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的读后感10篇
《影响力》是一本由[美] 罗伯特•西奥迪尼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影响力》读后感(一):来试试《影响力》阅读理解水平测试吧!
阅读是有方法的!一本《影响力》不是所有人都读懂了。20道测试题,免费测评你的阅读水平。就是链接中。《影响力》阅读理解水平测试终于发布了,读客阅读难度指数为3级,点击参加测试:http://www.salestrainings.org/taobao/test_tsyd.asp
《影响力》读后感(二):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完第一遍 只为知道具体内容
我读的是影响力教材版本 刚刚读完第一遍 其实书中好多理论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经历过 甚至我们自己也用过对付他人 但是我们是无意识的 但是掌握了理论之后我们可以更好的应用和防范 不管是营销从业者还是普通人我觉得都完全有必要看一看 我马上要开始读第二遍 这一遍我会记笔记 包括在书中标注感兴趣的重点和摘抄 看完会把笔记分享给大家 这也是孙路宏交给大家的方法 虽然多了一点孙路宏的话就贵了好多 但是我觉得是值得的 至少可以提醒我们 这本书只读一遍 甚至两遍是远远不够的 我想 读完第二遍 我还会读第三遍 然后以后到具体的工作中时候还会拿出来翻一翻开的
《影响力》读后感(三):你的影响力,还是被影响
影响力是一本浅显易用的销售心理学,影响力由六大部分组成,互惠,承诺和一致,权威,社会认同,喜好,稀缺。
权威,人们总是迷信权威,权威可以省去思考的烦恼,不用负责。往往受到权威利用,特别是广告。
社会认同,作者解释了邪教的行为,还有路人的冷漠。通过求助和提出特定人员,来提高求救的成功率。
稀缺,是稀缺原理的运用,通过制作稀缺的效应,来加快成交和实现成交。
本书有个好的特点就是既提供了影响的方式,也提供了应对措施。存在明知道也无法阻止。
《影响力》读后感(四):你很好,但我们不合适——对【影响力】要说的话
诚然,书中的策略都很中肯、很好、很对。但于我而言问题有二。第一,一年之内读了若干英文的关于negotiating和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的reading,都是枯燥高深的理论著作。再读这种内容类似但略显通俗的书,实在是有些看不下去。第二,我总是觉得作者车轱辘话来回说,明明一个point讲明白了就可以了,可是翻来覆去翻来覆去的说,造成了篇幅这么长!
一直不舍得放弃是因为我想做一个迎难而上又持之以恒的人,但事实证明我不是这样的人。我买的正版书,不便宜,舍不得不看。但最后还是坚持不下去了,不是书不好,只是我不合适。希望有机会重新翻出来的时候再宠信它吧!
【另】推荐给对谈判、人际沟通、社会心理学等没有太多的基础但很感兴趣的人,作为兴趣爱好阅读,收获一定很大。
《影响力》读后感(五):捷径
对方利用了社会演化过程中大众普遍持有的惯性思维(捷径),比如互惠、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等等,等等。
社会前进的过程,其处理事务的效率也提高了。而提高的原因是对部分事务形成常态的处理方法。而这种方法在精神层次的固化就是惯性思维。受到从小到大成长环境的影响,现在阶段的人,必然拥有现阶段通用的惯性思维。惯性思维在无意识状态,具有强大的控制力。拥有它就有可能被影响,特别是你自愿走捷径时。
不走捷径,就需要更多的思考,更深的反思,更长的处理时间,一般来说更低的处理效率。总体来说,不走捷径所需要的时间精力,很可能比捷径更多。所以作者在最后一章,强调目前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捷径还是有其价值的。
工作中总是遇到强调方法论的上级。但方法至上,形成捷径真的就是最优了吗? 存疑。
不立不破,不破不立。
《影响力》读后感(六):论《影响力》在实际运用
在这本书中提到了关于影响力的六大武器,分别是: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本书先让我们做一次测试,看看我们需不需要接下去看这本书。这种方法让我想到我的目标idol-王潇。她近期做的关于《如何拥有48个小时》的分享也用到相似的方法。她也先让大家测试自己的专注力,如果专注力很棒就没必要看她的分享视频。本书用到很多实验和作者生活中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让我们更加信服和容易理解本文中的观点,接下来我会从这六大武器中出发,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
至今,记忆犹新的一次心甘情愿难以推脱的被骗,应该在2013年,开封铁塔寺。
一路,免费导游使用了这六项影响力因素,给你讲铁塔寺的由来,教你如何拜佛,各种故事,最后开光,抽签,免费开示,最终购买了60元玉石,15元的香。最后的那种感觉,非常强烈,感觉自己视乎被绑架了,不掏点钱,自己都过意不去。这些年每次记起来都历历在目,但是不清楚原因,看到这本书,找到了心中的答案。终于,可以释然了。
社会的影响力,有一些小技巧。但是本书,系统而全面地讲述了这六种不同因素在影响力构建方面的形成机理,以及如何破解之道。这样的书籍,需要经常翻一下,其中的很多东西,需要研究学习,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去应用,这样它才能真正促进自己的工作生活。同时,也需要自己多多留意其他人做法,参照本书的理论和试验,好的方面及时吸取,不足的地方,自己也避免一下。
---
这本书,其实还有孙路弘的一路指教,也非常有帮助,更加清晰了阅读商业书籍的路径,有助于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该书,名不虚传。
读读吧,会有收获的。
《影响力》读后感(八):《影响力》
《影响力》这本书是去年读过的一本书,读后一直想总结一下做一个思维导图,这个月终于完成,可以给这本书画上句号了。
《影响力》,这本书读起来比我若干年前读《心理学和生活》那本更易读,而且读得兴致盎然,绝对的好书,不愧是斯坦福大学权威教材,难怪说是有史以来全球发行量最高的教科书。
我想如果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教材书籍都能做得如此有趣,读起来如此通俗易懂,那也就不愁学生们上课不听讲了。
在书中,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从专业角度为读者阐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和影响力,而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答应他们的要求;同时,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一一拆招,提供了详细的解决方案,让我们学会如何让保护自己,如何不被他人所影响。
真心觉得我们处于一个商业社会,作为女性,很多时候不知不觉就会买回一大堆其实自己本不需要的商品,看了这本书我也就明白了自己是如何被商家所“影响”而做出购买决定的。
所以这本书值得处于商业社会的每位女性看看,哪怕我们不需要去学会如何影响别人,但是我们至少要保护自己不随便被人所影响,同时在发现被人影响的时候能快速反应说“NO”。
这本书比较大的糟粕就是每章前面有一个所谓中国营销专家孙路弘的阅读导航,真心看不下去,建议直接跳跃这部分。
以下的经历是我自己的经历:
1、超市里售货员让我免费品尝鱿鱼丝,我用后感觉不错,不好意思下,买了两包;
2、我不理解电视剧《我是特种兵》的训练时的高度虐待情节,现在我明白:越难得到的,得到后,越珍惜。承诺和一致原理。
3、在银座一个堆头上,好多人都在抢购,一边抢购,一边还在讨论:“才2000多元一件,真便宜!”,吸引不少人驻足前往观看或参与,啊呀,幸亏老子没钱,要不也抢购了,因为我真心认为——这么多人都在买,估计价格肯定错不了。
4、我在大街上看到一位美女,真真的不错呢!!!肤如凝脂,巧笑倩兮!我会认为她不仅漂亮,而且还有贤淑、内涵...天哪,我看了这书才知道,是我自己想多了,因为我没和她接触,我怎么知道她这些优点呢?光环效应。
5、权威。我为啥要相信专家的话呢?我问啥不自己去求证他的话有没有水分呢?老师念书时候口误了,我不敢指出来,因为我怕我没有听清,其实潜意识里是害怕权威。
6、我去市场买菜,可是回家后,我母亲问我怎么买了这么多猕猴桃,我说这个时候猕猴桃本来就少,再说买的多就优惠的多。现在看来,我买猕猴桃不是我需要的,因为我是去买蔬菜的,我买猕猴桃仅仅是因为我感觉这个季节少且便宜,但是,我不需要猕猴桃,我只是想占有它...而已。
整本《影响力》才看了一遍,还要抽出时间看第二遍,最后来个结语:这本教材版《影响力》真是棒极了!
《影响力》读后感(十):《影响力》框架+案例小结(第一章-影响力的武器)
第一章- 影响力的武器
【章首案例:“我以为是将军要我这么做的”】
1.1 按一下就播放
(2)(固定行为模式)的触发特征:触发者并不是对手这个整体,而是对手具备的一些特征;
(3)(固定行为模式也能用在人类身上)我们在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要是能给出一个理由,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案例:“排队在图书馆里用复印机”】
(4)(固定行为模式一套标准-“范式”,常被用来指导购买行为)一分钱一分货,价格贵就等于东西好
【案例:“珠宝商的故事”】
1.2 把赌注压在抄捷径上
(1)“价格贵=东西好”
(2)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大量的心理捷径;这种在某个环境下机械地回应某一信息的倾向叫做自动化反应或“按一下就播放”式反应;对所有相关信息进行彻底分析后做出反应的倾向,则叫做可控式反应。
【案例2:“我以为是将军要我这么做的”】
1.3 渔利的奸商
1.4 以柔克刚
(1)对比原理
【案例1:“三桶水”实验】 -本案例说明基于先前所发生的事件的性质,相同的东西,即常温的水,会显得极为不同。
【案例2:男装店售货员的选择】
【案例3:改签赔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