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房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房子读后感10篇

2018-01-17 21: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房子读后感10篇

  《房子》是一本由保罗·安德鲁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4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房子》读后感(一):内有灵魂皆栋宁

  在给这本书打标签的时候,我略有迟疑,最后在小说 散文 随笔 这三种文体中,我还是选择了随笔。

  之所以只选择一个,是因为,它本身是一本篇幅很短的小书,尽管也可以称之为小说,但始终还是过于小了。而且如果说以房子本身作为主人公的话,那书中的 我 和 外祖父,又算什么呢。或者说,LA MAISON。它叫房子,所以理应是主人公。好吧,且不在这些方面矫情了。

  尽管这书语言朴实句子简短,但读起来,理解上还是有些费劲的。你必须足够心静,才能跟随保罗安德鲁一起回到他记忆中的房子里去。然而你足够心静了,确还不能理解。后来我想,终究我不是法国人,没见过法国那种典型的房子,不能有精神上的共鸣,只能尽力去还原想象中的房子。这当中的偏差,因人而异,想象出的形态,已经不是保罗的房子,而是我的房子了。我对法国房子的印象,只有柯布的萨伏伊别墅,甚至还有莫里斯的红房子,可终究还原不出属于作者的房子。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房子的变化可能是细微的,由新变旧,内部细节改变。儿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房子的变化却是多方的,它可以变小,变轻,变老,变得厚重,而对应的是孩子长高,强壮,成熟,充满回忆。所以,如果一个人童年是在一幢有趣的房子里赌过的,那无疑是幸福的。

  “它们不局限于时间,它们不去测量时间,而仅仅让时间静止,静止在无限。”跟随着这位建筑大师,一起回忆他的童年,是一件幸事,现实的房子已有所变化,记忆中的房子因为时间的改变充满了太多其他的附加价值空间和时间以及记忆交错成三围的几何体,没有形状,却形态万千。

  保罗安德鲁的建筑钟情于公共空间,我想这大概也和他儿时居住的房子有关,那房子从来不只是属于他们那个小家,而是属于一个集合性的家庭,祖父,外祖父,哥哥……

  在书中,一路随着作者回忆,随着回忆中的作者成长,共同经历时间和空间的变迁。也是一件神奇事情阅读提供给人们无限的可能。

  我想,如果这是一个中国作家,或者说建筑师写的作品,亦或者作品里的房子是北京的四合院,胡同,上海的石库门,南方的巷子,那么,读起来会不会有更深刻感触

  房子承载了人以及人的感情,回忆,私隐,这时,房子是人的衣服

  外祖父的重要性,好似房子里那道隔墙,这时,人是房子的灵魂。

  房子未必是家,家却必须通过房子这一介质呈现。

  当今,我们所拥有的房子,或者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房子,它只是一个寄居,然后这间寄居被置于一幢千篇一律的建筑物中,成百上千,被罗列,被轻视,被人灌注各种各样情绪,它给人隐私,同时极大的暴露人的隐私。

  什么样的房子才算得上是房子。

  如果,怕是越来越少了。

  真正的房子,正在被恶意的拆弃,随意的重建,低劣的造假,卑鄙的复古。被罗列起来,按尺寸出售的,或许根本算不上房子。

  《房子》读后感(二):只有房子可以释放灵魂

  我记得当时买它,完全是被《La Maison》这个名字和书的质感所吸引。对于书的本身一无所知。拆开后我很惊喜的发现是我最爱的主题——童年的心理

  我觉得这是个很挑读者的作品。如果没有与之类似的记忆点,无法对其感同深受。那么看来,这只是一本内容空洞甚至枯燥的回忆录。

  和作者一样我的童年也安放在一所房子里。这也要感谢我的父亲对公寓的抵触。父亲很喜欢搬家,所以很多住过的房子只剩下某个点和面的记忆。记忆最深的就是住得最久,并且覆盖整个从童年到青年过渡期的那所房子。

  和作者一样,不同时期总是依赖不同角落。最初总喜欢躲在二楼一个小琴房。里面只有一架我的电子琴和一张秋千椅,但是我却能一个人趣味无穷地待上一天。后来由于厨房客厅也在二楼,导致小琴房也不再安全。我便躲上四楼的乒乓球室。我喜欢坐在乒乓球桌上做各种手工和实现各种奇怪的想法。到比较大了,我觉得只有自己房间最安全。关上门锁上锁,这里就是全世界自由地方

  和作者一样,我也不喜欢我父亲这样的独裁,我也有个善于忍耐和溺爱的母亲,也有个慈祥优雅且渊博的祖父。

  和作者一样,我也喜欢幻想和独处。那时候对于我,那所六层楼的房子显得异常得大。我总是一个人待在房子里,做任何想做的事情。现在想想,那里比全世界都自由。

  在我看来,这本书就像一个导引。引导我回到那所房子。这种感觉异常的神奇,以至于看到结尾,我都感到深深的恐惧

  我想回去看看,我的阳台还在吗。

  《房子》读后感(三):享受孤獨的靈魂

  我們每個人都曾在一座房子裡生活過,長則數十年,短則一天。安德魯的《房子》提醒了我,這些表面看似冰冷的建築其實都曾陪伴我們成長,或者是土木結構,或者是哥特式建築,或者是雕梁畫棟,或者是教堂式彩繪,都在某種形式上給予我們靈魂以安寧,讓我們的內心變得平靜,並且嚮往溫馨的家庭氛圍。

  安德魯的《房子》中,我看的是上海文藝出版社董強翻譯的那一版。神奇的是每一短篇的開頭和結尾幾乎都留出近半頁空白,有一種視覺上的放鬆,這也是我能夠把這本書從容讀完的原因。作者是建築師的身份自然有提到他與建築結緣的故事。不過,更多的還是文字下隱藏著的熾熱的心。我喜歡與這樣的靈魂對話。

  《房子》读后感(四):《房子》书摘

  对每个人来说重要的。不是去接受和分享一种情感,而是去自由地发现自己的情感。

  巴什拉《空间的诗学》:我们的灵魂就是一所房子。

  空间与情感结合时所产生的那种特有的几何形状

  词语,这些小小的光线的碎片,在你之前无数别人已经为你将它们磨光或者碾碎,它们无数次在黑暗之中向你展示意想不到道路,今天,在黑夜里中,然后在随之而来的拂晓中,它们竖起了一道道无法逾越的路障

  那些对我来说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不断去提出的问题,是永远没有答案的,因为它们不局限于时间,因为它们不去测量时间,而是仅仅让世界静止,静止在无限中

  一切在变形,远与近在变化,空白继续存在,没有任何东西被撕裂

  《整体与无穷》列维纳斯:房子最与众不同作用是,它不是人类活动的终结,而是人类活动的条件,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它是人类活动的肇始。

  苏佩维埃尔

  寂静在寻找可以躲避的港湾

  可一切都让它觉得充满噪音

  啊!即使是精神焕发的奶牛

  和那小径尽头的野兔

  哪怕是远离海洋千万里的

  无风国度里的树木

  但也许可以是清澈灵魂深处

  一间简陋的小屋

  《房子》读后感(五):建筑大师的小屋

  《房子》被作者保罗安德鲁称为自己“最私密的作品”,它就像一张生命地图,缓缓铺展开一次记忆的旅行。

  一个充满了探索欲、喜欢在房子的各个无人角落里寻找孤独,并充分享受孤独的快乐的孩童。渐渐长大时的种种少年心事。制造“火箭”的短暂经验走钢丝冒险的可笑孤寂的性启蒙,收容野猫的柔情……

  《房子》是一部拥有多重阅读可能性的作品。你可以把它看作一种诗性的自传,因为除了梦境与记忆为真实的过去带来的种种变形之外,几乎就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再现。而作者自己则把它归为小说,小说的主人公不是别的,就是房子本身。你也可以从哲学层面进行阅读,作者像一位哲人,不断从自身、从无法摆脱的躯体出发,提出有关生命、时间、空间的本质问题,永无止境

  作者将建筑的精妙融入写作。片断式的叙述,令人回旋在时间和空间错叠的迷宫里,关于家庭的历史、童年的秘密、成长的苦乐……纷纷从老房子的门缝、窗口、阳台旁逸横出。他笔下的房子是一个足够的存身之地,一个可以让灵魂与身躯静静感受天、地、人的空间,通过建筑师诗性的文字,房子找回了它的隐喻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房子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