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棋王》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棋王》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3-11 12:25: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棋王》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棋王》是一部由严浩 / 徐克执导,梁家辉 / 岑建勋 / 严浩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棋王》观后感(一):我国主义之后是什么?

  我并没认真读过马义的书籍。我只看过概论。。。

  这么说真理一定会消亡并且再次重生?

  那么共产主义之后是什么?

  共产主义是不是这样的,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

  我们可能会如何呢?可能最先会满足是所有人的基本物质需求。

  再满足通过手段满足虚假的满足精神面的需求并满足所有物质需求。

  再满足所有需求,不过可能中间还会有个真正满足精神面的需求但是不能满足所有物质需求。

  喝喝 为什么不呢?这应该是大势所趋吧?

  如此。。。 社会的使命也就圆满了。社会对于人类的使命也就达成了。

  那么人类会有什么使命呢?人活着为了什么?

  这个命题通过共产社会,抛开了社会的因素之后他是什么样的存在?

  就如同出了尘世。。。

  悲剧了! 我出现瓶颈了! 呼救呼救!啊~~~~~~

  《棋王》观后感(二):向左?向右?

  我没看原著。只是百度了下。

  两部小说揉编而成。

  乍一看,梁家辉是编剧。

  看完此片后,觉得梁家辉很聪明。

  故事情节便不再叙述。

  我们不是港人,并不能看懂其中。

  但我,似乎能看到点东西。

  回归后。

  向左?大陆。

  向右?台湾。

  文革中的大陆,经济腾飞的台湾。

  强烈的对比,香港回归后是什么样。

  至于你们说什么批判文革一类的,其实他们只是表述事实而已。

  最后棋王和小棋王的对话贯穿了整部影片,也是中心。

  梁:你知道他们正在找你吗?

  小:我知道,因为他们想知道他们将来会怎么样。

  梁:对,只有你才知道。所以他们急着找你。(沉默了一会)我们继续走。

  只有继续走才知道将来怎么样。

  罗大佑的歌词也体现了:分不清左右还是向前看。

  它能作为一个香港电影节的闭幕电影,是因为它引起了当时港人的共鸣。

  回归后。

  向左?向右?

  题外:

  梁,并不是他演角色,而是角色演他。

  《棋王》观后感(三):从爱人同志到棋王

  说来也是神奇,第一次见到《爱人同志》这首歌,是在一篇小说里,两个完全不是一路的人相爱了,绝望却执着。而这首歌,正是一人告白时唱的曲子。当时看到歌词的时候,只是觉得这歌词好搭故事情节,比起情歌,更像是反抗世界的战斗宣言。

  前几天,机缘巧合下听到了真正的歌声,立马被从头到尾的摇滚和亢奋震撼到了,就去搜了搜这首歌的背景:原来,罗大佑这首歌是给1991年的电影《棋王》作的主题曲。嗯,《棋王》?难道是阿城那个?于是我又去看了看这电影的信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严浩、徐克、梁朝伟、金士杰、岑建勋,都是港台两地的牛人啊,可是剧情感觉上和《爱人同志》这首摇滚歌毛线关系也没有啊。看了看电影简介,决定还是把阿城的原著拿来读一读。读完以后,嗯,高手过招的感觉和徐克还是很搭的,但还是和这首歌风马牛不相及啊。所以,本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我顺便把电影给看了。

  怎么说呢,看完以后最大的感触就是,罗大佑真是牛逼,这首歌配这部电影真叫绝配。电影开头五分钟简直就是这首歌最贴切的MV没有之一。而电影里穿插的变奏,以及电影最后的抒情版渐变到最初的摇滚版,不得不用当年高考阅读题的套路来总结——“首尾呼应,升华主题”,而这首歌所表达的就是穿插整个故事的精神。

  电影的棋王是由两个故事融合而成的,一个是阿城的,一个是台湾作家张系国的,两个故事的交叉点是岑建勋演的倪斌的小表弟程凌。故事很简单,看豆瓣剧情简介就能完全明白。然而这电影想表达的,和小说完全是两回事。

  小说的核心是八个字——“何以解忧,唯有象棋”。无论什么时候,王一生都是棋呆子,无论是在火车上,还是再同时迎战九人的时候,他始终如一。而小说给我最大的感触,也就是小说最后的一段话: 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

  相较于小说的最后“我”通过棋王悟出的道理,电影却是从两代棋王中给了一份不确定中的确定。

  它强化了小说的社会背景,和另一条线的台湾一对比,再加上从头到尾的广东话,使得其政治意味很浓厚(无论是当时看还是现在看)。一方面,这是港台人对大陆那个年代的特别的情绪吧,无怪乎很多影评里都提到了符号化,所以才有了“在这批判斗争的世界里,每个人都要学习保护自己”;另一方面,这首歌、包括这部电影的创作年代就十分敏感,三地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变革,而在变化的洪流中该何去何从,正是应了歌词“怎么分不清左右还向前看”。然而,交织着两个故事,最后还是给出了答案:

  王一生:“你知唔知佢地搵紧你呀?”

  小棋王:“我知道,因为佢地想知佢地将来会系点样既。”

  王一生:“啱,只有你先知。所以佢地系度搵紧你。”

  王一生:“我们继续行。”

  这里也是呼应了歌词“悲欢离合总有不变的结局”——无论结局是悲是喜,只有继续走才知道。

  除开背景,人物对白的很多原创情节也都值得琢磨。

  一个是在火车上,画家和王一生的对话:

  画家:“哎,棋盘打横睇咩?点睇呀?”

  王一生:“好多样野打横打直都系唔顺喇,唔顺也都要睇到顺啊。”

  一个是在车轮战九人时,走棋的步数也是别有深意。

  的确,《爱人同志》是一个宣言,一个对迷茫未来的宣言。歌词如下:

  每一次闭上了眼就想到了你

  你像一句美丽的口号挥不去

  在这批判斗争的世界里每个人都要学习保护自己

  让我相信你的忠贞爱人同志

  也许我不是爱情的好样板

  怎么分也分不清左右还向前看

  是个未知力量的牵引

  使你我迷失或者是找到自己

  让我拥抱你的身躯 爱人同志

  喔~边个儿两手牵

  悲欢离合总有不变的结局 啦~

  喔~两手牵 不变的脸

  怎么都不能明白我不后悔

  即使付出我青春的血汗与眼泪

  如果命运不再原谅我们

  为了我灵魂进入你的身体

  让我向你说声抱歉 爱人同志

  哦呵 永不后悔

  付出的青春血汗永不后悔

  哦呵 永远爱你

  天涯海角 海枯石烂 永远爱你

  《棋王》观后感(四):最有野心的电影

  其实这部电影的野心之大,超出你的想象。把没有关系的两部小说揉和在一起,看似荒谬,实际上是为了它的大野心。如果在一个比较严厉的审查制度下,那么它不仅仅在中国不能上映,在西方国家也不能够上映的。

  以批左为主力,以批右为辅助,两个一起批,既批判了专制的虚伪,又批判了资本主义的贪婪。普通人夹在这个基本没有中间线的地方,左右由不得你选。如果只是简单的各打五十大板,那么这部电影还是限于中庸主义了。可喜的是它没有,它先是利用一开始的台湾商业社会反衬以前的大陆是多么的贫困无知,可是到后来,又批判了台湾商业社会的利益至上残酷无情。

  每个人既是棋子,又是棋手,既是迫害人,又是被迫害人。秃头胖子是棋手,因为他能帮女主角变回女主持人,他又是棋子,他限制于教授。秃头胖子是利益获得者,他得到了女主角的青睐,结果后来又被抢走了。只有天才(非凡人),才超脱于左与右和这无限死循环。

  《棋王》观后感(五):棋局人生,如梦如烟

  严浩的这部《棋王》不失为一部佳作,似乎在长时间被严重低估了。制作人硬是把钟阿城的《棋王》与张系国的《棋王》溶合成一部电影,在文革悲剧与台湾都市之间的转换,这显得非常唐突,很别扭。文革部分深刻、内敛,感人至深;台湾部分直接陷入了庸俗了港台都市剧,很像90年代的港台剧情。

  把两部分结合起来要找到共同点,而不仅仅是的两个相同的书名。丁玉梅看到偌大的霓虹灯广告换人了,为了生活她不得不屈身于刘教授。灯红柳绿的都市之中,优胜劣汰,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做些出卖自己灵魂的事。

  “做人不想输就一定要赢。”丁玉梅说。

  刘教授说:“不对,你们根本没有权力悬着输赢。这个世界很少棋手,更多的是棋子”

  丁:“节目内容本来就是假的,我不可以输。我愿意做你的棋子”

  刘:“好,欢迎做我的棋子”。

  在文革部分,倪斌本来因为好棋,身有心脏病,却因身高高被强行安排去打篮球,打不好又被人鄙视奚落。为了救出王一生,忍痛把家传乌金棋子拿来贿赂秦书记。大雨中,倪斌感叹人生如棋,做人实在是世事难料,身世浮沉,如人家手中之棋子。这里金士杰演的真的好,把倪斌的无奈和痛楚体现的淋漓尽致。梁家辉饰演的王一生,也是非常出彩。(话说梁当时真的很帅,小时候看过他和刘晓庆的一部火烧圆明园的片子,当时我妈就挺迷他的)王一生的悲剧在于,他是一个棋痴,但是在一个悲剧的时代里被非人性的环境所拖累,无法自主,甚至连温饱都无法保证,更谈不上下棋了。而这一切只是因为他们活在一个非人的时代。很有意思的是,片中的文革片段无不影射这样的主题。开场那一段长达5分钟的天安门狂热,老百姓锣鼓喧喧天,热泪盈眶,无脑式崇拜狂人,一副与资产阶级水火不容,你死我活之相。纪录片的风格加上那一段激情四射的配乐,(不知道歌名叫什么,隐约听到些许歌词)很纯粹很给力很歇斯底里,就知道这部电影有多么的内涵了。这段戏现在看起来都很后怕,这是一个疯狂的年代。毛在后期仍然这么的冷峻霸蛮,首都一些青年仍然这么狂热,到处存在革命和流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如果不改革,迟早革命,不只是鸡犬不宁而已。火车上的女红卫兵发现的一切“四旧”的书籍,广场上宗教的信仰的所谓牛鬼蛇神的批判,王一生仅仅因为如厕的时候撕了大字报而入狱,都显得这一切这么的可怕。另一方面,王一生在火车上的粒粒饭粒无不珍惜的吃了下去,仿佛怕人抢似的,阿城在饭堂的刮油,用手指头来来回回把那个油勺仔仔细细的凯了一回又一回。他们是这么渴望有饭吃却又不能把握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生存非常艰苦的年代。金士杰饰演的倪斌和梁家辉的王一生这几段对手戏非常的精彩,这也是影片中最感人肺腑的些许片段。他们在变态年代中苦中作乐,苟活人世,以及对象棋的痴迷,几个被迫于残忍命运弄人的聚集在一起的友人,实在令人动容。最后他们的友谊在王一生大战九大棋手的故事中升华了,只有这一刻,王一生才找到了自己,他用颤抖近乎疯癫的神情满意的注视老棋王,与之握手,和棋,仿佛心愿已了,纵死亦无憾了。

  这几段戏拍的很有徐克武侠的韵味,那节奏,那配乐,那慢镜头,那古典柔和的画面,有着非常的浓厚的侠义情怀。(一度梁家辉那姿态真像是武林高手对决)

  回到台湾神童大战刘教授,仿佛当年释小龙那种感觉,完全陷入了庸俗了台湾商业片。我个人感觉这也是本片的最大败笔,就是单纯为了结合而结合。其实二者只是名字相同,都是下象棋,但是环境和主题不一样,所以给人很突兀的感觉。阿城的《棋王》是严肃的现实主义,张的《棋王》有魔幻主义的感觉,神童也绝对的神化了,能预知未来,简直无所不能。最后王一生和神童在一起“仙化”了,影片在这里才直接点题。

  王问:“你知道他们在找你吗?”

  神童:“我知道,因为他们想知道将来会怎样。”

  然后结束,画面又出现文革和现在都市芸芸众生相。楚河汉界,人生如棋,棋局难料,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棋子,在强权社会里为图一餐饭饱而做牛做马,在弱肉强食的竞争社会中,为求生存也不得不低头昧心,都无奈而真实的反映了普通人的人生。所以从主题上看,这是一部很有内涵的电影。

  令人惊讶的是,这电影,梁家辉居然是编剧。当时梁的演技还略显得青涩,没有后来的内敛,但是已经很不错了。可见其才华。有人说梁家辉演什么想什么,是中国的德尼罗。我认为他确实有个资格对得起这个评价。

  阿城的《棋王》一直很给力的。是该找个时间好好看一下。

  那歌曲究竟叫什么呢?适当的时候出现真很切题啊。

  《棋王》观后感(六):宁死也要死在棋盘前

  我哭了,哭的一塌糊涂。这部电影在我心目中绝对可以在华语电影中排到数一数二的位置,遗憾没有早一点看到。独自一人在异国求学,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到处找电影看。虽然痴迷于电影,却鲜有影评,主要是我过于懒惰,有时候兴致来了也不过写写感想罢了,算来这篇还是我在豆瓣上写的第一个影评。

  我也下棋,不过和影片不同,我下的是围棋,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下,下了二十几年了。虽然也有过很长时间不摸棋子,也曾有过放弃的想法,但后来逐渐发现,即使没有成为专业棋手,围棋也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那种感觉没有多年棋龄的朋友是无法体会的。多年走来,我参加过无数个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比赛。曾几何时,等待多年就是为了那么一个机会。当我端坐于棋盘前,也确实有过那种任他地覆天翻,我也心静如水的境界。那种全力争胜,就算死也要死在棋盘前的气概。

  一般人会觉得棋乃小技,下棋就是玩物丧志,就连我父亲也时常这样说我,可对于下棋的人来说,这棋中的奥妙又岂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更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当然了,虽然象棋不比围棋那般深奥复杂,两者也很多相通之处,对于下象棋的朋友我也同样尊敬。

  说说影片,梁家辉的演技果然不凡,他对于王一生的刻画可以说是入木三分。尤其是最后那场盲棋大战,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棋痴,终于站出来把握这个机会向世人展示自己的价值,更是为了身旁的患难朋友和已经去世的母亲,来以这种方式发出心中的呐喊,控诉世界的不公。这一段盲棋大战导演对于影片气氛的把握也是十分到位,绝对的电影史上的经典。

  在表演上最出彩的当属饰演倪斌的金士杰,他的那个口头禅”蛮好,蛮好“ 真是道尽人间沧桑。当被王一生提到世代棋家的时候,也只是淡淡的一句“过去的事就不要提了”。看得出来,他对棋的热爱丝毫不逊于“棋痴”王一生,只可惜生不逢时身不由己,那种落魄和无奈被金士杰表现的堪称完美。当他为了救朋友,忍痛割爱將亡父留下的传家宝送给领导,也只是一句”蛮好,蛮好“。后来的雨中爆发,道出心中的无尽酸楚,我想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吧。

  《棋王》观后感(七):被梁家辉惊艳到

  一般情况下,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总是忽让人失望,因为电影无论如何是难以在两个小时的范围内表现全部小说中的全部细节的,但是这部电影却是个例外。

  电影交错展示了两个时间空间下故事,因为棋王而产生了联系。梁家辉出色的表现让我惊艳,完全颠覆了记忆中东成西就里的他。

  在那个苦难的年代,压抑的年代,小心翼翼的年代,两个棋艺精湛的少年因为时代而走到了一起,也因为时代而遭遇变故。我不知道给伟大主席脸上开了天窗的棋王下场如何,是不是真正利用了这个机会,但是我想在那个以主席为唯一信仰的年代,他的下场是可想而知的。难道一局棋就能救他了么?

  现代棋王的部分拍的很潦草浅薄,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为了引出那个年代刻意设下小细节而存在的,但是两相呼应再对照博士的疯狂之举,也能让人勉强联想到人们对于自身利益的狂热追求冲蒙了头脑,而“棋王”也自然落不得好下场,最后一个场景大小棋王牵着手走去颇有点意味深长,大抵是两个人都隐于乱世了吧,但这或许是最好的下场。

  《棋王》观后感(八):《棋王》中的人与物

  这是一部拍摄于1991年的电影了,里面的故事,对于国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但是,《棋王》凭借引人入胜的情节、演员出色的表演以及对过去和未来两条叙事线的成功把握,还是能让观众在两条时间线之间自由穿梭。窃以为,如果想要较好地理解《棋王》的主旨,就需要分析其中的那些人与物。

  二、丁玉梅和《神童世界》:在拥挤的人流中,镜头切给了丁玉梅。她并非这部电影的一号主角,这样的镜头处理符合这样的设定,也表明虽然她是广告明星和知名主持人,但是在商业洪流中依然是一个小人物。而她和她主持的《神童世界》,同样不过是电视台和幕后老板把玩的棋子。所以,为了挽救收视率,也为了跳槽时多一点筹码,她找到了本片的重要人物——香港广告公司老板程凌。

  五、两代棋王——王一生和王圣方:作为影片中的中心人物,这是两个富有异禀的“超人”。且不说神童王圣方预知未来的能力,王一生后来与九位高手下盲棋并最终获胜,就足够令人瞠目结舌了。但是,他们又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甚至是这个社会的底层。王一生的祖父是乞讨者,母亲曾经是娼妓;王圣方的父母去国外打工一直未归,他只好与年事已高却还在十八王公庙卖香的爷爷相依为命。所以,下棋,展现天才,成为了他们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王一生知道,只有他下棋获胜,才能调到好一点的单位(这样就能理解倪斌为何要去练习篮球了);王圣方虽然还是个孩子,但是从丁玉梅的朋友们天天让他预测股市行情,以及刘教授对他的威逼利诱,就不难看出他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了。同样的坎坷人生,同样的改写命运的追求,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折射的,是两个时代的人面对迷茫的未来的痛苦与挣扎。

  而在影片的最后,两代棋王跨越了时空,相遇在了一起。这是一个超现实的、但是又极有深意的情节设定。王圣方在救人之后,不是选择回到丁玉梅和程凌中间,而是自己走向了茫茫夜色。这时,王一生出现在了他的身边。这时罗大佑《爱人同志》的歌声再次响起,王一生问他:“你知道他们正在找你吗?”王圣方回答说:“我知道,因为他们想知道,他们将来会怎么样?”而王一生说道:“对,只有你才知道,所以他们急着找你。”随后出现的是影片中所有重要人物的剪辑,然后镜头转回了两位棋王。王一生对王圣方说:“我们继续走。”两个人拉着手,遁身于夜色之中。这两位“超人”的离去,个人理解为是一种对于现实的超脱,他们决心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对自由的坚守,勇敢地向前走下去。这也正是本片对观众所传达出的期许。

  六、结尾:伴随着《爱人同志》的歌声,镜头转向了繁华的台北街头和文革时代的中国大陆。在穿插切换的镜头中,有个场景的对比值得玩味——一个场面是文革时天安门前汹涌的人潮,另一个是台湾股票交易所拥挤而焦急的人流。回想一下本片的开场,在这样的两个时代,物质生活层面现代社会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人们对于某种神秘力量的崇拜其实并未削减。只不过,人们从一个被塑造出来的“人神”转而崇拜无形的“资本之神”。而真正的文化,虽然不再被任意摧残,却又被资本所掌控(想想丁玉梅的节目)。那么,真正的自由究竟存不存在,人们的自我价值又是什么,而“他们想知道,他们将来会怎么样”的问题又有没有答案呢?本片的主旨,在这里进行了再一次的深化。而本片对两个时代的双向批判,也在此汇集到了一起,启发着我们去思考这些留下的疑问······

  《棋王》观后感(九):没看原著小说是体会不到很多感受的!

  图片

  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

  家破人亡,斗了地主杀了土豪,

  平均了阶级,所有人都一起去农村种地。

  却不知自有真人生在这里面。

  见识到了,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和福分。。

  读完原著小说结尾的时候,我正在2016中秋返乡的汽车上。

  当时看完这段话,无法名状,只是看着周遭日新月异的家乡风景。

  这比之当年的大跃进也犹有过之。

  幸运的是这个时代的科技和和平。

  唯有感谢阿城老师讲出的这些故事,它的重要性不亚于我们学习历史。

  今天再看了电影版,虽然不及原著小说十分之一悠远深意,

  但不得不说梁家辉的演技棒棒哒,不亏是影帝。

  文革时候的场景即便隔着那么遥远,

  仿佛是另一个时空发生过的事情,依旧震慑人心魄。

  其中真相可能我辈永远不可得知。

  但有一点却出奇的一致,

  那时候信仰人造的神,

  现代资本社会信仰人造的币,

  其癫狂,有过之而不及。

  只能说是原著《棋王》的延伸,再看一遍只是图个视觉的瘾。

  没看原著小说是体会不到其中的很多感受的。

  但体会不到的,即便看了原著也还是体会不到。

  或许我也体会不了原著作者阿城老师的感受十分之一。

  但就如同老棋王所言,那些传统中国的深邃悠远,

  只要有人继承下去,总也算是后继有人。

  相信这世上,总该是自有真人在。

  能得见自是缘分和幸运,无缘得见,也有个念想自勉。

  这个月失业闲置在家,闭关一个月。

  看过那么多新闻、资讯、电影、直播和电视剧,

  直到今天看完《棋王》才把心态调整过来。

  虽不至于如真人般勘破命运,

  但能不缓不急,信步人间,亦是一种幸运。

  大城市的节奏太快,仿佛一切都在流失。

  其实即便什么都不做,一切都在那里,流失的只是我们的心境。

  《棋王》观后感(十):电影里的足不不足

  这部电影有些分裂,主要分为大陆部分和台湾部分,

  其中香港符号作为连接两部分的纽带而出现。

  大陆部分在人物塑造上很出彩,

  将阿城小说中的那种气象彻底的表达了出来,

  无论是王一生,画家还是倪斌,刻画的都很深刻,

  尤其是梁家辉,在这部电影里简直奉献了影帝级的表演。

  他对王一生的塑造是由内而外的,

  而不是像滕文骥版中的谢园,

  只有外在的皮毛没有内在的精气。

  这部电影里,个人认为塑造最好的是王一生和画家,

  倪斌这个角色,金士杰先生诠释的不错,

  让人物在合理性上有一点差池。

  另外这个电影还有一点不足,

  就是在对待问哥的态度,

  这一点与滕文骥版本形成了两个对比,

  滕文骥版本对问哥是淡化的,刻意弱化,

  而本部电影却是刻意强化,

  个人认为这种态度应该偏向中立,

  只有在中立的情况下,

  人物的命运的那种无助才能进一步被放大。

  接下来再说台湾部分,

  我个人特别不喜欢台湾部分,

  整体风格太轻浮,和大陆部分的厚重格格不入,

  企图描述人性,但终究捉襟见肘。

  无论是演员演技还是叙事,

  都过于单一。

  窃以为岑建勋是本部片子最大的败笔,

  无论是那个小时候的卷毛小胖子还是成年后的地中海四眼鸡。

  小胖子作为一个香港人,能在文革时到大陆探亲,

  这个是说不通的,尤其是上山下乡还跟着去,

  完全是为推动电影情节而不顾现实情况,

  一看那个小胖子就出戏。

  套用让子弹飞里的一句台词作为这个影评的结语吧,

  好?还没好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