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护人》经典观后感集
《辩护人》是一部由杨宇硕执导,宋康昊 / 吴达洙 / 金英爱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辩护人》观后感(一):辩护人
辩护人有热饭吃,伸着腿睡觉的日子是多么难得。――题记
电影很讽刺的就是车警官在听到国歌那一瞬间的动作。呵,可以说虔诚吗。?然而他到底服务的是什么国家,掌握国家政权的一小部分人吗?而如他父亲所说,当警察开始抓犯人时,这个国家就完了,警察的存在是为了预防犯罪。
电影有很多细节,都非常值得关注,但如果着眼于这些细节,是不是会忽略了整个电影的框架呢,伟大的电影应该给人以精神层面上的冲击。就像一些人认为安娜 卡列尼娜最后卧轨自杀的情节流于匠心一样。不过一部作品的伟大,也体现于细节,真难讲啊。
这部电影可以谈什么?律师的职业素养,民主化斗争的进程,还是刑讯之残忍?哦,我还看到了媒体,永远被低估,被高估,被涂抹的媒体。相信文革时期的中国比之,有过之而无不及。意识斗争之……
最后99位辩护人出席的情景有点燃的,细想之,这99位辩护人中也有当初鄙视宋佑硕的人吧?人权律师,非常值得 尊严 。大贯善三和古门美,╤_╤
虽千万人,吾往矣。有一个镜头很好地诠释了这个画面。
补记:言论自由是天赋人权
《辩护人》观后感(二):辩护人
先不说政治。对于我来说,文中主人公的“绝对不放弃”真的很励志,我自己就正在完成一个目标,怎样坚持下去,才是完成这个目标的首要条件!所以绝对不要放弃!
当看到后面因为当年所欠的恩情,主人公不得不走向政治这条路,但是到后面是因为心中的正义在为这些孩子辩护,可惜胳膊拗不过大腿,政治还是黑暗的,最后的坚持还是不能无罪释放,但是两年已经是最好的结果,正义怎么说还是有用的!只是这个社会需要再多点的正义,
看完还特意去搜了电影原型的资料,和釜林事件,希望社会多点正义
《辩护人》观后感(三):我心目中目前的韩影NO.1
李安在因《断背山》荣获最佳导演的领奖词中说到,因为遇到了好的演员,自己才能有此殊荣。而作为杨宇硕导演的处女作,拍摄手法不能说是完美的,但是好在剧本的强大性、故事性、社会性,以及演员们影帝级的表演,就算是林时完作为配角的第一部影片,他在其中的演技也是大放异彩的,但是没有喧宾夺主的意味,毕竟宋康昊在影片后半部分法庭上的戏份中实在气场强大,情感饱满,带入感强烈。而且韩国人在观众的情感切入点抓的太好,影片最后的镜头,让观众看得充满力量,仿佛身在其中,能够拿起武器立即战斗。这部电影,是制作者对于历史的思考,是对当代社会的警醒,是与当权者的一种抗衡,是另一种形式的呐喊:国家即是人民,人民即是国家。不了解韩国历史,对于历史方面我可能要跳着写了。
我是个法学生,这几天在法院实习,看起来人们通常认为的是,在法院和出去律师事务所,必然是律师更受欢迎。可能实习时候他们自然而然把我们看做将来要去当律师的人,因此,一位司机跟我们聊天时这样说,你们以后要学会找法律的漏洞,尽可能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如果我需要的仅仅是表面的正义,我可能需要在法院工作,但是,正义是什么呢?我们看到的、以为的那些,真的是正义吗?李狗嗨里有句话说,我们都不是神。是的,有时候扑朔迷离的背后我们完全看不到真相,而也有时候,我们可能知道真相,但它并不符合法律事实,这时候它就不作数。
我想,如果作为一名法律学者,对于法律上的诸多问题有自己的研究贡献,这样也算是推动了普遍意义上的正义吧。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辩护人》观后感(五):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一个贫民出身的青年,只有高中学历,付不起饭钱就逃单,然后边搬砖刷墙边准备司法考试,考了七次终于如愿。好不容易进入了梦寐以求的法律界,却因为出身低微(没有大学文凭),被同行嘲笑、不齿。
没成想,命运之神一回头,看到了在角落的他,于是决定眷顾他一下。当时正值炒房热,他巧妙地想出了作为律师帮助客人登记房产的主意,赚到了第一桶金,带着家人搬进了自己曾经亲手砌墙的海景房中。
再后来转行成为税务律师,接到了全国排名前十的工程公司的单子,有了声震律坛的机会。
如果你是他,要冒着失去上述一切的代价来做一场旁人避之不及的辩论,你会怎么选?
电影里的主人公宋宇锡(原型为韩国已故前总统卢武铉),选择接下这个案子。这是电影《辩护人》的故事。
他年轻时逃过单的那家饭馆里的大婶儿子朴镇宇被无辜卷入一场政治运动,逮捕后受到非人虐待与严刑逼供。当时的釜山,律师们都想明哲保身,没有人愿意为朴镇宇辩护。
在他人眼中一向唯利是图,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多赚钱的宋宇锡却站了出来。他丢掉了大公司的单子,律所也被“漏税”,甚至家人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胁。
人在很多事情面前是很渺小的,努力也常常不异于以卵击石,尽管他竭尽全力,镇宇依旧被判刑三年,他输了。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写道:“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着、纵使顽强,却依然是软弱的。他们不明白在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却必须接受。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你明白了吗?我明白了。
你放弃吗?我不放弃。
这场审判改变了宋宇锡的人生。从此开始,他走向了民主运动的道路,为平民呐喊,为民众的权利做斗争,然后再一次,出现在了法庭上,只不过这回是以被告人的身份。他因违反集会与示威的法律而被提出公诉。
这次的法庭和上次有点不同,曾经对于朴镇宇一案避之不及的律师们,现在却都出现在了宋宇锡的身后。那一天,全釜山142名律师中有99名出席为他辩护。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岩石再坚硬也是死的,鸡蛋再脆弱也是活着的生命。岩石最终会碎成细沙,而鸡蛋终究会孵化越过岩石。”
新浪微博@无敌大力力
《辩护人》观后感(六):律师,也得做的比说的好
如果这片子给好莱坞拍,一定会搞上几场慷慨激昂的演讲,老百姓听得摩拳擦掌,坏人吓得抱头鼠窜,观众看得热血澎湃。结果影片就在一个个点名声中拉上帷幕,全片没有主角很出彩的演讲,甚至审判结果的几次重大转折也和主角的口才没有半毛钱关系,很好,这才是社会,没有美队大胸肌的现实社会。 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尊重靠自己争取也靠别人抬举;这个社会里,入狱的不一定是坏人戴勋章的不一定是好人;这个社会里,做坏事需要拉帮结派做好事也必须成群结队。
看这部片子免不了唠嗑几句历史背景,可惜从小历史读得不好,从不明白读书那会要背的这条约那协议,这个惨案那个战役有什么用处,直到后来舆论渐渐开放,听到了各种近代史的言论,才恍然大悟,怪不得之前历史课那么没劲,有劲的都不让说!
最后想说一个最让我动容的桥段,宋宇锡有钱了以后看眼红的人在背后说他买了游艇过上了灯红酒绿的生活(海天盛宴?),结果事实上他只是买了一艘帆船,为了参加奥运会为国争光。。。有钱人想法就是不一样,对,我的意思是不管有没有一个亿,始终要对生活有想法。。。
《辩护人》观后感(七):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而已
“朴东浩:宋律师,人生啊,是有时机的,现在,宋律师财运大开,使劲踩油门都不够,怎么在那踩刹车。宋宇锡:想让我的孩子们,建宇与妍宇不要生活在,因这种荒唐的事而踩刹车的时代。也不能让常务长您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世界啊。朴东浩:不用担心我的孩子,我要送他去留学。”辩护士怎么也不能说一部经典的电影(指在电影史上印记下自己的名字电影)。但这部电影与观众(我)的心实在是太契合,再加上本片本身就出乎其类。观众不能不为此片动情。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一句话点评: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作为一个读书家,做梦都想和六个可爱的美少女,在灯下读布罗代尔的《地中海时期的菲利普二世》。这时有坏人一脚把门踹开,里面有几个大汉对我一顿胖揍,告诉我这他妈是资本主义虚无史观的反动读物。我正要辩解,这你妈是北大的推荐的一百本好书之一。其中一个带着写着老大哥红绣标的大汉,上去就给我一耳光,怒叱,那是反革命学术权威推荐的,伟大领袖指示,“庙小妖风大,池深王八多。”
于是我被开始是胖揍,打完前面打后面,之后是做喷气机。我想我算是毁了,本“读书家”本来就是犬儒,向来是秉持“起初他们……,我不说话;之后他们……我不说话。”终于他们对我了,我知道没人替我说话了!这也是活该倒霉。
从天堂到地狱,从与萌妹们夜读西厢;瞬间落到了布莱恩(O’Brien)们手里。
可这时,有一个人,他宁可舍弃自己的地位与金钱,愿意为我辩护。
许子东讲过一个故事,80年代他去看自己平反的老师,发现有中年人与他的老师对话。语言粗鄙不堪,脏话不断,还吐痰在院子里。待这个人走后,许子东问,这个人是谁?其师答:以前的一个学生,刚考上大学,五几年不肯揭发自己的“反动路线”,结果下放到农村,青年好时光都耽误了……一个人,在那种环境下,保持沉默的勇气居然就付出如此多的代价,何况还要牺牲所有,敢于说不。
龙应台说,在东德没有一个HGW XX/7。我告诉她这是错误的,在中国,就有让自己母亲支付5分钱弹药费而为真理而死的人。难道德国就没有人了么?虽然自己很犬儒,很自私。希望别人为真理去死,而自己却享受真理结出的果。但我还是期待着吾国也有人能拍出这样的片子。
我还是要赞美为自由而牺牲而受苦的英雄。如鲁迅说,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乃至于人性的希望。
作为“读书家”自己缩卵了,犬儒也就罢了。但绝对不要糊涂到向宋律师扔鸡蛋的庸众。“读书家”有可能扔鸡蛋,就像海德格尔帮希特勒烧书一样。此绝不可不戒慎恐惧!
《辩护人》观后感(八):辩护人
印象最深刻的是宋佑硕说的那句“因为国民不富裕就不能受法律保护,就不能享受民主,这种说法我是无法接受的。”字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曾经也思考过,民主到底是什么,追求民主需要怎样的条件,我想,这部电影,或者说这句话给了我答案。民主,不应该以经济发展程度、文化水平为前提条件,而应该像阳光、空气、水一样给予人民。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因此我认为民主的前提仅仅是人民,而非其他任何经济、政治方面的因素。就像电影中,在法庭上证人反问宋佑硕“国家是什么?”宋佑硕回答:“大韩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于人民,国家即国民。作恶的警察,才是导致善良国家生病的蛆虫!”多么睿智的回答,多么激昂的情感。从而我感受到,最好的辩护,不仅仅是囿于法律条文的博弈,它还怀着一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怀着一份发自内心的对黎民百姓的认可、同情和爱护。最好的法律人,不仅仅有深厚的宪法、政治学素养和社会阅历,还一定对民主有着独到的见解,对人民、对正义都怀有一份深厚的感情,甚至愿意为了人民、正义而付出自己的生命。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原本不关心政治的人,是如何向上面我提到的最好的法律人转变的。主人公宋佑硕,以前也是只顾埋头赚钱,活脱脱一个小市民形象。他和我们很多人一样,甘为犬儒,不想卷入宏大黑暗的政治。当他得知对他有恩的饭店老板娘的儿子朴镇宇受尽刑讯逼供,被作为罪犯移送法庭时,他心底的良知和愤怒爆发了。先开始觉得主人公甚是犬儒,但后来看到他为了正义,为了自己和别人的孩子们不再生存于恐惧和黑暗中而勇敢进击时,顿时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伟岸起来。对恶的抗争和出击,是人性中最光辉灿烂的力量。《辩护人》虽借鉴了韩国总统卢武铉早年的律师经历,但大部分情节都属虚构。可是即便如此,当观众看到结尾处国安法案的惨淡收场时,也一定能够感受到影片所营造出来的真实性。正是这种夹杂着虚构的真实,让我们知道了一个原先只想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生活的普通律师是如何蜕变的;也了解了一些韩国军事独裁时期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更看清了个人意志对抗国家利益、民主精神对抗集权统治时所展现出来的渺小和不屈。
最后想谈一谈这部电影的题材。《辩护人》是一部发人深省的正能量政治敏感题材力作。查了一下背景资料,《辩护人》实际上是一部改变现实的电影,一部改变国家的电影,题材取自于已故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先生。说到这部电影,不得不提到“釜林事件”。 2014年2月13日,釜山地方法院对“釜林事件”进行了二审宣判,判决5名被告人无罪,距离一审判决时隔33年。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由得感觉到国产电影题材方面的无营养。一些垃圾电影票房甚高,而带给我们的,除了暂时的娱乐
和放松,还有什么?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麻木的时代,我深以为能拍出这样一部电影,能因为一部电影而改变一个国家,实在是弥足珍贵的。李敖曾大概说过这样的话:“当我们遇到毒奶粉事件,我们转买进口奶粉,当我们遇到自来水污染,我们去抢购纯净水,我们不知道愤怒,不知道推进,改变,长久以往,我们一起走向沦落。”是的,生逢乱世,大部分人会选择明哲保身,但很多时候恰恰是我们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在纵容着罪恶的发生。就像有句话说得好:“今天你对别人所遭遇的不公保持沉默,当有一天不公降临到你头上,也不会有人为你呐喊。”因此,影片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含着热泪的宋佑硕,站在法庭上咆哮:“公民的生命尊严!神圣不可侵犯!”以及影片结尾,他站在硝烟弥漫的大街,面对全副武装的军警,身后是大韩民国的国民。举动惊天地,泣鬼神。很多大片都有类似场面,慷慨激昂,激情言说,但《辩护人》则是法庭上力量对比悬殊的以卵击石。虽然是以卵击石,但是它至少表达了个人的觉悟与呐喊。如果说国民整体觉悟,会促使国家进步、推动国家发展的话,那么《辩护人》这部电影至少表达了个人的觉悟。而在我看来,个人的觉悟是举足轻重的。因为整体是由千千万万个体组成的,个体的突破,往往会带动整体的突破。一个人觉悟了,就会带动第二个、第三个„„以至于千千万万个国民的觉悟。千千万万的国民觉悟了,还怕国家没有希望吗?因此,宋佑硕的觉悟,在我看来意义重大。虽然最后警察长动用军事手段和国家机器来扫灭那位正确的军医证言,结果使最终的澄清被无力地掩盖了,朴镇宇母亲,也就是老板娘,感激地对宋佑硕说“你已经尽力了”,但我不认为宋佑硕的努力是白费的。就像朴镇宇曾经说过的那句“即使岩石再坚硬也是死的,鸡蛋再脆弱也是活着的生命,岩石最终会碎成细沙,而鸡蛋终究会孵化越过岩石。”那样,即使是以卵击石,活着的、有生机的、正义的力量最终会超越一切阻碍,最终会见到黎明的曙光,这是电影带给我的信念。
影片最后的场景是,宋佑硕因为领导抗议集会成为被告人,被带上法庭,但他不再是“国安法案”时形单影只的一个,他身后为他辩护的律师们坐满了整个法庭,和所有类似的个人英雄电影一样昭示着“一个我倒下、千千万万个我站起来”的永恒主题,令人不禁想流泪。突然想起了马丁路德金,感觉宋佑硕此时此刻和他一样,为了争取民主、公平、正义而振臂高呼,他们都是在用自己渺小的身躯和坚不可摧的意志来对抗那个在他们眼里“满是毒瘤和蛀虫”的系统和体制。虽然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千千万万个国民的力量结合起来,足以形成改变时代的洪流。因此,每个人,都是责无旁贷的,都有责任和义务关心身边的人事,关心国家的未来,为国家变得更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是我看完电影后内心的感触与希冀。
《辩护人》观后感(九):无力与绝望中还有一丝光亮
《辩护人》室友强推我去看,说是有些沉重,看了对民主会有很多思考,所以就去下了。下了打开才发现原来已经早就看过了,既又打开就再看一遍吧,毕竟印象好像没有非常深。其实看这种片子常常生出无力感。对于国家、执政党和人民的关系自己以前也思考过一些。《北平无战事》里有句印象特别深的话:当国家的武器和国家的脸面发生冲突时,国家的武器(军队或者说军事力量)会踏着国家的脸面(人民)走过去。非常认同这点,看辩护人的过程中体验更加深刻。刑警也是知道那帮学生根本不是赤色分子的,但是在他的观念里,对国家忠诚要高于这些微不足道的个人判断,而对国家忠诚就是要严格执行命令,就是要把这些可能的苗头,甚至连“可能”都算不上的苗头用手不着痕迹、轻而易举地掐死。
最看不下去的是受刑的几个片段,水刑、烤鸡式拷问,不给饭吃,恐吓和殴打,把活生生的有思想的学生折磨成一个只会重复“我错了”、“我做的不对”、“都是我的错”的可悲样子,实在是无比残忍。毕竟没有人是钢铁,或者说生活中宁死不屈者太少,普通人对于这样的刑罚是无力承受的,总会妥协的,因为我们有恐惧的东西。而除去画面的刺眼,更残忍的其实是审判时辩护律师的坚持却无力,是法官、公诉人和刑警的沆瀣一气,慢慢呈现出最高政治权力对可能存在的反抗势力和所谓“法制”不动声色的压制。没有人能成功的,在公诉事件中,在与国家或者说执政党的对抗中。
无论律师本人有多出色的能力,一个人还是不可能成功的,哪怕就是再多几个甚至一些这样的人,也是无法成功的。所以最后,朴镇宇依旧还是要服刑,只是减到了两年。
《辩护人》观后感(十):辩护人观影的感受
我写的都不是影评,是长评。电影开始反响平平,男主是从农村穷屌丝默默付出,慢慢变得有钱的中产阶级律师,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吃了一顿霸王餐,然后有钱了,又去原来的餐馆还当年的良心债,然后彻底认识老板娘和老板娘儿子。电影背景是釜山事件,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相互PK的紧张时段,老板娘的儿子被污蔑为宣扬共产主义,在当时的韩国是不允许的,这些学生就被抓了起来,老板娘就请求男主做自己儿子的律师辩护人。
男主很爱钱,因为自己从穷困中走来的,但是心中仍存有正义,所以在钱财和良心之间选择了后者,这些所谓的共产主义的学生,罪名本就是莫须有,而且法院和检方已经与律师团队达成默契,所以律师辩护几乎就没有赢的可能,但是,男主的铿锵发声,把庭审搅的漏洞百出。
让人感动的是,搅局的男主,在釜山一向以不择手段赚钱而闻名。这一次他之所以厕身辩护团队,而是他欠老板娘一个良心债,被动接过这个烫手山芋。可是,那种真正的丑行被他看到了,他被惊醒了,而良知一旦苏醒,愤怒就像山火一样不可遏止。
中途观影时,很多人刷弹幕,说韩国的电影很棒,敢直面拍出如此揭露出社会的电影。中国的怎么怎么不行,叫嚣甚是激烈,但凡这种人,放在文革时期,指不定是连亲人都会批斗的。国与国不一样,所以历史也不一样,最重要的是历史的目的是让后人反思的,即使我们国家没有拍出这样的片子,但是历史就摆在那里,同样也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教训。
希望历史用来铭记的,不是用来比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