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2-12 20: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是一部由弗朗索瓦·特吕弗执导,伊莎贝尔·阿佳妮 / 布鲁斯·罗宾逊 / Sylvia Marriott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观后感(一):那燃燒的愛之火

  拥有一个大文豪父亲,拥有一个美丽聪慧的姐姐。在普通人看来,这是上帝極大的恩宠。

  可是,对于阿黛拉.雨果,却有如噩梦一般。她可怜兮兮地试图摆脱父亲的盛名加于自身的阴影,努力挣脱父母宠爱的姐姐溺水而亡带来的噩梦。不幸的是,她不但什么都做不到,却又中了爱情的毒。穿越重洋,只为追随那负心人的脚步。

  初次出场的阿佳妮,宛如智慧女神般明艳照人,言谈举止间略带的神经质,更增添忧郁之美。她倾尽全力追寻,追寻那早已凋零的爱之花。面对她的狂热,宾生冷若冰霜。她的现在,早已是他的过去。可是,她拒绝承认,固执地相信一切都可以重来。

  当她一身男装出现在舞会,瞬间,在场女人都成了庸脂俗粉。他却质问她为何乔装打扮监视他?她怯怯地说,我是为了不给你惹麻烦。他嗤之以鼻。(我的心都冷了。)可是狂乱的阿黛尔对他的抗拒视而不见,一再提醒他当年他对她热烈的追求,他曾要她嫁给他。她心心念念只想嫁给他。他冷冷地回绝。她居然卑微地恳求道,我们结婚后,你仍然是自由的。他不可置信地看着她:“我真的很想知道你的脑袋里究竟在想什么。”(我想哭。阿黛拉,值得吗?用毁灭自己的方式求得一段爱情已死的婚姻。)“那么,在分手之前说声你爱我。”她的疯狂,足以灼伤任何一个凡夫俗子。一个花花公子如何承受得了。那么动人的一张脸,那么卑微的请求。此刻的执迷不悟,让人如何不心生怜惜。Adèle…

  她写信恳求父亲准许她的婚姻。与其说是她欺骗亲人,不如说她在欺骗自己,活在编织的美梦里。任再伟大男人终究还是一个普通的父亲。看着女儿疯狂追逐所谓的幸福,维克多.雨果不忍了心软了妥协了。可是,她在梦里越陷越深,不可自拔。另一场有关溺亡的噩梦也对她紧逼不舍,每次在深夜里窒息般大汗淋漓地醒来,就仿佛已经死过一次。阿黛尔就像一个小傀儡一样,试图从姐姐那抢夺一点父母的爱。可是,如何争得过已经亡故的永远活在父母心中的完美的姐姐?

  她中的不是宾生上尉的毒,是爱情的毒。无药可解。于是,一连串阿佳妮式的疯狂举动让人瞠目结舌:她花钱送给他一个妓女;她试图用催眠术控制他,她跑去他未婚妻家里,肚子里塞着一个枕头。宾生冷冷地看着她,有恐惧也有厌恶。既然赶不走她,惟有自己离开

  爱情的力量是有多么诡异,她在神志恍惚的情况下仍然追随者宾生的脚步。他得知后异常惊恐,害怕自己往上爬的路再次被断。空无一人的街巷,这次换他跟随她。破败不堪的衣炔,随风而起的披风。阿黛拉就那么目无表情地穿行,风伴着她依然美好的身影一路向前,向前。他正面迎上他,阳光下,她早已失了初时的明艳,憔悴、恍惚、彻底的神经质,但却依然美丽,异样的美。她竟视而不见,径直前行,脚下没有一丝迟疑。面对她的反常,他喊:“阿黛拉。”充耳不闻,没有回应。她继续向前,就像曾经为了她的爱情一路向前,不回头,永不。剩下他呆立当场。

  这如同溺水般的绝望,最后还是将她完全吞没。特吕弗曾经说,阿佳妮的眼神面容就是一出戏,让人沉溺其中。此时,我已经彻底模糊了阿黛拉和阿佳妮的分别。

  后来,流亡18年的雨果回到法国,她也回到了父亲身边,却终生只能呆在疗养院。维克多的临终遗言有一句:“我看到了一道黑光。”那燃烧着的爱情的火焰,焚毁一切也炫目夺人。恨只恨,阿黛拉所爱非人。

  她开始学习园艺和钢琴,当然还有写日记,写只有自己看得懂的文字。一写就是整整40年。

  我愛的,Isabelle Adjani &Adèle Hugo 。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观后感(二):C'etait l'histoire d'Adèle H.

  这是一个女人的故事,也是很多女人的故事。

  她爱他。这三个字已足够写出一部泣血的悲剧。

  女人一旦爱起来,ridiculous,是Pinsen对Adèle 用的词。

  她是爱他的美貌。你那么美。她反反复复的对他说。

  他却如一个冷艳骄傲的美人,撇开她的炽热。直至她将自己燃烧成灰烬。

  她每晚的窒息感,在水中沉溺,无所依傍。没有一双手将她拖出深渊。没有一双手能够如此有力。因为这些苦难,就像她的父亲书写的那样,是人生的悲戚,那么磅礴、无可阻挡,没有人能够与你分担。在这些时刻你只能是负担一人。

  离开旧世界,那里有太多的沉积。信心满满的漂洋过海,走去新世界,在那里,不为人知,毫无累赘,用一种自己也无法理解的狂热去对待新的生活,追求期待中的自己。可是这条路走的是正确的吗?没有人没够知晓。赌一把,向前走,在这摇摇摆摆的独木桥上,孤注一掷。可是那些旧事就好像留恋的阴魂,终于将隐藏的身份暴露给他人。正是这个身份被发现的过程,也是逼迫她不断走向决绝的路。

  当她想要对自己反悔,回到那个旧世界。她想起了自己曾经的话。不要被自己的记忆所欺骗。自己的誓言、信心、决断,都只是当时的情境和心境的衍生物。没有必要由未来的自己负这个责。可是她以为这是诺言,坚持了下去。幸亏了温柔的人,妥善待她。是因果报应,父亲的善传递到了世界的这一段,佑护这一不孝儿。

  不过她给了我勇气,追逐的力量。

  有这样的想法,当自己有结束生命的念头时:再睁开眼,这是一个新的生命勇敢的去活。旧的生命已经死去。不要再那么缩手缩脚,张开臂膀,这是一个新的世界。Bienvenue。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观后感(三):她感动了自己,这是最重要的

  lt;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L'histoire d'Adèle H. (1975)>

  这妹子为了感动自己,自己在日记里头编剧,写了个公主的童话故事,并且践行它——“这真是不可思议,一个年轻姑娘漂洋过海,从老家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只为了跟她的爱人在一起,这我能做到。”

  弹幕同步解说基本上已经完整的描述了这个女孩后面的故事,从小笼罩在完美的姐姐的光环阴影之下,对于得到父母和所有人的爱的姐姐充满了羡慕,她代入姐姐的死亡故事而整晚整晚做溺水的噩梦。看着姐夫殉情的这样强烈的爱情,她怀着对爱的饥渴给自己写了这么一个千里追爱的剧本。对家里的恨意让她对向父母乞求钱零花钱充满反感,一次次写信询问自己的唱片的反馈渴望用一技之长养活自己。如此这般,让观众看到这么一个虽然让人真心感到恐怖的女孩后面的故事和顽固坚持的原因,还是让观众蛮喜欢的- -...

  必须说女神真心美,但是几乎看到的Isabelle Adjani的角色都是同类型,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美则美矣,毫无灵魂。有她在的片子,连画面都是一样的黯淡色调,灰色,墨绿,暗红,Adjani月光一般明亮细腻脸庞泛起的银白。八卦都说Adjani这部里头演的和自己很像,也是一个为爱不顾一切女性。我想说,难怪她大部分片子都很美,却不合我胃口...

  所以就算他们说adjani长得比苏菲玛索漂亮,我还是爱苏菲玛索那种精灵一样的自我主张,不被任何人抓住,忠于自己的姿态。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观后感(四):如果人生再一次来过,你可会爱我?

  上个周末,我独自在家看了《阿黛尔 雨果》的故事。影片拍摄于1975年,当时的主演阿佳妮还是初出茅庐小女孩,谁也没想到她会变成后来的法兰西玫瑰。

  我之所以中意部分欧洲影片,原因有二,一是美丽的女子,无论是从苏菲玛索还是到阿佳妮还是莫妮卡贝鲁奇,她们给我感觉更加精致,她们用东方人的黑发点缀湛蓝的眼眸,皮肤洁白细腻,举手投足散发优雅。这是多年的历史沉淀而非刻意为之。二是因为在部分欧洲电影中,所显示的人文关怀比好莱坞做作的英雄拯救世界要靠谱的多。

  本来我是想看2001年戛纳获奖影片《玛戈皇后》的,据说那时阿佳妮接近四十,我看了片头,果然是尤物啊,岁月根本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一丝痕迹,但同时我也被复杂的宫闱斗争弄的苦不堪言,在缺乏相应历史知识的情况下,我显然不能看懂这部鸿篇巨制。果断,放弃

  雨果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作家,在他去世的时候,有200万的法国民众去给他送行,他的女儿阿黛尔雨果是一个美人,巴尔扎克曾经不止一次盛赞过她的美貌,但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却爱上了一个花花公子并为这个男人放弃一切,被抛弃后仍执迷不悔,最后癫狂成痴。

  从一个专业角度去分析影片的优劣向来不是我的特长,人们常说:谁他妈年轻的时候没爱过几个人渣啊?这个男人,你心知不爱你,甚至厌恶你,恨不得在你身上榨取所有然后一走了之,你却还是对他不离不弃。这时女主角往往嗟叹这是自己的命。不错,我信命,我知道有些东西是你强求不来,但命里给你的指引是放弃而并非死守。

  阿黛尔有一个精神不幸的童年,身为文豪的父亲必然会使她不缺吃穿,但作为二女儿的她,没有得到父母更多的爱,因为有一个比她更美丽更优秀的姐姐-丽奥出生在她前面。如果简单是活在姐姐的背后,阿黛尔也是会有一个美好归宿的,就像现在的大小S,但是丽奥在阿黛尔十二岁的时候溺水死亡,未婚夫在无法救起她后,也选择了殉情,丽奥虽然死了,但是带走了所有人的爱,维克多雨果夫妇的,未婚夫的,乃至每个人提起丽奥时都会感叹如果她不死现在该是有多美丽多幸福云云。阿黛尔不仅活着的时候要活在姐姐的背后就连死了都要终身被压抑在姐姐的阴影里。这使阿黛尔开始有了偏执人格迹象,她比一般人更需要被爱,这份爱,必须是一份专一的,恢弘的,抵死的缠绵。

  这种爱情在世上本来就不多,偏偏她遇见了花花公子平松,一个中尉,善于追求女性的帅哥。他在阿黛尔情窦初开的时候诱惑了她,许下我定会娶你与你白头偕老的誓言。阿黛尔信以为真,就算全家人反对这份感情,她依旧苦等平松,甚至远赴重洋跑到法属殖民地与他见面,而此时的平松,早就投入了另一些女人的怀抱。

  阿黛尔没有放弃,她不断的说服自己,平松对自己的爱,自己对平松的爱,她厚着脸皮管父亲要钱,自己不舍得用,全部交给平松让他去还赌债,她每次买一令的纸,不停的写作,抒发自己对这段感情刻骨铭心,她写许多充满爱意的小纸条放进平松送去干洗的制服里,甚至给妓女钱让她去服侍平松,理由是:“亲爱的平松,你是这样的英俊,你理应得到全天下女子的爱。”

  阿黛尔此时已经沉浸在自己对平松的爱中不能自拔,她不惜编织谎言去欺骗自己的父亲,还强调:回信请寄给平松夫人“,当得知平松即将和一个法国的千金结婚的消息后,她跑到法官的家里,控诉平松的恶行,假装怀孕来阻止这场婚礼。法官当时问的一句话非常耐人寻味,“小姐,如果平松是这样的坏人,你为何还这样爱他?”,当时阿黛尔的表情充满了悲伤愤怒,她咆哮说“难道每个人都能控制好自己的感情吗?”。我想,阿黛尔其实一直都知道,平松不爱她,平松厌恶她,平松永远不会和她在一起,但是就像人们说的,无法自拔的,除了牙齿,还有爱情。

  剧中最后,平松为了躲避阿黛尔,跑到了非洲殖民地,阿黛尔也跟了过去,这个时候她的精神已经很不好了,总是恍恍惚惚的样子,她爱着对平松的这份爱情,无论天涯海角都会追随过去,有次平松看见了她,站在她面前,阿黛尔却视而不见的走了过去,这是本片让我掉泪的地方,追随了那么久,终究还是不见了。

  有人说,爱情是阿黛尔的事业,我认为爱情是她的一切。阿黛尔后来被接回了法国,直到死一直活在疗养院里。那么多年,我不知道她还有没有想起过平松的样子,只清楚的记得这个画面,她站在海边,喃喃自语:“千山万水,千山万水,去和你相会,这样的事情只有我能做到。”

  做到和得到,总是两个意思的。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观后感(五):关于自尊与名声的笑话

  有人看了电影得出结论说,死缠烂打与丧失自尊是爱情的两大忌。其实,从阿黛尔不断的自我欺骗和自我幻想来看,我们也可以说,她是一个自尊心过强的人,强到无法放下。而当我们平时使用“自尊”这个词的时候,难道不常是这个意思吗?如被某人看不起之后,因自尊心的不甘,发誓要干出一番事业云云。若成功了,“自尊”也就鸡犬升天了,所以“自尊”成了成功学的手下是很自然的。即便我们谈到爱情的自尊时,难道不是多多少少出于“老子(老娘)没有你照样活得下去,甚至更好”的念头吗?把自己的生命意向和另一人的态度或看法死死地挂钩,即为“自尊”?如果丧失自尊与自尊太强已无多大区别,那么“自尊”这个词的意义又在哪儿呢?

  人在未涉世之前,在受着关于美好(伟大)生活的教育时,对它的向往,便定型为最初的自尊(往往是最激烈的)。姐姐的死和姐夫的殉情对阿黛尔有着巨大的影响,此时,爱情便是从一而终的代名词。因此,她一生只认第一个追求她的男人。一个人的认真常是另一人眼中的玩笑,如果前者又有强烈的自尊,那么不幸与癫狂便极有可能成为他的宿命。阿黛尔·雨果即是。

  阿黛尔最终疯了。不仅是上尉一次次的拒绝,更是对父亲爱恨交织的情绪。阿黛尔本来以为是父亲的看不起上尉(上尉是这样说的)才是他们爱情的阻碍,但在得到父亲的同意后,上尉依然无动于衷的现实,以及父亲之后的多笔汇款(还有母亲病重的消息),让阿黛尔羞愧不已,羞愧不已导致无法面对,无法面对又回到自我欺骗。就像面对爱情一样,自尊导演了这一切。自我欺骗成了阿黛尔一生的居所,甚至在她疯了的时候,已经认不出上尉了的时候,依然称自己为“上尉夫人”,而不是“阿黛尔小姐”。

  电影展现了自尊的可怕与不幸,但并未仅此而已,而且影片也绝非在所谓批判的意义上来表现自尊,结尾雨果的死与阿黛尔的死的对比透露出了导演更深的思考。

  雨果死时,两百万巴黎人民一路将他的棺椁泣送到万神殿,而阿黛尔死时却无人问津。这里先谈一下雨果的思想。我们所知的雨果是那个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支持革命而受政府迫害的、热爱人民(尤其是穷苦人民)的伟大作家。话是没错,错的是我们理解的粗糙。和启蒙运动的许多作家不同的是,(后期)雨果的人道主义更接近基督精神,没有盲目乐观和理性的狂妄的气息,雨果的人道其实是以人道的面目而重回神本精神。“我看到一道黑光”是雨果的遗言,这其中承载着多少希望和绝望呢?见仁见智,但绝不是什么乐观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爱与同情”。劳动人民对雨果的推崇,是因为从雨果的作品里可以断章取义出将他们自己推上神坛的东西,而雨果也因此得到了相应的名声。

  雨果是伟大的,但他的名声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建立在对他误解上。雨果和阿黛尔,一个为了人类的灵魂而写,一个为了自己的爱情而写;一个用的是人民的语言,一个用的是自己的语言;一个永垂不朽,一个无人问津。不一样的路。但同样作为生命和意义的追问者,同样孤独而绝望,也同样曾经美好而热烈。雨果得到了名声,但那不过是历史的玩笑,而她女儿早就看透了这点,却在另一条路上疯了。

  如果阿黛尔能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嚷嚷“我爸是雨果!”,再常说一些“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之类的话,那就幸福了。这才是聪明人获取自尊的方法啊!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观后感(六):论文艺名媛是怎么一步步变成疯婆子的

  没看这部电影之前是雨果的粉丝,也知道雨果爱女儿leopoldine,但并不知道adele的生活是怎样的轨迹。看了才知道,这个坚强又脆弱、执着又懦弱的女子,真的是令人唏嘘。

  阿佳妮扮演的adele,不温顺的美貌下掩盖着忠实而又不安分的灵魂。能够为了情人背叛家长,背井离乡,只身一人闯到小岛,匿名住在寄宿家庭,没有朋友,没有亲人,与外界最后的联系仅有电汇和信件。脑子里什么都不想,只有与albert结婚的念头。有多少女人为了爱能拿得出这样的勇气?但又不得不惋惜,这样的爱情,是即使背叛亲情也换不来的,难道adele自己不知道?看到她那么执着地追求着心意已决的albert,怎么能够不痛心?

  为了留住这个渣男,adele动用了所有的钱财和头脑,用尽一切办法,找过私家侦探,找过催眠师,给渣男递过情信也送过女人,乔装打扮成男人,跟踪他到舞会上,威胁他不结婚会令他身败名裂。你能够想到女人所能做出的最好和最坏的事情,她全都试过,这是一种怎样的充满希望又绝望的爱情???为他受冷风吹,为他将所有旁的爱都抛弃,为他愿意被放逐天际,为他哪怕一败涂地。

  我试图去理解adele。leopoldine是家中更得宠的那个孩子,但adele目睹了姐姐和未婚夫溺水而亡,姐姐的嫁衣被当做展品,长期展示在家中。虽然如此,雨果给adele的信中满满都是爱,似乎未见对两个孩子的差别对待。也许是adele自己太争强好胜,太不服输了。她不愿意自己在家里的光芒被掩盖。但姐姐真的走了,她还是得活在姐姐遗物的阴影下。姐姐的珠宝随身带着,却从不敢戴上身。姐姐是带着满满的爱走的,也许为了证明自己也可以,她将最后的赌注全部下在了风流倜傥的albert身上。这是一场战争,战争的结果将公之于众,就像她声称结婚并在报纸刊登假结婚消息一样,她已经开始被感情奴役,为她人而活。她置健康、尊严和生命于不顾,到最后见到albert已形同陌路,不知道那时她心里还有没有爱?

  法国沙龙里不乏这样痴情苦情的男女,19世纪末期是一个盛产爱情的时代。

  “cette chose-la je la ferai"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观后感(七):爱至成伤

  很少有电影愿意专注于撰写爱情,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它太过空泛,我们通常愿意强加一些元素,例如道德,政治,或者其他一切看似宏大的话题,可是特吕弗没有,作为法国新浪潮的主力之一,他专注于从琐碎真实的生活实景中窥视剧中人最细腻隐秘的内心世界。再加上诸如法国、浪漫主义、雨果等标签,使得爱情在《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中远远超越于一个通俗的载体,凌驾于情节甚至戏剧冲突之上,具有了诗化的终极意义。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是一部传记类型的电影,女主人公是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小女儿——阿黛尔•雨果。她为了能和自己的爱人在一起,不惜不顾父母反对,只身漂洋过海,得到的却是爱人已经移情别恋的答复。

  美好的爱情成为泡影,阿黛尔纯洁凄楚的眼泪丝毫撼动不了对方,英国军官宾生(Binson)天生一副英国绅士的冷酷面庞,在阿黛尔苦苦哀求之后仍旧不为所动。悲剧爱情似乎到此就可以截止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主题已经显露无疑。可是特吕弗的给我们呈现的一切,才刚刚开始,电影用一大半的时间,在细致得陈述一个女子是怎样坚守爱情,怎样不惜尊严扫地,不惜丧失灵魂,去维护一段属于自己臆想出来的爱情童话——细致得近乎残忍,近乎虚假,所以电影不得不在一开始一再陈述情节的真实可信。

  如影随形的跟踪和窥视,暗自往宾生的外套里塞满写满情话的字条,女扮男装混入舞会,用金钱甚至妓女去打动爱人冷漠的内心,甚至学习催眠术,不惜自己的名誉假扮怀孕……一切的一切没能重燃旧爱,却让对方对自己倍生厌恶之情。爱至成伤,在一次次的羞辱和失败的打击之后,阿黛尔陷入了疯狂,拖着破烂的罗裙游走街头,令人艳羡的高贵秀美一步步跌入了愁容和病态,令观者不忍正视,心痛不已。

  正视爱情,不乏风花雪月,浓情蜜意,可更多的,是始料不及的伤和让人心生畏惧的疯狂。于是,在这等现实面前,大多数人自作聪明,选择了避让,或是实际得糊涂一生,将就了事;或是孤独终老,再不踏入爱情半步;或是痛定思痛,学会了暧昧油滑,逢场作戏——每种方法都是敷伤的良药,亦是麻木自我的毒药。不甘于此,于是阿黛尔选择了疯狂,选择了对于爱情恒久的灵敏,选择了饱尝伤痛的真实生活:在墓地的一出戏,阿黛尔和宾生同着了黑装,刚好应景,像是为奄奄一息的爱情送葬,阿黛尔回溯自己和宾生从相识到相爱的全过程,在旁人看来,不过是花花公子赢取少女欢心的惯用伎俩,可在阿黛尔看来,却字字心如刀割,最终不得不统统收起,葬送在了永劫不复的炼狱。场外戏和场上戏在此完美结合,情节变得圆整充实,加之墓地这一极具象征性的布景,不禁让观众在心痛之余啧啧称奇。

  倾力渲染入极致的爱情具有了超越一切存在的意义:提倡爱与美的大文豪雨果在电影中化身为一个古板守旧的家长,反对子女婚姻爱情,这个满脑子浪漫情节的诗人落在现实中却这等作为,实在令人哑然失笑,在这个层面上,爱情嘲笑了艺术,文学成了一个虚伪者的谎言,在强大真实的情感面前不堪一击;在电影的结尾,失魂落魄的阿黛尔走在街头,一路向前,却没有目标,宾生迎向前去,却只得到了阿黛尔的漠然一视,她继续她空无目的的爱的旅程,宾生的出现再也唤不起她的狂喜,羁绊于凡俗情爱中宾生顿时变得渺小至极,阿黛尔从而成为了信仰的化身。

  由于一直对于极致的美感情有独钟,爱至成伤,阿黛尔的故事实在令人动容,脱离于电影和特定时代之外,这样的女子,真可谓是传奇了!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观后感(八):美丽的阿佳妮,在得病之前就有一副神经质的面孔

  我觉得应该用一句著名的已经被用烂的话形容阿佳妮所有饰演的偏执狂精神病悲剧角色——

  她在酗酒之前就有一副酗酒的面容,以及她在得精神病之前就有一副神经质的模样。初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还很小,这么长时间也没有想明白这句话该形容谁,直到再一次遇见Adjani,以及那句更经典的——J'aimais moins votre visage de jeune femme que celui que vous avez maintenant, dévasté.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她们所有人——Charlotte Gainsbourg, Sophie Marceau, Isabelle Huppert, Audrey Tautou et Marion Cotillard .....

  阿黛尔雨果是法国大文豪——法兰西的莎士比亚——维克多雨果的二女儿,她从小生活在溺水而死的姐姐的阴影之下,童年的不幸福让她的性格抑郁而偏执,也可能受到受殉情的姐夫的影响,她也爱了一个人一辈子,不惜放弃自己的身份还有家庭的温暖,只身一人追随着爱的人,可惜这个人是个花花公子,是个人渣,并不打算履行对她的承诺。从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市到巴巴德岛,她身无分文精神失常,到最后渣男站在她眼前她都不再认得出。即便如此,她到死都不相信渣男并不爱她,她相信他只是没有机会认识自己,而一旦他这么做,他就会爱上她。她愿意在梦里和他继续相见,在梦里,她们永远是年轻的。

  这段话切实感动了我,就像看所有版本的《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一样。讽刺的是阿黛尔雨果十分长寿,85岁的时候在一战中死去。因为太过崇拜Hugo的notre dame de paris还有les misérables 还有阿佳妮的颜让我对这段看似对父母对自己不负责的爱情产生好感,因为我羡慕她精神的自由和勇敢,正如我羡慕雨果笔下所有善良 正直 敢于和理性和强权抗争的男女主人公们一样。雨果是撷取文艺复兴灵感的浪漫主义的代表人,而她的女儿的一生就践行了这种偏重形式的唯心的热情而富有想象力的“叙事方式”。说她是自由的,是因为她的心完全脱离了物质和名望还有身份的捆绑。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不同程度的发展,使人们头脑中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人在挣脱封建束缚从而获得一定的人身自由后,又在物质财富面前丧失精神的、心理的以及人格的自由。在热衷于创造物质财富并依赖于物质财富的生存环境中,人对人的压迫与剥削以新的形态表现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恶化。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再看到这样的执着,在她偏执的世界里我竟然看到一丝希望。我从不会嫉妒别人,否则我就会用嫉妒这个词了,我只能说自己最大程度地羡慕她,理解她,因为她有一颗自由的平等的博爱的,复杂的又完全纯粹的心。

  我好像很容易喜欢上这种精神弱势又偏执,或者拥有那种小女生般的灵动的人,女王的气场一般都让我望而却步,只能欣赏而无法怜爱。

  Adjani已经老了,我甚至不敢再看她的模样和作品。不过直到昨天看完la journée de la jupe 我发现岁月看似夺去了她的美貌和身材,但是没有伤害她的眼睛,它们依旧偏执,弱势,干净清澈。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观后感(九):三个阿黛尔,从疯子到同性恋到歌手

  文/曼佳

  今天想写阿黛尔,三个阿黛尔,一个名字,三个命运。

  阿黛尔,首先这个名字很好听,无论从中英文发音来说,还是中文的字意来说,都很美,名字是可以让人有联想的意境的。阿黛尔这个名字据说来自法语,有高贵的意思,拥有同一个名字,被父母赋予同样的一种爱,并期许如同名字一样美好的未来,但是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个阿黛尔:19世纪的真实人物。参见电影《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阿黛尔.雨果,是法国著名大文豪、法国国宝级伟大人物、名著《悲惨世界》的作者维克多雨果的第二个女儿。他的第一个女儿拉奥在新婚后不久溺水身亡,爱她如生命的丈夫无法接受这种命运选择了投水自尽以追随自己的爱人而去,然后在当时留下了关于这场爱情的传奇美谈。她的婚纱一直被钟爱他的父亲大人,雨果先生挂在自己家的墙壁上。

  但是这场事故中影响最深的是二女儿,阿黛尔雨果。她从小就生活在姐姐的影响下,而姐姐姐夫的意外去世更是将这种光芒提升到她一辈子无法企及的程度。她内心恨她的姐姐的超越,一心想冲出这种阴影,在那个时代对于一个女子来说,莫过于一段旷世奇恋的影响。

  她爱上了一个出生贫寒地位低下但容貌俊美的下层军官,很快被军官勾引,但是阿黛尔家庭的崇高地位也使得他们这样阶级不匹配的婚姻不可能,于是她力争冲破这个阶级的限制想通过婚姻来向父亲所在的阶级,这个社会宣告,她的爱会将如何伟大并超越一切世俗和障碍。她甚至追随这个军官的派遣到了美洲。

  但是这个军官是一个花花公子,周围各色女人层出不穷,他也对阿黛尔很快失去了兴趣。阿黛尔用各种方式恳求哀求乞求对方爱她,她早也亲眼看到这男人的各种劣迹,但是她说不在乎,只要这男人要她,但是对方根本不再爱她,也希望她能自爱,不要这么作践自己。虽然她貌美如花,但是她那沉浸在所谓的爱中的那种偏执让人不寒而栗,所以这军官看见她出现如同看见瘟疫一般逃走。

  她就这么常年来不管不顾亲人包括周围所有人的劝告和帮助,疯狂地沉浸在自己的情感情绪中和疯狂的示爱行为中。终于,有一天她疯了,在街上,谁也不认识,只有乞丐怜悯她。

  第二个阿黛尔:电影中的虚构人物,参见2013的电影《阿黛尔的生活》

  法国金棕榈大奖的影片《阿黛尔的生活》,同时还获得美国金球奖。这部电影出名非常重要的一点,详尽描述了同性之间的爱情,包括性爱。

  女主角阿黛尔,一个高中的女生,发现自己更喜欢同性的女孩,而不是男孩。有一天在路上一见钟情一个蓝色头发的女孩艾玛,但是艾玛正搂着自己的女友过马路,她们相互对眼,回眸。但是这一眼就在阿黛尔心中落下了印。仅仅对视的眼神就让阿黛尔觉得兴奋异常心境荡漾,爱火焚烧。

  她到处寻找那个让她魂牵梦绕的人,终于在一个女同性恋酒吧看到艾玛,两个人似乎心领神会心心相印第一眼就觉得对方是自己要的人,这大概是所谓的磁场?艾玛是一个美术系大四的学生,她记下了阿黛尔的学校。有天放学后,阿黛尔看到艾玛在路边等她,欢欣雀跃冲过去。很快,没有几回,在艾玛的看似漫不经心的进攻和挑逗下,年幼的阿黛尔很快陷入情网,两个人爱得是天雷勾地火,非常详尽的性爱过程就可见一斑。阿黛尔成了艾玛的模特,在爱情的滋润下,艾玛的人物绘画作品有了很大的提升。

  然后然后,就像很多平常的情侣一样,经历过热恋,然后自然进入平淡期,艾玛事业不顺无暇应对阿黛尔。被冷淡的阿黛尔在外寻求安慰被艾玛发现,事业不顺中的艾玛异常暴躁和愤怒,疯狂的咒骂她,并将她从她们同居的屋子赶了出来。她们分手后,阿黛尔异常痛苦,仿佛活得如同行尸走肉,几年后再见,发现她还是那么爱艾玛。但是艾玛看见她很平静,她已经不爱阿黛尔了。阿黛尔看到了艾玛现有的和谐家庭生活(和前女友重新再一起)和事业(风头很劲的画展)成功后,黯然离去。

  第三个阿黛尔:英国著名歌手,出生于1988年,至今仍然炙手可热。

  这个英国当代最最著名的有才情的女歌手阿黛尔.阿德金斯,她用无与伦比的嗓音和感人至深的歌曲,从英伦出发,横扫格莱美,征服了大西洋的美利坚。这个阿黛尔仅仅只有19岁时,其音乐就已经获得了世界规格最高的音乐奖项比如格莱美的若干次大奖、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其白金唱片级别的更是众多,其惊人的音乐才华和表现力呈现的音乐风头在这时代一时无二。

  她那首《Someone Like You》,描述一个女子失去爱情后的回忆和痛苦:

  在你绝望的深处,我不再和你分担

  你的爱所留给我的伤痛,让我想起了我们

  让我觉得只差一步之遥 我们将会拥有一切

  你的爱所留给我的伤痛,已让我无法呼吸

  歌曲中描写因为恋人的背叛而内心挣扎纠结的情绪恰到好处,沧桑跟沙哑的嗓音让人难忘,让人为之执着感动。配乐歌曲节奏形成共鸣而生出一股极为强大的爆发力。充满了愤怒、复仇、心碎、自我反省的情绪,让人清晰的感受到阿黛尔对于爱情破碎的挣扎和心碎。

  据说她的好多音乐都是从过去的伤痛恋情中找到灵感,并将它们幻化成音符,然后用自己极其感染力的声音和情感表达了出来,感动了这世界上无数能领会这情境或者正处在这情境中的人们。因为能感动自己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其真心其灵性,同样才会感动到他人。

  当然最后,她成功了,而且非常成功,不仅仅事业很成功,爱情也很顺利,和一个导演顺利地结婚生女。她也如同很多女子一样从爱情的灰烬中踏过,但是她最终得到了很好的结果。

  这三个阿黛尔,名字中都有高贵的含义,然后她们的人生,并不都像当初所赋予的意义一样。

  19世界的为了爱情而远征的阿黛尔,世界上响当当的大名人的女儿,贵族家的千金小姐,为了自己的所谓的爱情活生生将自己逼进了穷途陌路,她的美貌,她的青春,她的才华,她的一生,最后都成了疯人院里的一段往事。很难说她是因为家庭太过优越而任性造成的悲剧,还是性格本身的执拗,也或者是精神分裂的病因给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带来了痛苦。

  总之,与其说她异常执着专一寻求爱,爱上了一个不能得到,也不被爱,同时也不被祝福的爱情,还不如说,她爱上了一个虚幻中的想象的爱情,因为对方从来没有真正爱她并接受她,也并未给她任何关于未来的承诺,几句调情时候的甜言蜜语和信件被她当成爱过爱着的筹码步步紧逼。她将自己的亲人和周围人几乎逼疯的同时,最后活生生将自己弄疯了。

  法国超级美女阿佳妮饰演的这个阿黛尔雨果,其容颜绝代芳华,其疯狂的行径也让人深深地叹为观止,她在爱中既没也没有任何尊严,也没有任何技巧,唯一有的就是决不放弃死缠烂打。如此的美貌,如此的性格搭配在一起真是的绝世的悲剧,最后所有的人都厌弃了她。她在疯癫和贫寒的状态下,悲惨地老去,死去。

  如果爱上了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以为最终能感天动地,最终也只能是这样一场悲剧。给现代女人的启发莫过于:如果你不爱我,努力试探过后,我将潇洒转身,绝不回头,因为即使没有你,至少,我还保留有我的自尊,我还能够拥有自己。

  同性爱的中的阿黛尔,其实我不觉这段同性感情多么惊世骇俗,如果把其中的那个艺术系的大四女生,比阿黛尔大6岁的那个艾玛换成一个男性的话,这段感情同样成立,而且很容易理解。一个初涉情场的女孩子,一见钟情一个有艺术气息的,眼神会放电勾引的、充满长者智慧的、能谆谆教导的、会有情调地画你、有一群很有趣的朋友、而且做爱技巧高超的人,完全是会眩晕的。肯定是毫无提防地爱上对方。参见现在的很多萝莉爱上大叔,大叔用自己的阅历随便轻轻一拨,小萝莉们纷纷掉入落网。

  所以这段爱情最终走向平淡的完结也很容易理解。一个在自己的爱人怀孕时候的人(剧中艾玛的同性恋爱爱丽丝通过方法受孕),身体有一定无法排遣的需求,看到一个像阿黛尔这么清纯的性感的小萝莉,何况对方眼中还对自己有着爱恋和崇拜的眼神,不飘飘然爱上她才奇怪呢。但是这样的爱,究竟是肉体之爱,还是精神之爱,这很难分辨。不过从电影的很多场景的描述来看,成年的艾玛是很享受和青春逼人的阿黛尔的性爱的,至于精神,也许短暂会喜欢懵懂的小萝莉吧,毕竟她们的世界也是清新的。然后她还是更喜欢和她的那群年龄接近的,艺术修养相似的朋友在一起谈天说地,而那时候可怜的阿黛尔根本无法无法进入她们的圈子,这就是阶级和圈层的隔阂。

  所以最终她们的爱情走向死亡也是必然。一个高中生,是和一个社会上混的人有社交阅历差异的,一个喜欢幼儿教育的与一个追求美学的艺术家是有精神层级上的差异的,何况她们两个人的家庭氛围完全不同,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大相径庭的,所以他们最终不能在一起。艾玛最终还是选择了她已经生了孩子的前女友,而对于重逢后的阿黛尔激情的示爱理智地说了不。从阿黛尔的角度上来看,一段让她刻骨铭心的爱情,终于彻底结束。因为一个人的爱情,不再是爱情。

  青春时候的女孩,也许会命有劫难地遇到一个成熟的人(虽然一般是男人)疯狂地迷恋地爱上她,但是因为这种爱的精神上的不对等,无法真正彻底的理解和交流,也不能彼此协助共同前进,最后只能分道扬镳。小女孩遇到可能是一生的不幸,如果一直沉溺在这样的世界中一辈子无法自拔的话;也许可以是幸运,被一个成熟的人及早上一趟关于感情的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的课程,会对自己的成长有极大的帮助。而这样的课程,总比在年老体衰已经无力应对失败的时候当然要好。

  至于歌手阿黛尔,这完全应该是正能量的代表人物。同样从失败伤痛的爱情中走出来,但是能将这样的爱情的感悟变成一种灵感和力量,并从中收获颇丰,这当然也不仅仅是音乐的天赋和领悟力,而是一种性格上的豁达吧。因为只有个人的能力走出那个圈子再回头眺望,才能真正领会自己原来的角色和定位,而从内心真正很快的逃离出那样的覆灭的情感陷阱。

  这个世界上,真正能限制自己的牢笼其实只有自己心门,其他人终究无能为力。19世纪的阿黛尔想要不可能的爱情不能毁灭了自己,电影中的阿黛尔沉迷于那种戛然而止的爱情不能释然,而英国歌手阿黛尔勇敢跳出了失恋陷阱而站在高处回头看。也许三个阿黛尔能给我们一些关于人生的启发,不仅仅只是情爱关系,还有精神层面,以及女性之路的思考。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观后感(十):无法摆脱的执念

  若不是导演在电影一开始就强调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真的难以去想象一个女子会为了一个根本不爱他只是在一开始玩弄了她的感情的男人搭上自己的整个青春,抛下自己显赫的身世,深爱自己的父母,踏上另一块大陆,就只是为了与他相会,甚至不在意他是否会真心爱她。

  但这电影却是来自于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小女儿阿黛尔•雨果的日记,她得到了母亲的名字,父亲的宠爱,但她终其一生都没有得到她在年轻时候就爱上的那个她倾尽所有为其癫狂的男子的一点点爱。

  电影里,扮演阿黛尔的伊莎贝尔•阿佳妮的容颜美得让人无可企及。杜拉斯在其《情人》改编成电影时,也曾指名要求阿佳妮来扮演女主角。阿佳妮纯净湛蓝的眼睛像一汪湖水一般吸引着人的目光,娇艳的红唇和乌黑飘逸的长发同时令她散发出独倚于世的脱俗气质。影片中她站在海边,用近乎痴狂而又坚定执着的眼神注视着镜头,镜头,说出自己内心的独白:“千山万水,千山万水,去和你相会,这样的事情只有我能做到。”那一幕的眼神美得让人心碎,据说这部电影的摄影师曾说过当她神情破碎地望着摄像机的时候,他感觉镜片都要被她震碎了。

  电影从阿黛尔离家踏上寻找平森的路开始,所以我们并无从知道他们之前的故事,或许他曾经短暂地被她的美貌所吸引,或许只是想借其显赫的家世作为自己爬上去的阶梯,但这逢场作戏的微薄情谊早已烟消云散,当她只身抵达美国时,他对她已再无任何故人之情,她却为了他抛下了所有尊严,她对平森说:“如果你肯娶我,便能拥有4千法郎的年金和4万法郎的陪嫁;如果你肯娶我,我保证不介意你和你的情人继续交往。”她甚至为了讨心上人的欢心,为他招妓。这在很多人看来一定是无法理解甚至会对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的,为了一个跟本不值得的市侩男人,竟然找不到任何有教养的女子该有的矜持与理性。

  但这世上原本没有不能理解的事,你没有获得切身的感受,也就没有体恤。连那么高傲的才女张爱玲也在一段远远不能对等的恋情里痴缠了那么多年,“遇到他,她就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心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样的女子,你觉得她痴,觉得她傻,觉得她为爱丧失了理智,但当她们早已将自己沉入一片绝望的不能自拔的注定没有结局的纠缠中,不断地燃烧自己的热情,直到耗尽最后一丝气力。

  这样热烈的神经质的爱,也许我们也可以从阿黛尔对已逝去的姐姐里奥的矛盾感情中找到原因,她无法逃离父亲声名显赫的光环,也无法逃离姐姐悲剧爱情的影响。里奥在19岁的年纪里就在新婚的路上溺水而亡,她的丈夫也随她殉情而死。雨果创作了那么多浪漫的故事,而他的大女儿的逝去却真正成就了一段浪漫主义时代的凄美而不朽的悲剧爱情故事。正是因为这样一桩令人为之唏嘘的悲剧,也让她的父母一直处于对姐姐里奥的深深的爱怜与怀念之中,姐姐去世时所穿的衣服也一直放在家里,让他们睹物思人。她的死成了永恒的凄美悲剧,她成了阿黛尔永远无法超越的角色,阿黛尔无法从父母身上同等的关注,同等的爱,于是她也想要一段轰轰烈烈的激情式的爱情,为之死为之生,不疯魔不成活,她所以对浪漫的爱情有着偏激的执拗,也是她在姐姐美丽凄婉的著名爱情阴影下的渴望与抗争。

  借着她对伟大的自我牺牲式的不朽爱情的渴求,她开始登上了自己悲剧的舞台,不知道下一刻措手不及的变化和未来不可知的破灭。她固执得已成病态,甚至也影响了平森的正常生活,她放弃了一切踏上了颠沛流离的疯狂追逐,她做尽了旁人难以想象的事,她一直不停地给,得到的回应却只有冷漠,她受尽爱欲煎熬痛苦不堪,她那样癫狂地燃烧自己,最后终于失去心智,沦落为街头被孩子们拉拉扯扯的疯女人。

  影片的最后,已经失去心智的她在巷子里和平森相遇,此时的她已如行尸走肉一般,全身散发不出任何生机,曾经华美的衣裙满目疮痍,头发如枯草一般,眼神呆滞无神,她昔日深爱的男人走上前去不停地呼唤着她的名字,她却充耳不闻,径直走过。她为了她苦心追寻的爱情热烈地燃烧着自己的生命,最终以这样的漠然收场。

  “深情若是一桩悲剧,必定以死来句读”,爱情、痛苦、死亡是一切永恒的悲剧和永恒的爱情故事所必需的三元素,阿黛尔为自己的爱情故事耗尽了自己生命的一切光和热,剩下的那几十年的生活,她只不过还剩一副躯壳,灵魂早已逝去,她说:“我还年轻,但却感觉生命已步入秋季。”她从一开始就像飞蛾扑火一样扑向黑暗与毁灭,拥抱自己的悲剧。也许她的追逐不过是因为她对爱情的执念,并不是爱情本身。我们以旁观者的角色,自是无法简单地断定或者评判阿黛尔本人的思想与行为之对错,毕竟我们没有切身的经历。爱情里做的很多事,都是让人难以理解的,但当你真正深陷那样一个氛围时,或许又是另外一桩事了。你深陷于此,对其有深深地执念,就算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一桩悲剧,也无法抽身,这也许就是无法逃离的宿命。

  -------------2013·1·6 特吕弗电影赏析课作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