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天鹅》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黑天鹅》经典观后感集

2018-02-11 21:32: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天鹅》经典观后感集

  《黑天鹅》是一部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娜塔莉·波特曼 / 米拉·库尼斯 / 薇诺娜·瑞德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天鹅》观后感(一):《黑天鹅》致死而后生的完美主义

  《黑天鹅》从一开始就略带一种人格分裂的角色气息,整场戏也只能是拥有这些品质人才能达到其极致美。而女主角正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甘愿为梦想牺牲的白天鹅,从开篇的梦境带入到故事情节,刚开始的服装转换已经诠释了角色的内心世界,已经从内心深处将自我塑造成白天鹅的形象

  当然,越是这种从小就饱受压抑的角色,越会在内心深处保留有拯救或者说是与目前的自我完全相反的角色存在,黑与白,这两者恰巧就都存在了女主角身上。剧中的男老师一直希望看到隐藏在柔美外表下面的恐怖邪灵,他成功了也成全了她的梦想。但通过最后一场戏诠释出来的莫非就是“致死而后生”这种人生绝路上的奇迹

  用仰慕的眼光完整场戏,在最后的高潮部分让人彻夜难忘,作为一名CG从业者我不得不说我已经不再去讨论里面的技术有多么的精湛,角色的转换从一开始就做的天衣无缝,再到最后女主角长出那对翅膀,依然是无可比拟。但眼前出现的这一切已经不再是一个视觉效果篇,我已经深深的被其中的剧情所打动。前几个月的《不要回头》同样展示的的是女性角色在内心世界的独白,同样是生活中的自我认知阶段的视觉重现,但对于一个心理学上所得到的共识:

  0~2岁期间为信任与怀疑阶段、3~6岁期间为羞怯与自信阶段、7~12岁为奠定人一辈子学习能力的阶段、13~18岁就是去搞明白who am I的阶段,在最后这一阶段往往就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青春期、叛逆期。剧中主角在谈话中透露出她已经28了,从而看来她在自我认知阶段比起普通人来说,她是晚了许多。原因想必很多观众都已经看出来,一直处于某种家庭压力下而催生出来的精神分裂。对比下《不要回头》、《黑天鹅》角色都是内心的世界更加的丰富,一个是周围陈设的改变让人感到害怕,另一个则是自身的改变让人不寒而栗。而恰巧两种人物都有共同的特点,想永远的把自己禁锢在一个想象中的世界,《不要回头》中女主角一直幻想自己就是已逝姐妹的载体,并且活在一个自己设计出来的虚幻角色中;《黑天鹅》中女主角一直被外界母亲所压抑着,从最开始的睡前脱衣到摘取耳环,再到母亲为她开启音乐盒。那些动作中她有过反抗,但是都被驳回,这些反抗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是用指甲挠身上的皮疹,到后面来就转换为用木棍堵门、用门缝压母亲的手,而这些状态都非常适合“黑天鹅”这个角色的形象,她无论如何就是个天生的“黑天鹅”只是一直被压抑着。

  到最后的角色转换阶段,如果没有“白天鹅”的跌倒这出戏,也许在角色转换之中就会存在相当大的障碍。一切的角色转换都需要外因来带动,这个是心理学上面讲多重人格患者最为重要的导火索。“致死而后生”在此处到达了整个片子的最高潮处,两个原本不会同时存在的内心角色在此刻展现在观众眼前。(PS:在前面的床戏阶段也同时出现了两名角色,而大家可以发现,女主角刚开始发现的另一个自我都是以模糊甚至是一闪而过的形象呈现,然而床戏阶段的角色之说以会出以形象化的描写,完全是因为女主角需要这样一种与她产生共鸣,并且有性对力的角色。)厮杀的场面固然是角色的内心世界,但必须有一个人要认输,那么着时候谁出来也就是剧中需要的角色“黑天鹅”。一刀捅下去的时候宣告整个“黑天鹅”已经在故事中达到了最完美的呈现。

  要蜕变就必须有牺牲,无论你愿不愿相信成功者的背后都会有段不得不割舍的过去,这也是整个片子中最让我自叹不如的地方

  当角色再次转换的一刹那,可以说此刻是娜塔莉•波特曼之所以能拿到最佳女主角的关键之处,在面对死亡的恐慌中、在认知自我存在中角色的表情极度的到位,摄影师、剪辑、导演、这三者的共同努力下,将一个纠结于内心的灵魂共同释放的淋漓尽致,她不再恐慌、她不再畏惧、她不再有遗憾,因为她知道内心的“黑天鹅”同她一并诠释了这个角色,与所属芭蕾舞剧一样悲惨命运终究还是降临。

  为那些内心存在呼唤的灵魂表示致敬,为那些饱受内心煎熬的人们表示最由衷的祝福

  阿门……

  《黑天鹅》观后感(二):在白天鹅躯体里灌注邪恶

  我对于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了解不是很深,仅仅看过他导的《梦之安魂曲》,且被冠以禁片的名号,结果看完百思不得其解此禁何在。

  《黑天鹅》所讲述的故事梗概令人十分向往,想要迫不及待地观看,观影之后遗留下的是你持久无法自拔的一种赞叹,对于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黑天鹅》有媒体称其“像极了波兰斯基的《冷血惊魂》和《罗斯玛丽的婴儿》”,对于这样诡谲的电影真的是深深吸一口气想要吐出的时候都得三思。

  《黑天鹅》想要阐述的不仅仅是此演员对于荣耀舞台绚烂的贪慕,更甚的是对于人类现今各种心理无法满足后而产生的种种邪念欲望,纵使一个个在怨天忧人的同时享受着自己残虐他人的方式

  ina、Lily和Beth三者间在电影中呈现出的舞台竞争在无形暗影中形成一种颇具实感的、强有力的钝器,虽伤人不利,可十分实在。当Nina从电影开始由于母亲的施压加之自己给自己无形的压力,对于公司新舞台剧的神往可谓尽其所能、不择手段,当得知终于拿下主角后更是为追求完美而每天疯狂投入练习中。压力过大,频度过高,渐渐地Nina开始产生幻觉,此时此刻电影对于惊悚的诠释用人性、内心的各种现实警觉、恐惧而导演出之后发生的一幕幕情节十分紧凑的桥段,即便许多镜头类似《梦之安魂曲》中高速的剪接切换可能导致有些人含糊,但电影如此安排所能展现的是整部影片的剧情安排十分饱满,并无虚晃的过度,对于导演这样巧妙的设计看者仅被其折服。

  蜕变,天鹅的蜕变在抖翅欲飞后完好展现,白天鹅的寓意总是纯洁象征,当黑暗元素被融入,是失去理智的疯狂碰壁,还是选择理性的静静等候。内心的世界本就复杂,无论是弗洛伊德从精神的表层进入内心世界去剖析研究,还是苏格拉底从哲学角度诠释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而产生的诡谲思想,他们都无法得到一个完整的答案,即便研究仍在继续,善良和邪恶本就对立。Nina并不独具一格,仅仅是在这个荒诞的社会里被诸多因素困扰从而从原本的白天鹅进化为被灌注了邪恶的黑天鹅,至死不渝

  最后,只想补充几句,不愧是又一部力作。2007年环球与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失之交臂导致《黑天鹅》的3年搁浅迎来今天福克斯发行的又一次成功。

  《黑天鹅》观后感(三):黑白之美

  我相信当娜塔莉波特曼黑天鹅展翅,那魅惑,邪恶而又狷狂的眼神扫射舞台时,征服的绝不仅仅是台下的观众和曾经导师,而是每一个观影者。

  尼娜勤奋,专注,纯洁,善良,是白天鹅天然的象征。但是长期压抑黑色力量的尼娜,也不可避免的具有了白天鹅天然的弱点脆弱敏感单纯依靠白天鹅的力量,根本无法抵抗演出将近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伴随着导师和莉莉的一步步引导,勇敢原始,野性,极具反抗意识强大内心的黑天鹅诞生了。黑天鹅与白天鹅相反,她凶狠,用门死死的夹妈妈的手;她残忍,在意识到莉莉的威胁后,她猛然抓住莉莉的头撞向镜子,将破碎的镜片插入威胁者的胸膛。她浪荡,在尼娜同性意淫的镜头里,莉莉那淫邪的目光怕是要勾起每一个人的原始欲望。但如果就因此否定黑天鹅,那就太肤浅了。事实上,黑天鹅们的凶狠,残忍和浪荡,不仅是对别人,更是对自己。他们在折磨别人之前早已把自己折磨了千遍万遍,他们对自己内心和身体的了解,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人。因此,黑天鹅们百毒不侵,原始而又野性,浑身散发出浓郁的性诱惑,象征着动物(包含人类)对力量和强大的崇拜和臣服。

  但不要忘了,黑天鹅固然魅力,但最终奉献出完美演出的,仍然是黑白结合的力量。是白天鹅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以及自己与身俱来的牺牲精神。这也是导师没有选择莉莉,最终选择尼娜的原因,莉莉黑中无白,尼娜白中有黑。尤其最后那一句“I feel it”,早已超越黑白,只剩下无与伦比的感官体验和艺术愉悦

  《黑天鹅》观后感(四):Brave and Courage

  第一次看《黑天鹅》这部电影是在去年的六月份,从朋友那里搜刮来的资源。再次回顾这部影片,内心的震撼依然像最初那样强烈鲜明。这是一场对于完美的追逐,也是一种对于自己的挑战

  影片的主人公Nina是一个芭蕾舞演员,她善良单纯,是一个乖乖女。而与她同一舞团的Lily热情放纵,是她的竞争者。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其实Lily也许只是主人公Nina自己想象出来的,她需要这样一个“竞争者”来激励自己,使自己更加完美。Nina的胆小嗫懦是白天鹅的完美化身,但同时,她也渴望成为黑天鹅。白天鹅和黑天鹅只是人的两个方面罢了,一面柔弱单纯,一面肆意张扬。

  总是会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叫做“人们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每当我们面临选择,彷徨十字路口的时候,总会有这样两个声音在自己脑海里回荡,一个声音说:“你还在等什么,这不就是你想要的么”;另外一个声音却说:“看看你自己都做了什么,你这样做会伤害很多人”。就好比白天鹅和黑天鹅的竞争,当其中任意一个占上风的时候,自然的,人的选择也会跟着改变,这不关乎性格,不关乎阶层,只在于人心

  渴望一样东西的时候,就算是白天鹅,也会展露出骨血里黑天鹅的本质。很多人称这种渴望为“梦想”,称这一追求的过程为“奋斗”。每个人终其一生,总是在追逐中度过的。追逐更高的社会地位,追逐更多的金钱,有些人追逐了也得到了,就成为了大家眼中的成功者,有些人只是穷其一生于追逐中,也依旧乐此不疲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无法判定Nina是赢得了这场自己对自己的战争还是成为了这场战争的溃败者。但我还是深深的被她折服,至少她在这场追逐中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她反抗自己的妈妈,与Lily竞争,爬过一道又一道的藩篱,终于成为了Swan Queen,达到了她的完美。很多事情,需要的也许只是迈出第一步的勇气,当看到化妆间的镜子里Nina身上的黑色羽毛肆意生长壮大,我便知道,这已经是结局不是开始。从她踏入夜店,不,也许是更早,她的第一步早已经迈出去了。

  当我们还徘徊在考研、考公务员或者是工作的时候,我们是否只是埋头于思考中,却忘记了迈出那一步呢?我有一张朋友送的卡片,洁白干净的纸张,中间写着一句话“What if you not brave,who will take the courage for you?”翻译成中文就是“你若不勇敢,谁替你坚强”。以前我总是说要勇敢要坚强,可是其实我并不明白勇敢和坚强之间的关系。你要先有勇气去开始,然后才有坚强的可能。如果你还没有开始,那一切的坚持也只是空想。想到这些之后,我觉得,是时候给自己设定一个开始,不管是向白天鹅的蜕变还是向黑天鹅沦陷,终归,在这场追逐中我去尝试了,就算只是追逐,我也甘之如饴

  rave and courage,你若不勇敢,谁替你坚强!

  《黑天鹅》观后感(五):心中的黑天鹅

  不得不说DarrenAronofsky 成就了NataliePortman,美丽NataliePortman努力的扮演着黑白天鹅,就像Nnina一样,为了证明自己。

  白天鹅:善良,胆小,脆弱,敏感,压抑

  黑天鹅:犀利,性感,张扬,

  妈妈的羽翼下白天鹅小心翼翼的成长,为了妈妈的目标努力奋斗,没有隐私没有爱情没有朋友没有生活,只为了那一天站在舞台的中央,28年后,已经分不清那个目标是妈妈的还是自己的。然后心中的黑天鹅在自残中叛逆的长大了,醉酒嗑药性幻想,扔掉不能成长的毛绒玩具,撕掉母亲自怨自艾的自画像,不顾一切奔向黑暗的舞台中央。

  严格训练的白天鹅在矛盾感情中艰难进步,对性感的老师心生爱恋,却对苛刻的要求焦虑忐忑。然后心中的黑天鹅在自我释放中成长了,诱惑着让偶像不知所措的深吻,高傲的毫无退缩的32连转。

  同伴竞争下的白天鹅惶惶挣扎,Lily像自己期盼的黑天鹅性感的无所顾忌随时准备取代自己,Beth是曾经成功的白黑同体被自己取代枯萎凋谢。然后心中的黑天鹅取代白天鹅消灭敌人战胜恐惧站在舞台的中央接受膜拜。

  在人生、梦想的高空,血中完美绽放,戛然而止

  《黑天鹅》观后感(六):突破自己的捆绑,赢得完整的自我

  因为宝贝很早就推荐了,所以看的时候难免有一些心理预设。

  片子部分片段看着惊悚,因为导演直接将源于角色内心最深处的恐惧释放了出来;

  结尾我认为是个喜剧,因为nina最终突破了内心、性格以及家庭的重重枷锁,真正地释放了自己。

  人心就像一颗血钻,每一个闪亮的切片都来自 自己血肉的切割与打磨。有的人慢慢磨,最终大器晚成,而对于希求少年得志的人来说,痛苦会更加密集和强烈。

  主人公NINA来自单亲家庭,从小成长在母亲魔咒般的溺爱与期望之中,她很小就压抑了自己的部分天性,将自己装扮成典型的乖乖女,总以“I am fine”为口头禅。

  WAN QUEEN是NINA的梦想,为了追梦,她顶受来自各方强大的压力,而拦在前路上的敌人,正是自己。或者说,是另一半自己。

  我不同意将黑天鹅视为NINA内心中恶的化身。那部分是一直受到压抑而略带扭曲的自我的一部分。NINA从小是背负母亲梦想的苦练的乖乖女,成长环境逼迫她失去完整性,压抑地畸形。

  乖乖女的技巧作一个出色的伴舞足够了,但要成为SWAN QUEEN,除了技巧,更要有欲望,有血肉,有灵魂。开演前,NINA一直都在原来的“乖乖女”道路上苦苦追寻着这个境界,但很显然方向就错了,她遭受的心理和身体的折磨更大了。这种折磨是一种令人窒息的压力。

  种种幻觉、猜忌等等,都来自这种强大的心理压力。她想要突破,却不能。直到白天鹅部分以从王子手中摔下为结局宣告失败的时候,她依然没有从错误的道路上走出来。

  在化妆室,内心中被压抑的部分发起最强烈的一次反抗。要实现梦想的强烈冲动导致自我的两个部分发生激烈冲突,而最终乖乖女被更加本能的“黑天鹅”刺伤,“IT's My turn”的野性完全释放出来。舞台上,黑天鹅NINA获得了成功,因为这部分是她真正的本色出演,人性中被压抑的部分通过角色得到正名与展现。

  要重新回到白天鹅的角色,NINA发现受伤的是自己。她很惊讶,惶恐,但同时也明白了在自己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之前不是白天鹅制服了黑天鹅,而是真正的完整的自我制服了畸形、扭曲的自我。虽然受了伤,但自我的两个部分最终实现了和解。最终,白天鹅在最后一跃中,没有以前的拘谨与不自然,

  这一次,她真的“放松了自己”。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美妙的关于自我突破的故事。环境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扭曲真正的自我。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内心,这种扭曲几乎是无可避免的。一时的得失、亲友的期待、内心的偏激……这些压力都迫使我们暂时屈服,可是压力从来都在,而一直屈服的我们就离完整的、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了。

  可是,要知道,生命的华美只能来自一个完整而健康的灵魂,独立、坚强的自我。我们前进路上最大的敌人永远都是自己,放下自己,就是获得幸福人生的第一步。

  因为无论如何,一个完整的自己,都比残缺的自己,更加可爱。

  要小心,当自己与自己对抗起来,不是所有人都能像NINA那样幸运地获得最终的和解。

  《黑天鹅》观后感(七):黑天鹅

  娜塔莉波特曼演绎的妮娜生活在母亲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似乎没有朋友,也没有亲密的爱人,而在洋娃娃与母亲声声的sweetie heart中成长。丧失舞蹈生涯的母亲归因于孩子的诞生,既希望女儿继承自己的衣钵,又害怕女孩受到任何伤害。妮娜成立母亲所以的骄傲与信仰,墙面上挂满了妮娜的肖像,而这种巨大的母爱变成了一中无形的压力,使得妮娜变得脆弱、敏感、循规蹈矩。

  妮娜似乎继承了母亲的天赋,却也在孤立的生活环境中迷失了自己。当妮娜母亲扔掉蛋糕的时候,我们可以她是有强迫症的。而妮娜的强迫症更为严重。她追求完美,原先以一种迎合弥补的姿态,在唯唯诺诺中一步一摆。而后有了对自我实现的渴望,开始争取。

  当从循规蹈矩的白天鹅破茧而出充满邪恶力量的黑天鹅时,鲜花般的血液在洁白的舞裙上绽放。妮娜在炫目的闪光灯中说我看见了完美。

  完美,多么可怕的名词。因为它终将难以企及,而在追寻它的途中,产生了被取代的巨大恐惧。青春韶华,职业生涯,终究做一个郁郁寡欢的看似淑女还是男人严重的性感尤物,终究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还是在竞争汹涌的芸芸众生中没落无欢。看似光鲜的花环背后有多少难言之隐。当完美追寻到极致,善与恶必将在两个极端同时出现,强迫亦是如此,毁灭也随之而来。精神在矛盾而又孤独的个体上被摧残的体无完肤。

  于是想到了书里面的一种追求死亡的旅途。好像一个流浪者在沙漠中燃起篝火,他心里是渴望死去的,他亦知道自己走不出这个沙漠,但他还是要升起火焰,那无形的虚无的火光仿佛是一种抗争,对于明明想要去死的心的抗争。这种矛盾说是欲望也罢,因为身体总是贪婪的,而灵魂是脆弱的东西,容易被蚕食,又在蚕食中觉醒,痛苦不堪。

  觉得应该给娜塔莉波特曼打5星,片子由于刻画心里场景而出现了一些类似幻觉、恐怖、幻灭的画面,嫉妒之感深入人心,也打5星吧。

  《黑天鹅》观后感(八):Swan in the Black Mirrors

  在昨晚疯狂的梦里,一个女孩儿变成了天鹅,但她的王子却选错了爱人,她则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故事很简单,一个优秀勤勉的芭蕾舞演员Nina遇上了一次演出《天鹅湖》女主角的机会,作为一个性格温顺甜美乖巧的女孩子,她是白天鹅的绝佳人选,然而要同时出演性感又邪恶的黑天鹅,她却并不能像Lily一样跳得如此灵活放纵。“我只想要完美”Nina如是着了魔。她的生活开始滑向了黑天鹅的一边,另一个自己仿佛魅影一般开始干扰她的视线,不时出现的幻影让她的生活变得扭曲而混乱,像是要长出翅膀一样,她在走向一次危险的蜕变……

  这是一部很疼痛的电影。

  在美丽的表象下,黑暗的伤肆意滋长:被抓伤的肩胛,断掉的脚趾甲,车祸后裂开的大腿,被玻璃戳穿的胃部。一如许多文艺片一样,《Black Swan》用平静,绝望以及疯狂的变奏讲述着一只单纯天真的白天鹅如何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涅槃和殒灭的故事。在Nina的双眸里,有时能看到《La Pianiste》里钢琴女教师那种可恨又可怜的闷骚,有时又充满着对芭蕾纯粹的热爱,令人心碎神伤。可怜的是,最后的Nina,并不能像钢琴课里的Ada一样,在窒息的刹那看到那道指引她解脱的光,放不下一个舞者对于完美的执念,在她关于天鹅的梦里,她得到的究竟是救赎,还是毁灭?

  在高中时代,我们会对于语文课本里悲剧的主人公的命运进行极尽详细地分析,列举出各种各样造成她/他不幸的刽子手,譬如向鸭子一样伸着脑袋的人们,或者是摸着雪花膏的脸,或者是吃人的礼教和社会……在Nina的故事里,也许我们也能找到这样的引子。引子A是她的母亲,一个未能成功的芭蕾舞演员,用她沉重的爱捆绑住女儿的翅膀。在Nina粉红色的放满了娃娃的房间里,我们感受不到家的温暖,而是无时无刻不在的母亲对于女儿视如幼童的病态管束,她常常提醒女儿“我为了你放弃了我的事业,你不能步我的后尘。”她把女儿造成了一个除了芭蕾,不受尘世烟火熏染的SweetGirl,然而当她需要面对艺术残忍的一面时,这个粉红色的咒语就成了最大的障碍。引子B则是Beth,剧团里曾经的完美公主,因为年龄而不得不退出的她选择了用车祸壮烈地结束自己的事业,也给Nina留下了对于被取代的恐惧,这让Nina在面对引子C,她的竞争对手Lily时显得更加慌乱。而Nina对于引子D,导师兼总监Thomas的敬畏和爱慕以及他对她掺杂着暧昧的期待以及苛刻不满让她的压力和恐惧一直积累和攀升,直至峰顶。然而,正如Thomas说的那样:“The only person standing in your way is you.”Nina,或者是表意识里的“白”Nina,一直在害怕的其实是潜意识里那只美艳而邪恶的“黑”Nina,害怕被黑天鹅取代,又苦恼于自己做不到黑天鹅那样敢于释放自己的情感,在和自己较真的过程中她发了疯。舞者离不开镜子,她们需要通过镜子审视自己的动作,而当她发现镜子里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不能做到同步的时候,精神上的防线完全崩溃了,以至最终她和故事里的白天鹅一样的做出了一样的决定,以死亡来获得自由和解脱。

  对于人性和艺术的阐述每部相似题材的电影都各有其道,在这部戏里,导演Darren Aronofsky却似乎不准备让阳光照进舞台,他让两只天鹅住进了一个女孩孱弱纤薄的身体里,他让无数的镜子围绕着她,逼迫她审视自己的精神,审视自己黑暗的,被压抑不见天日的灵魂另一面,他还很坏心眼地让故事不可逆转地走向悲剧的结尾,却不给你一丝让阴郁心情宣泄的机会。这是一部看了以后不会流泪,不会笑,不会震撼,也不会因为恐怖镜头尖叫或者后怕的电影,但是那只天鹅留在墙上的影子,就这么强势地印在你的眼里,心里,留下难以忘怀的隐痛。天鹅在舞台上死去,是真的死去,而人们却因为看到完美演出而发出欢呼,讽刺的,悲伤的欢呼声在钢琴声中淡去,恍若诉说着,这就是芭蕾舞者的命运,用踩在针尖上的痛苦,绽放出颤人心弦的美,她安然从天鹅的山峰上坠落,如烟花委地,无声无形。

  《黑天鹅》观后感(九):完美与毁灭

  整部电影充满压抑与不安的氛围,一个努力而又自律的芭蕾舞演员,胆小又怯懦,渴望出人头地,尤其是看到曾经风光一时的Beth最终因年老色衰被迫退出舞蹈团后,Nina更是对自己的前途感到颇有压力,而其母亲又是一个控制狂,把她当小女孩般过分照顾,甚至在Nina自己的房间里连锁都没有,我想这大概是她怯懦性格的原因之一。终于机会来临,舞蹈团要选出一位天鹅女王,同时扮演黑天鹅和白天鹅两种角色,Nina是白天鹅的完美人选,却总是找不到黑天鹅放纵的感觉,但是导演却看到了Nina的潜力。Nina在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角色后,整日为黑天鹅练习,效果却不尽人意。一个偶然的机会,Nina跟随莉莉去了酒吧,开始尝试放纵的滋味,并从此走上了不归路。

  可能这种追求完美的人,骨子里就会有一种偏执。给自己太多压力,把自己逼得太紧反倒事倍功半。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没有人可以时时自律,一分一秒都不停歇,我们需要的是有松有紧的生活,适时放松会让你更加精力充沛。总之,Relax, take it easy.

  《黑天鹅》观后感(十):黑与白

  《Black Swan》纯洁的白天鹅与邪恶的黑天鹅的较量,其实是每个人自已和另一个深藏的自己的较量,如何平衡自己,如何更快乐的活着,这是电影给观众传达的问题。

  关于两个自己的人性题材其实不新鲜,这样的影片也不在少数,比如经典之作《Fight Club》(搏击会)、《两生花》、惊悚片《不要回头》,《黑天鹅》其实从挑战智商的角度不如《搏击会》,从柔美的角度不如《两生花》,从惊悚的程度不如《不要回头》,但《黑》出彩的就是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的精美演绎,以及导演对人性展示的深度挖掘和把握。妮娜由开始沈溺于芭蕾世界的懵懂少女,到开始叛逆释放另一个自己,期间对现在和未来的困惑、矛盾还有无尽的挣扎,到几乎分裂、疯狂到杀人杀己都不自觉的地步,直到最后她演完《天鹅湖》的纵身一跳,完美谢幕,从嘴里迸出“这就是完美”。似乎是在最后一刻她终于领悟,她知道这是她要的完美,甚至她战胜了那个自己,但也因此付出了莫大的艰辛和痛苦,比如肆无忌惮的放纵、对自己和妈妈的伤害。娜塔莉波特曼不愧为哈佛心理系的,把妮娜这个人演得出神入化,喜极而泣、伤心、恐惧、绝望、凶狠、邪恶、骄傲、自卑。。。。所有这些复杂的心境除了台词竟然都能从其眼睛、表情、肢体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据说她为了这个角色减重20磅,电影中很多镜头能看到她骨瘦如柴,学习芭蕾舞1年,付出了很大的决心和努力,所以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实至名归。除了荣誉,她还收获了爱情,至今也有了结晶,不得不让人对她说:That’s really perfect。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