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正面抗日战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正面抗日战场》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0:53: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正面抗日战场》读后感10篇

  《正面抗日战场》是一本由关河五十州著作,武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32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正面抗日战场》读后感(一):这不是我们习惯的历史:先政治正确,然后才是内容和谐

  自从当年明月的《明朝的哪些事儿》横空出世以来,写历史的人越来越多了,不是历史突然变得有趣了,是发现如何讲历史可以赚到钱了。

  很明显,这本《正面抗日战场――我的家在松花江上(中国第一部全民开放解说正面抗日战史)》走的还是当年明月的路线,语言诙谐麻辣,文笔轻松愉快,最重要的是,对历史开始用历史的观点去分析和评价,而不是我们习惯的历史文字:先得政治正确,然后才能是内容和谐。

  当年像吴晗这样的历史学家试图告诉你明代兴亡的教训,当然最后还是被认为影射当代兴亡,他被迫把自己的书改了几稿,据说在政治上还是不够唯物主义,其实是不够唯心主义,只有对上领导的心思了,你才是唯物主义,否则你就是唯心。

  所以在政治开明的年代,历史学家很容易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在政治威权的时代,历史学家不是棒子就是反动派。

  即使你写小说也不容易,姚雪垠写《李自成》建国后也是几易其稿,不是追求艺术更完美,为什么要改,假如你了解一点近代史,你懂的。

  不过要说写历史的环境,现在是宽松多了,所以强调大历史观的黄仁宇的书引进了,当然他想解释中国历史的趋势是唯心的;曾经封杀的吴思研究的是《潜规则》和《血酬定律》解禁了,他想告诉你历史背后运作的现实利益法则是什么,读了这两本你对中国矿难事件和拆迁事件背后的官场生态会观察得更透彻。

  现在这本《正面抗日战场――我的家在松花江上(中国第一部全民开放解说正面抗日战史)》我个人以为还是有突破的,因为他没有说抗日是共产党的事情,反对抗日是国民党的事情,大家都在抗日,顺便内战,即使是军阀,也不是全然卖国。

  我们应该把历史人物放在历史环境下分析,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行不行?换个人他是否有其他的选择?

  在正确的史料下分析历史人物的动机和历史演化的规律,指出历史对现实的借鉴意义,判断哪些史料是伪史,哪些是信史,这才是一个历史学家或者历史爱好者应该做的事情。

  这样的事情无疑是有乐趣的,因为写在书上的历史从来不是完全的真相,所以探寻真相的过程也许是一次冒险之旅。

  比如北洋军阀是否也是爱国者?张作霖我相信他不是一个卖国贼,否则日本人没有必要干掉他,那么袁世凯签署21条是否就真的相当是卖国贼?我们不能仅仅用道德观去评价后果,而忘了去了解谁把他逼到这一步,假如不了解动机,我们永远无法读懂历史,也就永远无法理解现在。

  在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历史不断被当权者修饰,修正历史都是为了服务统治。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具备红的潜质,因为第一是近代史,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一点;第二是抗日,中国人有抗日情节;第三是摆脱了传统说法,没有丑化“反动派”,而是如实还原。当然我个人觉得还原有点过,都是好人好事,但是一个国家的沦陷过程一定是坏人坏事比较多,不够考虑到中国人的面子,还是得写黑暗中的光明,反动中的先进。

  但仅仅是第一本还不够,得几本陆续出来,才能看看是否市场也可以成功。

  不过当年明月在前头,关河五十州能否追上,还得努力,毕竟模仿是模仿不出第一的,尽管本书推荐一读。

  《正面抗日战场》读后感(二):有多少中国人知道

  国民党74军57师的师长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

  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部主任,死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74军万岁!

  那一役,全师8000人全部阵亡。

  他们誓死保卫的是自己的家园,是包括大陆和台湾在内的所有的中国的父老乡亲啊!

  对于那些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国军将士,几十年来我们欠他们一份致敬!

  没有他们,历史会被改写,也许就根本没有我们的存在。

  * * * * * * * * *

  淞沪会战未能阻止日军占领上海,却改变了日军在中国战场的战略部署,还为上海资本向重庆转移,赢得三个月的宝贵时间。

  在新一军攻占缅甸重镇于邦的时候,下属向孙立人询问,如何处理日军战俘,孙将军的回答是:”你去问问那些狗杂种,都谁到过中国,到过中国的就地枪毙,以后都这样”。

  在南京雨花台,委员长卫队的两个营,独自阻击日军一个甲种师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一共只有六个甲种师团),平均每个士兵要坚守25米长的阵地,面对50名日军精锐部队的士兵,但胜利者依然是中国人。

  师长发出了74军57师最后一封电报:”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部主任死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各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74军万岁!”

  在那个时候,每当防空警报响起,很多武汉市民不是钻进防空洞,而是爬上房顶,为的是能看到日军飞机被击落的场景。

  日军投降书文中多次出现:日本陆海空军及其辅助部队向蒋委员长投降,受降落款是: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特级上将蒋中正特派代表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

  要知道,伟大的中国卫国战争是世界四大反法西斯战争之一!它并不是光靠小米加步枪,只用游击战、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就能打赢的。它是用了重兵集团与敌人浴血奋战,才打赢的!

  战争期间,国民党陆军有321万1418名官兵壮烈牺牲,其中包括8名上将,41名中将,71名少将。国民党空军有6164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国民党海军全军覆没,所有舰艇全部打光。

  谨此向所有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尊严而战斗过的人们致敬!

  * * * * * * * * * * *

  补足订正:(Jimmy Chu)

  八年抗战,国军师级以上将军阵亡两百人,陆军总共阵亡、负伤、失踪三百二十一万一千四百一十九人,空军阵亡四千三百二十一人,毁机二千四百六十八架,海军舰艇几乎全部损失。

  自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三年,从中央军校毕业了大约二万五千名军官,这些军官中有一万名牺牲在一九三七年七月至十一月。

  八年抗日战争中,国军仅上将就牺牲8人,少将以上共220位,其中,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就5万多名。

  本来是五颗星的,可惜作者聪明的回避了某党,只字未提。

  《正面抗日战场》读后感(三):书评:《正面抗日战场》第一部:我的家在松花江上

  《南渡北归》是讲民国文人的哪些事的,因为在特殊年代,字里行间必然穿插着时代的大背景。记得当时读这本近60万字的巨著时,每每读到描写战争的桥段总是让我血脉喷张。其中有一章特意讲到了李自忠将军的故事,看得我数度落泪。因为政治原因,我们对正面抗日战场知之甚少,特别是北伐战争后军阀混战那一部分的历史。其实我自认为自己挺喜欢看历史书的,但别人问我这个时期的事情我还是有点混乱,于是就萌发了好好研究的心情。《正面抗日战场》于是映入了眼帘。

  读完之后,觉得大家的推荐还是不错的。类似于《明朝那些事》,作者嬉笑怒骂间把严肃的历史事件说的妙趣横生,很适合不搞学术研究的人读。

  读完这本书,突然有这么几个想法:

  1民国的灭亡是必然的

  第一,政治问题

  内讧严重。国内各个巨头的互相消耗。看了这本书我才晓得政治是那么复杂得一件事啊,智商情商不够得人千万不要玩啊,要不然你怎么死得都不知道。我觉得最经典的是中原大战中各个军阀间的尔虞我诈和日军兵临锦州城时,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真是精彩绝伦啊,比宫斗戏精彩多了。我倒是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这句话。第二点就是政治家的话你千万不能信,一般都是放屁。更不要说什么礼义廉耻,无耻才是最大的有耻,最无耻的人往往混的最好

  第二,财政问题

  民国政府估计是中国历史上最穷的朝代了。因为中央弱,地方强,所以中央几乎收不到地方的税。就算是哈佛高才生的宋子文都搞不定,只能靠发行国债,问上海金融界借钱。民国政府就是靠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用未来的钱过今天的日子”的方法运行着的。有点类似于美国金融危机,过度消费(当然是迫不得已的),一旦出现一个导火索必然导致经济的崩溃。而民国崩溃的导火索就是滥发金圆券,政府信用不再,整个经济体系就崩溃了

  第三,军事问题。

  当时的中央政府控制的只有部分地区,而其他部分则被各个军阀控制。“中央弱,地方强”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中央没有一支强而有力的军队,除了蒋介石的嫡系,其他的都是一些杂牌军。而地方军队却十分强大,西北军,东北军,晋军⋯⋯中央几乎要看地方的面子,还得防范地方势力发生哗变。其次,军政系统混乱,当时只能靠关系网和领导得个人威信来维持军队,这样出现重大问题,地方力量往往都不愿意做出自我牺牲,积极地相互推卸责任,因而外国列强频频侵略,中国也无力抵抗。

  2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意义是丰富的

  其实我觉得介公的这个政策并不是只针对共产党,这个安内,还有削藩吧,把各个军阀力量整合到中央,形成强有力的政府。如果没有这个做保障,蒋介石是不敢抗日的。因为这样会率先削弱自己的有生力量。

  3弱国无外交,但一定会出很强的外交家,但这些外交家的结局往往是悲惨的

  曾经有个外交官梦,但是做外交官一定要在国力强盛的时候做啊!施肇基,王政廷,胡适,宋美龄等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都是很棒的外交家,在国际社会积极斡旋,维护我国的利益。但是和做广告是一样的,如果产品质量不怎么样,广告做的再天花乱坠也沒有用。国家力量不强,凭着外交官那三寸不烂之舌也是难以扶大厦之将倾的。好的时候你的努力别人看不到,或许认为那是应当的,但是外交一旦出现问题,外交官们却往往首先成为靶子。胡适黯淡被罢免驻美国大使,宋美龄被诬陷和抹黑,最惨的是施肇基,王政廷,被所谓的爱国学生掀倒在地,痛殴了一番。

  我很喜欢写王政廷的这段话:

  学生冲入他的办公室(似乎那时候连卫兵都不敢随便拦阻示威学生,也真够牛的),二话不说,就把一瓶红墨水砸到了他的头上。

  王部长顿时头破血流,额头上纵横交错,分不清是血水还是墨水。

  伤口很痛,然而他的心可能更痛。

  这就是他的下场。

  一个为推行“革命外交”而竭尽全力的外交家的下场。

  一个在弱国背景下拼命争取母国权益,使中国得到英美德意等西方列强承认的干才的下场。

  一个不畏艰险,敢于向日本政府提出严正交涉,立志收回东北主权的勇者的下场。

  现在,他得到了所有的报偿。

  辱骂,攻击,殴打,从精神到肉体,遍体鳞伤(重伤三处,膝盖严重骨折),差点成了跛子。

  天乎,地乎,谁可为我作证,这一颗赤子之心。

  第二天,外交部长王正廷黯然辞职。

  他曾经豪情万丈。可是历史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兜了一圈之后,他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巴黎和会那令人无比沮丧的场面之中。

  弱国无外交,这是一个铁则。

  外交奇才顾维钧努力过,革命外交家王正廷也努力过,最终他们仍然只能选择相同的命运。那就是:out!

  这个,就是外交家们的悲哀吧

  4英雄,往往都是不听话的那群人。英雄,往往只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不抵抗“政策如同紧箍咒一般,把军人都变成了困兽。他们愤怒想撕裂敌人,但是所谓”命令“却像笼子一样把他们箍的紧紧的。

  但是马占山却是一个例外。这样的例外当然还有很多,”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热血男儿们只是没有机会表现罢了。

  1928年6月4日,日本侵略者在皇始屯炸死张作霖和吴俊升,他发誓“公仇私恨,必报复之”。  1929年被张学良任命为黑龙江省骑兵总指挥。任黑龙江省骑兵总指挥兼黑河警备司令。  1930年,任黑河警备司令兼步兵第三旅旅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任命他出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当日本关东军无理要求中国军队撤离江桥(今黑龙江省泰来县江桥镇)时;  1931年10月16日,伪军张海鹏部向嫩江江桥发起进攻,马占山率部将其击溃。他明确表示“吾奉命为一省主席,守土有责”,“一息尚存,决不敢使尺寸土地沦于异族”。在日军进犯江桥时,守军将桥破坏三孔。 1931年11月3日,马占山拒绝日军的最后通牒。  1931年11月4日,日军向江桥守军阵地发起猛攻。他下令抵抗。由于敌众我寡,没有后援,加上装备简陋,伤亡很大(据说此次伤亡人死满一桥,而且摞了好几层),鏖战了半个月,不得不撤离江桥。马占山亲临前线指挥抗击,挫败日军多次进

  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沈阳

  攻。马部血战江桥抗战,给全国人民以莫大的鼓舞,马占山的名字,迅速传遍全国,慰问函电如雪片飞来。人们称赞他“为国家保疆土,为民族争光荣”,是当代的“爱国军人”和“民族英雄”。但由于日军不断增援,而马部却是孤军奋战。  1931年11月18日,在消灭日伪军一千余人后,不得不撤往齐齐哈尔。  1931年11月21日,退至海伦,继续抗敌。  1931年12月,国民党政府任命他为黑龙江省主席。上海、哈尔滨等地组织了“援马抗日团”,上海福昌烟公司为鼓舞士气,还生产了“马占山将军牌”香烟。  1932年,马占山诈降,出任伪黑龙江省长兼任伪满州国军政部总长之职后,秘密用12辆汽车、6辆轿车、将2400万元款项、300匹战马及其它军需物资运出城外,再次举起了抗日的旗帜。马占山在拜泉约集李杜、丁超等各路军的代表开会,改黑河警备司令部为省府行署。三路人马共7000人,公推马占山为黑龙江省救国军总司令,会上做出三路出击日军的战斗部署。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马占山率部给日伪军以重创,大灭日军侵略气焰。后因战事失利,退到苏联。

  马、李将军于莫斯科手迹

  1933年6月3日,马占山从苏联返回上海,曾先后3次面见蒋介石,请缨抗战。

  5排除异己一定要事先分析好影响,再判夺

  这个想说的就是著名的”老虎厅事件“了。张学良担心自己的地位被众人尊敬的杨宇霆取代,遂向其痛下杀手。

  事件的导火线也是十分可笑。张学良去一个宴会,大家都在打牌赌博,只是微微向张学良致意,并没有停止娱乐。但是杨宇霆一来,大家全部丢了牌,立正站好,十分恭敬。张顿时感到了威胁。因此,杀机遂显。

  所谓老虎厅,实际上是张府的一个会客厅,杨宇霆、常荫槐就在那里被张学良手下的卫兵当 场 处 决,血 染厅堂。

  在得知要处 决 他们时,二人“顿时木然,一句话也说不出”——当然说不出,因为他们对此毫无任何心 理 准备。

  第二天,包括张作相等人在内的东北要员都被招进张府,说明事 件 经过。众人闻言,皆“惊愕万状,面面相觑,哑然无声”。

  “老虎 厅”事 件 虽然纯属内 部 权 争,然而于东北军而言,实在不能不说是一幕 悲 剧。不管杨宇霆曾有过什么样的毛病,但此人在东北军 政 大计上确实有宏阔远见,也是当时东北唯一能挽狂 澜 于既倒的大才。他被 处 决后,很多人都认为是东北军自 毁 长 城之举。有人甚至找出论据,证明是痛 恨 他的日本人从中使用了反 间 计。

  对于他本人来说,却只能用谋士田丰临 刑前的一声长叹来形容:“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 死,夫何足惜!”

  至于常荫槐,则实在是受杨宇霆连 累,他本来是可以定定心心做他的省 部 级 高 干的。

  “老虎 厅”事 件发生时,离“东北易 帜”仅仅两周不到。

  传闻,出 事 前,有人曾给杨宇霆卜了一卦,卦语云:杂乱无章,扬长而去。杨不解,此人谓天 机不可泄 露,只透露此卦语不祥,要他多加小心。未几,果 死 于非 命。民 间遂盛传:“炸 烂 吴(俊生)张(作霖),杨(宇霆)常(荫槐)而去。”言鸟尽弓藏之意也。

  在东北军历 史上,除郭松龄系起兵反 叛 被 杀 外,“老虎 厅”事 件可以说是首开 诛 杀 功 臣之先例,自此满朝文武人人自 危,大家都希图自保。在这种情况下,内 部 派 系 斗 争不仅未得缓解,反而逾演逾烈,为日后东北军的最终瓦 解 埋下了伏 笔。

  《正面抗日战场(第1部):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述了:清朝政府彻底覆灭之后,进入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仍然陷于一片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乱世之中,草莽出身的张作霖脱颖而出,依靠自己的谋略,过五关斩六将,成为北洋军中的奉系派别首领和北洋政府的最后一个掌权者。为了与对手“争夺天下”,这位“东北王”既需要借助日本的力量,又要对日本入侵和控制东北的企图保持着一定戒心,甚至采用虚与委蛇的办法应付。日本关东军先是通过“皇姑屯事件”暗杀了张作霖,接着又突袭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抗战开始,中国近现代史上御侮自强的一部恢宏诗篇由此展开卷轴。  本书以“九一八”事变前后中日政局为参照,以“九一八”事变为铺垫,通过马占山抗战、“一二八”会战、国联外交等生动的历史画面,着力展现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纷纷登场的各类人物的形象,并刻画了中日两国在外交、战争上的历史纠葛以及“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全方位殊死角逐。  这是一个关于抗战但又不仅限于抗战的长篇历史故事,作者想集中阐述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近代历史的形成固然有着一定的必然规律,但能够构成并延续这一发展链条的,更多的还是无数的偶然和精彩瞬间,而值得我们回味和反思的地方正在于此。

  《正面抗日战场》读后感(四):这就是1930的时代

  《正面抗日战场——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这是一本将历史的书籍,是因为现在大家都在讲历史,不管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书我没看,在电视上看今波将得那些节目到不少)还是易中天说三国,都是在告诉大家什么是历史,虽然易中天说三国我所不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红了,而且很红。现象告诉我们,中国的年轻人现在迫切的需要了解历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望,更是对这个国度这个星球一种无限的认识欲,想要了解真相,了解历史,了解到底曾经发生了什么。

  这种潮流可以被看做是现在年轻人的一种意识觉醒,不再希望被政府牵着鼻子走,被舆论随便引导,从那么多人翻墙看论坛就是知道了。想了解以前是对的,了解的更客观更真实才能更好的去看待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正在出现的现象。

  这本书讲叙了1930年左右,东北发生的事情,军阀割据的内幕,也许不是那么准确,也许还是那么多的政治敏感,但是我们不要奢望西方几百年的明主自由的氛围在中国短短几十年久可以建立。每一个国家,每一种制度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明主和自由,永远是不平等的不公平的。所以我们不要责怪政府怎么样,我们要认识这样的政府做的事情是不是就是他的局限性,就是他经历过程中的问题。那么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群体如何面对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自身需要考虑的。抗战一直就是被写成是国军的消极抗日,这是政府一厢情愿,以为这样可以麻醉群众。新中国政府的建国领导人毛泽东说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本书的出现应该也就是历史的必然,想要被更多的人人之认可,不自己做到更公平地对待自己曾经最伟大的对手自己也无法被别人认可。

  这本书我们也认识了蒋介石张学良,也就知道了张学良的那些小算盘,也知道我们以前可能误会了蒋介石了。

  日本史怎么发动战争的,为什么要发动在这本书都有一些讲到。反观现在,我还是要说我经常提到的那句话:永远不要放松对太平洋上那只饿狼的警惕。

  书看完了,我在等待下部,不管这本书里还有多少是被和谐的,但是我们应该是离真相更近一步,光这一点,我们就值得庆贺。

  《正面抗日战场》读后感(五):悲壮的历史

  之前一直不知道民国史,因为历史书中一笔带过,教科书中也只是说国共合作,西安事变,再就是我党如何英勇杀敌,游击队,长征, 再就是毛多么伟大,最多就是狼牙山几壮士,以及近几年的抗日老兵的一些苦难事件。

  这些历史非常不连贯,看起来觉得非常奇怪,终于看到一本有血有肉的书,而且不是台湾人写的,虽然记录那么多史实难免有错误,但是作者态度谦和,在tianya上也是有问必答,有错必改,非常仗义和平和。

  文章也深入检出,非常过瘾。每个战场的故事都一一道来,从最开始张作霖,到军阀纷争,不服蒋介石,到蒋介石挑起大梁,到张学良的退让和溥仪的懦弱让华北,东北山河不再。

  再到无数次血和泪的战场,在兵力悬殊下,无数个英雄。

  在条件有限下,用力寻找外援,不管是国联,还是宋美龄的魅力和关系。还是宋家的钱打造的军队,还是无数贫民家的孩子洒头颅。

  也有抗战当逃兵的,约定好了要守一个地方,却带着钱财躲到另外一个安全的地方,最终城池不保。也有被日本人慢慢说服的,最后越走越远的,如孙中山的默认接班人汪精卫。

  那时节节挫败,华北,东北殖民。

  凇沪会战上海,徐州,南京首都大屠杀,迁都到重庆。

  武汉会战

  广州战役

  广西

  日本不知好歹的给珍珠港扔了个炸弹

  日本爪子伸到缅甸

  中国从北到南,从东向西 , 中国占了不说,把南面基本都被日本占了,这么多年的战争,不伤心失望也是难免的。

  中国的反攻,是在珍珠港前后,美国给予人力,器械,良好的空军,和无数的金钱砸出来的。

  日本作为战败国,国内终于稳定了,可是,最终洒下鲜血的人,有的逃到台湾,有的留在泰国,不被承认,有的在文革中没有得到好的待遇,还有的也是被人遗忘。

  在我们每每说要拒绝日货,或者日本人都是XXX 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可以为以前这段历史做点什么?

  关河他有做。

  这本书让我对民族英雄又有了新的认识,让我真的开始感谢当时抗战的每个人,也想到了我们的国歌,的确是他们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 非常感谢,我们中国人是团结的,是勇敢的,也是有血有肉的,也是豪情的。

  这种精神和平年代更加需要。

  《正面抗日战场》读后感(六):【一些摘录】

  【蒋介石】

  缘于国民党忽然翻脸不认人,搞了一个“四一二”政变,对曾经并肩作战的共产党动起了刀子。此举无异于自伤羽翼,使北伐力量大为削弱。四个月后,北伐军会攻徐州遭到失败,至此,第一次北伐终于以光荣开始,以灰头土脸收场。

  失败了就要有人承担责任,所谓成千上万个门口,总有一个人要先走。

  负责军事指挥的一共四个人,除了担任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外,还有白崇禧、何应钦、李宗仁。

  让谁出局呢?大家都望着老蒋,领头的是素称最能打仗的“小诸葛”白崇禧。

  老蒋脸上挂不住了,他看看何应钦,因为李白都属于桂系,只有何应钦算是能跟他穿一条裤子的。

  悲哀的是何应钦却把脑袋低了下去。

  真是伤心。老蒋一跺脚,只好走人。

  怀抱既然不能逗留,那就在离开以后好好享受一下吧。

  老蒋跑到日本去了。这世上的好事,除了当官,还有娶老婆。

  后面这件事干得很漂亮,到宋家一提就成了,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眼看就可以抱得美人归。老蒋志得意满之余,开始办一件对他的未来更具特殊意义的大事。

  他在东京遍访政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与日本首相田中的会面。

  虽然这时他的身份已是平民,但谁都看得出,此辈重新上台只是早晚的事。日本人对此也心中有数,要不然贵为国家总理,日理万机还来不及呢,有什么时间跟你一小小百姓唠嗑。

  当年孙中山创立国民党,搞国民革命,日本是支持的,像犬养毅、头山满这些政坛大佬,都跟先行者是老朋友。老蒋理所当然地认为,日本会继续支持他北伐。可是他失望了,因为田中兜头浇来一盆冷水。

  田中说,你们不是已经打到南京了吗,知足吧,统一长江流域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再往北边去呢(“何以急急北伐为”)?

  老蒋的心立刻凉了。

  不北伐,统一全国,国民党如何坐得天下,这日本人什么意思啊?

  随后,老蒋就举太平天国失败的例子,说他们不是也进了南京城吗,可没过多长时间就被清朝给灭了,北洋政府也一样啊,我不灭他,他就要灭我。

  甚至在谈话中老蒋还不惜触及对方的利益:中国不统一就没法安定,你们是靠得很近的邻居,自然也安稳不了(“固为中国之大患,而亦非日本之福利也”)。

  然而,老蒋注意到,不管他费多大劲,田中始终不改初衷,一听到“统一”这两个字,就像被蛇咬了一样,脸色立刻就变了(“辄为之色变”)。

  没法谈下去了。真是失败。

  其实双方都已摸到对方的底牌,那就是“统一中国”。

  【张作霖】

  两者各有优缺点。如果乘汽车的话,路线是从不太引人注意的长城古北口出关,取道热河返回奉天。优点是轻车简从,行动秘密,安全有保障。缺点是路况不好(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公路,你也知道是什么样的了),车子颠簸(兴许还会晕车),十分辛苦。

  而如果换乘火车的话,路线是沿着京奉铁路走。优点是比较舒适(特别适合老张这样的老同志)。缺点是动静太大,可能引起不测。

  对这两种方式,亲信部下、幕僚参谋都各有各的说法。在一时难以取舍的情况下,老张决定拿出他的老招数:赌上一把。

  他拿出纸一撒两半,分别写上“汽”(代表汽车)和“火”(代表火车),揉成纸球后开始抓阄。

  最后拿出来一看,是“火”。他打定了主意。

  河本一度相当沮丧,要执行爆破计划,又要不被这些奉军发现,看起来“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

  直到他发现了皇姑屯车站不远处的三洞桥(日方资料中称巨流河铁桥)。

  三洞桥是南满铁路和京奉铁路的交叉点。南满铁路在上,京奉铁路在下。

  京奉铁路奉军可以守卫。但南满铁路却是日军控制并经营的,它得由日军负责看守。

  我看过一个资料,如果要把一座十几层的楼房掀翻,大概要用上90公斤的炸药。这位老兄为了让别人彻底死翘,在一节十几米的车厢上总共破费炸药120公斤!

  这些炸药光光堆起来也好大一摞,又不可能弄辆重型卡车直接运过来,只能分装在三十只麻袋里面,然后偷偷放在桥墩上。

  显然,要安置这么多的麻袋,不仅是个苦力活,还是个技术活。为此,河本专门从朝鲜调来工兵,才终于把事情搞定。

  河本后来回忆:“面对猛烈的黑烟和爆炸声,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和害怕,药力实在太大了。”

  相隔不远的奉天总站也感受到了这股地震般的颤栗,奉天纺纱厂机器上的棉线条一下子全被震断了,比用锋利刀片切割过还要整齐。

  在日方的带领下,中方调查人员在大桥附近发现有两具男尸。从尸体上搜出两封信笺,上面写着两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犹须努力。

  鉴于说这番话的南方领袖早已作古,能够把它认领回去的也只有后起之秀——蒋介石了。

  老张不会想到,列车被炸后,同样一片火海,也是一个“火”字。命运似乎跟这位大帅开了个玩笑:由赌始,由赌终。

  由于对华外交政策的彻底失败,直接导致田中内阁于第二年早早地就垮了台。某种程度上,这一届内阁实在是被爱闯祸的关东军给硬拖下水的。

  日本人的脾气,失败以后是一定要秋后算帐的。“皇姑屯事件”的策划班子村冈和河本等人此时又被“挖”了出来,都受到了转预备役或直接

  停职的处分。罪名却很是滑稽,说他们没有对“张作霖专车安全”起到保护之责——再尽责,老张估计连尸骨都要找不到了。

  其中村冈最亏。日本历史上,凡是当过关东军司令官的,不管能力大小,看在长期留驻国外,没有功劳还有苦劳的份上,后来都被晋升为三星大将,只有村冈再也没有获得过晋升,到死都是一个二星中将。

  【冯玉祥反阎锡山】

  这个代表属卖狗皮膏药的,见了何应钦的面,当即表示要“拥护中央,开发西北”(西北军那么穷,的确需要开发大西北),并提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新理念”——蒋介石是我们的敌人,阎锡山却是我们历史上的仇人;敌可化为友,仇则不共戴天。

  《正面抗日战场》读后感(七):通过历史去学习,去成长

  读这部书的时候要说,那段历史,我没有从任何方面了解过,我不知道这部书是否属实,是否客观,甚至我一度怀疑这是一部小说。但是,这确实是一段值得我们去了解的历史,就算是以不太严肃的小说的形式写出来的历史。一直以来,社会上总有一种声音,说是当政者篡改了抗日的历史,其实只是我们缺乏了自己去搜寻的勇气,早在这部书之前,就有类似的一部史书出版。

  之所以选择力荐这部书,因为我是一个东北人,曾经沦为日本殖民的地区。而第一部书的切入点就是东北,感觉上是比较客观的还原了历史。

  作者从“东北王”张作霖的发家开始,系统的介绍了东北的统一过程,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各地军阀的相互征战,到皇姑屯事件后,东北易帜,中原大战等等我个人从来只懂得皮毛的历史,从这部书当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这个乱世则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所谓英雄,在我看来,诸如军阀张作霖、孙传芳,政治家汪精卫(他同时也是汉奸,但却也是社会环境的身不由己)、蒋介石、孙科,军事家蔡廷锴、杨宇霆、白崇禧,外交家顾维钧、施肇基,甚至说是东北的土匪头子马占山,都是与“英雄”这个词汇相近的。甚至说是“袁世凯”,也有着他迫不得已的一面。在后人看来,这些名字以及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似乎正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人们遗忘。也许再过2000年,届时的国人会想现在的我们读三国一样去细细品味这段历史。

  任何一段事实,任何一个政权的存在,注定着要去筛选有利于自己的历史。这部书,巧妙了避开了共产党在抗战爆发初期与国民党的种种摩擦,利用这个技巧去尝试着还原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其实,仅仅是“正面战场”几个字,读者就已经心知肚明,那些绝对不能被忽略的历史功绩。

  很多人进行过假设,如果蒋介石一开始就积极抵抗,如果张学良没有与苏联交恶,如果更早的建立全民族的统一展现……但是历史没有如果,蒋介石有他的心思有他的错误,不能不说抗战初期蒋介石的政策是日本政府和军方得寸进尺的重要原因。

  只是希望各位能够不要继续评头论足,而是去精心了解这段历史,不是当政者不让我们知道,是我们自己缺乏去知道的勇气。

  :值此日本地震之际,读到这部书的时候,我能够做到的,仅仅是不去幸灾乐祸,无法忘记自己的祖先所流的鲜血而为日本去祈福。

  《正面抗日战场》读后感(八):平静地表达愤怒,微笑着述说苦难。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在钱包中放了一张少帅张学良的照片,一次酒酣耳热之际,他把那张照片拿出来向我们展示,并说他和张学良是老乡,他这辈子最崇拜的人就是张学良。照片中的张学良一身戎装、年轻潇洒、英气逼人,的确没有辜负民国美男的称号,想来如果他生在一个像现在这般眼球经济的时代,那么他上位的机会一定比蒋介石大得多。不过身在民国乱世的他也已经相当了得了,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东北王”、民国二号人物,可谓是“鲜衣怒马,年少多金”。只不过无论张少帅曾经多么的意气风发,他的人生也很快遇到了转折点,那就是“九一八”,无论后人为他找到多少开脱的理由、多少辩解的借口,我还是认为“九一八”时不抵抗的命令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而且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也正是这“不抵抗”命令使他的人生急转直下,而且无论他之后曾付出多大的努力、作出多大的牺牲,也都无法弥补他当初的这个错误,心中的负罪感也许伴随了他的一生吧?也许这是他后来皈依基督教的原因吧?

  以上是我读这本关河五十州的《正面抗日战场》时,总是在想的一个问题。我喜欢这样的历史通俗读物,它能将一段历史用一种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也许其中的内容并不权威,甚至会有些失实、错漏的地方,但却足够有吸引力,能让人大致了解一段历史,大致地清楚一些前因后果,读过之后你既可能会兴尽而止,也可能会被激发起兴趣,自己开始探寻起那段历史,到那时在史料的故纸堆中摸爬滚打,也就不以为苦了。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应该算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吧,当年可算是激起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明朝热。

  在写以上评论时,我一直在避免使用一个词,那就是“轻松”,其实轻松易懂应该是这类历史通俗读物所具备的特点,可是历史和历史是不一样,一段历史和另一段历史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和对于人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像读《明朝那些事儿》时,我时常会莞尔一笑,甚至会开怀大笑。想来那里面的历史应该可以算是能付笑谈中的“古今多少事”吧?只是本书中的历史实在无法令我觉得可以轻松,可以笑谈,它离我们太近,它伤我们太深,虽然作者在书中有些地方写得很轻松有趣,可是我读来却总是轻松不起来,因为我们都知道后面会是何等悲壮惨烈的故事。

  写这么近的历史,恐怕不会太容易,作者文笔到位,看得出也大量地查阅过史料,不因为写的是通俗读物,就没有了严谨的求索之心,这也是我很想接着读读作者后面作品的原因。只不过在网上看到,作者本系列的第三部作品的出版似乎出现了问题。我也是我之所以讲的写这么近的历史不容易的原因之一,历史离我们越近,就越容易受到现实的影响。我只想说,我不希望讲述历史和解释历史成为某种特权,我希望所有的历史观点都能有一定的空间,即使有些观点与权威不符,甚至也许还有些相悖,都应该有自己的权利、有自己的空间。这样,我们才可以真正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我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句:平静地表达愤怒,微笑着述说悲伤。在这里想改一改,平静地表达愤怒,微笑着述说苦难。平静地表达愤怒,来自于内心的强大,来自于灵魂的无畏;微笑着述说苦难,代表了一种自信,自信于苦难不会再来,来了我们也有能力解决。而这一切都要从能够开发地认识历史,能够豁达地面对分歧开始,这才是一个民族强大的标志。

  在最后想说,无论如何都会支持作者,支持作者写下去,我很期待。

  《正面抗日战场》读后感(九):关于历史的真相

  作为一个文科生,高考时历史成绩比我一直最烂的数学分还要低,实在是一件说不出口的事情。可不得不承认,我的历史和地理的知识都极差,已经低于了common sense的水平。

  上次读历史,还是“明朝那些事儿”,这次读历史,咳咳,是因为卓越上买百送书,我想要的没货,才挑了这本“正面抗日战场”。作者口气和当时明月有些像,依然是调侃,说书似的讲述历史,刚开始有些不屑,可想想,对我类俗人,除非这种轻松的方式,否则一本正经地我还真看不进去。

  一边看这些历史“故事”,一边回忆,我中学历史学的跑哪里去了?为什么这和我印象中的张作霖,袁世凯(虽然只提到一点点),九一八事件不一样?各方军阀之间的关系原来这样微妙?蒋介石原来并非一直得势,事实上他的地位也经常是岌岌可危的?国民党的广州政府,南京政府原来是这么个关系?张学良公子,也是个瘾君子啊... (这就有点8卦了...)

  在历史教材里,他们只是一个个符号,而在真实的历史中,他们确实是一个人,做各种各样的决定,都是有原因和背景的,小人并非生而小人,君子也不总是君子。如果我们的历史老师,也能像说书,说故事一样,把特定人物和事件放在社会大环境中讲述,历史,应该是多么吸引人的一门课啊!

  5个半小时的火车上看完这本书,可能这在众多的历史书中地位不高,作者不知名,书我也不敢旺谈多好,但是他给我讲了一个很清楚的抗日初期故事,我打算看第二本了,这次自己买。

  哦,BTW, 袁世凯那段让我想起了《走向共和》,那部曾经很轰动的电视剧,也是一个很新的视角看待那段历史,一直没看过,想找书却遍寻不着,才记起应该是被和谐了... 天朝威武...

  《正面抗日战场》读后感(十):抗日史中的多面的人

  趁着旅途的时间,终于把这本书“终结”了。作者能侃的不要不要的,说到兴奋处还哼上一段,看他写的东西也能感受到他侃侃而谈时飞起的唾沫星子喷到脸上的那个兴奋劲。有趣的人,一定是像他这种先把自己给整饬的很兴奋,然后还能把这种兴奋劲肆意传染给他人,遭着毫无抵抗之力。

  血泪抗战史,接触到资料大都介绍民族大义者如何以其正义的精神与身躯抗争外侮入侵,正义者如何正义,入侵者如何邪恶,叛变者如何卑鄙。每个人都带着固定的面具在历史剧场中登台,正义终于战胜邪恶,然后悉数谢幕。这本书也歌颂正义,说到义士伟业时,也不由击节赞叹。但是不同的是,每个人都不是单纯靠大义而活,没有带着一个面具从一而终的人。比如说,胡子出身的马占山临危受命,在人心涣散实力不济的情况下组织江桥抗战,一举成功击败日本陆军大学精英领导的优势兵力。这是一个英雄的故事,可是这位大字不识一个的英雄面对记者采访的时候又能侃侃而谈,一时霸占国内外大大小小媒体的头条。这是一个网红崛起的故事。不过再等等看,这位红爆一时的英雄又接受了伪满洲国的安。这后面一定是有故事的,是的,还有很多故事。

  再说一位当时的风云人物,冯玉祥。我印象里他是一位有进步思想深明大义的军阀。你就听作者给你说吧,他呢打仗有几把刷子,在挣权夺势抢夺利益方面同样一点也不比其他几位差,只是政治头脑(权谋)稍差,而且治军上有点太霸道,最后弄的众叛亲离兵败下野。说治军霸道上,提到吉鸿昌将军(就是那位在胸口挂个木牌上书“我是中国人”那位)原是他手下的将领,被他教训起来像孙子一样,电话中罚吉下跪,吉只能当着自己一帮下属的面跪在电话前,然后还得确认说“我真的跪下了”。

  再说蒋介石,这个党国历史上最凶险的敌人。原来在很长时间他的主要敌人并非共党,而是他的盟兄弟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还有革命战友汪精卫胡汉民等人。而且起起伏伏好多次,有时候被一群人围攻,看着好不凄惶。好在这位意志坚强,手腕高明,总是一次又一次把握住了时局。这大概是也是他凶险的原因。

  书中提到的各色人等,无一不是要在当时之世或谋生或谋家国,只是条件有异策略不同而已,当然高下自然有别。

  同样要提一提,当时最大的敌人,日本。这个敌人究竟是谁?是日本政府,是日本天皇,是日本军队,是关东军,还是日本民众?一个复杂的日本也呈现眼前。关东军想有所异动,日本政府内阁想极力阻止,但是下属军官不买政府的帐,造成既成事实,政府又会默认,民众的舆论也会予以鼓励。小鬼子的疯狂和他们的复杂也不是简单几个词可以总括。

  这是那个时代的故事。换了游戏的背景和游戏的地图,这个时代是不是真实情况也如此。是为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