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绿茶》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绿茶》观后感10篇

2018-01-16 20: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绿茶》观后感10篇

  《绿茶》是一部由张元执导,赵薇 / 姜文 / 王海珍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绿茶》观后感(一):绿茶

  估计吴芳是最高级最歇斯底里的绿茶婊了吧,如果那个年代就用绿茶形容一类女性的话。

  好喜欢这种文艺怪异的调调,虽然不能理解故事的深意在哪是什么,虽然看完就以为是一个不大正常的或者说是超凡脱俗的姜文爱上或者被一个精神分裂女孩吸引的故事,可还是觉得好好看,觉得逼格真高。

  镜头里落水飞散的茶叶,镜头里摇来晃去的走姿,不平整的土地,镜头里赵薇一丝不苟头发眼镜,变身后暗红色的脸颊和肉肉的肩膀,喜欢那个略显诡异的白手套的故事,喜欢她坚定地扇过去的巴掌,人总归是在压力中变态,在孤独和寻找中释放。

  书读得不多见识又短浅,不懂得什么是罗马型什么是森林型,带入电影,好像知道吴芳和朗朗其实并不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女性。无论怎么走都会迷路,都找不到出口,都一样乐趣无穷。不同的不过是乐趣不同罢了。我总觉得这种女孩大概会招聪明或者自认为聪明的男孩喜欢吧,说白了聪明人就喜欢找虐。看了快一个月才想起来写写,发现自己越来越肤浅

  《绿茶》观后感(二):当年往事-电影-1

  第一次看它的时候,就有很强的想把它弄懂的想法,因为周围的人都说看不懂,我很努力的抓住每一个细节,可还是觉得有些意识流。

  大城市的人,一种是在黑色的夜幕下随着霓虹灯摇摆乱舞,另一种,就是压抑在冰冷的学术尖塔里,在高傲的外表下那抑制不住的内心冲动总以一种愤世的态度表达出来。然后,一个似邪半痞的人把这两种人连在了一起。

  我一直想找出吴芳和朗朗之间的相似点,因为用一个人来演总是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两个人总会有某种契合,可是,我没有找到,好像剧本在跟人若即若离。那是不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我想可能真心难觅。吴芳一直在讲故事,讲那种很冷的,晚上睡觉会让人突然想起就怕闭眼睛事情,她像个外科医生冷静地解剖,似乎还有些嘲弄。朗朗很世俗,就是混得开的那种女人,内心很清楚,熟谙世事

  吴芳和陈明亮跳舞的那段挺有意思的。陈明亮说:“你知识学多了,可是又没学到家,所以对这世界认识总是欠点考虑”。学比较文学的,天天在相亲中评价别人的优劣,自己就像个大法官一样。少了世间的很多乐趣。

  《绿茶》观后感(三):影评观影日志之4741:绿茶

  1.此片上映的时候赵薇还是票房毒药,姜文的让子弹飞还没有出来,而且此片讲述的内容又有点古怪,所以此片的票房估计惨淡

  2.此片的特点之一就是镜头感了,那个茶叶在杯子里上下翻腾的不算,单是看那几个北京胡同里姜文和姜文的倒影以及姜文背后的建筑天空就够提一壶了

  3.另外就是赵薇一人分饰二角的,直到最后也没有解密,不过这个不重要,或许就像双面维罗妮卡一样呢

  4。双面赵薇当面对于赵薇来说是个挑战,一开始那个大龄剩女表现的还不错,后面的时尚女还是有点差。

  5.此片另一个特点,或许是北京的特色,两个人对话极多,基本上都是 云山雾罩,好多是罗圈话,好多是前言不搭后语,好多是语气词。

  《绿茶》观后感(四):茶香悠悠

  本学期欣赏了诸多心理学电影,但其中最喜欢的还是《绿茶》。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正如它的名字:茶香悠悠,回味无穷

  首先来一段摘自豆瓣的剧情简介:

  不停相亲的比较文学专业女硕士吴芳(赵薇)每次和相亲对象约会时都会点一杯绿茶,在与新的相亲对象陈明亮(姜文)约会时,她告诉对方点绿茶的原因是曾被一名叫朗朗(赵薇)的女孩告知,从一杯茶可以预测一个人的爱情,对此,自信对女人很有研究的陈明亮认为纯属胡说八道,开始向吴芳分析说女人不外乎森林型和罗马型两种。

  带着各自对爱情的理解,吴芳和陈明亮开始了爱情角逐游戏。而随着两人的交往,朗朗也逐渐浮出水面,与刻板老土的吴芳形成对比的是,朗朗有着万众风情,然而陈明亮总觉得,她俩其实是一个人。 ©豆瓣

  这段文字和所有简介一样,难免失之简约。但结尾一句然而陈明亮总觉得,她俩其实是一个人

  却也倒出了这部电影的奥妙:吴芳的性格很难一语概括,同时扮演两个社会角色的她,性格上存在严重冲突。这也不足为奇,因为性格一词,本身就有以偏概全之嫌。每个人在不同情境,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相应的就会展现出不同的亚性格。电影中的吴芳,不过是亚性格的冲突更为典型而已,并非不可思议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通过电影中隐约透露的线索,我们不难勾勒出吴芳的成长历程,进而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性格的由来:吴芳的父亲患有间歇性的精神病,因此吴芳生长的家庭一直弥漫着争吵与不幸。不过她的母亲应该是一个善良贤惠的人。所以吴芳既没有绝对叛逆,也没有绝对的柔顺。相反,这两种成分,在她的血管中,以奇妙的比例流淌。白日校园,古板之气凝噎。夜间饭店活力之血涌动。亚性格的冲突使转变成为必要。一切转变,就在一瞬之间。而性格的重新统一,唯待有缘人的触发。

  这个有缘人无疑就是陈明亮,陈明亮对吴芳的一见钟情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尤其有趣的是,他对朗朗也有好感。一个人可能同时喜欢两种不同性格的人吗?事实上是可以的。一见钟情的原理可能是头脑中预先存有理想另一半的影像,这样,当另一半出现时,就会自然而然对号入座。吴芳和朗朗虽然行为判若两人,但她身上的某种气质,一定深深将陈明亮吸引。所以电影的后半段,吴芳问陈明亮:“为什么别人都嫌弃我,而你不?”(大意)陈明亮的回答是什么我忘记了。但记得当时心说:这问题别说陈明亮,怕是上帝也回答不了。

  电影中算命这一话题始终贯穿剧情始终,而吴芳“这位朋友”的绝技。在我看来,绝对不是陈明亮口中的无稽之谈。当然,也不是什么所谓的神机妙算。而是吴芳对他人身体语言的解读。科学研究早已证明身体语言解读的可能,而吴芳恰好谙于此道。所以在饭局上,当吴芳戳中陈亮好友女友的弱点,她才会那样暴跳如雷

  从吴芳的这项绝技,我们还可以看出吴芳确实十分敏感。否则又怎会捕捉那样多的信息?这也正好反证了她的成长历程,时时刻生活紧张压抑之中,所以才会有纤巧异常的心灵,一吹就破。也正是如此,她对男人缺乏信任,知道真心体贴她的他——陈明亮的出现。

  她的生命,才真正出现了曙光。

  吴芳母亲的心理也很值得玩味,尤其是她再度入狱的理由令人瞠目结舌习惯监狱。习惯的力量网络上有说法,形成一个习惯,需要两周的时间,所以我向党中央建议:拘留不能超过14天。(玩笑

  心理学电影赏析作业。之前没写过影评,向哪些努力笔耕(键盘耕更合适),分享心路的豆瓣达人致敬。

  《绿茶》观后感(五):对立

  从春运返潮高峰中挤回来,虚脱在电脑前窝着看了这部电影。电影里有一幕,姜文环绕着香艳的陪酒女,两人端着酒杯,暧昧的自说自话,画面在纯色的红与绿两色间切换,酒吧背景人物形象模糊化,只有整张画面的红与绿色调的变换,让我感觉自己像在进行时空穿越,脑子里晕,有种酒喝到位了的模糊与兴奋

  前几天我慌乱的买车票,慌乱的装上行李,慌乱的穿过春运回到家乡,之后又慌乱的买票挤车大包小包的扎回来,几天时间很短,却有太多色彩强烈情绪对立的情感奔涌胸间,险些把我击倒在故乡的路上。列车在夜色中穿行,冬麦,田野村庄,和苍黑天上飘起的零星几处烟火,让我翻江倒海痛苦,让我无法控制自己的几近流泪。我独自奔跑在经历过的过去中,如同落入人间的鬼魂,看着纷纷扰扰的旧影于我擦肩而过,却听不见我声嘶力竭的呐喊。我的世界里,热闹而孤独。

  对于家乡、土地以及生活其中的人,永远无法说出爱这个字。因为每想到这个字,我就会心痛,就会想哭,就会无可救药的想要变回冷漠,因为我不能让这种色彩强烈的洪水冲垮我对未来制定的坚强

  太容易成为一只飞蛾,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我太敏感,我改不了这个性格。

  只有写在这个观后感中,才不用嫌弃自己早已不用的字句过分矫情。这里有一种安全感,我没有自信写字了。

  人本身就是对立的。我喜欢浓烈的色彩,感情,但是在平时的设计图中,我经常用的颜色一直有很高的灰度,会被领导责怪,像是一个死去的人偶,没有点触心灵的那一点气。我缺乏勇气去寻找最适合的自己。

  所以有些羡慕电影里赵薇演的那个女孩子。我在现实里缴械投降磨灭性格,她却将两种极端生活融合的那么好,像是穿越在两个极端世界里的战士,倔强勇敢,各逞风采。我羡慕这个分裂的女孩子

  一面平淡残酷的现实,一面是电闪雷鸣的理想,我远远的站在二者之间,装出漠不关心的中庸。

  《绿茶》观后感(六):绿茶与咖啡

  我喜欢看评论,看过了令自己新奇的,激动的,疑惑的书,电影或者轶事新闻,便喜欢上网搜索些专题,评论之类,看到与自己所见略同的,就有种心旷神怡的劲儿,倍增兴致。前几日看了《绿茶》,是在朋友的电脑上看的,他老迈的显示器,把所有片子都呈现出一股阴郁沉闷的气氛,索性就让什么都看不清,心不在焉地看下去。这可能就增加了片子的暧昧味儿. 人物的扮相不错,表演也还算到位, 却总觉得是两个世界的人,爱不起来. 看过了网上的评论, 再看一遍,便露出了些端倪,领略了些风情. 一个人说: 朗朗和吴芳是一个人的两面,就好像网上的人和生活中的人.还有人说,这是绿茶与咖啡的冲突与妥协,这些说法我都很喜欢. 一个是理性的人,一个是激情的人, 每个人的体内都逃脱不了这两种影子此消彼长. 今日看书,读到一句话,颇让自己在心里有些欢慰: 能看到自己灵魂黑暗的人,在心灵更深处,总有一盏更亮的灯在照耀着. 这样看来,总觉得自己内心通亮的人,倒是肤浅的了.

  我喜欢把奔放的一面作为人的本真,因为自然难道不就是舒展和不拘么.于是我把吴芳作为刻意约束的一面,她在相亲过程中躲在眼镜背后嘲弄着男人.她不需要见识男人,因为她见识的太多.用刻板的形象面对男人,她是想获取另一个角度,朗朗所不能观察到的角度. 吴芳是朗朗创造的, 影片的最后,当朗朗和吴芳合二为一的时候, 那不明明是朗朗在笑,在跑,在放肆吗.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会用伤害来躲避伤害,用逃避来拒绝抛弃. 吴芳是朗朗的挡箭牌,也是她的试剂,她的题目,陈明亮是慧眼独具的. 第一次约会,他便看到了眼镜后面,吴芳眼睛里的朗朗. 我愿意这样去理解,我放任自己高估了陈明亮.

  第一次约会的情形是微妙的, 是影片最精彩的一段, 两个人在战争, 在互相挑衅, 试探,也许那时候便是结束,接下来的不过是必要的过程,因为两颗心若是能够拼合在一起的, 无论通过什么方式, 都会在相互的吸引力下最终结合.

  朗朗或许是许多个吴芳的幻想罢了, 许多个吴芳希望自己体内有个朗朗那样的女子做自己的底气,这样便不需要艳妆,不需要华裳,不需要柔声细语,几句话就把所有见面的男人毙了. 可是多数女人,只不过是吴芳, 而没有朗朗,她们心虚,因为缺少. 她们没有尝过居高临下,所以学不会镇定和冷静. 所以她们还是要向朗朗靠拢,用外表去取悦于人.这没什么不好, 外在不一定是浮浅的.但可能因此而丢弃了什么,本来闪亮炫目的东西因此而被遮掩,变的暗哑,时间久了,质地也变了. 于是更多的女人夹在了吴芳和朗朗中间,失了纯粹.

  朗朗也是脆弱的,她用吴芳这么说.吴芳眼里, 朗朗是个朋友,她的故事可以娓娓道来

  , 她不过是个旁观者. 其实朗朗是在用吴芳逃避. 但是她又不能放弃真实的自己. 晚上,她呼吸幽暗的空气,活在暧昧的空气里,肆无忌惮地与男人调情. 白天, 她享受被男人抛弃,她躲在眼镜后面用一种朗朗没有的冷静愚弄着比晚上更龌龊的男人. 有人说她性格分裂,却未必, 在网上和在生活中可以判若两人,却也可以瞬间融合,或者说,自己想把两人很好的分开,却一不小心,另一个人突然冒了出来, 代替着做了件事,说了句话,想要挽回,却来不急.好像吴芳前后那两巴掌,好像用绿茶算命, 这时候,朗朗吴芳都不存在, 她便是她,没第二个人. 这样的时侯多了, 自己也会混淆,甚至虚弱起来. 本来自己控制的很好,却突然冒出这么一个人,把自己的规律全部打乱. 这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没有定则.对于朗朗来说, 这个人就是陈明亮. 其实吴芳比朗朗要美,所以 他爱上了吴芳,但朗朗就在吴芳身体里, 朗朗就是吴芳,吴芳便是朗朗,所以后来两人合二为一, 这结果便是好. 朗朗吴芳都消失了.两个人手拉着手跑着,寻着,笑着, 又何必知道彼此的姓名.

  绿茶与咖啡是不能混合的, 它们都是纯粹的,独特的. 大多数人却只能是混合体, 但未必就不能够纯粹, 接受了各种自我,或许会活得更加真实纯净.

  《绿茶》观后感(七):剖析性格的双重性

  《绿茶》:由“相亲”这件事引发出人在情感中关于双重性格的剖析。本片在观看的时候,可能会让观众显的枯燥乏味,甚至有退场的冲动!大量符号性的电影语言的运用加上抽象的摄影风格和剪接,看似毫不沾边的故事叙述,更像是一部“佛洛伊德式”的解析讲座,但它又高于这种讲座式的形式感。

  在剧透之前,这部片子在很多观众看来,可能都会有许多自己各自的视角,这种视角是关于“相亲”这件事的。对于这个当代如今火的发烫的话题,想必任何一个活在当代的人,不论是生活在哪个阶层的,它都会被拿来调侃甚至是戏说。就好比如果你和一个朋友正在聊天的话,你们之间如果不话题“相亲”似乎你都不好意思和朋友打招呼!各自都会说出那么一两件值得拿来调节谈话尴尬气氛的谈资。当然这样的谈资自然也是各色各样的,有说自己的,也有说其它朋友的。这部影片中说的虽然也是这样的一个热门话题。决定相亲中的男男女女在约会之前内心活动想必多少都会惊喜,期待,憧憬,想象,甚至有探索未知的冲动,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对方,基本走的都是这样的一种相同的戏路。现在接下来我要说的只是我个人观看影片后的一个小视角,尽管它读上去会显的肤浅甚至是粗糙。但他只代表我的个人视角,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有分歧纯属于我个人的才疏学浅,见谅!说到相亲中的男男女女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对方,这也不足为奇,自古以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礼仪学上讲这也是对彼此约会见面的尊重。但是有一点的是:“相亲中男人尽量展现着自己的风度翩翩,做着谦谦君子的绅士。女人呢,则展现着自己的优雅和楚楚动人的魅力!做着更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彼此展现在我个人看来虽然其能在相亲中留给对方一个好的印象,足可以给相亲的氛围装饰上相当好的温馨感,这一点我也无可厚非。如果是太过于做作对方又是否该深想这展示的真的就是各自本真的一面吗?”

  剧中的女硕士吴芳是个比较文学专业的大龄剩女,有着严肃干净的外表和一颗不甘世俗的心,对于择偶有着自己的标准。这种标准和她的这种教育程度和自身的修养完全成正比例。出于无奈只好被迫相亲。每次相亲他都会点一杯绿茶,这样的举动和这杯绿茶就好像她本人一样的纯净透亮的一尘不染。来者则是个贫嘴游说看似有些玩世不恭的大龄剩男陈明亮。对于这样的一个干净利落的吴芳显然对于陈的这种态度完全不对味。决定速速离开,结束这场相亲!可是陈却对她却很有兴趣,便不断穷追不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一次次的跟进中,吴对陈也渐渐产生了好感,久而久之两人便成了朋友,吴开始对陈讲述她生活中的另一个故事,并告诉陈她有个朋友叫朗朗和关于她每次点绿茶的原因。就这样朗朗的故事一直是他们两人之间作为朋友维系的纽带,直到陈在好哥们的推荐下,在一家餐厅遇见了一个会弹钢琴的女孩也叫朗朗,居然和吴长的一模一样,这个叫朗朗的女孩,看上去妩媚,妖娆。除了性格和吴不一样,外貌体态以及声音和吴芳完全就是一个人。陈疑惑并认定这个叫朗朗的女孩就是吴芳,但朗朗完全不承认自己是他所说的那个吴芳。陈为了解开心中的谜团开始接近朗朗,在与之接触中并没有看出朗朗身上有与吴芳身上的特质,便愈发疑惑,他打算约吴芳和朗朗见面,一解心头的疑惑。可是吴芳此时失去联系,急于朋友的聚会。陈在餐桌上为了助兴,便要求朗朗讲述他曾告诉她的那个吴芳告诉他关于“绿茶”可以预测爱情的故事,孰知当朗朗在讲述的时候,那种神情和口吻完全是吴芳说这个故事时的神态和表情。陈暗暗肯定了自己当初的判断朗朗就是吴芳,随即后二人便成了真正的恋人。

  影片的最后没有告诉观众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也许只是想告诉观众在我们每个人的情感中或是性格的深处都有另一个自己存在着。这种多面性的存在影响着每个人的言行举止,有善亦有恶。当我们每个人在展示自己时,都展示的是最好的一面,如果能展示自己最本色的一面有时也许会更好,本色亦本真。

  《绿茶》观后感(八):氤氲的绿茶,摇摆的爱情

  一、

  无意中看到这部多年以前的电影,2003年,呵呵,已经是很遥远的年代了。照例是没怎么看懂,然而十分喜爱,说不出的喜欢。男主角是散发着成熟魅力的姜文,女主角是流露出淡淡风情的赵薇。

  一部与爱情,与人格分裂,与女子的缺乏安全感有关的电影。

  刻板严肃,敏感,难以接近的吴芳在相亲时认识了成熟,略带痞子气,刚刚被前女友欺骗的赵明亮。吴芳照例点了一杯绿茶,她缓缓说着自己朋友的故事,她的这个朋友,家庭不幸,爱用茶叶给人算命,根据茶叶的飘荡摇摆来判断一个人的前路……明亮开始了对吴芳的追求,而吴芳一直拒绝。

  后来的某天,明亮在夜总会里发现一个风情万种的弹钢琴的女子,名叫朗朗,有着和吴芳一模一样的脸庞,不禁心生疑惑,他认为她和吴芳是同一个人。接下来,他周旋在吴芳和朗朗之间,试图证明自己的判断,然而十分困难。

  因为一个冷若冰霜,一个热情似火。

  他迷路了。

  她们究竟是不是同一个人呢?如果不是,面貌为何如此相似。如果是,为何性格相差如此之大?

  二、

  电影改编自金仁顺的小说《水边的阿迪丽娜》。

  阿迪丽娜来自于希腊神话的故事。希腊神话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孤独的塞浦路斯国王,名叫皮格马利翁(Pygmalion)。他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少女,每天对着她痴痴地看,最终不可避免地爱上了少女的雕像。他向众神祈祷,期盼着爱情的奇迹。他的真诚和执着感动了爱神阿芙罗狄蒂(Aphrodite),赐给了雕塑以生命。从此,幸运的国王就和美丽的少女生活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原来,阿迪丽娜象征着美好爱情,瞧瞧,爱情都感动了雕塑。

  那么,我猜想作者创作的小说中应该也包含着对爱情向往的主题吧。

  三、

  无疑,吴芳是向往爱情的。

  可是,吴芳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她的父亲轻度的精神分裂,长年累月打击嘲笑她的母亲,后来在一次争执中母亲失手将父亲杀死,母亲遭遇牢狱之灾,吴芳只得独自闯天涯。

  由于从小目睹父亲欺侮母亲,吴芳的心里有着对男子的不信任,她缺乏安全感,所以她用双重身份来保护自己。白天,她是刻板严肃的吴芳。晚上,她是风情万种的朗朗。

  吴芳古板严肃故作清高不停与人相亲却从不动心,朗朗风情万种魅惑迷人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不停与男人约会却从不投入感情,她们都与追求者保持安全距离,其实,都是源于对爱情的不信任,她们的种种表现不过为了保护自己,试探对面那个疯狂追求的男子,看他是真情还是假意。非要寻到那个稳妥的可靠的叫她轻松的人,才卸下假面剥去伪装,露出自己的真性情,放心大胆地或哭或笑或淘或闹,好的坏的性格,显露无疑。

  只是,太多女子一辈子也许都遇不见这样一个人,于是,到了一定的年龄,面临着一些压力,她不得不出嫁,和一个说得过去的人。只是这个人并不能让她完全轻松地释放自己的个性,于是,她得继续伪装。

  四、

  对了,电影还叫人珍惜来着,赵明亮和吴芳在舞池中摇摆时,赵明亮意味深长地在吴芳耳边说:“彩虹就在眼前,何必出去经风雨呢?”看似轻描淡写的语句却有着无穷的力量,它会将一些胆小的曾经意欲独自闯天涯的女子拽到屋檐下乖乖相夫教子。

  编剧是向往美好的,于是,在朗朗说出“我最恨男人打女人”这句话时,明亮终于确定朗朗就是吴芳。

  影片的结尾是明亮拉着朗朗的手一路奔跑,大约是奔向幸福吧,她终于遇见一个可以让她卸下防备的人,她终于信任了他,任他牵着自己的手奔跑。

  只是,绿茶,氤氲着漂泊不定,爱情,也在诸多光环下摇摆不定,明亮的前女友同时用两只桨还理由充分振振有词毫不羞耻。

  这一次,她遇见的是永恒还是短暂?

  《绿茶》观后感(九):小成本、小众、文艺电影的必然命运

  终于在机缘下完整地看完了赵薇和姜文的电影《绿茶》。

  想到这是赵薇“小燕子”不久后的一次突破出演,确实对其演技有了由衷的赞叹。她所饰演的吴芳亦或朗朗有着那时她应有的青春可人,虽然那满脸饱合的胶原难掩青涩,但在姜文老辣稳重的节奏里不紧不慢,丝毫没有捉襟见肘的窘态,真是十分令人惊喜。可见这个小女子是十分好强的,虽然“小燕子”几乎是一种眷顾,但赵薇的成功绝不仅仅是运气使然。相反,后来赵薇的很多角色,我个人认为都没有在《绿茶》里能够让她有足够的戏剧冲突去发挥。

  就算不甚懂的电影,一眼望去,《绿茶》就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文艺电影,非要说其商业性,恐怕就是姜文和赵薇的加盟。甚至可以说只有赵薇担起其商业任务。姜文就像一块老姜,越老越辣,也越来越让人感觉高端大气。而当年风头正劲的“小燕子”在文化人眼里几乎是恶俗爆红的代表,其突破型的转型表演我想应该是一向高冷孤傲的张元导演有意为了接地气卖的一个噱头。在我看来,一部电影的压力和险情都指向赵薇一个人的时候,她抗住了。以她当年的阅历(20出头)去和姜文推招换式,怎样看都是一个挑战,虽然导演很多时候也刻意避开了对赵薇的正面特写,多数镜头里,姜文通常挡住了赵薇2/3的脸,尤其是在展现妩媚风情的高端妓女朗朗时,对于骨子里天真烂漫的赵薇,在驾驭方面还是十分吃力,这个时候,当然戏骨姜文就是掌握大局的定心丸了。

  《绿茶》票房惨淡几乎是可以料定的,其电影骨架仅仅是一部8000字的小说《水边的阿狄丽娜》,没有复杂的情节,单一的喜剧冲突(主要悬念就是沉闷保守的吴芳和风情万种的朗朗是否是同一个人),简陋的场景,人物结构简单,全篇就靠赵薇姜文两个人的交谈铺陈情节,难怪很多人吐槽说像看一场乏味的对口相声。这样的剧本设定直接让1/2想通过电影热闹一场的观众失望。还是得强调,张元在选定这个剧本的时候,就应该早有心理设定:这是一部完全要去靠演员、摄影和音乐等格调致胜的电影。果不其然,他启用了国内最好的中生代男演员姜文,自成一派的成熟男人味道本身就是电影的茶香。而启用当时颇具话题性的赵薇是一招险棋,显然流露出导演对这样一部天生带着“小众基因”的文艺电影下票房上的企图心。幸运的是,赵薇足够优秀担起电影里对她的表演要求,不幸的是,年轻的赵薇还不足够优秀去扭转小众、小成本文艺电影惨淡票房命运的乾坤。

  整部电影风格昭彰的透出张元导演浓厚清高的文艺品格。姜文永远火候恰当,永远区别于市面上偶像派浮夸做派的表演功不可没。被“小燕子”挟持了的赵薇一抹亮色的表现未令电影基调变得不伦不类,而有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加身的摄影大师杜可风的加盟才是整部电影“文艺”的保障。凡是电影摄影大师,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图像画面一定要“晃”,光影色彩一定要“阴沉”。这些“大师特点”在这部电影里都有,但如果只会“晃”和“阴沉”就是摄影大师,那么未免浅薄。在阴沉单调的色彩里,那一杯杯的绿茶的颜色格外青翠明丽,似乎成为整部电影里最令人赏心悦目的颜色。图像里一杯杯反复出现的绿茶每每透出无限深意和生机,又似乎单凭摄影机下的这一抹温柔忧伤的绿就可以明白为何电影终以绿茶为题。其实整部电影都难掩一份凄凉——小成本制作的寒酸:永远是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个演员,那么接地气的场景,没有一个搭景和远景,甚至影片最后那场姜文朋友的聚餐(对揭开吴芳/朗朗真实身份有重要提示的一场戏),好像就是在一个废弃的黑乎乎的仓库里随便搭起的一张小方桌上拍的。但这一切寒酸在杜可风的镜头下都变成的文艺和底蕴。吴芳和姜文约见的场景先是在茶座,后来在街心公园,再后来在酒店房间,就是这些普通的场景,在杜可风的镜头下,茶座可以散发咖啡的急不可耐,绿茶的温和忧伤,高楼环抱的街心公园可以在灰瓦白墙间透着中国自古以来的不紧不慢和含蓄挑逗。夜色里池塘的那一朵朵睡莲都在饱满绽放,配着赵薇口里讲述的耸动、悲哀而又荒诞平静的故事是那么意境深远的和谐。当然,在我这个俗人眼里,一些镜头有些刻意做作,比如,到后来隔着一个花玻璃的半透明茶几从下往上捕捉画面,斑驳的毛玻璃里依稀分辨出姜文、赵薇和一杯绿茶在远远近近的觥筹交错着,但这个虚无的画面几乎整整持续了两分钟,让人看到后来难掩疲态,觉得故弄玄虚。影片最后姜文和赵薇在开房路上的“晃”也是让人醉过之后觉得戛然而止,仿佛一个人生炉子,刚拿扇子把火苗煽起来,就立刻把灶门堵上,灭了火。

  张元过后给自己的《绿茶》打60分,我认为过谦,相比大多数电影,除去那些明显无下限的雷人商业片不提,在但凡走点心的影片里,这也是一部上乘之作。我个人给电影打70分,姜文正常水准出演,85分,赵薇虽美中不足,但令人惊喜多过遗憾,80分。

  《绿茶》电影在2003年上映,而2005年后陆续出现了一个网络红词叫“绿茶婊”,指那些外表清纯内心风骚的女人,虽然电影《绿茶》不能作为“绿茶婊”一词的典故出处,但这部电影在更早的时间里就赋予绿茶与女人千丝万缕的象征和暗喻却是一次更有意义的艺术创作。

  《绿茶》观后感(十):啥叫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比较文学指的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过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 ,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 (1790~1870)。他于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并于两年后将讲稿整理,以《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书名出版。在讲课和著述中,维尔曼多次使用“比较文学”、“比较历史”等词语,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比较文学提供了范例。1838年,他在出版其讲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专门术语,后人因此尊他为“比较文学之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绿茶》观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