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站直啰,别趴下》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站直啰,别趴下》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3-20 11:14: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站直啰,别趴下》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站直啰,别趴下》是一部由黄建新执导,达式常 / 冯巩 / 傅丽莉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站直啰,别趴下》观后感(一):多看多听还是得做自己

  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看几遍的电影,为什么,因为看一遍真心没法看懂,里面有太多的点,很复杂的人物关系与人物的心理变化,以至于我们需要花好几遍的时间来揣摩每一个镜头,每个人物的动作与台词。

  我觉得这样的电影才是算得上艺术。经得起时间的考量,故事逻辑严谨、人物性格复杂,并没有非黑即白的人物特性,就像一瓶珍藏多年的老酒,甘厚醇香。

  高作家搬到一个新的居住小区,却发现自己的邻居各色奇葩。右手边是一个混不吝的主,蛮横霸道全然的自私自利;左手边一扇牢牢的铁门关着两代大学生出生的刘干部,表面的义正言辞背地里却不敞亮。一边是市井小民,一边是滋腐官僚,高文一介酸腐儒生,作为一块夹心,两面做人。

  真实的世界不就是这样,没有一个完美的人,人性的多面性在这部影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张无赖自私、贪婪、爱贪小便宜、脾气暴戾、不与人为善;可却也敞亮大方,有一说一。刘干部斯文、内敛、为人客套有礼,却善猜忌、善妒、爱比较,有着官僚腐败的气质。而看着中立的高作家,却是个懦弱的文人,两面倒的草头,忍气吞声,没啥脾气。可是这三个人鲜活而突出,展现了当代社会多少人物个性,可不就是我们身边活灵活现的人么?

  张无赖因为要扩张自己的养鱼行当,给隔壁的高作家找了个楼房,当晚就逼着两口子搬走。这无赖的做法,气的高作家跳脚却又懦弱地不敢有任何行动。可第二天,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张无赖找来照相馆的说要趁高作家搬走之际来个小区合影,最后画面因为一块香蕉皮定格在一个极度不平衡的角度却捕捉到满屏的笑脸。

  这就是社会的缩影吧,有矛盾,太多不平衡,可是大家还是自寻乐子地活一天算一天。因为太阳总会升起来,日子还要照常地过。我想影片名《站直咯,被趴下》就是这个意思吧,无论身边有再多的看不惯,无论觉得自己有再多不好,还是先做好自己。

  《站直啰,别趴下》观后感(二):【66】《站直啰,别趴下》:钱钱钱钱——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钱钱钱钱

  《站直啰,别趴下》 年代:1993年 / 国家:中国 / 导演:黄建新 / 主演:冯巩、牛振华、达式常

  你不得不承认,如今还是有钱的人腰杆最硬,不然王思聪哪来的底气意气风发地“指点江山”?他又何以能成为“国民老公”?如果你对这种现象看不惯,那么你不妨看看《《站直啰,别趴下》,它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对处于过渡时期的中国,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呈现。

  张永武没上过什么学,写个告示还都有错别字,但是靠着那股子小聪明,很快就在商品经济大潮中站稳了脚跟。从在自己家养鱼,到买下二层小楼做大买卖,他的腰包鼓了起来,也愈发在家庭乃至群众中有了权力。当然,暴发户总是带着点盲流习气,跟刘干部明争暗斗、对老婆挥拳相向、大半夜刨墙大闹高作家,也都是他做出来的事情。别看他没啥文化,但最后文化反倒成了他装点门面的东西,曾经的“敌人”也都放下成见,开始了“国共合作”。说白了,没有人愿意跟钱有仇。刘干部是计划经济时代最有地位的人,但他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已经在落空,空有权利,却没有经济作支撑,如在此时不能果断“站直”,就有可能被经济浪潮拍“趴下”。还有一拨儿人就像高作家那样,既没有钱也没有权,只能周旋在两股势力中间做老好人,两不得罪以求安身立命。这正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缩影,有的人一夜暴富,却忽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择手段;有的机关干部,或放不下身段,以高权力自居,把内部矛盾激化成阶级矛盾,或金钱至上,陷入腐败的泥潭。所以,面对这日新月异的时代,不要光感叹变化快,还要尽可能适应它,一旦不留神趴下了,恐怕就要让滚滚的潮流抛弃了。

  本片是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从荒诞到写实:黄建新从业三十周年回顾”单元展映作品。

  笑点

  第39分钟,张永武夫妻俩大吵了一架,老婆一怒之下砸了家里的鱼缸,这下惹毛了张永武,两人大打出手。这对夫妻是看门大爷口中的“两只狼”,但狼群的内讧,反倒成了周围人希望出现的事情。有意思的一点是,老婆砸鱼缸时,还对着大鱼缸犹豫了一下,转而去砸小鱼缸,从这点就可知她还是对丈夫惧怕三分,以至于争吵后她还主动黏着张永武,不肯离婚,原因自然是不言而喻。

  《站直啰,别趴下》观后感(三):高文们如何才能站直呢?

  瘦弱的作家高文终于分到了房子,终于高高兴兴搬进新家,搬家的过程中,才知道就是因为隔壁邻居张勇武,这个房子的已经换了四任主人了。

  这个喜感的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一开始,影片就让人担心高文这第五任房主,能呆多久。所幸张勇武因为高文这个作家的身份对他有所好感,认为高文是老实人,让他老婆主动把倒在高文门口的垃圾清理掉。这第一场冲突就这样化解掉了,高文也算是在新家过了第一关。

  第二场冲突是因为张勇武的小弟送给他的狼狗,总是在夜间狂吠不止,骚扰四邻。虽然邻居们都不胜其扰,但却没有人敢找张勇武理论。最后,还是一楼另外一位邻居刘干部报警,警察把张勇武连人带狗一起抓走。当然,张勇武当着警察的面叫嚣,你们警察还不如养条狗,是直接原因。张勇武被放回来后,喝多了到高文家,扬言要教训教训刘干部。这里最搞一幕是,张勇武走后,高文关起门来骂张勇武,但他媳妇把门打开后,高文就不敢骂了。

  后来虽然高文警告了刘干部,但是张勇武还是把刘干部一家堵在家里,用棒子砸门。最后,高文翻窗户出去报警,救了刘干部。高文这样做,是出于自己善良的本性,但是也冒了极大的风险。而这样一来,本来就想拉拢高文的刘干部,真正和高文成为了同盟。而高文也真正在新家站稳了脚跟。

  接下来,张勇武辞职,自己干个体养龙鱼,发了财。先是带着领导批的请假条,把要参加作家下乡的高文从大巴车上请到自己的开业酒席上;又是发动小区的居民帮忙抓小鱼来喂养自己的龙鱼;甚至老对头刘干部也动了心思,找来自己管水库的小舅子来帮张勇武解决鱼饲料的问题。最后,张勇武看上了高文的房子,想跟高文用新房置换他目前的房子。结果高文开开心心看完新房后,心里正美呢,张勇武就准备来砸墙了。被高文婉拒后,“我们还没准备好呢!”张勇武老婆半夜就开始砸墙,耍流氓招数了。高文一度怒吼,不换房了,但最后还是搬了。本来是好事,最后多少有些无奈,有些憋屈(换房这个事情本身是不是就有些憋屈)。

  影片以高文家搬进小区开始,又以高文搬出小区结束。

  高文们不像张勇武一样天不怕地不怕,也不像刘干部一样有权力,有资源。如何才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呢?而这个问题本身,到底是社会问题,还是高文们的个人问题?

  ,这部电影绝对值得再看几遍,里面反映了非常多的90年代社会现实问题。

  《站直啰,别趴下》观后感(四):~小生活,大缩影~

  片中个体户张永武,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教养的人。可是他养龙鱼发家了,当上了中外合资龙鱼公司经理,并请来市长为他们公司开张剪彩,成了那栋楼最有脸面的人物。而刘干部和由高作家,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有知识、有教养的人,可是他们都是靠工资吃饭的主儿,尴尬的生活使他们不得不依附在张永武的门下,为张永武捞鱼食,挣一点外快。

  极为生活化地向观众展示了这样一个“有钱人没文化,有文化的人又没有钱”的社会现实,同时形象地再现了人们由新的生活方式取代旧的生活方式、由新的人际关系取代旧的人际关系的历史发展趋势。

  比较客观地来看待他们身上的善恶、美丑。在展示他们性格时,都着重保留他们的职业特征和生活经历所赋予他们的个性特色。张永武尽管是一个粗俗得令人生厌的人,可是他有了钱也很大方,也很懂人情世故,有时在他粗俗的语言里却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刘干部的女儿刘美,穿了一身张永武给她买的时装,引起刘干部两口的怀疑和追问。刘美只好把衣服退回给张永武。当张永武得知刘干部两口怀疑他张永武是不是对刘美有什么企图或不轨时,便扯着嗓子骂街了:“老子就没见过这么混蛋的爹娘,老街房邻居了,给孩子买身衣服有什么了不起,你说小美这孩子多勤快多能干哪,给我们家干了那么多活,买件衣裳还不应该吗?”这时连老孙头也觉得“这小美倒像是他张永武的亲闺女了。”这里不仅令观众对张永武另眼相看了,也无形中批判了刘干部的世俗偏见。

  片中所表现的这座居民楼的几户人家,也正是我们当今社会的缩影。

  《站直啰,别趴下》观后感(五):差点错过

  买了资料馆《吴清源》的票,又买了这个电影的票,谁知都特么8.24夜,果断选《吴》,记得放映时间是19:00,打车过去,两公里的路堵了30分钟,到地儿已是19点过10分,慌忙把两张都取了,才发现《吴》是18:30开始的,心里万马奔腾。检票的说咋一下买两张同时段的,我呃……问《吴》还能进吧,他说都可以,我百度了下只有104分钟……终于放弃,看来“无”缘啊。

  那就只能看《站》喽,从二楼小心把侧门打开,尼玛,里面还有个隔门,气冲冲出来跑到一楼,找了个位置总算坐下。

  然后就笑个不停了。

  小市民的心态日常,黄建新在九十年代初就拍的这么辛辣幽默风趣,真是难得,好片子!

  《站直啰,别趴下》观后感(六):嬉笑怒骂邻里事,谈笑自若时代情。

  终于三部曲全部刷完,整体来说很满意,真心没想到黄建新当年能拍出这么三部电影。

  前面两部之前都介绍过,93年这部是三部曲第一部,聚焦的是都市间的邻里问题,通过描写知识分子,国家干部,社会无赖,一楼的这三户人家的矛盾,反应了当时时代变革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故事和第三部《红灯停,绿灯行》类似,是以段落式的生活内容贯穿始终,

  “有钱的人没文化,有文化的没有钱”,这句话夹杂在时代变革下的人们口中,既无奈又带着嘲讽。

  就像那曾经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还不是因为“一个秘书都挣得比我多”而全面崩塌。

  本片全程在青岛拍摄,看着93年的中山路,八大关,栈桥很感慨。

  牛振华真是一个好演员,本片比冯巩出彩,三部曲三个人物,演绎的准确到位,影帝无可厚非。

  四星,7.8分,优酷,b站都可以在线看。

  《站直啰,别趴下》观后感(七):小社区大社会

  每一座城市都有着无数的社区,在着无数的社区里又生活着无数的人,形形色色的人有着形形色色的身份,无数个形形色色的身份组合在一起就成为了这座城市,而无数个城市拼起来就是这个社会。换言之,这个社会就是无数个家庭。

  本片的故事设定在一个小区里,故事的主角则是张胖子、刘干部、高作家所在的三个家庭。他们三家人发生的冲突、斗争、矛盾、和解构成了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

  影片拍摄于九十年代,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期。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座城市作为整个国家发展的带动着和领导者极速发展。城市的很多楼房拆了盖盖了拆,产业结构进行着快速的升级,人们由以前的工人、干部转行为个体户、商人,这样的变化也势必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这种发展正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道具呼啦圈那样,周而复始。社会变革带动人们生活上的变革,人们生活上的变革又促进了社会的变革,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正在于此,即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又给予反作用的二者的有机结合。

  张胖子就是这批由工人转为个体户的“变革者与被变革者”之一,他在开办龙鱼公司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原则,帮助秘书、老刘的女儿以及整栋楼的人尝到了甜头。就像张胖子自己说的那样,要“放下工人阶级架子,为开发祖国做点贡献”。仅从这一点看,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张胖子以及这个人物所映射的一类人乃至一代人都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

  事实上,影片中讲述的故事不仅局限于当时,即使在现在的许许多多的二、三线城市中也是正在发生的,所以这部影片在如今也同样可以引起受众的共鸣。因为这样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身边的女孩子不正如海边月光下那位老人说的那样,“唱歌和哭都一样”吗?

  无论是年轻一代还是张胖子那个年代的人都是需要自由的,他们的自由或许很简单,只是能够没有戒心地接受邻居赠送的一件衣服,只是能够随心所欲地养花、养狗,但在当时,改革开放的头二十年里,甚至是现在,这种追求发展的自由都是被人怀疑的。这些人怀疑新传入的文化会不会使我们失去自我,怀疑下海是不是可以挣到钱,同样,这也是属于我们这一代,这一国的迷惘。

  刘干部所代表的就可以理解为这一类人----作为干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他们的经济能力已逐渐被个体户所超越。影片中张胖子开的车逐渐的赶上、超越了刘干部的配车,换上了奥迪。

  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刘干部的既得利益是遭受到损失的,整栋楼的利益都是遭受到损失的。不让养花他偏养花,不让养狗他偏养狗,还把垃圾倒在别人家门口,把张胖子设定为这样一个“流氓”的意义就在于凸显出这样一群人在那个环境下是受到排斥的。尤其是在北方、内陆这些开放晚甚至至今仍未开放的地区。而整栋楼中,唯一能够阻止张胖子的便是刘干部,所以刘干部准备打倒张胖子,张胖子也说出了那句一语道破的台词,“整栋楼的人都和我打过架,除了刘干部,可除了刘干部我谁都不恨”。正是因为“刘干部们”的允许,“张胖子们”才能有开龙鱼公司的权力,可又是因为刘干部,这家龙鱼公司才处处受挫。

  但无论如何,龙鱼公司开成了,并且大获成功,整栋楼的人也随之赚到了外快。这种执着就像是张胖子家和刘女儿房间里的那两张始终出现在画面边缘的美女画像,意味着解放。张胖子的画自始至终挂着,刘女儿的话被刘干部扯下来后又挂了上去,最后,刘干部自己也用上了“裸女”打火机,一个特写打在那个反转的泳装美女上面,喻示着刘干部和张胖子关系的反转以及双方的和解。

  可是,无论是开公司还是捞鱼,高作家都未获得任何外快,这一类人拥有着“把黑的写成白的”的能力,却在连小孩都会玩的呼啦圈面前选择躲避。开篇以一个远景展现高作家在呼啦圈面前灵巧的闪避,而镜头并未因此移动,高作家从画面的中心转移到了左面,喻示着一种刻意的疏离感。呼啦圈喻示着社会的发展,小孩玩呼啦圈则寄托了影片的作者们寄予年轻一代们的美好期望,以及家长们对于孩子们的美好期望。

  但还是有诸如张妻子那样的成人选择自己拿起呼啦圈,因为不能把什么事情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需要搞一百年的建设就要脚踏实地的搞,不能推给孩子们让他们长大后三十年搞定,这是不负责任的。于是更多的人拿起了呼啦圈,也隐喻整个国家从文革中恢复又回到了正规。

  幸运的是,他们做到了他们对孩子们的期望——把一百年的活三十年干完。拒绝加入的高作家砸门、发脾气,却又都在自家门内,从不敢挑明了直说,这正是以为在内心深处,高作家很想加入其中拿起呼啦圈。所以高作家去赴宴搞活动,还偷偷地通过猫眼看楼道,用一系列的主观镜头展示出了高作家的视角,可是他又厌恶,于是“作家们”集体抱团去青岛,中间却又被张胖子拦下,无奈只好换房、搬家、离开。离开时,张胖子一家又回到了之前的那幅撒泼的样子,刘干部又变回了那幅“凡事讲道理”的面容。平衡被打破又回归平衡,整个故事就像是高作家眼中那样真实,这或许就是高作家这个“失败的参与者”存在的意义,很简单——做个旁观者。

  影片最后,张胖子还是无法无天,刘干部还是和蔼可亲,但他们的地位却发生了反转。也许在整栋楼的眼里,张胖子和刘干部还是老样子,无论是张胖子那身“VICTOR”的T恤还是西装,都不能改变他想养狗就养狗的形象;而刘干部,不管是想阴谋陷害张胖子还是怀疑女儿“卖身换装”,都是“有素质的好人”而不是“特务”;也许这不是整栋楼而是高作家的观点,因为他在猫眼里并不能看到变化而只能看到空无一人的楼道,无人坚守的传统,无人坚守的社会。但更深层次,毋庸置疑的便是这整栋楼对于新鲜事物的迷惘,人们不得不像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那样,倒在地上右旋90度看待这个世界。

  这是不仅仅属于这一栋楼,更属于无数栋楼组合起来的小区,无数个小区组合起来的城市以及无数座经历过或正在经历改革开放的城市的迷惘。

  《站直啰,别趴下》观后感(八):改革开放带来的人生百态

  总得来说就是文艺青年都很穷,暴发户都没文化,体质内的人都会见风使舵。

  帝都户口都考不上大学,我就彻底无语了。

  能看见年轻时候的瞿颖和混混版真难得。

  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录像带的感觉就像是油画。

  改革开放的时候有远见的混混都成了个体户。后来,2003年那一波打黑把黑社会都打成了企业家,尤其可见各大房地产老板。

  文艺青年都是悲剧。

  城市三部曲《背靠背,脸对脸》《站直了,别趴下》《红灯停,绿灯行》如果没看过,赶紧补习吧。

  一看主演冯巩我还以为是喜剧呢。。。

  天朝多奇葩,很早以前就是这样了。

  以改革开放后为背景的小市民喜剧,三户邻里间关系的转变相当微妙,作家和干部在个体户面前逐渐趋于弱势,这不仅是个别事件,而是一个时代的大走向。取景地是在青岛,海风徐徐别有一番味道。

  不管怎么说,值得一看,这就是改革开放,阿猫阿狗致富的黄金时期,错过之后,就再也没有了。

  刘干部、高作家、张勇武,三个人代表三个阶层,从最初的争斗不断到面和心不合再到最后的和睦相处,其背后就是金钱因素作怪。地痞无赖办公司,知识分子喝干醋,干部从咒其倒闭变成利益均沾,文人墨客最后都变成无赖公司展示门面的工具,好一幅和谐社会群像。

  说实话,这部片子是上个世纪90年代稍少有的良心剧。

  《站直啰,别趴下》观后感(九):黄建新原来也就这水平

  凌晨看完,牛老师的角色是这个出了问题的社会,最美丽的人。也感叹被骂贱的女人们,那个时代特有的审美。来看了下影评。

  这句我标题的话,印象深刻。

  第一感觉是电影里喜欢暗讽第五代导演,喜欢拍女孩小腿的Xx如果看了这部电影,也会回复这个评论,让水平飞一会吧。

  黄建新,中国导演的领军人物。在12年以后的一部电影里他把镜头永远留在了人民大会堂。然后转身走进了很多人自以为看懂了的历史。

  希望下一个12年以后真的有大部分的人能读懂这个特殊时期的中国电影,读懂也就是这水平的中国导演们。

  中秋节快乐 牛老师在天堂快乐

  《站直啰,别趴下》观后感(十):我将如何存在?

  对于本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个人物,三种身份,影射林林种种;小邻里,以管窥豹,大人文;小时代,贯通古今,大社会。

  对于城市三部曲:《站直啰,别趴下》的邻里是生存环境关联,《背靠背,脸对脸》的文化馆是工作直接关联,《红灯停,绿灯行》的驾校是公共间接关联。城市人或者说社会人每天二十四小时无非都是活在这三种环境下,要么在家要么上班要么出门办事。社会的大幕下生旦净丑粉墨登场,历史的大河里虾兵蟹将你追我逐。每个环境下的每个人都在无意识得行使着大社会背景赋予他的角色。你的分房下来了,你嗨;你的境界高尚了,你爽;你的龙鱼大卖了,你乐;你的高考失利了,你哭。每个人似乎都很鲜明的存在着,但是当跃然纸上,浓缩在百十分钟的胶片之上时,却让人不禁得想:你的思想,你的欲望,你的行为有多少是你真正的追求和向往,又有多少是来自社会属性城市属性下的你。

  那么问题来了:我将如何存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