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观后感10篇

2022-05-26 02:07: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观后感10篇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是一部由安德列·克拉夫丘克执导,康斯坦丁·哈宾斯基 / 丽扎· 波亚尔斯卡娅 / 谢尔盖·别兹鲁科夫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观后感(一):最高等的爱情

  这只不过是反映卫国战争的一部电影,在卷帙浩繁的俄罗斯战争片里,它显得并不那么起眼。

  对于俄罗斯艺术的迷恋,最初始自戏剧。契诃夫,万比诺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这部《无畏上将高尔察克》,也正是我某堂课我酣睡醒来,无意间听到老师一带而过的片名。不过老师重复了两遍,我不禁来了兴趣,淘碟看之。

  看完以后百度了导演,没料到竟然也是《通缉令》的导演。这才释然,俄罗斯的浪漫史诗情怀迥异于好莱坞风格的大片,这部作品多多少少中和了一下,好像是一个有着鹰鼻般坚毅性格的美国人。好看,但过于年轻。

  但无论如何,俄罗斯人是最不会设计情节的了。这点从契诃夫身上就流淌着一股只爱舞会和闲聊的情怀。高尔察克如何与安娜一见倾心呢?因为一个玩笑,一个打赌输掉的玩笑,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大冒险”。历史的温情丝毫不会随着光阴的荏苒而消退力量。我遇见你的时候,记忆里只记得你一直在看我。什么杯子打碎啦,交响乐隆重啦,别人在优雅地旋转啦,都不过是后人想象力的画蛇添足。哪会有这么多桥段,这么多九曲十八弯,我不信爱一个人非要上刀山下火海出车祸得癌症才能见证爱情的真谛。总之,爱了就是爱了。

  这便是俄罗斯文学的精髓。爱了,就是爱了。没有理由,没有过程。爱一个人,至死不渝。

  但是你不会明白,为什么俄罗斯人会在盛大的节日里,男人在冰天雪地里脱光上衣,进行一种叫搏击的运动。这是出自《西伯利亚理发师》的情节;我也不够了解,为什么被锯了腿的将军仍然誓死要保卫高尔察克。子弹打光了之后俄罗斯人是一步一步走向敌方阵营,缓慢而优雅,像极了一群肚子饿得咕咕叫的北极熊。在子弹无情地扫射下,指挥官却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乐队奏乐。仿佛是一场婚礼,前面被冤家闹得不可开交,但面子上要做足,吹吹打打必不可少。这种滑稽而幽默的战争场面因为一声倒地而急转直下,那就是——一个女人的死亡。

  “哦,你竟然杀死了一个女人。”于是,赤手空拳的白军愤怒了。他们像所谓的正义布尔什维克扑了过去,扭打起来。不可思议的情节必定有不可思议的结尾,影片并没有交代最后的胜负。也许是白军赢得了喘息的机会,抑或红军全歼敌人。但我知道,这不是他国导演能够气定神闲地拍出的一段镜头。换成了张艺谋,必然会摇出一朵花来,鲜血必然银装素裹了画面,悲伤的天空紧接着掠过苍鹰片片。你说老谋子不够级别,那斯皮尔伯格总可以吧?你可以看看《拯救大兵瑞恩》或是美国代表的战争片,镜头不晃到你头晕决不罢休,血肉横飞直逼你的忍耐下限。

  这些都是拍摄战争场面的方式,无可非议。只是那不够俄国,那不够浪漫。他们仿佛不晓得子弹的威力,他们也不知道面对的敌人相比于自己胜出几分。这种气魄也许多少篡改了历史,但总算成就了一个坚毅的民族。

  “不管白军红军,他们都是上帝的子民。上帝会保佑他们的。”

  俄罗斯对于上帝的信仰,变成了一个沉重而极具力量的烙印。只可惜,上帝似乎并不常眷顾这个民族。给了他们宽阔的疆域,却忘记还给他们一个分明的四季了。漫长的冬天使这个民族多情而恣肆,在一往无前的道路上,时常忘记舔舐伤口。

  高尔察克作为复辟力量最终还是被枪毙了。至于历史究竟对错,无需置评。他国有他国进程的悲喜与伤痛,我们只是看客,终究无法体会。只是可惜的是,貌美如花的安娜坐牢直至1965年才被释放。青春已逝,人老珠黄。当她置身,或是被邀请进入片场,人们用影像的方式再现那段历史时,俄罗斯那富丽堂皇的宫廷舞会栩栩如生般复活了。安娜,这个不小心的天使,她又打碎了一个杯子!于是啊,四十年前的景象统统再现了!你还是风华正茂,我依旧二八佳人,频频四顾,秋水怡情,玉步轻移,馨香万里。我闭上眼睛,记忆里的画面只有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至于杯子打碎啦,交响乐盛大啦,人们谈笑风声啦,只不过是无聊的配角罢了。

  总之,爱了就是爱了。

  我想起胡适的一句话:一等的爱情,只一面,却可以为陌生人而死。

  最高等的爱情,你有过么。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观后感(二):未来属于我们的,我们属于这一代中国人民,我们这一代人,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看过一篇文章:GMD检讨自己为何会战败

  看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见识了沙皇俄国军人的高贵,以及他们生活的高贵

  我不认为贪婪富贵贪生怕死是主要原因,因为我又想起了兰切斯特方程中:阵地战法对游击战法时前者对后的兵力配备要达到3:1前者才有胜算。模型嘛,本身是一种看法的总结,我不认为它反映本质,但绝对反映一种通行的经验总结

  那么,我愿意从成本模型的角度重新考虑这个问题,从罗马军团到今天,有些东西没有变

  要吃饭了,回头再说

  游牧民族对于农耕民族

  低成本是现实,是优势,但绝对不是手段!

  成本对比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从人力成本角度

  第一,对抗双方成本的对比:

  德军闪击波兰,波兰骑兵对抗坦克

  朝鲜战争:

  第二,一方内部成本差别对比

  沙皇俄国二月革命前夕的士兵军官对立:

  以下是baidu对于二月革命的介绍:“

  一方面,是贵族一样的生活,另一方面则是家人食不果腹,战场生命朝不保夕

  到了战争后期,俄军有超过一百七十万士兵被杀,五百九十万则受伤。逃兵者众,将领与军官能力平庸,以致整体士气低落。某些部队出战时,竟然没有充足的弹药与其武器相配。

  俄国后方则有严重饥荒,物资短缺。基于德军的猛攻与边境封锁,俄国经济最终被拖垮。拥有一些自由派成员的杜马向沙皇建议组成类似1905年俄国革命后建立、不久后被他取消的君主立宪政府,但被他拒绝。”

  电影中

  高尔察克在电影中是一个浪漫有骑士风度的将军,实际上,也差不多。但是,高尔察克出身贵族,一直在上流社会。电影中几乎所有的场面都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辉煌和绚丽,高尔察克根本没有经历过俄国下层社会的可怕。他不了解俄国为什么会革命,也不晓得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必然的悲惨命运。俄国大约几十万贵族和富豪在电影中过着童话般的美好生活,而这种生活是靠压榨几千万俄国底层民众才能保持的。

  俄国上流社会的欢笑建立在底层人民的血泪上,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人民的愤怒早已无法阻止,如同所有的人类愤怒一样,后果可能都是残忍的,发指的。

  电影中,革命时期有很多屠杀场面,这个是我从前没有见过的,俄国革命属于流血革命,初期处死大量旧俄军官已经不是什么新闻,没死的旧俄军官不是加入红军就是流亡或者关入监狱。而加入红军的旧俄军官,大部分也死于大清洗。-旧俄军官被集体处决,或是枪杀,或是刺死,或是溺毙。因为他们不可靠,新政权无法信任他们,认为他们随时可能成为敌人。

  所以,高尔察克凭借自己的所谓信念试图阻拦历史潮流,是不可能的。

  精英,能够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聚集点,是弥足自豪的,但是如果仅仅是满足自己家族的需要,而不管不问不在乎广大非精英的人民的需求和生活,那么,就是在造就一个人力成本的断层

  这个断层也许可以维持他一代两代三代。。但如孟子说“五世而斩”。如果这个成本差别到了让低成本阶层的人群感到其生命成本已不足惜的程度,那么,"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如电影中起义的海军士兵一样,他们的形象是令人厌恶的,我不否认,也许这也是导演的意图。

  但是,我想说的是,我找不到理由反对他们这样,他们没有得到好的教育,好的食物,好的前途,而沙俄旧式陆军的管理的简单粗暴是有名的。是旧的制度造就了他们的一切落后的,粗鲁的举止。

  当士兵们枪杀沙俄军官时,一方面,我感到了残忍,另一方面,我也想到了,那些同样消逝了的,没有被枪杀的生命,那些营养不良而夭折的婴儿,那些积劳成疾的西伯利亚矿工。。。。他们的消逝,没有声音,没有枪声,没有悲壮,但这难道不值得惋惜么?

  高尔察克的失败与悲剧,和广大沙俄士兵与人民的痛苦生活,源自旧的制度。是他们早就了一个生命成本低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社会底层。

  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我深受触动,他们,在培养和呵护一代代健康、博学、严谨的公民,世界的未来,德国必然有一席之地. 然而,在当今的国际金融体制,国际定价体制,国际信息安全体制下,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制定了制度性的国际歧视,最简单的,凭什么1欧元兑换9人民币。难道劳动不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德国人也经常跟我说,我们这套生活方式,在现今制度和世界财富水平下,无法推广到第三世界国家,比如中国。

  他们很多东西我们要学习,但是我也想说,五世而斩,对你们,美国德国一样适用。

  的最后一段,由我们大家——不论是否自认为是“精英”——警醒,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未来属于我们的,我们属于这一代中国人民,我们这一代人,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观后感(三):祛除意识形态看历史

  高尔察克,本应该是和库图佐夫、朱可夫、铁木辛哥一起列为俄罗斯历史上的著名将领,而在苏联的历史上,他一直是白匪头子,反革命头领,帝国主义鹰犬。

  列宁为战胜高尔察克告工农书(1919年8月24日)中说道:

  谁不全心全意地帮助红军,不用全力维持红军中的秩序和纪律,谁就是卖国贼和叛徒,就是高尔察克叛乱的支持者,谁就应该被无情地消灭。

  多年之后,当俄罗斯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面对着新的历史形势的俄罗斯人,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拨除意识形态的分歧。重新定义当代史中的人物和事件。

  2004年,俄罗斯立宪法院不顾前苏联退伍老兵和左翼政治家的反对,举行为高尔察克平反的听证会。一座高尔察克的纪念碑在伊尔库兹克立起。雕像的底座上写道:

  “对祖国的爱,远远高于那场战争,即使圣徒早已离去,他依旧遥望这片自己深爱的这片大地:俄罗斯,一如既往的向它敞开胸怀。我不是为了这种形式或那种形式的政府,而是为了被我视为高于一切的祖国服务。”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俄罗斯军事家和北极探险家,海军上将,勇敢的战士和拙劣的政治家。曾在日俄战争中与日本作战。一战期间在波罗的海舰队屡立战功,升任黑海舰队司令。

  面对同一事件的截然不同的解读,让人们如坠雾中,想要窥得其中全貌基本不可能。我们只能去除感情色彩,多角度审视,才能更加客观。

  不论《无畏上将高尔察克》的历史角度如何让很多人难以接受,我们都应该把它当作历史解读的另一种假设,是我们另一个角度看历史的可能。坦然接受所有的角度,而不是急于否定,才是迈向历史真相的前提。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观后感(四):《无畏上将高尔察克》:何为历史的角度

  2004年,俄罗斯立宪法院将高尔察克平反案移交军事法院举行了最后一次听证会,这一次,终于成功了。在一片前苏联退伍老兵和左翼政治家的咒骂声中,高尔察克人生的最后一站伊尔库兹克竖立起了他的纪念碑。

  维基百科上关于高尔察克的评价很客观,政治上的无辜受害者和理想主义爱国者。影片中,水手兵谏时高尔察克将自己的军官佩剑沉入了黑海,这成了他人生的拐点,象征军人荣誉的佩剑在水中下沉一如最后他的尸体被丢入安加拉河般悲怆。其实,正是高尔察克理想主义爱国者的特质让他成为了政治的无辜受害者。以高尔察克的军事天赋,在成为所谓白卫军领袖前他必定对这支军队有过准确的战力评估。沙俄的精锐早在二月革命时就已消亡殆尽,所谓的50万白卫军怎么可能敌得过新生但疯狂的红色苏维埃。况且,即使杀伤力再大的枪炮也无法摧毁一部强大的政治机器。

  也许从一开始高尔察克就料想到了自己的结局,所以直到最后一刻他依然很平静。高尔察克以军人的忠诚战斗着,但这并不是一场战争,这其实是一场各方势力云集角力的政治风暴。影片中捷克军团的背叛与法国盟友的出卖只是缩影,在人生的的最后一场战争,高尔察克来错了战场,在这场风暴中,他心中那份对俄罗斯民族的赤诚太过渺小了。高尔察克信仰的与他的敌人并无二致,都是在为心中的那个祖国战斗。可能他的信仰不如布尔什维克们的系统、庞大,但信仰这东西本就是很简单的,只要自己笃定就好。

  在高尔察克之前,另一位叫邓尼金的白卫军著名将领更早的得到了所谓平反。在兴盛时期,邓尼金统帅的白卫军甚至一度进攻至距莫斯科仅200公里。后来在列宁起草的公开信《大家都去与邓尼金作斗争!》的强大精神感召下,20多万名工农分子入党并奔赴前线,邓尼金部灰飞烟灭,他本人流亡海外,最终客死美国。或许是因为邓尼金默许苏联情报部门组织流亡的白俄抗击法西斯,或许是因为邓尼金在卫国战争爆发后以个人名义呼吁全球的俄罗斯人团结起来为民族而战,在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开始改变对邓尼金的看法,出现了“爱国将领”的字眼。 2005年10月,邓尼金以爱国将领的身份被重新安葬在莫斯科。如此看来,所谓的平反也并不纯粹,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盖棺定论终究还是需要那些曾给他们带来骂名与耻辱的政客们来完成。就算如此,就算伊尔库兹克竖立起的高尔察克雕像是以希冀恢复海上霸主地位的现实目的为奠基石,我们至少能看到一个相对真实的高尔察克了,这就足够了。很幸运,高尔察克生命中的人性光辉没有像当年他沉在贝加尔湖中的数百吨黄金一样,永不见天日。

  如果我们不能拨开层层迷雾清晰地看待那些所谓的历史人物,不如就把他们看成一个个普通人吧。影片最后,高尔察克的情人安娜历经37年集中营生活后终被释放。安娜来到一个人们之间以同志想称的电影拍摄现场,一个盛大的舞会情景中,她想起了高尔察克还欠她一支舞。慌乱中,安娜碰落了一只酒杯,就如她与高尔察克初次见面时碰落的那只一样,酒杯落地摔碎时的声音依旧清脆悦耳。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不管是你、是我、还是那些所谓的大人物,我们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我们都有自己的所爱、所很,我们都有自己执著追求的东西。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观后感(五):打着战争片幌子的乡村伦理言情剧=剧透吐槽=

  最近开始和小伙伴一起肝船,本来想看看电影来充值一下信仰。看之前是对这个高尔察克这个人物一点印象都没有的。只是因为B站的的up主在介绍的标签里贴上了战争和俄罗斯两个符号,以及封面上看似壮烈的海战。

  虽然简介里也有说这剧的感情线有点偏,但一开始觉得战争片看什么爱情,就没怎么在乎,谁知道这片子主线是爱情,打仗历史什么的才是复线!而且,一个小三上位的故事你把它表现的这么高尚真的好么?而且还是男女双双出轨,我也真是醉了,非要让人相信这世界上有真爱么?真的不是因为男主比他老公年轻而且军阶更高么?真的不是因为男主长得更帅么?真的不是因为男主既是富二代又是官二代么?

  相比之下谢尔盖这个人物真的可以算是好男人了。不管怎么说,他一直都是以安娜作为他人生的第一目的的,一切都可以为了安娜让路。

  从一开始知道老婆出轨而且对象还是自己的长官,为了让安娜留在身边不温不火,甚至用辞职作为要挟来让男主滚粗(这手有点意思可以给满分),用一脸生无可恋,静静看着你俩装逼的姿态面对主角组,作为一个军人尤其是作为战斗民族的军人陆战最强海军的军官这都能忍真的是不容易了,没给男主两枪真的是顾及情面了。再到后来,苏维埃革命,谢尔盖也是第一时间跑回家里来救老婆。

  包括后面投靠苏维埃,可能很多人要喷了,这货就是个白军的叛徒!干他丫的!因为前面展示过主角辞职之后红军对舰队军官的清洗(真的有没有这回事另说,就算有,我也是支持的,留着干嘛?还不嫌乱?再叛变一次?狡兔死走狗烹没听说过?)这里其实也是主角的自私,为了自己并不实际的复国理想抛弃了所有人包括安娜。想想要是主角留在这里的话凭借自己的影响力,这些旗舰上的军官安全至少还是可以保全的。谢尔盖是直接选择了投诚,在看见自己战友?被杀之后。一战时期沙俄的军官制度稍微懂点历史的都知道是什么情况,就好像文艺复兴完全没有在这片冰冷的土地上开始一样,一切还是中世纪的黑暗与无助。平民出身的谢尔盖,在这次的革命里有立场么?没有。既然没有立场而且又是国家内战,真的有必要你死我亡么?你可以说是油滑,也可以看成智慧。不管怎么说,都是为了生存。

  知道最后被安娜发好人卡也是,你走吧,我会一直爱你的节奏。包括最后帮安娜整理行李箱,这段看得简直是新塞的不行,自己马上上战场了,对面就是当年的基友,然后现在老婆接着跟基友跑了,还没开战我们就中出了一个叛徒,这特么谁能忍啊!当然,这一切都是叫做爱啊!

  好,主线剧情扯犊子完毕,以上。

  我们再来说说“副线“,看了半天墙内墙外的资料,我也没找到开场这个驱逐打赢战列的战例来源,应该是编剧瞎编的。45mm小水管一发,真的是一发,连校炮都没有哦,当时还下着大雾哦,能见度不足十公里哦,炮管随便一甩特么就把战列的指挥塔打崩了。同样的作战环境,德国人在首发命中的条件下不知道打了多少波次的炮弹就特么打坏个轮机,还特么给修好了,说好的一发核心区呢!这小学生10mm装甲能扛240炮这么多发也是厉害,水兵没事拿伏特加拖地是吧?行,你有光环你nb,对面舰长估计是跪了,跑了快二十分钟了一发不开。直到主角开始充值信仰才开炮,妈蛋,两边都没变过航向,一直同航也没有规避动作,直挺挺地开,德国人又是三四波空炮,我只想知道,主角你哪充的信仰,淘宝链接发给我。然后剩下的剧情,可以用一句话代替。你追我,如果你能追上我,我就让你全家嘿嘿嘿。。。。。。

  第一场教学任务打完,就领经验得到晋升从上校直接成了中将,这倒没啥好说的,毕竟战争时期,驱逐打赢战列,以弱胜强,这战绩足以振奋士气也算公道。然后主角就回过国跟NPC交任务然后直接成了巡洋舰指挥官了。ok,副本2即将开启。

  第二场是标准的海陆对战教学,也是大舰巨炮时期战舰设计宗旨的示范,告诉我们战舰的存在就应该是对岸支援的。上单皇子对阵诺克萨斯之手被虐的不要不要的,马上要被对面越塔强杀看见自家打野老鼠正在草丛蹲着,大声狂喊爸爸快来救我,于是老鼠直接隐身扔w敲对面站桩输出,然后对面瞬间掉头打出ewq三联老鼠瞬间残血,此时皇子屏幕上缓缓飘过一行大字瘟疫之源以退出游戏,皇子的内心真是bi了poi了。这以后还打个JB!于是说,你赶紧上线,之后我特么给你开一年20M光纤宽带。于是您的好友男主重新连接,丝血反杀。高呼“没有人能在我的BGM里干掉我“。

  之后就是男主回去和上单亲王谈笑风声直接被提拔成上将,出任黑海舰队司令,标题CG收集达成。

  你以为这样主角就能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了么?孩子,图样啊。要这么简单这破电影能编俩小时?

  再之后?嗯。。。还有啥战役。男主好像没再指挥战争了吧,都交给基友了。白军那个卡普纳尔,那个没事非要给自己立flag最后冻伤截肢的逗逼。你不穿士兵脱下来的靴子是为了怕士兵冻着,体恤下层,嗯,这逻辑看似合理,没什么不对。但是,你还知道冬季行军容易冻伤啊,这么长的行军阵列哪不够你停下来把靴子烘干再走的!非要赶死,你跪了这军队谁来决策?这战力可不是减员一个小兵能比的。最重要的就是这里,这个截肢flag立的实在太明显了,以至于后面的手术完全就是强行加戏,舔白军舔的爷爷都不要了。

  再有就是好久不见的排队抢逼了,嗯,没打错字,就是这个意思。妈蛋,没子弹不会缩着打,等对面冲锋再反一波不就好了?你们阵地隔了没300米,就不能开局冲刺么?非要手拉手压马路,一点都不嫌靶子不够大。对面有炮兵还要站密集阵列,这指挥官脑子简直又泡。最狗血的就是护士姐姐那桥段,都说苏联电影帧帧都像油画,这里导演看来是想学自由引导人民,但是这模仿真的没谁了,瞬间脑补革命机里女主唱铃儿响叮当那块,简直笑成狗。再之后就是士兵的反应,简直就像老司机网盘被清了一样,分分钟后变成德国boy,大屁股裂了尼玛死!内心台词,:特么你敢打妹子!昨天xx上好不容易约到的!终于告别五姑娘了,这大冷天你还让我撸管想冻死你爷爷么!跟你拼啦!乌拉!等等,为什么身边的人也这个反应?马萨卡?

  我再来讲个笑话,这是战争片。场面呢?除了一开始海战舰船开炮那块能看以外,剩下的时间,奔着大场面来看片的可以提前离场了。本片用来展现战争壮烈的唯一手段,对,就是唯一,就是单人物特写残肢,没见过别的情况,不是胳膊就是腿,一遍两遍三遍四遍,每次打仗都有,每次这种镜头篇幅占到单场战役的3/4。剩下1/4是主角们的嘴炮时间。输出基本靠背台词。不知道语言的问题还是角色设定的锅,从来没感觉到主角在声音音色方面有什么起伏。倒是男二还有女主台词功力都不错。

  说了这么多,基本都是黑。支持我看完全片的不是别的,是主角们的表情塑造。这个没得黑,演绎的实在太到位了。给两星就是因为这个。以上。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观后感(六):无关成败,信念造就永恒的一切

  天朝什么时候能有《无畏上将张灵甫》?虽然是一段婚外情,最后女的在关了30多年后放出来到电影院做临时演员是看到那山寨过去的一幕实在是太百感交集了。女主角美得就像油画上走出来般。一个出身贵族有过优良教育对自己信念忠贞不二战斗到死无论胜败都比那些为自己目的利用一切最后生灵涂炭的邪恶魔鬼要纯洁高尚,公道自在人心!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悲情的英雄,他们为了打回自己的土地,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下用自己的信念和鲜血赢得了胜利,就算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也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和信念化成最激励的符号去抵抗绝望和不可能。在埋葬士兵的时候,牧师那句无论是红军还是白军,他们都是上帝的子民。他们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选了不同的路,而一些是被利用,一些是为自己的信念所驱使。世界上的一切TG对人民来说意味着什么,你懂的~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观后感(七):俄国社会走向的温度计:美化过去,体现的却是危机重重的今天

  这部片子是非常让人震惊的。如果不了解历史,仅仅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就是个中上层次的高投入大场面片子,但是如果结合俄罗斯现在的情况,让人担忧。

  第一,这是俄罗斯官方投入,动用了二千万经费拍摄的,而把原苏联的国家第一敌人变成了爱国英雄,目的是什么?如果说是俄罗斯原来的皇室还在,国内有一部分人要恢复君主制的话,这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根本就没有皇室后代的,也不可能恢复君主制了,贵族阶层也早就被破坏的差不多了,他们没有实际势力和发言权。有发言权的是Putin和Medvedev这样的新贵,推崇,美化已经消失无影的君主制,动机是让人怀疑的。

  第二,票房收入可观,看来,俄罗斯有怀念,理想化过去的倾向,这种怀旧,是不健康的。看来,对现实的不满被找到了一个新的替罪羊,就是苏联,苏联被他们妖魔化,但这并不助于改变现在俄罗斯的现状,而只是转移民众指责的目标,有助于现在俄罗斯的新贵巩固自己的地位。我们知道俄罗斯社会并不是一个开放,自由,平等的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统治阶层,这个阶层借用Nationalism等等Ideology来巩固他们的势力。

  第三,宗教被统治阶层利用。这部电影里面频频出现东正教,但是,口口声声祈祷的人却一点都没有对自己抛弃结发妻子而感到内疚,他的情妇更是不顾一切,这种行为和片子中对宗教的推崇成为了明显的矛盾。要注意,东正教是不允许离婚的。这一点,体现了俄罗斯现在的一个重大问题:东正教在被压迫后现在被官方大力推崇。这不是真的要信仰,要跟随耶稣。这是俄罗斯Nationalism的体现,东正教不是简单的宗教,对俄罗斯人来说,是他们民族精神的体现,这样把正教和政治有结合在一起,却不像俄罗斯传统文学中表达基督教的精神,比如爱,对自己罪的认识等等,却只是把宗教作为工具来利用,是俄罗斯现在社会的一个大问题。

  俄罗斯的Orthodoxytoday的影评中还提出一点,这部片子是排外的,片子的大坏蛋其实是外国人:捷克人,法国人,还有左派的人物,看上去是格鲁吉亚人和中亚人的面庞。这是极端Nationalism的体现。

  现今俄罗斯,对流入俄罗斯打工的原苏联其他地区的人员是非常排斥的。俄罗斯,越来越不开发了,越来越不宽容了。

  总体来看,这是部宣传片,是体现了俄罗斯社会走向的一个片子,感觉是:俄罗斯在退步,人性在退步,危机重重。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观后感(八):上帝啊,请对子民仁慈些

  有时不得不感叹,俄国人的运气一直不太好。在各种历史的拐点处,俄罗斯民族常常经历双倍的血腥与阵痛。而战斗民族的性格,相较其他民族也是更极端的。从中世纪起被西欧国家嘲笑的残酷落后的农奴制,到苏维埃领着农奴阶层将俄国上流社会摧毁的一干二净,再到如今俄国人放弃共产主义,重拾宗教信仰,每一次拨乱反正都有些矫枉过正。而今苏维埃灰飞烟灭了,反动头子高尔察克终于得以被正面的讲述了。不可否认,本片是精美而动人的,但令人遗憾的是,面对这样难得的题材,表达上却是肤浅与俗套的。

  水晶杯

  相信看到结尾处水晶杯再次摔碎,暮年的安娜在幻想中与高尔察克终于在一起翩翩起舞时,观众很难不为之落泪。但是,我始终觉得将爱情元素作为本片的重点是愚蠢的。诚然,作为张灵甫式的将军,英俊聪明的高尔察克拥有精彩的情感故事。但是这个人物身上显然有更有意思的地方可以深挖,比如他是个杰出的探险家与地理学家,他政治才能的严重缺失和性格悲剧,以及他所捍卫与象征的贵族阶级的消逝等。全片如此多的爱情剧情让本片失去了深刻起来的机会,是本片最大的败笔。其实高尔察克按现在的标准看,算是挺渣的了。连最后处决他的苏联军官都忍不住吐槽,问他到底有几个老婆。安娜的爱固然动人,但也确实卑微。这种有些奇怪的爱情观提一下就好,真的不必展开说了。

  佩剑

  面对士兵哗变要缴军官武器,高尔察克将佩剑扔到了海里。一个时代的终结,最令人唏嘘的不是一个群体或一个阶层的被抹杀,而是一种精神的消逝。张诒合在描写了康有为之女,旧时代最后一批名媛的代表康同璧后说,北京的四合院都该被拆除,因为之后没有人配住在里面了。本片最引人侧目的,不是男主的爱情故事,而是以他为中心塑造的一批沙俄贵族军人。他们与之后的苏俄军人一样,勇敢、忠诚、豪迈,但多了一些旧时贵族的浪漫、儒雅和人性的柔软。在许多苏俄影视作品里,白军军官的形象并非不堪入目,像《第四十一》里,甚至塑造了一个英俊善良的贵族白军,与女主产生了动人的爱情。因为对尚武的俄罗斯民族而言,军人就是军人,这个身份与阶级是分开的。当然导演的偏爱还是很明显的,白军将领突然个个都高大英武,虔诚正派,反而红军将领都是仪容不整,狡猾奸诈的,闹事的底层士兵都是肥头大耳,平日里游手好闲的。但是公正的看待,大多数沙俄旧时军人都是值得赞誉的,他们有高尚的私德和绝不狭隘的爱国情怀。比如剧中的卡普佩尔中将,在进军伊尔库茨克的过程中一直身先士卒。在落入冰水后,爱惜部下,不穿部下脱下的皮靴,最后双脚冻伤只能截肢。这样的将军,怎能不令部下为之效死力。顺带一提,他的部下们在将军死后依然对其不离不弃。他们先是抬棺前行至伊尔库茨克,并在此与红军交火失利后,又带着将军的遗骸流亡至哈尔滨。卡普佩尔将军的遗骨一直存放于哈尔滨的圣伊维尔教堂,文革中,教堂惨遭毁坏,但将军的遗骨幸运的保存了下来。2006年,遗骨被运回伊尔库茨克,并最终于2007年安葬莫斯科的顿斯科伊修道院。关于白军的国家概念,二战时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当时德军希望策反一些旧时沙俄的老军官,成立对抗苏维埃的俄伪政权,一个流亡在外的老将军严词拒绝了。他说:“如果是十几年前,我一定加入,因为苏共杀死了沙皇。可是现在,他们正在建设祖国。”高尔察克将佩剑丢入海中,正是象征着不希望这样的纯粹的精神与军人的尊严受到侮辱。这样看来,宝刀已逝,斯人尚存。

  十字架

  最后还是八一八本片中出现多次的宗教仪式与祷告。与高尔察克一样,绝大多数白军将领都是虔诚的东正教徒。苏维埃的崛起,是底层社会向上层的宣战与复仇,其实质是阶级战争,而信仰的战争其实是一个表面的装饰。沙俄的白军是传统的虔诚教徒,可是与之厮杀的红军,尤其是下层官兵,真正理解和笃信苏维埃信仰的恐怕不多,大多数是在被旧有体制压迫的走投无路时,产生了一种本能的求生与复仇。当然之后的苏联利用一种几近于暴力的手段成功推广了他们的信仰,虽然仅短短70余年。而这期间,对宗教这类古老的信仰采取了残酷的压制,这是后话。关键是,红军与白军的对战实质是阶级斗争,不是信仰战争,为什么导演要着重强调宗教呢。个人看法,一,这是对前苏联长期镇压宗教信仰的一种批判。二,也是很聪明的做法,避开对阶级斗争的探讨。因为从阶级压迫与社会公正的角度,白军们是不义的。贵族,生而有原罪。既然是正面塑造他们嘛,就弱化这点吧。阶级斗争什么的前苏联的主旋律电影已经演的太多了。

  杂七杂八的写了些随感吧,最后想说,革命这个词啊,现如今应该恢复其中性词的身份了。革命不仅是流血牺牲,对于那些被革命的“敌人”,同样是流血牺牲;不仅是带来光明与进步,也可能带来黑暗与混沌。通往自由、公正的未来有很多途径,诉诸暴力的革命的方式还是随着人类智慧的增加少来些吧。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观后感(九):无畏上将高尔察克·陌路英雄无畏的信仰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陌路英雄无畏的信仰

  俄罗斯第一当红影星康斯坦丁·哈宾斯基将一个无畏上将诠释得淋漓尽致,高尔察克对于信仰的忠贞,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危险所表现出的冷静,对爱人的关怀备至,这些都从他的表演中得以体现。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不少杜撰的部分以及作为传记电影只能选取能体现人物个性那部分的局限性,使之难以得以很好的诠释。

  这的确是一个很难做出选择的传奇人物---高尔察克,他是海军中敢于冒险善于布雷的军事将领,是冒险家,是白军的最高将领,是带领十万计人数逃亡偏偏遇上西伯利亚最寒冷季节的悲情将领。选择政治,显然他的政治观不够敏锐,选择军事,他却只是一个冒险者而非传奇者,选择爱情,却也实难找出刻骨铭心的爱情,选择爱国主义,这项帽子能带的人却太多,至少于战争年代是这样的。

  于是,选择了信仰--对于国家的热爱,对于上帝的信仰,对于爱情的坦诚和忠贞。

  我们看到在甲板上,面临巨敌,他带领手下一起祷告,然后愤然战争。

  殿下提升他为中将,送他的却也是“上帝”以及临别时的祷告。

  弹尽粮绝,他的手下秉执上帝之福,白刀上阵。

  清理战场,却为我们留下了经典的台词:我们是不是把白军和红军都埋在了一起?上帝是不分红白的,都是他的子民。

  一段“有信有望有爱,而爱最大”却是他们爱情出现的亮点,如同两次摔碎的酒杯那样,轻灵绚丽。

  他离别时,安娜为之收拾东西,却也不能忘记他的“上帝”。纵然是死,他也是被丢入十字架形的冰窟。

  这是一部关于信仰的陈情表。一个陌路英雄,没有放下的就是他的信仰。巧妙地将爱情、爱过、军事、政治都藏在它的光辉之下,似乎在潇洒地说:那些微不足道的东西都让你们去评价吧。

  于是一部追求画面唯美、故事动人的普通电影有了它的特色。

  值得赞赏的也只能局限于此,加之几个创意不错的桥段,这就是一部俄罗斯电影--带着俄罗斯的战争因素,带着俄罗斯人无畏的信仰,带着一个俄罗斯传奇人物的冷静和深刻。

  看电影,俄罗斯肯定是避不开的,正如看小说谈音乐也是不能避开俄罗斯一样,它庞大、浓重、深邃。语言晦涩。但是也许看俄罗斯电影却需要一点耐心,俨如影片中所谈到的沙皇选妃--看着被选的人解结,那些毛毛躁躁地女人必然落选,沙皇选的是拥有耐心的女人。这也巧妙地成为了信仰的灵魂--耐心。只有矢志不渝地人才会有信仰。这是人生的大耐心。

  看罢终了,却也执笔难落。想起我们这个时代来。我们又信仰些什么呢?

  我们信仰的梦想是出人头地。我们信仰的爱情是相消寂寞的良品。我们信仰的政治是找到工作的工具。我们信仰的是门是金钱能够推开的门。我们信仰的时尚就是猎奇和与众不同。我们信仰的友谊是时间的填充物。我们的寺庙成为了爱情的游乐场。我们的爱国主义成为了考试的内容而非人生的内容。

  我们挤破头走进党,却有几个人亲自写申请书。

  我们打开了国门上了月球却封闭了精神世界的窗口。任酒精和沉沦蒸发成气将空虚之球不断膨胀。

  午夜醒来,灵魂在满目疮痍中咆哮,月满之日,人变之时。“狼子野心”被嘲笑和人口膨胀压迫,梦想曲终人散,感情却已人走茶凉。

  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为青春胸无城府地倾上一杯。

  这就是一部简单的传记电影带给我的遐想,感动不足言,感慨确实颇多。

  而这些,于我这活在电影世界中还未醒来的人,又有什么呢。天亮之后,也许我就会带着行李,走走他乡,在荒凉的旅途中思念并记得自己来过的痕迹。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观后感(十):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人物传<转>

  人物简介

  人物事迹

  圣彼得堡海军军官学校的高材生

  高尔察克打小对军旅生涯情有独钟 他每天早起做体操,洗冷水浴,以增强体魄,并津津有味地阅读那些战功赫赫的军事统帅们的传记故事。1888年,他13岁时便考入圣彼得堡海军学校,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他还通晓四种外语,其中包括对外国人来说晦涩难学的中文。19岁时,高尔察克以优异成绩毕业。

  北极探险队的水文学家

  当时,各国科学家对于人迹未至的北极地带发生了极大兴趣,纷纷组织探险队前去考察。1899年底,高尔察克受到俄罗斯著名极地考察家托尔男爵的邀请书。邀请他作为水文学家参加北极探险队。1900年夏,“曙光”号破冰船载着托尔的考察队起锚,向北冰洋的新西伯利亚群岛进发。1902年春,考察队终于到达新西伯利亚群岛,但继续往北的航路被冰群阻断了,高尔察克等人只好循原路返回。1906年,高尔察克的学术著作《喀拉海和西伯利亚海的积冰》一书荣获沙皇俄国皇家地理学会的最高奖赏—大君士坦丁金质奖章。1910年,他随“瓦伊加奇岛”号破冰船在远东海区航行,绘制地图和航海图志。后来,人们正是根据这些航海图志去开辟北冰洋航道的。

  屡立战功的沙俄海军将领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波罗的海舰队任海军军官的高尔察克极为振奋。然而,帝俄笨重的战争机器很快便运转失灵,沙俄许多将帅表现得十分平庸。但高尔察克极具指挥才能,他在里加城下给德国海军陆战队以迎头痛击,因而不久后被擢升为海军少将。高尔察克擅长布雷,他的舰只往往深入到敌方水域很远处布雷,曾炸沉数十艘德军舰艇。1916年,高尔察克晋升为海军中将并出任黑海舰队司令。他在黑海也是战功卓著—在君士坦丁堡击沉了多艘德国军舰并将黑海的制海权牢牢地掌握在俄军的手上。

  革命风暴中的司令长官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被迫逊位;高尔察克是第一位宣誓效忠临时政府的海军上将。他说:“我不是为这种或那种形式的政府服务,而是为被我视为高于一切的祖国服务。”1917年6月17日,塞瓦斯托波尔的水兵、士兵和工人代表会议通过决议,解除高尔察克黑海舰队司令的职务,派他到美国去进行军事考察。高尔察克在美国待了两个月,在他途径日本返国时,得悉布尔什维克举行了十月革命,他把自己视为被推翻的合法政府的代表,认为有必要与布尔什维克进行斗争。

  俄国最高执政官、白卫军最高统帅

  1918年在乌拉尔地区的乌法成立了内阁执政,即俄国临时政府,高尔察克被任命为军事部长。1918年11月18日,高尔察克被宣布为俄国最高执政官,白卫军的将军邓尼金和尤登尼奇都承认了他的政权。

  在短短的时间里,高尔察克就组建起一支15万人的军队并在1919年春天展开了由东向西的全面进攻。军队已进抵接近伏尔加河一线的地域,迫使苏俄红军缔造者托洛茨基乘坐装甲列车亲临前线督战,多次派卫队投入战场。在别拉亚河上,堪称高尔察克精锐之师的几个军官团被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红军歼灭了;战线左翼遭到伏龙芝指挥的南线红军大反攻,无法打通和邓尼金的战线联系。从此,白军一蹶不振,节节败退。1919年10月,高尔察克的部队又在托博尔斯克被打败。于是,大撤退开始了。数十列满载士兵、逃难者和各种物品的火车从鄂木斯克开往东方。最后一个离开鄂木斯克的是高尔察克,他要把白卫军从喀山的国库弄来的黄金储备随车带到东边去。

  “英雄”末路

  跟随高尔察克的军队有50多万人,还伴随着75万反对布尔什维克、留恋沙皇的流亡者,其中主教、僧侣及修女等占了27万;此外,贵妇人

  和她们的孩子共有20余万人。其实,这120多万浩浩荡荡的逃亡队伍中,

  还藏有一个惊人的秘密———当时价值5亿美元的500吨金块……

  俄国十月革命后,原沙皇俄国舰队司令亚历山大·高尔察克纠集沙俄军队的残部,组织反革命武装,在英国的援助下,在鄂木斯克成立了独立政府。没过多久,1919年11月,鄂木斯克即被红军攻占。为了保存实力,高尔察克决定率部横穿6000多公里的西伯利亚,逃往太平洋沿岸,在那里寻求日本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

  跟随高尔察克的军队有50多万人,还伴随着75万反对布尔什维克、留恋沙皇的流亡者,其中主教、僧侣及修女等占了27万;此外,贵妇人和她们的孩子共有20余万人。其实,这120多万浩浩荡荡的逃亡队伍中,还藏有一个惊人的秘密———当时价值5亿美元的500吨金块,这是沙皇拨给高尔察克的军费,分装在28辆武装押运车中。

  鄂木斯克的冬天平均气温为零下22℃。125万大军在高尔察克的带领下踏上了6000公里之遥的征途,零下二十几摄氏度对于生活在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人来说并不稀罕,可是谁也没想到,刚刚走了几天,气温就从出发时的零下30℃陡然降到了零下60℃。距鄂木斯克以东1000多公里的托木斯克小城———这场灾难开始的地方,是当年地球上最冷的城镇。

  凛冽的寒风吼叫着,暴风雪像拉锯一般刺在身上,给有史以来罕见的大迁移人群带来了难以形容的苦难。没过多久,无边无际的西伯利亚的雪原上,冻僵的人、丢弃的雪橇、冻死的马匹,连同死尸和四周永远也下不完的雪,铺满了西伯利亚的道路。

  从1919年11月13日到第二年2月,三个月时间,一场难以置信的奇寒引发的人类悲剧,一天也不间断地演变成了连续剧。装着金块的28辆武装押运车的燃料完全用光了,迫不得已,他们只好把金块换到马拉雪橇上。但是,极度的寒冷使得拉雪橇的西伯利亚良种马也一匹接一匹地死去,这批从沙皇俄国继承来的巨额财宝,不得不扔在西伯利亚的荒野上。这500吨金块的下落没有人知晓,至今仍是一个历史谜团。

  然而,行军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人们就像移动中的僵尸,只有一双脚还在一左一右交替地挪蹭。雪越下越大,整个宇宙仿佛是一个被雪片密封起来的巨大包裹。起初,指挥者声嘶力竭地喊着“不许睡觉”用以激励人们。可是后来,连他们自己也被睡神引诱过去了。

  大迁移的队伍每天都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减员。百年不遇的西伯利亚严寒,变成残酷至极的苦难,残忍地折磨着人们。雪像发疯似的,越下越猛,仅仅在尼古拉埃夫斯克市附近的一个夜晚就冻死20万人。

  到1920年2月底,队伍已从原先的125万人减少到25万人。这些人经过千难万苦,总算从鄂木斯克来到了2000公里外的贝加尔湖畔。但是,为了最后的安全,必须横穿贝加尔湖。80公里宽的湖面,结了3米厚的冰,25万活着的人们开始横穿冰面。

  湖面冰层闪闪发光,就像光溜溜的舞池的地板一样。冻得结结实实的贝加尔湖面,冷到了极点。温度降到零下69℃,猛烈的暴风雪吼叫着好像要冻透受难者的骨髓。在这种地方就是穿熊皮、裹海豹皮也毫无用处,极度的寒冷只不过使熊皮在身上起到冰面具一样的作用。

  又有成千上万的人被冻死。完全想象不出的景象在冻结的贝加尔湖面上出现了:一个将军的妻子要在冰上分娩,却没有一个可以过去帮忙的人,人们步伐沉重,脸上毫无表情地从她面前走过。将军用自己的身体挡出一道隔墙,原本为的是不让人看到妻子分娩的样子,可他真的像一面墙一样一动不动地冻僵了。将军的妻子和就要出世的孩子一起冻死了,不多一会儿,所有的人都冻死了。

  ……暴风雪终于平息下来,死一般的寂静笼罩了四周。一切都过去了。悲伤、痛苦、叹息、低语、憎恨、愤慨,一切都同25万灵魂一起消失了。贝加尔湖上的25万具尸体在第二年夏天湖面解冻以前,一直那样躺在那里。坚冰解冻的时候,这个可怕的、惨不忍睹的场面,静静地从视野中消失,沉入了深深的湖底。

  人物结局

  高尔察克此时已成为英国人、法国人以及捷克将军日·盖达及哥萨克头领谢苗诺夫等人的障碍。他们都想占有那列装有黄金的列车,谁也不顾这位最高执政官的死活。12月,依照法国将军热南的命令,高尔察克的列车被扣留在下乌丁斯克。12月19日,新的俄国临时首都伊尔库茨克爆发起义,政权转移到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组织“政治中心”手上。法国将军和捷克军团与这个“政治中心”做了笔交易,他们出卖了高尔察克,以换取他们安全离开俄国的保证。

  1920年1月,最高执政官高尔察克以及他的内阁总理B·佩佩利亚耶夫被捕。从莫斯科“契卡”(肃反委员会)来的人对他们进行了两周的审讯。莫斯科来电指示:“秘密处决。”2月7日清晨,红军战士把高尔察克和佩佩利亚耶夫带到安加拉河的一个冰窟前。行刑人员建议给高尔察克蒙上眼睛,他拒绝了,但请求满足他最后一个愿望—让他抽根香烟。烟卷刚刚烧完,枪声就响了。随后尸体被抛入冰窟。

  高尔察克的妻儿流亡法国巴黎。遗孀索菲亚晚景凄凉,于1956年在医院中逝世。其子罗斯季拉尔夫·亚历山大洛维奇·高尔察克于二战中加入法军抵抗纳粹德军,于1965年病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