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龙种》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龙种》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22-03-20 11:15: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龙种》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龙种》是一部由哈罗德·S·巴奎特 / 杰克·康威执导,凯瑟琳·赫本 / 沃尔特·休斯顿 / 艾琳·麦克马洪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龙种》影评(一):从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来说说这部画风吊诡的抗日片!

  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一感受就是清奇与诡异。

  为什么说清奇呢?作为一部抗战片,这部电影所选取的角度、所反映出的时代变迁确实令人眼前一亮。国人抗战片受政治思想影响,多多少少有点虚伪,只能从个人英雄主义入手。如《小兵张嘎》、《亮剑》等。而这部电影,显示出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时代变革、女性解放、中国乡土社会的分崩离析等特点。还体现了全民抗战以及汉奸等战争状况。切入点抓得很准,对当时的中国国情解析的十分深刻。我料想这应该和剧本有关吧,剧本写得十分深刻,不然,美式怪异的台词定会毁掉这部电影。

  说起诡异,诡异又体现在哪里呢?大概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吧。全片都是由美国人演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几次我忍不住笑出声。下面从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方面来简要分析一下文化碰撞。

  语言交际:1.印象最深的是开头部分说了句“他爹”,英语直接译作his father。着实诡异,中文字幕翻译的特别地道,然而英语原文却令人想笑,但想了想,好像也没什么特别好的翻译。看到这个称谓时我就在想,美国人拍这部电影还是下了功夫的,这么地道乡土的词都用的出来。点个赞,因为我对这个称呼特别感兴趣,所以又注意了后面的称呼,小玉叫爸爸时大都是说my father。感觉怪怪的难以有代入感。我猜他们是不是觉得“孩子他爹”里“他爹”译作his father,所以自己的爸爸就叫my father?!想来想去真是怪,还不如mom dad 来的直接爽快。

  2.老太爷与老太婆调侃打趣部分。他们用英语对话,仿若在说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是用汉语,可以变得更生动有趣。我在想用英语也麻烦,想找人吵架都吵不起来,而汉语有一百种方式让你感受到我的各种情绪波动。我觉得这是因为汉语有声调和语流语调变化的原因吧。然而他们演技确实不错,很符合乡村老夫老妻生活的自然场景。就是台词感情没跟上去。

  3.但是对主题的升华和富有哲理的句子则都比较美式,比如表达对土地的热爱、对战争毁掉家园的痛恨等。

  非语言交际这方面我主要想从场景设置和表演来入手。

  1.里面的角色表演还是挺地道的,造型和妆容以及服装基本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特别是老太婆表达自己对小玉的不满时,非常中国。老太婆走路佝偻的姿态也很形象生动。

  2.前半部分乡景、插秧、放牛等场景都很符合中国。

  3.然而不得不吐槽一下电影的配乐,非常美式。让我分分钟穿越美国四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场景里。以及学生们来村里演讲,宣传战争的危害,竟然还有PPT播放?!我简直惊呆了。而且一整个演讲场景和模式都很美式,一点也不中国。后面几次召集村里人开会的场景,讨论战争状况也是如此。我联想到了《乱世佳人》,战争前夕,也有一群人聚会高谈阔论战争的场景,十分相似。接着战争就来了!情节设置也如此相似,想不穿越到美剧都难。这可能和他们电影拍摄文化有关,她们喜欢用这种场景表现战争这种布局。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战争后大家流离失所逃亡,也是排着队沿着小道从平原远处走过来,三三两两给了个远镜头。这逃亡场景怎么和《乱世佳人》也这么像?这大概是美式逃亡吧,反正我们逃亡是不会集体逃亡还规矩排着队的。

  总之,这部电影主线把握得还是很感人的,当时电影能拍出这种水平真是难以超越,让我不经感慨真是几十年的差距。而且当时美国对中国历史和中国国情反映得还是挺深刻的。

  越写感慨越多,然而思路有点乱不知如何表达,这真是一部神奇的电影。超级赞!

  《龙种》影评(二):星星之火 只待燎原

  1这确实是一部好片不管从哪方面讲,或是背景,或是表演,或是剧情等等都比较好

  2非常好奇这个片子在哪里拍的,里面的建筑以及田园风格设计得非常好,里面的那个牧童骑黄牛把我惊呆了!三儿子徒手挡马车,我相信也只有中国人才干得出来!

  3虽说这部片子的主题是讲抗日的但是我却认为是对中国人乡土观念的一种新诠释。一家之主不愿放弃子子孙孙成长的土地,在媳妇的说服下明白了受他人凌辱的土地早已失去了当初的荣誉与自豪,为了不让子孙遭受同样的命运,我们必须开始战斗,我们必须放弃赖以生存的家园。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确实是两难的抉择。当然就我作为中国人来说这样的一种意识似乎在人们心中不可能生根发芽,就我个人而言老一辈的中国农民心中似乎只有“小家”而没有“大家”的观念(原谅我武断的表达)。

  令人吃惊的是,导演似乎还要告诉我们两点:

  一点是对汉奸而言的,在片中并没有一味的批判批判再批判,而是试图从人性的角度考虑,因为在他的心目中他只是尽力维护“小家”的概念,只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而对于学生的抗日运动,导演似乎也并不赞同,电影中展现的爱国运动仅仅是强制的,无理的,甚至是粗暴的,它完全没有考虑当事者的感受。学生们是过瘾了,是发泄了爱国情绪,但是损害的确实商铺老板的利益于此同时若反抗,若同情肯定会被扣上一顶大帽子。时至今日,面对强大的中国这也一点仍值得我们思考,在情感驱使头脑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下来,想想我们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有什么意义,这样做是不是必须的,有没有其他的办法;(ps 我突然间想起了梁启超的一句话:民智未开,我不能轻易下结论,我只能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另一点是对三儿子的解读。在片中并没有宣扬儿子的骁勇善战,反而对只知杀人的心理做出了批判,在面对敌人,假如我们只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样的心态只会使事情朝另一个极端发展,毫无思考的流血和侵略者有什么两样呢?片中一家之主对于“四海之内皆兄弟”表达了怀疑或是不解的看法,但导演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这只适合在和平年代。

  这仅仅只是我的解读,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符合中国人的观念,但是起码我觉得作者通过电影表达着自己的看法。

  4据我所知,原著是赛珍珠写的,这位在中国生活多年时间的女士确实有着自己细心的观察,甚至可以说她对中国人的饥饿状况有着深刻的感触。片中日本试图通过宣传画营造一种美好的假象,但真实的情况却是中国人只对贴画的面糊感兴趣;另外一个就是日本鬼子站在城墙上往地上泼残羹剩饭,饱受饥寒折磨的人们疯狂的争抢。我相信不是亲眼看到这样的情形,赛珍珠不可能写得出来;最后一个就是挖菜根了。

  5赛珍珠虽然在中国生活多年,但是她始终是一位外国人。我想她的生长环境首先是家人,也就是她的父母,然后才是中国的老百姓,总体而言她还是在西方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有一些不太理解的片段,例如凯瑟琳 赫本想要看书,那位读书的老先生推荐给他的是《水浒传》,显而易见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我想实在是要推荐的话,肯定会推荐《女儿经》或是《列女传》。当然我们不能强求一位外国人如此的了解中国,但是她对中国人的土地,子女等等观念解释得还是比较好的。

  6看电影时,里面常常会出现一些场景,它们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的一些俗语,比如“隔墙有耳”,“夫唱妇随”,“叶落归根”等等,仔细一点应该可以发现。

  7在演员表演方面,凯瑟琳赫本的眼神真奇怪,感觉她好像在演“魂断蓝桥”,大姐,不要搞错了这是在抗日啊!其他的演员中规中矩,老头子比较出彩。

  8片中多次出现“义勇军进行曲”也就是国歌,看来当时这首歌真是风行一时啊!我看了一下时间是1944年拍的,赛珍珠应该不太可能被中共收买吧!(注:错误的理解,义勇军进行曲流行和中共没有多大的关系,http://bbs.tianya.cn/post-no05-260733-1.shtml,给大家造成误导非常抱歉)

  9 dragon seed 译名为龙种,让人觉得好生奇怪!!干脆就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或者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实我想作者可能是要传达一个“薪火相传”的道理。

  《龙种》影评(三):龙种

  竟然被一个美国人演的抗战片弄哭了。虽然赫本前期的眼神有点不对位,老觉得她的眼睛睁不开。大儿媳被杀死之前跑的过于歌剧感。人物的感情和动作已经努力到位了,用白人思考方式来诠释一个和他们完全不同思维方式的民族,算是很努力了。老爷子的演技真的不错,在送走儿子和其他时刻,眼神的神情都让落泪,角色诠释的很到位。三儿子看到二嫂被杀死的时候开始坚定的决定,情感的表达很真切。一个看到自己家园被毁,家人被杀的热血青年想要拯救祖国的情感。最后的时刻,不是结束,仅仅是开始。大家都开始觉醒,开始保护自己的家园。没有和平和自由的土地就不是家园,不是真正的土地。只要有一颗龙种,就有希望。在小孩的最后的回头中,能看到希望……

  《龙种》影评(四):美式抗日剧

  本以为是什么恶搞的高能电影,结果看完之后觉得此片确实秒杀当今不少国内高歌颂德类型的抗战片。并且看着看着除了台词之外,很难觉得这是外国人演绎的抗日剧。

  时代与战争对于每一个人的影响复杂而又不同,况且人性本就复杂,人物的属性没有非黑即白的成分划分,这一点是我所欣赏的。

  比如描写吴连,这个会识字的杂货店老板,生活十分安逸。直到有一天‘爱国’学生冲进他的店里,打砸抢烧了他所有的日货,他无法反抗,同时感到十分无奈和困惑——为什么我只做生意,却招致这样的后果?后来日军占领了镇上,他为免一死主动和日军合作,成为他们的采购监督员,住进了豪宅,变成了汉奸。可是当他听说叔伯嫂的对家里人袭击日军的举报之后,却未向日军透露一个字。这与抗日剧通常脸谱化的汉奸不同,然而我想这样的“吴连”也是真实汉奸的一种。记得之前有看过一篇文章,说日伪时期不少乡绅为保护当地居民免于杀戮投靠日军,有的还暗中帮助军队或者其他组织抗日,但是后来他们大多因为此段“不光彩”的经历而被批斗或者打倒。

  再比如老三,这位青年目睹自己的嫂子被日军凌辱致死后大受刺激,到了自由区的山上变成了抗日组织的一员。回来之后老三变得激进又凶残。在一次夜袭日军行动中,老父亲看到老三手刃日军时脸上所表现的诡谲又充满乐趣的笑容时感到不寒而栗。到后来他与老父亲争吵时甚至放出狂言可以杀掉所有人——战争可以吞噬任何人的理智。

  印象深刻的还有玉娘劝说想保住土地和房子老父亲烧掉自己的所有财产一起到自由区,她说:“我们都杀过人,我们都无法回到从前。但是您的小孙儿,当他只能靠欺诈生存,我们怎能教会他诚实?当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时候,我们怎会教他仁慈?当他只看见猜忌,或者家人是叛徒的时候,我们怎能教会他信任?除非我们把日本人赶出国门,并防止他们故伎重演。”

  这段话真心很美式,也略感花哨,但从话中并无口号式的内容把人推向道德高地或披上民族大义的旗帜,至少让我觉得真实与质朴。同时也让我深深认识到,先辈们都是为了作为后代的我们是否能在和平的环境生存的博弈中失去他们所珍视的东西——生命、尊严,抑或是财产;不论现在我们自不自由,既然生活在和平之中,就应该对他们心存感激。

  《龙种》影评(五):另类抗战神剧

  这是一部由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外国人编剧,内容涉及中国农民抗日的,由土生土长的外国人饰演主要角色的黑白电影。这些个定语,乍看起来足以成为电影的槽点,但沉下心看完就会发现所谓的槽点随着剧情的铺展会被淡忘甚至彻底遗忘。

  当我们还在为手撕鬼子的视觉大餐后剔牙时,这盘已经70年陈的抗日农家乐显得质朴客观和平实,让人从中感受到的不完全是对侵略者的痛恨,更多是对和平的向往。作者赛珍珠出于女性的细致以及对中国的透彻了解,在点滴中流露出中国人的许多思维方式,甚至有人评论其为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人的“歪果仁”。

  谭凌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老农民,在村子里有些声望。老谭和老伴感情和睦,育有一女三男,大女儿嫁给商人住在城里,大儿子、二儿子都已成亲在家务农,小儿子性格顽皮尚未娶亲。其中除了二儿媳由于读书识字,一开始对丈夫没有表现得百依百顺,在进行了一次平等的交流之后,两人在感情上真正亲密起来,思想境界上渐渐统一。

  直到此时,你会认为这是家庭伦理剧,然而老二为媳妇去买书的时候,遭遇了学生打砸姐夫卖日本货的商店。看到这里我立刻摁下暂停键,跑去爸妈房间问他们直到的历史细节,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当时的确有此类情况发生。剧情的转折在此处非常流畅,所有人的生活从那时开始遇到了拐点。

  一群善良无害的农民,完全不敢相信“田地另一头的人”会对他们恶行相向,在侵略者的爪牙刺破他们的尊严,搅乱他们平静的生活时,所有人都回不到过去。谭家老二夫妇是最有超前意识的,他们跟随着兵工厂去往山里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谭家老三看到大嫂受辱致死,突然血性大发成为了抗战队伍里嗜杀成瘾者。谭家大儿子戏份较少,仅仅因为要看住过分冲动的老三而加入了抗日大军。当时与老二争夺媳妇失败的四表哥,在日本人进入县城时企图逃跑被残忍枪杀,在争取婚姻和争取自由的时候他都因为懦弱或贫穷败下阵来。而原本只是个规矩的生意人吴连,出于自保的目的渐渐成为了汉奸,被丈人老谭家所鄙视。以老谭为首的广大农民兄弟,从默默顺从敌人到暗暗联合起来对抗敌人,以及最后响应革命的号召不惜烧毁自己的家园。

  再来说说这个电影中我认为的几个亮点。

  剧情和细节都透露着中国元素。首先,演员的妆容打扮手法太高明了,影片开始半小时之后我开始认为这些演员就是鼻梁比较高挺、眼睛有点凹陷的中国人而已。演员也注意了许多细节动作,比如老谭的老婆帮他洗脚(这完全可以粉碎有影迷说这对老夫妻的互动方式太西化的说法),老谭盘腿而坐,老谭的表嫂去告密时双手互相插在袖笼里。凯瑟琳•赫本在演绎新婚妻子时的娇羞也十分到位,尤其跟丈夫一起看《水浒传》的时候,有几分神似宝黛二人看西厢记的场景。另外,瘟疫夺走老大的两个孩子,但同时他们收到老二的孩子降生的好消息,这也是传递着中国人福祸相依的道理。村里的人都宁愿被日本人压迫过得饥寒交迫,也不愿意离开家园,房子、田地这是中国人对家的定义。尽管现在有部分人已经能接受哪里有家人、哪里有家庭的温暖,哪里就可以为家的观念,但当时的农民一定是无法这样思考的。

  赛珍珠女士从特有的人性角度,描述了中国农民参与抗日过程中出现的迷茫、挣扎、顿悟,最后老谭把老二的孩子带往自由地区,这是给他们老谭家,也是给所有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家庭的人们留下一个希望的火种。片名翻译成《龙种》在气势上稍微有点弱,气场也不够宽宏,或许《龙的传人》更加贴切一点。在谭家决定去留的家庭会议上,老二媳妇的台词和老谭的对于农民的身份来说,略微高大上了,有点西方影子了。

  《龙种》影评(六):狮子女士的狠狠爱

  此片没有虚伪的粉饰,没有刻板的说教,没有空洞的口号,却有着极强的感染力,教你为了真正地活而敢于去死,教你为了宁静的和平而去轰烈地斗争。

  从片头的几句旁白便能一睹赛珍珠女士的智慧。她善于发现美,对丑恶更看得明白,但她选择用博爱的视角来描摹世界。除了文学上的造诣外,赛珍珠女士不失为一位颇具市场洞察力的文化商人。在当时的中美文化交流这一片蓝海之中赚得钵满盆满。

  仅在此片中,便能一窥赛珍珠女士顽皮而狡黠的生意经,那本经lien wu盛赞,由laoer买给jade的书,正是赛珍珠女士最著名的译作之一《水浒传》的英译本,这大半个世纪以前的彩蛋和植入广告似乎并不比今天的逊色。

  赛珍珠女士一生与中国结缘,却因为对国民政府和中共的公开反对而在中国的文化界长年遭到打压,又因与林语堂的一场诉讼添了分争议,我想这些遗憾与失落并不属于赛珍珠女士一方。

  《龙种》影评(七):从暴笑到深思

  偶然在微博上看到有人推荐这部片子,抱着好玩、好奇的想法看了,看到64分钟结束,感觉不对,应该还有下,于是去找来,当晚看完了。

  百感交集。

  开始的时候,的确是感觉暴笑、不伦不类。一帮外国人,在中国水乡的场景里,说着英语,这种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法,让人立刻想到一帮中国人扮演莎翁名剧的情景,尤其是立刻想到《心战》里郑少秋的表演。

  但是看着看着,就沉浸进去了。

  从前半部分的歌舞升平,到后部分的残忍杀伐,以及反抗,格调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而人物的性格,也在战争中起了变化。目睹惨剧的老三,变成了嗜杀的革命者,婆婆知道儿媳要去杀掉女婿,但也不加劝阻,甚至表示理解。人物也没有脸谱化,小玉的变化,在开始就奠定了基调,老二是因为对小玉的爱而跟着变化,这份爱其实并没有升华,但这样也好,更接近事实,吴连不是一个可以用好和坏形容的人物,他的迷茫、顺从,以及隐瞒,都更接近一个普通人的作为,他不是大义凛然的人,他就是一个生意人,他懂得维护自己的亲戚,他只想过和平的、好的生活,他爱家人,到死他都没有暴露小玉。

  父亲也不是一个脸谱化的人物,老三曾经是他最疼爱的儿子,但当他目睹老三的变化,他很震惊,作为农民的他,土地就是命根子,但在小玉的一番话的触动下,他烧掉了房屋和成熟的庄稼,对于他来说,也许,并不算高尚,他是想为孙子留下希望,但是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中国农民,是国家的真正脊梁。

  不能不佩服米高梅的制作,在那样的年代里,那样的一批演员,很尽心尽力地演出异国的故事,那已经是抗日战争将要胜利的前夕,它有没有在中国公映,并不清楚,但是至少,他们做了表达,他们讴歌了真正的抗日精神,而不是象若干年后荒诞的抗日神剧。

  《龙种》影评(八):《龙种》中,小玉老公给她买的那本书应该是《水浒》

  《水浒》的首个英文全译本,书名为《All Men Are Brothers》,译者正是《龙种》原作者赛珍珠。这也是在西方影响最大的《水浒》译本,甚至在美国曾是畅销书(我不知还有什么中国古典文学在西方畅销过)。若以世俗价值给赛珍珠一生的文学成就排序,除了诺奖外,接下来恐怕就要算翻译《水浒》了。而《龙种》这部小说的成就远在翻译《水浒》之后。

  “水浒”一词,若不是一部著名小说的名字,不要说外国人,就算中国人也不一定能懂。如果赛珍珠要在一部英文小说里提到《水浒》,该怎么说?难道是“Shuihu”?自然要用她自己译作的名字《All Men Are Brothers》。

  字幕组把这本书翻成“所有人都是弟兄”,实在有些遗憾,让人觉得这是本基督教的福音书,很多影评者都被这个书名误导了。——当然应该翻译成“水浒”。请想象一下你看到这个字幕时的冲击力。退一步说,即便原文直译,也应该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赛珍珠古汉语功底深厚,她一定读过《论语》并直接用这句话作为《水浒》英译本的书名。

  另外,怎样一部书能使小玉由一个农村妇女变成一个女战士?《水浒》显然是最合适的,福音书显然是最不合适的。

  不利于以上观点的两个事实:一是在镜头中这本书相对于《水浒》是太薄了些。电影的细节不必这么较真吧。二是后来老父亲有句台词:“既然所有人都是兄弟,那为什么还要杀人?”这话显然与《水浒》其书完全满拧。我们可以解释为,他从未读过《水浒》,这对一位老农民来说也没啥奇怪的。或者,也许这是赛珍珠本人对《水浒》的一句读后感也未可知——一句蛮厉害的读后感呢。

  《龙种》影评(九):战争是什么

  一直以来看国内拍的抗日片,小时候没觉得什么,但是现在看来,总觉得在立意上缺点什么。总是塑造我军抛妻弃子的大无畏精神,或者是反抗旧思想旧传统的革命情怀。也许这种精神和情怀在战争时期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要反思,这种精神是否可取。片中女主角Jade劝父亲放弃土地和家园反抗敌人时说“如果我们的孩子在欺骗中成长,那我们怎样去教他学会诚实?”

  Tan家是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一户普通的农民,过着自古以来简单安宁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女主Jade因媒妁之言嫁给了Tan家老二,可是认得字的Jade却与传统的Tan家人格格不入。可是丈夫却愿意走入她的世界,为了了解Jade,本不识字的老二专场去城里为她买了第一本书《所有人都是弟兄》。正是这本书让老二和Jade逐渐的心灵相通,走到了一起.随着战争的爆发,本来对山外的世界不关心的村里人被迫逐渐卷入了战争,在战争中,Jade和老二所代表的革命的思想,与父母代表的传统的思想逐渐交融,形成了反抗侵略者的新思想.

  在战争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人们的迷茫和反思:“不是说,所有人都是弟兄么?那为什么要杀人”“我看到老三刚刚杀完人,用沾满鲜血的手抓食物吃”“有的人并不喜欢和平,这样的人遇到了战争,就像干柴遇到了烈火”“Peace is greatest food”。包括Tan家的女婿Wu Lien,本来是一个满是肥油的生意人,当学生运动砸毁了他的店铺,他迷茫的表示自己只是生意人,在和平时代才有利可图,学生为什么要砸他的店铺。当村里人开会讨论怎样对抗敌人时,他说 以前和日本人做生意的时候,日本人都是很礼貌的对自己,相反是自己国家的学生砸了他的店铺,让他没有办法生存下去。而当敌人来临,残忍的奸杀了Wu的母亲后,Wu还是像普通的抗日片描述的一样,当上了汉奸。可是又不像普通的抗日片那样,当Tan Lin表哥的妻子跑来向Wu告密,说Tan家的儿子们回村子里秘密组织抗日时,Wu却向日本人选择了沉默和隐瞒。在Jade得知Wu已知道他们秘密后,偷偷跑到Wu的住处,准备暗杀Wu,可是阴差阳错杀死了日本人。而Wu最终被恼怒的日本人杀死,在临死前还叮嘱妻子逃跑。Jade却陷入了反思,自己虽没有杀Wu,可是Wu却因自己而死。Tan Lin虽然之前赶走了当汉奸的女婿Wu,可是却一直表达着“Wu is our family”。

  也许看惯了三观不正的国产片,突然看到一个片子,还是黑白片,40年代的黑白抗日片,自然的表露了人性的价值,家族的传承,新思想和旧思想的交融而不是对抗,这是多么可贵的事情啊?!!虽然片中的中国人都是由外国人所扮演,说的也都是正宗的英语,连Wu的店铺的牌匾上都写的是“Wu Lien”而不是“吴廉”。可是却感受不到丝毫的违和之处。这才是真正的电影!Pearl Buck的原著《Dragon Seed》 才是真正的literature!她并不用夸张的剧情或是绝美的主角来吸引人,而是通过表达人性,表达对战争的思索,表达坚强与勇敢的精神来感染人心!

  只有等到国人明白这些,明白他们战争的意义,明白他们电影所需表达的立意,这场染着中华民族血泪的战争才算是真正的胜利了。

  《龙种》影评(十):很好的片子。

  其实有时会觉得时代变得特别快。如我们这代80后,已经对那个古老的乡村中国不甚了解了。GCD的革命与70年代以后的改革开放,已经使传统的乡村社会分崩离析,似乎都沉入了历史中了。

  记得以前看到有关抗战的文章会说,中国的抗战,是第一次唤起了这个古老民族普通民众的国族认同。那句“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也才会因此显得那么闪光。对于这样的论断,如果能看过这部片子,看到片中老人的思想转变,几乎就有了更加直观和具体的感受。

  仔细想想,30年代的中国是怎么样的呢,正是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时期。尽管有了GMD的西式政府,但广大中国的农村却并没有太深的改变。GMD的政权是下不了基层的。所以,中国的农村,就像片中所表现的那样,显得自足安然而似乎远离于喧嚣的城市社会之外。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坚守着这里,坚守着播种、耕作、祠堂与长幼尊卑,忠孝仁爱。

  很多时候我觉得,我对中国农民的感情是复杂的。就像片中所表现的那样,他们勤勉、安分,恪守道德、相信因果和与人为善,然而另一方面,他们却又懦弱、愚昧、安于现状和笃信宿命。所以他们不愿相信学生们对于日本兵凶残的描述,认为人不可能那么恶;面对战争的逼近却假扮鸵鸟,没有积极反抗的对策。他们更不愿离开土地,离开家园,即使危险已经危在旦夕。这就是中国的农民,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个体的人格。它曾经创造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却也留下太过深重的历史痼疾与疼痛。

  所以看的时候忍不住感叹,那时候的中国多么不容易,那时的政府多么不容易。GMD要领导这样一个老弱的,一盘散沙式的国家,去抵御一支高效运转的现代化军队,是多么艰难。而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转型,也正是在这里显出充满血与泪的疼痛,以及新旧交缠的挣扎。就像老人的孩子,那些年轻人所做出的不同的人生选择一样。他们是古老中国的出走者,也正暗示着这个民族内部深处,所发生的巨大裂变。无论如何,我们是走过来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