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儿子的房间》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儿子的房间》经典影评10篇

2022-05-19 02:08: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儿子的房间》经典影评10篇

  《儿子的房间》是一部由南尼·莫莱蒂执导,南尼·莫莱蒂 / 劳拉·莫兰特 / 杰丝敏·特丽卡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子的房间》影评(一):完美细节

  anni Moretti自编自导自演。

  这部电影,情节已经完全不重要,完美细节+配乐对我来说就是一切。

  哭的最厉害的两段:

  父亲在游乐场,旋转中失重超重,一直努力睁大眼睛,看不出表情:我想他是不是觉得这样能够更贴近死亡的气息。背景音乐欢快又吵闹,却让人觉得悲伤。

  父亲赶到女儿比赛场地,默默地望着女儿。完全的眼神交流,复杂而悲伤的眼神令人动容。两位演员这里表现的实在是太到位了,特别是演女儿的Jasmine Trinca。我立刻飙泪。

  对于失去亲人的悲痛的表现,父亲是坚强压抑和自责,游乐场、工作、跑步、反复地听一小段音乐、种种倒转时间的假设、写一封永远没寄出的信;母亲总是低声哭泣;女儿很努力地想要保持常态,为母亲准备早点。但是终有爆发的时候:母亲伏在床上,绝望的哭喊;女儿在球场上因不公平裁判争执动手、在试衣间背过身痛哭;父亲自言自语,摔茶壶。

  很多细节让人忍不住落泪。

  《儿子的房间》影评(二):空白的房间

  有两部关于家庭聚散离合的电影曾把我牢牢按在椅子上,影片结束之前一步也不曾走开。一个是李安的《饮食男女》,一部就是拿了金棕榈的《儿子的房间》。欧洲电影特有的色彩丰富,低饱和度的冷静雅致的影调、舒缓的叙事风格,讲述了这样一个世事无常的故事。原本幸福美好的一家四口,因为儿子潜水事故意外身亡而失去了欢笑。生活是什么,生命因何存在,因何消亡?心理医生的父亲,自己也无法走出丧子的最大悲痛和深深自责。儿子的房间,那个原本充满欢笑的空间,如今空白寂静,正如充满爱的,饱满的心瞬间被掏空了四方的一块,无法直视,也无法绕过,只能任凭痛楚折磨,无法自拔。

  家庭行将分崩离析的当口,儿子曾经的一段隐秘恋爱浮现让一家人的悲痛、想念都找到了一个突破口。送女孩和男朋友到法国边境的路上,家人又同乘一部车,虽然没有了从前的欢声笑语,但总归解开了心中的郁结,新生,也如儿子的死亡一样平静,无声。

  导演细腻的手法延续始终,结尾处,一家三口走在海滩上,心头的阴霾散去,这就是生活,没有永恒的欢笑,也没有无法愈合的伤口,黑夜会过去,晨曦来临,浓雾会散去,雨会停下,这就是生活,最要紧的是爱,永远不会从心中消失。

  经典场面:19分钟全家人乘车回家,父亲五音不全地跟着收音机上唱着歌,不一会四口人都边笑着边合唱,从跟不上节奏,变得动听。家的和谐美好,不消一句台词。

  《儿子的房间》影评(三):情绪的洪流

  9/10

  很多年前,大约是上初中的时候,看金庸的笑傲江湖,全书结束后,金庸谈到写这本书的感想时说:写张翠山死时张三丰的丧子之痛写轻了,因为我那时还不懂。后来上大学以后,学校里时不时会发生学生跳楼自杀的惨剧,而我也很乐于在父母面前提起这些事情。每当此时,母亲总是会有一种在我看来过分的紧张感,并且说一些在我看来非常可笑的话,诸如“你可不能想不开啊”。其实很多痛苦,也许我们能够想象,但从没有类似经历的我们恐怕很难体会到那种切肤之痛。

  我一直笃信,反映生活中看似琐碎而又真实的一面的影片是最难拍好的。如何在平淡的生活和浓缩的艺术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剔除刻意的巧合与虚构,在平淡的细节中将情感升华,这部影片无疑是非常出色的。尤其是以无比细腻的笔触将一个父亲的情绪刻画的饱满而又微妙。真正优秀的影片拥有着一种强大的磁场,即使你不想让自己的情绪过深的陷进去却又难以自拔。影片的后1个小时我一直努力使自己不要过于入戏,可是眼泪不停的往下掉,因为太多的细节都让我难以释怀。从开始到结束,所有的人物与情节都在慢慢的发展,而我却觉得自己被一种情绪的洪流所包围,无法挣脱

  《儿子的房间》影评(四):《儿子的房间》——感知者的痛

  我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事,都是要去感知的,看电影也是如此,当你的感知与编写者的感知相撞到一起,刹那间,灵光乍现,灵魂便舞进了银幕,同人物一起喜怒哀乐。

  《儿子的房间》很能沉得住气,在它的前半期,为我们不厌其烦的铺垫,像是在孜孜不倦的絮叨,味同嚼蜡。儿子的调皮和犯错,父亲的工作使其总是需倾听一些精神病患者怨艾的琐事,女儿在大学有了男友,并幸福美满,母亲也有自己舒心的工作。然而就在下半截,噩耗降临这个家庭,真正的情感纽带总会在危机时显现,这个家庭陷入丧子的巨大悲痛,每个人都在哀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挽住那一刻。

  突然降临的打击,母亲撕心裂肺的痛苦,父亲在家庭成员面前强撑,却在工作中会随时掩面痛哭,以至于无法关怀自己的病人,姐姐也与男友分手,并一直为弟弟的意外离世悲伤忧郁。生活在此时陷入停顿,阴霾笼罩着这个家庭,笼罩着每个人的心。

  后来,电影告诉我们,伴随着对儿子的怀念,无法释怀的母亲抱着那个女孩子大哭——儿子出事前爱过的姑娘——家里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这么一个人来寄托并融解他们的哀思,我知道,可怜的母亲在床上埋头痛哭,却抓不住儿子逝去的身影,所以紧握床单——总需要有那么个东西来寄托——而不是令精神漂浮。一家人载着儿子喜欢过的姑娘和他的朋友,穿越意大利的美丽国土,只是在一旁看着姑娘与朋友吃饭聊天便觉得安心。

  结尾,一家三口将儿子曾经的女友送上离开的大巴,他们在夕阳下的浅滩上踱着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事,镜头摇摇晃晃,慢慢远离他们,就像一步一步离他们远去的儿子,我们知道,今天的阴霾已经过去,伴随着留藏心底的爱人,明天的生活还要继续。

  诚然,有时候我们很需要这一类的影片,不是当作安慰剂,也不是心灵鸡汤,只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忙碌的生活让我们无法感知到它的美,而它们却能将记忆倒流,为我们重现一幕幕被潜藏入深的画面,它们是那么的迷人。

  《儿子的房间》就是这样一部影片,没有尖锐的冲突,没有曲折的剧情,它写实生活,为我们最大程度的还原生活,影片优雅婉转的音乐为之添色,喜、怒、哀、乐,每一寸情绪都在画面底下,没有伪作,并充满了力度。

  平和的傍晚,突然瓢泼大雨,然后一切又风归浪静,这时的大地更加清洁,空气更加新鲜,安稳不定的内心,终于还是沉静下来,有的人在责难,有的人在神游。

  结果,一切就像做了个梦,噩梦也好,好梦也罢,总之,好的会过去 ,不好的也会过去,唯一不变的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多难少难或是一帆风顺,这些又有何意义呢?不管今天如何,明天的生活还是要继续,太阳还会照常升起

  《儿子的房间》影评(五):脆弱

  1 病人群像

  【抑郁1】

  得肺癌那个 你想知道我现在什么感觉吗

  想 (出于医生的刻意) 你现在什么感觉

  害怕

  以前我那么想死 现在我知道我会死了 就不想死了

  啧 和我估计的一样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 人天生就有这类先见之明 不知道其他动物会不会

  我不能再继续治疗他了

  出事之后 这个抑郁症患者成了医生陷入抑郁的病因 继而双方互换角色 双向治疗里沉默不停出现打断刻意的不尴尬

  最终 身体的生死病痛取代了灵魂的索问 貌似谁也没有治好谁

  于是 一度尝试逃避的医生退无可退只得坦诚面对自己 辞去工作 也许再不回到这个咨询室的这个位置了

  【强迫症】

  我等你回来 我可以从头再来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我总是可以从头再来 为了无瑕 瑕疵是多么膈应人 要么全有 要么全无 都没关系 我有耐心 我还可以从头再来

  但我还是会为此感到痛苦 所以当初走进这间咨询室

  【抑郁2】

  你太糟糕了我受不了你了我讨厌你我恨你我⋯⋯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并非坚不可摧 波澜不惊是职业道德是装出来的 负面情绪像厚实的高墙倾倒下来 突然 病人好了 微笑对医生表达感激 下周同一时间我们不见不散再来推倒这堵墙吧呵呵

  呵呵

  丧逼不得不通过把别人也搞得很丧来苟延残喘 并非故意 而是失控 这就很丧

  【性瘾】

  我可是一个温柔的人 可这偌大的一个我 生命力却抵不过胯下三寸的一滩浓精 这野马 恶魔 一旦他醒来 我便沦为奴隶 在这漫长一生的内部斗争史中 我的失败鲜有例外

  大家都被力比多驱动着 抬头望明月 低头六便士 为何我的力比多这么多 掀起狂怒与战争

  我并不相信自己 你说过让我相信你 等我真的这么做了 你却要跑路 你竟然要跑路 那我怎么办

  这些人都很难过 不难过就不会来这间咨询室 都一样 自我意识像脱缰野马 常常失控 常常完蛋

  2 家人完成我的生命

  一开始我是寻觅的姿态 直到将一个人纳入生命 也许一开始就奇迹般地自洽 也许出现排异反应的阵痛苦楚但终于坚持熬过 爱带我们回家 爱带我们去更远的地方 我变成了作为整体之部分存在的生命 却从未这般感到生命的完满

  突然 家人离去 中年丧子情节与一般的老人驾鹤在这里的差别仅仅在于“突然” 从此我的生命将永远残缺

  医生去了游乐园 搭乘跳楼机 急速抽离与充溢的空气 它压缩我的心肌 这让我产生错觉 误解这种痛感的真正所在

  姐姐伏在试衣间门上抽泣 生命残缺的痛苦像空气一样弥漫 毫无逻辑 随时随地

  妈妈搂住空荡荡的袖子 这哪里是一柜子衣服啊 是满世界奔跑的你 你的味道扑面而来 生命残缺的那一角刺眼闪光

  你确定要辞掉工作 好的 那我呢 竟是相对无言 分居是人为地打乱原本的家庭秩序 为了缺失的那一角不那么刺眼闪光 姐姐为什么要和那个抽大麻的长发男(坏品味如我)分手 因为知道了永失吾爱有多可怕干脆提前就拒绝亲密关系

  3.对岸的姑娘

  这个姑娘的非凡意义在于 她和儿子之间联系的纽带同样是爱 人间的爱 如此 便可置换 颤颤巍巍地惊喜于发现这条新线索 顺藤摸瓜 那一头是我们未曾可知的儿子 用这新的信息 增进内心重建工作即记忆塑像的完成度

  最后是逃跑 逃跑总是重建自我的无赖妙招 一条崭新的地平线 赐我一轮崭新的太阳

  这个电影讲了什么呢 在我看来 中心思想是人的脆弱(家庭什么的并不是很重要 只是“举个栗子”) 中心的旁边站着心理医生 他的左手牵引一个个病人 散漫的群像 回头 右手 特写 具体解构一次脆弱的发生 直到结局 脆弱也无处也去 被封死在国边境线旁 我到过那样一个地方 一个人是溃败的千军万马 面对前方的关卡 左边有蓝蓝的黄河 没有选择只能往回走 没走几步就看到一具被车碾扁的猫的尸体

  《儿子的房间》影评(六):儿子的房间

  还记得高二那个柳絮飞扬的午后,你捧着小说问我,生命不能承受的为什么是“轻”而不是“重”呢?我含含糊糊的试图解释:“因为把生命看得重的是我们自己,其实她是很轻飘的东西,比如那些交通意外,人说没就没了,不管别人对他的爱有多深多重,就那么没了,轻的像一阵风。” 你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其实我也一样。 那时生活单纯的几乎等于还没有开始,我们习惯从电影,小说里寻找答案。就是从电影里看到,死亡可以战胜时间,拯救英雄暮年,美人垂老的失落。可以把生命定格在最美的瞬间。 “我要像樱花一样,死在生命最绚烂的一刻。” “告别青春,否则死于含苞待放的时候。” “她死了,她永远17岁。当我们老去,苟延残喘的活着,她永远年轻,美丽。” 这样的独白让我一度心跳过速。对死的意象产生了一种说不清的迷恋。 时间到了大一,一次夜谈会上,不知怎么说到了死,大家调侃着计划各自理想的死法,有人说大笑而亡,有人说吃完全世界的美食倒地撑死。就在几个人胡说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一直沉默的阿乐忽然一字一句的说:你们现在能这样谈论死是因为你们认为死离你们很遥远。(我清楚的记的每一个字)。说完阿乐放声大哭。接下来的寂静我永远难忘。 后来我们得知阿乐的父亲是修理电器时不慎触电亡故的,就在阿乐高考前不久。 大二,我经历了长大后第一次亲人的离去。 然后是第二次。 死亡在我的生活中显现了它的力量。 许多想法变了。生活不同与电影,电影中的死亡经常是为了烘托别的事物:残酷的青春,永恒的爱情,男人的友谊,野蛮的政治,命运的无常,如此种种。借助死亡的升华,这些主题得以圆满的诠释,让你激动感伤热血沸腾唏嘘不止念念不忘。然而,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的死亡。 就像电影儿子的房间里描述的。普通的死亡,不是要证明青春的残酷,或是为爱情牺牲。就是死了,潜水事故。除了终止一个生命,让家人陷入无尽悲哀,没有别的意义。 这个片子甚至谈不上一个故事。只是平静的描述了一个家庭经历小儿子的意外死亡的前后生活,他们所陷入和走出的悲哀。 看影片的前半部时有些疑惑,导演为何不厌其烦的表现父亲为病人做咨询的情节,后来明白,一是突出心理医生的身份,因为按照一般的逻辑,心理医生应该比普通人容易面对死亡,调节自己、引导妻子女儿走出悲伤。事实上,他反而是最固执的一个,事后到潜水用品柜台询问设备的使用方法;不停假设自己如果没有出诊而是陪着儿子会怎样;小孩子一样天真的期待时光倒流...... 二是与儿子死后的对比。以前飞快记录的钢笔现在静静的握在手里成了道具,以前仔细倾听又置身事外的职业表情现在变得游离茫然而感伤,有一次因为病人提到孩子,父亲更是禁不住失声痛哭。 正如挪威森林里所写:“当你真的面对死亡,无论谙熟怎样的真理,也无以解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 死亡绝对不像我从前所想的那样简单——类似终曲的仪式,辉煌,凄美。字幕升起的时候,生活还要继续。对于生者,这仅仅是痛苦的开始。也别指望拥有回忆能缓解悲伤,彼时的追忆只会突显此时的空白。 福克纳在他的小说里写,男人女人互相深爱,女人死了,有人给监狱里的男人送来毒药,男人思索了很久,没有吃,他想,她已经死了,一半的记忆也没有了,如果我也死,所有记忆都将不复存在,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 小说在这里结束。我们为此感动,因为男人选择了在回忆里悲伤的活着,那绵长隐忍的悲伤之重会像雨水渗入土地一样渗入他的生活,每一分,每一秒;浸透他的身体,血液和骨髓。隐隐作痛,直到永远。 人啊,你当自救。罗曼罗兰这样说。 如果不愿悲伤的活着,自救的方法不是忘却。是敞开的心灵与给予爱的能力。 儿子死前不久邂逅的女孩子,一个失去可能的未知女友,寄来一封情书,给哀痛的父母心里掀起波澜。父亲想给女孩回信又不知如何下笔,母亲忍不住打电话说明一切。 当女孩子突然造访,她带来了儿子寄给她的照片,还有新的男友。父亲和母亲心中酸涩但仍然充满爱意的接待了她。女孩子计划搭顺风车去法国旅行,一家人于是开车送他们到边境,是深夜,半天没有车经过,父亲决定再送他们一程。就这样,睡梦中的孩子们一直被送到法国。清晨的时候,他们微笑道别。 边境,自己的女儿醒来后大叫,我被你们带到了什么鬼地方?我今天还有篮球训练!父亲用法语说了句早安,一家人都笑了。在异国的海滨,儿子死后,他们第一次露出笑容。生活在明朗的清晨中继续,海鸥在不远处飞翔。 “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我试图总结这部影片带给我的东西:死亡对生者的影响如此之大,生命之轻、悲伤之重,无法承受,又必须承受。敞开心灵无私的施与爱,也许是挣脱悲哀的唯一方法。然而,那句话还没完:“......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的软弱无力。” ...... 这是一部简单的电影。而且成功的把简单转化成力量。 印象极深的是片中叙述亲人与遗体告别时整个钉棺木的过程,详尽的展示了第一层棺盖电焊,第二层敲入钉子的每一个动作,细节。最可以煽情的地方却没有鲜花,没有音乐。只有冰冷的敲击和哀痛的哭泣。从此生死隔绝两茫茫。生活就是这样。 接近尾声时,父亲到唱片店寻找儿子喜欢的CD,一只忧伤纯美的英文歌响起,结尾处海鸥飞翔时歌声重现。虽然算是明亮的结尾,那音乐却让你感觉,关于死者的悲伤在空气里潜伏着,永不会逝去。 过了一个黑夜,电影里的画面和音乐仍在我的脑海里闪现。我忽然想起了那个遥远的午后,你的问题。于是想要写点什么。 还好此时窗外的阳光如此耀眼,一些沉重的字眼被晃到了视线之外,就好像离我们的生活还很遥远......

  《儿子的房间》影评(七):关于失去亲人的思考

  先说个引子。从小时候我就思考,有些职业从事人员和其他人有多少不一样呢?比如教师是否也有不会的问题,警察是否也有害怕的事情,医生是否也会生病。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儿子的房间》讲的就是个拥有特殊职业家庭的故事。四口之家的父亲Giovanni是个心理医生,儿子热爱潜水,女儿酷爱篮球,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然而有一天,突然传来消息,儿子Andrea在潜水时溺水身亡。每天面对各类有各类心理问题的心理医生也无法面对自己的无限悲痛,再也无法继续工作;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女儿在篮球比赛中和裁判争执。一家人面对空空的房间,无法面对深深被刺痛的心。就在这时,一封来自儿子秘密女友的信来到了一家人面前。已经有了新男友的女孩儿来到了这个悲痛的家庭中,成为这个家庭的希望。

  《儿子的房间》,或者原文《La Stanza del figlio 》,是2001年戛呐电影节金棕榈获得者,正如许多其他的金棕榈影片一样(尤其是欧洲电影),这部电影具有强烈的写实特色,没有什么技术上的高明之处,甚至在故事上也毫不作故弄玄虚之态,几乎是直线的叙述剧情。意大利电影的典型之作。

  影片不厌其烦的介绍一家人在事件发生之前的琐碎小事。父亲有个病人总是无法面对自己的悲痛情绪,而这位心理医生聆听病人的故事,做出理性的分析。然而在儿子出事以后,父亲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倾听病人,终于在一次出诊时控制不住放声大哭,无法继续工作。母亲也终日与眼泪为伴,任何和儿子有关的小事都会引起不住的泪水。女儿再也听不到弟弟给自己的喝彩声,终于在篮球比赛中失去理智与裁判冲突。

  父亲不断回忆儿子事故当天自己的情况,假想如果自己陪儿子就不会发生悲剧。甚至去卖潜水道具的商店询问潜水用具的使用,不明白自己为什么突然失去最亲爱的亲人。

  这时,一个大家都不认识的儿子的秘密女友的来信来到了一家人的生活。母亲坚持要给女孩儿打电话。还不知道前男友死亡消息的女孩儿最初拒绝了一家人的邀请,然而后来还是带了自己的新男友来到这个破碎的家庭,带来了久违的希望。女孩儿虽然不能挽救儿子的死亡,然而却是儿子生活的一个象征。影片这里处理的并不煽情,大家因为女孩儿的到来再一次聚在了一起,以儿子的名义。

  《儿子的房间》说的是家人在面对家庭成员突然离开人世的时候,如何面对。爸爸,妈妈,女儿各自方式不同,但是都很痛苦。电影的处理冷静的甚至过分,扮演父亲角色的也是本片的导演Nanni Moretti用自己的理解诠释了失去至亲的一家人的变化。

  影片中作为心理医生的父亲有个病人一直想自杀,终于有一天对自己的心理医生说不再自杀了,可是医生自己已经沉浸在失去儿子的悲痛中无法自拔。这是人类永恒的思考,关于生和死的思考,尤其是失去亲人,乃至至亲之人之后,如何面对生活,人生阅历如此浅的我并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但我希望面对这样问题的人都能想想生活中的其他方面,珍惜自己脆弱的生命。

  谨以此文献给四川汶川地震中失去亲人的灾民们。

  《儿子的房间》影评(八):逝者已去,生者犹存

  今天看完了意大利影片《儿子的房间》,颇有感触。故事非常简单,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家庭经历失去亲人痛苦后逐渐从一开始的剧烈悲怆到之后逐步释怀的过程。

  整部电影时间不长,只有短短90多分钟,而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影片的真实。众所周知,失去亲人后人的心理所受到的创伤是最为沉重的,电影在这一点上做的非常好,它把父亲失去儿子后的自责、母亲痛失爱子后的悲伤、姐姐失去弟弟后内心的烦躁不安通过语言和行为非常细致又直接地刻画了出来。无奈生活仍要继续,如何去面对创伤成为了三人各自都要面对的难题。我们看到做为心理医生的父亲想要通过游乐场刺激的娱乐设施释放治疗自己,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女儿则在球场上与对方斗殴,在商场更衣室里哭泣。可是,这些消极的行为并没有能减轻各自内心的痛苦,原本和睦的家庭也因此出现了裂痕。直到儿子生前女友寄来的一封信拯救了这个家庭。首先振作起来的是母亲,在丈夫始终没有勇气回信告诉儿子女友发生的事后,母亲勇敢地打了电话给她并请求见面。终于在一天晚上,女孩来到了他们家中。父亲通过女孩带来的儿子生前自拍的照片露出了笑容,钩起了思念。在得知女孩将与她同行的一个男孩前去法国后,主动驱车带着妻子、女儿和他们到了法国边界。在与他们告别后一家人踩着海边的沙滩释放着对于儿子的思念,治疗着各自的伤痛。

  虽然是部悲情剧,但影片并没有采用过分煽情的手段来达到赚取观众眼泪的目的,而是通过略带伤感的音乐、特定的声音和人物间简单的对话向我们讲述了整个故事,电影在平淡中开始,亦在平淡中结束。

  回头来看,正如电影中父亲摔碎家中修补过的东西那一段所要表达的内容:人无法像物品一样损坏后还能修复得完美无缺,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逝者已去,生者犹存,心灵的伤痛也许只有用时间才可以去逐步医治。

  《儿子的房间》影评(九):最好的电影和电影音乐之一!戛纳金棕榈(2001)

  曾经的大学放映室里最大的惊喜和最深的感动——来自于生活中最平常和最真切的感动!如果你相信最真实的美好来自生活中的细腻,千万不要错过!

  [转][编辑]评论:

  “我最爱结尾,电影没有故作姿态和刻意拔高,依旧用一个平实、淡然的松散构图作为结束…………

  地中海的潮水轻荡,阳光温柔地泻在他们身上,倾听他们的心事,晾晒他们的忧伤。空白永不会消失,裂痕永远会在,但爱总会执著而温存地从心底泛起;不会有持久的欢乐,也不会有不变的痛苦,创痛被潮水轻轻抹去,沉淀下来的泪与笑都让人深深地怀恋和感动。就是这样的电影,质朴,宁静;就是这样的生活,执拗的伤痛和浅淡的欢乐,让人流连,驻足,并全情地投入。

  《儿子的房间》在技术方面没有特别之处,色彩饱满,光线柔和,基本上是线性叙事,很容易理解,前半部分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画面和细节,徐徐展开了一卷和睦温暖的家庭生活画卷,一家四口夫妻情笃,子女可爱,没有代沟隔膜,生活稳定舒适,似乎有地中海那让人幸福的熏风和阳光从屏幕上溢出来,覆盖在我的身上。”

  VeryCD:

  IMDB:

  片尾的音乐《down this river》也很有味道,不过至今没能得以收藏,知道的朋友也请回应。

  《儿子的房间》影评(十):一个人死了,坐在他的房间里,周围就会有无数小小的他。

  如果可以的话,可不可以不接那个假日里突然来袭的电话?

  可不可以放弃对那个该死的窝囊废的治疗,而是继而陪他跑步?

  可不可以禁止他潜水?

  可不可以再多一些时间在一起?

  可不可以再多说一句话?

  可不可以再看他多笑一下?

  可不可以让时间就静止在他出门的那一刻?

  巨大的伤痛总是比我们预期来得更加突然。

  电影的主演,丧子的父亲即是导演本人,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每天听尽他人的疾苦:面无表情的,歇斯底里的,欲罢不能的,无休止。他听得进,是因为他的生活完满:那种他开着车子,美丽的妻子坐在手边,一双健康的儿女在后座会和着他哼的旋律一起唱和笑。儿子是小小的自己,是他的另一个梦,一个美好的即将实现的美梦,未来拥有任何可能的幸福。只是死亡亦是其中一种可能。他后来再不能做医生,面对间接导致自己儿子死去的病人他害怕倾斜。他不断地重复着如果可以的话。他背上了沉重的自责的枷锁。

  儿子的音乐他的画他的字他的气息,一切都好像他还在这儿,枕头上还有他的头发他的气味,衣柜里甚至还有他的皮屑,毛巾上还有他的汗。书还好好的放在这儿,等着他来翻。可他再也不回来了。

  一个人死了,坐在他的房间里,周围就会有无数小小的他。

  那个从未被察觉的女朋友亦携带另一个小小的他,一个他们不了解的他。这个家庭像是发现了被遗忘的儿子书信一样,又惊又喜,小心翼翼、满怀希望、终于见面、复杂的情绪、殷勤的对她,让我看到我父母身上的影子,对孩子永远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爱屋及乌情感。终于将少女送走后在海边的一段像是一段艰难时间来的小小释然——生活还是要继续,我们不能承受的痛,就让它和我们一起伴随我们的生活吧。

  父亲的痛和母亲很不一样,他没有办法不停的流泪,他不会借由一遍遍的叙述来减轻痛苦,他的哭喊都是张大嘴巴,失声的让人心碎。

  再一遍:这是一部让人心碎的电影,初听见是在2003的春晚同时cctv6的2002世界电影之旅,大一时候在卓越买来DVD看来,却久久不能忘怀。金棕榈的桂冠实至名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