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国家的诞生》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一个国家的诞生》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1-25 20: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国家的诞生》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一个国家诞生》是一部由内特·派克执导,内特·派克 / 艾米·汉莫 / 佩内洛普·安·米勒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国家的诞生》影评(一):一个经过精心包装的民粹主义糟粕

  内特派克的所作所为在这里不做讨论,电影就是电影,我们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无法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定罪,在这里只说电影。

  有人将《勇敢的心》和《为奴十二载》与这部《一个国家的诞生》相比,说实话,差的还远。

  镜头让人觉得单纯为了制造血腥而拍摄,最后争夺武器库的场景硬伤也很多,十七,十八世纪的枪械精度是差,排队形增加火力密度还可以理解。但是南北战争时期已经是十九世纪,步枪的有效射程已经达到400米,南北战争列密集队形已经完全无法应对当时的步枪火力了。白人完全用不着和黑人在院子里上演排队枪毙然后互殴,占领制高点就完全可以把黑人虐出翔来,而在白人死光后出现埋伏在制高点的民兵更是莫名其妙,有这火力,早干什么去了?

  剧情方面,前面铺垫太长,却感觉抓不住重点,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宗教方式暗示主角将会成为一个领袖,但是在人物成长经历方面,却又没有拍出什么可以合理解释主角之后转变的重要契机,仅仅是可以识字,会读圣经,而主角从顺从的奴隶转变为反抗军的领袖这一段又太过仓促,看不出主角是因为知识顿悟奴隶制度对黑人的压迫,还是听到了上帝的声音选择反抗。而促成主角转变的事件竟然是他为一个白人洗礼,然后被主人打了。之前看到了那么多人受到压迫,自己妻子被强奸,都温顺的像小绵羊,自己被打了一顿就就突然忍不了了。有人肯定会说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捆草,可是我在电影里也并没有看到主角内心挣扎冲突,突然一下,就大彻大悟决定生死不顾一定要造反了。而在决定造反的时候他的妻子母亲,在面对这样生死攸关事情竟然没有丝毫犹豫,也不担心自己和亲人的安危,只是说干的漂亮,简直匪夷所思

  电影定名为《一个国家的诞生》,显然是为了叫板格里菲斯1915年的同名电影,而在电影里我却看不出来一个国家是怎么诞生的,电影通篇都在暗示主角就是黑版耶稣,为了终结奴隶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内特派克自己说这是一部一个人反抗一种体制的电影,说实话我看不出来这哪里反抗体制了,电影以肤色为标将人分成两种,黑人=好人,白人=坏人人性中扭曲复杂的部分被电影通通抛弃,比如白人庄园主的母亲,除了给几个苍白的特写连局台词也没有,而在主角复仇杀了庄园主的部分,则直接将这个重要的配角遗忘了,至于黑人管家,除了说几句我们都要死了,然后就走了,叛徒小孩为什么要背叛反抗军?对不起没交代,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曾一度以为自己看的是删减版。整部电影让人感到只有黑人对白人的仇杀,对奴隶制这个制度的解读倒是一笔带过

  说起美国南北战争,无法回避的就是北方军和南方军,抱歉,双方部队都是以白人为主,而导演好像没怎么读过历史,影片最后的北方军全部是黑人,如果说1915年的那部《一个国家的诞生》是宣扬白人至上主义的话,内特派克的这部《一个国家的诞生》就是一部黑人至上的宣言。讽刺的是,这部电影和他想要叫板的电影一样,内核都是种族主义的垃圾

  唯一值得说的是电影对奴隶制时代黑人生活面貌的刻画了,不过即便是这一亮点,也完全比不上《为奴十二载》的全面深刻

  艺术不应该与人品挂钩,但同样不应该与政治挂钩,这部电影的私货太多,我认为作为一个导演,去拍摄一部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电影,应该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而不是一味的向观众倾倒私货。我们不应该以一个导演的私德去评价他的作品,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他的作品,来看到他的私德,而通过这部电影我觉得,这导演真不是什么好人,希望不要成为另一个让·雅克·阿诺。

  《一个国家的诞生》影评(二):神的旨意,不还是用神的旨意指挥人

  被奴役的神授意的黑人领袖,通过圣经布道,在帮奴隶主安抚奴隶们任劳任怨工作,终于在自己女人被睡,自己下一代继续被奴役压迫中揭竿而起,最终惨遭吊死且剖尸,但是失败的起义却不会阻拦历史发展的车轮。是的,有那么多勇敢的心的相似桥段,所以有那么多浓浓的英雄主义情结泛滥。识别一件事物的真实性,就是看他是否能站出自己阶级立场上,不只片面强调自己的正确性。白人奴役黑人不假,也没见黑人起义是只杀地主,妇女儿童也没放过。其实任何人,都跳脱不出自己的经历去认识世界,所以你所能代表的,不过就是和你经历相似的那群人的利益,代表全人类,就算了吧。领导人民,必须需要方法论,这时候,活学活用就是必不可少的,圣经是可是作为统治阶层的稳定器,那么真正掌握的人,同样可以灵活展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可能是身处太平盛世,温饱思淫欲的我们,每每看到其他人民受苦,聚众集会煽风点火搞事情,就觉得舒畅痛快;看到对打肉搏,就觉得过瘾;看到为主义献身,就觉得不枉此生,尤其喜欢赴死前敌对势力的各种咒骂鞭打。你会发现,最具力量的,永远不是支持,而是阻拦,因为有阻拦,才会有冲突,才想去挣破。

  其实,通过神的旨意领导人,还是有迹可循的,主要包括:和神对接,接受旨意,训练旨意,灵活应用主义包括:在现实环境中,发掘自己的阶级,发掘自己阶级所处地位,发现矛盾,激化矛盾,解决矛盾(若领袖死了,那作用就止步在激化矛盾处了,当然也叫舍生取义)

  《一个国家的诞生》影评(三):#电光幻影# 《一个国家的诞生》,历史篆刻过所有的痛苦,但历史等待光明的洗礼

  #电光幻影# 《一个国家的诞生》,历史篆刻过所有的痛苦,但历史等待光明的洗礼。

  以美国历史及黑人争取自由的历史为背景的影片,多数都不太让人看得舒服。大抵这类影片本身排出来也不是为了让人感到美好和舒服的。

  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选片之一。决定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并没有查阅太多相关资料,也并不是出于喜欢,只是整体兴趣时间安排也合理。真的把影片看下来了,加上时间背景的介绍与分析,几乎这是一个我非常不喜欢的类型的影片。

  其实故事情节本身来说,没什么硬伤。痛苦的时代之下,痛苦的人们。不能平等的世界里,残忍伤害,成为主线的都是让人感到压抑的,主创那种带着低压气温的恨感几乎蔓延了整部影片。很难找出什么让人觉得美好的地方,除了若隐若现的性,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是黝黑的,不让人呼吸的压抑。

  人的一生有时候所有的遇见都不是正面的,有时候就这么现实。也许一辈子不曾看见正义,也许一生得不到怜悯,也许一世不能感受幸福意义,也许一往情深就代表了万劫不复。不要质疑,有的人就是这么面对生命的,并且,别无选择

  并不喜欢这部影片的节奏。讲述了一个黑人少年,与主人家算是一生的纠葛。年少时也曾有过读书写字的机会,女主人曾经带给他希望,但是希望很快就破灭了,这种机会并不一定长久,并且稍纵即逝。因为懂得的多了,心就大了。成年后那个跟自己玩耍在一起的白人少年成了主人的威严,趾高气昂的对待着,虽然是最优厚的一切了,透着相对算是不错教养,可是依旧,黑白是有别的。到了后面受到的苦难多了,看见的冤屈多了,黑色皮肤的苦楚长在了主人公的心里。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孩子,自己和诸多黑人的命运,还要继续着这样的节奏,一天天的生活下去。他看见白人小孩在黑人小女孩脖子上的套的枷锁,牵着黑人小女孩玩耍的镜头挥之不去。他终于选择了怒目以对的反抗。但是杀害他年少玩伴,后来对他尚算客气的男主人,这点我也是不太能接受。如果想扮演好人,请扮演到底。杀戮是为了复仇,但是复仇去选择最弱的那一个,不是源于不自信,而是本身就应该拷问一下自己的灵魂。你善良过么,你的反抗是否为了保持善良呢。我是不信任的。

  影片看过整体感觉一般。事后查了很多资料,据说影片篡改了很多事实,主创导演也就是影片的主演,还有诸多负面信息,包括对白人女子的不轨行为等等。抛开这一切来讲,影片也没有太打动我。如果煽情是为了煽情,我也会不为所动的。

  普通的感受,但是对历史充满敬仰的,看看也可以释怀一下。

  作者:小佛搞特

  《一个国家的诞生》影评(四):Creativity or accuracy?

  ‘The Birth of a Nation’ Is an Epic Fail

  转一篇靠谱的影评。文章观点我很认同。进行创造的时候,作品的题材与结构不可能是绝对客观的,它一定是作者内心某种立场的表达。但内特选择这个历史故事去表达黑人的抗争的时候,手段并不高明——比如黑人女性一定是受害者,白人一定是施暴者,主人公一定遭遇了不公平的对待才揭竿而起。这种简单的处理,让所有的人物迎合了刻板印象,让电影变得非常的不写实、单向度、苍白。好的电影,一定是真实的,而真实的就是复杂的。所以我只爱绝命毒师啊。

  《一个国家的诞生》影评(五):艺术不是创作者承担责任的免死金牌

  真的奉劝有的电影公众号不要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说什么作品水准是一回事,人品另一回事,还要点脸吗?

  要是别的丑闻都还好说,这哥们强奸虐待人家,把受害者搞的抑郁最后自杀,还狡辩脱罪,没有一点悔意,最后还要用强奸这个点拍电影赚钱?到头来还是观众不客观就应该支持认可他的电影??

  既然自己是个公众号还是要有些社会公德心,真以为观众都是瓜的分不清是非吗?还举各种例子宣扬什么艺术家通常都是变态?拿来与梵高相提并论他真的配么?

  以为自己特立独行标新立异就能引导大众观点了呐,热点和话题不是这么蹭的,小心弄巧成拙

  《一个国家的诞生》影评(六):黑人版的赛德克·巴莱

  赛德克巴莱上映的时候,很多人说太野蛮血腥,公然宣扬暴力反抗,格杀勿论的种族复仇,这不是主流价值观。但是毕竟片子太精彩了,血亲复仇也非常大快人心,也就没有特别批评的声音。

  一个国家的诞生也是如此。基督教教人忍耐服从,宽容,但是黑人牧师的善良之心就这样一点点被侵蚀,他发现的唯一的解救之道就是暴力复仇。就像中国农民,他也不懂什么谈判,协议,反对皇帝只有一条路,起义。当时的美国南方也是如此,你没法和南方贵族去谈什么改善奴隶待遇,提高奴隶生活水平,唯一的讲道理的方式,就是暴力起义。

  当时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说,暴力毕竟不是好的,得有个好的名头。这也是赛德克巴莱和一个国家的诞生不同的地方,前者是为了回归野蛮的生活,而后者是为了人的尊严。导演(虽然有丑闻,但毕竟没有被判刑,所以舆论不应该如此罔顾法纪!)非常精彩地展现了黑奴牧师的内心转变,他经历的苦难和悲伤,而里面的白人也都漫画式的描写,有好的主人,但最终无法抵抗白人社会的压力,而让自己的黑奴受苦受难。

  黑人是美国社会的肉中刺。谈这个话题是没有问题的,年年都有几部电影讲黑奴的苦难史,为奴十二载,撞车,某某事件,等等,黑人白人之间的罅隙真的无法弥合。但是这个电影并不只是黑人的电影,每一个渴望自由,追求尊严的人都会有所感动

  这才是美国电影的伟大之处,普世的自由价值和人性尊严,电影做到了,就够了。

  《一个国家的诞生》影评(七):一个国家的诞生

  想说《一个国家的诞生》这部电影精彩好看不闷实在不易,3个小时的黑白默片,仅凭文字提示,稍一留神就会和情节脱链,一个小时看下来早已是睡意连连。它的历史意义远超于它的观赏性。电影中唯一让我觉得提神的便是由于无声的限制,演员夸张而滑稽的肢体动作表情、在战场上犹如在舞场上一般蹦蹦跳跳、打斗场面穿帮百出、演员瞪大眼睛时不知其是在哭还是笑。 不过这仅仅是站在今天的视角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这部电影在上个世纪初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是被称为“电影之父”的格里菲斯的得意之作,超越了“短电影”的传统,是美国电影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电影中的技术使用,例如“平行蒙太奇”、“闪回”、包括用来营造情节气氛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是格里菲斯对于电影的贡献,一直被人们模仿和称道。另外,影片中全部使用实景拍摄,尤其是战争场面,虽然粗劣但也还算宏大。

  《一个国家的诞生》影评(八):即使不谈私德,这部电影也远不够

  导演和编剧是强奸犯疑犯所以被IMDB和豆瓣齐刷一星的片。

  撇开创作者私德不说,片子本身很多也不够好。

  本来立题是真的很别致:对生而为人几个要素的顺位排列,是一个人对自我和世界认知的开始。宗教一直被统治阶层当作奴化人民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天国、极乐还是转世,虚无缥缈的偿慰究其根本是消解愤怒和反抗。

  前半部分牧师奈特是作为一个工具的工具,被使用的。这个过程中他所遭遇的最为骇人,而他内心的波动仅是饱含热泪,如何来说“爱得深沉”?

  善恶的相对性本来也值得玩味。相信黑人男孩“被神赐福”却依然只让他看《圣经》,并坦言“你对农场更有用”。还有一直以来相对于其他奴隶主的“善待”,甚至为其家人提供庇护。

  结果最后,你不砍恶人,却从软柿子捏起。你说他们killing people because they're black的时候自己做的不也是不加判断,because they're white么?

  这种复杂性没处理好,只让人觉得一股四处泄愤、不带脑子的气。更奇怪的是一些没头没尾没转折没接续的“神显”镜头。

  说信仰,却让人感觉“mean to be正义”的一方无甚信仰,拥有的仅仅是演讲技能而已。

  这种技能用于煽动简直太可怕。他压制住了“正义一方”其他人的心志,既不判断可行性,也不判断尺度和边际。文艺创作,情绪无法共感的,发现理智也无法认同。可不反作用了么。

  倒回来说。配乐很强大,几处画面冲击性很强。锤子敲牙真的会成为我心理阴影的。

  放在《勇敢的心》之后看,只觉得前者或许是个坎,自那之后,“自由”被诠释得太随便了些。马上还要去看同样背景的《乱世佳人》,奴隶主立场对比起来就更迷了。(没同时上《为奴十二载》算它运气好吧。)

  作为处女作有他被圣丹斯褒奖的道理吧。但远远不够。远远不够啊。

  《一个国家的诞生》影评(九):一分不谢,谈谈电影的价值

  影视作为一种大众的娱乐文化,如今已经发展到一种更高的层次上去了,尤其是电影,它已经承载了一个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一方面,电影也可以对公众的价值观作为导向,比如,古惑仔盛行的香港电影时代,有很多80后、90后小青年都学会了讲义气,称兄道弟;再如琼瑶或者韩剧对一代或者几代女性的影响,可谓是空前绝后。

  另一方面,公众的价值观对于电影的发展也有诱导作用。比如近几年来,内陆主流电影的有崛起的趋势,这和公众的价值观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国民的自黑风气不再那么厉害了,公众的存在感主要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而提高。公众的国家意识有所提高,这也导致了主流电影在未来几年内会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

  总之,公众价值取向和电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开始步入正题。

  关于这个电影,它至少是我所不能接受的电影,它与我的价值观相悖。导演是一个强奸嫌疑犯,被判无罪,受害少女抑郁自杀,这不算玩,因为无罪,他居然还可以站在艺术的高度上公然拍一部关于强奸的电影,全世界的人都看着,还要给他颁个奖,我不能忍受这种对生命的不尊重。

  首先,不能因为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都离我很远,我就能漠视这件事的存在,至少对于我来说,虚构的电影对于一件真实发生的悲剧永远是不值得一提的。即便法律判他无罪,即便他真心悔过,又能怎样?人都死了,何况活着的人还活在煎熬中。在我看来至少他一生都不能再越过这条红线,哪怕是碰一下都不行。

  黑人在问白人索要平等、自由的时候,这个黑人对那个无辜的未成年白人少女做了什么?间接夺取了她的生命,让她的家人活着无尽的黑暗中。在我看来,即使没有这一部电影,他至少也要活在道德的谴责当中。他以公众人物的身份出现在全世界面前,本质就是对道德的挑衅,即便是拍一部主流电影,也不可以,何况是一部涉嫌强奸、具有极其现实讽刺意义的所谓的主流电影。

  对于这方面,我想说,电影审查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不仅中国有严苛的审查制度,外国也有。如果一个所谓的好电影是揭露人性最阴暗的一面,只管无情的揭露,结局全是对这种阴暗的嘲讽,给观众的只是一生叹息,给不了思考的余地,只管甩出来一个凄惨的无解的题目,剩下的全是讽刺,那么这个电影有什么意义?容你思考三分钟,这样的所谓过不了审查的优秀电影有什么意义?到底有什么意义?有意义吗?

  电影真的需要审核,要想挖掘人性更深处的秘密,要想洞察人世间的一切真实与谎言,我劝大家去读书。你想要看到的东西不在那些过不了审核的电影里边,他们都在书里边。

  相信大多数人的态度才能代表大众的态度,才能代表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电影看不看,我们心里有数。

  《一个国家的诞生》影评(十):站在耶稣的身边让白人罚站

  作为一个黄种人欣赏黑人地为题材的电影还是相对来说比较舒服的,因为影片中的矛盾双方是黑人和白人,我们是旁观者,不属于其中。不过在观看本片的时候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怀着忐忑的心,稍带着对白人或黑人观众的感受的担忧。

  现代人早就没有了对种族的那般极端的仇恨,仅仅因为肤色而像对待异类一样虐待对方。所以对却是真实存在过的虐待黑人奴隶的残暴行为和罪恶心态对现代人来说有更强的刺激性。因为现代人已经不再把肤色不同的人当做其他物种,而是同类。换句话说,虐待同类的画面的残忍程度,哪怕是只展现一半,也够引起任何观众,包括白人观众咬牙切齿的了。我们同样对《米尔克》还有《平常的心》等片里描写的人类曾经对同性恋者的无理歧视,暴打、虐待,甚至杀害的情节有类似的痛恨感。

  当我看到一多半的时候,也就是影片里培养内特对白人的仇恨,一幕幕虐待黑人的情节层层相加的时候,我开始担心影片是否会过分燃起黑人对那段历史的过分投入感,进而把简单的观影情绪转变成了种族仇恨。因为不可否认,那段黑暗的历史已经存在了,而它所导致的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还有因此而带来的教育不均、文化发展不均等等,都已经存在了,黑人和白人虽然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但那段历史给接下来的数代人心里带来的由伤疤转化而成的刻板印象已经不能抹灭了。黑人和白人的关系的那种微妙的敏感还是有的,平时他们之间可能会把这类关系当作玩笑调侃,两类人在社交当中的相处也不会有什么明显的问题,但差别还是有的,问题还是有的。这么说吧,中国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在法律上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少数民族会有一定的优待,但有些玩笑可以跟同民族的人开,对少数民族说话要注意,恐怕会伤到少数民族,或者产生误会,或者产生冒犯。这种小心和误会的产生,恰恰就是民族或种族之间曾经有过的矛盾或问题导致的。

  所以回过头来看到本片的虐待黑人的情节设计和表达,肯定是有唤起愤怒的目的了,而且是黑人对白人的愤怒。这么说是因为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就是肤色不同,而这不平等地位的原因就是肤色,虐待的原因也是肤色,仇恨的原因还是肤色。冤有头债有主,人们在仇恨的时候总要找个发泄的对象,这个对象非常好认,就是白人。所以不同于对同性恋或女性的歧视,对黑人的歧视题材所引发的仇恨效应更快、更强。同性恋和女性并没有肤色那样显著的区分,各个人种都有同性恋者,都有女性,故重在观看这两类影片的时候,都能自豪的选择站在文明的一边,不管是黑人还是白人,大家都是反对歧视的文明好兄弟;而黑人题材就不同,一个白人就算他再怎么反对虐待,反对歧视,也没法和影片所表达的正义一方站成一队,就因为肤色,所以他们在观看这类电影时,心理上总是略微有一种被鄙视的感觉。

  痛苦和愤怒的培养,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释放愤怒的时刻就应该到来了。影片如此积蓄愤怒的力量,目的也一定是为了关键时刻的爆发,既然培养了明显的正方和反方,就应该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双方的立场,否则的话,影片是不会以这种方式描写黑人的那段历史的。这次,影片中的主人公牧师奈特是以上帝的名义展示主的同在,用一场轰轰烈烈的抗争来表达上帝儿女的存在。《血战钢锯岭》中的多斯,上帝唯独让他对武器、杀戮格外的注意,对上帝不喜悦杀人,流人血的教训特别深刻,这是上帝对他的拣选,让他走的路。在本片中,其他的努力早已习惯了自己的命运,看惯了同胞被虐待,被杀害,几代成千上万的人一同经历着这段黑历史,却没有一个像奈特这样的人的出现。奈特也一定是被上帝赋予了特殊的洞察力,上帝给了他一条特殊的道路,所以在别人眼里看似平常的事情,在奈特眼里却久久不能忘记,白人小女孩像牵着狗一样牵着黑人女孩,奴隶主轻松地敲掉奴隶的牙齿并往嘴里灌食物,用圣经上的话语告诫受苦受难的同胞们顺从残暴的奴隶主,每一件事都深深的扎根在奈特的心理,这些心里的痛就在奈特的心理积蓄着力量,并没有被丢弃,直到下定决心反抗。

  近几年来,黑人地位题材电影在唤起反抗情绪方面增强了许多,而且最终都是以泄愤的结局,痛快地告终,比如2011年的《相助》,2012年的《被解救的姜戈》,2013年的《为奴十二年》,以及2016年的《隐藏人物》,这些关于不同时代黑人卑微地位的电影,都是前期渲染黑人遭到的歧视和虐待,培养愤怒情绪,最后复仇泄愤。而电影《姜戈》更是如同《无耻混蛋》般的泄洪时的泄愤,姜戈和他的同伴就如同超人一般降落在受苦难的黑人身前,虐杀着狼哭鬼嚎的丑恶的白人,发泄程度尽在不言中。每当看到影片中那些无理虐待黑人或同性恋者的丑恶嘴脸,都想象着一个超大的力量替他们行道,狠狠的惩罚那些自以为是的人,让正义得到伸张,这在昆汀的《被解救的姜戈》和《无耻混蛋》里都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黑人电影当中虽然唤起了黑人的愤怒和激昂的情绪,但黑人们的成功却仰仗于关键的“白人天使”,在《相助》里是艾玛·斯通饰演的作家,在《被解救的姜戈》里是赏金猎人舒尔茨,在《为奴十二年》里有善良的农场主福特先生、木匠巴斯和萨拉托加的店主,以及主持公道的州长,在《隐藏人物》里,凯文·科斯特纳扮演的哈里森看重才华而非肤色,为凯瑟琳创造了很多机会和展示的平台。正是因为这些“白人天使”的相助,黑人主角们才能够施展大快人心的复仇,才能够理直气壮的羞辱那些白人的高傲自大,也许观众们最终只会记得成功的复仇,只会留下对黑人胜利的歌颂,没人会记得这些“白人天使”,但这些对黑人胜利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设计成白人,还是能够把白人的光辉形象留在观众的潜意识里。请注意,不要因此就说这是什么白人的阴谋诡计,这就是符合观众审美取向的设定,没有别的意思。在一种意识形态盛行的环境里要唱反调,必须要有一个属于统治阶级的反叛分子从内部提供帮助,才能成功,哪个革命不是这样呢,哪个革命不是从内部瓦解统治权威的呢?所以在黑人地位卑微的时代,黑人若想有表达的平台,就必须要有白人为他们提供,这是很正常的呀。

  而《一个国家的诞生》在白人天使这方面的使用,则又上升了一个台阶,就是基本没有使用“白人天使”,或者说起义的过程中没有白人的支持和参与,完全靠是黑人自己的力量。但本片还是有“白人天使”的,而且她也起了作用,就是教会奈特读圣经的白人女士特纳。他因此逐渐成为黑人传教士,这对他后来以上帝的名义发动起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本片将“白人天使”的作用压缩到如此地步,也说明观众的审美取向有所变化。

  可以忽略的是起义失败之后,奈特英勇就义那部分,就是单纯的关联了耶稣受难的情节,虽然对基督徒来说不可能把奈特比喻成耶稣,但明显有借耶稣之名歌颂这次起义的意味,因为到了影片最后,奈特的精神影响到了下一代,也正是这种影响,在黑人群体中星星点火,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改变了也创立了一个国家。

  影片总体来说没有脱离黑人地位影片一贯的渲染愤怒而后泄愤的组织方式,但是在唤起黑人愤怒方面做得更强烈一些,这会让白人观众感觉不舒服,特别是最后那段借耶稣受难的比喻,更是以牢牢站在耶稣的身边的方式,告状似的让白人小朋友无地自容地在一边罚了站。但好在最后一个镜头比喻了一个国家的诞生,让白人和黑人在感觉上大团结了,由对立的双方都变成了美国人,有了共同的属性。如果单从讲述这段真实历史故事的角度来看,本片做得相当成功了,无可厚非,非常好的片子,那么,别的就不用多说了,再说别的就不应该是影视的事儿了,那就是什么社会学上的事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