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喊个没完》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喊个没完》的读后感10篇

2018-10-14 03:2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喊个没完》的读后感10篇

  《喊个没完》是一本由李非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 北京世纪文景出品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喊个没完》读后感(一):我读过

  北京文艺青年方南发现自己手里的画笔很难养活自 己。机会出现了,有人告诉他,除了画笔,能够用来换钱的圆柱体他其实生来就随身携带。干什么不是干?方南投笔出台。为了服务好第一个客户,方南去往南方, 在往事灰烬里找寻这位客户的蛛丝马迹远在天边的寻找中,他慢慢地发现了自己...

  《喊个没完》读后感(二):喊个没完!

  比金钱牛逼的是梦想,比梦想牛逼的是爱情,比爱情牛逼的是自由。或者倒过来。

  北京文艺青年方南发现用自己手里的画笔很难养活自 己。机会出现了,有人告诉他,除了画笔,能够用来换钱的圆柱体他其实生来就随身携带。干什么不是干?方南投笔出台。为了服务好第一个客户,方南去往南方, 在往事的灰烬里找寻这位客户的蛛丝马迹。远在天边的寻找中,他慢慢地发现了自己...

  《喊个没完》读后感(三):还行这个项目明显应该设为一般啊,这样完全没有说服力

  也是对结局不太满意,我还给他想了半天结局呢,没想到看完这么寡然无味

  应该设个其实赵小影花钱逼方南走,周霖才是花生职员的结局。

  你说这样最后以流氓集团被解散了,莫名其妙被逮捕,两女伴都失踪了,能有啥意思啊,最多给点忧伤说明不了什么。

  而且这周霖不挺正常一文艺女青年么,怎么就爱不上人了,找个村里出来,没文化的董石头打前锋当然攻不下了,这不是必然的么。。

  《喊个没完》读后感(四):不错的一本小说

  周霖和方南能够迸发出爱的火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坚持,而坚持的东西最后无法实现,带给他们共同的苦闷,让他们顾影自怜而产生了对彼此强烈的、炽热的爱。他们都是为自己的理想坚持过的人,曾经为了理想而站在了所有他们爱的和爱他们的人的对面,内心挣扎流泪但却准备好了随时为理想放弃他们生命里其他的一切。这可以说是崇高追逐自由的精神也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自私。他们自己也一直活在这样的矛盾中,一会儿肯定自己一会儿鄙视自己,享受着自由带来的快乐却也因逃避责任而充满内疚

  这年头提什么“理想”都会被人指责矫情虚伪,这也许就是男主角一直在强调自己说话太容易矫情的原因作者不好意思在他的书里说这个词儿,只借用完全没有理想的董石头在调查结束总结周霖的几句话,偷偷地说了“这个客户是个有理想的人”。

  现实让我们都不愿不敢不能再呐喊出内心的这个词儿,但它依然存在着,时不时地跳出来提醒着我们还活着,还在为自己活着,一直喊个没完。

  《喊个没完》读后感(五):卖,其实是一种美德

  小说之所以为小说,是因为里面有实有虚。

  实的部分,现实中有,或者可以有;虚的部分,现实中真没有。

  在我看来,花生公司以文化创意产业之名骗钱卖色是实,某个员工工作中窥见了真正的爱情与理想是虚。

  虚实结合结果类似于大多数的励志书籍职场指南所说:“工作是一种创造,我们不是为挣钱而工作,而是为了实现自我,实现梦想。”只要把“工作”俩字儿换成一个字儿“卖”就全都能涵盖了。

  在这个幌子下没有什么不能卖。只要你要,只要我有,我就卖。

  我不仅仅是为了卖给你,也是为了证实我自己的存在,我卖故我在。

  我不仅仅是为了卖给你,也是为了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评价自己,卖是我人生价值体现

  我不仅仅是为了卖给你,更是为了增长自己的阅历提升自己的能力,卖是我的人生历练的一部分。

  我不仅仅是为了卖给你,更是为了与你合作,在每一个客户的不同要求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做法,是为了我能更真实地理解和掌握眼前的世界,卖是我完善自我的一种方式

  卖,其实是一种善行与美德。

  话说回来,又有什么不是呢?地球上还有比人类更会欺骗自己的动物吗?

  《喊个没完》读后感(六):超现实的现实主义

  我看的是作者刚写完的那个叫《花生》的版本,我一直以为是作者玩票写的,自己印着玩儿。当时是一淘宝网站上买衣服给我送的,就那艾未未头像那件。。

  而后就一直被我搁在书架上了,一年多了吧。直到前天我要坐十几个小时火车 ,才想起拿上这本书,我说我要看完它。

  我翻了第一页,于是就一口气看到了最后一页。

  看完第一个想法就是,这怎么不去正规出版而自己印着玩啊。这玩票的水平也太高了吧!

  很久没有读那么现实主义作品了。关于理想,关于忘了理想。关于爱情,关于没有爱情。关于普通肉体买卖,关于高尚的创意产业。整个故事披着超现实的外衣,却处处扎着现实的踵。

  我觉得这个故事赵小影才是中心人物。这种完美人妻,支撑着方南,让他在没有到达理想彼岸时,还可以继续保留遥望的权利。可是她最后也为了现实而妥协,让方南去卖身,她知道这或许是方南在这个现实里最现实的赚钱之道了。什么理想,什么信仰,方南这时候可以垮掉了。他必须把这一切重新寄托到另一个女人身上——周原。

  姚总则是另一种典型,他没有对立现实与理想。而是将两者混为一谈——能赚到大钱的现实,便是理想。他用总总借口和幌子,把卖肉包装为一个理想集团,迷惑别人甚至迷惑自己,他们以为自己走在理想的大道,实则通过贩卖理想来掩盖现实的丑陋

  方南则被所谓理想而掌控,他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他或许根本不知道他的理想是什么。就像钱钟书说的那句话:“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把创作冲动误认为创作能力。” 方南跟我们很像,我们总是把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冲动,放在了眼睛跟前,我们以为有了这个冲动,就能实现理想。可是我们或许都被冲动蒙住了双眼,或许方南,真的是“阳痿”。

  《喊个没完》读后感(七):喊出来~

  河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不断摆脱自己。对河来说,没有彼岸。向前奔流,只是为了让自己消失,消失在海里。在这个过程中间,河为了不让自己干枯,它接受雨,融化雪,它在夏天一路狂奔,它在冬天用冰封起暗流。为了壮大自己,它不停地与别的河互相淹没。知道进入大海的一瞬间,他才真正知道自己的名字,每一条支流,每一滴水,都是自己的血。海是最后的下游,也是最开始的上游。海是河的死期,也是河的生日

  这是一段让我触动的话,有些人就是选择了像河流的人生,在前进的路上,仿佛被下咒般地奔向大海,一直在放弃,放弃自己的曾经,为的只是最后那片心中的大海。当到达大海呢……

  我不想让自己和所有人变成一样。我希望不受人指示,不指使人,不骗人,不被人骗,不讨好人,也不需要别人给我喊一声好。我希望能够不用因为钱,不用因为别人在看着你,不用因为想比别人强,就变成了别人。发家致富,买房买车,见了领导孙子,见了孙子装领导,见人说鬼话,见鬼说人话。大家一坐,没别的,比车比房比手表,比吹比妞比酒量,不喝酒不认识自己,喝多了谁都不认识。一个比一个虚荣,没有一个是给子活着。夜深人静躺在床上,长叹一口气,一天终于过了,第二天早上一睁眼,我操他妈,又是一天。

  这个就是为大龄青年们的呐喊,喊出了无数青年们现在心中的苦闷,喊出了大家想要的自由,喊出了无奈

  书名,喊个没完,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书快读完的时候,一直在揣测这个故事的结尾,当真的看到最后的时候,这样的结局却是没有想到。有些情节荒唐,也有些情感喷发的畅快主人公虽然经历这样的事情,但仿佛继续走下去的心稳当了很多。留给我们的是继续的呐喊~为自由~为自己的自由而奋斗~

  《喊个没完》读后感(八):《花生》蜕变为《喊个没完》

  《喊个没完》刚写完时还不叫喊个没完,叫《花生》。

  从出生到现在把我所有认识的人按出场顺序排一下的话,李非在前三名。因为他是我哥哥

  李非嗜吃花生,带皮儿的不带皮儿的,炸的煮的,蒜味儿的芥末味儿的……就连他养了只猫都叫花生。他那么的喜欢花生。若开个设计公司,第一个想的名字是花生,若开个服装店,第一个想的名字肯定也是花生,若开个酒吧,嗯,酒吧的名字一定是花生了。一直以来我对他的花生癖都不大理解,看完他的小说《花生》,这个疑惑便不存在了。

  李非的每一个阶段我几乎都有我的参与。他从一个文艺青年变成小老板再变回文艺青年接着又变成公司白领然后再变回文艺青年,直到时间把他磨成一个愤青。他的梦想也如同他不同阶段着装风格一样不停的变幻着。但每次酒大后,他嘴里叨叨的永远是一件事儿:还是要当一个作家,其它都***扯淡

  我是知道他的。每天不用与这个傻逼商量着怎么去把另外一个傻逼的钱骗到同样傻逼的自己的兜里来买酒喝,只需要看书,写书,生活简单极致,甚至每天做的事儿也许只是发呆,但只要自己乐意。在没有比这让人高兴的事儿了。

  我认为写小说得是一件真诚的事儿。北京书店很多,一头扎进当代小说区,如同进了菜市场,书架上随便扒下一本翻翻,不由得撇嘴想怎么这样也可以出书?因为行行字里头看不到半点儿的真诚。

  我也认为他第一次看到一个牛逼到让他脊骨发麻的小说时,就已经想着要写一部同样牛逼的小说了,我知道他三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停下。

  我还始终认为能够写出一部好看的小说是需要有异秉的,如同汪曾祺笔下王二做买卖诡异发达,我很想探一探李非的不寻常之处,因为这真是太让人嫉妒的一件事儿了。

  《花生》无疑在很真诚的讲一个有关自由的故事,并且很好看。

  这是个开始。不一定要有多牛逼,但他一定会像花生一样滋生滋长,花一样的自然生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