而是说,科学家们常常会非常自信地给出一种假说,并且认为充分经历了实验的证明和考验,但有时候事实却是另外一个样子。如果这种过于自信的态度局限在研究领域,自然无伤大雅,但诸如脑白质切除术的例子是否也应当引起警醒呢?

  话扯远一点,比如现在争执正酣的转基因问题。我相信转基因植物不可能损害健康,也相信各种实验、各种科学理论。但我买东西的时候依然会尽可能避免买转基因的东西。不为别的,只因为我同样相信科学家也会犯错,并且科学家并不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承担任何责任。而且一个实验即使在99.9999%的概率上证实了一种理论,但仍没有保证你不会是那0.0001%。

  所以我倾向于要求展现各种观点,供人自主选择。当然,前提是这些观点都应当符合基本的逻辑框架,也应当位于人类共同的知识体系内。“水知道答案”之类扯淡玩意儿就不要拿出来丢人了。同样拿转基因举例,选择或不选择转基因,其实是看一个人愿意用多大的不便来换取更高的安全类似的例子还有辐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相信99%的情况下手机辐射对人体无害的研究结论而接受有手机的便捷生活方式,也可以选择相信手机辐射在1%的情况下对人体有害的说法而保持无手机的传统生活方式。

  说白了,你是想要更懒,还是想要更安心。如此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演化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