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四公民》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第四公民》观后感10篇

2022-05-16 12:4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四公民》观后感10篇

  《第四公民》是一部由劳拉·珀特阿斯执导,爱德华·斯诺登 / 朱利安·阿桑奇 / 杰里米·斯卡希尔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四公民》观后感(一):这是一件私事

  先把我的“偏见”晾出来:

  纪录片的开头有一段第九巡回法院的口头答辩。我在模拟法庭课上答辩的也是一个第九巡回法院的案子。我是政府方,要提扯淡的话,我知道扯淡是什么样的。

  纪录片里有人讲到波士顿,说警察在猎捕设置炸弹嫌疑犯Tsarnaev 的当天,人们自愿放弃个人自由,甘心把自己锁在家中。我马上想,老子他妈的当时就在波士顿,在家饿了一天就压根没想过自己原来是“放弃了个人自由”,而不是不敢出门。

  那样滥用波士顿事件讲蛮理的行为简直让我恶心。从那一刻起,我作为观众的旁观者心态便已完全消失。本身就满怀自由派政治理念,敬佩Snowden,越来越对奥巴马无语的我,完全将整个案子当作私事,情绪被带得非常激动。

  说以上这些,就是想讲,力荐,只是因为想让所有影迷听到更多的Snowden的声音,感受到我所担忧的政府权力过大的问题。而对于纪录片本身,我需要回到影评的角度重新判断。

  《第四公民》跟踪拍摄了Edward Snowden揭露美国政府监听、监视人民私人信息内幕前后的行踪,近距离的捕捉了这位2013年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的情绪和思想。

  作为一部电影,它非常的感人,有很强的感染力,里面的人物说话都特别有条理,整部片子,让我从头到尾都一直在投入。

  作为一部纪录片,它却不能得满分。一部纪录片肯定不能100%中立,它的目的应该是致力于传达一种信息的,它免不了要尝试说服观众。但是一部好的纪录片,应该是将矛盾双方的观点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呈现,同时让观众思考、评判、最后自己到达拍片子的人想要他们到达的结论。

  这部片子没有给观众呈现足够的政府观点,所以虽然观众最后很容易站在Snowden这一边,但却显得多了份感情,少了一份理。等我说完:

  政府在监听、监视人们的隐私,这一点我们已经有了充足的证据。我认为电影缺乏的,是足够的对于国家安全局这一行为是否违背美国《宪法》的讨论,是美国借《爱国者法案》将Snowden定罪是否正当的讨论。电影里有太少的政府一方维护国安局的行为、维护将Snowden定罪的理由,从而就有太少的Snowden的律师对于该系列理由的驳斥。如果将本片类比为一份法庭辩论备忘录,此片缺乏对于该事件最核心问题的探讨。

  当然,这是我是作为法律人所感兴趣的,没准是我的侧重点偏了。电影确实捕捉到了:不止Snowden一个人发表出了“这件事怎么这么政治化啊!” 的感叹——既然政府是在玩政治,在藐视法律,那么干嘛还介意辩论法律呢?不过你想一想,如果电影多花个几分钟,把两边的法律论点摊开来给我们看一看,那么“政府只在玩政治,而没有在论法律”的这一点,岂不是会更加形象的展现给我们,更加容易被我们观众自己通过观察而意识到,而不是由片中的人物喂给我们?

  当然,除了不够“中立”之外,片子的其他优点非常的明显。镜头对Snowden本人,以及事件主角之一——记者Glenn Greenwald的表现非常成功,通过拍他们谈公事,将他们的人格也捕捉到了。几句四字经,真的让我非常痛快。利用各种媒体资料,与香港酒店中拍摄的主人公的镜头相互填充,将Snowden“出柜”前后那几天他本人的心态、所思所想,以及整个世界的动静,非常生动的表现了出来,让我亲眼看到了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也好似亲身体验到了焦躁、兴奋、紧张、但又很自由的那种情绪——就像在飞一样。由于我太喜欢英雄,太喜欢小人物挑战大权力的故事,也真的相信政府肯定是错的一方,所以在不少场景难免还会激动。在这一点上,电影是成功的。

  我对于政治本身,还有很多的话要讲,但是鉴于这是豆瓣影评,我就克制一下吧。即使我提到了影片的问题,但是影片对于Snowden本人的展现却没有什么藏着掖着的,推荐大家看一看这个人,听一听他有什么话说。有的人说,我不喜欢英语,对政治没兴趣,对于美国的事更不关心,干嘛看?对此我想说,一旦你稍微了解一下,就会发现政治是涉及到你我生活细节的非常有趣的话题,而美国政府在做的,你觉得其他政府没有在做吗?

  《第四公民》观后感(二):自由民主就是个梦

  首先就一部纪录片来说,我并不是很喜欢,不少对话太过繁复,影像就是一个一个的堆积。可能是这些事件本身大家都知道了,再以时间为顺序再现一遍也完全无惊喜,可能是我看的纪录片太少,不太理解事情型的纪录片如何算好。

  接着就是这个事件本身,如影片最后某位(我不知道是谁)说的,我们现在所谓的隐私就是自由民主的一个代表了,如果没有隐私又何来的自由民主。其实我很想呵呵,如今这个世界的绝对权力来自哪里,说得现实一点就是主权国家,个人面对这样一个权力体的时候隐私到底算几根葱。斯诺顿这件事情就是美国自己打自己一个嘴巴,不是隐私和自由民主到底受到了多少践踏,而是美国作为“西方帝国主义代表”一直鼓吹的自由民主论就是一堆废话。

  什么叫自由,什么叫民主,那就是统治者眼皮子底下赐给百姓的,说实话天朝在这点上比美国人老实多了,明确告诉你我给你的就是有限的自由,有限的民主,表扯那些有的没的。米国人民,甚至西方百姓就是活在梦里,醒醒吧,个人的隐私对国家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觉得关键不是国家掌握了个人多少隐私,而且有多完善可靠的制度和机制来控制这些信息,隐私的概念相对的是个人,对国家个人没有隐私,没有民主。自由民主就是个梦,跟共产主义没有区别,实现时人类可能也不是人了,纯粹就是美国胡扯的工具,我们没被共产主义洗脑,快被自由民主洗脑了。

  《第四公民》观后感(三):第四公民

  冲着奥斯卡的头衔和男神级别的主角看了这部电影,容我肤浅的说一句,Edward Snowden用他的颜值撑起了一部纪录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的小虎牙,两边对称,相得益彰。然后是镜头聚焦下的从容不迫、淡定镇静,除了刚开始短暂的适应。紧接着是他防止被偷窥的“神奇力量头套”,完全是个呆萌的大男孩。一些不经意的小细节也为他的形象加分不少,比如擦头发、刮胡子,真是三十而立一枝花啊。据说囧瑟夫要出演同题材影片《斯诺登》,摸着良心说一句,演员真心不如本人帅。

  以上重点错,我们推倒重来。Edward Snowden的身份曾是CIA技术分析员,后供职于国防项目承包商Booz Allen Hamilton,简而言之是搜集情报的程序猿。他公开了政府以国家安全名义监控美国本土所有居民及其他国家的阴谋,并声称隐私不保,民主难存。他的献身精神十分令我钦佩,他要求公布自己的身份而不是作为线人保护,哪怕最后的下场是沦为阶下囚。他强调报道中心必须锁定在事件本身而不是他本人,重点不能模糊。他将资料的公布程度交给记者权衡,因为他不想掺杂个人的主观偏见,追求公平公正。他的出发点是基于民众的知情权,可显而易见身份曝光后会让他举步维艰。Snowden在香港逗留一段时间后,立马逃到莫斯科,在俄罗斯申请到了为期一年的政治庇护,而美国政府对他的追踪逮捕仍在继续。

  无疑,我是ES的拥护者,我被这张世界范围内的惊天密网给深深震惊。监控的途径涉及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在内的9家国际网络巨头,也就是说各国领导人的手机随时处于监听状态。这已不仅仅是美国政府和人民的私人恩怨,这已经严重危害到其他国家的安全,威胁到民族的根本利益。庞大的数据库应有尽有,所有关于你的信息汇总到一起,还能推断出你的性格、爱好、交际圈,不禁感叹信息时代究竟是造福了人类,还是透明化了人类的隐私?除此之外,我有个小小的发现,帮助ES的卫报记者Glenn Greenwald是个同性恋,影片中机场被扣留的正是他的伴侣。

  继《阿甘正传》的水门事件,我又恶补了一番棱镜门事件,其实美国的民主也不过如此。

  《第四公民》观后感(四):一部另类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纪录片《第四公民》以真实的镜头还原了前中情局雇员斯诺登引爆“棱镜门”事件的过程。这部电影在以一种冰冷刺骨的真实感重现这起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让观者不得不认真思考,公权与私权的界限在何处?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之间该如何选择?爱国与叛国究竟该如何定义?

  首先,像任何纪录片一样,《第四公民》的拍摄风格极为写实。因为主角是一个向外界透露政府机密并因此被政府通缉的人,所以很多拍摄活动一直在暗地里进行。本片最震撼人之处也正在于此,无论是镜头前面的“whistleblower”斯诺登或者与他并肩作战的《卫报》记者Glenn Greenwald,还是镜头后面的导演Laura Poitras,都时刻面临被美国政府监控甚至限制人身自由的危险,电影中有多个片段都真实地表现出这种既紧张又刺激的氛围。当时,斯诺登藏身香港The Mira酒店,Greenwald和《卫报》专门派来的另一名记者对他进行采访。当他准备用笔记本电脑向两位记者介绍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监控体系时,他竟然用一张毯子把自己和笔记本电脑罩起来,以免暴露自己输入的密码。他介绍说,NSA的无人机盘旋在世界各地,其工作人员可以随意查看任何跟踪目标的视频监控,而就在此时,镜头突然切换成了从室外高空中观察斯诺登房间的玻璃窗,一种时刻被监视的感觉顿时袭来,令观者感到后背发凉。电影结尾的一个片段也很有意思。Greenwald在莫斯科向已成功申请避难的斯诺登介绍最新情况时,他竟然没有把关键词说出来,而是写在纸上给斯诺登看,二人谈完之后再把纸撕碎。其实,在Poitras的镜头面前,在得到俄罗斯官方保护的情况下,他们不必这么紧张,但他们依然这么做了,为的就是以防万一,因为他们比观众更清楚NSA的监控能力有多强。可以说,这种贯穿电影始末的紧张气氛最好地阐述了本片的主题:在政府强大的监控网络之下,公民几乎毫无隐私可言。不仅如此,正如片中一位角色所说,失去隐私也就意味着失去自由,因为失去隐私的人会有顾虑,也就无法自由地表达和行动。这不禁让人回想起2006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窃听风暴》,在隐私荡然无存的情况下,自由是件多么奢侈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全片都透着一种类似《谍影重重》的紧张气氛,但斯诺登本人相当冷静,他自始至终表情凝重,谈话中偶有微笑,也是一带而过,脸上立刻重现出镇定的神态。他的沉着和冷静,既是一个29岁的年轻人在应对巨大压力和迎接巨大挑战时成熟的表现,也促使观众去体会当事人在做出两难选择时的痛苦和无奈。公事方面,他虽然坚定地选择站在人民一边,揭发政府的不正当行为,但他也必须着手处理一些实际问题,例如他是否需要暴露自己的身份,暴露之后如何应对可能面临的危险,甚至如何应对舆论对他的形象塑造,等等。私人方面,他的女朋友还在美国,且受到了政府的调查,人身自由可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受到限制,他本人下一步何处容身也是问题。从电影中我们知道,他一切不违自己初衷,不做任何妥协和退让,立场站得很稳。所幸在众人的帮助下,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最后也与女朋友在异国团聚(好在美国政府肯放人)。

  斯诺登的故事可以告一段落,但《第四公民》抛给我们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例如,片中一位律师说,按照美国的法律,泄露安全机构的秘密就是叛国罪,但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如果不是泄露给敌国,而是为了公众利益而泄露该如何判处。按照法律的字面规定,恐怕仍然构成叛国罪。很多美国人视斯诺登为真正的爱国者,而政府视其为叛国者,爱国与叛国究竟如何定义?关键可能在于“国”字的含义。对于中国人来说,从小就要千百遍地高喊“爱党爱国”,我们被灌输的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那么,斯诺登的做法究竟从更高的道义上是否正确?或许,美国人和中国人有不同的答案。当然,不同的中国人也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

  电影还对时下流行的大数据概念进行了抨击。影片中,NSA正是利用对公民各种信息集合而成的大数据来调查任何他们想要调查的目标。你的一举一动、你的各种偏好、你的社交网络等等全部在政府的掌控之中。在电影之外,近年来关于大数据与公民隐私之间的矛盾始终是舆论的关注焦点。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各大企业纷纷成立大数据部门,试图精准地定位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最大限度地创造利润。然而,政府以保护国家安全之名侵蚀公民隐私尚且到如此地步,我们还指望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有所克制吗?《第四公民》的警示意义正在于此,如果没有民间的监督,没有媒体的制衡,这些侵害公民隐私的行为肯定会变本加厉。

  “棱镜门”曝光后,很多国家都举行了听证会,调查美国是否对他国公民也进行了非法监控。我们看到,这样的听证会基本不会有什么影响大局的结果。美国的强大决定了其他国家最多只能有限度地抗议一下,美国政府的大规模监控是否因此而收敛就是另一回事了。《第四公民》能做的只是把这段历史真实地记录下来,让更多的公民知道,他们的隐私在受到侵害,他们在失去自由。另外,如果你足够细心,还会发现两处有意思的情节。一处在片头,导演的旁白告诉我们,是斯诺登主动联系她和Greenwald,而非他们找到斯诺登。斯诺登在给导演的邮件中说:“You asked why I picked you. I didn’t. You did.”(你问我为什么选择你。我没有,是你做的选择。)导演明确告诉观众,她正是因为本人被监视才和斯诺登取得联系的。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讽刺之举,导演牺牲了自己的隐私才换来了这样一部作品!另一处在片尾,斯诺登和女友在莫斯科团聚,导演选择在远处像狗仔队一样拍摄二人在厨房煮饭的镜头,这同样是对监控公民隐私的讽刺,但更是一种善意的警告,你以为你真的安全了?

  《第四公民》观后感(五):暗流汹涌的体验式记录

  《Citizenfour》的诞生本就是一种力量。作为多年关注人权问题的记录片电影人,导演Laura Poitras因她的独立精神、不畏强权和对受访者高度负责的职业态度被斯诺登选定为这场风浪的登陆点。他在邮件里说:“你问我为什么选择了你。不是我选的,是你自己。(You asked why I chose you. I didn't, you did.)”

  我不懂法律,也对政治没大兴趣,再说围绕掌权者以维稳之名侵犯公民隐私的争论也够多了,我只想从电影本身的角度来说说这部片子。

  首先得明确,该片不是传统意义上揭露社会问题或以科普为己任的典型记录片——这些片子往往充斥着数字、事实和喋喋不休的访谈,即使涵盖多方观点,但基本都有偏倚的一方。而Citizenfour属于近几年兴起的实验纪录片范畴,与2013年的Leviathan和The Act of Killing一派,它们重在呈现全方位浸润式的观者体验。监听风波是个有持续媒体热度的重大社会事件,几乎无法淡化处理,而导演选择第一人称视角,沿袭cinéma vérité的风格,肯定摄像机和她本人作为事件一方的介入,是一个明智、大胆也水到渠成的选择(其实她“后911”三部曲的前两部都是揭露社会问题的传统风格),但这就意味着她要牺牲话语平衡和政治引导,来达到一种历史现在进行时的即兴亲历感。这是她对审美和新闻价值两者的调和,也正是这种调和成全了全片的动感、惊悚和力量。

  开场,车窗外光影流动的香港隧道引出导演的目击者身份,也呈现出她孤注一掷的内心状态。此后大多数镜头都是静止观察,在持续关注中剥开表面的平和,显露斯诺登以及其他人物内心的暗潮翻涌。泄密人和记者,从陌生、质疑到齐头并进,围绕报道方案、保密措施和秘密文件内容展开对话,空气中的手势,沉默,放远窗外的视线,以及前台的电话和火警间歇性打断对话,给香港酒店房间的段落注入封闭空间悬疑剧的色彩。能将这些静态画面排列重组出惊栗片的动感,《罗拉快跑》的剪辑Mathilde Bonnefoy同样功不可没。在美国机场被搜身盘问对Poitras来说是家常便饭,但此片的拍摄让她意识到自己已经不能再回美国,于是临时决定栖身柏林处理影片后期。Bonnefoy不但于此时加入,而且与她丈夫一起为香港归来的Poitras提供帮助。

  虽然片名是斯诺登的化名,海报上是他的靓影,但本片并没有把他偶像化,什么“传记片”更是胡扯。看完影片,我们对斯诺登的了解也依然仅限于他在风波中的言行表现,我们除了一些基本信息之外,对他的性格和成长轨迹各方面仍然一无所知(这些在Glenn Greenwald的书里倒是有细致描述),我能确定的只有他的智慧、勇气和思维的老练,并在最后莫斯科屋外的镜头中感叹他和女友Lindsay这郎才女貌的一对。斯诺登说,他将所有文件交给记者处置,就是为了避免自己的身份和偏见影响事件发展("remove my bias from the equation"),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这方程式中的关键一项,但也仅此而已。他是主要人物,但绝不是传记主角。

  有人说这部片子观点不平衡。我要问,观点是什么?一部110分钟的片子,总共也没有几段是直接控诉美国窃听行为的,相关引语的选用(包括斯诺登本人的)也很有限,而且电视里还是看到了奥巴马的“肺腑”之言以及政府派嘉宾的言论。我怀疑那些觉得观点不平衡的观者,也是因过这两年在斯诺登事件媒体轰炸下已掌握了大量事实内容,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再说,美国政府也不会傻到开诚布公地公开窃听计划幕后的来龙去脉,试图以透明来换取公众同情。Poitras在访谈中也说过,不是故意不想包括国安局的声音,如果他们能有人为这部片子站出来说话那最好,但是这并没有发生。这场个人与机构的对抗注定是信息不对等、观点不平衡的,如果大家想要平衡的观点,那就去看各大媒体的文字报道——作为一个新闻人,我深知观点平衡作为职业标准的重要性,但在人性层面上,那是自欺欺人,我想这也许是更多电影人规避唇枪舌战的桥段而选择自然呈现的原因之一。

  其实这部片子讲的就是几个人试图揭露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一段经历,直接而简单。如果该片真有观点,那就是:与政府对抗,对个人来说是危险又刺激的。

  不过话说回来,评判电影当然没有对错,如果别人不能将Citizenfour看做一部体验式的电影,坚持用传统记录片的标准来要求它,那我也完全理解他们的负面评论。其实,就看你站在哪儿,从哪个方向看。而且我也不讳言自己对Leviathan和The Act of Killing的钟爱——也有的是人把这两部片子骂得一无是处,甚至质疑电影人的职业素养和责任心。每个人的目光短浅和思想片面也只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区别。

  回到片子。Poitras因斯诺登报道获得了普利策奖,却依然将事业的绝对重心放在记录电影的拍摄和制作上,对抗快餐式、碎片化的传媒潮流,努力寻找新闻事件中有普世价值的“人本体验”(human experiences)。当急功近利的媒体和受众联手将深度报道打入冷宫的时候,越来越多的电影人肩负起了追求审美、还原真相的双重重任。他们甘愿牺牲多一点安全来换取多一点的创作自由,试图通过视觉体验让现实有更深更广的张力,这已是难能可贵。从这个意义上,Citizenfour是一个宣言。就像片尾所暗示的,更高层的揭秘者在斯诺登的带动下站出来,相信Poitras的作品也会引导更多人用深邃的眼神探究现实。而斯诺登,我的同龄人,也在时刻羞辱/鼓舞着我,指明在这个混沌的和平年代,一个30岁的人能有何等的智慧和勇气。

  《第四公民》观后感(六):≪第四公民≫--You are my American superhero

  打开视频发现这是一部记录斯诺登揭露棱镜门事件的纪录片,在脑海中寻找到的记忆碎片是几年前疑似在别人的茶余饭后中听到过大家讨论一个叫做斯诺登的美国间谍,那时候我并不懂得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所以不知道在哪里对新闻报道的惊鸿一瞥留下的印象就是这个叫做斯诺登的美国男人长得好帅啊,而且竟然那么年轻!再之后,听说他跑到俄罗斯政治避难去了,也就没有了下文。

  隔年,一部叫做≪第四公民≫的纪录片横空出世,再隔年这部叫做≪第四公民≫的纪录片获得当年(第8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今年我看到了≪第四公民≫。重新翻出脑海中的记忆碎片,我忽然明白了这件事情的意义重大。

  电影只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抑制不住激动跟男票说斯诺登真的好了不起。男票以一句“但是他背叛了你喜欢的米国啊,你怎么还喜欢他”来回应我。诚然,我喜欢美国;诚然,他这样做是对美国的背叛。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说,他没有做好本职工作,并且犯下严重罪行;从国家的角度上来说,他背叛了养他育他的祖国;但是从全人类的角度上来说,他这是为了整个人类的利益牺牲了小我,他是英雄。

  法律是人定的规则,是为了服务国家利益的,所以它本就没有所谓的对错,而且就算是它有对错,法律之上还有人情,就算是一个法治国家依然要考虑到情。不管怎么说斯诺登在美国有美好的生活,出身不错,一年20万年薪,经常去世界各地出差,工作体面又高新,还有女朋友,有家人,过得很幸福。他这样做或许有作秀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对于一个人,永远躲躲藏藏不能和亲人爱人在一起,不能回故土,出行受到限制,一辈子要活在逃离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他当然知道他的选择会带来什么,但他还是毫无畏惧地站了出来。

  我去谷歌斯诺登的履历,发现他早年学习电脑,后来去参军,遗憾的是在训练中意外摔断腿所以被迫退役,离开军队后他做警察,之后又辗转来到CIA做管理员。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工作都是他从心的选择,那么可以明显看出来他的热情在哪里,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的祖国,这样的人你不可能说他是不爱国的。所以在斯诺登如此爱国的前提下,他还是因为正义和公平,为了人类的民主和隐私权背叛了自己的祖国,他经受过怎样的挣扎才做出这个决定?去曝光这件事情,不隐藏自己,只为了说出真相,这才是为什么他是伟大的。

  “I'm willing to sacrifice all of that because I can't in good conscience allow the U.S. government to destroy privacy, internet freedom and basic liberties for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is massive surveillance machine they're secretly building.”

  “I have no intention of hiding who I am because I know I have done nothing wrong.”

  “I carefully evaluated every single document I disclosed to ensure that each was legitimately in the public interest. There are all sorts of documents that would have made a big impact that I didn't turn over, because harming people isn't my goal. Transparency is.”

  第一眼看到斯诺登的时候就被他的帅气惊艳到了,如果你仔细看这个男孩会发现他的脸上没有被世界伤害过后留下的创伤,也没有工于心计之后显露出来的世故,有的只是一个面相阳光俊朗的男孩子容貌,他有腼腆纯真的笑容,他眼神有光,眼睛会笑,他有一颗怀揣梦想和希望并且没有被世俗污染的心,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揭露棱镜门事件。

  斯诺登是美国主流文化中培养出来的真正的美国人。他拥有梦想,他相信世界的美好,并且他相信自己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因为他相信这些,所以他就真的做了,他希望世界变得美好,并且他知道他有改变世界的能量,所以他有勇气站出来与强势力为敌。那些几十年来活跃在美国漫画和电影中的超级英雄,我竟然看到了现实。

  在我有生之年听到过关于美国的各种门的丑闻,因为国家性质的根本对立所以在天朝我也总不能了解到一个客观的美国,只是这么多年的阅历,不管是我从文字中了解到的美国,还是我亲眼见到的美国,又或者是我用心相处的美国人,这些让我真心地觉得纵然美国也和所有国家一样有种种问题,但它仍旧是如今世界上最强大也最公正自由的国家。因为只有美国才能培养出斯诺登这样的英雄,也只有美国有同样和斯诺登一样的英雄在为这个世界在为全人类的利益奔波和抗争,也只有美国公民可以因为不公正去起诉政府,也只有美国当事情被披露总统会正面回应,也只有美国哪怕政府给这个人判了死刑还有人不怕威胁拍出这部真实的电影,也只有美国电影界的最高奖项可以颁给他们认为是对的事情。当电影结束,全场人站起来高声鼓掌,掌声持久而热烈,你就会明白,国家并不能操控我们的思想。

  美国政府作为一个强大的政府自然有它自己做事的原则和方法,但它的公民依然有提出质疑和独立思考并且为了个人利益去斗争的权利,但是这些权利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多少人来说只是一个梦呢?记得曾经有个美国人说:“American democracy is a lie."于是他来到了中国。我不会说天朝的民主也是个谎言,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绝对以及完美,我知道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我们无非是希望有更多像斯诺登一样的英雄出现,或者我们自己去变成英雄。

  斯诺登被曝光以后,美国发出了国际通缉令,香港没有回应。英国,法国积极响应。

  ES: So I have news for you which won't be shocking.

  LP: OK, I'm here.

  ES: The FBI has authorization to work with the CIA and a number of unnamed foreign partners-incl the UK- to team up in finding out my plans and the location of people in contact with me worldwide.

  LP: Where does this come from?

  ES: All I can say is a reliable source.

  ES: They've been tasked to use "all appropriation means"-incl. gov pressure"where appropriate"- to persuade media to refuse publication.

  我对英国和法国的回应是失望的,毕竟在我心里这两个政府也算是相对公正的了,只是在国家利益面前他们还是选择了和美国站齐。斯诺登的心里当时一定是惊恐的,在阿桑奇(这个人也是一个大写的牛逼啊)的帮助下在莫斯科徘徊很久终于拿到俄罗斯的政治避难,他已经被美国开除了国籍,可想而知当时的他情况多么危急。美国对于香港和俄罗斯的回应感到失望,而我们看到的却是至少在这个强权横行的世界下还有良知,虽然我知道这也是国家利益决定的。

  说句题外话,真心的也很喜欢俄罗斯这个国家,先不说班级里的俄罗斯同学们非常优秀,但说现在和恐怖主义积极抗争俄罗斯就是最强的一支力量。美国袖手旁观,中国隔岸观火,英国法国则是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所以普京大大才那么招大家喜欢啊。以前的时候眼界和世界观格局没有这么大,所以从来不关心政治不关心新闻,真正在国外生活了以后才知道这些都是和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真心地感谢那些为了这个世界变好而付出努力的人和国家。

  最后为昨天的布鲁塞尔恐怖袭击祈福。

  2016-03-23 14:26

  《第四公民》观后感(七):无差别监控与它的破壁人

  一群身着华服的男女为一些“主流之外”、“第三世界”的声音颁奖,常让奥斯卡奖的最佳纪录片颁奖环节显得有点反讽。今年这种反讽同样强烈,2015年第87届奥斯卡奖最佳纪录片颁发给了《第四公民》(citizenfour)。颁奖仪式上登台的有制片人,有导演、记者劳拉·波崔斯(Laura Poitras),著名记者、影片参与者格伦·格林沃德(Glenn Greenwald),还有林赛·米尔斯(Lindsay Mills)女士。后者是影片主要人物“第四公民”爱德华·斯诺登的女友,目前和他一起在俄罗斯生活。斯诺登本人自然不会出现,因为泄露重要政府文件,他在美国被控多项重罪,正在俄罗斯避难。

  斯诺登就是2013年棱镜门事件的主角。作为曾经的中情局技术顾问和美国国家安全局外包技术人员,他掌握了大量国安局实行监控的文件,证明美国对外国政要和经济部门、大量美国公民和外国人进行监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政府和各大电信公司、互联网公司合作,无差别的收集海量信息。前者引发了例行的愤怒与抗议,而后者不仅令人恐惧,也引起了新一轮对大公司用户隐私的信任危机。这部电影拍摄的就是这一事件。

  与《第四公民》一起获得提名的影片,两部是关于艺术家的生活,一部关于越战结束时美军组织的大撤退,一部关于刚果的战乱与山地大猩猩保护区。和另几部候选影片比较,《第四公民》画面实在有些“简陋”,大约三分之一的场景都在一家酒店房间,镜头像是在模拟第一人称视角,观众就坐在当事人身边。喜欢的人会称此为“实验性”,然而了解影片拍摄过程后我们会觉得,这种简陋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因素。影片也没什么制造出的戏剧性,字幕开场,伴随一封解密邮件正文,一个自称第四公民的爆料人联系到了波崔斯,之后不久,导演接到证明爆料真实性的文件,再往后就是紧急飞赴香港拍摄。拍摄十天后,斯诺登已经自愿亮明身份,在人权律师和维基解密的帮助下离开了酒店,再一次见面时,他已经避难俄罗斯。全片让人紧张的部分大约只有斯诺登略有起伏的情绪了。比较一下另外几部候选影片,《第四公民》更像是对一个突发事件的报道,我们看到的不是某人的口述,而是当时正在发生的事件本身。

  这么说来,《第四公民》似乎带着突发新闻的热气。但是和那些记者主导的报道、记录并不一样。不管是波崔斯还是格林沃德,都不完全是纪录片的主导者。相反,斯诺登本人选择了他们,这部纪录片本身也是斯诺登事件的一部分。当斯诺登决定爆料时,他首先匿名联系了记者格伦·格林沃德。格林沃德没能搞定加密软件,斯诺登又联系了劳拉·波崔斯。为什么是他们?2010年维基解密事件中,格林沃德是维基解密和阿桑奇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在媒体上撰写了大量评论,和多人论战。他本人既是知名记者,也是一位宪法律师。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他是报道斯诺登的不二人选。而波崔斯则是著名的记者和纪录片导演,她之前的作品《我的国家,我的国家》深入到了伊拉克逊尼三角拍摄伊战后当地人的生活,另一部《誓言》到也门拍摄了宾·拉登的司机和保镖,涉及了反恐战争的另一面。她也因此上了美国政府的黑名单,出入国境常被扣留检查。这两位的专业技巧、业内声望和勇气,让斯诺登选择了他们。尽管一开始没能成功联系上格林沃德,斯诺登在和波崔斯联系后,还是建议通过她来联系并约格林沃德面谈。再之后,就是记者们接到新的一封加密邮件,告诉他们去尖沙咀的某家酒店见面。

  事实证明斯诺登的眼光不错。波崔斯和格林沃德的工作非常专业,迅速确认了爆料的真实性。到了香港,马上进入状态,一个开始拍摄,另一个一边写文章,一边联系了《卫报》、《纽约时报》以及各种网络媒体,在第一波文章发出后(此时斯诺登还没有公开身份),格林沃德人在香港就作为评论员出现在了美国电视节目上。十天后,两名身份斯诺登在人权律师与维基解密的帮助下转入地下,他们则继续报道这一事件,出版了更详细讲述经过的图书(《无处可藏》,格伦·格林沃德),在听证会上作证,当然还产出了这部获奖纪录片。两人的生活也有了更多麻烦,格林沃德被指责帮助叛国者,伴侣在途经英国时以反恐理由被扣留检查。波崔斯为了防止胶片和文件在美国被没收,干脆移居到了柏林。

  我们当然会对斯诺登本人感兴趣,然而纪录片对此非常收敛。斯诺登自己表示,一方面为了保证爆料受到重视,他必须公开身份,而不是作为匿名线人被保护起来。而公开什么资料的选择权,他宁愿交给记者,以保持无偏见。同时,他又不希望整个事件变成纯粹的个人秀,因此并没有一开始就走上前台。在格林沃德的书中,他描述斯诺登聪明、理性,有着斯多噶式的坚忍。格林沃德作为老记者,也惊讶于斯诺登的镇静。影片中,我们还是能看到斯诺登无法掩饰的情绪,当爆料开始时,他还没有现身。得知政府特工已经开始调查他的家人时,尽管他已经知道当走出这一步,就会和家人、正常的生活彻底再见,这些场面已经在心中排练了无数遍,他还是焦虑万分。

  斯诺登的聪明显而易见,他显然了解维基解密事件后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的争论,因此非常仔细的整理了泄露的文件,既能证明事实,又不会至他人于危险之中。他也熟悉网络监控手段,因此仔细设计了爆料的过程,尽管在香港有些危险,还是在帮助下成功逃脱。问及动机,斯诺登表示说自己还记得当年那个没有监控的互联网。大约对动机的说辞他已经在心中演绎了太多遍,以至于面对镜头时流利得有点假了。公民权利、国家安全,斯诺登的复杂让人没那么容易表达支持或者反对。也许对于这个系统,他的动机没那么重要。和系统的能量相比,破壁人微不足道。

  斯诺登爆料的内容已经被报道了一年多,除了监视外国政要、经济部门等,最重要的大约是围绕棱镜计划的一系列监控。这些监控的对象是普通公民而不是嫌疑人。在美国的法律框架内,司法、安全部门需要监控嫌疑人时,会向法院申请授权,监视获得的信息也可以作为呈堂证供。911事件后,国会通过了“爱国者法案”,赋予情治单位对任何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个人或组织进行监控的权力,却没法界定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判定为危害国家安全。模糊的界定本来容易让权力越界,斯诺登的爆料向我们揭示,美国国安局的监控早已无视法律和公民权利,他们索性收集一切可能的信息,从网络运营商的通话、短信记录,到电子邮件、聊天软件的内容等等。这种收集是无差别的,情治部门并不是先判断一个人是否需要监控,而是索性把信息收集起来,需要分析时随时提取。

  对外国情报的收集,自然引发一点抗议,但是对冷战世界稍有记忆,或者看过几部间谍电影的人,就会对此有心理建设了,美国利益的鼓吹者恐怕还会为此叫好。也因此,在2011年维基解密公布大量美国外交文件时,翁贝托·埃科撰文评论,称之为“假冒的丑闻”。当时他就表示,只有假装对国际政治毫不知情,才能对那些泄密内容感到震惊。甚至这一次,当棱镜门爆出时,反响最激烈的也是一些崇尚技术、反对权威的互联网技术社区,大部分人还是漠然处之。对于斯诺登的行为,他是一名维护宪法的爱国者,还是一个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的叛国者,美国主流媒体上又是一番争论。抛开惯有争论,仔细想一下如今针对普通公民的监控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早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我们就知道电话很容易被窃听。如今,只要对互联网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就知道我们每天使用的通讯工具并不安全。然而我们其实一直假定多数情况下,这些监控与己无关。毕竟,盯梢需要成本,谁有工夫盯着升斗小民、安善良民呢?可是技术的进展解决了这个问题,收集海量信息后,依靠搜索等技术,情治部门索性对所有人实行了“预监控”。很多时候不是罪行,而是我们不想公开的事情,成了让我们噤声的封条。那么如今,当任何人想要发声时,都要考虑一下自己在家中做的事情别人知道多少。国安局在国会听证会上公开撒谎,否认这些监控。像是一个奇特的悖论,你为什么监视?为了国家安全。你是否监视了我?我不能说,为了国家安全。听起来,他们就是墙本身。

  斯诺登如何成了那个破壁人?是人的因素。他自己是国安局系统的管理员,作为技术人员,他有着比一般国安局特工更高级的权限,可以随意查看各种文件。这种权限成了这个系统最大的安全漏洞。然而同样是人的因素,我们得知,并不是什么先进的监听手段,而是直接索要,让电信、互联网公司老老实实交出了用户数据。也是英国政府直接走法律途径,让《卫报》公开销毁了已经获得的泄密资料,用手枪钻穿透了那些硬盘。很有可能,属于公民权利的“人的因素”正在越来越稀薄。

  了解一点实用主义的人,懂得一点网络技术的人,大概都不会对这种监控感到震惊,我们真正该震惊的是我们的漠然。我们知道“他们”能够,“他们”也确实做到了。对于美国的情治部门,他们有这个能力,这是恐吓任何人的能力,通向警察国家的能力,彻底摧毁美式民主的能力。奥巴马总统在电视讲话中谴责了斯诺登,表示会利用法律手段审查监控问题。我们无法得知他的真实想法。在这个后911世界,爱国者法案通过后的十余年,美国一直在和所谓恐怖主义缠斗。又一次,它变得和它的敌人更像了。

  原发于澎湃

  《第四公民》观后感(八):叛逆的斯诺登——反美英雄

  这是一部按照故事时间轴的真实个人传记。斯诺登的样子看上去就是一个理工男神,宅的那种。偏偏这个人做出来举世震惊的行为。其实在整个美国棱镜系统,有这个千万个员工,无论是内部的;外聘的,相信也有这个形形式式各种不同的人,他们都未能有勇气超越系统架构,未有诺斯登这个看上去平平无奇的男子,成为了叛逆的反美英雄,想想都觉得很兴奋。相信在整个棱镜系统的某些员工,都有曾经这样叛逆的想法,他们都未能这样。估计诺斯登是在生活中遇到某些事情,让他想超越现在的生活,超越不是职业上的,而是整体生活形态。我们看动漫主角都会按耐不住,做出惊天壮举,而这些主角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英雄缩影,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而诺斯登做到了,他让自己生活不太平淡,超越了他身边的所有人,此乃奇男子。他是现实版的影视主角,将名垂千古。从整个纪录片看,他一步步非常有计划,也找对了很多一起是个共事的人。可以看出他经常对生活充满期待。他将会在我们生活受到挫折时想起就获得激励的人和事。

  《第四公民》观后感(九):不是英雄不是叛徒,是公民

  看了两遍。斯诺登是个思维严谨的人,他也清楚地知道,暴露“棱镜计划”会有什么后果,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了,因为他明白政府与人民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天平一旦倾斜就会发生严重的后果,美国社会要进步就不能忽视人民,就不能让政府独大。

  有些人会认为,斯诺登做的事情是在背叛国家,但我想,若说背叛,只能说是背叛的政府。至今2015年,斯诺登还活着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做的事情,所暴露出来的秘密,并没有危害到美国社会,甚至是这个国家。也有人问,为什么要以这种形式暴露出来,不能在私下与NSA的人,或者他的上头讲明这样做的危害吗?那么你可能对斯诺登了解的还不多,建议你去A站看NBC专访斯诺登,这个视频有讲诉为什么斯诺登选择用在媒体暴露这个极端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我会两遍CITIZENFOUR。

  讲真,懂得真的不多,但斯诺登的那几句,“人民利益并不总是等于政府利益”。“我们不需要放弃我们的隐私来拥有良好的政府,不需要抛弃自由来求得平安”,“你的权利很重要,因为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需要它们了”真心让我佩服。他也许不是英雄,但是说话真说不上被背叛国家,顶多背叛政府。很多国人不理解为什么他那么傻(像不像美国队长,以为自己可以凭借一己之力为美国做很多的事),那是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我们有什么权利可以去做什么事情,我们对隐私没有深层次的了解,也没有想要去了解。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像美国人那样拥有为自己利益和政府叫板的权利和能力,所以我们不懂,他傻。

  以上。

  《第四公民》观后感(十):对美帝有些疑惑

  本片导演Laura、记者Glenn以及斯诺登的女朋友被限制出境了吗?

  2012年法官质问国家安全局是否有监听公民的行为,局长大人得当着镜头一一作答?

  斯诺登在美丽华酒店会见记者Glenn六小时后,CNN报道了这条爆炸性新闻,媒体用的词竟然是“丑闻”?

  第一次报道仅仅露出冰山一角,媒体号称还有更大的猛料要爆出,这时的奥巴马政府为何不删帖、不封口?

  辩护的律师为什么不是非法上访?

  最后一点演绎,离个题吧!为什么麦当劳被爆出食品安全问题,国人的反应反而是继续支持麦当劳?因为你看到的是人家毕竟多少还是有监督,比起没用监督的黑洞还是靠谱得多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