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斯普特尼克恋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斯普特尼克恋人》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18 21: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斯普特尼克恋人》经典读后感10篇

  《斯普特尼克恋人》是一本由[日] 村上春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2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斯普特尼克恋人》读后感(一):孤独星球人

真羡慕堇和“我”!有时候想会不会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和我这样的相互了解,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们的灵魂是一致的,是那样的匹配,那样的不可分割?会不会呢?两个人要是真有那样的了解和依恋大概是世界上最最令人羡慕伴侣了。那需要多么长的时间,需要多么久的磨合,两个人就像对方的镜子一样,你映出了我,我映出了你,在你的身上我看到了想要成为的自己爱情真的关乎灵魂。
保安的话其实是个我很久以来都想不明白的问题。孩子心灵是纯洁的吗?人们是平等的吗?老师真的能把学生教育得好的话,还要警察吗?人的心灵有多么深,受过多少伤害,恐怕不是一个外人在讲台上讲讲课,就可以治愈的。教育也罢,沟通也罢,疗伤也罢,都需要时间,需要耐心伟大的耐心,交流是不是真的可能?人与人之间到底有理解吗?很难说,而且我越来越倾向于否定的回答。
从来也没有想到过同性之间也可能有如此伟大的爱情。断背山中是一个,但见的异性恋居多,现在才明白爱情是无关乎性别的,是命中注定吧。而且书中似乎有一个观点,没有性,就无法达到两个人的真正的融合,在这里,又一次印证了我以前的一个看法——爱情不是避难所,不是逍遥窟,在某种意义上,它涉及到人的灵魂,涉及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不论你受没受过教育,智力怎样,所处的环境如何,其实到了一定年龄,你总会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这些貌似大而无当,但触及到生存的根本的问题,而且可能穷尽一生都找不到回答。有的人不愿意思考,害怕思考带来的迷茫恐惧,就安于平庸的一生,有的人很想在茫茫世间开辟出一条路来,他们或许尝试了又尝试,或许碰得头破血流,但某种意义上,他们是活过的。没有冒险、伤害和绝望的一生,很难说是完整的一生,我们在寻找职业,寻找伴侣,寻找安身之所,寻找人生之路的时,是不是就是寻找我们自己?找那个茫茫人海中消失无踪的自己。有时候会很怕和别人谈起自己的人生或者说是目标,觉得很多东西是徒劳无益的。也看不到自己所做的事的意义何在。才明白自己也罢,别人也罢,无法是广袤宇宙,芸芸众生平凡的一份子,怎么自鸣得意都不过是小范围的,怎样的荣誉不过是过眼云烟,比起教科书里随口说出的人名不知道要渺小多少倍~更何况无垠历史长河中多少已逝的无名英雄。也许很多人的爱情不过是对自己卑微逃避,以为在爱情中可以找到崇高,找到意义,殊不知,正如王尔德说爱情不过是以自欺始,以欺人终。还不如说谈恋爱的原因是性冲动或者说繁殖需要来得直接,但是人总不可以就这样打发自己吧?好歹得找个好听的理由,找个能把自己骗的晕晕乎乎的借口蒙蔽自己,以更好的享受爱情的狂喜和眩晕,或许真正地爱情只存在于没谈过恋爱的人心中吧~只有他们才会相信爱情
只觉得敏的变化来得突如其然,但细细一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敏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是自己的偏执,自己的执念造成的,若她不是一心要当钢琴家,而且此舍弃一切,那么她在失去父亲不能弹琴后就不会受那样严重的伤害。就像自己一样,要是我不是那样依赖于高考,我对自己的失利就不会那样伤心,这在某种意义上莫不是上帝的一次安排,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的偏执和狭隘只恐怕会越陷越深,我们需要广博的同情与爱。不管伤害是自己抑或他人、环境造成的,现在已经发生,就无可挽回。唯一能做的只有救赎。自愈。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越依赖什么,就被什么伤害得越深,只有谁也不在乎,才不会被任何人伤害,但那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好羡慕,好希望有这样一个理解我,与我心智、性格匹配的人做我的男朋友或者丈夫,觉得好多事不仅仅是性可以解决的,也不是一时的迷恋和激情可以代替的。
不明白为什么堇最后还是来找”我“了,觉得她和敏不合适吗?其实我期盼的是她俩在一起,虽然不能有身体的结合,但还是心灵相同的啊~
还是爱是关乎灵魂,不仅仅一时的激情和生殖器?堇对我完全没有性欲啊,两个人怎么在一起呢?两个女的没有性欲还好说,女的对男的没有就不好说了。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是说哲学或者说文学观匹配才是男女在一起的最应该的状态,那干脆就大家用块黑板把自己的价值观都写上去,在到街上逛啊逛啊,这样找到相同的不就结婚罗?但这样一来,就完全否认了《卡门》里面爱情的残酷性和随机性啊?若是能在我们的控制之间,没有了神秘感,那爱情还有什么意思呢?果然我们经常找错。而且觉得林少华的理解总是上升到宇宙之类的东西上,其实我所理解的孤独很大程度上是发源于柏拉图的那篇飨宴中的故事,即男女本身为一体,后被劈开,各自找伴,惶惶不可终日。觉得孤独在于没寻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但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支持我的是康德爹爹——终身不娶,献身哲学。很多时候觉得有命中注定,是我们自己的一厢情愿。是男女交际少,而对异性产生的一种美妙的幻想,我想当一个人从小和异性交往亲密,性方面有了满足,会不会觉得做爱只是个生理过程?按基督教的说法,上帝赐予我们爱情作为婚姻或者说繁殖的前奏,以奖励我们为人类的繁衍贡献力量。要是性没有带来快感,很多人不要小孩也可以活下来。不过还好性可以带来快感,否则,人类在地球上凄苦的日子不知道该怎么熬下去~~~~觉得自己有当上帝的潜能~~哈哈~~

  《斯普特尼克恋人》读后感(二):自我的思考与分裂

斯普特尼克意为旅伴的意思,它是天上的人造卫星的名字。在这浩渺的宇宙里,我们不断地旋转着,自转,公转,一直不停地走着,他们也转啊转,但始终以我们为中心,这样说来,那可能并不是在说他是我们的旅伴或是我们是他的旅伴了。旅伴只有在旅行中短暂地交汇,一同观赏世界上美妙的风景,体验最有趣的事物,然后再毅然决然地分别,就像两条交叉过的直线。毕竟,家长里短的琐事是无异于好感的增长的。或许我们本身就跟天上的那些铁疙瘩一样,本来就只能是孑然一身的存在,无法融入,却不得不被迫共同生活着,在这种精神微妙的扭曲间,我们需要着灵魂上的支撑,也在寻找着同一频率的朋友,去体慰精神上的温暖。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每个人都包裹着一层厚厚的铁皮,也许是为了抵抗各种陨石的冲击,也许是为了看起来像是一个正宗的卫星。但更认真地来讲,可能我们自己都分不清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们,一个插科打诨,肆意地将内心最深处的苦楚以最不以为意的姿态说出来。并不将其当回事。一个在深夜里,闭上眼睛,一片黑暗,就像那不见光明的未来,不甘着,挣扎着,想撕出一片光明。一个仿佛飘然至不沾烟火的仙境,只想像着世间最纯净美好的事物。一个仿佛堕入了无限的欲望,沉浸在永不得的痛苦中。他们在不停地交叉着,转换着,编织着,我以为的是我应该呈现的模样,是我努力营造出的模样。另外的不为人知的我在努力地去撕毁我意图展现的壳料。我思故我在,我很多年以后才开始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思考着些什么,作为人,或者更精准些,作为我的我才开始活着,才开始醒过来,以一种超然的视角审视着我的肉体。我们活着的许许多多的牵绊,无数密密麻麻的丝线捆绑在我们身上,是跌入谷底的救命绳索,也是捆住能带我们飞入仙境的锁链。但却很难去成为精神上的慰藉。朋友或许是会很认真地思考你认真地说出的每一句话的人,不会只是敷衍或者漫不经心地当做故事在听,绞尽脑汁地去转换频率,去理解你所说的话中你的意思,好像在做文字的游戏一样。这个标准可能要求过高了些,毕竟现在的生活节奏如此之快,人们早就习惯了去机械化的带入早就计算好的公式,一辈子都没有这样地去和朋友交谈过。若是贸贸然地把铁皮去掉,迟早会暴露出异类的事实。文字是混混沌沌的大脑竭尽全力打捞起的片段,努力地在从一片朦胧中捡拾以往的回忆融合成的浆糊,把它们摊开,晒干,分类,以一种最大程度被人理解的程度显现出来,也是对过往模糊的人生的描摹。有时因为笔迹过于模糊,错误地绘上了刻意的痕迹,恐怕自己也误以为本就那样。记忆里不断重叠的实验室,究竟我曾经是否有去过,找不到出口的空无一人的大楼是否是我小时对陌生的环境的恐惧的梦境,答案无从找起。有时候,我好像是为了写而写,可现在早就没有人逼着我去写够字数了。究竟是为何而写,或许是为了补偿深处不得而出的自己吧。

  《斯普特尼克恋人》读后感(三):斯普特尼克恋人读后感

每次看村上春树的书都会头疼,读完后再品味才会觉得感觉不错。 人活在世上,有时候遇到难得的知己,然而相互接触的时间再长也只是一瞬间;两个人相互接触,开阔了视野,却也只是从一个无走向下一个无;况且人与人之间永远是不同的,你想要的东西,他想要的东西,两者虽然不一定相违背,但一定是不同的,因此人永远在某种程度上是孤独的,只是孤独的深度不同。这应该是整本书的主题吧——斯普特尼克恋人。至于敏和另一个自己,这一侧与那一侧,灵魂和空壳,谁又能辨别哪边是灵魂,哪边是空壳呢? 看了好几本村上春树的书,除了下雨天的女人外,其他看完都有点不知所然,虽然感受到的氛围是不错,但理解不了。可能我不太适合村上春树的书吧。不过敏和另一个自己的设定还是非常吸引我的,当晚还做了个噩梦,梦里发现自己也发现了另一个自己,然后被带到医院,说精神分裂的人经常会出现此种状况。。。

  《斯普特尼克恋人》读后感(四):孤独那东西不是理解的,只是存在于那里而已

本书,仍旧是拥有村上既定旋律的文字。只是,偶尔也可以感知到作者想要做到的某些突破。结局与其过往的小说有着某种共通性——在于给予读者的遐想空间依旧充实,也在于其所代表的未知状态带来的无穷猜想。姑且把此书看做是作者进入五十岁门槛的胜利品,台前屋后的努力,换来的心血之作。
我看村上先生的书时,已上大学,不似他人在毛头小鬼的时候就能读到。这倒也好,若过早接触,大概不能轻易接受他的行文(诙谐轻松、脱离俗套)——我还是蛮了解十几岁时自己的品味的——抑或只能看到外表的情与爱,以及那让人误以为模棱两可的活像童话一般梦幻的剧情。我也觉得,那时候的肤浅应是不能理解村上春树的文字。当然,这也需要缘分,需要能够与其文字相遇的机缘。因此二十岁看《天黑以后》的我,大概也是幸运的,在他人普遍评价不高的作品里,读到了真情实感,摸到了真诚的轮廓,这么着,才渐渐成了他的粉丝。
一步步走来,他的文字从未间断,平稳地写着,并付诸出版,没有大起的“亩产万斤”,更无大落的“颗粒无收”。几十年来,投身文学的他,一直笔耕不辍,像极了一位健康的手艺人。将热爱抛洒上头,将习惯延续至今。一如其不停歇的跑步,孤独地行进着,没有休止,也不愿轻易停止。这条路上的美景,大概太美了,他不忍停下脚步。
他的小说,有时,不知觉就会让我琢磨上几个时辰。尤其刚读完的那个阶段,在脑中构思故事剧情的图画,对小说人物角色的作比,都让人觉得特别有趣。还有,平缓柔和的对话,幽默诙谐的打趣,灵光一现的比喻,都极具韵味,也能品读其中的深层意味。
前面我提到了其小说的共通性,在村上的小说里,的确存在着,有意无意地就让主人公进入“孤独”。让孤独的个体相遇,然后又让他们分离……封闭的围墙、井等,都是孤独的指代形象,通过这些形象的展示,让人感受最为深刻的孤独感。因此,封闭性下造成的人身上的孤独特质,大概是其小说及文字共通的。
而封闭又是缘何而来,继而就由作者的文字里现出端倪——现代社会下城市的聚合,高楼大厦遍布,发达的科技,随处可见的移动传媒,反倒让人们失去了过往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自此,孤独感也因此蔓延。能够在作者笔下读到的其中一个大的体味便是如此,也因此,村上的文字让人产生共鸣,让人学着反思。
前面也提到的关于作者想要在本书中做的突破,并未取得成功。刻意将繁多的比喻运用在前半部分,反而失去了原本文字拥有的平缓感。所以,本书的后半部分,倒重新回归到“村上式”的轨道上来。并未能摆脱掉过去写作的定式影响。
比如:“一切由此开始,(几乎)一切至此告终。”
本书,在探究关于生命本体意义的同时,侧面道明自身文字不可避免的同一性的尴尬
起初,小说似乎营造了不同于往常小说的文字冲击,起初也确实耳目一新,可这种转变倒像是在白开水加了厚薄不均的柠檬片般,刺激性并未不同,多泡几壶水下去,也很快变得无味。因此,维持过往的体系,反倒来得合适些。
关于孤独,再说几句:
从始至终,关注个体行为的细微描摹无处不在。对生命本就寂寥的阐释,对人生如在荒野上前行的孤独,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同情。让读者有空隙去做足反思。
书中塑造的堇、敏,由孤独魂灵而生,也从此而长,伴随他们的始终是面对自己的孤独,无休无止的孤独……直到堇消失,这层孤独引发的一系列故事,似乎才有所终结。
孤独的个体,终归祭奠于孤独。
一如既往的还有书中作者信手拈来的对于音乐的爱。
例:加列斯亚、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等等。
“性欲那东西不是理解的,只是存在于那里而已。”
那末,也可以这么说,孤独那东西也不是理解的,只是存在于那里而已。
只是人生是一场旅途,每个人都是他人的旅伴,我们不得不选择与某人在一起。
但,归根结蒂,我们依旧是“囚徒”,依旧站在井底无所适从,依旧独自躺在封闭的场所里。

  《斯普特尼克恋人》读后感(五):天文特征

《斯普特尼克恋人》是村上君为数不多涉及到同性恋题材的小说。在书里提到的“这个世界上生息的芸芸众生无不在他人身上寻求什么,结果我们却又如此孤立无助,这是为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贯穿了整个小说。

小说里人物关系微妙,当初读时也离自己好远。

对“我”而言,堇是为数不多的谈得来的人。也是“我”喜欢的人。同堇交谈时话题源源不断,百谈不厌。“我”渴求堇,想象与之成为恋人的美妙。但堇不对作为男性的“我”怀有什么兴趣。

即使这样,我一面痛苦,也一面心满意足。鼓励着堇继续写作。自己则当老师。

后来堇遇到了年长她十七岁的敏,并且突然着魔似的热切地渴望着敏。敏却并非是个完整的“人”。大概算是爱无能加性无能。

之后在与敏同行暂居希腊四天后,堇神秘失踪。敏打来电话,希望“我”前往希腊,同她一起寻找堇。通过敏的叙述,“我”了解到敏并不是真正的“敏”,而是真正的“敏”的一半——另一半的敏,在十四年前某场遭遇后,带着“敏”的黑发和性欲去了彼侧。堇恐怕也是去了彼侧,寻找那个可以接受她的敏。未果,而后作为教师的我不得不返回东京,也因此和敏失去了联系。

然而某深夜堇却突然间来电话,表示她已重回此地。故事戛然而止。

相互追逐,又都不停的损毁,看似可以靠拢,终究是错过时分。所以才会用了斯普特尼克这个比喻对吧?

敏在与堇发生关系时脑海里这样想道,“我们尽管是再合适不过的旅伴,但归根结底仍不过是描绘各自轨迹的两个孤独的金属块儿。远看如流星一般美丽,而实际上我们不外乎是被幽禁在里面的、哪里也去不了的囚徒。当两颗卫星的轨道偶尔交叉时,我们便这样相会了。也可能两颗心相碰,但不过一瞬之间。下一瞬间就重新陷入绝对的孤独中。总有一天会化为灰烬。”

忘了说,斯普特尼克在俄语里意即旅伴。堇对主人公意味着什么呢?也算是一段路的旅伴吗?所以当接受堇消失掉这个事实后,“我”也还是只能重返日常生活,不是吗?

“现在我们也都还各自活着,我想。无论失掉的多么致命,无论手中被夺去的多么宝贵,也无论完全变成另一个人而仅仅剩下一层表皮,我们都能这样默默无闻地打发人生,都能伸手拽过额定的时间将其送往身后——作为日常性的重复作业有时还会做得十分快捷。如此想着,我心里仿佛现出一个巨大的空洞。”

即便,主人公一开始便知道与堇最多只能是挚友,乃至后来以为堇会彻底从他生命消失。我想他也不会放弃堇以及对她所怀有的情感。因为,“同堇见面交谈的时间里,我能感觉到——最为真切地感觉到自己这个人的存在。” 我想我们都是斯普特尼克的后裔,在现代城市里孤独地按各自轨道行进。但问题在于,我们并不会因此而舍弃这些过程本身。哪怕最后侥幸所得的,全然丧尽,至少你还依旧记得,依旧知道,那个人出现的天文特征,是几时几分。

至少我们曾是旅伴。

而对于开头的那个问题,村上本人也没能给出答案,只是苦笑似的写道“这颗行星莫非是以人们的寂寥为养料来维持其运转的不成?”但他给了这个故事一个近似团圆的结局。

堇过去常常在深夜突然打来电话,向“我”倾诉,或者提问。从希腊回来后的主人公“我”还是常常半夜醒来,望着电话。直到某天夜里那电话真的响了。

“来这儿接我。”堇说。电话突然挂断后,“我”在等着电话再次打回来时,在心想,“我已准备就绪,可以奔赴任何地点。”

  《斯普特尼克恋人》读后感(六):《斯普特尼克恋人》

    斯普特尼克,苏联人造卫星的名字,译文为”旅伴“ 女主瑾特立独行,个性鲜明,瑾喜欢年长她十七岁的干练知性的同性敏(我倒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敏那样的人)。而”我“,是瑾的精神旅伴, 喜欢着瑾。
    敏在摩天轮中看到另外一个自己和一个恶心的男人上床之后,一夜白头,失去了性欲,也失去了灵动的自己,”她已不再是自己“。很难想象,现实世界中是否真有敏那样的经历人,精神分裂就算是吗?书中的那一段描写让我毛骨悚然,因为我内心的怯弱无法承受这样的经历。心小,装的世界怎么能大?
     “我”是深爱瑾的,对瑾有欲望,但却只能找其他女人发泄。在瑾消失之后,我就成了那只莱卡狗,带着全宇宙的寂寞,但依然活着。
     熙熙攘攘的人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得到或失去,悲伤或快乐,生活都在继续。 或许,每一个人都犹如莱卡狗,宇宙式的孤独中,黑亮的眸子在茫然无边际的宇宙中向外窥探,不知道在看什么……

  《斯普特尼克恋人》读后感(七):我们的灵魂总是孤独的

每次读完村上春树的书,心都变得莫名的压抑和孤独,读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会让我不禁想起《IQ84》里面的青豆,似乎每一个作品里的人物都有青豆的影子,孤单而独立的生活在喧嚣的城市里,所有的景物都是黑白的。身边总有人莫名的消失、毫无征兆的自杀、兴许是意味着我们都太孤独了,孤独如同千尺之下的海底,即便有光,也是一瞬;即便有鱼游过,也是匆匆。我们的内心世界如同是海底或者荒漠般永恒的亍立着,只能无止境的孤独着。喜欢村上春树的作品,又总是被他作品中的情绪所影响,或许这样的情绪也是一种瘾。
       这是一本因为某个读书公众号推荐的爱情小说,号称十大悲情情爱小说,于是好奇的我就读了,我不懂所谓同性之恋,但至少明白爱情的痴迷和执着,虽为同性,我相信那其中的情愫是同样的吧,书中对主人公堇第一次见到敏的描述简直是惊心动魄:
    “那是一场犹如以排山倒海之势掠过无边草原的龙卷风一般的迅猛的恋情。它片甲不留地摧毁路上一切障碍,又将其接二连三卷上高空,不由分说地撕得粉碎,打得体无完肤。继而势头丝毫不减地吹过汪洋大海,毫不留情地刮倒吴哥窟,烧毁有一群群可怜的老虎的印度森林,随即化为波斯沙漠的沙尘暴,将富有异国情调的城堡都市整个埋进沙地。那完全是一种纪念碑式的爱。而爱恋的对象比她年长十七岁,已婚,且同是女性。一切由此开始,(几乎)一切至此告终”。
       这篇小说的文字真的是“有毒”的,太多关于一个人外在的描述,却是那样准确的道出了其内心的状态,可以让读者的心产生强烈的震撼,最让我感动唏嘘的文字是在小说接近尾声,那一段对马路上略过的驾着豪车的敏的描写:
    “敏的形象使我想起人们全部撤离后的空屋。某种至关重要的(如龙卷风一般摧枯拉朽地吸引堇、并拨动渡轮甲板上的我的心弦的)东西已离开她身上一去不复返了。其中剩下来的最重要的意义不是存在,而是不在。不是生命的温煦,而是记忆的静谧”。
       所谓敏的“不在”只是因为她已经不再是曾经的那个她了,堇的离去让原本就只剩了一个面的敏变成了那个“空”,她活着,却没有生命的温度,只有存在的记忆。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正如同村上每一本书里的人物一样,独自的在行走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为什么人们都必须孤独到如此地步呢?
       我思忖着,为什么非如此孤独不可呢?
       这个世界上生息的芸芸众生无不在他人身上寻求什么,结果我们却又如此孤立无助,这是为什么?
       这颗行星莫非是以人们的寂寥为养料来维持其运转的不成?
       当然,地球并非为了让人发笑心旷神怡而苦苦地绕着太阳转的”。
       我一直好奇村上春树的文字为什么总是那样的充满一种孤独的意味,因为明明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夫人的陪伴,曾经读过关于他的访谈,分明是一个温暖和煦的男人,可是读他的文字感觉到的又是另一个人,也许这正是他不断的在文字中诠释的关于人的两面性吧,书中的敏因为一天晚上被关在了高空缆车上,而目睹了分裂的另一个自己不堪的一幕,从此变成了那个满头白发的“半人”,那么真实生命中的村上呢?是不是生活和写作的他也是不同的两面?下面是关于敏和堇的描写,是不是也是他对于感情的一种解释呢?我们终将是孤独的,纵然相遇,相伴而行:
    “我们尽管是再适合不过的旅伴,但归根结蒂仍不过是描绘各自轨迹的两个孤独的金属块儿。远看如流星一般美丽,而实际上我们不外乎是被幽禁在里面的,哪儿也去不了的囚徒。当两颗卫星的轨道偶尔交叉时,我们便这样相会了。也可能两颗心相碰,但不过一瞬之间。下一瞬间就重新陷入绝对的孤独中。总有一天会化为灰烬”。
以下是书摘:
她总是觉得自己的心位于远离人们喧嚣声的地方。
人的一生应该走进荒野,体验一次健康又不无难耐的绝对孤独。从而发现只能依赖绝对孤单一人的自己,进而知晓自身潜在的真实能量。
 睡得不实。世界失去了现实性的核心。色彩有欠自然,细部了无生机,背景是纸糊的,星星是银纸剪的,浆糊和钉头触具体说来,假如我认为自己对身边某个人了如指掌、无须一一思考,因而放下心来,我(或者你)就可能被彻底出卖。我们自以为知之甚多的事物的背后,无不潜伏着等量的未知因素。
今天对我来说是最后一天,今日黄昏是最后的黄昏,天一亮,现在的我便已不在这里,这个躯体,将由他人进入。
“我满满一脑袋想写的东西,像个莫名其妙的仓库似的。”堇说,“各种各样的图像和场景、断断续续的话语、男男女女的身影,它们在我脑袋里时,全都活龙活现、闪闪生辉。我听见它们喝令我‘写下来!’而我也觉得能产生美妙的故事,能到达一个新的境地。可是一旦对着桌子写成文字,我就知道那宝贵的东西已经荡然无存。水晶没有结晶,而作为石块寿终正寝了。我哪里也去不成。”堇哭丧着脸,拾起二百五十个左右的石子朝水池扔去。“或许我本来就缺少什么,缺少当小说家必须具备的关键素质。”
而我现在置身于封闭的环状跑道上。我在一个地方周而复始地兜圈子。明明知道哪里也抵达不了,却又停不下来。我不得不那样做,不那样做我就活不顺畅。
以前你写的东西里边有很多部分光芒四射,给人以深刻印象。例如看了你描写的五月海边,就能听到风声,就能嗅到潮汐味儿,就能在双臂感觉到太阳的丝丝暖意。再例如读了你描写的笼罩着香烟味儿的小房间,呼吸就真的变得不畅,眼睛就开始作痛。而这类活生生的文章并不是谁都能写出来的。你的文章中有自然而然的流势,就像文章本身在呼吸在动一样。只是眼下还没有浑融无间地连成一体,大可不必合上钢琴盖。”
“世上差不多所有人都把自己本身放在一个虚构框架里,我当然也不例外。想一下汽车上的变速齿轮好了,那就和放在同粗暴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变速齿轮差不多。外部冲击力袭来时,用齿轮巧妙地加以调整,使之变得容易接受,从而保护容易受伤害的血肉之躯。我的意思你明白?”
“变强本身并不是坏事,当然。但如今想来,我太习惯于自己是强者这点了,而不想去理解众多的弱者。太习惯于健康了,而不想去理解不巧不健康的人的痛苦。每当见到凡事焦头烂额走投无路的人,就认为无非是其本人努力不够造成的,将常发牢骚的人基本看成是懒汉。当时我的人生观,虽然牢固而又讲究实际,但缺乏广博的温情与爱心,而周围没有任何人提醒我注意我这一点。
但以凡庸的概论言之,我们不健全的人生,甚至浪费也是多少需要的。若将所有的浪费从人生中一笔勾销,连不健全都无从谈起。
港口灯火随之越来越远、越来越小了。刚才还就在我们身边的男男女女的种种营生,已被吸入无名光链之中。边夜景给人的印象很深,真想拿剪刀剪下,用图钉按在记忆的墙壁上。
        如果你喜欢村上春树的书,那么这一本不要错过,当然,村上迷们对于他的每一本书,都不愿意错过:
“现在我们也都还各自活着,我想。无论失掉的多么致命,无论手中被夺去的多么宝贵,也无论完全变成另一个人而仅仅剩下一层表皮,我们都能这样默默无闻地打发人生,都能伸手拽过额定的时间将其送往身后------作为日常性的重复作业有时还会做得十分快捷。如此想着,我心里仿佛现出一个巨大的空洞”。

  《斯普特尼克恋人》读后感(八):真不希望每个人都只是过客

看完《斯普特尼克恋人》,最近读书真的太慢了,以至于每次看完后都会有一种自豪感“哇,我又看完一本书”其实读书到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我是忘了一开始为啥会突然想读这本书,她是同性恋小说这一点不假,不过好像村上又没有借着“同性恋”这玩意儿大书特书。堇和敏至多是在某个夜晚互相抚摸了身体而已。 我看书的地儿实在太热了,我只有猛喝水,又弄的肚子里发胀。 结局是有点意犹未尽,还以为还有十几页才结束,没想到反过来就戛然而止,后面是村上的生平,唉…… 小说前面后面都有一点情节,中间就没有了,虽然前面的内容让我挺有代入感,可到了中间部分,我真的很多地方不懂,有时候看完放下,过一会儿看,看刚才看的部分,还以为那部分没看过…… 最后不晓得村上咋扯到孤独上的,可能是我太俗,没完全弄清里面的逻辑,但是他后面写的话真的让人感同身受啊(不许说我在自我陶醉)。 不过我了解到的,好像是孤独不好,但是又有一种不得不孤独的无奈在里面,不清楚。不过说到底,“我”和堇虽然没办法在一起,但至少“我”在堇心里占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其实恋人只是个形式罢了,如果两个人之间有超越恋人的关系(你是我自己我是你本身,堇的原话),有超越爱情的情感连接,那为什么还要去执着于那么一点小情小爱呢? 有时间恐怕得再读一遍,但是其实更大的可能是,这是我最后一遍读这本书。我没有说她不好啊。堇真的让我想到一个人欸。 对了,说起来之前写过一篇叫十年的小说,里面的女主角之一也叫堇,也是同性恋,不过我不记得写那篇小说时自己有没有看过这本书。

最后随意配个图。

  《斯普特尼克恋人》读后感(九):孤独

据说,这本书在日本毁誉掺半,有人说是“做作的陈腐的比喻”。
对我而言,这本书简直妙极。
那些奇妙的比喻,简直像按照我的心情的形状做成模具而后生产出来的,一丝一毫都密密实实的契合。
各种各样的沉默用各种各样的语言语句表达出来,很奇妙的,原封不动地把某种气氛某种心情某种空气用文字再现了出来。
我所知道的作家当中,只有村上能完完全全做到这一点。
其他人,或多或少有偏差。
村上,一丝一毫的偏差都不存在。
简直就像,我所感受到的心情就那样原封不动地放在书页上一样。
说是恋人,其实我并不觉得这是一部爱情小说,虽然他开头就在说堇遇到了纪念碑式的爱。
可,就像以往的很多次一样,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一种无法自拔的孤独。
从“我”的口中叙述出来,但并不是那种自我式的情感。
而是一种宇宙洪荒式的,哪里都抵达不了的,让人绝望的孤独和徒劳。
陷入没有出口的怪圈,永远都只能徒劳的在同一地方打转。
哪里都抵达不了。

  《斯普特尼克恋人》读后感(十):致最佳旅伴

      说怀缅也实在怕矫情。
      只是久不联络后,再独自读村上,偏偏又是可称之为“孤独”之注解的《斯普特尼克恋人》,便觉得自己像是被关进斯普特尼克的莱卡狗一般,视线划开杳无边际的宇宙黑暗,投向不知所终的前方,究竟在看什么?究竟想看什么呢?又在寻求什么?所有疑问被吸入茫茫太空,无人应答。
=======================================================
       “斯普特尼克”,是五十年代第一次遨游太空的苏联人造卫星的名字,意为“旅伴”,所谓旅伴,本就充满着临时的、短暂的、偶然的、带有预示性的伤感意味。文中的敏对于堇而言,堇对于K而言,都是自己世界中最为重要,无论如何渴望永远与之相守的人,堇在被敏初次触摸头发的一瞬间便如被雷电击中一样迅速坠入恋情,迫不及待地希望得到敏,也渴望分享敏的所有过往。而K则深深地爱恋着堇,堇以唯独她能做到的方式将K同这个世界维系在一起,尽管无法分享肉体的快乐,K与堇却相互依赖得以共存。然而不论堇对于敏那种纵使自己灰飞烟灭也只能委身于眼前激流的爱,还是K对于堇,从第一次交谈时就被强烈吸引、渐渐无可自拔的痴情,相交时如何美好灿烂、光芒四射,也都将在茫茫宇宙中失之交臂,永离永别。
=====================================================
       大概孤独这东西,不懂的时候以为自己真懂,并忙于引以为荣,比如十余年前,我们第一次同读村上,轮番体验着《挪威的森林》那大梦一场,都以为自己真正理解了结尾处渡边拿着听筒不知身处何处,只得一遍遍呼唤着绿子的茫然;真正懂得的时候却再羞于开口,任其在心中板结成块,比如十余年后,我和你各自作为孤独的金属块在宇宙中渐行渐远,忍着心中的酸涩翻看《斯普特尼克恋人》,明白了即使果真如此也只能黯然接受,或许人生本该如此。
=====================================================
      是什么把如此重要的人从他们身边夺走的呢?这一切似是偶然,却又更像是早已精心谋划得完美无缺的一场预谋。从敏的猫开始,到敏另一半的自己(或许应称之为真正的自己更为准确),再到堇,像走入了环环相扣的圈套似的、以相似的方式“烟一般地”从这个世界消失了,只留下空壳般的敏和被抽离了珍贵核心的K,默默地将维持生活的平衡作为重复作业而进行,以致于这个世界的真实性都可堪质疑。K在一遍遍回忆与堇共度的时光中度日,渐渐领悟到一个事实:我们并非是在时光中一点点失去了他们,而是所有的事物从一开始便在远处某个场所已经悄然失却,所呈现出来的无非合而为一的假象,只不过由我们一个个发现其交合点罢了。唯一亘古不变的,只有孤独。
=====================================================
      曾经说生死之交也不为过。支撑彼此闯过命运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惊险关口,向别人说起这段友谊,都有份江湖儿女的豪气,重重心迹无需长篇累牍,拍拍肩膀就足够。一起看山看水看天看云,凌晨时瀑布轰鸣,默默相对,侧耳倾听;夜半时城墙寂寂,雨落无休,不发一言地暴走不止;山空无人,醉酒湖边,放声大哭,哭累了还是拨通你的电话……成长路上,你亦父亦兄亦师亦友,弥补我多年缺憾。是我听错吗,婚宴上,你的调侃几乎有父亲嫁女的感慨,让他至今耿耿于怀。
       是际遇吗?曾这般肝胆相照,却也能被这大手推远。我们的路太不同,你的企图心浑然天成,我却宁愿一生糊涂。渐渐不懂你的浮夸,渐渐走出你的生活。问候的原因只有一个,不问候,却有一万种理由。只是回想当年险些失去你,那时的我不懂,如今却能后怕到鼻尖也发红。
      若要真将孤独物化,它该是一颗凝固的琥珀,明明冰冷坚硬,偏以貌似温柔的光芒伪装,那仿佛触手可及的距离冻僵所有凝视的目光,绝望始生于此。逾期作废的话语被默默封存打包,投放进无人看管的仓库发酵风干。于是我懂了堇为何跟随月光去往彼侧的世界,于是我带着这枚如鲠在喉的琥珀,不知飘往何处。
=====================================================
      孤独,孤独,仍是孤独。为何我们非要孤独到如此地步?若孤独已是注定,芸芸众生又为何都必然要在他人身上寻求什么?结果却仍是如此孤立无助?K一遍遍地质疑自己,在孤独这个无尽深渊里一探再探,试图找到“斯普特尼克”航行的意义。他想寻回失去的所有,想去堇和另一半的敏去到的“那一侧”的世界。实际上,在岛上,他已经找到了那个世界的入口,然而说到底,那时的他并不想从此侧的世界脱身,也许出于对自己的怀疑,出于担心在那个世界并无自己的容身之地,他选择了留在这个世界,尽管在这个世界等待他的,是不完整的自己和一日深似一日的孤独。然而在孤独中,他才得以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也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和堇是何等的互相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在回忆和等待中,寻找着与堇的世界的联接点。
=====================================================
      你还是你吗?大部分时候我认不出你。除了你偶尔留言,说听到我们曾经最爱的乐曲,才痛感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早该发现,原来你的记性不差。有些话有些事,能记一半已经够用。也许我不懂的那部分你正日益强大,但我仍能与我懂得的那部分你痛快倾谈。虽然在命运的漩涡中人人身不由己,只要闭上眼睛任其流过,牢牢守住心之航向就是。即使再不能结伴旅行,看着那轮浮于天幕的月亮,略见浑浊苍白,却永远如当年山间的那轮一般沉默温柔,借一壶月影对饮如何?
=====================================================
      夜复一夜,K等着电话铃响起。夜复一夜,它如同落入海底的石块一样沉默无声。然而电话铃终于响起。对方确实是堇。同样也需要着K的堇。同一世界的同一月亮连结起了同样孤独、同样需要对方的两个人,K在此刻已经前所未有地确信,在一片孤独的灰烬中,尚有爱让那枚小小的火焰长明不灭,为了与堇同在,他可以在任何地方,那曾有的两个世界间无论如何也无法跨越的薄薄一片的障碍,再也不复存在。
=====================================================
      于是我拿起听筒,按下了你的电话号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