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比姆黑耳朵》经典影评10篇
《白比姆黑耳朵》是一部由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执导,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 瓦莲京娜·弗拉基米罗娃 / Mikhail Dadyko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比姆黑耳朵》影评(一):透过电影,人类得以实现与狗对话的梦想。
《白比姆黑耳朵》
又名:White Bim Black Ear
导演:Stanislav Rostotsky
主演: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上映年份:1970年
语言:俄语
故事大纲
饱经沧桑的老战士伊万·伊文内奇为排解寂寞,领来一只小狗,起名比姆。白比姆像人类那样理解主人,对主人体察入微,给伊万带来莫大欣慰。后来,主人战时的伤口复发,被送往莫斯科治疗。白比姆被独自留在家中,天天为思念主人而忧愁。为寻找主人,白比姆在大街小巷里奔跑着,过程中,经历各种悲惨遭遇。就在白比姆即将与主人团聚之际,却被人诬陷为“疯狗”而被抓上囚车。伊万打听到白比姆的下落,前往营救时,白比姆已经死在囚车之中。
比姆和伊万,一狗和一人。忠犬寻主铺成《白比姆黑耳朵》的主干颇为温馨动人,但在其背后所宣扬善良、理智、正义与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更值一提。导演在处理涉及保护大自然和大地生态平衡的问题上,使人联想起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与活动,和现代人精神健康、道德水平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开放发展,世界似乎一步步前进,人的心灵变得越来越混浊,充满欺骗与怀疑。一部讲述人狗情谊为主干电影,描述的目光却不自觉地扩大为天人关系的庞大课题上,其手法之细腻,为后人留下这部永恒的作品。
人犬对话
●“比姆,是我,欧,你怎么能这样,谁干的,是谁干的?啧啧,你这个讨厌鬼,我们没雇人清理过,我弯腰都很难,你在哪里?来这。你在哪,来,来这。我们谈谈,看看你自己,你是为了信徒跟不信的人撕坏圣经。但我希望你不要再碰那些书。不只是书,听我说,比姆。不要再碰书了,也不要再碰其他的。你明白没?你真是羞耻,真羞耻。你对羽毛感兴趣,只是个枕头,不是松鸡。哦,你是来帮我的吗?继续干,好孩子,谢谢! ”
●“嘿,不,停下来。你对我的传记感兴趣?”
●“去找,比姆,你干嘛站着?去找呀!你今天干得漂亮,只是当鸟起飞的时候,你必须趴下。你太兴奋了,失去了自制力。你不能这样,你或许会击中的。我们会有一张血统证明书及奖章,除了你还有谁能得到呢?你会明白的,你有这令人吃惊的狗的气质。”
●“你看什么?没人是完美的。”
●“怎么了?哦,是只刺猬。比姆,刺猬是有用的动物,他是害虫的天敌。你吓不了他的。他很勇敢,甚至不怕蛇。我们走吧!”
●“专家们说,你看到万物是灰色的话,那样的人生就糟透了。但感到振奋的是,首先,他们或许是错的。第二,当你看到万物是灰色的时候,意思是你以自己的观点看待万物。”
●“对你有益,你从根本上说了实话,轻松点。我们继续生活,你是只好狗,所有人都喜欢你这样的狗,即使你没有血统证明及奖章。”
● “比姆你在哪里?过来,门开着呢。去把它关上。比姆,把我的拖鞋拿过来,快点。做得很好,现在,把另一只也拿过来。谢谢。坐到椅子上,我们有客人,比姆,向客人问好。比姆过来,那是什么态度?你不该这样对待客人。”
●“我感觉不舒服,比姆,我感觉糟透了。子弹壳在我的身体里翻搅,我很不舒服。比姆,冷静,他们是好人,是医生,别怕。我马上就会回来,等我,明白吗?等我。”
●“比姆,我带了麦片粥给你,给,吃吧!你如此想念你的主人,真不敢相信。去散步吧!比姆,去找些东西吃。我想你会喜欢草的,不然就在垃圾里挖点东西吃吧!去吧!去找吧!”
●“你从没离开过吗?那就糟糕了,你一定饿了。我们一起吃吧!吃吧!哦,你心情非常不好?怎么了?告诉我,给,吃吧!你个可怜的家伙,你在等主人?这里不是医院,这只是间急诊室,来吧!我带你出去,回家去吧!也许你的主人在家等你,对!好孩子,再见,不,我说的是事实,回家去吧!”
●“在等主人还是迷路了?吃点糖,很棒的。我们需要为你做什么吗?你在等谁?你的主人吗?”
●“不,比姆,他还没回来。不要悲伤,你的主人会回来的。这都是写你的,比姆,他非常爱你。不要担心,我会帮你找到主人的。”
《白比姆黑耳朵》影评(二):《白比姆黑耳朵》:忠犬寻主的风雨路
文/拾荒者
比姆的忠心让我最为感动,为了寻找远在莫斯科治病的主人,它风里来雨里去,用一颗小小的心见证着人世间的冷暖周遭。而比姆的悲惨命运让人深感惋惜之余,也毫不保留地抨击了关于社会上善恶不分、缺乏怜悯之心的人们,尤其是那位屡次想害死比姆的那位自称是“正直的”妇女。
人们对于一只狗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是整个社会态度(精神面貌)的一个微小表现。热心并且具备正确判断是非的人们始终是大多数的,但他们也时不时被一些社会上的小人的言行迷惑着。幸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比姆在寻找主人的经历中,还是多次受到热心人们的帮助才得以脱困。可怜的比姆,终日陷入对主人的相思,即使受伤,也从不停止寻找主人的踪迹。
有时候,人也会像比姆一样,面对一件事或一个爱的人,总不辞劳苦地去追寻。而我们在追寻的过程中,也历经了人世间形形色色的遭遇和对待,生命从探寻源头之外衍生出更为复杂的社会意义,那是关于生命与道德价值、精神风貌甚至是伦理的纷繁复杂的关系,是牵制性的,是舆论指向的,也是饱受批判的。
比姆的故事,对于任何人来说,单纯的同时又富含现实意义,但在人与狗的真挚友情的表达上来说,是相当令人感动的了。而且,电影里的野外取景也是充满了柔和的质感,流露出了丝丝伤感的缅怀,是安抚伤痛,也是回忆曾经的快乐。
《白比姆黑耳朵》影评(三):“狗情”动人
在寻找他走失的主人
不知道左小祖咒有没有看过这部,也许他真的很懂狗吧,我是不懂的,由于碟面印错的缘故,居然先看完了下集,更居然在当时毫无察觉,因此关于影片的观感仅仅是来自于下集。
影片告诉我们狗是很有感情的动物,尤其是对“有感情”的人而言,比“没感情”的人更值得信赖,所以狗比某种人更高级——与生物学无关。如果某个国家流浪狗的数量剧增,不是因为狗的繁殖能力,而是说明他们国家“有感情”的人太少,当然也可以用同我一样的借口——“不懂”。
最早知道这部影片来自于十年前买的一本可以当枕头用的《VCD典藏宝典》,那里头好象是将它归到什么“实验探索”类影片中,说是什么通过狗的目光来看人情世事,于是非常好奇,剧烈向往之。现在看来满不是那么回事,倒是想起朱里奥·密谭的《牛》挺符合书中的“实验探索”精神,而这部“狗”仍是一部以情动人的再正常不过的剧情片,所特殊的是以“狗情”动人,因为主角是一只名叫比姆的黑耳朵的狗。
比姆热切思念它因伤住院的主人,数度离家去寻找,却因少数居心叵测的恶狗人士的暴行而历尽艰险,另一厢又因不少心地善良的爱狗人士的善举而化险为夷。如此好莱坞式的剧情简介可能会误导一些准备掏腰包买碟的电影爱好者,实际情况是作者并未花多少心思去钻研剧情的复杂性,而是着力于发掘那份“狗情”,用以动人,动人到最后狗死在了关疯狗的检疫所的破车里……
又想到一部片,我们国家生产的《卡拉是条狗》,这片里说的可是人对狗的情,简称“人情”。为什么只要跟狗有关的电影总要谈谈情,人情狗情,孰重孰轻,孰分你我——掏钱吧。
单位值班的老头养了不少年狗,用以夜间放哨,有各品种的狗,也不知它们“狗情”指数几何,在“不懂”的人眼里,它们最大的爱好是屁颠屁颠地跑出门去谈恋爱,并于某个未知的时刻莫名消失。因为黑耳朵的白比姆的不幸遭遇,愿它们狗年吉祥。
http://www.blogcn.com/user18/mooro/blog/28134969.html
《白比姆黑耳朵》影评(四):比姆、导演与西湖
比姆是个另类,它就拿不到猎狗牌照。老记者是领养老金的受伤老兵,他不需要牌照,胸腔的弹片是他道德的通行证。比姆与老记者很好,所谓人狗情深。我觉得苏联人最不信妖仙鬼怪,所以这部电影没有曲笔戏说,如同聊斋人蛇之恋以至西湖的水都是眼泪珠子——虎跑泉水咸得够劲!杭州人天天喝。
我们接受它,主因在那段时间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苏联泊来品。我们对它有着油画一般质地的认识,它不像我们的水墨画那般缥缈空灵,避重就轻。——当然,最终我们还是反对苏货了!如同现在享用并空喊着反日货、美货、韩货,我们是一群教条天尊!。我们反自己的吗?我们似乎从来都没有勇气,除非别人挥刀砍来!
我不会让比姆死,因为老记者还活着!我会让他继续下去,痛苦或者痛苦着别人,那样会更现实主义,多好。
导演让比姆死了,愚蠢的事,中国影评们少了个风景宜人的“东湖”。
《白比姆黑耳朵》影评(五):施季里茨退休
2005-11-21 星期一(Monday) 晴
昨天继续看《春天17瞬间》,恰读到此——
二十三年前,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他最后一次见到萨申卡;当时他正动身先去上海;然后再前往巴黎执行捷尔仁斯基交给的一项与白俄侨民有关的任务。那是刮着大风,很可怕、很遥远的一天。就从那天起,萨申卡的音容笑貌就深深铭刻在他的心上,她成了他“自我”的一部分,和他融成了一体……
施季里茨又想起了在一个深秋季节他和儿子在克拉科夫偶然相遇的情景。他记起了有一次儿子是怎样化名“戈里尚奇科夫”到旅馆来找他,他们又是怎样开着收音机低声细语;以及他与儿子(由于命运的安排儿子选择了父亲的道路)分手时的痛楚心情。施季里茨知道他的儿子现在就在布拉格,知道儿子现在的任务是保护这座城市,不让敌人把它炸毁,就像当年他和维赫利少校保护了克拉科夫一样。他知道,儿子正在完成一项既复杂又艰难的任务,但同时他也明白,虽然从柏林到布拉格乘车只需六个小时,可是他却不能去和儿子见面,因为这样会使他的处境十分危险……
1942年在大卢基城郊,施季里茨的司机在敌人空袭时被炸死了。司机叫弗里茨·罗什克。一个性情温顺,总是面带笑容的小伙子。他为人很正直,施季里茨知道,他曾拒绝做盖世太保的情报员,尽管中央保安局第四处曾一再要求他提供有关施季里茨的报告,但是他却一份也没写过。
施季里茨伤愈后,驱车到卡尔斯霍尔斯传城郊罗什克的遗孀家里去了一趟。房间里没有生火,罗什克的妻子正躺在床上说胡话。罗什克的儿子亨利才一岁半,在地上爬来爬去,有气无力地哭着:孩子的喉咙哭哑了,再也不能喊叫了。施季里茨急忙请来医生。病人被送到医院,是哮吼性肺炎。施季里茨把孩子抱回家去。他的女管家,一个上了年纪的善良的老太婆,给孩子洗了个澡,饱饱地喂了一顿热牛奶,正准备把他安置在自己的房间。
“请在我的卧室给他铺好被褥,”施季里茨对她说,“让他和我在一起睡吧。”
“夜里孩子吵得可厉害啦。”
“或许这正是我的喜好,”施季里茨轻声回答说,“也许我很想听听娃娃在夜里是怎么哭的。”
但是她没敢和主人争辩。夜里两点左右她被吵醒了。主人卧室里的那个男孩扯着嗓子,没完没了地啼哭。老太婆穿上暖和的的长袍,匆忙梳了梳头就走下楼来。她看见卧室里还点着灯。施季里茨把裹着羊毛毯的孩子紧紧地抱在自己的怀里,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还低声地给孩子哼着歌曲。老太婆从来没见过施季里茨现在这样的面容,这面容变得真是让人难以辨认,起初老太婆甚至还怀疑:“这是他吗?”平时施季里茨的面部表情十分严厉而又显得年轻,现在却很苍老,但颇为温柔。
第二天早上女管家走到主人卧室门口,犹豫了半天是否敲门。平时施季里茨总是七点钟就坐下来吃早饭。他喜欢吃刚煎好的夹肉面包片,所以女管家六点半才为他准备,她还知道,施季里茨总是定时先喝一杯不加牛奶、不加糖的咖啡,然后在面包片上抹好果酱再吃,最后再喝一杯加牛奶的咖啡。女管家在施季里茨家里干了四年,四年里施季里茨一直按时进餐,从来没有晚过。但是现在已经八点,可卧室里仍是一片寂静。她打开一点门缝,只见在宽大的床上睡着施季里茨和孩子。小孩横躺在床上,两只小脚丫顶着施季里茨的脊背,施季里茨却勉强地紧靠着床边躺着。大概听到女管家开门的声音,他立刻睁开了眼睛,微微一笑,把手指贴到唇边,示意管家不要出声。甚至当他来到厨房想问问女管家要给孩子喂什么的时候,说话的声音还是轻轻的。
“我侄子对我说过,”女管家微笑着说,“只有俄国人才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床上…”
“是吗?”施季里茨惊奇地问道。“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他们有像猪一样的鄙风陋习…”
“那么说,您认为自己的主人是猪了?”施季里茨说着哈哈大笑了起来。
==========================
当适时为了教育约德尔同志,电脑里放满了柴老的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35,弓弦似乎就在心室上拉扯。而后鼓足勇气看《白比姆黑耳朵》。
他有过幸福的家庭,可是4年前儿子死在山上,妻子悲痛过度也随之撒手尘寰;他有过卫国战争的经历,他在战场上的伤痛郁结成文字,他靠写作打发退休生活;他养了条塞特种小猎犬,和它相依为命,它不幸是个病变的白化狗,他不幸顽强的活着;它有一对黑耳朵,他叫它比姆,告诉它列夫·托尔斯泰也有一条像它这样的好孩子;他带它去打猎,远远的树林子,春天时深深浅浅的蓊郁,秋天有美丽的斑斓,他们其乐融融,不介意打不到任何猎物;他放它独个儿散步,它自己撒欢,看街景,然后用爪子挠门,乖乖地回到他身边。
可是有一天,心瓣上的弹片又在折磨他,他被送到医院抢救,送到莫斯科做手术,它呜咽着,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他的身影。它沿着铁路飞奔,盼望得到他的爱抚;他对医生说他唯一的亲人就是比姆,拜托邻居拍来它的照片。它被好心人收养,被狠心人虐待,它想回到家,等待他做完手术轻轻地呼唤它:比姆卡,我们去打猎!他攥着一把老骨头回到家乡小镇,却只能在捉狗队的卡车车厢里,看它冰冷的小身体最后一眼。他对那些一路追寻来的关爱着它的孩子们说:它不在那里……
坐在碧绿的林子里,他看男孩跟小狗嬉戏,“比姆——”,他又产生了幻觉。
http://img.tianyablog.com/photo/2005/11/21/1088310_2402031.jpg
也许是冥冥中谁在眷顾,吉爷爷的《白比姆黑耳朵》两张碟,被D商做颠倒了。我先看到吉爷爷抽空的眼神,后看到他去领养狗狗,就像是看完正片看前传。这样也好,如果情绪积累下来,最后还不知要怎样难过。跟LIPATTI说,俄国人,即便在苏联时期,拍的电影也地道的悲哀到骨子里。
比姆是个异数,它有优秀的血统,却因为毛色不正拿不到认证资格,可它无疑是漂亮的,聪明的,善感的,人性化的,它的乖巧伶俐是它成为悲剧角色的重要砝码;老伊万是个常数,他像卫国战争幸存下来的大多数战士一样,即便饱尝孤独,却仍旧对生命充满感恩。他懂得阳光雨露都是自然造化至美的体现。他在狭长的空间内活着,对缄言的伙伴倾注全部爱心。他把一切都奉献给国家,却保留不住属于自己的一点。比姆伤痕累累吗?比比姆更伤痕累累的,就是主人伊万的内心。
《白比姆黑耳朵》影评(六):是什么让一只狗如此执着
人自诩自己比动物高档,因为我们有感情,我们会表达...
那么是什么让比姆如此的执着追寻着主人
爱,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字
因为爱,它的主人不放弃任何一个证明它是纯血统的机会
因为爱,它追寻一路只为找到它的主人
尽管,被毒打,被铁轨夹,被欺骗,它从不放弃
即使最后一刻,撞死在囚车里,它想的依旧是它的主人
是什么赋予一个动物求死的心,依旧是爱
我深深的被震撼住,我一直以为动物的想法很简单,他们的记忆很短暂,也许这一刻它爱你,下一刻它也许就会为了更好的食物抛弃你。这一刻,我明白自己错了,狠狠的错了。
动物不善于表达,他们不能言语,只会拙劣的对你摇摇尾巴,舔舔你的脸,但是他们的感情绝对是真挚的,没有任何欺骗的。
比起如今,我们这些自认高贵的人类,为了利益出卖朋友,为了金钱搞得家庭破碎,他们高贵的多,聪明的多。
人...真的应该反省,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诱惑多多,该如何保持最简单最纯真的心呢?
《白比姆黑耳朵》影评(七):纽带
和《与狼共舞》相比,它缺乏厚重的种族历史背景和宏大的场面;和《大白鲨》相比,它缺乏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知名的大牌导演。但就是这样一部没有煽情的铺垫,没有华丽的特效的,一部拍摄与1977年的
前苏联人与动物主题电影《白比姆黑耳朵》,在北京周五寒冷冬夜温暖了所有在墨盒子观影的人。
比姆是一只漂亮的白花黑耳哥顿塞特猎犬,可它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是基因优良的纯色种。比姆无疑是个异类,天生的白化体貌导致原来的主人为了区区小利动了淹死它的念头。
伊万是一位从苏联卫国战场上退役下来的上年纪士兵,依靠退休金和写作维生。心脏中的炮弹碎片和摆在屋中儿子妻子的黑白遗照无不体现出他崇高的道德水准和啮骨的孤独感。他的生命随时处于危险中,身边又没有一个人陪伴。
当伊万从原主人手中把比姆抢过来那一刻,他们的命运便紧紧相连了。
伊万抚养着比姆,他们从彼此身上得到了温暖和慰藉。比姆和伊万在一起的时候无疑是快乐的,那些日子里他们在如同浅黄色调油画般美丽的森林中嬉戏打猎,忘情的飞奔过湍急的小溪,开心的拿一只刺猬
调笑。在比姆的眼中,世界一定不是灰色的。否则它就不会那么专注一只橘黄色的蝴蝶。
当伊万因为炮弹碎片的缘故心脏绞痛,被送到莫斯科急救后,这一切都变了。比姆如同丢了魂儿一样不吃不喝,想尽一切办法调查主人的下落。
比姆忠诚,这种忠诚体现在夕阳下随着开往莫斯科火车奔跑的身影上。在它的思想中大概没有距离这个词,只有对主人深深的眷恋。伊万不能离开比姆,比姆也同样离不开伊万。只为了见到伊万比姆宁可冒
着被火车碾死的危险,执著的奔跑着。
比姆聪明。这种聪明不仅体现在开关屋门和与人握手致意上。天生敏锐的感觉使它轻易分辨出人类对它的善意和恶意。在寻找主人伊万的漫长过程中,比姆一共被反复抛弃又被寻回数次,但比姆无论身受何
种对待,心中一直都保留着对人类的爱——这种爱一如广袤寒冷的俄罗斯大地,博大深厚中带着一点点苍凉。
比姆也曾彷徨失落。当受伤后躺在寒冷的冰雪中舔抚伤口时,在捕狗的闷罐车中满怀怨恨和失望死去时,我想它也曾诅咒那些虐待它的人。那些能开口说话但灵魂远不如比姆高尚的家伙们——体面而肥蠢的毒
辣女人,昧着良心卖掉比姆的公车司机,爱好收集狗牌的道貌岸然者;
当然,好心人也是有的。慈祥的邻居老太太,美丽的姑娘娜塔莎,冒着被处罚的风险停下火车救了比姆一命的火车司机,两个可爱的小男子汉托利克和阿廖沙……还有许许多多喜爱比姆的人。正因为他们的
存在,比姆才有了活下去并找到伊万的动力。
终于,伊万费尽周折找到比姆时,一切都残酷的定格了。在看过闷罐车中情景后,伊万对两个孩子撒谎了。这个一贯用高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为了几卢布贿赂公交司机让比姆上车这点小事而内疚的人撒谎了。他的动机只是单纯的让孩子们保留着希望,只要希望在,人就不至于倒下。
随着伊万送别的三声枪响,比姆终于得到了久违的安详和宁静。其实比姆并不属于任何人,它是大自然的精灵。在自然中活着,也在那里死去。
《白比姆黑耳朵》影评(八):被冻住的忧伤缓缓融化
五星,六星,还是几颗星,想起当年的那套散文集,白天的星星,再多的星星对这样的电影也是不够的。
俄罗斯的忧伤被土地牢牢地咬在记忆里,但慢慢地松软了,一点点就像海浪一样,不过这个海浪大部分还是泥土,黑压压的泥土卷过来,哪怕沾着再多的白雪。
白桦林,金色的落叶,微风吹过老人,吹过比姆,原来都是梦里的幻想。
老人带着狗回到自己的屋子,都是书,都是回忆,都是孤独,都是相依为命的牵挂,老人看着长得不一样但还是很优秀的狗,喃喃自语,说得多了,狗向老人学会了忧郁,所以离不开了老人,忧郁是什么,不是刀,不是酒,只是看着你的眼神,那稠稠的时间裹着,忧郁就这么把你拖进不属于你的地方,那个地方叫做故乡。
有很多好人,有很多坏人,大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面对着没有主人的比姆,主人正在遥远的莫斯科取出小一快弹片,俄罗斯有冬天,俄罗斯也有春天,但春天的时候我们都很匆忙,我们只有在冬天的时候才会想起来还是活着,活在这个不知道何处是故乡的地方。
没有悲伤,没有崩溃,只有轻轻地一句:它不在这儿。然后是孤独的枪声,然后是春天来了,春天总是来了。
忘记吧,忘记这个世间曾经有过这样的人,这样的狗,至少忘记曾经有过这样的电影。
忘记吧。
《白比姆黑耳朵》影评(九):无家可归的狗都有过主人
-瞧!这么个丑家伙
-不是丑家伙,是小可怜儿
-它的主人呢?
-它没有主人,以前有。无家可归的狗都有过主人。这小狗曾经住在乡下的一所破旧的小屋里,从不给主人添麻烦,干活也卖力。后来他们搬家了,主人分到了一所漂亮的住房,于是狗被赶出来了
-你真的知道还是你编的?
-不是我编的,是生活编的
-它这样怎么活啊?我来养它吧!来!到这儿来!过来!过来!别跑儿,往哪儿跑,我总会抓住你的!你们走吧,我会抓住它的!
-它不会跟你走的
-它会的!
-现在它不相信人了
-我真羡慕你
-羡慕我?
-多美好的职业啊!能从心脏里取出弹片,解除人的痛苦
-你别这么说,有形的弹片越来越少了,可另一种无形的弹片继续在害人,医生对这个无能为力,这是属于你的职业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