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间四月天》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人间四月天》经典影评10篇

2017-12-04 21: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间四月天》经典影评10篇

  《人间四月天》是一部由丁亚民 / 曾念平执导,黄磊 / 周迅 / 刘若英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四月天》影评(一):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看完了剧,不明白为什么叫“人间四月天”。林徽因写的这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也不知是不是为徐志摩写的。2000年的我,还在读小学,那时候,金鹰节,周迅很火。可是这部剧,连同“橘子红了”,我都没有看过,原因是:我对黄磊不感冒,不喜欢他的发型,不喜欢他的长袍,更不喜欢他的眼镜。2003年,我进高一,班主任是一位刚从剑桥教书回来的语文老师,她说她在英国教中文,她喜欢康河。高一第一篇课文我还记得:再别康桥。可是除了一句经典的“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便再也记不全了。当年的课上老师还提起这部剧,在同学中反响很大,恐怕只有包括我在内的很少一部分人才没有看过吧。但是,这个寒假,没有任何准备,我静静地看完了它,静静地流下了眼泪

  当徐志摩终于折腾完他的大半生,娶了陆小曼,完成了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使命——为爱情而活,却意外听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国外结婚的消息,而恩师在国内举办的酒宴竟然没有邀请自己时候,他的心,按他的话来说,可能又一次“碎”了吧。他悄悄一人回到欧洲,回到康桥,故地重游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其实,说好听点,徐志摩是个情圣;难听点,就如他的恩师梁启超在他和陆小曼的婚礼上致辞那般不堪。好在,上天是公平的,折了他的阳寿,洗去了他在人世间的罪恶,也为他免去了尘世的污秽和繁琐。这个看剧过程中,我恼他抛弃张幼仪和还未出世的小儿子,我笑他因为冲动离婚却并没有换来与林徽因的婚姻,更不齿他“欺朋友之妻”陆小曼,可是到了最后,飞机失事,伴随着三个女人心碎,我莫名的哭了,也许,徐志摩,这个人,女人是很容易爱上的。只要他不来骚动你的心,那感情是淡淡的;否则,必然会要爱得轰轰烈烈

  《人间四月天》影评(二):四月天

  “念你的时光比相聚长,怨你的界限比爱短,给你的逃亡无限宽广,直到你心慌……”

  这是一首《四月天》,刘若英为《人间四月天》凝心而唱,最终却未能入选主题曲,取而代之的是林忆莲的一首《飞的理由》。

  也许最好的终不得被发现,如那些深沉的爱,从不被察觉。

  我听闻歌声背后隐约而现的那个女子,她站在四月滴雨的窗前,一双波澜不惊的眸。我看不清她的样子,她凝望的身影在雨窗滢滢的水波里流动。这个女子,她叫——张幼仪。

  第一次认识她是因为那些模糊的关于《人间四月天》的记忆。那个女子取下脖颈上的项链,打开那心型的坠子,望着里面嵌着的那个戴黑框眼睛的男子的照片羞怯地笑出声来。她出嫁了,因父母之命。火红的盖头下她第一次挽起少妇的发髻,额前的一缕青丝形似玲珑的桃花瓣。她像所有的新娘那样露出甜美的笑意,而掀起她盖头的那个人,自此刻起,就从来未改变过对她的鄙夷。

  又是一桩封建包办的婚姻,发生在一个传统的中国女子与一个自由浪漫的诗人之间,仿佛已有意料之中结局。只是我不明白,与千百年来不幸的婚姻中为什么隐忍退让的总是女子,无情相忘的总是男子?

  对于男子而言,也许唯有不能得到的才是最完美的,譬如林徽因;然而得到的,未必就是能携手终老的,譬如陆小曼。只是,他从来都不会在意自始至终存在于他身边的。有多少错误便这样筑成了。人,总不愿意相信天命,但或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圆满啊。

  诗人,诗人是一种癫狂的境界吗?他可以抛弃身怀六甲的妻子,转而狂热地追求另一人。我看不见他说的所谓“美、爱、自由”,我只看到冷面无情的自私。她只是沉默着接受了所有的一切,被人说成是柔弱可怜的弃妇。然而这并不是懦弱,这是一个女子因爱而慈悲宽容的心。多少年来,有多少沉默中固守着这份对爱的传统虔诚的女子,才成就出那些须眉男子伟岸挺拔的身影。我听到无声凉夜里一丝轻惋的叹息。

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张幼仪

  “我是来问你,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

  她说她不懂这话的意思,但是她做到了。她一面默默承受起中国近代离婚第一案,一面做起了徐家的义女,替徐志摩照料双亲,为徐志摩抚养儿女。我不知道一个女子能做到如此,除了爱,还能因为什么原因?她爱得深沉,她的爱无需言语。不论他怎样无情,她认定他是她的至亲。

  一墙之隔,这边是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新房,那边是张幼仪和徐母所住的地方。欧式的房间点缀与中国传统家居的陈设对比出新人的欢喜与旧人的凄凉。我不知道在这样的家庭中她如何维系和睦的气氛,我不知道在无人知晓的长夜里她有没有失声恸哭?她怎能做到?爱,到底是什么东西?我的泪不是因为怜悯,我叹她这样的坚强,我叹她爱得如此无私伟大

  她是个传统的女子,她更是个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女子。离婚后,张幼仪赴德国留学,归国创建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成为中国第一个女银行家。后来从商从政,名贯一时。她不是徐志摩一眼认定的“乡下土包子”,只是徐志摩从来不曾试图去了解她。这是她成熟后的蜕变,传统美的心灵与现代意识的不懈追求造就了中国女子式的唯美。

  然而,人们记得最深的,依然是关于她悲戚的爱情。

  犹记得《人间四月天》里这样的情景,张幼仪坐在火车车厢里凝望窗外流动的风景,那一幕平静如画,正是歌中唱的:如果这个时候窗外有风,我就有了飞的理由;如果这个时候窗外有云,我就有了思念借口。

  她手里握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是她和徐志摩早年的旧照。那时,她大概是在伦敦,正是四月天,带伞的思念。车停了,她拾起身旁的雨伞准备走,一位侍者捡起掉在地上的东西,叫住了她,说:“小姐,您的照片。”

  这世上,又有多少爱可以重拾?

  《人间四月天》影评(三):永远,四月天

  这部电视剧上映的时候,还在读中学,看的断断续续的,因为喜欢林徽因,就一直好想把这部电视剧重看一遍。谁知一拖就是好多年,直到今天才看完了最后一集。

  这么多年,存在脑海里的人早不是最初的模样。电视剧也没有记忆中的那么好看了。果然,很多东西不能回头看。这么多年,看过了林徽因传,陆小曼传还有她们的作品,作为徐志摩爱过的女人们,她们的人生阅历丰富不亚于那个为爱痴狂的徐先生。

  如果早知道林徽因是东大建筑系的创始人之一,当年说什么也会考家乡的大学,不往外跑。后来,一直不觉得林徽因爱过徐志摩,倒是因为她和金岳霖的感情唏嘘不已。有那么多人爱着,她应该是幸福的吧。

  不能以爱人的身份在你身边,那你给与我友情,这样也好。电视剧,最后的最后,病床上的徽因最后的愿望是见见张幼仪和他的孩子,这,是她藏了多少年的心结啊,电视里,她拉着她的手,说,对不起,那年在康桥。周迅的大眼睛含着泪,楚楚动人,刘若英隐忍的表情,我还是忍不住哭了。

  依稀记得那一年,你的,我的,年轻岁月

  《人间四月天》影评(四):无法定义的徐志摩

  看这部电视剧时,断断续续。此剧节奏缓慢,平平淡淡,但很重视细节。其间一直在想,到底应该怎样评价徐,该喜欢还是不喜欢。

  他幼稚固执。对张幼仪,他坚持拒绝,没留一点余地。其实,若他肯耐心了解,未必一定不会爱上她。当然,若不是他一再执意离婚并大张旗鼓,甚至让她一人在德养育彼得并承受失子之痛,恐怕也不会成就日后的商业奇女子。

  他痴他傻。对陆小曼,他一再纵容。她花销无度,她大小姐脾气,她贪玩不懂持家,从不关心丈夫对饮食衣着起居,她空有才气却慵懒不雕琢。她其实只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空怀一颗爱她的心,心疼她胃痛竟可以纵容她吸食鸦片并与翁瑞午保持暧昧。为她奔波赚钱却仍日日入不敷出。可他一刻不曾放弃她。他痛苦,他疲惫,却仍痴痴爱着。

  至于他与林徽因,为心目中,是天造之合。乃至后来他为她离了婚背负世俗压力,她竟仍选择屈从传统的伦理,让我有些不解。不过,换位思考,或许的确理应如此。但她的的确确是爱着他的,这点,我不怀疑。

  但他却是极勇敢的。他为爱而生。他可以为追求爱情背负一世骂名,为追求爱情奔波劳累。他是值得敬佩的。他为爱而死。他死于飞机失事,去是为了赶徽因的讲座,飞是因为小曼带给他的拮据生活。片尾思成对徽因说,即便他先知飞机会失事,他也一定会坐,因为他答应了你,这便是志摩。

  志摩深爱着爱情。他追寻着真爱一路前行。他说爱飞翔的感觉,于是最终,他是飞走了,片中的背景音乐无一丝哀伤,很合我意。他是在他深爱的感觉离开这个世界的,我甚至在想,这会不会是他给世界开的一个玩笑。他疲于生活之琐碎,迷惑于爱情与现实的矛盾。他累了,所以他选择这个柴米油盐的现实世界,去寻找他的理想。他其实并没有死,也许还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继续热情着,找寻着。

  胡适说,一个在天上阴晴圆缺,一个在心中光芒四射,但那是两个月亮。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屈从现实了呢,还是仍甘愿为了一日的光芒四射,苦等二十九个夜,即便唯一那一日的光芒,可能也会被乌云遮盖,我们再无从知晓。

  再说说幸运的他身边的女人。

  张幼仪。值得尊敬的女人。她恪守妇道,有情有义,坚强自立,善始善终。当然,她日后的强大,有一部分原因也出自她内心的传统观念,包括后来她与志摩成为一生好友,两肋插刀

  林徽因。她没有选择志摩,真的让人惋惜。若非如此,便是一对神仙眷侣,恐怕也不会有日后陆小曼的出现,让徐的才华被生活所累,也不会有她婆婆对她的成见和婆婆病逝后她的内疚。她也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但她与思成最终的志同道合,也算是让人欣慰了。

  陆小曼。并不喜欢她。她也热烈地爱着,可却无法超越她爱她自己。她任性,自私,懦弱地放纵自己。的确,她的伤痛也有一部分源于她为志摩付出的代价,但这代价是两败俱伤的。她是公主,公主和流浪诗人,没有好结果。

  志摩和幼仪,幼仪输了;和徽因,志摩输了;和小曼,两个人都输了。

  但至少,归根结底,在这一生中,他真真正正轰轰烈烈爱过,奋不顾身义无反顾,已是无憾,已是强过这世界上的大部分人。

  这便是志摩。

  《人间四月天》影评(五):你爱那一片虚空

  第二次看《人间四月天》,第一次的似懂非懂已经意识模糊了。但有一些画面温故起来还是熟悉,比如张幼仪第一次来到欧洲下了船坐在行李箱上等待徐志摩的情景,比如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康河泛舟的情景,还有陆小曼的耀眼娇嗔。

  来说说这三个女人吧。

  张幼仪是最认命的那一个,父母让她嫁她接受,徐志摩不爱她她接受,离婚后她随哥哥去了德国一个人带着孩子适应异国的生活她接受,彼得死后她回国继续做徐家的女儿服侍以前的公婆她接受……如果说开始的时候这种接受来自于传统中国女子的美德,那么后来的接受便是经历过之后的淡定从容。她说,过山过水走过去就是了,看看后面还有什么更坏的。张幼仪的一生是隐忍的,她一路学习成长,没有欢愉,却也走得沉着坚定,当然这种坚定不全然来自于她自己,我想若是没有徐家的支持和她哥哥的帮助,她也可能仍旧是那个整天深闺里不见世面的小妇人了。

  林徽因是才女自不必多说。徐志摩曾这样评价林徽因,说她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她浪漫多情,却也严谨工整。因此,她只可许徐志摩一颗心,却不能许他未来,她爱徐志摩,但也不愿受爱情的迷惑,她要的是心灵的安宁,生活的安逸,她追求美,却是与生活的结合。她是羡慕徐志摩的,因为她没有那种追求自由不顾一切的勇气,她也正是这样的了解自己。林徽因选择了梁思成,而只和徐志摩保持友谊,因此顺理成章。

  陆小曼是敢爱敢恨的女子,在这点上他与徐志摩是契合的,因此一拍即合。她打扮入时,多才多艺,真实不造作,她为徐志摩离了婚,虽然婚后二人的差异引起了摩擦和不悦,但是徐志摩此时也懂得了陆小曼是他的责任,没有离开她。可以说,陆小曼是徐志摩最真实的一段生活,但在这段日子里,他却迷茫了,自己选择的爱情和婚姻里,他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个时候,也许他有那么一点想起了张幼仪的好,还有他从未相守、念念不忘的林徽因。

  李碧华说:“他爱的不是‘某个女人’,而是‘心中的理想’。一旦成功了,马上有了幻灭感,这也是徐志摩的悲剧性格。幸好他死于风华正茂的盛年,否则不知如何过日子。”

  “我们最初就是飞了来的,有的做完了事还是飞了去,他们是可羡慕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在徐志摩有限的生命里,他为了感情不停漂泊,不知道是谁,也不知道是在哪里,他为着自由奔波,却不知道自由也会是茫然,也会是凄楚。他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心中装着的是爱的理想,可那爱却无所依。

  《人间四月天》影评(六):离婚之后的华丽蜕变

  我向来是同情张幼仪的。

  在我们印像中,幼仪嫁给一代风流才子徐志摩,她是如此幸运。志摩是那样的罗曼蒂克,那样的才华横溢。但只有幼仪知道自己在丈夫心中的地位。“那河畔中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仔细读来志摩的诗是那么令人感动。可新娘不是她。在志摩心尖跳舞的也不是她。曾经是那么用力用心用情的去爱,去付出,最后还是以这般结局收场,实令人心碎。

  曾记得志摩与幼仪初结连理之时,志摩就嫌幼仪土气。同样是受高等教育知识分子,这对幼仪来说是多大的嘲讽。一个大家闺秀被嫌土气,可笑!但她天真的以为只要坚持下去,以真心换真心,有一天她会被志摩接受。当她看到志摩与大美女林徽因在一起时,她的梦灭了……

  于是,民国第一离婚案产生了。或许在今天看来,离婚是何等普便。但在那个年代则意味着一个女人被休。而她一直以来恪守妇道,简直被休的莫名其妙,但她似乎早已知道这般命运,没有一点犹豫签下离婚协议书。这是解放志摩,同时也是解放自己吧!

  终于摆脱婚姻的桎梏,尽管她是如此不舍,也是该放开的时候了。生命不该因一个男人的离开而终结。于是幼仪绝决的签下离婚协议书。这是中国第一份离婚协议书啊!即使眼含热泪又如何,“毕竟解散,烦恼难解,烦恼苦结。来,如今容颜喜笑,握手相欢,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这是她那一刻的无奈心情吧!

  我从来是敬佩幼仪的。离婚之后,她向学术方向发展深入学习德文。同时她以一女儿身,驰骋商界,开办服装公司,同时拓展经营领域,大刀阔斧的向金融界迈进。

  幼仪是如此坚强。她的华丽蜕变令所有女性汗颜。但是幼仪却生活在了旧社会。在民国,这样的转身却颇遭诟病。一个女人不在家相夫教子,却出来出来抛头露面。此时的流言蜚语漫天飞扬。她堵不住众人的悠悠之口,但她自视问心无愧,无论对徐志摩还是自己。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做好一行。在她开办服装公司期间,她不断引入欧美新式服装,她的店成为当时一流名店。在上海社交场上,海上名媛,大家闺秀,无不以她的衣服而自豪。同时,她在上海金融界也崭露头角,名噪一时。属于男人的世界有了幼仪的立足之地。

  这就是张幼仪,一个勇敢放手的人,一个永不服输的人,一个强烈目标感的人。她的华丽转身告诉每个人:只要勇敢坚强,永不服输,成功可以复制。

  《人间四月天》影评(七):文艺的毒

  每集长达50多分钟,用《小城之春》的节奏拍了一部20集的电视剧。

  台词太文艺,部分桥段太写意太抒情化,以至于这剧可以像戏曲一样听。当然,也会有人像戏曲一样,快进乃至换台。

  从商业流水线的角度看,这其实是一部青春偶像言情剧。这种剧通常由帅哥靓女出镜,由造型师化妆师摄影师完成主要任务。但此剧不是。慢节奏将演员的一切行动如书法般放大,一些演技拙劣的演员会因此在摆造型与瞎比划之间来回切换。但此剧不是。款款伸手或者兴奋激昂,缓缓踱步或者欢呼雀跃,表演很棒!在内心的复杂来说,张幼仪的戏很棒!那些曲折变化,欲说难说,乃至气质思想的转换,太出色了!从唯美的角度来说,是永远的康桥!

  只给四星,是为了救下一些人,少中文艺的毒。

  《人间四月天》影评(八):我想恨他,却又恨不起一个情种。

  2013年5月6日写我竟不忍心下笔,因为我不知从何说起,但,又怕会刹不住笔。我想谴责这里面的每一个人,可我又对每一个人都爱得心疼。从一开始看的情绪波动,到最后我归于平静,或许正如徐志摩所说,他就是为爱而生,只为在茫茫人海中寻访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幸;不得,命。

  虽然用的是林徽因的诗名《人间四月天》,但主线还是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只不过,徐的爱情故事里,自始至终都有林的影子在。在徐这一生中,他所爱的三个女人,都有着如此鲜明的个性,而且差异巨大,他将世间所有不同的爱尝了个遍,然后悄悄地离开,不带走一片云彩。

  张幼仪,从一开始的不起眼,到最后我的最爱;林徽因,从头到尾对她的感觉没变,就像她给人的感觉,一直有些压抑;陆小曼,从一开始的同情,到最后的厌恶,是的,厌恶,似乎一切都被她搅了,包括徐志摩的命,虽然这不是必然的,但她的确不讨喜。但后来,我想,我对她们三个人的爱都是一样多的,因为她们都真心地爱上同一个男人,只不过她们的命运是因为徐而改变。所以,如果我要恨,我应该恨徐。可对如此一个情种,我又真心恨不起来。

  但有一点我要谴责徐,你可以选择不爱张幼仪,嫌弃她,并抛弃她,你不尽丈夫之责,又为何行使丈夫之权,你不喜欢她,你还和她行床笫之欢,两度让这个女人怀孕,这确实放在哪儿都说不过去,这样的自私该骂,该被痛骂。不爱一个人,还会碰他吗?这一点我想不明白,或许男人女人在这一点上真的不一样,女人会忠贞自己的身体,可男人会听从自己的身体。徐志摩的情感细腻和他的才华是我所欣赏的,但我不赞同他处事的方式,如果要向往婚姻自由,那一开始就应该拒绝父母包办,彻底地与封建包办婚姻抗争到底,为什么要伤害一个无辜的幼仪,伤害一个人的感情是多么可耻,更何况是一个为他付出那么多,那么爱他的女人。为什么要让自己背上负心汉的罪名。他的幸福和自由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可若没有与徐的结合,林的一生又怎会如此精彩,正如她所说,在去国外之前,她什么都怕,后来,她不知道什么叫怕。这就是人生阅历对一个人的改变。

  看徐和林在康桥热恋的那一段,总有种老男人诱拐未成年少女的感觉,油嘴滑舌,满腔文艺,可林再高傲,还是抵挡不住这康河一般的柔波。他们是天生会走到一起的,否则哪来那么多美丽的诗篇,以及后人们津津乐道的爱情。难以想象,那个年代的他们,靠着一封封信,传达着每一个惊心动魄的现状,好的坏的,信就是唯一,信就是一切。

  剧中,还有那迷人的旋律,两断重复播放的背景乐都是大学时我上台表演舞蹈的曲子,舞步依稀记得,可却再也舞不出当年的模样,那时我的笑脸,是否藏进某个人的眼眸之中,只是簇拥的人群,使我丝毫没有感受到那股灼热,至今,我是否已被遗忘,再也得不到主角生涯。

  所有的美都在追求的过程,在得不到的过程中,当得到后,一切的爱就会慢慢淡了。不管是否为爱而生的人,都必将经历这样的辗转,爱,竟不是全部的人生。

  《人间四月天》影评(九):手心的茉莉

  夜已深。

  他两颊绯红,眸子里闪着快活的光。穿过长长的青石小道,穿过过往的离合悲欢,仿佛穿过了一个世纪那么遥远。他敲开她的门。

  她微微低头,却抬起一双清亮的眼睛,怔怔望着他。她的脸上没有表情。

  “伸出手来,”他说,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平和稳定。

  她嘴角微微一动,抬起头来,眸中的清光映入他的眼底。终于,她什么也没说,乖乖伸出一只手。洁白纤细的一只手。

  “两只手。”他的语气急切而不容质疑。

  她迟疑了一秒,还是照做。

  他微笑了,将两只手从长衫袖子里拿出来。朵朵洁白的茉莉花像雪花一样跌落到她温热的掌心,融化成缕缕清香。

  “晚安。”他笑出声来,转身离开,奔跑,雀跃,回头,像个顽皮的孩子。

  而她依然怔怔地站在原地,伸出双手,捧着洁白的清香,捧到银色清辉洒满她月色旗袍,影子模糊像一条水草。她的眼里有康河的柔波,有星辉下的少年,有十六岁的自己。还有泪水,缓缓滑落。

  人生若只如初见。

  ——取自《人间四月天》第九集

  2014.7.30

  《人间四月天》影评(十):为什么而慈悲——张幼仪

  如果有人看百度大神的百科这样的技术文字也能想流眼泪的话,可能就是我这样的文艺小青年儿了。

  我想这话大概是从《小脚与西装》里面出来的,张幼仪说,她怀孕两个月的时候,徐志摩跟她提出离婚,想和林在一起。她不同意,去投靠二哥。徐明知道他在那里,却一直装不知道,没有联系过她,并没有问她一个女人怀着孩子是怎么过那八个月的。

  后来他来找她了,原来是来找她签离婚证书的。这个时候她刚生下二儿子,张幼仪很果断的签了,然后带徐志摩去看刚出生的儿子,据说徐志摩贴着玻璃看着孩子,看得很销魂。然后就走了。

  张幼仪说了这样一句话:他始终没有问我一个女人要怎么样养大儿子,我一个女人在异国他乡怎么生存。

  就这样,连生活费,儿子的抚养费都不用出,我们的诗人很潇洒的蹿得无影无踪。

  还好,真的还好。

  试想一下,如果张幼仪不是张家的小姐,没有一个非常富有的娘家和几个非常BH的哥哥,她一个小脚女人,不懂外语,要怎么生活,还要养活孩子。

  不用想,也许是饿得极了带着孩子一块跳河自杀了,要么是为了孩子不饿死而堕入风尘。

  可是张幼仪是上海一个富豪的女儿,几个哥哥弟弟都是民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非常优秀的领导人,所以她不用发愁儿子怎么养大,自己怎么生活。

  可是她没有了爱人,孩子没有了父亲,这些是娘家和金钱能给的吗?

  一直到小孩得病去世,徐志摩才内疚的赶过来,说了对不起。

  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这样说:她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现在什么都不怕。。。。。。

  在她的名称前边除了是中国头一个与丈夫使用《民法》离婚的女人以外,鲜有人知道,她还是中国第一位女性银行家。

  最近一直在天涯看八挂,今天有人提起《人间四月天》里面刘若英演的张幼仪,一张张截图,让我想起来,当年是冲着黄磊和徐志摩去的,却摒弃了这两个人,爱上了刘若英和张幼仪。

  按照徐志摩、林徽英、凌淑华这一类的人来说,张幼仪不是个才女,她也不是张爱玲、冰心这样的女文学家,甚至连偶尔写写小稿的陆小曼都比不上。所以关于她的风花雪月也流传下来的很少,很少有人八挂她。通常说起来,也就是说她是徐志摩的前妻,如何是因为老土而被抛弃的。

  所以在世人眼里面,大多人都信了徐志摩的那句话,加上中国特色,都认为包办的婚姻都是同样的,女方肯定是目不识丁,而且没有灵魂没有思想,只不过是那些文学家、诗人、伟人人生中一段痛苦的回忆和绊脚石。

  张幼仪将自己的一生分为“去德国前”和“去的德国后”——去德国以前,凡事都怕;到德国后,变得一无所惧。

  我喜欢他的这种一无所惧。一个什么都不怕的女人是非常可怕的,我喜欢她去德国后的这种状态和回国后的一切:

  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1926年夏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带长子阿欢去北京读书,直到张母去世,她携子回沪。经时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使她在上海衣食无忧。

  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我也喜欢她回国后对待徐家二老的态度,徐大诗人不消的时候,她这个前儿媳给两位老人风光体面的办理了后事。

  我也喜欢她在威风八面又发横财后辉煌的到了晚年的时候,还时刻记得自己是个应该遵守三从四德的女人。

  在家从父,她嫁给了因为贪图她家政治地位的徐志摩。

  出嫁从夫,她很果断的在徐志摩变心的时候签了离婚协议。

  夫亡从子,她在53岁那年遇上一个对她好的男人,准备再嫁的时候,写信给在美国的大儿子。她说:我是个寡妇 ,应该听我儿子的话。

  阿欢的回信催人泪下:“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谁说张幼仪不是才女?她形容自己的一生:“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