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太监》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太监》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5-17 02:09: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太监》经典观后感10篇

  《大太监》是一部由罗永贤执导,黎耀祥 / 米雪 / 胡定欣 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太监》观后感(一):这是专为三顺建的评论我会乱说吗~~~其他吐槽见222

  U9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三顺好萌啊!

  「你别理我」

  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是我想躲在玄穹宝殿

  哎呀

  进去不是寻人,而是求神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三顺现在只要一说哎呀就萌的不行啊!!

  萌的一脸血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三顺说去长春宫要多多注意啊!!‘你也是’

  我会!【傲娇离去

  U14

  别这么多要求了,我不会心软的

  【镜头切换】到寿安宫了,要拜就拜吧

  quot;景仁同心,其利断金...."

  quot;打扫同心,扭转乾坤..." (我勒个去)

  U15

  (宫外约会了都,我看的时候心花怒放=3=)

  吃东西吧

  吃?有咩好吃的?牛肉没牛肉味,蒜头没蒜头味

  你真嘴刁

  哎呀,我娘的厨艺誉满家乡,若非一场大火,我应该是酒楼太子(少东),而不是...九流太监

  那改天真要尝尝你的手艺 对了,你打算何时回宫?

  风平浪静之后,我自然会回宫(啪)还有没有甘草梅子?吃光了

  欠了你的呀?好好的不行 非要吼人家

  (慢慢缩回)

  【打情骂俏开始了昂,这集结尾明显是在散播福利,一个傲娇,一个宠溺~最后都说要尝三顺厨艺了,喂喂,想去同住就直说~~(捂脸)

  这集什么情况?还有训妻情节哪~~咳咳。。。】

  U17

  我借黄豆给李莲英做豆腐脑!!!!!!!

  其他吐槽

  《大太监》观后感(二):连英CP待定,但是都有爱~hiahiahia ))))) PS不管你说什么,tvb剧今年我最爱这部了~~~

  真的好到位

  故事既不太紧张 又不太拖沓

  既不太死板 又不过分小白

  剧情张弛有度

  今晚一口气6集全部看完

  大概姜还是老的辣吧 演员演得好

  音乐 摄影也很好

  虽然偶有bug 但是不丝毫影响我遇到好剧的心情

  这种剧 就是可遇不可求啊

  那个莞太嫔端起盖碗喝茶 背后下雪的情景 配上当时的音乐

  感觉好美 可是美人注定要香消玉殒

  ug 自然是出不了宫的倩蓉姑姑被三顺推到后 地上一滩血 被双喜抱气候 白裤子干干净净。。额。。。如果当时穿个深色裤子 也不会太注意的。。。||||||

  好吧。。我觉得三顺的演技不错呐

  他其实很嫉妒景仁宫的其利断金的拉拉扯扯的

  看到那滩血后 表情更是很缤纷

  他会不会喜欢上倩蓉,哈哈。。。

  最后,希望安德海和连英的兄弟情能够长久。。

  : 忽然想看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GL文了

  要是有这样的穿越文就好了

  以上。

  看完最新的两集,我来补一点看法。

  因为我们都知道李莲英注定是要当上慈禧身边的大太监,看的就是他的这个从打扫处一文不值的太监到慈禧的左右手的过程。

  比如看一部小说。

  一个穿越文。或是重生文。

  因为已知最后的结果。我只是享受这个角色和他相关的故事。

  就目前来说,这是我看来今年目前为止最好的一部TVB剧。

  可能大家口味不一样,反正我是很喜欢。

  以上。

  另外,关于连英的CP,我看到了各种爱。

  连英X慈禧 官配?

  连英X小安子 青梅竹马,日久生情?

  连英X火凤凰 欢喜冤家?

  连英X添寿 师徒?

  连英X小皇帝 养成?

  连英X姑姑

  连英X双喜

  连英X六爷

  连英X婉太嫔

  hiahiahia

  《大太监》观后感(三):『 大太监 』似为『慈禧,连英』正名。

  看至二十五集。整体来说,感觉『大太监』似为『慈禧』、『李莲英』、甚至为『太监』正名。片中许多镜头均表现了慈禧无奈仁慈而不似历史上所描述的专权一面,如慈禧对咸丰的鹣鲽之情,得知咸丰在死前留下夺命诏书那么心痛,还有25集内慈禧安慰安德海,李莲英 善良义气的一面,太监与太监之间手足相望、为国尽忠的感情。相反有许多镜头在“抹黑”慈安,例如慈安勾结陈福,暗恋奕等等。种种的镜头,乍一看与我们心中特定的慈安慈禧印象是截然不同的。

  拍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观众心里肯定会跟正史做对比,因此,黎耀祥早在开播的时候说,如果要按照原味历史来演绎,看教科书就可以了,何必还要看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要使这部“历史剧”好看,编剧在情节上必须要有一定的改动。如果没有一定的“创新”,当然不可能吸引观众眼球。作为一个历史迷,一开始却是觉得有些变扭,但是越看越觉得这种情理之内,更该是意料之中。

  开播前tbb在鼓吹这部是大制作,因为“走出了电视城”,因为“有了许多外景”,因为不像先前制作“集集对成本锱铢必较”,所以对香港观众以及广东看TBB成大的观众而言,必然焕然一新。所以收视率至今仍保持在30点。

  对于演员的演技,个人觉得大部分为中规中矩。我认为演员所呈现出来的演技有很大程度是与要塑造的这个人物的性格行为有很大的关系。像安德海这个角色,他的性格本身是好名好利,肩带有些自负,恃宠而骄,所以曹永廉在演绎应该不会遇到什么瓶颈。正如正在热播的『名媛望族』中金木水一角,由吴卓羲扮演,给观众的感觉就是冲动,冲动,冲动。至于编剧本来写的金木水的“聪明,深情”完全被他的“冲动”掩埋了。所以用不到他多大的本事。

  作为一枚祥友。我更注重祥仔的演技。他在演绎李莲英的时候,从造王者的动不动就冒死进谏的“愤中”过渡到太监的柔声柔气,从刘醒柴九的暴躁不甘命运变成了对主人唯唯诺诺的奴才。我看着他像个有多重人格的病人在演技的世界里游刃有余。对慈禧忠心不一,对倩容尽朋友之一,对四虎更是兄弟为先,对敌人更是以德报怨。李莲英这是一个“内敛”的角色,比起“外露”的角色更需要演员深处琢磨。片中祥仔时常弓着腰低着头,眼神总是柔和而不露凶神,说话声轻。这些肢体动作让人印象深刻。

  凭看剧的第一感觉写,没有多少专业看法。是为个评。

  《大太监》观后感(四):反驳 @没头脑也很高兴 不符合史实之《还原慈禧太后与晚清宫廷史》的影评

  1,慈禧太后的家门  

  慈禧的出身不是“旗籍贫民” 慈大妈原为镶蓝旗下五旗 后为死皇帝上谕著抬入镶黄旗满洲 清代有抬旗这种制度的: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 皇太后 皇后的娘家 或者是出于皇帝的特旨 满洲旗籍可以变更 就是从下五旗升入上三旗 称为抬旗 所以去你的 @没头脑也很高兴 所说的慈大妈篡改上黄旗身份

  慈大妈也没当过宫女 慈禧初进宫门 就是第六等级的贵人 咸丰四年二月二十六日(1854年3月24日)大妈就被晋封为懿嫔 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1856年4月27日)大妈在储秀宫后殿丽景轩为咸丰生下长子载淳 当天就被晋封为懿妃 一年之后又被晋封为懿贵妃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死于避暑山庄 长子载淳即位 咸丰十一年九月初一日(1861年10月4日),载淳尊奉咸丰皇帝的皇后钮祜禄氏为慈安皇太后 尊奉自己的生母为慈禧皇太后

  正史上应该是慈大妈的父亲惠徵乃满洲镶蓝旗人 惠徵生于嘉庆十年(1805年)监生出身 他在吏部做了十几年的笔帖式(相当于秘书的工作) 是个默默无闻的一般公务员 直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已经45岁的惠徵在当年的京察中被列为一等 军机处记名 这才获得了道府的任职资格并于当年外放山西归绥道 咸丰二年(1852年) 惠徵调任安徽宁池太广道 但太平军在次年三月打到了安徽境内 惠徵因携带饷银和印信逃避战乱而被朝廷开除公职 在羞愤之下 当年便病死于镇江

  在清朝咸丰二年一月至三月的《内务府奏销档》有大妈参加秀女选拔赛的记载 咸丰二年二月初八日和初九日(1852年3月28日和29日)清宫选取秀女 到了二月十一日 “敬事房太监传谕旨 封惠征女叶赫那拉氏为兰贵人 命于五月初九日进宫” 咸丰二年二月军机处上谕档记载“调徽宁池太广道张印塘为云南按察使 以山西归绥道惠征为徽宁池太广道”

  清代的道员(道台、道尹)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省委副书记级别 为从三品或正四品官员 这么个部级副职的官儿还是“旗籍贫民”的话 我真是为大清朝感谢乃了

  《宫中杂件》中慈大妈妹妹在咸丰五年参见宫中选秀也有记载:“镶蓝旗满洲,恩祥佐领下,原任道员惠徵之女,年十五岁,辛丑七月二十八日戌时生,纳(那)拉氏;原任员外郎吉郎阿之曾孙女,闲散景瑞之孙女;原任副都统惠显之外孙女;住西四牌楼劈柴胡同。” 这也说明大妈的真实身份了私密噶

  从惠徵的履历表来看 慈禧出生的时候 其父惠徵正在京城任职 因此慈禧出生在京城应该没有疑问 称慈大妈出生在山西长治县西坡村 说她是汉人之女的纯属野史了

  再谈谈选宫女与八旗选秀的区别 (参考清史稿)

  八旗选秀:由户部主持组织每三年一选 各旗适逢选期时 需为旗中适龄的未婚女子编交名册 之后统一送入宫中备选 在选秀日期订定后 再由各旗将旗下各族女子分成数辆马车载往宫中进行初选 初选以外貌仪态为主 由总管太监每数人一组的进行 初选通过者 可留下写有姓名的木牌子(称留牌子) 复选除了更加严细的审视外貌 同时也考查秀女的手艺 (如女红、洒扫应对等) 未通过复选即遣送出宫(称撂牌子) 并由原车送回

  通过复选者 在准备期过后 便直接进宫成为低阶嫔妃(答应、常在及贵人) 由于是三年一次的定选 因此有时年事已高的皇帝常会将秀女赐给近支宗室为妻 八旗秀女选时还规定 姑侄、姊妹不得同选 但仍不时有姊妹或姑侄同侍一帝的情况

  选宫女:由内务府负责 内务府每年选一次秀女 对象为上三旗满族女子 年龄约在12-15岁不等 同样的在经过和秀女几乎相同的手续后 被选中的秀女便入宫成为宫女 并分配至各宫殿服务 服务期间等级和年资可按月得到赏钱(薪资) 这些宫女在宫中服务五到十年不等 便放出宫回家(除非期间受宠幸而成为妃嫔) 在她们出宫的同时 便由新选进宫的宫女接替 这样的女子出宫都是不愁婚嫁的 但如果在服务期间身有重病、犯下大错 过于笨拙等 则立即遣送出宫也

  2, 慈安太后之死

  慈安去世应属疾病所致 慈安的脑血管疾病并非突发 而是宿疾 《翁同龢日记》中曾经记载过慈安的两次病史 一次是同治二年二月九日(1863年3月27日) 时慈安二十六岁 “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恭违豫 有类肝厥 不能言语 至是始大安” 此次生病共计二十四天 由“有类肝厥 不能言语”来判断 应视为现代医学之脑供血不足 属于中风先兆 只不过病症较轻 恢复较快 没有导致面瘫等症状 另一次是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1870年1月5日) 时慈安三十三岁 再次病倒 “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 厥逆半时许 传医进枳实 莱服子” 这次所谓的“厥逆”依然是脑供血不足的再次发作 只不过由于治疗及时 没有造成遗留病症 比如半身不遂啥的 这些情况说明慈安患有脑血管疾病 具有发生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而这次 由于慈禧生病 慈安一人独理朝政 不善于摆布朝政大事的她 在这一时期里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身心疲惫在所难免 慈安在发病的前一天 根据《述庵秘录》记载 她“两颊微赤” 虽然自己无感觉上的大碍 但从这一面色判断 慈安此时“肝阳上亢” 可能已经血压很高 直接诱发脑中风 甚至脑出血  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不可谓不快 按照当时的医学手段 应该是已经尽力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比较接近事实的结论:慈安死于脑血管疾病 也就是卒中”或者“中风 这都是吃的油腻 不运动导致的 所以慈安大妈之死并非野史中所描绘的为慈禧所害

  3, 宫内大太监

  安德海死后被曝尸菜市口三天 这是假 被民间怀疑是假太监 所以要验尸堵民口 这是假上加假 被东太后赐死 是假的不能再假 他是在济南被正法的好么 宫保鸡丁发明者内牛满面。。。。。。。。。。。。

  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是慈大妈答应小安子去广东置办宫廷织物 山东巡抚丁宝桢听说太监出巡以清廷“太监不得出都门 违者就地正法”的祖制着总兵王正在山东泰安将安德海等人擒获 后在济南就地正法也

  关于山东巡抚丁宝桢在济南咔嚓安德海 曾国藩在他的日记里记了一笔“我眼睛患病已经几个月了 在听说此事后 积翳为之一开 稚璜真豪杰也 ”

  关于皮硝李品位一事 慈大妈给的可谓不低 顺治年间 宫廷宦官无官有品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才确定五品总管1人 同级太监3人 六品2人 康熙末年规定太监最高官位为5品 最低为8品 雍正元年(1723年) 才有了四品太监 慈大妈因宠爱小李子 作为她的代理去天津阅兵 而打破了祖宗的定制 赏戴二品顶戴花翎 穿黄龙上衣 溥仪结婚时 长春宫大总管张谦和 二总管阮进寿 督领侍张德安都是二品级 所谓二品都臭大街了私密噶

  4 同治帝之死

  剧本把阿鲁特小枝皇后名儿给改了 不过宝音确实好听之级 还有佛教的味道儿

  同治之症据太医院《同治十三年十月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记载“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 李德立 庄守和请得皇上脉息浮数而细 系风瘟闭束 阴气不足 不能外透之症 以致发热头眩 胸满 烦闷 身酸腿软 皮肤发出疹形 未透 有时气堵作厥 今用益阴清解散晚服一帖 避风调理 十二月初九日酉刻 李德立 庄守和请得皇上六脉已绝 灌生脉散不能下咽 元气脱败 于酉时崩逝 ”

  根据同治帝脉案分析 同治从发病到死亡前后只有36天 其临床症状与天花症状完全一致 初起时类似感冒 发烧 头痛 接着“头面周身 正中夹杂痘颗粒” 继而背部出现痘疹并发生了腰腹部和口腔感染 故御医给他所用的也几乎全是败毒透疹之药 这表明同治帝确系患了天花

  翁同龢日记上也有写“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八日 入见三叩首 两宫皇太后俱在御榻上 持烛同诸臣上前瞻仰 上舒臂会观 微昭曰‘谁来此?’ 伏见天颜温瘁 偃卧向外 花极稠密 ” 以梅毒的发病潜伏周期来说 全身溃烂而死最起码得5年 而当时同治不满20 所以无论从太医给同治帝治病的记录 还是从翁同龢追述同治帝病情的日记 都可以证明 同治帝有可能是“出天花”而死

  5 慈大妈信仰问题

  要说天朝COS观音第一人慈大妈是个虔诚的正信佛教徒我不咋信 不过大妈不吃羊肉可能是真的 因为慈大妈是属羊的~ 这点喜洋洋可以安心了 说句实话 慈大妈在宫里也不容易 没电视 没网 没苹果 没什么明星可以追捧 没多少绯闻可以扯淡 还有各种规矩 不能随便扣个脚丫子挖个鼻孔的 所以 “治国闲暇之余” 也就拜拜佛 填填字儿 看看戏 听听曲 画个花儿 的实在是半文盲慈大妈的不二选择 也就是活一天享福一天的内中感觉

  另:回忆录性质类的书也不排除有错误出现 如古人的自述 日记 家传一类的书中 有时也会出现与当时史实不符的地方 也会有个人的情感发挥 当然会有所纰漏 所以不应以此为准则 所以对于宫女谈往录 我的前半生 晚晴4大日记 崇陵传信录 等书有些地方还是多分析多读读为好 千万莫要只信一家私密噶~

  《大太监》观后感(五):写写对每个人的感受吧

  忘记在哪里看到的港剧推荐说大太监和公公出宫不错,不怎么看港剧,最近有些剧荒,就看了,整体看下来感觉还是不错的,值得推荐。当然缺点也很明显,洗白慈禧和李莲英,李莲英过于圣母以至于都有点向刘三好靠拢了。优点的话剧情还是可以的,全剧演员演技全体在线,小配角也是。剧中人物不少,大部分都挺饱满的。也算是瑕不掩瑜吧。说说对每个人的感受吧,排名不分先后,想到哪写到哪。

  李莲英:相比来说我觉得这个主角刻画不是很成功,不是说演员演得不好,是本身这个人物就像前面说的一样过于圣母,主角光环太大。看到后期李莲英这个人物是让我觉得有些乏味的,毕竟这样滥好人的角色也是太多。但是演员的演技完全没问题,印象尤其深的是第一集神武门探视家人,李莲英的娘说要把大哥的儿子过继给他时,李莲英说不要客气了。那个表情真的是又开心又心酸的。总之探视那一段李莲英表情都很精彩。

  慈禧:也是有点洗白过度,虽然不像李莲英那么圣母,但也是时时刻刻以大清江山为重。要说慈禧还是《苍穹之昂》里的更好一些。演员不用说,米雪老师演技有保证。

  慈安:终究是心魔难除。正宫无出永远是慈安心里的一根刺吧。后期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不甘心让她变得更加狠辣疯狂,到底也是看似风光到最后什么都没得到过。

  三顺:三顺可是这部剧的大惊喜,说真的一开始我以为三顺是那种活不了几集就要死的小炮灰。从一开始三顺就是一个作威作福的反面角色,各种招人恨啊。谁能想到三顺后来会那么可爱,而且到了最后也是三顺一直在努力。其实三顺是有点小坏,但不是大奸大恶。三顺演戏也是自成一派,可爱的不行“哎呀”“好好的不行”“ 我是刀劈剑砍,雷劈火烧都打不死的火凤凰.”简直不能更萌,这部剧三顺绝对是一个大看点。

  安德海:好吧是我这部剧最喜欢的角色。我就是对李莲英那样完全正面的角色无感啊,安德海这种有野心想要权利的角色不要太迷人。可惜没办法,结局已经注定了,安德海死后真的是看剧心情都不一样了。回归这个角色本身,他当然不是一个好人,但是讲义气,而且竟然还有一段感情。可惜小钗不是倩蓉,本来安德海就很在意自己是太监的事实,偏偏小钗不安于室,安德海后期虽然大权在握但终究是不开心的吧。最后一死以报慈禧之恩,也算一种解脱。

  倩蓉:前面提到了倩蓉就直接说吧,总觉得倩蓉存在感不高,她和伯伦也很是唏嘘,最初的爱情还是抵不过生活的磋磨。后期倩蓉和李莲英在一起也算是水到渠成了。可怜都熬到头了倩蓉却被杀,说到底还是被李莲英乱做好人害的。

  和硕公主:绝对是我见过最可爱的公主。前期的时候公主活泼可爱,虽然公主有时候笑起来傻傻的,但是公主一笑真的是春光明媚。而且难得的是一开始虽然公主喜欢双喜,但是也知道身份悬殊,并没有非分之想,后来是被慈安要杀双喜刺激的才坚持要和双喜双宿双飞。可惜到底是妄想了。后期公主回宫后相比前期明显成熟很多,演员演得也是很好。不论公主到底有没有喜欢上德徽,我都觉得公主没有错,可怜最后被东太后的阴谋连累惨死。不过大清本来也难有公主能得善终。我永远都记得前期的公主,开心活泼。

  双喜:双喜本来也不是一个很阳光的人,整个人呆呆的,超级正直。和公主有缘无分也是难过。前期虽然有和公主的感情线,但是觉得公主死后双喜戏份才真正重起来。为了救公主害死安德海已经要了双喜半条命,公主最后也撒手人寰,双喜就完全抛弃了自己以前所坚持的正义和慈悲。公主死后双喜心里就只剩下报仇了,可怕也正真可怜。虽然双喜最后活下来了,可我觉得还不如让李莲英杀了他,大仇得报,好兄弟被自己害死,最喜欢的人死在自己怀里,双喜余生还有什么活下去的动力呢,恐怕终生都是郁郁了吧。

  添寿:萧正楠前几年《怪侠一枝梅》里的大反派应无求就挺出彩的。添寿这个人从一开始就是立身不正的,但那个时候没有机会,所以添寿的贪婪也只是嘴上说说,可是后来师父受到器重,自己也有机会跟随安德海身边,添寿的贪婪也越来越大了。再到后来投靠陈福,害死安德海;投靠东太后,踢下去陈福。添寿是完全没有底线的。其实从添寿想改拜安德海为师时,安德海、李莲英就应该警惕,而不是让他跟随安德海。添寿下场不用说,手脚残废,成了乞丐。添寿这么惨怎么可能悔改。所以倩蓉虽然是添寿杀得,但也是李莲英害的。

  同治、宝音:他俩放一起说吧。从刚开始的琴瑟和弦到最后宝音厌弃同治,只能说造化弄人。同治自己没出息,宝音我不觉得有什么大错,可怜年纪轻轻就孤寡宫中,看最后大概也是命不久矣了,当初若是不入宫为后,宝音会幸运的多吧。

  婉太嫔:出场太早,领盒饭也太早了。具体人物也没啥好说的了,深宫怨妇,红杏出墙,最后孤单一人,凄惨的宫妃形象。但是李诗韵是真的真的美啊。

  主要的人物差不多就这些了,恭亲王形象不太饱满没什么可说的就不说了。总体来说我觉得大太监算是悲剧,没办法安德海死了之后我就觉得整个剧的基调都是凄凄凉凉的。最后光绪登基时慈禧扶着李莲英,我总是想慈禧还记不记得以前身边的安德海。总之剧值得一看,虽有缺点,瑕不掩瑜。

  《大太监》观后感(六):越看越精彩,是部好剧,特别是最后两集

  33集,我认真看完了开头和结尾。结尾处真的太精彩了,虽然这部剧与史实相差甚远,但它不是一部历史纪录片。相比较甄嬛传那种剧要精彩很多。就像李莲英说,他为何不支持皇后而支持慈禧,因为皇后是为一己之私,而慈禧是为了大清江山。相比较大太监故事所含的意义来说,甄嬛传就太过小了,不过就是宫斗。虽然从制作上、礼仪上等等都不及甄嬛传,但是戏里人物几乎各个都是好演员、老戏骨。

  大太监的剧里,有中国人传统的东西在里面。我母亲每看到这部分就会说,这个这个老一辈里都知道的,以前也这样的,之类的话。

  就冲着和尚和李莲英说的那段话,就比内地大部分的剧都要好上一百倍了。

  从小就开始电视,那么多年来,连续剧看的越来越少,为什么?因为好看的太少了,不能说大太监每集都多么多么的精彩,但是教育人的意义,TVB还保持着,还在继续做着。戏如人生,看戏看小说就是在学做人。现在喜洋洋灰太狼这种动画片远远及不上以前的骄傲的将军、三个和尚等动画,也在于此。

  新白娘子传奇、西游记、康熙微服私访之类是经典,虽然大太监不及,但是至少也触到了边。

  《大太监》观后感(七):太监Style

  看<大太监>实在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不过在看之前,听说是TVB的台庆剧,所以,这也是吸引我看的原因之一拉.

  一直以来TVB制作的后宫剧都还是不错的,不过这说女人说多了,总会让人觉得腻歪...于是它开始说男人了......

  但是这一群又不算是真正的男人,暂且说来也只能算半个---太监李莲英,一个让人并不觉得陌生的名字,而这个剧也可以称为李莲英传了.

  再说说故事的背景是在清朝的末年......而说到这个,自然就得想到慈禧太后了.我一直觉得这是个继武则天之后的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名"女人.虽则历史对此人真是贬大于褒,但是就看此剧而言,米雪演得慈禧,倒让我颠覆了对历史上慈禧的某些看法.

  至于主角李莲英,又或者是一班完全不娘娘腔的太监,这个怎么说呢...三个女人一台戏...换作几个太监嘛...至少也算一出不错的戏了.

  《大太监》观后感(八):tvb剧集的节奏是最呀最摇摆!

  tvb——全球华语传媒一哥。曾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主导亚洲电视业20多年,在大陆万人空巷,直接诱发大陆电视产业萌发。tvb曾多次在国际电视艾美奖获得荣誉,在全球华人圈占有重要地位,以本土文化为特色的香港电视能够影响亚洲这么多年,的却是个奇迹,而今,大陆电视剧蓬勃发展,谍战抗战婆媳剧成为主流,但也很难打入国际市场,想复制tvb的神话是不可能的,包括韩剧、日剧、近几年都无法主导亚洲,只在自身的圈子里叱咤!

  大陆几代人都是看tvb剧或者叫港剧长大的,就像我们的父辈年轻时围着全村仅有的电视机看83射雕,而我们80后小时候依然是这样坐着小板凳、小伙伴们一起津津有味的看着该剧,这是一个神话,一个无法复制的传奇!tvb与当年传遍大街小巷的香港粤语流行歌曲和录像厅里影碟机里的港片一道成为香港娱乐传奇。

  tvb代表了香港本土文化,备受推崇。香港人爱看tvb,把它当成生命的一部分,很多天王巨星如刘德华周星驰等在在午夜时分也会看tvb来排遣寂寞时光。可以说tvb是一种集体情结,是不可或缺的。

  tvb的片子是流水线下来的,有时候容易审美疲劳,但至少不会像那些注水做做的大陆剧天雷滚滚!

  香港人生活节奏快,所以他们的休闲方式也是快节奏的,比如香港人喜欢赛车 、赛马、 等娱乐。电视剧也是其中之一。港剧演员语速很快、对白信息量也大,高潮此起彼伏,这都是大陆剧难以比拟的。

  不能拿tvb和大陆剧比较,因为大陆有钱,一集就花费上百万,港剧可是小制作。但在功力和效果上却正好相反,tvb更高一筹。

  tvb的特色:故事错综复杂、剧情峰回路转、人物命运大起大落、感情关系千丝万缕、情节推进迅速、道德说教娓娓道来、剧情在起承转合上衔接很好,演员演技到位,配音配乐更是锦上添花。这就是tvb剧。

  2000年以后,tvb在大陆式微,已经难以再创当年天龙八部在十八家卫视台黄金时段抢播大结局的盛况。其中某局为保护内地剧,境外剧退出黄金档还有诸多限制,导致邵爵士饮恨退出大陆市场。当然这十年tvb也没有认真成长而导致懒惰。流水线的方式使其拥有强大的生产力,虽然创新不足,但也不会犯错。tvb未来的发展还是充满争议。

  抢占大陆是不可能了,大陆改革后缩小与香港差距,曾经对城市生活的新鲜感已经不在了,所以大陆观众逐步放弃了tvb转而支持自己本地剧。

  但不容小视的是,他在海外的地位与影响力,尤其是新马泰地区,还是港剧的天下。

  tvb强大的海外覆盖能力让天朝的央视望尘莫及,所以才出现了央视主动与tvb合作拍摄岁月风云,就是想借tvb在海外华人娱乐市场提高影响力。包括2008年的赈灾晚会夜雨tvb合作,都是在借助其成熟的广泛的市场影响力。

  所以tvb不会没落,只是撤退了一部分领土。

  一定会再起风云!

  《大太监》观后感(九):大太监首播,剧情平淡未见真章

  自从知道黎耀祥要出演《大太监》以来心情久未平复,TVB更是下足血本为其造势、两集网络首播。剧集以御药房姚双喜的遭遇展开故事发展,从而牵引出一个对兄弟、对家人有情有义的李莲英。作为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李莲英是个阴险毒辣、祸国殃民的反面角色,然而黎耀祥的诠释,可以让人预料到人物性格的一个蜕变。

  对于祥仔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两集的剧情看下来,不得不说有些过于平淡、并无大起大落的情节发展,更多的只是奴才之间的一种斗争。但是剧中提到婉太嫔其子之死似乎另有内情?御药房的鬼影又是何人所为?这一切又是否与两宫太后有关?其中又牵扯着怎样的阴谋?一切精彩也只能拭目以待,希望能有一个让人跌宕起伏的答案!

  《大太监》观后感(十):磨难里同命奋飞抵抗满天的斗争

  少有剧情不过分集中在使坏方面的宫斗剧。剧中对白的温文尔雅,已远胜金枝。

  故事从皇宫最卑微的太监宫女讲起,由下至上叙述一座充满人情味的紫禁城。电视剧作为娱乐消遣,面对的是普罗大众,无论是过程还是结局,导向正确的价值观很有必要。正因为人都是复杂的,剧中的慈禧和李连英,有意塑造得更客观。

  同冶皇帝临死前对慈禧感叹:“额娘,如果时光可以逆转,你话该有多好。”慈禧百般滋味在心头,含泪道:“可惜沧海桑田,覆水难收。”

  历史真假参半,有几许是真有其事。因此,我宁愿相信,真实的慈禧和李连英,是这样的。

  推荐第十集,个人觉得最温情的一集,完全可以独立观赏。整集甚少穿插勾心斗角的情节,刻画各人的关系和感情线如小品文一样,含蓄而浪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