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尘世的梦浮桥》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尘世的梦浮桥》的读后感10篇

2018-10-14 03:3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尘世的梦浮桥》的读后感10篇

  《尘世的梦浮桥》是一本由苏枕书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60元,页数:2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尘世的梦浮桥》读后感(一):才女写的美文

  作者文笔绝对棒,难能可贵的是她把文学文化历史人物建筑景色、日本、中国融为一体信手拈来娓娓道来,不落痕迹,绝对是才女。梦浮桥这本最佳,据后来介绍,此书各文本是她学习日本近代文学的笔记,但笔记都写得这么意境唯美语气氤氲,那时想作者绝非等闲之辈。后百度一下,方知苏小妹曾获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二名,中学大学发表过多小说、出版过文集。这个名字起得也好,不知是真名,还是笔名,但人如其名,必爱读书,因为文中涉及大量日本古代和近代的文学文化知识阅读不够是写不出来的。

  同时还读了她写的藤花抄、岁时记、京都第五年。

  《尘世的梦浮桥》读后感(二):生活红尘里,理想浮梦中

  前天收到《尘世的梦浮桥》,很是喜欢。先浮光掠影的泛读了一遍,好文好图好观点。这本书不是茂吕美耶的《江户日本》那种以介绍社会生活各方面类型的,而是以时间为轴,讲述时代变革的大浪潮推动下一个接一个文化名人多姿多彩与众不同人生。出场的文化人依次有芭蕉、一茶、芜村、梅坑、玄白、子规、藤村、啄木、路女、小梅、观花、镜花、梦二、一叶、秀树,无论诗人画家作家物理学家,他们皆是一时之翘楚,有人贫穷有人富有,有人严谨有人神经。。。皆被苏枕书用一篇散文式的人物评传,结合当时的历史风尚,用宽容、通达又新颖一一剖析。梦浮桥是文艺的,理想的,可似唯美,可入甜蜜,可作小清新;时代是不安稳的,躁动喧嚣的,是兼容着炮灰的滚滚红尘。于是这些天才们一边在现实里扑腾、乃至挣扎,一边在精神领域持之以恒创作。樋口一叶的困窘人生中感叹:且过下去罢,这尘世间的梦之浮桥。

  书中一大特色精美的彩图,极精彩表现主人公特质,与淡雅文风和谐统一。另一特色是有好多关于当时时令风俗的解说,古典而有趣

  《尘世的梦浮桥》读后感(三):真心不是我愤青

  纸质不错,有不少的插图,黑白的全彩的都有。不过装帧很差。我拿到手的这本,只翻看了一遍,就前后开胶。从内容看,整本书就相当于一本读书笔记,以近二百年来日本艺文人物为主,可作日本近世文学史话看。文字全是书面语,很有民国味。个人感觉作者一味的抠字眼,咬文嚼字过了,也可能是作者看日本那种文言文雅言的书多了,所以自己写的东西也半文不白的了。

  作者出书的速度真是没的说,书末好歹还算列出了参考文献,可是在各文献的出版时间上,时而并记日本年号和公元年份,时而又公元,时而又年号,居然三者并存不悖……这方面似乎抄书太过。类似抄书太过的感觉在正文实在不少。这确实看得出原来的“笔记”性质,但作为出版著作,未免感觉太甚。最后,插图的确都很美,无论是图画还是照片都很精美清晰度极高,可惜,很多都是作者直接从别人的作品上扒下来的。

  .顺便说一句。既然你觉得京都的生活处处雅致不得了,你干嘛还要回中国来呢?直接移民日本吧!——相信我,国内不缺你一个——既然自己长住日本,那为毛不在日本出书?直接赚日本人的钱多好。可住在日本花着日元,心心念念是日本大好,却回国来赚中国人的钱……真心浪费人的感情

  《尘世的梦浮桥》读后感(四):尘世里,那些以梦为桥的旅人呀。

  从岁时记,流光,再到这本梦浮桥,枕书的文字将我一步步带着接近日本文化,从开始漠不关心到现在的颇有兴趣

  刚开始读,这句汤锅里撕碎的菊花呵就让人忍俊不禁,打破了一些隔阂感。以前怕文化句法上的不通不怎么接触外国诗文,现在从她笔下看来,其实日本的俳句一脉相承着古中国的诗词抒情叙事功能,在自身风格上呈现的是京都风情,岛国物华,以及个体文人的审美经历。要读懂,读透不敢说,起码可以会得一些字面情绪

  松尾芭蕉,小林一茶,竹久梦二,川和小梅,两天三夜的阅读中,这些名字和他们的俳句诗文以及绘画写生为我勾画出一个非常有风致而又温和可亲的日本。

  他,或者她,那个时代的写字人,不仅风雅自娱,博得美誉,也以此糊口养家,但多半时候潦倒的,微薄稿费总是与他们的心血付出不成正比

  尘世里的悲辛艰苦人情通达在他们的笔下被文字修饰出独有的意象,仿佛是陶渊明笔下的那些田园诗词,微透出一种隐世洗濯的态度

  写诗写词的人内心里自有一种凌然傲气,现实的经营惨淡和他们的精神世界里的充盈丰沛注定彼此矛盾吧。

  很耐读的一本书,以时代为序向你娓娓道来一个个诗人文客的经历与作品,态度虔诚,文字考究,有身临其境真切感。

  《尘世的梦浮桥》读后感(五):小梅日记与路女日记

  下午泡了普洱茶,开始看枕书的《尘世的梦浮桥》,家人出门了,周遭很安静。枕书在京都求学,也是个爱书的痴人。她的祖籍在南通,离我这很近呢。时常在天涯看她的博客,豆瓣的小文,看她写这一带民俗风物,默默微笑颔首。这本《尘》,亦一边读一边做了笔记。看她写松尾芭蕉,小林一茶的生平与俳句,与谢芜村的画,岛崎藤村的私小说,路女日记,小梅日记......不知不觉一个下午的时光竟悄然而逝。也许同是女子,我也很喜欢小梅日记里的饮食起居家庭琐事。譬如:“前日,豹藏去友人家看花,大醉。小梅亦大醉。”“与夫君共饮,夜中作和歌。”“今日天气佳。与夫君同往宗泉寺,有诸友同行。登楼共饮,樱花将残。有四人先行离席,余人又饮,作歌云:古寺樱花散如雪,歌罢醉饮语风流。”小梅写得很有趣,枕书译得亦很有意思。枕书说,日人作日记,重在记录当日天气、账目、饮食、琐事,不重抒情与思辨。这与我今年开始写的日记很相似啊。我原本把这称为“懒人日记”,流水账一般的记录,现在想来,或可改为“柯以日记”,留待日后当做回忆录也不错:)

  再附一段路女日记:“今朝遣留吉于渡边家取药。四时归来。煎药七帖、蒸药二帖、三贝、丸药三包。......四时顷文蕾前来探望太郎。八时亦来。赠予太郎柚子甜煮、烧鸡蛋少许。归去。八时顷邻家林内义探望太郎,赠以栗饼。回赠其子梨两枚。日暮七时前归去。太郎两三日间胸痛足痛甚剧。至妻恋稻荷神社为太郎祈祷。暮时前归来。”满篇絮絮:邻家赠物,神社祈祷,一餐一饭都可见到深厚的人情。谁说流水日记就不美?

  《尘世的梦浮桥》读后感(六):夢浮橋

  说件毫不相干的事,高中作文时老喜欢自以为别出心裁引用俳句,反正得纵容。语文老师一次和我聊天时说起,他们几个老师打赌有些句子是我自个编的。窃笑,反正既然难译,偷换个别字眼不在我可控制范围内。

  枕书这本无疑是她近期作品中我最期待的,松尾芭蕉小林一茶与谢芜村泉镜花竹久梦二,这些名字光是放着就散发美感。如某评论,本书对读者只是索引,无非是作者将自家读书笔记连同些许资料,糅合女性柔肠人事喟叹展现出來。但能起一个按图索骥功效,亦是好的。更何况枕书的趣味,呵,从书名可见一斑“梦浮桥”。《奥之细道》开篇岁月为百代之过客,逝去之年亦为旅人也。何人不是这尘世梦浮桥上的旅人呢,“且过下去吧”。

  “露水的世,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是如此”。如此惊痛,仍有岁月些许柔情蜜意,像停在茶瓶边缘的黄昏,一切黯与美,叫人驻足。凄凄切切,寻寻觅觅,一曲惊梦。

  有限温存抵这无限心酸

  书中不时出现枕书自己所见所思,虽有时难免突兀,我却喜欢这个“我”,像你跟着她去看去体味似的。跟着她到落柿舍,到染井汲水,小白楼,随着她读小梅的日记,恍然觉得几百年,即使风物变了青山不改,书中人物也就刚在桥上与你错身,一声叹息还在。

  一叶,这篇我印象深刻。或许同样是女性,同样年轻,不一定真正认清了生活的面目,同样存着几分挣扎几分焦灼。想起红楼里那句评语“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生活存心要让她们到尘世里谋生,折损,看她反复强调自己心迹告诉自己应当如何,要看淡什么坚持什么,有多切切就有多期冀。

  那么,鬼贯的那俳句是好的:“若云烦恼众生皆有之。妆饰骸骨看花去。”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鲜花烹油不也很妙吗?牡丹油炸,白骨看花,世事一场热闹,一场嚣艳,一场枯寂,都是一场罢了。

  但生命总是好的,也不必嫌长,因为还有可能,所有可能。

  (永井荷风,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果然或多或少受过泉镜花的影响,我觉得一朵桔梗花里面的幽美玄寂也如出一源啊。

  这书让我有好好做笔记的念头!有那么多可看,真好~)

  《尘世的梦浮桥》读后感(七):生活的馈赠

  一直以来,我都在琢磨生活能回馈予人的最好礼物是什么?你我为自己笃信的理念付出努力,为提高生活质量认真工作。某种程度上来说,生活很公平,你的付出和收获将成正比。有一天我突然想,如果我不期望得到回报,那生活能给我什么?

  如果我不想生活中获得地位名望、优厚薪酬,那它还能给我什么?如此想来,真是让我迷惑。年末那天,我迷迷糊糊醒来时已是正午,窗外阳光白得耀眼,透过绿色窗帘映进屋子空气中有微尘跳动。那天我猫在家,胡乱吃了东西,边吃边看书,窝在床上看,躺在椅子上看,要么把腿蜷在椅子中,要么伸在桌子上。我突然明白,生活能给予我的最好的礼物就是它本身。

  我手上拿的正是《尘世的梦浮桥》,这本书中所写的是日本诸位艺术家:苦行的徘人、浪荡的画家、有终身被锁于家中的妇人,他们或出于主观,或被动地成为艺术创作者。他们的的生命以各种姿态被记录,古往今来之人生浮现于纸上。

  他们在各自的生活之中捕捉某种东西,或是美,或是爱情,或仅是生活琐事,但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美、爱和生活本生成了永恒,因为他们以时光践行生活。那生活本身就成了终结意义,若再苦求更多,则是枉然。

  书中诸位死去之时,或荣光加身,或一无他物,但他们都领受过最宝贵的礼物。作者用优美流畅的文字再次点亮书中人物之生活。那些生命透过历史再次想对读者述说,嘿,你看,我生活过。

  对,就是生活过,只是生活过,附加之物已散去。这就是生命啊,生活最高贵之处是我们在使用时间,进行生命。我想不到还有比这更值得激动的东西。

  一本书总想告诉读者什么,而《尘世的梦浮桥》什么都没说。它的作者隐入文字之中,藏在各人物背后。她只做了一件事:还原生活——透过蒙尘直视人的命运,绕过情绪的迷障,物质浮华来呈现生命。

  这是一本好书。撇开文字之清雅,句章之流畅,作者隐身的态度令人赞赏。我时常猜测为什么人们要写那些已死去多时的人?现在我理解,我们透过他人的生命去看待自己时,才能清楚——生而为人究竟何物值得念兹在兹,值得付出一生,以及我们为什么活着。

  于是苏枕书和书中人物一起告诉我:嘿,你看,生活本身就是最宝贵的馈赠。

  注:媒体稿

  《尘世的梦浮桥》读后感(八):露水的世

  枕书的文字,读的大多是她的随笔和散篇,常感慨如此通透清丽的文字居然出自如年轻人之手,但看过之后便也忘了。后来有机会读到一本《岁时记》,是枕书的长篇小说,书中风宜人,一股清新的和风扑面而来,两女孩心理描写也让我暗叹作者的蕙质兰心,这感觉和看日剧西瓜》是一样的,特别舒畅

  但这本选取了日本众多名人的《尘世的梦浮桥》却另有感觉,枕书的文字,寥寥几笔,着墨不多却能将一个人或悲壮,或漂泊的一生描绘。她选取的点面很好,即便我不知道这个人,也能深切感觉到这个人。所以这本书我不敢一口气将其读完,每次最多能读两篇。短短千字便要描绘一个人的一生啊,这种厚重感,让我不敢多看,就怕落入枕书所下设的悲重历史中,被框住了心,便与书中的人物去同呼吸了。

  日本的俳句我所知不多,但松尾芭蕉的这句“菊后无他物,惟有大萝卜”却让我每次想来都无限欢愉,至于枕书推崇的“露水的世,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是如此”,更添加了多少感慨。

  书中关于俳句诗人和作者的描绘甚多,不是在旅行中,就是在旅行中,漂泊无依的行旅带给了诗人多少的灵感,也给这不羁的人生带来了多少孤独感,他们的人生大多看来是愁苦和多舛的。所以我常陷入一种无端忧虑情怀,这念想不仅是文字给予我的,也是一个人有限的一生所带来的无力。

  比如樋口一叶。

  想来和自己差不多年纪便离开的樋口一叶,便无限惆怅,这个在文坛崭露头角未来风光无限的女子,却在如花的年龄里凋零。她的一生,是凄苦的,虽留下了可观的作品,也让现代日本人都记住了她的名字,但是,年纪轻轻就经历过多的樋口一叶,我们如何去体会用文字苦苦支撑家中生计,以笔描画生活,她的内心。

  这样看来,小梅何其有幸,她用笔记录的琐碎生活,不奢夸,平淡简约,从十六岁到八十六岁,就这样记录的整整七十年。没有樋口一叶的才情,却更为细水流长。这样的记录令人羡慕。

  其实我细细翻完《一叶》后便去网上搜到了电子版,它安安静静存放在枕书的日志里。可在网上重看时,却没有阅读实体书的感动。所以当我阅读文字,翻看图片,细嗅书香时,我感谢有这本书的存在。它让存活在历史中的日本名人更加饱满详实,惹人猜想和怀念。

  这一世,真是若露水般短暂和晶莹啊。

  《尘世的梦浮桥》读后感(九):好梦如旧

  好梦如旧

  总是看不进去传记,但写诗人的部分却是例外,因为关于他们的故事不是灾梨祸枣的成功学教程或元素光怪陆离的猎奇小说。他们自己好像已经活成了某种精神性的存在,一举手一投足都引人入胜。

  上文所说的诗人并不限于写诗的人,而是泛指具有某种特质的人。诗人的神经回路与世人相异,这使得他们有一种即物成章、点石为金的奇妙功力。他们俯拾即是、左右逢源,能在纷繁事物的洪流中捻取出最诗意的部分,然后展现一部分给世人来看。这大约是世人之幸。

  常说诗人脱俗,终于明白了这并不是指他们脱离尘俗,而是“脱胎自尘俗”。破泥土,出新芽,才是极致的洁净美好。(←莫非这就是萌的奥义(#°Д°) ?!)

  当然,这本书并非传记而已。初中的时候景华告诉我“以诗解诗”这个词,大概就是这本书给人的感觉了吧。一边写着诗和诗人,一边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细微的关怀,这一点真是让人忍不住要为之动容。

  夏天了,走在老化学楼前,仿佛能听见槐花扑簌簌的落在伞面上。地上是细密的一层,再想起麦饭,好饿,这大概就是物哀吧(*´-`*)……

  槐树脚下有一只陶瓷茶杯,里面全是烟灰和烟头,已经半满了。传说中,园子里有许多许多诗人。不知这是否也是寅夜对月苦吟的人所留下的?

  或许可以做这样浪漫的想象吧。

  因为诗和诗人,我们也能偶尔打通关窍,不履平地,飘然进到白日的梦里。

  对于我,这样大概就是最好的体验了。

  ========这里是开始非主流的羞射分割线_(:з)∠)_……=======

  教室里冷气开得过分,加上最近在loop好梦如旧,看这本书时一直沉浸在奇异的哀婉气氛中。

  能写诗真是很幸福的事,可虐可萌,堪称大规模秒杀性武器。

  好梦如旧的词和书里诗人的境遇契合起来,真是呛出人三斗凌霄血。

  他们搔白发字句推敲,捧肺腑倾盖知交。仿佛所有人生命中最最最尽兴的片段的集锦。

  心血化作诗。可是心就那么一点大,总有心力枯竭的时候。

  尽兴之后就只剩了梦。酒醒后身边不是晓风,而是残月。面对这个不够诗意的世界,且不说梦了,大约先要求夜里能不失眠。

  当然,这也是一只共情能力极低的文盲的揣测罢了。如果大家都能吃饱睡好红光满面,像吐葡萄皮一样搞出带感的东西,当然这样最好啦!!

  红尘、白雪、蓝天、灰机,不论走过哪里看到什么,都不过是一世的旅途吧。

  等到路的尽头只剩下回首张望的那一天,希望还有梦,还有好梦如旧。

  《尘世的梦浮桥》读后感(十):他們的眼中也曾映照出這個世界

  其實這本書裏的一些篇目我在豆瓣就追看過。印象最深的應該是《一葉》。或許是因為我和她一樣年輕,一樣初次看見生活的真實面目,一樣有那些說不出的掙扎和真心。

  “且過下去罷,這塵世間的夢之浮橋。”一葉日記中的這句話,是最打動我的。她看不見橋的那端,卻仍舊要獨自前行。

  她很年輕就去世了,書中有一張照片,上面是為數不多的幾件一葉的遺物。看上去簡單,冷清。

  她貧窮,敏感,自傲,矛盾,她在不順遂的生活中掙扎、輾轉,為一些小事而開心、落淚。她所擁有的,她所放棄的,她那不足為外人道的決心和真心,凝結成了她短短的二十四年的生命。

  這讓我感喟而淚下的短暫的生命。

  除了樋口一葉之外,這本書裏還有泉鏡花、小林一茶、竹內棲鳳、竹久夢二、湯川秀樹……

  以及同為女性的我所格外關注的路女、小梅。

  是蘇枕書把這些散落在時光中的珠貝連綴起來,讓我看見他們的喜怒哀愁,他們的愛恨生死,他們的掙扎,輾轉,平靜,前行的足跡,遠去的身影。

  “露水的世。雖然是露水的世。雖然是如此。”這是小林一茶的至深的悲哀。

  這樣的悲哀我也有過,因為我也有過至深的期盼,我也有過難言的後悔。時光已經把他們留在河谷深處,但生命的路途從來是一樣。我們要涉過相同的險灘,翻越相同的山嶺,追逐相同的光明,守護相同的願望。

  我也會失望,我也會受傷,我也會面對失去無有一言。但我也會和他們一樣,繼續走完這塵世中的夢之浮橋。

  活著,活著啊。讀這本書的時候,心中一直在這樣對自己說著。書中的每個人都在努力活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我愛讀路女和小梅的篇章,因為我愛讀她們的日記。日記是踏實的,是可以觸摸的時光。每一件物品的購置,每一天陽光的樣子,每一位訪客,每一次出行,都可以詳細地寫下來。她們留下了自己的痕跡,像是枕書寫到的:“仿佛能夠聽見歎息,看見那時的光陰,望著浮塵在黃昏的余暉中蜉蝣一般細細飛舞。”

  在《觀花》這一章的開頭,那首鬼貫的俳句也深得我心:“若云煩惱,眾生皆有之。妝飾骸骨看花去。”

  書中寫到的各位,一生順遂如意的很少。即使如湯川秀樹,心中也有難言的孤寂。《湯川秀樹的京都》也是我喜歡的一篇,在靠後的地方作者寫到:“又譬如他雨天與妻子登山賞櫻,他像單身一人時大步前行,轉身時見到身穿紫色外衣、腳蹬木屐的妻子正拼命攀爬,他想,自己不再是孤獨的旅人,因為有了一個需要照看的伴侶,以及一個將會照看自己的伴侶。”

  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我忽然心生感激。命運是無情的,也是慈悲的。我們一生要面對許多的失去,許多的分離,許多的無可挽回,可也會收穫很多美好的回憶,善良的愛人,還有值得期待的未來。

  這幸福很淡,但它的確在這裡,為我們每個人存在著。

  書中寫到的人們,他們的眼中也曾映照出我所在的世界,沒什麼能比這更盪氣迴腸。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最後兩篇,青木正儿圖編之《北京風俗圖譜》和奧野信太郎的《北京雜記》,從這不長的兩篇文字裏,我讀到了深深的依戀。對北京的依戀,對家國的依戀,還有對遠人的依戀。

  像是燈市口街內的老舍故居,出售與北京風俗文化相關的書籍的小書店,還有貓,“夏天城裏開著合歡花,淡紅的花穗映著古都的舊墻”,“白色的鴿羽毛如銀粉的光澤”。這些恬淡的生活,沉寂的光陰,都是美好到無法言說的事。

  去年八月我也曾去過一次北京。天降暴雨,我站在沙灘後街等人。街上積水漸深,光線明滅,仿佛置身深海。後來飯畢雨停,和友人站在街邊等車,喝到瓷罐兒酸奶,看見浮雲明月。

  第二天天色晴朗,我離開北京,回到武漢。深夜坐車回家,看見天河玉潤,彷如大海。我不知遠人此時行至何處,但我心中明白,這是告別,也是美好到無法言說的事。

  以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