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孔子》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孔子》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1-19 21:1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孔子》观后感精选10篇

  《孔子》是一部由胡玫执导,周发 / 周迅 / 陈建斌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观后感(一):重看有感

  第一次看此片可能是去年的五六月份,当时是一种泛泛的感觉,中规中矩,里面的政局、人物让我有点混乱。这之后,论语断断续续读了半年多,最近井上靖的小说也看了,于是对孔子及其弟子多了许多粗浅的认识,今日翻来重看,果然又是另一种感觉,至少里面的众人物、各个场景、孔子的很多话已经比较熟悉和明了了。

  片子其实不算太差,比如孔子各个弟子的基本性格和作用都是刻画出来了,能有亲切之感,演员选的大体还是比较合适的。但对于只是对孔子如雷贯耳,对其生平、学说只是有些符号化了解的人来说,这片确实平淡了,这只不过是一个稍有成就的古代人物的传记片而已,换个人也可以有差不多的感觉。

  周游列国是最能体现孔子精神地方,但片中给的比重很小,比例有点失调,孔子与季氏的恩怨成了一条主线,本片的孔子只是一个失意受排挤而被迫出走的政治家。孔子的政治、军事上的表现涉及过多,或者说并不是这方面着墨过多了,而是作为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刻画太不够人格魅力表现的不够,他的很多行为、言论,在片中一闪而过,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这只是一句话,难以理解其背后的意义。比较遗憾的是,这次刻意注意了下在陈绝粮一段,片中居然没加入子路“君子亦有穷乎”一句,孔子“君子故穷小人穷斯滥”的回答是非常能体现孔子的品格。

  相比井上靖的小说就不错重点全在周游列国,写出了夫子的人格魅力,论语上很多死板的话顿时鲜活了,让我感动,电影比之就平淡了,当然电影光拍周游可能也不行,这样没了很多背景人们会更加不理解,怎么一直这么落魄。而且,对于孔子这样的人,以及许多在文献中只有几十个字乃至几个字的场景,要将之视觉化,要能让男女老少都能看进去,太难了。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

  《孔子》观后感(二):葛优时间线:《孔子》与中国的90年代

  这个短东西和孔子的关系不大,想看影评的可以就此打住。

  时代变了,人们逐渐不再相信之前的东西。旧的秩序开始瓦解和崩坏,社会陷入失序和动荡。新的、弱肉强食价值观开始代替旧道德和旧伦理,信奉此种观念的新的社会形态正在酝酿。

  有些人,习惯了旧的社会,把年轻人的新的价值观看做叛逆。他们不适应这个新的社会,他们处处碰壁。他们大声疾呼要恢复之前的人心,却被人们嘲笑为泥古不化的老顽固。在别人眼里,他们天真得近乎愚蠢,他们就是一群适应能力不强的淘汰者,他们被冠以解恨的、恶毒的诅咒——loser。他们中的代表叫做孔子。

  97年的《有话好好说》,臧天朔还唱着“喜马拉雅长城万里辽阔的草原绿色森林”这些我们现在看来无关风月不可思议句子

  97年的《甲方乙方》,习惯了家庭暴力的傅彪还能为了尝尝被人欺负的滋味找到好梦一日游,能在受了一天罪之后突然彻悟,买菜回家帮妻子洗脸擦手,两人看着对方无语凝噎。

  98年的《不见不散》,还会有老外和男朋友决裂气得半死时让徐帆教自己og to hell怎么说然后抑扬顿挫地骂男友“别烦我了”。

  99年的《没完没了》,张涵予还能青涩地打傅彪的下手,对话中带着“有”和“ok”都会被看作充满了洋气和牛逼。

  00年的《大腕》,还有关芝琳,还有几乎不懂英语却能跟好莱坞导演混得极开的葛优。

  怎么就那么快呢?03年怎么就拍出了《手机》呢,04年怎么就拍出了《天下无贼》呢,08年10年怎么就拍出了《非诚勿扰》呢?国人对商业金钱世界的理解,就他妈这么快?跟一夜之间似的,就从扒开门缝往外头世界瞧的土包子,成了西装领带熟稔商业规则的洋买办?02年不还有《卡拉是条狗》吗?

  但是没用了,人心已经变了。推动着这个时代的,是金钱,是利益,是胜者为王的价值。逆着历史车轮的人将变成loser,将贫穷和卑贱,将在这个时代万劫不复

  所以我常爱回头看看90年代的电影,看看那个时代的风气和人心。

  所以我常常想起孔子,眼眶有点湿。

  《孔子》观后感(三):深邃的思想,坚定的追梦

  孔子是个伟人,名人。他在我们心目中光环无数。我们最了解他的便是他作为教育家的身份,有72名出色学生

  看这部电影之前,对他政治家的身份知之甚少。。。甚至也有误解,他只是一介有着深邃思想却始终不得志儒士,更不懂射箭之类的武术。毕竟我不是专门研究历史或者电影的人。孔子这个人难拍,原因是放在短短两个小时内如何能展示他的一生。这个地方就得有详有略,有轻有重。

  电影的脉络很清晰:出任大司寇—齐鲁会盟—隳三都—周游列国—返回故土。同时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从政,展示了孔子的政治与军事手腕与抱负;第二个是遭佞臣排挤周游列国,传道授业的辛酸流亡生涯。如果从梦想角度来看,就是由造梦—挫折顿悟人生经历,表现了政治家思想家对理想执着

  从政的那一段很精彩,让我看到一个很有才辩与谋略的孔子。在年祭大会上公然挑战三桓之首的季桓子,巧辩公孙氏,要求废除奴隶殉葬的恶俗;齐鲁夹谷会面时面对齐大军的威势,公然上演类似的“空城计”。正当孔子下猛药“隳三都”,不料计谋却被孔子的车夫给听了去,使得季氏早有防备,其后齐国鲁公害怕三桓与齐国的强大势力,放弃了削减三桓的好机会。我看到孔子政治蓝图失败后的痛,是君王放弃了与他一起坚持筑梦的痛。

  他有点理解“上善若水”了。虽然鲁国容不下他,但他的政治理想还在,为此,他是不惜和家人分离,与弟子们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游说生涯。一走就是十几年。那可是个战乱的年代,兵戈相对,哪个君王会重用他所说的礼?卫王骂他书呆子,宋王驱逐他,连传道授业的位置也不给。而生活又是如此的艰辛,一碗汤都要分一群人喝。最让我心酸的就是颜回与子路的死,一个为了捡掉进冰窟窿里的竹简活活冻死,一个在乱枪刺穿至死时都记得师傅所言的礼。而孔子不言不发,内心悲痛万分,难以言喻。

  当季桓子的儿子找到他,恳请他回归故土,他郑重的说出专心教书授人的话。他确实领悟了,当今的世界知音难觅,他的理想抱负很难在这辈子施展。白发苍苍老人在立书授业中安祥晚年,内心却又形单影只

  这部戏所反映的是孔子一生在追求以礼平天下的大梦,虽败犹荣。而我们追求的,不过是个人的小梦。我想,不管是大梦还是小梦,有梦想,敢坚持的人就是勇敢的人,就是令人钦佩的人。像甜蜜蜜里那对来香港寻觅赚钱机遇的内地男女,女的对男的说过:你的理想呢就是娶小婷结婚,而我的就是挣钱买房子,在香港闯出自己的一片天。无论理想多么渺小,他们总归努力过实现过。在战争年代,人连家都没有了,还谈什么理想?孔子这样的先知,真的很难能可贵;在这个和平年代,人最怕的,恐怕还是没有方向的活着。

  我无所谓戏的可信度与拍摄的艺术性,因为电影所反映的人物与真实的史实总会差别的。但我觉得这个剧情不错,一个镜头颇令我感动:孔子面对公孙氏的反叛,命将士用火攻从城墙上推下无数燃烧的汽油桶,他不停的打鼓,打鼓,直到筋疲力竭。望着城下一片火海中,无数士兵在地上痛得翻滚,死去活来他的眼神复杂的,坚定而又怜悯。战斗总是残酷的,无辜士兵的牺牲让他于心不忍,这更加坚定了他以礼治国的决心

  所以,我相信,以平常心对待这部电影,必然会看出点点滴滴感悟。坚持梦想。。。最让我感动了。。。还有,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

  《孔子》观后感(四):孔氏南宗遇挫

  孔端友南渡衢州行使衍圣公权力期间,曲阜早已沦入金兵之手。在宋高宗帮助孔氏家族在衢州定居之后不久,与南宋政权对峙的金熙宗于南宋绍兴八年将孔端友胞弟之子封为衍圣公。自此,孔子世家内有了两个衍圣公,形成南北两宗的局面。也有资料记载,当时崛起的蒙古族为了笼络人心,也册封了孔子第51代孙孔元为衍圣公。这样看来,当时中国有3位衍圣公,而正宗实在衢州。

  元初,衢州第六代衍圣公、孔子第53代孙孔洙重修家庙于衢州城南(今道贯巷南端崇文坊内)。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之后,认为孔氏南北二宗也应统一于一个衍圣公,便召孔洙赴京载爵去曲阜奉祀。孔洙以先祖庐墓在衢,且衢州已建家庙,不忍举家北上为由,让爵于曲阜族弟孔治。这就是历来被人们传颂的“孔洙让爵”。孔洙南归衢州侍奉老母,南宗自此失去了爵位。后来史料记载,元世祖赞孔洙“宁遣荣而不违道,真圣人后也”,便改封他为国子监祭酒并提举浙东学校,从而结束了孔氏南宗与北宗两个衍圣公的局面。南宗从此断爵中衰,这也是孔氏南宗如今远比北宗沉寂的重要原因。失去爵位是孔氏南宗命运的一个重大转折。南宗族人之前享受朝廷赐予的各种免赋役的特权,但失爵后形同平民,服役,纳税,导致子弟出仕的机会大大减少,后又遇元末兵火不断,家庙甚至圮坏不治。南宗的政治经济地位逐渐衰落。

  《孔子》观后感(五):身不由己言不由衷,至贵至富可爱可求

  看过的人都不至于只打一星,这个故事桥段本身是完整的,扣帽子加光环这种事没人扛得起,所以静静的叙事静静的抒情周游列国无信仰欺男霸女说教狂小人物赌欢一场罢了没必要与什么真正的孔子历史上的孔子造次比对吧,真正的孔子也无非是他分裂了才圆满了私心对政治幻想期待.导演用紊乱的第一人称思路来表达无乡之人固然不对至于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儿戏话语,可爱之极,勿施于人又怎样,出于职责和符合职责实际上可能是两码事,敢说救人救火此行完全能排除掉私利吗,就算是杀人放火那你事后也能找一座山那么多相对的善,当然康和孔二人都是出于善心并深谙普遍化和最大最小化原则,因此两边都是一经提出即惊世骇俗,然而非质料性的道德原则毕竟迟早缺乏一个善的采纳理由对不对?为了维护以目的为价值本身的纯洁性不得不牺牲普遍适用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话真心不假是个crap,大街上没人愿意捡垃圾,精神正常的人也不会去故意施为让别人捡垃圾,除非垃圾堆到胁迫人类生存了,这又与人的最大利益是自我保存相违背那会推动新的契约形式出现所以问题不大,大街上全是珠宝你自己清心寡欲不去捡那也谈不上什么道德,但是你以寡欲为欲,以不拾金为欲的高尚行为首先1.极有可能是出于私心且卑下的考虑,于是这套说辞顺利避开了道德考量的公共理性尺度,孔也是道德主体为自身立法,康德也是道德主体为自身立法,但孔所理想的人造人格无法保持对这个社会的始终的修正心态,如果不是性本趋之于自利,谁需要从一而终审慎啊2又有什么资格否决别人朝富又不犯法的本能欲望呢,己所不欲尽是一条消极做人底线,它却未能像差别原则那样提供一个保底的理性安全网3只要金子够多不至于拾到打起来那么拾金和拾垃圾是同一回事不牵扯德性界定,4于是你的国家只要通过适当催眠政策来错位金钱粪土的辨析能力,那么拾金和拾垃圾仍然还是一回事,内外皆缺乏主张权的公民们无理由能在基本益品的选择上达成共识5为己所欲之人必丛而欲之并且是"善欲"的强权逻辑提供又一个循环论证 6悲剧的是当你以不欲为欲的当下便优先选择了一个善,而康孔二人的善论都是需要推而广之能够被永恒地普遍化的,纯程序性的逻辑检验无法不扯进利害关系否则.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者从并不是异于彼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难一眼看到己所不欲论的尽头-它终将走向自己的反面大局不改依然是all against all7一个无条件的善在康德实践理性理论里有,但是在孔子里并没有,一个人对他人的消极理性尊重度很可能在他人眼中是积极地干涉了他人的理性能动性8孔子如若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君子立人的标准,那么光是己所不欲这一项只能培养出"了无牵挂的个人",与其德性界定的立人初衷南辕北辙,与其什么光耀千古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不如"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一句流行歌词,这是真的,献出爱也就献出了宽恕献出让步现出空间根除稀缺这一千古第一难题因为说到底,孔家首先盗取了你作为一个消费者的自由,空留一副选择障碍尸身,再醍醐灌顶般指定一个空间容你实现潜能,这不是坑爹么?还动用你自由意志了有没有?死神好吗,从一个不爱政治的人口中说出天好的善理想,这件言说(说教)行为道德吗.勿施于人正是最后一道游戏规则,这就是孔子的思路,物质缺乏与利己主义同时被人格克服,于是只有在孔子设计的历史初始状态才发生这样的奇景:每一个人理性自律却不自决内务,没有人能为一个公正的占有原则提出理智辩护, 每个人越往历史的正轴迈进一步就越是发自良心自愿重回财产无占有状态,然后在教化的力量彻底来临的前夜,启蒙之光照亮每一个无能为力运用自己的理智的人之前,期之以实落之不空把那至善来实现,那将是一个了无牵挂的共产共出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不再唯恐终不得孔颜真乐何在。

  《孔子》观后感(六):《孔子》影评

  对于一部合格的影视作品,首先它要运用一种合格的属于影视化的记叙方式,如果一部影片连记叙事情都记叙不清楚,那么这部影片怎么样能获得观众的青睐,又凭什么从观众的腰包里掏钱!好的记叙方式就电影而言是将文字的东西转化为视觉的东西,将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让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感受时间的变动,以及场景的轮换,和剧情内部的时间流动,这样的电影才做到了一部最起码的可以让观众接受的程度。

  对于《孔子》,即使邀请了众多巨星,在电影方面做了大量的投资,可是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庸烂的大片。首先对于故事的轻重没有合理的把持。电影的资本是相当昂贵的,一部电影要在短短的甚至不足二个小时的记叙中,把孔子这个历史人物的一生娓娓道来,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既然这样,那么就应该从孔子一生的重点开始,让每个观众看完后,对于孔子的一生起码有一个合理的轮廓,起码有一个轻重得当的理解。可是这些方面对于《孔子》这部电影简直是无从遐想。故事的记叙糟糕透顶了,每到关键环节,也就是孔子的命运发生转变的时候,观众似乎没有任何的感觉,此时的电影不得不腾出屏幕和时间,用字幕的方式给观众做一说明。可是作为一部电影,不同于画报,不同于小说,观众看得是理所当然的电影内容,而不是电影中出现的似乎鬼才能看清楚的字幕。

  对于《孔子》,我不知道故事的编剧是不是了解孔子,很显然他是了解的,可是这种了解没有对他起得帮助,反而让这部烂片有了一个理所当然的诞生理由。从平民的角度而言,孔子是一个教育家,从历史的声誉而言,他更是一个万世师表。这就应该是电影的中心,以及这个故事所有记叙的立脚点。可是我们在电影开始的几个小时里,似乎没有任何预感这就是孔子,这就是一位教育家,万世师表,我们只看见一位庸俗不堪的政治家,一位为了政治理想忙忙碌碌的政客。

  孔子固然是一个政治家,可是政治只是为了宣扬孔子的思想,这种思想应该是孔子讲学的基础,是孔子思想诞生的源泉。可是在电影中孔子就不是这样了,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施政理念而大肆浪费胶卷,最后等到讲完了孔子的政绩后,胶卷已经无力支撑后面的故事了,其实孔子的一生对于电影而言,到此应该结束了,可是编剧终于意识到自己忘记了孔子最重要的人生业绩那就是教育。于是在剩下来的不到四十分钟的时间里,作者草草的从政治回到了教育,而对于观众却是一头雾水,他们觉得自己似乎受骗的,与其说电影的名字是孔子,不如说电影完全演绎的不是孔子,而是一个熟读《论语》后,对于孔子进行狂轰滥炸的政客。

  从电影的视角效果而言,其中不乏有一些惊艳的场面和场景,例如南子的出场,这华丽的场景似乎一个和电影不相称的畸形儿,不过这也满足了巩俐这位国际巨星的身份!剧中多处场景进行轮换,毫无征象,看来看孔子也需要高智商啊!

  看完孔子,我们不得不回归一个现实那就是:孔子是不是一个教育家,如果是,为什么电影中的孔子在长达二个多小时的活动中,丝毫没有一个老师应该拥有的教书育人,如果不是,那么这部电影是不是在挑战我们观众最起码的常识。对于一部似乎不是讲述孔子的电影而言,这些是多余的讨论,但是对于一部以孔子命名的电影而言,无论它烂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申诉,我们理解的孔子和电影中的孔子是不是一个人,到底哪个是孔子的真身呢。看来接下来有必要继续拍摄一部关于孔子电影,名字就叫《为孔子寻找真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9d862401012a6p.html

  选自

  《孔子》观后感(七):影评/孔子去哪儿了——胡玫《孔子》

  影评/孔子去哪儿了——胡玫《孔子》

  作者/十生

  一、影片资料

  中文名:孔子

  外文名:Confucius

  其它译名:决战春秋

  电影公司: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大地时代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 大地娱乐有限公司

  制片地区:中国

  导演:胡玫

  编剧:何燕江、陈汗、胡玫

  制片人:韩三平 、岑建勋 、刘荣

  类型:剧情,历史,传记

  主演:周润发、周迅、陈建斌、陆毅、任泉、张凯丽

  片长:125分钟

  发行时间:2009年10月

  上映时间:2010年1月22日

  分级:Taiwan:PG-12

  对白语言:普通话

  色彩:彩色

  imdb编码:tt1397498

  主题曲:幽兰操(王菲演唱)

  获奖:2011年2月22日,荣获第二届中国电影金扫帚奖之最令人失望影片奖;2011年6月25日,第四届中国网络影响力颁布盛典在北京梅地亚中心隆重举行,入选中国网络影响力2010年十大电影;2011年8月28日,第14届华表奖颁奖礼在北京展览馆剧场隆重举行,荣获优秀合拍片奖。

  二、故事梗概

  豆瓣电影这样概括《孔子》的故事梗概:“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周润发 饰)受到鲁定公(姚鲁 饰)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实行自己的以礼治国的执政理念。但是,三桓独霸朝纲,也让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他因阻止季桓子(陈建斌 饰)家奴免受陪葬,而与之结怨。他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马精武 饰)和大夫黎鉏(王绘春 饰)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他提出隳三都的政策,引发佞臣谋反,在平叛之后,季桓子假传圣旨,罢黜了孔子。从此,孔子率颜回(任泉 饰)、子路等弟子开始游历各国。在卫国,孔子得到卫灵公的尊重,获俸粟6万石。他见到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周迅 饰),并在交谈中展现了正气凛然的君子风范…… ”

  我们简单一点来看,剧本呈块状结构,全片大致讲述了孔子治理中都、齐鲁夹谷盟会、堕三都失败、问道老子、被迫出走、流亡卫国、会见南子、陈蔡绝粮、齐鲁决战、归国等故事。这是比较理智的分法。因为在观影过程中会发现故事结构存在着致命的前紧后松,这一点还只是《孔子》饱受诟病的众多缺点中的一点。下面让我来带领各位见识一下这部“史诗”电影遭遇的批评。

  三、影片恶评

  ①韩寒《看孔子》:“电影里的说教毫无感染力”;“很难理解孔子这个团队里的员工为什么一直追随着孔子”;“任泉扮演的颜回最后居然为了多捞几卷文书,在冰水里冻死了,这不是感人,这是愚蠢”;“周迅扮演的南子对着孔子调情半天,但是子光曰不日”;“《孔子》这部电影,无论从拍摄意义,商业利润,艺术追求,电影探索,教育启蒙,警世感人,视听震撼,娱乐消遣,记录历史等任何一个角度,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电影。”

  ②张小北《子曰:给个话儿啊!》:“作为一部电影,《孔子》的主要戏份都是在讲“堕三都”,后面的孔子周游列国,其实只能算是买一送一的附属戏份”;“镜头语言和故事结构都有问题,有佳句无佳章,虽然单独的场景都很好看,但凑到一起以后,这个电影从故事结构角度来说就只能用“散乱”来形容,再加上画面缺乏表现力,直接导致整部电影看起来都比较沉闷,缺乏视觉感”;“整个故事的叙事重点一直在飘忽不定,形不成能够统领整个影片故事的核心线索”;“经常在对白和背景介绍上“入的太深”,而在人物关系和故事结构上“出的太浅””;“画面叙事能力的薄弱,体现在影片中的多处重要场景”

  ③鲍鹏山副教授批评《孔子》电影说:“片中有数场战争场面,全都是用特效做出的千军万马,比《赤壁》还要恢弘。” “春秋时代,哪有这样的战争规模?那时候的人口并不多,几百人打仗就已经是大战争了”;“孔子怎么会直呼自己的弟子“子路”“子贡”呢?称呼别人的字,这是对同辈的称呼方法。但孔子是长辈,喊弟子一定是直呼其名的”;“片中南子被谋杀致死,但历史上南子的结局是被逐,电影把她害死了!子路、颜回的死都不符合记载。子路和颜回都是在孔子回鲁国之后死的。

  本来一篇影视作品分析的结构只需要影片资料、故事梗概、影片分析就足够了,但是马克思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这部充满吐槽点电影的吐槽做一个小小的归纳,这里面的趣味也是不输于观影本身的。因为大家都知道,有果子的树遭石头最多。这部电影有争议说明它还是需要讨论才能清楚认识的。像《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这样的影片只需要在走出影院之后洗洗澡、拉拉屎、猛吐一口浓痰就可以表达态度。对争议性影片的分析最好是呈现争议,最后再审慎认真地表达观点。所以,所列举的吐槽并不代表本人观点,欲知本人观点,请往下看。

  四、影片分析

  孔子是一个不堪重负的形象。我很高兴《孔子》把很多包袱给丢掉。不可避免的是,在有些人眼里这种做法被当做倒洗澡水连孩子一起倒了。

  在我们的国家意识形态里,孔子早已经不是孔子那么简单,也不只是教育家思想家那么简单。在国家意识形态里的孔子,对外塑造着国家形象,对内维护着政权稳定。

  在文化层面上来看,孔子的影响持续了几千年,成为整个东亚文化圈的一个重要可辨识标志。在文化心理学上,这样的传统文化证明了我们的有根性,更造就了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一部电影,以孔子为主人公。可以说仅这一点就是难度非常大了。难度大的另一点在于导演,导演决定了这部电影的大部分走向。让导演承担全部责任也是不公平的,因为电影制度是制片人中心制,而现在投资电影的制片人跟电影都没多大关系,只是想捞一把而已。在这个制度现状下制片人常常会干预导演的创作。所以导演拍出来的东西不好有时也是有别的原因的。

  (一)影视语言分析

  1.摄影美术造型

  ①色彩总谱 :影片以青铜器的颜色和青色布衣的颜色为基调,营造出厚重的历史感和朴素的儒学精神。影片有多处青铜器的近景和特写,展现青铜文化。并且,在周公 “击礼作乐”以后, 青铜器还被视作礼器,这种不遗余力的展示也是在呼应着孔子的“礼治”思想。可以说色彩的基调符合那个时代的生活场面,有鲜活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色彩构成并没有一成不变固执呆板。我们可以看到的还有绿色、红色、白色等。影片中绿色被大幅运用是在南子出场的那片草地上。 出场色彩很好的衬托出南子不拘礼节自由自在开放开朗的形象,对南子性格的呈现起到重要作用,也让观众对“子见南子”充满期待。这里也是场景揭示人物性格的体现。

  红色在影片中的意义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开心喜悦,而是一种危险不安的信号。影片中画面上红色占主导的一场是齐国送来的舞女在跳舞时,这时堕三都宣告失败,预示着孔子的仕途断裂、流亡诸国。朝廷的歌舞升平之下是孔子的悲剧命运。

  ②光线处理 : 光线的作用是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影片的视觉风格、创造环境的气氛。按光线性质可把光线分为主光、副光、轮廓光、背景光、修饰光。在影片中光线大部分用修饰光,处理得真实自然,不夸张不虚幻,很难见到有产生力度和强烈对比的光线处理。背景光在影片中有部分运用,比如在孔子受邀归鲁的那场室内场景,光线从门外和屋顶从人物身后打过来,是表达环境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有一种受难之后的严肃与悲壮。

  ③画面构图:影片中大量运用对称构图和对角线构图,构图严谨 ,画面庄重。影片中的对称构图多用于人物特写,表现人物的崇高伟大和感情变化;而对角线构图则多用于大远景, 人在画面中所占的位置极小,机位较远,环境占主要地位。一般用来表现广阔的空间,给人气势磅礴,严峻,宏伟的感受。

  ④气氛制造:孔子在武子台指挥战斗时的仰拍、俯拍制造出紧张的战斗气氛;颜回救书时在水下的仰拍、俯拍制造出深沉的悲剧气氛;与南子见面时的滴水镜头隐喻着孔子的心态烘托着暧昧不清的气氛。

  ⑤影片的表现技巧 :《孔子》的表现技巧有闪回、隐喻蒙太奇、象征蒙太奇、平行蒙太奇、大幅度时空跳跃等现代电影常用技巧。在南子死时用了闪回、平行蒙太奇,在南子见孔子时拍水滴的隐喻蒙太奇隐喻着孔子波澜起伏的心,最后孔子将老时出现的夕阳是象征蒙太奇,而影片前部分则是用了大幅度时空跳跃。电影的表现手法运用的好自然可以事半功倍,而运用的不好就好画蛇添足自露其短。《孔子》就是没有运用好这些技巧,导致叙事表意混乱不清。南子被杀那一段甚至会让人觉得是孔子干的。给我们的教训就是对于技巧,用不好就别用,质朴无华也是很好的。

  2. 结构方式

  块状结构与环形结构 :分段落的叙事方式体现为块状结构,而前呼后应的生命历程则表现为环形结构 。

  ①景别的重复:“景别决定影片风格,决定叙事风格,决定视觉风格,决定导演风格。”《孔子》中的景别运用体现了一种有规律的重复。在拍摄外景拍摄战争场面的时候常用大远景表现自然风光和战争的宏大气魄,具有史诗的恢弘。在拍摄人物拍摄部分青铜器的时候常用推拉来给特写,给人或物的局部加以突出强调。人物特写有利于刻画人物性格增强观众代入感,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物的特写可以让观众思考物的特殊含义。

  ②音乐和音响的重复:影片的配乐非常好。苏聪和赵季平两位赫赫有名的世界级音乐大师分工协作《孔子》音乐,在中国电影界绝无仅有。细细品味,电影的配乐风格统一,“钟鼓” 乐之,有民族特色。影片中安排孔子弹琴那一场戏,符合孔子的“礼乐”思想。影片中的配乐没有歌词,是纯音乐,可以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鼓声在影片中有所重复,在出现的场景里鼓声起着渲染紧张危险的气氛的作用

  影片开始就是一连串的水声。水声在后来发展的时候也多次出现。这种重复和强调正是表达了“上善若水”的观念。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这样来看,孔子问道于老子的那场戏应该是老子说的对,这种表现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含蓄揭示了孔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这种音乐和音响的重复,对整个影片的和谐统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音乐与音响

  人物语言 :“语言是影片中推动叙事发展的重要元素,是人物表达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语言包括影片中的对白(对话)、旁白、内心独白。”对话基本有专注对话和随意对话两种主要形式。《孔子》中的对话绝大多数是专注对话,通过对话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表达人物情感、表现人物性格、扩大影片信息量的作用。比如孔子和鲁定公的几次对话,比如孔子和南子的那次对话。对话的处理是运用常规的三镜头法,没有多少新意,却也保持了时空的完整。

  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巧妙的运用了《论语》中的句子,贴合情节发展,不显生涩。有些是直接用原文,有些是用白话文适当翻译再使用。这种处理方法既能让观众领略到《论语》的魅力、孔子的智慧,又不会使得电影失去娱乐性。至于影片中“给个话儿啊”、“如果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这样的现代语词,虽然不符合孔子的形象,但也不失为一种勇敢的尝试。

  《孔子》中旁白以字幕形式表现,没有画外音的参与。这种处理方法可以让观众更专注于故事发展,却也给部分视力不好的观众造成了观影障碍,还破坏了画面的完整。

  ④环境音响效果 :音响可分为自然音响、动作音响、运动音响、机械音响、枪炮音响和特殊音响。音响可以增强银幕空间的造型力量、渲染环境气氛、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连接镜头、推动情节发展、象征和隐喻。在《孔子》中的战争场面下,音响增强了银幕空间的造型力量。在孔子出鲁在暴雨下跌倒的场景下,音响渲染环境气氛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孔子擂鼓作战的场景下,音响推动了情节发展。影片中清晰贯耳的水声,水的音响作用是象征和隐喻。

  ⑤音乐 :电影中的音乐是影片中人物内部性格外化的重要手段。赵季平在这部影片中的配乐使得音乐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超出了影片,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影片中的配乐风格统一、有时代特点并且能够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乐器的使用准确到位、前后呼应。

  影片主题曲是王菲演唱的《幽兰操》。虽然歌词已经经过改动,虽然改的文词不通,但是天后空灵的嗓音压倒一切。歌是不错,但是没有跟影片很好结合,没有画面感。

  4.演员特色

  ①孔子:据说,孔子原定是濮存昕来演,但是他不看好送过来的剧本就没有答应。于是就有了周润发扮演的孔子。平心而论,相比而言濮存昕确实比发哥更适合这种历史上的角色。我们看周润发扮演的孔子总会不自觉的联想到他以前的反派角色,一股邪气幽幽而露。额,这一定是错觉。就影片中的孔子形象而言,跟十七年文艺中的 “高大全” 人物形象特点无二。这种一味讴歌的创作态度对于人物传记片是非常有害的。“人无完人”,所以就应该优缺点都表现,屏蔽缺点会让主人公不鲜活不真实,没有人味儿。

  影片情节和文献记载有出入可以理解,不过影片按照官方意识形态来塑造一个虚假的孔子形象就不好了。电影里的孔子是军事家政治家,但很少表现他作为教育家、思想家、学者的一面。把孔子作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来塑造的时候,重点突出了他的忠君爱国,宣扬了极权专制主义和狭隘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而且,在看电影的时候,脑海里循环播放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孔子的思想只能通过单薄的台词来耍宝似的表达,而影片情节中孔子的作为实质上传达的却是这“八荣八耻”。

  ②南子: 关于子见南子,文献记载很简单。《论语》: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史记。孔子世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帏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在帏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

  子路不悦,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那么我们要怎么看待影片中的夸张虚构呢?有人批评到 “片中南子被谋杀致死,但历史上南子的结局是被逐,电影把她害死了!子路、颜回的死都不符合记载。子路和颜回都是在孔子回鲁国之后死的。” 这样的批评就是将艺术与历史相混淆、将学术与政治相混淆,把艺术作品当成了历史教科书、把审美娱乐当成了实用政治。如果有人觉得影片中这样安排不合适,那就请看林语堂的独幕历史剧《子见南子》,以那种标准来看林语堂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了吧。

  周迅扮演的南子可谓是美丽与智慧的化身。一个女人能够让孔子心生波澜,还不足以说明她的美丽吗?一个女人能够控制一个国家,还不足以说明她的智慧吗?这个南子是整部影片中最出彩的女性角色,比较而言,孔子女儿和妻子都成了可有可无的角色。南子第一次出场的场景算是完全揭示了南子那活泼自由开放开朗不拘礼节的性格。美是可以惊世骇俗的。

  ③颜回:任泉扮演的颜回在电影中带着一股呆气。任泉演颜回的那种文生生傻乎乎的气质竟然有种想吐的感觉。一定是我看电影的方式不对。好好的一个颜回,安贫乐道、豁达开朗,活生生被演成了个小受,总是一副缺爱欠扁的表情。一般来说,演员的发挥要依靠导演的指导。但是任泉,根本就是在胡闹嘛-.-

  ④子路: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暇豚。”影片中的形象与历史记载基本相符。

  ⑤鲁定公:在三桓专政时期忍辱负重、周旋盘桓。在堕三都时意志薄弱、出尔反尔。可以说,影片中的鲁定公是一个犬儒主义者。

  ⑥亓官氏:孔子老婆,没什么亮点,就一妇女。

  5.综合的感染力

  这部影片总体是散的,综合感染力不是太强。虽然有一些镜头有一些场景很好,但是不构成形象的延续与积累。主旨没有立出来,怎么玩也是失败。

  (二)文化解读

  ①孤独

  孤独寂寞苦,这就是孔子。他执着追求着“仁”与“礼”,却遭到上至诸侯下至宫使的否定,遭到远至隐者近至妻女的不理解。在周游列国过程中,受到了数次驱逐和无礼对待,忍饥挨饿苦不堪言。有理想的人在理想未成之前,都是孤独的。他希望有人理解他支持他,辛勤的著书立说、收徒讲课。写出了鲁《春秋》,结果他却笃定的说:“后人理解我是因为这部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部书。”经过这坎坷一生,孔子明白,人只能孤独。

  对孔子的这种孤独寂寞苦渲染的最浓郁的一场戏是孔子弹琴,以琴代饭。也许我们听不出来什么意思,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弹的那首曲子是《流水》。对,就是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后来演变成的一首古琴曲。所以就可以知道,孔子那么激烈冲动的弹《流水》,正是在抒发知音难觅,孤独寂寞苦的心境啊!

  ②影片的艺术主体——创作主体、作品主体、接受主体

  创作主体: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孔子》的幕后阵容十分强大,有 导演:胡玫、 监制:崔宝珠、 摄影指导:鲍德熹、 造型设计:奚仲文、 美术指导:林潮翔、 美术指导:毛怀清 、 音乐:赵季平等一干大腕。

  这部电影的导演胡玫很有特点,她拍电视剧拍出广受好评的《汉武大帝》、《雍正王朝》、《乔家大院》、《香樟树》等,拍电影却拍出饱受诟病的《孔子》。其实这都是一个原因, 学者秦晖在《从“戏说乾隆” 到“胡说雍正”》一文中说:“看着这些古装电视剧,我有一种回到‘文革’时代的感觉。这些宣传封建专制的电视剧‘影射史学’式的‘胡说’方式,‘高大全’的人物塑造法,以及指导其编造‘历史’的‘法家史观’和夸张‘两条路线’、‘两个司令部’斗争的叙述模式,宣扬的就是封建专制主义,而且是比封建传统中的儒家更为极端的专制极权主义。 ”

  胡玫导演的特点很明显,就是拍出主旋律。中国特色的电影行业的秩序与格局常常被划定为——以社会功能归类的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2006年尹力的《云水谣》被称作“主旋律”向“主流”电影转型过程中的里程碑。胡玫导演的这部电影恰可看做是主旋律电影转型之后的主流电影。主流电影表现为“在外在运作上商业化,运用明星班底、类型叙事、特技制作、商业营销等方式提高其可观赏性和市场竞争力。在内核创作中,改变以前直接僵硬的教化叙事,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新的叙事编码,以民族意识形态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化伦理为依据,关注现实中主流意识形态的症结、将‘大精神’投射在‘小人物’身上,以平民化、质朴化的叙事方式打动观众。”

  接受主体:中国的观影群体的素质越来越好,欣赏能力越来越高。面对这样一部主流电影,是好是坏分得很清楚。当然也有不少盲目从众的批评者和追名逐利的猥琐专家。我们要做的便是增强辨识力,不随波逐流。

  ③新探索与局限性

  作为一部大型古装历史戏,《孔子》的让我不禁想到1948年朱石麟导演的《清宫秘史》。《清宫秘史》的剧情张驰有度,次要情节一笔带过,重要段落浓墨重彩;而《孔子》的情节则张驰失度,主次不清。《清宫秘史》的音乐歌词富有古典精神,《御香缥缈歌》和《冷宫怨》的歌词既是古典诗歌体裁又是和影片情节非常贴合的;《孔子》的配乐和主题曲都不是太差,只是主题曲《幽兰操》的欣赏门槛过高,没有较大传唱度。

  影片中与史实有出入的地方在我看来皆是可以理解的。有人指责这一点实在是闲的蛋疼。

  我认为:这部电影从艺术性上面来看可以给90分,表现的恢弘战争场面是值得称道的;而从思想性上面来看可以给66分,这部电影重点突出孔子的忠君爱国,宣扬了皇权专制主义和狭隘的爱国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最大的败笔。

  《孔子》观后感(八):孔子影评

  一开始我以为这只不过是又一部垃圾影片,不过等看完后我发现自己错得很离谱。这不是垃圾,是罕有的经典之作,要看一部影片好不好看哪里?演员?编导?画质?少开玩笑了,好不好!看完之后能有感触,能有新的想法,新的认识,那就是好的!

  有些朋友说这部片子很直白,很渣,是吧!好,你不直白你想干嘛?从头到尾看不懂的东西你当是好的?真正有智慧的东西是很容易让人理解,但却又需要人花一生的时间去琢磨,去认识,你没一次看完之后都会觉得并没有什么,我已经看透了这部片子,之类的感觉,但如果让你重新看一遍你却会有不同的感受,会有新的发现。至于那种让人听着深奥难懂的东西只不过是无聊的哲人玩弄的愚蠢的把戏。

  《孔子》观后感(九):上善若水

  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不高,我却很是喜欢。

  南子的那句话其实就是本片的主线。是人也许很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孔子是孤独的,尤其是颜回去世了以后。再没有人能够理解并且陪伴,这也正是他为什么如此悲伤,在颜回去世之后,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才是真正的孤独。

  看了流了四次泪。第一次是夫子被驱逐,众多学生赶着过来,随他一起漂泊。如果有人说,这些学生和夫子学习是为了学而优则仕的话,那么这样的追随却是真正的灵魂上的追逐。为了接近自己最纯净的灵魂,他们甘愿受苦。在他们赶来的那一刻,不由泪流满面。第二次,是孔子见南子的那段。孔子一直郁郁不得志,学说一直不能为世人理解,而他没有想到,最理解自己的话居然出自这个未曾谋面的女子口中。南子中箭的一瞬间,她想到的是孔子,是那句“朝闻道夕死可矣”。“微臣从没见过如此好的如好色的人”。心灵相通的那种感觉,一辈子再也遇不到第二次。南子由轻薄的举动到行周礼的那一瞬间,孔子的心其实也是矛盾的,他明明知道,像南子这样的女人,是他一辈子的知音,他也知道,她这一拜,他们就再也没有机会成为再见面的知音,他们也就再也不会像刚才一样,有模糊不清的暧昧,有痛也有欣慰。南子死了,带着夫子的笑容死了。那些莫名的情愫,永远的留在心灵最深处。第三次是颜回在冰水里打捞书卷,那是他的信仰,就算为之牺牲性命也是值得的。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子路也是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死,他也是幸福的。别人也许不能理解他们,但是他们自己心里知道,为信仰死去是最好的归宿。第四次,是夫子回到鲁国,城门前,垂垂老矣、满身尘土的孔子行了一个标准的周礼,几十年来,未曾改变过的,还是对父母故土的依恋和尊敬。那一刻我又哭了。没有人理解,没关系,没有人重用,也没有关系,我依旧坚持着自我,为了心中的真理,为了让更多的人发现内心的纯美,感受到更崇高的幸福的感觉,不仅仅是食色带来的感官才能使人感受到快乐,更崇高的快乐是心灵的感受,是那首琴音,是那句古风。

  夫子,几千年了,再读您的话,还是会惊叹不已。感谢你,让后世的我们,拥有如此奢侈的精神享受,也感谢导演,让我们再一次重温孔子最崇高的灵魂。上善若水,不论被人是否理解,水总会以她的形态存在,慢慢的滋润他人的心灵,源远流长,千年不绝。

  《孔子》观后感(十):关于《孔子》

  对于国产大片,特别是噱头特别大的大片,之于部部前车之鉴,我从不抱什么希望,比如《英雄》、《十面埋伏》、《黄金甲》、比如《赤壁》、比如《建国大业》……在我看来,反正是噱头和最后的效果不成正比。

  国产大片自从《英雄》之后,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特点,苍白的剧情下,风景美轮美奂,这个一出多好的一部风景旅游观光片。

  因此对《孔子》我也没抱什么幻想,特别是在今天看了韩寒的博客中的所写。

  有人说,看《孔子》首先要熟读四书五经,至少得熟读《论语》。我不敢说熟读《论语》,更不敢说了解儒家文化。《论语》的初识的确源于高中的课文,见长于百家讲坛,其后粗粗略略地翻读了一遍,特别喜欢他的那句,“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也就是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没学到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有真才实学值得人记住。

  父子是圣人,可以“朝闻道,夕死可矣。”

  我们从《论语》中,从各种史书的只言片语中试图去了解他,正如电影结尾的时候说的,世人了解夫子源于这本书,误解他还是源于这本书。之于历史,我们都不是旁观者,更非亲历者,无论如何的研究,不过是断章取义的臆想。

  电影便是如此,却让人失望透顶。期待夫子与群臣舌战,却刚刚缭缭开场便已草草结尾了。

  夫子会南子,一个声名狼藉的女人,却是知书达理,从精神上真正对夫子赏识,就如身为山野樵夫的钟子期能以“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读懂伯牙的琴音。夫子与南子道别时的稽首之礼,真真有点“士为知己者死”。

  颜回为救落入冰河中的书册而冻死,夫子怀抱颜回尸首悲恸难当。

  这两段我看得一场感动,也是电影中唯一打动我的地方,但我却又觉得在整部显得凌乱的情节中,这两段的感动放佛就是为了感动而感动,少了铺陈,太多的东西都显得过于突兀。比如南子最后的死,比如颜回在冰河中来回救书。虽然知道是南子因内乱而死,颜回因仰重夫子的成果而奋不顾身,却在电影中显得突兀,有点莫名其妙,看不出对剧情的推动,彻底成为一个为了有而有的情节,做作刻意。

  电影中最让我失望的是战争场面,正如韩寒博客中说的,一切如同儿戏一般,鲁国国弱,已近强虏之末,季孙斯招回冉求,只是设了个路障,向天空射了几箭,齐国便败了,于其如此含糊,不如直接省略。

  我觉得电影之所以让我觉得格外失望,是因为夫子过于伟大,一个伟大到影响几千年世人的伟人,一部区区两小时左右的电影又如何能道尽他一身的传奇呢?走马观花的看他周游列国,到头来却还没有百家讲坛的娓娓道来深入人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