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的黑莓》读后感10篇
《哈姆雷特的黑莓》是一本由威廉·鲍尔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197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姆雷特的黑莓》读后感(一):潮流是你不可逆转的,改变是你可以做到的
相信这句话吧 哼哼 潮流是你不可逆转的,改变是你可以做到的
还是推荐这本书的 给迷茫的年轻人一点惊醒 事实上翻开书来看 你会发现作者所说到的深度远不止你想象的那些
《哈姆雷特的黑莓》读后感(二):用七位古代哲人对待新技术给生活带来剧变的态度,来给迷茫的我们给出了一部分参考
书是很新很合时宜的。
里面阐述了很多,目前我们意识到了,还有目前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关于数字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用七位古代哲人对待新技术给生活带来剧变的态度,来给迷茫的我们给出了一部分参考。
201302
1. 断网时/区设定
这本书提出的问题就是互联网占用了我们过多的时间。一番分析举例之后,得出的解决方案是,1,工作过程中专注在实质工作上面,尽量不要被各种突如其来的信息打断;2,力争在工作时间内解决问题,然后在工作时间之外远离互联网,工作时间外尽量不回复工作邮件(这好像和法国目前正在尝试进行的改革不谋而合嘛);3,工作时间外,腾空自己的大脑,多花些时间与家人在一起。
感觉这本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却被作者花了200页去阐述,然后让读者花几乎一白天的时间去阅读。实在如标题所述,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哈姆雷特的黑莓》读后感(五):好书
数字生活,让我们不堪重负,非常的忙碌,我也养成了过段时间不看手机就难受的习惯,感觉自己有点强迫症,看了这本书,感觉收获不小,不过关键还是执行。
七个哲学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梭罗和富兰克林。梭罗是瓦尔登湖理念,离人群不远但是又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只有真正有事的人才会去瓦尔登湖找梭罗。
富兰克林是保持节制的生活,一旦认定好的习惯,就要坚决执行。这种好的习惯让他得以在忙碌的生活中而产生很大的成就。
最后,作者描述了自己的一个实验,就是周末全家断网,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习惯,慢慢的都喜欢上了
我也尝试了一下,工作的时候把手机锁起来,有电话才接,确实不习惯,但是工作效率高了,希望能坚持下去
《哈姆雷特的黑莓》读后感(六):注意力
自从看完这本书,我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发现他们确实很容易分散注意力了,尤其是手机越好,使用的越频繁,(不打算换手机了,以便于我顺利毕业)。
科技真是把双刃剑,新的事物确实很吸引人,可这个新科技也有点太过丰富,让我想到了妖精,凡是太过美艳的女子,在西游记中是妖精的可能比较大,而这个科技,完全具备妖精的特性。
而且很奇怪,看完这本书以后,开始学会过滤信息了。以前是遇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反正借回来了,可现在不是了,不仅挑书的内容,连出版社都比较挑剔。因为觉得好的出版社,不仅书好,连书的封皮都艺术。说远了,这是本好书,就是有点贵。而且也开始了这类书的阅读,我的阅读种类又多了一门,真开心~
《哈姆雷特的黑莓》读后感(七):读书:《哈姆雷特的黑莓:走出拥挤的数字房间》
下一步行动:1,周末断网
2,每天上网时间不超过30分钟
3,划定“非屏幕区”
作者在书中指出,人生活的两种状态:群体与个人。整天面对屏幕的人,无疑处于第一种状态。网络给我们带来各种方便,然而,这个巨大的数字房间里却充斥着人群的气息:电邮、短信、搜索、上传、插件……;有人向你推销,有人举起汉堡,警察在大力追捕嫌犯,请你支持这项事业,账户已经过期……正如一位老者在断网时所言:“(长期在网上)我不只是耐心被磨光了,我是连理智都耗尽了。”
技术进步并不全是乐观的,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的:解决自身知识的不断增长和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永恒问题。而本书作者借鉴了历史上一些伟人面对技术进步时的智慧:古登堡改进印刷术,人们得以深入思考;富兰克林使用一套个人管理手册,创造了潇洒又富有成就的一生;梭罗逃离铁路和报纸,寻找有深度的生活。
从青少年期至今,我也可以说生活在群体之中的时间太久,独处的时间太短。作者引用梭罗、威廉•詹姆斯等人的话,让我非常向往丰富的内心生活,这将是一段美妙生活的开始。
《哈姆雷特的黑莓》读后感(八):数字房间真的又热又平又挤吗?
作者先是叙述了全天24小时无处不在的社交网络连接,所带来的几点危害:
- 不能独处:不能忍受孤独的人是不成熟的;时刻保持一颗宽厚而寂寞的心,跟自己和解,享受自己与享受世间众生的陪伴。
- 不能集中精神:一旦大脑习惯了上网,连全神贯注三分钟都做不到;恢复注意力的时长,可能是间断时间的10 ~ 12倍。
- 不能深入钻研:再好的东西,你只碰一下,而不深入接触,都不会有益处;一旦省去了那些毫无意义的浪费时间的杂物,只埋头做最重要的事,就能重塑自己的感受,丰富自己的体验。
我们都对这种注意力散射的精神状态深恶痛绝,都渴求改变自己,摆脱无处不在的电子邮件及社交留言,重新全心全意地投入生活,投入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爱好上来;所以,我们追捧时间管理课程,不停安装屏蔽软件与GTD软件,追踪自己的时间去向,以为这种漫无目的的网络漫游只与意志力有关而学习锻炼意志力,参加瑜伽、冥想、修行以远离人群。但真正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怎么改”,而是“为什么要改”。内心的坚信,才是最重要的第一步。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逃离现实世界,而是找回自己的内心世界。
作者从人类历史长河的七位哲人的经历,指出救赎的方向;并且以亲身实践经验指出,只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办事,持久地坚持,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为快乐充实的生活打下基础。
1. 距离:定期跟联系着的世界与生活断开连接。
2. 心灵空间:限制自己每次只做一件事;只跟真正重要的人保持联系。我想起曾经有人说过修行时什么?就是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仅此而已。
3. 技术促进思考:(作者并不是一位反技术者)利用科技以帮助自己与人群隔离。
4. 旧工具减轻过载:去“电子化”。我最近也重新开始使用纸质的日记本写日记了。
5. 积极的目标:制订计划,并在达成目标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值得注意的是,计划的核心是发展新的追求,而非克服旧的习惯。
6. 瓦尔登湖区:划分居住的区域,以助自己从高科技生活无休止的烦躁中解脱出来。
7. 给大脑降温:一刻不停地与电子产品和互联网互动,是会给大脑升温的,逃离这个地球村,回到自己周边的生活。
最后来一句醍醐灌顶的话以做总结:一直忙着与人联系,代价是极其高昂的。
《哈姆雷特的黑莓》读后感(九):平衡网上和网下
《哈莫雷特的黑莓》读书笔记
2013/2/16 纸质书、借阅
本书针对当下人们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分析了成因,通过介绍历史上七位哲人,给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并引发读者的思考。以下是一些要点摘录:
* 数字设备吸引人完成更多的社交,但更加无法停下来思考(但人还是趋向更多的网络社交)
* 恢复注意力的时长,是间断时长的10倍到12倍
* 媒体、公司吸引人上网的根本原因,是商业利益。(太多行业如此,比如NBA)
* 内心坚信是改变的开始,不是要逃离现实世界,而是要找回自己的内心世界。
七个原则:
2. 塞内加:心灵空间:通过写作、动手等方式达到专注的状态,减少网友和主动获取信息的数量
3. 古登堡:技术促进思考:对新工具、新设备多思考
4. 莎士比亚:旧工具减轻过载:纸笔记录、涂鸦、下棋、唱片,回归过去
5. 富兰克林:积极的目标:制定积极的目标,是戒网的关键
7. 麦克卢汉:给大脑降温:一点点的逃离数字设备和网络。
最后是作者的亲身经验:家庭的“网络安息日”。总之,平衡生活很重要,及早思考和行动吧。
我想到目前可以做的:
1. 建立自己个人的每周断网日,比如周五,或者从几个小时开始
2. 加强手帐记录,尽量持续下去
3. 少用或更换掉智能手机,用eink阅读器替代平板电脑或手机阅读
《哈姆雷特的黑莓》读后感(十):总有一种召唤你无法抗拒
去年九月,我通过中信出版社的网上筛选,有幸成为这本书的译者。其实之前从没有考虑过翻译畅销书,甚至连译书也不愿再考虑。我知道,自己的翻译功底只相当于呱呱坠地的婴儿,未学会走路便强行跑步,只会摔个脸朝天。可是当时在东西网上看到这本书的试译,正好触到了我那根敏感的神经,于是心里一动,就想,反正试试吧。如果有缘,翻一翻也算一次难得的经历。无缘则当练手罢了。
其实通篇读下来,不能说这本书多么振聋发聩启人深思,但是书中所提的思路是值得借鉴的。作为译者,也是本书的第一读者,我怀念翻译时那种心如止水的感觉。当时正值大四上学期,身边许多同学忙不迭地往脸上涂脂抹粉,穿梭在各大面试之间,逐渐被磨得标准化。而我,每日抱着电脑信步走向读书馆,放下笔记本,先读两小时中文书,再开始翻译。书中那种“反浮躁”的精神慢慢影响了我,起初我还忍不住时不时地上校内,后来慢慢地,那些嘈杂的念头如潮水般退却了,在翻译和思考的更替中,我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解脱的快乐。那是一种真正安详自足的快乐,虽远比不上孔圣人“朝闻道,夕死可矣”,却是我所珍惜的平凡幸福。
后来,书一翻完,我就拎起背包坐上火车到处跑。在青旅里,我曾给几个萍水相逢的背包客朋友提过这本书,他们都很赞成作者那种简朴的崇尚自然的态度。再后来,我去了兴坪,赤脚走在幽僻无人的漓江江畔,独自面对浩瀚的天空、奔腾的江水、望不尽的树林和青草,内心再一次彻底放开,感到深深的自在坦荡。不被束缚的感觉真好,不管那种束缚是规则,是社会,还是电子工具。
其实说到底,这本书讲的也就是“逃出束缚”,逃出电脑的束缚,手机的束缚,逃出人际关系的天罗地网,呼吸一下野外的清新空气。为什么要逃出束缚?这个命题不需要证明,只需凭感觉领悟。但凡渴慕自由的人,大约都会在寂静的深夜时分,在心底听到自然的召唤、荒野的召唤。所以,亚历克斯才会抛弃一切走进荒野,死在阿拉斯加的天空下——都是为了找回最本真的自己呵。
还是说回这本书。这本书真正的价值,其实在于提倡“平衡”。若单纯渴望逃脱社会,不过是响应了大家普遍的叛逆而已。但是人类终究是社会动物,只有身处社会中才能推动社会,才能实现个人的发展。像五柳先生那般彻底的隐遁,在现在是渺茫的了。若真到了漫无人烟、悄然死寂的荒山野岭中,怕也没几个人耐得孤苦。连亚历克斯最后也感慨,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 (唯有分享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所以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沉沦,也不是逃避,而是在线上线下生活之间切换自如,夺得生活的自主权利。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一句话说得很经典,导致失败的因素有两个——晚上下不了线,早上起不了床。道理人人明白,但是看到微博上各种花边噱头,还是忍不住点了又点。多巴胺的刺激是难以抗拒的。终究,只有自己真的渴望宁静,才有足够的意志来抵抗这些喧嚣,真正安静下来吧。
其实也容易,如果你有颗敏感的灵魂,只要偶尔抽空去郊外看看未被遮挡的天空,抑或周日下午泡杯清茶捧一本古文细读,看多了,感到了那份不可言喻的快乐,也就明白,内心的自由和永恒,是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的。
.S. 突然发现去年翻译的畅销书上个月已经出版,所以随便支吾了两句作为留念。虽然很想附上“欢迎指正翻译错误”之类的话,但心里清楚,凭自己的实力,错误应该多如牛毛,连恳请指正的资格都没有……但真有前辈愿意指点的话,学生在这里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