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四次》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四次》影评精选10篇

2018-01-11 21: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四次》影评精选10篇

  《四次》是一部由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执导,Giuseppe Fuda / Bruno Timpano / Nazareno Timpano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次》影评(一):Quatre souffles d'une vie

  A travers quatre éléments principaux successifs (humain, animal, végétal, minéral), ce film, en permanente transformation, tisse, par ses plans observateurs, un cycle qui relie l'homme et la nature, l'antiquité et la modernité ainsi que l'image et le son dans leur pure durée continuelle et état d'être pour affirmer une communication entre les êtres par-delà leur existence. Précieux et unique.

  《四次》影评(二):《灵魂的四段旅程》静默中,生命绽放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粒来。” 《新约圣经》约翰福音第十二章

  《灵魂的四段旅程》是2010年的一部意大利电影,是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法尔马提诺的第二部剧情长片。不过,“剧情长片”这样的说法,似乎有点不太精准,因为从某个角度来说,《灵魂的四段旅程》没有剧情、也没有对白,单纯由四组看似独立的观察影片组成,更像是一部短片集或是纪录片。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部片子又剧情丰满、对白丰富,讲述一段生机盎然的生命故事--这种矛盾理解结果,其实正是这部电影之所以出色的地方。有人将《灵魂的四段旅程》称为意大利版的《生命之树》,但我个人觉得,《灵魂的四段旅程》透过更简单方式,呈现出更为朴素和更为开阔的生命观,无论是在意境上还是手法上,都比《生命之树》这部获得戛纳影展金棕奖的作品更显出色。

  ■内容与视角

  《灵魂的四段旅程》的内容很简单,先是一个住在乡村的老先生每日靠放羊和出售羊奶为生,老先生在死去后,一只小白羊哇哇坠地、来到人间。这只小白羊在一次放牧的过程中从羊群中走失,开始森林里独自徘徊。春去冬来之间,小白羊栖息到一棵大树底下并终结生命于此。这棵大树后来被村里的人砍下,运到村里作为祭典活动之用。祭典之后,大树就被人们砍成木头运到木头堆积场。这些木头后来又被拿去熏烧成为木炭,烧成的木炭则被分送到村里的各家各户

  如果从人的视角、从一般剧情片的角度来观看这部影片,可能既看不到完整的剧情、也看不到可以感动思考的故事。但是如果从“生命”的角度切入,便立即能产生非常具体的体悟。有人说,《灵魂的四段旅程》是基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论。毕达哥拉斯派主张,人是有灵魂的,而且灵魂会轮回转世,在人、动物植物、矿物这四种生命形态中循环重生。但我认为,《灵魂的四段旅程》虽然以这一灵魂论为基础,以生命的四种形态来看待万物,但在理解和诠释上则不限制在简单的灵魂转世上头,内容中所涉及的四段旅程,更可以看做各自独立的生命历程,从天地的视角来感受万物生命的消长。

  ■镜头语言与叙事方式

  虽然说《灵魂的四段旅程》是以“天地万物”如此宏观的视角来观察生命的起灭,但这部影片完全没有落入宗教式崇高、但却又狭隘的精神感召与呐喊。这部完全不依托语言对白来表达创作者想法观点的作品,完全借由宏观与微观镜头的切换,借由叙事主线与支线的隐微交错,让生命本身来感动生命。

  影片画面主要是由中远距离镜头和近距离镜头两类组成,其中远镜头主要呈现的是一种疏远、不带感情的观察视角,但这样的视角却又透过细微的镜头移动和转动,传递出一种好奇关心态度,仿佛天与地正静静地看着老先生、小白羊、大树、木炭在时间长河里的变迁。而这四个生命、四种生命形态的消长与变迁过程,便构成影片的叙事主线。

  沿着这条叙事主线,由于四个生命主体都置身在简单重复的场景和作息之中,隐隐间给人一种无趣、卑微且不由自主的生命状态。例如老先生年岁已大且身体虚弱,独自过着简单甚至贫困生活。老先生每日早晨起来便去放羊,回来后会去村里送羊奶,顺便去附近的人家领取一种草药粉。再次返家之后,他会将捡拾来的浆果放在锅子里。到了夜晚,他脱去层层外衣、饮下草药粉后便就寝。影片透过固定的场景、固定的镜头位置和角度,呈现出老先生这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

  直到有一天,老先生在放羊的时候到草丛中排便,不慎将草药粉给掉落。夜晚就寝时,老先生四处找不着这草药粉,只好急忙忙地出门去索要新的药粉,但因为所有人都已经入睡、无人应门,老先生最终只能颓然回家。结果隔天早晨,老先生没能准时起身,不久竟然就在床上断气死去。与此相似的是,小白羊的突然走失、大树在茂密森林中被看中并砍伐、木头被人们送去熏烧成为木炭,都给人一种天地无情、生命无常的伤感。这便如同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然而在叙事主线之间,是那些不断岔出的近镜头,当这些镜头扫向这四个叙事主体之外,看进不为人知世界时,却突然给人一种生命的感动。就像老先生在草丛中排便后匆忙离去,镜头突然带向那个草丛,画面中出现了那个被老先生掉落的草药粉纸袋,但除了这纸袋外,还有一大群忙碌地赶来搬运纸袋的虫蚁。而当老先生隔夜卧病在床、未能起身时,牧羊狗儿跑到路上朝着村里办活动的人群吠叫,害得他们在匆忙间忘记拉上货车的手刹,结果货车撞破羊群的围篱,羊儿四处乱跑,其中更有些羊儿跑到老先生家里,将他盛放浆果、悉心捆绑以防虫蚁偷吃的锅子给撞下桌子

  这一切一切来回切换和延伸的微观视角,呈现出的是天地间的生生不息与福祸相依,是超脱个体与短暂生命的宽阔胸襟,是“佛纳须弥于芥子、于芥子中现大千世界”的世界万象。从个别生命的角度看来,生命的意义在于此生成就了些什么、在于此生得到了些什么,而这一切往往必须待到盖棺时方能论定。如果在即将离去之时,人生总体是丰衣足食幸福安乐,并且,或是积攒了财富、或是成就了功名、或是子孙绵延,则可说生命有所意义,否则便是虚度生命的人。然而,在广阔的天地间、在悠悠的岁月长河里,生命意义无差别存在于每一个瞬间和每一个事物里头。

  ■生命的意义

  在人们眼中看来,老先生的生命卑微且无意义,而他掉落草药粉更是不幸,造成他的生命嘎然终止、荒诞而逝,然而在天地岁月的眼中,因为老先生牧羊,村人们才得以获得羊奶滋养身体,老先生掉落的草药粉和浆果,则生养了更多生命。至于之后小白羊的走失,虽然没能因此安养天年、产乳给予,但牠的身体却又生养了大树和无数寄生在树上的生命,而大树的被砍伐和熏烧却也成就不同的生养。这正如《新约圣经》上所说的: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粒来。

  自古以来,“生命的意义”便是人们汲汲营营、不懈探讨的议题,无数哲学家都想找出人生在世、生来死去的目的所在,想由此总结出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更由此衍生出种种神学,提出来生和灵魂的概念,以解脱死亡的恐惧和生命的虚无。不同于西方的古典哲学思想和各种神学思想,《灵魂的四段灵魂》采取老庄式的宏观生命观,跳出以“个人”、乃至于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从天地的角度、从众生平等的角度,来观察和体现生命的意义。

  《灵魂的四段旅程》全片都在自然光下拍摄、没有任何对白和配乐,时时回荡耳边的是来自大自然声音,老先生身上的铃铛声、牧羊狗儿的汪汪叫和小白羊的咩咩叫,整体色彩和调性是自然、美好且祥和,有人用“诗意的镜头”来描述,不过因为这几个字不仅概念模糊且已经被用滥,不如就简单地说是影片里头人事物的宁静与不做作、森林田野的开阔、各式景致里头饱和且自然的明艳色彩、以及镜头与画面那不疾不徐的推进和切换速度,给人一种内心澄净放松的感受,完美地呼应影片的宽宏主旨和超然氛围

  在这样一部没有语言对白、没有配乐、没有灯光操作的作品中,镜头是导演与观众进行交流的唯一语言形式。影片中,除了老先生和小白羊这种人们比较容易理解的生命形式外,还涉及大树和木炭这种不为人熟悉的生命状态,因此,如何形成顺畅的叙事节奏、如何以有形的事物来传递无形的生死概念,需要非常出色的镜头语言功力才能达成。影片中,充分利用重复和联想手法来进行表述,让人从具象中理解抽象、从“可理解”中理解“不可理解”。例如透过众多虫蚁在大树上积极忙碌的单一近镜头,便传递出小白羊的死去和大树的生机勃发。例如用盖棺动作及其后的黑屏来呈现老先生的死去,而当同样的手法出现在木头被送进去熏烧时,大树的生命终结便赋予了联想后的理解。这种透过相似性来理解万事万物的方式,除了是一种镜头语言、一种叙事手法外,恰恰也是一种推己及人、同情和包容的处世态度。

  其实,《灵魂的四段旅程》并没有为“生命的意义”这一永恒命题给出答案,但它却给出一种看待生命的方式和态度。相比于《生命之树》里头那种基督教式、有偏向性的“信我者、得永生”,《灵魂的四段旅程》予人的是更为开阔的胸襟,如同老庄思想一般地提示着,人们眼中看到的幸与不幸、生与死,都只是天地运行的一部分,幸与生有其意义,不幸与死也有其意义,而这样的意义却又只是一种短暂的和相对的概念,既不是永恒不变、更不是颠扑不破。若要深究,个体的生命或许没有绝对性的意义,但“生命的意义”又何尝不是一个无意义的提问?豁达和超然,用心感受生命,或许比苦苦追求生命的意义更有意义

  《四次》影评(三):四季流转,万物静默

  我们玩一个游戏,一个幻化游戏,一个轮回游戏,你将不止是人类,你也会不懂语言,你会在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岛的一个村子待上一年,不过没关系,你用心看,用心听就好了,保管让你有熟悉感。

  春:一个老人春天

  你是一个老牧羊人。你在树下靠着,但一声咳嗽突然从肺里爆出,“咳咳咳——”都快要把整个身体掏空了。原野上,风吹草的沙沙声,羊身上铃铛的叮当声,狗的汪汪声才刚从坡上由远及近地传来,却被你的咳嗽声打得破碎。仰头间,树上正在阳光下吐绿叶呢。希望我的春天也能来啊,只是这个希望还未吐出来就又被涌上来的咳嗽压下去了。还是这样在暮色里归家,羊什么时候在羊肠小道里跑得那么快了,一溜烟就穿没了,你还要被中途喷出来的咳嗽逼到路旁缓口气,天旋地转间瞥见狗还蹲着等你呢。日出而作,日落而出,就这样子一直过下去就是你最大的心愿了。最不安的一刻还是来了,从教堂取来的药丢了。你在深夜死命地敲着教堂的门,那扇门依然那么严密。第二天,羊等了你一早上都跳到房子来了。你“哼哼”地喘息着,从丟药的那一刻你已感到征兆了。春天树上抽出新芽来,那就会有旧叶要落下的。昨天是你少有的着急,现在你已无法动弹了。原来这就是死亡到来的那一刻啊,你眼前看见的是——羊啊!

  夏:一只迷途的羔羊

  你从血泊中降生,“嗷嗷——”是你挣扎站起来的呼号。你不知道,你的这“嗷嗷”声在旁边年长的羊听来宛如天籁,像是从刍草中吸取鲜美的汁,他们是好久没感受到充沛的生命了。你终于站立起来了,世界从此就摊在你眼前了。不过,你还小,只能和其他小羊在圈子里乖乖等妈妈主人回来。白天还可以和小羊闹,傍晚小羊们都玩累了趴在地上了,你踮起脚翘首,未长好的角伸得高高的,好想快快长大。哦,这就是成长代价吗?这绑在脸上的线让你难受,但你终于可以和妈妈一起出去到郊外了。然而你没想到的是这次将你困住的不是那小羊圈了,而是更广阔的世界。你一声声的“咩咩”呼叫被淹没在沟里了。你不相信,你急你恼,一有风吹草动你就觉得是同伴来找你了。嗓子哑了,世界都安静了,只剩下你一个了。你终于累到叫不出声了,夜来了,你在那棵绝然独立的树下蜷起自己。你是被世界困住了吗?

  秋:一棵树的孤立

  你原本是那棵绝然独立于自然的树,现在的你依然独立,但却是孤立无援。你立在一堆矮房子中,忍受着底下的人的喧闹狂欢。这也是他们要把你带到这里的原因吗?你不甘,你挣扎着身子。你是成功地倒下了,只是你被大卸八块捆绑在拖拉机上,此刻,熟悉的山林、原野正在后退、消失。最后,你被送到了煤炭场,你揪着自己的心,怎奈热火不是在你的心上,是燃在你的身上,怎么扑也扑不掉。你想起了刚被送到这里看见的黑黑的家伙。从高耸入云到低至尘埃原来也只是一瞬间。

  冬:化为一团气的木炭

  你醒来了,是被类似杆子敲被子的声音吵醒的,他们就是那么在你身上打着的,要把你打的又松又软才是合格的煤炭。你被包在袋子里装在拖拉机上,周围一团黑看不见,哦,反正你也是一团黑。当听见狗“汪汪”叫,你知道到达村庄了,当听见“铿铿”敲门声,你就知道你的目的地到了。你期待这一刻的到来吗?很快就可以玩升天游戏了,穿过烟囱,你飞啦!你化为一股气,飘在山的怀抱里,升腾在云间。

  恭喜你,人间才过了88min,你却觉得像一年那么长,你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完成了人—羊—树—煤四个角色的转换。你知道了,这不是什么轮回游戏,这是一次美妙的生命体验。阳光投下的影子告诉你时辰,山川树木的色彩告诉你四季的变化,万物之声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你见证大自然中一个个生命的终结与萌动,它们躁动地生,静谧地死,完成了一个个轮回。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地生发,你也无需讶异原始中的信仰,死亡的荒诞,生命的野性。在日复一日中亦有奇特的瞬间,哲理藏在朴素间,感动埋在生命里,我们唯有热爱生命,敬畏自然。

  《四次》这个标题来自于公元前6世纪生活在卡拉布里亚地区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理论。他认为灵魂在四种生命形态——动物、植物、矿物和人中循环重生。不过你还会是一粒灰尘,一条狗,一块砖头,一只蚂蚁,你要再来一次循环吗?

  最近刚好看了梭罗的日记,觉得两者是相通的,梭罗日记的信息量很少,减少了人事,自然是那么可爱,这颗心那么真诚。也想起了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于是打算读老子的道德经。其实对自然生命的思考永远没有界线不是吗?这里在下了快1个月的雨后,今天天晴了。自然是不会停下运动的脚步的。哦,今天刚好是感恩节, 这部片子会让你感谢生命,在静默如迷之中感受万物有灵

  原文来自个人公众号 ——哇片

  《四次》影评(四):生命轮回

  四次中,弗兰马汀诺在意大利卡布里亚岛的一个小村庄演绎记录了毕达哥拉斯的生命四循环。

  一个行将死亡的老牧羊人,一颗大树,一只小羊羔,一堆木炭,构成了简单,质朴,却充满哲思的故事元素。弗兰马汀诺的镜头就像上帝视角,俯瞰,审视,观察自然万物。着实安静,大量的固定机位远景,少量的特写镜头,安静到稍微没有耐心就看瞌睡了。但就是这么安静的镜头,让画面在安静中充满灵性,充满生命的喧闹,充满人情味。每一帧都像诗,每一帧都像意大利油画般唯美。如老牧羊人虚倒小林荫道旁,牧羊犬折回然在老人旁边胆怯而又谨慎的望着老人。

  除了长镜头外,弗兰马汀诺调度动物场面真是神一般的存在。第二个故事中,动物表演真自然,全部都是演技派。小山羊特写镜头在那一瞬间让人感动,而小羊走失的那段着实让人心碎。

  在剧情及画面语言处理上,弗兰马汀诺别有用心加入了一个幽默段子,很有趣味,让本片的主题不那么沉重。比如牧羊犬拦住想去玩的小孩的路,对着一阵孩子一阵叫,之后又叼走了垫卡车轮的东西,导致卡车撞坏了羊圈的栅栏;山羊跳上牧羊人的桌子掀翻了桌子上的篮子。

  全片中,人类演员没有台词,表演那么淳朴自然。从叙事风格上看,四次更像一部纪录片,有着天地玄黄般的镜头语言,人文,安静而又充满感染力和冲击力,也有着BBC的那种敏锐而独特的视角。无声,却更有声。

  另外,片子没有配乐,如果加了配乐,觉得都会破坏了画面的安静美。

  我们本是生态系统循环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我们从自然中来,最终要回到自然中去。我们无法超越自然生态系统,即便超越了,最终承受结果的还是我们。我们所能做的接受自己所在的位置,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次》影评(五):四种形态,一次轮回

  这部由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执导的影片没有对白,没有剧情,大多用固定机位和长镜头来呈现事物本真的状态,但却讲了个及其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天地万物的存在与消亡宛如结尾烟筒里飘散的袅袅炊烟一般,残酷而温存。

  在意大利南部的一个依山而建的村子里,有一位牧羊的老人,他的羊每天都会被他带着爬上山坡的草地去吃草,那群羊大概二十余只,黑的,白的;有犄角的,没犄角的,有几只羊已经老得毛发失去了光泽,乳房无精打采地下垂着。而在这段散漫的时间里老人则会倚在树皮都已经脱落的泛白的树干上闭上一会眼,时不时发出一声咳嗽声,睡没睡着也无关紧要了。到了傍晚,他带着羊穿过林木茂盛的幽长小径回到家。他知道自己已时日不长,却不甘心就此死去,于是他去教堂以求得生命的延长,古老的教堂在阳光的照射下漂浮的尘土都显现出来,而这些尘土被他当做了灵丹妙药。他将一瓶刚刚挤出来的羊奶作为回报,便回去了。生活在这个老人身上仍然一如往常地继续着,放羊,行走,在田地里拉屎,吃药,睡觉。连地上的石头,远处的山峰,天上的云彩都没有变化。岂不知岁月是把杀猪刀,悄无声息地便消解了生命。

  老人还是在一个午后死去了,无力地挣扎了那么几下。那一天的光线尤其敞亮,羊们从被撞破的羊圈里鱼贯而出,有的爬入老人的房间,带着新奇感,他们永远不会意识到躺在床上的老人已经长眠了。而小镇的人们则聚在一起,将老人送葬。但也仅此而已,太阳西落,夜幕降临,人们在葬礼之后散去,羊群也回到了羊圈里,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在老人死去之后,一只幼羊出生了,幼羊是白色的,落地时身上还残留着纷杂的羊水和长长的脐带。幼羊一如其他同类一般成长着,羊群自然也换了主人。除了有常的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之外,无论人还是动物,都还得面对着命运无常的作弄。小白羊在一次外出吃草是被羊群拉下,它悲伤地嚎叫了几声,随后来到一个树下,那棵树如鹤立鸡群一般,比其他树高出来一大截,在一块空旷的草地中遗世独立。而羊则蹲在了树下的凹陷的坑里,大小正好,仿佛上天给它准备好了的葬身之处。

  天空依然澄澈,羊望着它,最后一次思考这世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至少羊的尸骸都还已无影无踪了。人们成群结伴地来到这个大树下,电锯一响,大树应声倒下。大树被拖回小镇“参加”古老的祭祀仪式,它再次立了起来,即使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甚至还被一个男人攀爬至顶。仪式结束后,大树被大卸八块,白色的枝干犹如白骨,好的“骨头”作了木材,成了家具或者房屋的栋梁,而细小的“骨头”作为木炭的材料,用作燃烧。

  木炭厂里,从小镇拉来的木块被堆了起来,接着外面撒了厚厚一层煤灰,宛如巨大的坟墓,当炭火放进去少顷后,灰黑的木炭就完成了。紧接着小镇的居民会开着车买上一车木炭。

  木炭被扔入了壁炉,屋顶的烟筒里冒出来袅袅炊烟。

  影片结束。

  我尝试着复述了影片的内容,但毕竟文字过于枯燥而抽象,相对于影像的丰富性力有不逮。所以接下来我就电影本身而言分析一下。

  一:在主题和情节上

  虽然说电影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情节,但正如我上文所说,用看似散漫的镜语诉说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而导演借四个消亡的故事其实是在说世界的永恒与生命的轮回。

  《四次》这个标题即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理论。毕氏认为灵魂不朽,在四种生命形态——动物、植物、矿物和人中循环重生。也就是说,所有的生灵之间有内在灵魂上的平等。而导演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理论来讲述小镇的故事。

  从人到羊到树再到木炭,正好对应人、动物、植物、矿物四种,而且影片开头既是结尾时工人制造木炭的镜头,于是整个影片形成一个闭环,预示着万物的循环和生命的轮回。

  在我看来,影片之所以打动我,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其不加修饰的生活化内容,没有刻意地去讲述什么,也没有去人为地制造冲突,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而且缓慢随意的节奏也让观众和影片中的人物一样去思考人生与世界。而有些生活化的动作也能够引起共鸣,比如在影片中间一个孩子在追赶大人的时候被一只狗挡落了去路,于是和狗对峙着不敢前行,抓住机会才冲了过去,而此时大人们早已不见了踪影,于是小孩哭着跑了。这些小小的细节让我想起了儿时的生活。电影不正是如此吗?艺术不正是如此吗?那些共通的情结最能打动人。

  二:在镜头语言上

  首先,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对白,而且全程自然音响,不仅是对原始电影默片时代的致敬,而且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减少了制作字幕和找字幕的麻烦。

  要知道,在电影诞生伊始,是纯粹的光影的艺术,而且是以写实性和长镜头为主,而本片中静默的远景、全景以及长镜头的使用,让荧幕变成了一扇窗户,观众在窗户里边,故事在窗户外的远方。这样做使影片从生活和艺术两个层面上做到了返璞归真。

  虽然时隔半个世纪,但作为意大利电影,本片依然能够看到新现实主义的影子,而且导演在写实主义美学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对电影叙事技法和运镜上的探索和创新,无疑这种创新是有价值的。

  《四次》影评(六):灵魂不朽,轮回不止

  无对白,全片采用自然音效和固定机位,成就了这部用长镜头堆砌起来的电影,一切浑然天成。这是一部让我觉得震撼而又有点害怕的电影。

  看完全片以后才能理解为什么电影的名字叫做《四次》。这两个字是再明显不过的提示,绝对有“关键情节透漏”之嫌。如果题目在结尾才出现,那样的顿悟未免来得太慢,唯有在片头出现,才让让观者带着一种逐渐脱离了困顿的释然走向结局,逐渐体会到宿命的压迫感。很难不对这部貌似有着“上帝视角”的电影肃然起敬。

  要我说,这绝对是关于轮回的电影。

  牧羊老人日复一日过着最平凡最平静的生活,如果不是羊跑出了羊圈并有几只聚集在老人床榻前,村民不会发现老人已经死在自己的家中。老人生前悉心照料着羊群,死后他投胎成为一只小羊羔。小羊羔从母羊腹中一下子就来到了地上,它挣扎着去适应(或者说重新适应)地面上的生活。此后的某天,小羊羔在树林里迷了路,最后死在一棵树下,尸体被大雪掩埋。接下来,冬去春来,人们砍伐了一棵树放到村中央作为某种节日的庆祝仪式。庆典给人们带来了空前的欢乐,节日过后,人们把树砍倒,之后把树运到村外,和其他的树一并烧制成乌黑的木炭。影片的最后,卡车拉着木炭回到村内,车上的男人把木炭分给各家各户。电影里所呈现的四段不同的生命经历,正是同一个灵魂在不同的生命形态中的四段故事。

  我个人特别喜欢电影里面的三个细节。第一个细节是出现了两次的蚂蚁。电影里的蚂蚁似乎相当于某种信号,或者说是使者,两次出现均给两种生命形态之间的转换带来了相当大的转折。蚂蚁第一次出现是在老人的面部,由额头爬到老人鼻头,再爬到老人眉头。随后老人起身离去,镜头对准一群正在准备搬走老人的“药”的蚂蚁。这时老人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坐在那片他熟悉的草地上牧羊。当天晚上,老人的生命终结,第一次轮回即将到来。蚂蚁第二次出现是在死去的小羊羔所依偎的那棵树的树干上,蚂蚁由上而下爬着。这一次,生命由运动走向静止,由最开始的依附在人和动物上的生命,变为依附在植物上的生命。

  第二个细节是焚烧。老人死后,村民们用火葬的方式处理老人的尸体,由此第一次轮回真正开始。第三段故事中树木即将转变为木炭,也是通过用火焚烧的方式才能完成转变。而第一次火葬有一个镜头是从老人所躺的内部向外看去,门被重重关上,画面由明亮干脆地变为黑暗。第二次焚烧也有一个镜头是由堆放的木材向外看去,能看到眼前逐渐被刚刚搭上来的木材所遮挡,画面再次由明亮变为黑暗。从前后两次焚烧也能看出两个不同生命形态之间的联系。

  第三个细节是轮回。这里所提到的轮回不仅仅是四次生命的轮回,也是电影开头和结尾相接所形成的环状结构。两次焚烧也是情节的关键点,第一次焚烧象征轮回开始,但第二次焚烧并不是象征轮回的终结,相反,轮回似乎永无终结。由第二次焚烧开始,随着卡车运回村庄,也使那一个灵魂回到故土,故事重新开始,也可以看做是回到开头。无论是哪种观点,整个电影的头和尾都正式相接起来,形成一个无懈可击的圆环。

  有意思的是导演对待宗教的态度似乎模糊不明。老人一开始对教堂里的香灰可以治病这一点坚信不疑,直到有一天他发现病情并没有好转,想去教堂寻求答案,然而教堂的门却没有向他敞开。之后一包香灰被老人遗弃在草地上,随即香灰被蚂蚁搬走,而老人也在当天晚上悄无声息地死去。这似乎暗示着信仰的土崩瓦解。而老人的尸体之所以被发现是由于一位扮成虔诚的教徒的男子无意中把车拉动、车冲向羊圈、羊逃出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然而在这些事件发生的同时,街上正有列队在进行某种宗教仪式。老人尸体被发现后,神父为其主持了简单的葬礼。这一些事件,是否是导演的刻意安排?(对宗教了解太少,如有理解错误请谅解。)

  电影结尾最后一个镜头几乎和老人第一次从教堂回家所用的镜头一模一样,或许导演在暗示着,他所认为的轮回只不过是不断重新出发,最终都会得到回归。

  业余水平 见笑见笑

  《四次》影评(七):生命的轮回

  老人、狗、羊群、村落,简单的四元素延续着老人普通而平淡的日子。日复一日的重复,平衡而有序。仿佛在这个偏远而人烟稀少的小村落里,不会再有任何意外。

  人与动物与自然,各有各的生存法则,都在属于自己的时空中继续再继续。

  一块不起眼的石头打破了平衡。

  电影展示了生命的另一种方式。看似多余被老头丢下不起眼的石头,被士兵捡了去,再然后,一个小男孩为了躲避一条狗的吠叫,随手那么一指。车滑下来了,羊群放出来了,狗跑了。

  这个普通的桥段在其他影片中可能并不起眼,但在这个播放了四十分钟却没有一句对白的电影中却显得如此的设计巧妙。

  平衡和有序也不过是生命的一个阶段,无论你怎么的墨守陈规,生活总是会给你一些意外,未必是惊喜,未必是惊吓,但一定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

  随后,有人离世,小羊出生进一步印证了关于生命轮回的命题。生命如画圆,从一个点开始,中间不论你走了多远,也不管你画的够不够圆,最后得以另一个点处结束。

  人离开了,小羊出生了。整个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开而停止运转,生命一样的开始、结束。小羊和老头一样重复着作为羊的生活。然后这种平衡又一次被打破,小羊离开了羊群,走入了森林中。夜幕再一次的降临,如同老头闭了四次眼睛一般,随后我们不知道小羊的命运如何,是逃离还是解脱,是在森林中饿死或是继续更好的生活。冬天来了,春天又来了,四季遵循着固有的自然规律按部就班的来着。

  影片进行到一个小时,这种四季的平衡又一次被打破。人,更多的人。抬着砍伐的树木,,在人们的欢呼中,这棵走过春夏秋冬的树完成了它的使命。树的生命到此本该结束,可当地人用它烧成了炭,那围起来的高高的烧痰的窑像极了坟墓,只是这埋葬的可以是一切生命。当工人用一铲子铲子的土盖到窑上时,尘归尘,土归土,生命的终结也无外乎如此了。

  但影片让最后这棵树完成了另一次转化,它成了炭,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炭最后又被送到村庄里的各个村民家中,生命在这里仿佛又完成了一种循环。

  从人到动物到植物再到没有生命的矿物,达尔文的自然规则在从高等到低等。神说众生平等大概正是如此,人的离世,动物的出生,再到树的转化。

  影片的最后又回到开头的那个场景,那条通往村庄的路继续延续人类的文明,可路边住的老人不在了,养羊的地方已经成了草地。

  整部电影时间、地点不详,人物不详,甚至连一句对白都没有,从主流电影的观赏角度看,算是一部地地道道的闷片。可看完整部电影,你不得不相信,这不仅是一部电影,还是一部关于生命的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灵魂不朽,在四种生命形态——动物、植物、矿物和人中循环重生。老人、山羊、大树乃至到最后的炭,生命便在这四种物质形态中转换、反复。

  生死之间如若只是时间万物的存在形式,那么我们便很好理解故事中关于这四者之间的联系。此片没有完整的叙事情节,也没有以往电影的各种戏剧冲突,有的只是静静的描述,以纪录片般的方式中立的讲诉老人、山羊、树的生死轮回。当你静下心来观赏之后,你得到的不仅仅是对一段电影的感官,更多的是对生命轮回的敬仰以及对生命本质的尊重。

  《四次》影评(八):四季流转,万物静默

  我们玩一个游戏,一个幻化游戏,一个轮回游戏,你将不止是人类,你也会不懂语言,你会在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岛的一个村子待上一年,不过没关系,你用心看,用心听就好了,保管让你有熟悉感。

  春:一个老人的春天

  lt;图片1>

  你是一个老牧羊人。你在树下靠着,但一声咳嗽突然从肺里爆出,“咳咳咳——”都快要把整个身体掏空了。原野上,风吹草的沙沙声,羊身上铃铛的叮当声,狗的汪汪声才刚从坡上由远及近地传来,却被你的咳嗽声打得破碎。仰头间,树上正在阳光下吐绿叶呢。希望我的春天也能来啊,只是这个希望还未吐出来就又被涌上来的咳嗽压下去了。还是这样在暮色里归家,羊什么时候在羊肠小道里跑得那么快了,一溜烟就穿没了,你还要被中途喷出来的咳嗽逼到路旁缓口气,天旋地转间瞥见狗还蹲着等你呢。日出而作,日落而出,就这样子一直过下去就是你最大的心愿了。最不安的一刻还是来了,从教堂取来的药丢了。你在深夜死命地敲着教堂的门,那扇门依然那么严密。第二天,羊等了你一早上都跳到房子来了。你“哼哼”地喘息着,从丟药的那一刻你已感到征兆了。春天树上抽出新芽来,那就会有旧叶要落下的。昨天是你少有的着急,现在你已无法动弹了。原来这就是死亡到来的那一刻啊,你眼前看见的是——羊啊!

  lt;图片2>

  夏:一只迷途的羔羊

  lt;图片5>

  你从血泊中降生,“嗷嗷——”是你挣扎站起来的呼号。你不知道,你的这“嗷嗷”声在旁边年长的羊听来宛如天籁,像是从刍草中吸取鲜美的汁,他们是好久没感受到充沛的生命了。你终于站立起来了,世界从此就摊在你眼前了。不过,你还小,只能和其他小羊在圈子里乖乖等妈妈和主人回来。白天还可以和小羊闹,傍晚小羊们都玩累了趴在地上了,你踮起脚翘首,未长好的角伸得高高的,好想快快长大。哦,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吗?这绑在脸上的线让你难受,但你终于可以和妈妈一起出去到郊外了。然而你没想到的是这次将你困住的不是那小羊圈了,而是更广阔的世界。你一声声的“咩咩”呼叫被淹没在沟里了。你不相信,你急你恼,一有风吹草动你就觉得是同伴来找你了。嗓子哑了,世界都安静了,只剩下你一个了。你终于累到叫不出声了,夜来了,你在那棵绝然独立的树下蜷起自己。你是被世界困住了吗?

  lt;图片8>

  秋:一棵树的孤立

  lt;图片4>

  你原本是那棵绝然独立于自然的树,现在的你依然独立,但却是孤立无援。你立在一堆矮房子中,忍受着底下的人的喧闹狂欢。这也是他们要把你带到这里的原因吗?你不甘,你挣扎着身子。你是成功地倒下了,只是你被大卸八块捆绑在拖拉机上,此刻,熟悉的山林、原野正在后退、消失。最后,你被送到了煤炭场,你揪着自己的心,怎奈热火不是在你的心上,是燃在你的身上,怎么扑也扑不掉。你想起了刚被送到这里看见的黑黑的家伙。从高耸入云到低至尘埃原来也只是一瞬间。

  lt;图片7>

  冬:化为一团气的木炭

  lt;图片9>

  你醒来了,是被类似杆子敲被子的声音吵醒的,他们就是那么在你身上打着的,要把你打的又松又软才是合格的煤炭。你被包在袋子里装在拖拉机上,周围一团黑看不见,哦,反正你也是一团黑。当听见狗“汪汪”叫,你知道到达村庄了,当听见“铿铿”敲门声,你就知道你的目的地到了。你期待这一刻的到来吗?很快就可以玩升天游戏了,穿过烟囱,你飞啦!你化为一股气,飘在山的怀抱里,升腾在云间。

  lt;图片11>

  恭喜你,人间才过了88min,你却觉得像一年那么长,你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完成了人—羊—树—煤四个角色的转换。你知道了,这不是什么轮回游戏,这是一次美妙的生命体验。阳光投下的影子告诉你时辰,山川树木的色彩告诉你四季的变化,万物之声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你见证大自然中一个个生命的终结与萌动,它们躁动地生,静谧地死,完成了一个个轮回。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地生发,你也无需讶异原始中的信仰,死亡的荒诞,生命的野性。在日复一日中亦有奇特的瞬间,哲理藏在朴素间,感动埋在生命里,我们唯有热爱生命,敬畏自然。

  《四次》这个标题来自于公元前6世纪生活在卡拉布里亚地区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理论。他认为灵魂在四种生命形态——动物、植物、矿物和人中循环重生。不过你还会是一粒灰尘,一条狗,一块砖头,一只蚂蚁,你要再来一次循环吗?

  lt;图片6>

  最近刚好看了梭罗的日记,觉得两者是相通的,梭罗日记的信息量很少,减少了人事,自然是那么可爱,这颗心那么真诚。也想起了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于是打算读老子的道德经。其实对自然生命的思考永远没有界线不是吗?这里在下了快1个月的雨后,今天天晴了。自然是不会停下运动的脚步的。哦,今天是感恩节, 这部片子会让你感谢生命,我们一起在静默如迷之中感受万物有灵。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OTA3MzQyNg==&mid=400749542&idx=1&sn=e24f1d77d91fa8db57dfdb9e15c7a911#rd

  来自 个人公众号 “哇片”

  《四次》影评(九):四季流转,万物静默

  我们玩一个游戏,一个幻化游戏,一个轮回游戏,你将不止是人类,你也会不懂语言,你会在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岛的一个村子待上一年,不过没关系,你用心看,用心听就好了,保管让你有熟悉感。

  春:一个老人的春天

  你是一个老牧羊人。你在树下靠着,但一声咳嗽突然从肺里爆出,“咳咳咳——”都快要把整个身体掏空了。原野上,风吹草的沙沙声,羊身上铃铛的叮当声,狗的汪汪声才刚从坡上由远及近地传来,却被你的咳嗽声打得破碎。仰头间,树上正在阳光下吐绿叶呢。希望我的春天也能来啊,只是这个希望还未吐出来就又被涌上来的咳嗽压下去了。还是这样在暮色里归家,羊什么时候在羊肠小道里跑得那么快了,一溜烟就穿没了,你还要被中途喷出来的咳嗽逼到路旁缓口气,天旋地转间瞥见狗还蹲着等你呢。日出而作,日落而出,就这样子一直过下去就是你最大的心愿了。最不安的一刻还是来了,从教堂取来的药丢了。你在深夜死命地敲着教堂的门,那扇门依然那么严密。第二天,羊等了你一早上都跳到房子来了。你“哼哼”地喘息着,从丟药的那一刻你已感到征兆了。春天树上抽出新芽来,那就会有旧叶要落下的。昨天是你少有的着急,现在你已无法动弹了。原来这就是死亡到来的那一刻啊,你眼前看见的是——羊啊!

  夏:一只迷途的羔羊

  你从血泊中降生,“嗷嗷——”是你挣扎站起来的呼号。你不知道,你的这“嗷嗷”声在旁边年长的羊听来宛如天籁,像是从刍草中吸取鲜美的汁,他们是好久没感受到充沛的生命了。你终于站立起来了,世界从此就摊在你眼前了。不过,你还小,只能和其他小羊在圈子里乖乖等妈妈和主人回来。白天还可以和小羊闹,傍晚小羊们都玩累了趴在地上了,你踮起脚翘首,未长好的角伸得高高的,好想快快长大。哦,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吗?这绑在脸上的线让你难受,但你终于可以和妈妈一起出去到郊外了。然而你没想到的是这次将你困住的不是那小羊圈了,而是更广阔的世界。你一声声的“咩咩”呼叫被淹没在沟里了。你不相信,你急你恼,一有风吹草动你就觉得是同伴来找你了。嗓子哑了,世界都安静了,只剩下你一个了。你终于累到叫不出声了,夜来了,你在那棵绝然独立的树下蜷起自己。你是被世界困住了吗?

  秋:一棵树的孤立

  你原本是那棵绝然独立于自然的树,现在的你依然独立,但却是孤立无援。你立在一堆矮房子中,忍受着底下的人的喧闹狂欢。这也是他们要把你带到这里的原因吗?你不甘,你挣扎着身子。你是成功地倒下了,只是你被大卸八块捆绑在拖拉机上,此刻,熟悉的山林、原野正在后退、消失。最后,你被送到了煤炭场,你揪着自己的心,怎奈热火不是在你的心上,是燃在你的身上,怎么扑也扑不掉。你想起了刚被送到这里看见的黑黑的家伙。从高耸入云到低至尘埃原来也只是一瞬间。

  冬:化为一团气的木炭

  你醒来了,是被类似杆子敲被子的声音吵醒的,他们就是那么在你身上打着的,要把你打的又松又软才是合格的煤炭。你被包在袋子里装在拖拉机上,周围一团黑看不见,哦,反正你也是一团黑。当听见狗“汪汪”叫,你知道到达村庄了,当听见“铿铿”敲门声,你就知道你的目的地到了。你期待这一刻的到来吗?很快就可以玩升天游戏了,穿过烟囱,你飞啦!你化为一股气,飘在山的怀抱里,升腾在云间。

  恭喜你,人间才过了88min,你却觉得像一年那么长,你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完成了人—羊—树—煤四个角色的转换。你知道了,这不是什么轮回游戏,这是一次美妙的生命体验。阳光投下的影子告诉你时辰,山川树木的色彩告诉你四季的变化,万物之声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你见证大自然中一个个生命的终结与萌动,它们躁动地生,静谧地死,完成了一个个轮回。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地生发,你也无需讶异原始中的信仰,死亡的荒诞,生命的野性。在日复一日中亦有奇特的瞬间,哲理藏在朴素间,感动埋在生命里,我们唯有热爱生命,敬畏自然。

  《四次》这个标题来自于公元前6世纪生活在卡拉布里亚地区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理论。他认为灵魂在四种生命形态——动物、植物、矿物和人中循环重生。不过你还会是一粒灰尘,一条狗,一块砖头,一只蚂蚁,你要再来一次循环吗?

  最近刚好看了梭罗的日记,觉得两者是相通的,梭罗日记的信息量很少,减少了人事,自然是那么可爱,这颗心那么真诚。也想起了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于是打算读老子的道德经。其实对自然生命的思考永远没有界线不是吗?这里在下了快1个月的雨后,今天天晴了。自然是不会停下运动的脚步的。哦,今天刚好是感恩节, 这部片子会让你感谢生命,在静默如迷之中感受万物有灵

  原文链接:个人公众号 哇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OTA3MzQyNg==&mid=400749542&idx=1&sn=e24f1d77d91fa8db57dfdb9e15c7a911#rd

  《四次》影评(十):灵魂的四次

  《四次》这个标题来自于公元前6世纪生活在卡拉布里亚地区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理论。毕氏认为灵魂不朽,在四种生命形态——动物、植物、矿物和人中循环重生。也就是说,所有生灵之间有内在灵魂上的平等。42岁的前建筑师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用这个灵魂循环的理论来描述当今卡拉布里亚地区一个山村里的生活。

  电影前四分之一的重心在衰老的牧羊人:他日复一日照顾羊群、送羊奶、用教堂扫地聚集起来的灰尘泡水治咳嗽……直到有一天悄无声息的死去。全片最戏剧性的段落是在老人生命垂危的时候,牧羊犬把用来稳定斜坡上停放汽车的塞子衔开,于是汽车缓缓滑进羊圈,冲坏栅栏。山羊纷纷出逃,却没有走远,大多聚集在牧羊人家门口,有的走进房间里关切探望卧病在床的老人。镜头视角再次在老人和山羊间转换,表明他们之间的交流沟通。羊群默默看着村人为老人料理后事,人类走向后景,羊群成为主角并旁观着一切人类行为。

  老人故去不久,羊群里有一只小羊出生,它在一次放牧时脱离羊群,误入歧途,冻死在一棵高大的杉树下。而在不久之后的冬日节庆里,那棵杉树被砍下、为村里的宗教仪式之用。仪式结束后,烧炭工人将树拖到河北,用原始的方法把树做成木炭。电影也就由此结束。

  如果不知就里的观众没有耐心看完第一个牧羊人段落,以为这是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纪录片,就会错过下面的精彩。全片没有对白也没有音乐,但精心设计的环境音、镜头语言、非专业人类演员与动物的联合表演让人惊叹。关于灵魂循环、生命形式转换和生灵平等的概念是完全通过镜头语言表达出来的。在宗教集会的段落中,牧羊犬对路人吠叫、纠缠,羊是静默的观众,但等路人全部离开画框、人群喧嚣远去,镜头依旧跟着狗来回无目的奔跑。在这个长段落中影片的“主角”牧羊人却长时间缺席,也许焦躁的观众会以为影片失去了控制。直到老人去世,叙事重心转移才解答了之前摄影机对观众的“玩弄”。

  观赏这部电影的最大乐趣在于放弃叙事电影或者论述式纪录片训练出的观影经验,如果观众能放弃叙事期待和掌握“故事主线”的主动权、任凭摄影机镜头带领深入并无倚重的宇宙,才能体会到观影经验和常规不断被打破的惊喜。这部电影的主角有四个:牧羊人、小山羊、杉树、木炭,没有任何一个占主要地位,但四者都是平等而有情的存在。难能可贵的是担任演员的动物并非电脑特效,真实演出保持了所要表达的关于生命存在的哲学议题。

  片中反复出现教堂、十字架、宗教仪式,甚至还有教堂内部真人大小的圣经故事人偶等。但这些宗教痕迹都应视为提醒灵性存在的符合标志,而不是具体宗教权威的代表。这个意大利小山村里运行的时间似乎不是人类社会的时间,而是宇宙自然的时间,充满空间的是平等而和谐相处的灵魂,人仅仅是其中无奇的一部分。

  这部电影曾在2010年嘎纳电影节上获得欧洲电影标签奖。虽在此盛名之下,如果观众不能把心态放谦卑,不能勇于推翻自己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和欣赏世界的角度,必不能领略这部电影的美好。当我在电影院观看此片时,旁边的男子一边喝着红酒,一边用iphone发着短信,睡着、和着电影里的雷声打鼾,醒来后继续品酒、发短信,终于在影片三分之一处退场,重回影院外灯红酒绿的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