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评论·作家访谈Ⅰ读后感精选10篇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Ⅰ》是一本由《巴黎评论》编辑部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于我这种阅读量小的人来说,读起来略微吃力。然而作家也是人,就好像传说中很厉害的人,他们也会想这些事情,谈论起来的口吻,居然是可以被想见的。
海明威早上起来写一写,下午去游泳,生活好棒。他说,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人会一直干到死。
纳博科夫说,人们不记得我,人们只知道洛丽塔,我只是一个糟老头,一个异类。
好吧,被揭穿了,我就是没有看完,怎么地吧。。。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Ⅰ》读后感(二):大作家——亲人的交谈
对于我这种阅读量小的人来说,读起来略微吃力。然而作家也是人,就好像传说中很厉害的人,他们也会想这些事情,谈论起来的口吻,居然是可以被想见的。
海明威早上起来写一写,下午去游泳,生活好棒。他说,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人会一直干到死。
纳博科夫说,人们不记得我,人们只知道洛丽塔,我只是一个糟老头,一个异类。
村上说,年轻时我刻意排斥本土文化。
好吧,被揭穿了,我就是没有看完,怎么地吧。。。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Ⅰ》读后感(三):为什么短评只能140以内,我还没准备干长评,短评打这里了
海明威的小日子蛮有规律的,翁贝托严苛而勤劳,最喜欢亨利和杰克小天使的随性、生命力,纳博科夫一如既往地傲娇,厄普代克就像一只小兔子,昆德拉很喜欢给自己做注释啊,格力耶、奥斯特、格拉斯、帕姆克感觉略模糊(他们的作品记得二刷),杜鲁门和卡佛中规中矩,斯蒂芬金跳过去了,最后双村大法好,活在村上春树嘴边的村上龙。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Ⅰ》读后感(四):千人千面,选择适合自己的,做独一无二自己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对于所处的世界所处的环境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有着相同经历的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事物所引起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人千千万万,文字千千万万,感受自然也千千万万。
虽然感受千千万万但有些基本的都是一样的,作者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达对于抽象世界的感受他人通过具体的认字再次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很容易引发的共情。
小说,诗歌、喜剧等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人的基本的感情都是相同的,写下来自然可以引起别人的相识的经历引发共情。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不一样的习惯,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舒服状态,写下自己欢喜的文字,沉浸于自己创造的世界,享受自己的文字自己的精神世界。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Ⅰ》读后感(五):不要采访作家
海明威和纳博科夫是变态。
雷蒙德卡夫为什么有这么多话要说。
海狼是杰克 伦敦对尼采的解读和批判?。。。靠。。船长就是超人的一个代表么。
史帝芬金每天只写两千字?那我也差不多?就算把英文字数换成中文。
史帝芬金有一点说的我很同意,手写会减慢速度,让你仔细思考怎么写。电脑打字太快了。
史帝芬金:我经常在两部长篇的空档写短篇。
我经常在一部长篇进行时写短篇。
作家的老婆只有两种,一种对作家写的兴趣不大,一种就是书记员。
收到的时候正在经历严重的"writer's block", 两个星期,每天面对word空空的文档和闪烁的光标,没有任何想要倾诉的,总有一种话已经说尽的感觉。时间拉的越长,焦虑越重。如果没有写作的天赋,是不是早一点放弃、快点止损比较好?
用一个白天加两个晚上密集读完了这本书,从最初一章杜鲁门说自己写作需要“吞云吐雾、细酌慢饮。随着午后时光渐渐推移,把咖啡换成薄荷茶,再换成雪利酒,最后是马提尼。”开始,脑子里的音律感突然回来了。当日就一气呵成写出来了三千字。
你知道有时候食欲不振,看到吃饭很香的人,就会突然饿起来那种状况吧?这本书就是在遇到这种文字上的食欲不振,会勾起你的胃口的东西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Ⅰ》读后感(七):摘录
改变——习惯 不练不成
《老人与海》我对作家所了解的一切都略去不写,但那正是冰山在水下的部分
马尔克斯: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把书中的人物理解为他想要的东西,把他们变成他自己的东西
村上春树:我觉得我的工作是观察人和世界,而不是对他们进行评价。我一直试图让自己远离结论性的东西,我宁可让世间万物处于无限的可能性当中
写书的好处是你可以在醒时做梦
重复作息,不可改变。这种重复本身很重要,就像一种催眠术,我沉醉于自我,进入意识的更深处
当镜头极度逼近被描绘的事物,打破现实主义的限度,于是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琐事又变得奇异起来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Ⅰ》读后感(八):傳媒時代
初讀此書是抱著學習採訪的目的的。誰知一看進去就被作家們精彩的言談所吸引,把這事忘得一干二淨了。不過讀到一半的時候,我的注意力又重新回到了這些訪談的作者身上,原因是訪談越來越沒意思了。
看了一下,這些訪談是依據時間順序排列的,越靠後的也就是越近的採訪。很容易看出,記者們還是那樣的專業,不光讀過受訪者的書和評論,更是有大量的閱讀積累,遣詞造句的能力自然也不在話下;而作家們也並不比上個時代的差多少,至少對於我來說,其中某些人的作品我還是相當喜歡的(當然,納博科夫是我的最愛,而我也故意放著他那篇沒看,所以不存在太多偏頗)。
我想是時代變了吧,現在的作家們不光接受過大量採訪,也閱讀大量別人的採訪,即便面對經驗豐富的記者,他們也能順利應付,有時候甚至是不自覺的說出那些已經在腦子裡排演過千百次的話。面對採訪,他們比過去的作家圓滑、世故,雖然也有精彩的回答,卻顯得不夠隨性和富於情感。總之,除了講述的故事不同,他們的語言不再像之前那些作家那樣充滿個性。
記錄下個人感受,非書評。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Ⅰ》读后感(九):作家,你到底来自哪个星球
很多人都以为一个作家是整日无所事事的随处逛逛的像个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或者是住在寺庙里的僧侣。然后只要坐在打字机前就能不经思考的想出绝佳的题目和让人拍手称赞的文章来。无需动脑,无需思考。作家是不会看任何书的,他的内在的文化底蕴就像是天授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而这本书完全把这一串错误的想法给撕碎了。它就是本指南书,指着你去找到那些写作的精髓。
原来作家随时随地都在思考,与人谈话中,看电影听音乐吃东西睡觉,只要他活着,他就会去思考。
他的生活是和正常人的一样却有着明显的距离。保护隐私,独断专制,大概是每个作家所拥有的共同点吧。
越是写的出类拔萃的作家看的东西就是越多,从每天不止一份的报纸,随手可拿的杂志,药品说明书,菜谱,只要是有字的他都会去看。更不用提什么书了。一摞摞数不清的书随处堆着,书房是每个可以用来动笔的地方。
改稿,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修改时间,一个月,三个月。
明白一切的孤独和无助,洞悉一切的恐惧,所以你动笔,用字来号叫,用字来动手。
你们,究竟来自哪颗星??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Ⅰ》读后感(十):经历本身就是意义所在,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发生了什么改变。
一、村上春树:
我本人写小说的时候,事先并不清楚谁干了什么,我和读者处境相同。
——
喜剧角色对我来说是一种心灵稳定剂。幽默感是心绪平静的表现,你需要冷静才能幽默。而当你严肃的时候,你可能会处于心绪不稳的状态——严肃有这个问题。可是幽默的时候,你的心是平静的。
——
经历本身就是意义所在。主人公通过这段经历发生了改变——这是最重要的。他找到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
我从我翻译过的那些作家的作品里都有所收获,这是最重要的。(一只瓦罐:同意,我从我录制的那些书里也都有很大收获,这是最重要的。)
(一只瓦罐:看完对村上春树产生了蛮大兴趣。是一个很真实又有趣的人,喜欢这种真实不伪装的人。书单list要加几本村上的小说了。 )
——————
欧内斯特. 海明威:
最好的写作注定来自你爱的时候。
——
海明威:我认为,他应该出去上吊。
(一只瓦罐:海明威不想讨论写作这件事情,觉得如果讨论清楚了就没办法写作了。)
——————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让他突然出名。大概他会同意马尔科姆.劳瑞的说法:“成功就像一场可怕的灾难,比一个人家里失火还要糟。名誉烧毁了家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