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圣罗兰传》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圣罗兰传》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2-27 20: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圣罗兰传》经典观后感10篇

  《圣罗兰传》是一部由贝特朗·波尼洛执导,加斯帕德·尤利尔 / 热雷米·勒尼埃 / 路易·加瑞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同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圣罗兰传》观后感(一):又一部非典型传记片

  对于圣罗兰生平不熟悉的影迷来说,绝对会看得如坐针毡、如堕雾里,就像我一样中途差点就放弃掉,毕竟两个半小时不是那么容易熬过去的。导演Bertrand Bonello的剪辑、摄影、美术和音乐都很有风格,打乱线性发展的剪接让人眼花缭乱,在人物传记片里也是较为罕见的处理手法;开头和结尾两场屏幕分割的时装秀段落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前面采用当年历史纪录片的黑白影像并置的一幕颇有深层意义;每一场舞会/狂欢的场景都拍摄得有声有色:服装色彩、灯光、怀旧的迪斯科音乐和摄影机的移动,都将那个年代时尚圈子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奢靡和颓废,肉欲和激情都在油画般的镜头内不断寻找发泄的出口。有一场圣罗兰和新情人一见钟情的段落拍得最棒,两人没有一句对白,却凭借摄影机缓慢的水平来回移动道尽各自内心欲望。从表现手法这一点来看,这称得上是不折不扣作者电影。

  但问题来了,这主角可不是虚构的人物,而是实实在在的时装大师。从人物真实角度来看的话,不少情节的发展就显得莫名其妙了。这也是让那些想在影片中重温圣罗兰生平的影迷大失所望原因。说到底,这里根本就没有一个清晰连贯的故事,行踪诡秘的配角人物,夹杂着真假莫辨的野史轶事,碎片化段落构筑起来的究竟世人熟悉的时装大师,还是导演心目中某种欲望投射的幻象呢?

  《圣罗兰传》观后感(二):无法安静的美男子

  两部圣罗兰传记片在同一届法国凯撒电影奖上撞车,这部的男主还输给了另一部(但个人认为这部的更美——要用美来形容他的)。两部叙事风格不同,各有侧重(也就同性部分都那么浓墨重彩,以及最过眼瘾的时装秀是少不了的),这部的性格特点和审美趣味要更突出些。导演有多深爱20世纪中后期艺术史,几大名家不时地闪现他们的思想灵魂,不仅影响了圣罗兰的设计,也直接体现在影像风格中。碎片化的叙事、各种艺术风格的混合运用让人根本无法安静的欣赏这位美男子。下了重本去再现YSL的经典设计,尽管大部分镜头都是以圣罗兰为中心的小圈子,七十年代的文化社会特征却体现得鲜明而感性。

  《圣罗兰传》观后感(三):moi et ma mère

  Tu vois si on vas jusqu' à la mer,encore monte à côté du soleil levant ,l'arrive à

  l'Oran.C'est là où j’ai grandit,il n'y a de palmier à Oran,pas d'arbre,juste la chaleur et la

  lumiere.,les maisons sont pass rien n' avoir. Mais l'odeur c'est exactement ca ,la couleur

  et l'odeur aussi,et j'arrivais à la Marrakech il y a cing ans et ca m'a frappé immédiatement.

  tout ce que j'ai oublié m'est revenus,je trouve que c'est extraordinaire de tous les dessinée.

  toute les sensations sont revenus .A Oran,j' étais fleur bleue,pourtant avec ma mère nous

  avions fait plein de bêtises toute la journée.

  《圣罗兰传》观后感(四):《圣罗兰传》

  贝特朗·波尼洛 Bertrand Bonello对暧昧与性感的把握越发到位了,对时代感的营造同样出色,他再次展现了《妓院回忆》中不受限制且恰如其分的运镜,不少地方惊艳得让人“欲罢不能”。几位主要演员均被发掘出令人耳目一新感觉特别是加斯帕德·尤利尔 Gaspard Ulliel,虽然恺撒奖输给了另一部的相同角色,但学院奖一向中庸不靠谱。

  就影片整体来看,能感到导演在释放和克制之中还在寻找平衡,如果再缩减点内容(把我一向不喜欢的画外音剪了?呵呵,真挺多余的),或者要不就将浮世绘般的人物场景更加扩展,效果都会更佳。当然这是鸡蛋里挑骨头,比起大多数传记片,本片已经足够出挑了。

  《圣罗兰传》观后感(五):圣罗兰的黄金年代

  作为二十世纪时装界不可越过的天才,Yves Saint Laurent一生从没淡出媒体视线,即便是辞世六年后,仍能不时占据媒体头版。随手举些例子, 如他的爱人伴侣兼诗人作家外加著名商人Pierre Bergé的那场世纪拍卖和讲述两人之间五十年爱情的《疯狂的爱》的纪录片,还有年初那部Bergré先生赞助的YSL的传记片。由于Bergé先生几乎是主导了这位时装天才的一生外,在死后仍是对关于他的电影横加"干扰"。于是波尼洛新作Saint Laurent可谓是众望所归 --- 谁不想围观下腼腆天才的情感野史?

  不同于法国一月份上映的那部YSL是按时间线性来叙述,作为一部长达两个小时30分钟的电影,它的前120分钟只是截取了Saint Laurent事业辉煌,创造力最鼎盛,人生最迷离的一段时期,即67年到74年,而后三十分钟杂糅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90年代末,以及本世纪初,还有少年时期的Yves。先前那部传记电影为了让设计师的大半人生得以大屏幕依次再现,继而对故事去粗取精。这种删减做法很容易让故事显得干瘪,时间跨度一长,每个时间段的氛围就越难把握。而传记片本身,故事随着时间线的叠加也越趋复杂,观众则越容易出离。而观众们都 "关心" 的那些纸醉金迷的生活,那些男主角在情感与酒精药物间的痛苦挣扎?皆没有在那部电影里很好的体现。而波尼洛的这部电影是为观众大开猎奇之门。

  电影开头,一个男人来到酒店,用假名入住了一个房间。他背对着镜头坐在白色的床单上打电话,窗外是模糊的埃菲尔铁塔。故事回到1967年的巴黎,他早已是名利双收的Saint Laurent,有自己工作室,许多女裁缝为他的精致设计而卖力地工作着。设计师在忙碌着新一季的设计,镜头拉开,镜子里照出了另一个男人模样 -- Pierre Bergé, 他看着他在工作。

  同年的纽约,波普艺术之王Andy Warhol获得了另外一个身份,音乐制作人,并一手打造了另一个传奇,地下丝绒乐队,这只乐队在那年发布了他们最著名的唱片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也是在同年,Andy Warhol 写了一封信并附上这张专辑送给Saint Laurent,希望他可以为他设计一款Warhol裙子,就如同设计师在62年推出的那条著名蒙德里安裙般。在1966年新开的巴黎六区rue de Tournon的左岸店里,设计师在看着这封大西洋彼岸的艺术家的来信。

  二战后的法国迎来了它的黄金三十年,伴随高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有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阿尔及利亚战争),以及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总统 --- 戴高乐上校已经到了垂暮之年。政治改革又势在必行, 整个社会处于一触即发状态

  做梦的人,仍在戏梦巴黎。Club是六七十年代巴黎最出名的元素之一,Septembre和Chez Régine则是当时独领风骚的两家夜店。当时有句关于Septembre夜总会的名言,”唯一会离开Septembre的理由是,你知道,你明天还能再来。" 这是当年时装圈的风流人物最爱的地方,几乎每晚都可以看到Yves Saint Laurent, Karl Lagerfeld, Kenzo, 等一众时装圈人士和模特们,还有艺术家们和音乐家们。

  波尼洛很巧妙地利用这个场景把Saint Laurent人生最重要的人物,都集中在这里展现。比如Betty Catroux, Loulou de la Falaise, Jacques de Bascher, Kenzo, Karl Lagerfeld etc. (Betty Catroux和Loulou de la Falaise,两位都是设计师的灵感Muse,前者是Saint Laurent的模特兼造型师,而后者为设计师设计配件。Jacques de Bascher和Karl Lagerfeld是这段旷日持久的三角恋的主角们。Kenzo只有一个镜头就闪过,他是同时代的时装圈里Saint Laurent唯一欣赏的设计师,他们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友谊。)

  波诺罗将电影屏幕切割成两部分复合展现从68年到71年的四年间,法国的大社会变化和设计师的创作精品。左边闪动着法国社会运动,mai 68, 戴高乐辞职,越战等殖民地战争中的虐囚行为报道,沙特和波伏娃参加社会运动etc,右边则是Saint Laurent从68年到71年的时装秀, jumpsuit(连裤装), 透视装,撒哈拉系列等等。

  这部传记电影里,只有Saint Laurent是带着光环的,没有任何能抢戏的配角,不论他在这位天才的生活里扮演了如何重要的角色。Pierre Bergé的戏份只集中在几场商业谈判戏上,Jacques de Bascher的戏份则是表现在嗑药与性派对上,前者从侧面来展现YSL如何在遭遇七十年代品牌滥用危机后的商业模式转变和巴黎时装周的来源;后者则是为了协助圣罗兰演绎他的药物滥用“旅程”。由于为了突出圣罗兰的转折和变化,两位主要配角之间的感情戏份都大为精简,甚至很多处都是借台词推动剧情,以及加瑞尔的表现是嗑药过甚性感不足,几乎没有几场戏能把Jacques de Bascher这个人物立体化。原因可能是,电影对Jacques的描写是基于几年前那本著名的八卦小说,一个浪荡没落贵族,一位著名的Dandy。在2014年以前,我们几乎无法在网络上找到Jacques的图像资料以及生平细节,但在今年年初,他曾经的一位友人,一位法国摄影师,从70年代初开始一直给他拍照片直到他去世,为Jacques建了一个网站,将这些”藏掖数载"的照片公布于世。Jacques曾跟这位友人说,如果他死后,希望他能帮他把照片收集或是出版或是发布,他知道世人必将误解他。

  关于Jacques de Bascher, 他在89年死于艾滋病,而陪伴他一起入葬的是他的一只小熊,正如电影里加瑞尔“披上了痘痘妆”为小熊玩偶绣眼睛。后来的事情大致是Karl Lagerfeld 过度吃甜食导致暴肥,和圣罗兰精神崩溃,愈加深居简出,创作也越发断层。电影里也演绎了,那段传说中,Pierre为了让Jacques远离Saint Laurent,而登门秘密访谈。现实里没有人知道两位情敌间发生了什么。

  电影重回到开头,一个男子来到酒店,从前台穿过,到达房间,坐在白色的床单上,拿起电话,对着窗外,软柔的声音,从口腔里细细流出,述说着当年自己被迫服兵役,在兵营受虐待,他们对他进行电击,各种药物治疗,体重掉到35kg,只有Pierre一个人来精神病医院来看他。

  故事到这里,波尼洛开始杂糅起各种时空。在成为Saint Laurent前的童年Yves,把一个个弹弓都改成小模特衣服架的男孩。他凝视着被拆掉皮筋的Y型木头架子,电视里那部老电影,女主人公,一遍遍地重复着,我不爱您。姐姐穿着裙子,向男孩询问着意见。褪去光环的老年圣罗兰先生的日常小事,与理发师,仆人,曾经的工作同事的对话,彼时的他已经身患脑癌,记忆力大幅下降。还有在被酒精和药物折磨下,与心魔搏斗中,仍在创作的中年Saint Laurent。

  一切就放佛是一场梦,它繁华地绽放过,太过炫目以致于,做梦的人,活在梦中的人,从未真正进入现实中。

  他死了么?

  借着Helmut Newton为圣罗兰拍摄那著名的Smoking的模特们的口里,左派报纸libération的记者的讨论会,波尼洛在电影最后放佛是戏虐地抛出这一问题、而答案呢,则是在Pierre带领下,众人看到Yves Saint Laurent在工作室里忙碌着他的中国系列。他抬起头,望着众人,屏幕充盈着他那著名的腼腆一笑。

  听说Yves Saint Laurent死了。

  他的狗因为嗑药死了。真可怜。

  他是化成了香水吧。

  他无处不在。

  .S : 虽然Saint Laurent这部电影因为剧本的大胆编排,没有获得Pierre Bergré的许可和赞助,但在场景设置和对话安排上,着实是下了一翻功夫。

  比如在68年那段,Yves和Pierre的对话,Pierre身后那副画像是前男友画家Buffet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小丑系列;摩洛哥度假那段场景,在场的除了Betty和Loulou外,另外两个是Paul et Talitha Getty 夫妇。Yves聊天时手里拿着的是大麻,那时还没有开始嗑药。之后的场景是Talitha Getty在为自己注射海洛因,这也是Yves第一次接触到朋友圈内的人吸毒。在后来时空跳跃的戏份里,一个在地上猝死的女人,就是Talitha Getty, 她71年在罗马的家中死于过度吸食海洛因。

  Yves带着Jacques参观自己家的时候,告诉Jacques,他想以后拥有一副蒙德里安或者马蒂斯的画,地上那副是Warhol在60年代(68年左右)为Yves制作的肖像。而那个场戏里,Yves告诉Jacques会把浴室重新装修,全部换成镜子。Pierre从烂石堆里捡起Yves,回到家里,那个场景就如同Yves之前说的那样。用两个同一场景的变化,来推动时间线的发展。现实里,Yves也真的拥有过蒙德里安和马蒂斯的画,两幅画在他去世后,被Bergré所举办的世纪拍卖中,均被卖出。

  ierre曾在巴黎六区的酒店包了两个房间(装修打通),住了12年左右,也对应剧情里,Yves曾想用雕像(大概是罗曼时期)砸死在睡觉的Pierre。

  在最后那场左派报纸Libération的编辑部,左边是76年Mao去世的葬礼报道,右边是78年,滚石乐队首次在八万人体育馆的演出报道。

  在电影最后那场Yves正在准备的秀,是77年秋冬秀,中国元素和鸦片系列。

  以及那场Yves打了药才能勉强登台的秀是76年秋冬秀,俄罗斯芭蕾歌剧系列。

  圣罗兰的一生也正好对应了法国战后的黄金年代,在他去世的2008年,法国也像其他国家一样遭遇经济危机,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有次采访,记者问Bergré, Yves Saint Laurent是否太过早辞世?

  他在最应该走的年纪走了。现在的时装早就不是当年的时装,它们只关心市场而不是创造。

  《圣罗兰传》观后感(六):美丑什么的,一对比就出来了

  最近好像在流行「用核心人物本身职业的特色去架构电影」。

  YSL,无论是把他定位为「流行艺术家」(<--小伙伴们可自由分词)还是「时尚大师」亦或者就是个「做衣服的」,他的工作主要是视觉相关。

  画,本来就是比文字信息量多出一个维度的载体。Frans Hals可以寥寥几笔(当然不止!)让一个人的身底家世、兴趣爱好、婚姻关系、职业阶位乃至性格习性跃然而出,比几万字的介绍资料都要更具像更生动。

  而电影还多出了音乐和时间维度,天然有能力将海量有层次有重点又条理分明地呈现给观众。这也是电影对比主要依靠台词的戏剧形式的最大优势。就看你会不会擅加应用了。

  本年度另一部YSL传记,我形容为「拉稀」,就是噼里啪啦把肚子清空算完。在出场人物数目相当,贯穿人生履历相近,也同样是工作和私生活一揽子扫,这部就端的有律动有灵魂有性格有审美。

  因为它极尽其能地妥善利用了「镜头」和「配乐」。

  影片的开头YSL的工作人员看似闲聊的一句「老板把音乐放上了」,及YSL请他正在汇报行程的秘书离开时使用的奇葩理由「麻烦您让我清静地听会音乐」,开门点明人物的心理活动主要由音乐呈现。

  古典和流行交替,表达YSL两种人格倾向及其可能造成的两种结果——坚持并成为经典或者随性顺势化为时代的浪花。在YSL认明了自己的路(做YSL的裙子)之后,宣叙性质的歌剧成为主角。

  这种做法比使用旁白啊,或者让人物讲出奇怪的台词以「表明心迹」要subtle也简明和优雅得多,自然也是更符合YSL本身的审美趣味。

  影片有一位隐形的角色:气质上某种程度与YSL相似的普鲁斯特。除了有关他的房间这一重复出现的素材外,YSL的母亲来探儿子时,这位意识流作家的像也立在后面的书柜上。

  普鲁斯特对母亲依恋极深,他的像出现在母子相聚话幼时的场景里已经很能说明YSL跟母亲的感情,省去了多少其他交待的缀笔!

  最重要的是与普鲁斯特的小说一样,本片非以叙事为目的,也不以时序为展开,而是侧重心理描写。这跟YSL在影片开头以「累赘」为由扯掉模特的袖子一样,是影片在向观众自白风格。

  不使用画外音,心理的阶段表达靠音乐,连续发展则靠道具。其中最重要的两样是镜子和佛像。

  在古典绘画中通常承载vanity这一涵义的镜子,几乎在每场戏里都能找到存在感。甚至有几个场景是从镜像到实像无缝切换的。YSL带Jacques参观新居时到底说了多少个mirror(s)我都醉了!传说镜子里你会看到自己最渴望的东西(这真不是HP首创的)……

  佛像则有两尊。一是摆在家里跟美杜莎各居一隅,另一尊则在一本书的封面上。Pierre和YSL玩情趣游戏时正在翻这本书,YSL重新振作画草图时这本书也在床上。而这尊「自初见时就不断带给我(YSL)好运」的佛像就是看起来在影片中存在感很低的Pierre。他替YSL打理诸多俗事,也多得他不离不弃的守护,YSL也没有因毒品或艾滋而早夭。

  那个「把YSL锁起来然后放出来滚床单」的游戏其实也就是后期Pierre软禁YSL直到他(暂时)戒毒成功后两人重修旧好的情趣版,所以到了这段够拍八点档的监禁爱(并不是!)的时间点上,本片就那么

  三分钟无痛地跳过去了。至于合好的过程和YSL对这段经历的感受,就借着他看老片流泪的一分钟解释得清清楚楚又不沦至cheesy让戏剧性冲突抢风头破坏全片的风格和节奏。

  影片使用这招「时序乾坤大挪移」神功,和并列画面,将YSL的几个重要系列与他当时的身心状况完美对接,根本不用加多「鸦片香水的灵感来自于他差点吸挂的经历」或者「这个系列的灵感是来自于军装」「这个系列的色彩缘自于他童年的回忆」之类的台词解说就一目了然,且更为具像生动。

  影音已经做得如此妥帖,本片的剧本居然也很硬!在做盖棺定论时,穿插了多个角度,一是YSL对自己的认知「我梦到同香奈尔一起吃饭」(嗯,没Dior神马事),二是新闻记者的认同「标题就用YSL的裙子」(与YSL的人生目标不谋而合),这都是献给YSL的「你同香奈尔是颠覆了女装的先锋也是造就了这一艺术的大家,空前绝后」评定,而在片末秘书那句「给我最纯最美的黑色」,影片中出现过两次的小诗和最后几有喜剧意味的「你们看嘛,他还活着」,则是给影片自身的结语——要用YSL的美学来证明他依然活着。

  像我这样对时尚完全不感冒的人(第一次看到YSL成衣秀还是在98世界杯的开幕式上),也完全陷入到本片ABBA的结构,优雅的表达和精致画面当中。再有想给时装设计师拍传记片的各位导演可以好好学起来。

  要说本片有什么软肋的话,一是饰演Pierre气场略有点hold不住(这也是拉稀版唯一强过本片的地方),不过这个角色在本片中戏份并不吃重,倒也不是太致命的问题。比较要命的是饰演Jacques的Garrel总是摆出一副I'm sexy and I know it的智商欠费脸,让人想劝他去早点吃药早日就医……

  不过一直被我嘲笑「演技差就算了,选片眼光跟颜完全就是成反比」Ulliel牌花瓶此番颠覆了偏见,况且还有坦坦荡荡的大鹏,于是一笔盖过一笔,这回我决定原谅casting对Jacques这个角色的失误了。

  当然,看古典画基本要有点古希腊神话的常识,这种主要依靠音像传递信息又打乱时序的电影,也是需要自己先对YSL的生平经历有大体概念才不至于看到头晕。这个我是推荐看纪录片。反正回避那部拉稀版的圣罗兰传就对了。

  《圣罗兰传》观后感(七):《圣罗兰传》:嗑药出柜的时尚大师

  中国观众或许不知道,今年有两部有关时尚大师伊夫圣罗兰的法国电影,前一部加里-勒斯培执导的《伊夫圣罗兰传》已经先在法国上映。不过就今天的情形来看,由成名已久的贝特朗-波尼洛执导的这部《圣罗兰传》似乎更能在评论界获得好的口碑。《综艺》直言两者之间,就如同成衣与高定的差别。

  不谈题材撞车的问题,单看今年戛纳电影节,就有《摩纳哥王妃》、《透纳先生》、《圣罗兰传》、《狐狸猎手》、《吉米的舞厅》等多部传记电影。众所周知,传记片是奥斯卡的最爱,也是演员冲击奖项的最佳选择,但在戛纳这样的艺术电影评奖中还是有些尴尬,拍得太工整会不够创新,拍得太先锋也会招致不满。而近年来的传记片往往有两种俗套,一是放大戏剧性,高潮迭起,结尾煽情,二是宣称回归人的本身,走情绪路线,常常充斥着意识流的自恋阐述。两部圣罗兰传记电影恐怕正是这两种代表。

  《圣罗兰传》的导演贝特朗-波尼洛曾携《蒂蕾西亚》和《妓院里的回忆》入围过戛纳主竞赛单元,有古典音乐背景的他,也偏好古典题材,电影常带有一些诡异气质,《蒂蕾西亚》改编自古希腊神话寓言,《妓院里的回忆》则回溯十九世纪如宫殿般的法国妓院,如圣罗兰这样崇尚马蒂斯,将古典融入前卫进行大胆设计的时尚大师,自然也是波尼洛刻画的强项。

  《圣罗兰传》的电影空间多在酒吧夜店、贵族社交场所、裁缝间以及主人公的家中,从另一个方面也展现了六七十年代法国的上流社会,尤其是室内空间的造型拥有巴洛克式的奢华,此外,古典音乐和分割画面的加持,给观众带来了很强的审美体验。

  波尼洛重点截取了1967年—1976年的圣罗兰从Dior转向自创品牌并发展壮大的时期,摒弃了流水账式的顺叙,甚至摈弃了许多戏剧冲突,让电影的走向完全按照情绪流动,一开始还是在影片结尾时也插入了圣罗兰人生的最后时刻作为点睛。清晰的倒叙,利用字幕说明年份,但越往后越是穿插倒错,让观众逐步陷进圣罗兰的情绪与情感中。

  片中,圣罗兰挖走了香奈儿的超模,对待手下的裁缝严格要求,而与此同时,他的两段同性恋情颇为引人注目。他的其中一位男友也就是他的合伙人皮埃尔对他无怨无悔,当他因阿尔及利亚战争入伍后,遭受军中的精神虐待导致发病,是皮埃尔带他走出了沼泽,而另一位是让他与“老佛爷”都神魂颠倒的法国贵族美男Jacques,两人疯狂地恋爱,生活糜烂不堪,圣罗兰被引入了嗑药和群High的深渊中无法自拔,一次次流连于街头寻找基友,一次次与制服猛男聚会,即使他堕入满身是蛇的幻象,甚至在嗑药时,不慎害死了自己钟爱的小狗,他依旧在这样的生活里无法停歇。

  当然,电影成也情绪,败也情绪,当嗑药片段成为一种重复的状态,电影也陷入了一种疑问:导演对主人公的糜烂生活不加贬斥反而是褒奖?亦或是主人公的情绪只有这一个出口?在这个方面,导演的选择还是令人担忧的。

  直男主演加斯帕德-尤利尔通过妆容和姿态华丽“变弯”。他不惜三点尽露,从衣柜中走出的镜头,明喻了圣罗兰的“出柜”,成为全片的最大亮点

  《圣罗兰传》观后感(八):为什么要取标题 我随手写写罢了

  每次看到YSL,都要感叹,YSL这三个字母的造型实在是太优雅了!

  经过两次不幸的烂片观影,我依旧光顾村里的文艺片电影院,而这次没有让我失望。

  看到Yves蓝得像湖水一样的眼睛,稚气未脱向上仰起的嘴角,和丰富却不做作的肢体动作,我也想说betty的那句,yves est un petit garcon。

  我很喜欢电影还原的60-70年代的色彩、造型和流行元素,更喜欢在那个妇女解放运动后不久的年代里,投入到生产和工作中去的YSL工作室的优雅的女人们,以及当然了,为女性创造华服的Yves Saint Laurent!他的手指、他的长腿、他的Moujik。

  《圣罗兰传》观后感(九):「Quotes」

  「我沒有競爭對象, 這是我的悲哀. 我自己創造了一個怪物, 現在只能和它共存. → 但是是一個美麗的怪物.」

  「Dear Andy, how I wish I could have made you happy and made the Andy Warhol dress. I wanted to be moden and I think I succeeded. I did what I had to do. But now, that's no longer important to me. I just want to make the Saint Laurent dress. Yves.」

  「你和我在一起的時候, 卡爾感覺如何?

  ↓

  我不知道, 他會高興吧, 我覺得. 為我, 也為你, 還為皮埃爾, 我想. 卡爾很聰明的.

  ↓

  別說了.」

  「I‘m cold.

  ↓

  Me too.

  ↓

  I'm naked, you wearing Saint Laurent. You bitch.」

  「我昨晚做了個夢, 夏奈兒吻了我.」

  —— 墻上毛主席遺像很亮

  《圣罗兰传》观后感(十):不疯魔,不成活

  伊夫•圣•罗兰, YSL品牌创始人、“色彩的创造者”、时尚的革新者、一生未婚的同性恋者……加诸他身上的标签数不胜数,年少成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特质,与酗酒、滥交、吸毒的猎奇故事,成为缠绕他一生的两个话题,使之成为时尚界绕不开的传奇人物。

  他是法国人偏爱的时尚大师,曾两次获得法国国家荣誉勋章,关于他的记载无数,仅2014年就有两部关于他的传记电影问世,而电影创作过程中的明争暗斗,应和着他充满赞誉与诟病的一生。

  与《伊夫圣罗兰传》这部相对传统的传记电影相比,贝特朗•波尼洛执导的《圣罗兰传》更具艺术电影的特质。电影选取了圣罗兰一生中巅峰的七年(1967——1974)集中展现他的倾世才情与艳情故事,其余部分则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跳跃剪辑,营造出一种意识流叙事的朦胧美感。

  曾获凯撒电影奖的法国演员加斯帕德•尤利尔出演圣罗兰,细腻优雅的表演风格,完美传达了圣罗兰本人的神韵。因《阿黛尔的生活》而声名鹊起的蕾雅•赛杜,在片中扮演圣罗兰的创作缪斯一角。

  电影开始的时候,圣罗兰已然是声名显赫的服装设计师,与同性爱人皮埃尔共同经营自创的品牌YSL。电影省略了圣罗兰辉煌又充满伤痛的少年时代,直接切入他生命中创作力最为旺盛的阶段,并将他的设计与法国社会变动和国际形势相结合。

  那是服装设计的黄金年代,每一次的革新都掀起了社会的浪潮,充满了艺术灵感与社会责任感。与女性主义运动、垮掉的一代、波普艺术的平民化运动相呼应,圣罗兰的设计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吸烟装、蒙德里安裙、透明装等颠覆上流社会审美的服装设计无不风行一时。

  除了艺术上的惊世才华,圣罗兰的感情世界同样传奇,他与有着“时装界的凯撒大帝”之称的卡尔•拉格斐对法国贵族男子Jacques de Bascher的争夺,贡献了诸多茶余饭后的谈资。在影片中,Jacques de Bascher被塑造为引人堕落的美男子,他带给圣罗兰身体与精神上的痛苦与欢乐,以及艺术创造上的灵感与刺激,或许只有圣罗兰本人才能衡量。

  与Jacques de Bascher危险的爱恋相比,圣罗兰与皮埃尔的恋情则显得温情脉脉。作为圣罗兰的朋友、恋人与合作伙伴,皮埃尔陪伴他走到了人生最后的阶段,拯救他于毒品与精神崩溃的深渊。与圣罗兰惊艳但绝望的艺术气质相互补,皮埃尔以他的务实精神与商业头脑,共同将YSL推向了世界知名奢侈品牌的圣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