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月光男孩》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月光男孩》的影评10篇

2022-03-21 09:47: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月光男孩》的影评10篇

  《月光男孩》是一部由巴里·詹金斯执导,崔凡特·罗兹 / 安德烈·霍兰 / 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光男孩》影评(一):社会分层

  看到一些喷子在说垃圾,对不起我来晚了。别以为你们这样的话可以羞辱到影片本身,相反的,这只能羞辱到自己的智商。电影是一个故事,是很主观的东西,喜欢可以多看,不喜欢可以换台,看完拍拍屁股走人还丢一句垃圾,和操完还评价妹子丑有什么区别。

  前奏完毕,避开同性毒品单亲家庭不谈,在此只想讨论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也是为什么影片叫《月光男孩》的原因。影片中,男主在小时候听到毒贩说:黑人男孩,在月光下显得蓝色,朝着光亮的方向,光着脚奔跑。这句话我的理解:社会分层。黑人种群在正常的社会上升通道中受阻,或因肤色,或因根深蒂固的家庭社区教育等因素。多数黑人只能选择其他的途径,如避开阳光,游走在灰色、黑色地带,作为仅有的上升区间。凯文选择厨子,踏实平凡但也说自己的人生不值一。奇伦住别墅开豪车,但出门总带着枪。每个人有各自的路,不过留给底层黑人的机会并不太多,又因他们本身一无所有,所以他们只能朝着他们所能看到的“光”,在月光下,光着脚奔跑。

  电影不是上课,不是教我们做人。电影只是讲一段故事。明者自清,清者自明。我们本身也没太多办法和选择,不然也不会有人拍电影,有人静静看完。

  《月光男孩》影评(二):一个男孩的成长

  昨天刚看完写了个短评,当时觉得说的特别有道理,冷静下来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惯性思维,于是打脸删掉重写。

  黑人、毒品、LGBT、性别歧视+奥斯卡,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好像条件反射的,这是一部反应社会现象的话题性影片。实际上,这就是一部讲少年成长的文艺片。什么时候政治正确成了定位一部黑人电影成功的标准?这就是一部成长史,只不过主角是黑人,小时候收到歧视,同时又是LGBT群体。

  想到了米国一测试,问白左为什么抵制投票出示个人ID,答黑人没有ID,出示ID是歧视。实际上ID卡人人都有。所以,当去标签变成任务,其实是在加重标签。所以谁说黑人影片就一定要像新版《一个国家的诞生》?对待特殊人群,无论是表现历史的不公还是现实的残酷。不刻意丑化,真实的再现其生活状态是最好的支持。

  抛开固有偏见,导演用后现代的镜头语言挖掘角色精神气质,成功的表现了角色在特殊外部环境下的生命特质。这种文艺的表现形式,削弱了整体的戏剧冲突,相应的观众能更直观的感受角色心里变化。

  在故事处理上,还是有仓促的地方。海边那场戏,Kevin的感情来的太突兀。直到最后,都不能解释Kevin的感情因何而来。也许对于Chiron来说,也是无法解释清的。

  最后一幕让我想到了四百击,不同的安东尼在海边获得了自由,但迷失了自我。 喀戎 则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另说加奈儿梦奈这部和隐藏人物演技都很出彩,成功圈粉

  《月光男孩》影评(三):父爱的山究竟有多厚重

  Juan,是Chiron生命中第一个最接近父亲的角色。

  游泳后的沙滩谈话,Juan和Chiron说起自己,来自Cuba,而后来,Juan死后,Chiron爱上了同样来自Cuba的Kevin,不知是缘分,还是他爱上Juan的影子;

  Juan又说到,At some point you gotta decide for yourself who you gonna be.Can't let nobody make that decision for you.多少年后,Chiron和Kevin重逢,Chiron确实成为了前者,他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而Kevin却成了后者,他一直在做别人希望他做的;

  Juan死后,他的老婆Teresa也没有再嫁,从一而终的爱情观似乎也影响了懵懂的Chiron。直到Kevin打来电话,早上醒来后,Chiron摸了摸自己的下面,也许是交代了Chiron从没有X生活,也许是他想起了海滩边和Kevin的缠绵。这个隐晦的特写,也暗示Chiron对Kevin的忠诚与思念。

  加上Chiron同样走上了Juan的贩毒道路,甚至对手下的关爱都那么相似,足以见出Juan对Chiron的影响之深。

  All Black,Gay,Drugs,Crimes......

  正视黑人与同性群体,减少贩毒与青少年犯罪,关爱单亲孩子和孤儿,如此正能量,想不给小金人都难。

  全片模仿了李安的《断背山》,王家卫《春光乍泄》,还有熟悉的插曲Cucurrucucu Paloma,以及侯孝贤式的隐晦写意感,给人更多的思考,蛮不错的。

  《月光男孩》影评(四):月光男孩:沐浴在月光之下的成长

  今年的奥斯卡,不出意外就是“月光男孩”对阵“爱乐之城”了。“月光男孩”在多伦多电影节亮相之后,几乎就是一路承载着赞誉遥遥领先,媒体综评甚至达到了匪夷所思的九十九分,彻底引爆了话题,今天终于有缘得见,也许是期待值过高,反而略显失望。但客观来说,这确实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作品。

  电影截取了一个男孩的三个时间点故事,真实而细腻地展现出成长和蜕变的淡淡哀伤。

  第一,黑人。

  关于美国种族歧视的作品数不胜数,近年来矛盾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有进一步激化的倾向,电影作品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向人们呈现出黑人在追求平等、追求自由、消灭歧视的步履蹒跚和窘迫现状。

  这部电影却以一种隐晦而另类的方式讲述了这个敏感话题。事实上,整个故事都发生在黑人社区,通篇没有其他种族,换而言之,种族歧视所爆发出来的冲突彻底被推出剧本之外。但电影却以隐晦的方式来呈现出了这一议题:社会的排挤。

  比如说,黑人社区里治安混乱,毒品横行;比如说,黑人寻找工作困难,往往只能干一些基本的低级工作;比如说,黑人的教育系统十分糟糕,一代传一代的恶性循环找不到出口。

  这种歧视,其实比直接的肢体冲突或者语言压迫要来得更加深刻,因为这是来自社会骨子里的排挤和孤立,确确实实地折射出了目前美国这个移民社会所面临的复杂问题。现实,却找不到解决办法。当然,这也不是本部作品的目的。

  第二,同性恋。

  出人意表的,这一主题反而成为了故事冲突的焦点。虽然说近年来同志平权取得了重大突破,甚至在世界多个国家取得了平等结婚的权利,但事实上,骨子里的歧视并不曾消失——因为在教育系统里,在传统观念里,依旧不曾化解那些偏见、歧视和愤怒。

  电影聚焦了男孩的三个不同年龄段,却不约而同地都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小时候是语言排挤的冷暴力,中学时候则是肢体冲突的鲜血淋漓,长大之后是严严实实隐藏自己的残酷现实,社会对同性恋的排挤无处不在,仿佛置身于一个孤岛,环顾四周,却发现周边只是一片无尽黑暗,找不到出口,额看不到希望。

  这种歧视,与种族之间的仇恨、性别之间的不平等是一样的,不仅来源于源远流长的社会沉淀和文化积累,也来源于社会无处不在的高低贵贱之分的阶级观念,他简单粗暴地以“基因”来划分等级,甚至不给人辩驳的机会。

  第三,成长。

  这才是电影真正的核心思想,肤色也好,性取向也罢,贫困也好,毒品环绕也罢,亲情的缺失也好,榜样的遗落也罢……这些横亘在男孩身边的困顿和纷扰犹如月光一般,始终无法摆脱,他在迷茫中、困惑中、失落中成长,从唯唯诺诺地逃避闪躲,到以牙还牙地还击报复,再到以金牙枪支和车辆伪装自己的脆弱,他在跌跌撞撞地成长着,但一直到最后的最后,他才意识到:

  如果他拒绝承认自己,如果他拒绝接受自己,如果他将自己隔离在世界之外,那么世界就永远都不会接受他。

  所以,在故事的最后,他迈出了一步,战战兢兢的一小步,却标志着他的成长终于完成了蜕变,他终于成为了真实的自己。他在月光底下徜徉奔跑,终究成为了蓝色的男孩。

  归根结底,这部电影讨论了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我是谁?这也是这部电影能够收获了如此多赞誉的重要原因。

  第四,月光。

  导演坦诚,他的影像风格收到了墨镜王的影响,尤其是“春光乍泄”。整部电影的光线和镜头之中都洋溢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疏离,那沐浴在月光之下的孤单始终挥之不去。

  电影的台词并不算多,给予了大篇幅的留白,克制隐忍的叙事将成长呈现出来,剩下的等待观众去填补,不同的观众可以在电影里看到不同的东西,可能是生活中的任何一点触动,也可能是成长中的任何一次阵痛。这给电影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观看完电影,第一个反应就是“这就结束了?你在开玩笑吧?”电影其实很简单,简单得仿佛什么都没说,仅仅只是单纯地呈现出了三段不同的人生,甚至就连这三段人生的故事也十分单薄,剧情并不饱满;但是电影的剧情被困在一个小小的情绪里,让人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挣扎和痛苦,唤醒每一个观众内心的共鸣,感受到成长过程中的那一刻不同,这就是一种成功了。

  总结,首先,导演有意弱化了黑人和同性元素,认认真真、平平静静地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不走寻常路,必须好评;但电影的三段式结构太过简单,让叙事的深度和广度都收到了制约,而且三段的割裂也将时间的力量削弱,大量留白是优点,也是缺点,角色的情感太过单一,被困在同样的情绪里无法自拔,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部作者电影,这也导致了电影的主题思想都无法进一步深入,一切都那么简单,一切也都戛然而止,似乎还没有来得及品出味道,就已经结束。

  这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电影片尾,看着沐浴在月光底下的身影,还是不由有些唏嘘动容。

  《月光男孩》影评(五):月光、爱与自我

  影片开头的几分钟环绕式360°慢速旋转镜头,让人惊艳——那摇晃眩晕的感觉,让人第一刻就感受到那片街区或者说黑人世界的混沌。

  但,平缓又略显跳跃的节奏,差一点就让我放弃了。幸好,并没有多久,也正是这王家卫式镜头、《最好的时光》式的叙事,感觉自己慢慢走进这个黑人男孩的半生。

  1,同性之爱

  我看的是阉割版,所有某某镜头都被删得干干净净。直到希隆走进凯文的房间,十年后再次望着彼此,当周围安静下来,只剩下希隆急促的呼吸和凯文写满对方的眼睛时,我才终于明确,原来如此。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让我心动的镜头。在海边两个人相遇,一起吸烟,说笑,我想他们肯定是在那个时候吻的彼此。因为,海潮的声音已经变了,从希隆一个人的孤单变成了两个人的碰撞——可是,这并不是那个让我心动的镜头。而是在凯文送希隆回家的车上,昏暗的车里,沉默的两个人,交换着偷偷凝视对方——如此令人心动,却又心酸。

  了解同性之爱,算来也就一年多,从开始的新奇,到查阅资料深读专业论文,到今日成为一个理性又感性的LGBT支持者,也听到、看到、读到、了解到只能算是一点点的关于这个群体的无奈和痛苦,而今又要加上黑人这个标签,让那份忧伤更加浓郁。

  自卑不善言辞的希隆,深柜的凯文,难以启齿的家庭,周围人的目光,让那一点点情愫变得像夜一样让人触不到、说不出。

  2,真实、自我

  电影色调很深,但味道却淡淡的。不会让人哭,但结束的时候,却会让人一遍又一遍地回想。

  希隆,世界对他就像一个笼子。吸毒纵欲的母亲,性格喜怒无常,每每对他说的爱你都会被更多的怒吼和斥责打碎。学校充斥着偏见和暴力,人身攻击就像风,随时都在他身边,吹倒他。即便是给了他父爱一般的胡安和母爱一般的特蕾莎,他也无法让自己真正的靠近,最后贩毒的胡安也给了希隆心头一刀。其实,我很喜欢胡安。他在破房子里找到希隆,带他到小饭馆,与他说话的笑容,就像父亲;而他坚持与希隆对拳的小动作,就像对待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月光下,衬着海浪,那个男孩的侧影定格在那里,胡安说,你跑来跑去追逐月光,月光下的男孩是蓝色的,你是蓝色的,所以我要叫你blue。希隆第一次战胜内心的恐惧,是面对蓝色的大海,与胡安学习游泳;第二次穿蓝色上衣击倒校园施暴者;第三次面对十年后的凯文,发现他穿的是一件蓝色卫衣。

  这个男孩不断在改变,被改变着,同时也不断在寻找真实的自我。面对海、面对镜子、面对自己,这个问题就像一个永恒的命题。十年后,凯文回头问他,你到底是谁,希隆说,我就是我,我从来没想过做别人。那时的希隆就是真的自己吗,十年前的希隆就不是真的自己吗?说实话,我不懂。

  我也经常这样问自己。每次,从浴室走出来,穿衣服之前,我总会站在洗漱台的镜子前面望着自己,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要的、我爱的、我的未来……

  但终究时光会有答案,就像这部电影的模样,悠悠荡荡,就像岁月的模样。

  《月光男孩》影评(六):纵使月光皎洁,却始终存于黑暗。

  从对自己的人生开始有所认识以来,电影本身成了我渴望能够沉浸的角落。但是Moonlight似乎没办法做到这点,她纯粹、黯淡地呈现了一个黑人男孩的成长,让我看到了生活的悲哀,命运的无奈。从little到chilon再到black男孩始终少言寡语,这是他对命运的顺从,只有Chilon时期他唯一的对命运的反抗,却把他的送进了少管所,这是命运对他的惩罚。我们到底是谁?生活让我们不再是我们,我们可能是little也可能是black,但我们更想是chilon。我们无法对抗命运。可能,也只有在面对心爱的人,面对自己内心唯一的寄托时,我们才能看到,我们,到底是谁。Moonlight is bright but always in the dark,and that is the tragedy.——by Myself

  《月光男孩》影评(七):你说月光那么美,我说是的

  正如海报中用童年少年青年三部分的照片拼成完整的人像,月光男孩(moonlight)截取男主角喀戎(Chiron)这三个阶段拼成他完整的成长历程。导演像个古典主义创作者,选取三个关键片段,用三幕剧的格式刻画从逃避到冲突再到和解的变化。叙事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规矩到略微有些刻板教条。而在这种创作者仿佛完全抽离,完全客观的视角下,在不露声色的行文和故作镇定的平静中,掩藏着丰沛茂盛的情感诉求。选取的片段是冰山露出的小小尖角,在水面之下,不仅有喀戎镜头外的完整人生,还有充满克制,引而未发的悲悯深情。

  无论黑人、同性恋还是毒品,都可以拍得更显性外露,感情强烈。在涉及这些题材的其他作品里, 被解放的姜戈血腥到淋漓恣意,断背山表现出深情厚谊,毒枭拍出了史诗气质。再看本片,月光男孩里电影过半才有白人警察一晃而过,没有黑人白人的种族冲突;几乎不直接拍摄性爱,少有情色意味的裸露画面;不痛斥毒贩的凶狠冷血,也没有吸食、注射毒品的镜头。 导演在处理上确实淡化了黑人、毒品、同性恋这些有话题性要素的直接表现,可因此把电影定义成一个男孩成长史却有点笼统。贾宝玉和贾玲从小会遇到不同的烦恼,有完全两样的成长史,成长史和人身份以及所处环境是分不开的。喀戎成长中的幸与不幸的经历,大大小小的烦恼也多少和他的同性恋身份,以及与这身份俱来的敏感,努力避免冲突等特质相关。这身份是所有经历的根源,是难以回避的部分,是导演把那些抓人眼球的标签,内化为生活的一部分,不将着眼点主要放在男主生活里和性有关的部分,如大多同性电影花相当篇幅表现情欲,而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其他部分,关注同性恋该怎么面对自己的身份,方方面面怎么被同性恋身份影响,而他又对着世界作出何种反馈。

  生活里会有种种困扰,有些只是小沟小坎,还没仔细考虑就过去了;有的是人生的关口,得多付出些努力好换个不错的结果;然而肤色、性向这些难以改变的先天设定,如心头的朱砂痣,如灯光下随行的忠诚阴影,一直都这样存在,无法变为经历之后的过去时态,注定在磕碰里跟随一生。电影展现了男孩慢慢找到和自己的身份相处,也跟这世界和解的过程。

  童年的喀戎比同龄人更瘦小,一开始出场的追逐戏,直接交代出他不受欢迎的窘境。面对同龄人的暴力,男主只有搁置、逃避一途,亦如性意识觉醒时他的态度。至于为何跟同伴格格不入,单亲,性格中的温柔敏感,因不愿和人冲突被误认为时怯懦,或是已经有所显示的性向都是可能的答案。 所幸遇到了充当他保护者身份的毒贩胡安(Juan),看到这里为男主的经历生出一点小庆幸,孩子们也是很会看人高低的,有了胡安庇护,以后他的日子可以安稳平顺些了。电影的第一节结束在胡安教喀戎游泳后的谈心,拍摄时镜头半沉在水中,随人起伏,这处也可算作隐喻,胡安教会他游泳,能挣扎着漂浮在水里,也给他帮助,使他不至于溺死在生活的恶意里。

  事情发展却并不如人意,电影第二节里长成青年的喀戎又失去了庇护者,从霸凌者的口中可以得知胡安死于黑帮冲突。在学校里他受到的排挤变本加厉,不过还好有从小到大的伙伴凯文(Kevin)温柔相待,他们看上去完全是两种类型:喀戎内向沉默,凯文开朗健谈;喀戎被孤立排挤,凯文却交游广阔。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友谊,也不妨碍他们朦朦胧胧互生情愫。情之所至,在月光照耀下的海滩边上,两人身上粘着细腻的白沙,相互亲吻慰藉。凯文揽着瘦弱的喀戎,喀戎把头倚靠在凯文肩上,共同看海看月光。一切自然而美好,所有灰暗颓唐仿佛只是烟云,即使有再多不公欺侮也值得被原谅。

  众人的欺负排挤,没让喀戎变得麻木,反是更能感受到生活里的善和好,他性格里有被误认为是懦弱妥协的悲悯温柔,可这难换回温柔相待。他并不要求太多,若有个亲近的人就够了,他并不要求太多,若能有个能厮守的人就够了,他遇到凯文,也就够了。跟那些霸凌欺侮相比,心旌摇荡的幸福感更应该被记住,哪怕只是人生里的一段短途。

  可就像玩笑一般,第二天凯文在旁人的鼓动下,为掩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证明自己不是孬种,在众人围观下痛殴喀戎。剧中冲突进入高潮,忍无可忍的男主一改往常的包容隐忍,用暴力反抗种种恶意和不公,在正在上课的教室里,狠狠教训了挑唆怂恿凯文,平日也处处为难他的同级生,也因此被关进监狱。

  其实想来,除了逃避和冲突,没什么依恃的喀戎并无他法,即便想与世界讲和也没有筹码。电影没讲后来喀戎经历了什么,第三节的镜头里他已经练出一身肌肉,戴着金戒金链金牙套,开很贵的车,讲黑人俚语,听说唱音乐,一如当年自己的庇护者胡安。他变成个不一样的人,用肌肉、金钱、粗野武装自己,不用再被人拿捏,再也没人敢朝他骂出“forggat”,他终于可以和这世界讲和。凯文的一个道歉电话,让这对多年不见的爱人有机会重逢,餐馆中路上房间里,许久未联系的两人互诉境遇,看着时间打磨下对方和当年大不相同的状态模样。不过他们都知道,肌肉豪车和金钱,只是喀戎保护那个沉默敏感的孩子的盔甲。还好,喀戎终回到恋人怀里,仿佛又变回多年前的孩子,也正在爱人怀里,他终于完整,长成大人了。

  画面转回他刚会游泳的时候,身上带着未蒸发的海水,小小的人独自在沙滩上,既像看月亮,也像看海,神情木讷,显得沉默忧郁。瘦弱的背后骨头突出,肩胛上反射的月光像两扇未成形的小小翅膀,软软贴在身上。喀戎曾听胡安说过,,“黑人在月光下看起来是蓝色的”,皮肤的颜色,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性向,注定给人生一个沉重的基调,可是月光那么美,照在身上,皮肤反射的蓝色也那么美。若是有人一起看,可以回头问,问他:“你说是吗?”

  《月光男孩》影评(八):蓝色成长里的皎洁月光

  很少看到有黑人男性的同性恋题材的影片,特别是发生在迈阿密的自由之城,贩毒、磕药、贫穷,以及无所不在的强烈的阳光。但这又是一部今年奥斯卡的热门电影。

  那个叫“塞隆”的男孩喜欢在蓝色的月光下,注视自己的影子和大海。第一段的“小不点”中,他遇见了父亲般给予他力量的胡安;第二段的“塞隆”,他失去了胡安,依然孱弱,迷茫中凯文又触及了身体中的另一面;第三段的“小黑”,已经武装成满身肌肉,但与凯文的重逢,依稀可以看到那个蓝色月影下敏感的男孩的回归。

  这种情节性不强的电影,很难唤醒一个不够敏感或不太文艺的观众的共鸣。也许只有坐在影院里,听到潮汐声里的大海、看到受洗般躺在胡安手臂里的塞隆,听胡安说:只有你才可以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才能感受到编剧想要告诉你的是关于“成长里不会改变的那一部分才是你自己”的道理。

  《月光男孩》影评(九):回应差评:慰藉人心之作

  从看预告片开始,《月光男孩》就是非常令人期待的作品。今天在微博搜索这部影片的时候,却发现不少评论表示影片低过预期,节奏缓慢,不过是应了美国的“政治正确”,否则不可能有这么高的评价。对此,我深深地不能认同。当影片结束的一刻,它已经和《断背山》《春光乍泄》排在了一起,成为那些给我深深灵魂慰藉的电影之一。

  首先说“节奏缓慢”。并不是一个片子因为走文艺路线,才会故意弄得人昏昏欲睡。“慢”是对抗那些现代电影中的感官刺激,让观众静下心来去感受一个画面、一句台词背后的意味。这部片子的节奏确实“慢”,这完全源于主人公卡戎的内心世界。我们知道,卡戎是个单亲孩子,电影开场小男孩半天不说话甚至让人有点着急。但这就是这个小男孩,他的沉默寡言来自于,他不知道要如何与这个世界对话。他看到的世界充满了暴力、毒品和偏见,他感到害怕。其实电影最长的线索就是卡戎对自己同性恋身份的认同过程。当他与昔日的好友再次见面时,镜头的节奏再次慢下来,这是因为他们在回忆里试探,在彼此的目光间寻找认同,每一句看似无关紧要、小心翼翼的对白,都表示着我心中还有你,只是我怕失去你而不敢说出来。节奏的缓慢却最真实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让人心生感动。

  最不能接受的是有人认为电影的美誉来自于“政治正确”。试想,如果电影换成白人,换成异性恋,片子还会这么动人吗?也许不会。因为在美国或者说在全球范围内,异性恋的爱情常常表现为是向外扩张的,被人称颂的。这种电影也许不会缺少对抗爱情的外部力量,比如第三者、父母等,但通常不会有主人公本身内部力量的冲突。表现异性恋的电影通常的命题是:我如何更爱你;而表现同性恋的电影除此之外,还要完成一个命题:我应不应该爱你。所以导演选择这样一个故事设定来拍,就是为了展现在外部、内部多重冲突之下,一个人如何长大,如何学会去爱。只是说黑人同性恋的设定能使这种冲突最大化。如果单从政治正确方面来批评这部电影,我想只能说这些人心中还会为一段爱情去判断“正确”或“错误”,他根本没有去掉这些标签,去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这部影片。这个片子的故事内核完全也可以放在亚洲背景下拍,我想也足以拍出打动人的力量。

  这部电影的海报必定成为经典,因为他用一张图最好地诠释了小说的内核。三张面庞初看上去好像很相似,但细看却又发现了年龄的差异。虽说电影的主题是成长,但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某些部分是永远长不大的。第三段卡戎虽然已经开豪车、戴金链,俨然第一段中那个教他游泳、告诉他“要做自己”的男人形象。但我们从演员的表演中感受到,在他强壮身躯的深处,依然是那个在月光下的孤独男孩。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为自己柔软的内心建筑厚厚的堡垒,学会独立,学会与这个世界对话;然后在自己深爱的人面前拆掉堡垒,轻轻靠在爱人的肩头,学会用爱来慰藉孤独的灵魂。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又切回到那个月光下面朝大海的男孩的身影,那一刻我眼眶湿润。主人公后来生命中的种种,也许就是为了给曾经的那个小男孩一个温暖拥抱。

  《月光男孩》影评(十):月光下变blue?

  本来以为会是很煽情会让人泪目的电影,没想到其实讲的只是一个黑人同性恋男生的成长史,从小时候被人欺负到青少年时期慢慢知道自己的性取向到长大后变成另外一个人但骨子里还是那么弱小的little。整部电影没有什么波澜壮阔高潮迭起的剧情,有的只有一个男生无止尽的脆弱,让看电影的我好想帮他一把,可是现实中大概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人,他们得不到帮助。大概是很真实的一些黑人的生活状况吧。

  最喜欢长大后的chiron,即使是外表或者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说到底他还是那么说话不超过三个字的弱小的除了Kevin再也没有摸过其他人的little、chiron、black。

  电影最后chiron终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或许他就可以回到年少时期与Kevin 在月光下相依而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