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影评10篇

2022-03-21 09:47: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影评10篇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是一部由李伦执导,易中天 / 马未都 / 曾宝仪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影评(一):阿丘那期真是感人-普通真实有力量

  前一段儿看了阿丘那期的《客从何处来》,比易中天那几期做的好,特别感人,下南洋的那批华人的心酸血泪都浓缩在里面,本来阿丘追寻60多年前在马来西亚惨死的外公外婆,以为外公是英雄或叛徒,反正好也好臭也好总之是历史留名的。后来发现,两个都不是,先人就是在动荡的局势中枉死的普通底层工人。我看到中间还纳闷,为什么当时4个孩子只有一个留在马来,其他3个被姑母接回中国,还在想,可能那时候大姐已经在当地结婚了所以没有一起回到中国来。看到马来西亚的阿丘的表哥拿着从中国老家寄来的破祖屋照片哭得比阿丘还厉害,我还想这表哥情感好丰富啊。后来表哥写的一封信直接让我泪奔了,表哥的妈妈也就是大姐,当时因为路费不够,把自己卖掉换路费让弟弟妹妹回到中国,她在马来卖给人家当佣人,那时候她才11岁,受到很多折磨,后来被福利机构救出,却被福利机构的人霸占继续当佣人,精神受到创伤,直到后来结婚生活才有所好转。看到大姐年轻时候的照片,是个非常美丽温柔的女孩,这样一个女孩,用自己柔弱的双手将弟妹送回家,又用这双手改变生活,看到他们现在在马来拥有一个生活还不错的热情开朗的大家庭,也有所安慰。

  易中天那几集让人感到一种家族血脉传承的历史隆重感。可是阿丘这集让人觉得,即使先人是普通人,是底层人,那种拼命讨生活的经历那么真实,那么令人心酸,动容,肃然起敬。

  你有时候觉得很累,生活是苦的,可是看见还有一些人挣扎着,留着血,顽强地活着,就不敢讲自己经历的那些叫“苦”,那只能叫生活。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影评(二):在历史的长河里

  看了一集《客从何处来》,讲的是马未都溯源自己的家族,很精彩,甚至可以说是震撼。上世纪的战争、动乱,搅得那些古老的家族在时代里浮浮沉沉,幸运者战战兢兢存活了下来,不幸者分崩离析家谱散佚。 历史这个东西,在马未都母亲一系——崔家的兴衰间展露了那庞大又细腻的操纵力,个人、家族、国家和天灾、人祸的那丝丝缕缕的联系,让人看了心酸又着迷。 这里有一段我是十分喜欢的:公元1855年7月黄河于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永久改变了河道,原本汇入淮河从江苏入海的黄河,转而北上进入山东,也正是那一年,马未都的曾曾外祖父崔凤藻,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同这场自然灾变的斗争;那年黄河改道,冲击了崔家的致富根基——永阜盐场,崔家向朝廷求救,然而一道圣旨回绝了崔家,那时节太平天国正令清廷焦头烂额,家业的重担只能由年轻的崔凤藻独自承担(崔凤藻:盐商崔家四子,自幼喜读诗书,然三位哥哥相继离世,只能退出官学,担负起家族生意),面对天灾,这个书生做了一个了不起的决定——兴修灶坝(灶坝者,隔绝黄河与盐场之堤坝也,长五十余里,底宽三丈,顶宽一丈,高八尺,需用土立方体积四十五万立方米)。四十年的坚守,崔凤藻还是败了,1895年,黄河在盐阜内一个叫吕家洼的地方冲破了灶坝,崔凤藻寄希望于清廷的帮助,但当时的山东巡抚李秉衡不甘于甲午战争的惨败,一心抗击日本,他上书朝廷,以“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理由,放弃了治理河道,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崔家的衰败,自此,利津崔氏,家道败落,族人四散。而那个一心抗日的李秉衡,在八国联军侵华之际,主动请缨死守北平,坚持了八天,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战败自杀。北平陷落后,清廷为讨好侵略者,对李秉衡做出了革除一切官职和抚恤,不许在正史中立传的决定,从此,李秉衡这个名字,也像永阜盐场和灶坝一样,被历史掩埋。 注:以上文字大多直接取自《客从何处来》文案。另,马未都父亲的事迹也很值得看看,统共四十来分钟的视频,花不了多少时间,在此不多做赘述。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影评(三):历史是先写在血液里,然后再流淌到纸上成为文字。

  易中天 马未都 曾宝仪 阿丘都看了,周六一上午没干别的,停不下来。

  每个人的家族都在历史片段中有深度的参与,感谢央视发掘了这么棒的题材,寻根的故事虽然是国外引进,但是家族情怀在中华文化圈非常深厚,而中国大陆这片土地上的家庭,在近二百年又承受了太多的割裂和尘土。

  马未都 父亲一脉抗日脉络 和当时一个进步青年的献身精神,比太多抗战电影来的更加真实;母亲一脉祖辈晚清基层官员的士绅的民生情怀。易中天 的大家庭的起起伏伏。曾宝仪 外公心里的一湾海峡和灯带三年自己没见过面未婚夫的姑娘。阿丘外公 外婆下南阳的苦难人生,和大女儿的担当并独自一人在异乡曲折人生。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 大历史碾过的痕迹。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影评(四):联接历史,解读人性

  我平时都不看电视,看也是只看纪录频道等几个台。早上4点多醒了,无聊中打开电视,就看到了客从何处来,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小时候偶尔会听老人们说说祖上那些事儿,有的还真就比电影的剧情还要跌宕起伏。家族的兴衰,颠沛与流离,聚散的悲欢,就在老人娓娓絮叨中平静的展现出来。但隐隐的,总是感觉到那一代人是有很多难以言说的痛埋藏在心里,这些无法愈合的伤口甚至也被他们自己选择了遗忘。

  马未都说我们中国的汉族早就不是纯粹的人种,这血脉的混杂中也交织着错综的历史,许子东说中国的历史都在人身上,秦晖老师说,说一套做一套是我们古人常有的习惯,他研究认为中国的宗族社会是一直受到大共同体政治的压制、破坏甚至清洗的。陈丹青说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去他妈的,活着最重要。邓晓芒说实用主义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看了这部探寻家族史的纪录片,相信每个人会对这些学者们的话有更深的体会,也会更深刻的理解鲁迅深恶痛绝的民族性又是怎样成长起来一回事。

  那一代人为什么会选择遗忘一段历史,那一代人又为什么会出现不断的洗脑式运动,我们为什么读主流的历史课本只看到一种简化的二元对立的史观?而鲁迅、柏杨他们又为何把我们人性的一部分视为恶心的垃圾必欲除之而后快?我们在逃避什么,我们不愿意面对什么?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逃避面对也是面对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方式其实对自己更残忍,因为为了不直面和剖析这种创痛,当事人会塑造一个他者来代替自己,会把一些为了忘却而专注于自认为美好的东西强加给自己和自己的未来,于是那一代人和子女的代沟就成了一个历史问题。

  碎片化的还原几段家族的历史,已经能够震慑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可见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缺课是多么明显。作为活生生的人,我们的先祖曾经经历了什么样的伤痛,以至于他们对自己选择了这么残忍的方式?答案在这部纪录片里可以略窥一二。

  可以明确的是,如果我们不去睁开眼看这段历史,如果我们还是选择简单的立场,盲目的赞扬或是厌恶的排斥自己的一部分人性历史,而不能平静的和自己好好谈谈,那么也没有能力好好展开我们的未来生活。

  这个纪录片拍的很专业,从策划、选材、构架、剪切、视效和配乐都达到了很精益的水平,不过从观者的视角,忍不住稍微吐槽一下,央视那种倪萍大姐的煽情情怀还有舌尖的人文卖弄冲动还是需要再收敛一下,几位学者跟易老师的对话每次都跟说相声猜灯谜似的,动不动就卖关子,能不那么矫情吗?我也觉得易老师那段可以放到最后压轴,从阿丘的那段历史入手更合理,也更能体现我们探寻百姓家族史的精神。

  我们的主流历史中脸谱化的王侯将相英雄,恶匪奸佞小人这些脸谱化的东西听得太多了,是时候睁开眼看看真实的人的历史了。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影评(五):家族

  看完了易中天老师和主持人阿丘的剧集,真正的让我明白了中国人为什么对家族,对家庭有那么深沉的爱与信仰。

  易中天老师的家族,家大业大,一代一代人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每一个人都在冥冥之中完成祖宗对自己的期待;

  阿丘的家庭充满了血泪,阿丘的姑妈作为长女,放弃了回国的机会,将自己卖给了马来西亚的一个华人家庭作为女佣,而到最后自己被这一家人折磨出了抑郁症,但是她直到现在依然无怨无悔,她依然认为这是她这辈子做的很正确的事。

  这就是家庭,这就是家族,为了自己的家族,哪怕放弃自己也要将它传承下去,将一代一代的希望传承下去,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将一切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家族,为了这个家族无私奉献。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影评(六):你没有如期归来——这大概就是离别真正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探访过去?

  央视制作明星真人寻根、追溯家族历史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初衷。

  哲学上有个一直解不开的命题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那里去”,这个节目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至少提供了一条思考这个问题的方法。

  我们为什么要做寻根呢 ?

  早期帝国亲缘结构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是祖先的记忆以及他们对崇拜仪式的保留。能把祖先追溯的越为久远,就能号召更多数量的亲戚,也就能在必要时召集更多的力量,一个家族如果能把他的祖先追溯到数代以前,他就能把成千上百的家庭联结在一起,缅怀祖先对建构当前社会至关重要。

  放到个体身上,找到自己的根基,知道了自己从何处来,就不再感觉自己是飘荡在宇宙中的孤零零个体,而是千百年来血液和精神力量融合汇聚在一起的集合,每一个人身上都肩负着希望。

  以人文历史作为题材,实在是硬功夫,历史的沉重感和感染力、时间的魅力把人变得如此有张力。无论是书香世家、名门望族,还是卑微低贱、埋没荒野的布衣平民,他们无一例外,都通过自己顽强的生存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并以一种无法预料的命运和自己的祖先后代在时间的夹缝中相遇。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影评(七):我的战争观,我们的战争观

  看完古尔齐亚写的战争观后我立刻想起了这部电视剧,想起了这前三集里易中天的起起伏伏的家族史和战争观。

  第一集里,易家祖屋在抗日战争里被侵华日军的轰炸机夷为平地。全家人在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而后赋闲在家的二爷爷易甲鹇的带领下在轰炸前夜逃离祖屋(这位二爷爷据说是电视剧《红色》男主角原型),走上同千千万那个年代的中国人一样的流亡之路。

  而第三集里,在讲完易家民国前后的历史之后,随着视角的拉远,我们也被易中天带到了越南河内。易家十八代祖先易先在得不到朝廷撤兵的消息的前提下死守越南谅山,后城被越南独立反抗军所破,易先自缢而亡。

  时间与地理的跨度,把这两段除了血缘外毫无关联的故事汇聚在了易中天身上。彼时,他和他引领的视角是一个在战争中流离失所、侥幸存活的难民后代。追寻的也是在轰炸中死去的先祖和二爷爷之所以能够对轰炸未仆先知的家族史。此刻,身处越南、面对十八代先祖时,视角则转化为了镇压越南人民独立的侵略者后代。

  这种视角的转换应该是导演有意为之。从侵略者后代到战争难民,易中天的家族史正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起起伏伏的战争史;而这种转换聚焦在一个人的身上更是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即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你根本无法选择你祖先参与的战争是否正义,更无法选择是否参与战争。作为后人,你只能接纳。接纳所有战争带来的的骂名与泪水,接纳所有战争带来的苦难与折磨。

  电影《我的战争》的宣传片里,一群老人坐在一个去韩国首尔旅游的大巴上,韩国导游小姐说,欢迎你们第一次来到首尔,老家伙们说,哈哈,你错了,我们当年就来过,那时候不叫首尔,叫汉城,我们当年是胜利者,是开进城的!

  你所能做的只是在奔跑中保护好你自己

  你想要感受到他爱你 愿他别去伤害你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影评(八):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那里去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为什么我们要探访过去,《客从何处来》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初衷。哲学上有个一直解不开的命题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那里去”,这个节目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考这个问题的方法。

  我是谁?

  “我”可能是父母的子女,子女的父母,爱人的伴侣,朋友的朋友,但这些都是社会给予我们的相对附属关系,这都不是我,在我们小时候,可能都曾幻想过未来是什么样子,就像Doris Day在歌里唱的:“Will I be pretty?Will I be rich?”但长大后发现,世界太大,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风尘滚滚里能体面尊严的活着已经不易,那“将来的我会是什么样子”的问题早已成了前尘往事的一段旧梦一并“Que Sera, Sera”。不自知自觉,终于使我们成为附属品,可以痛哭流涕,也能欢笑释怀,可以活着,可以死去,而《客从何处来》只是一个路标,一个自我觉醒的提示。

  我从哪里来?

  这就是《客从何处来》想要追寻的问题。我从哪里来最直接的答案就是父辈,“血脉相承”是一种非常感人的东西,在从前通信不发达的时候,身在异乡的亲人之间鸿雁传书,“xx吾儿”,谆谆教诲,凭借血脉把家训德善亲仁依嫡传承。家书是一种很浪漫的絮语。《潜伏》里有一句台词,生离死别时余对翠平说:“我们的故事需要有人听,特别是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再讲给他们的孩子们听。”这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告白。如果连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知道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先人曾经在哪片土地耕耘、流汗、欢笑、成长,知道这些,那么在这个蝇营狗苟的世界上,才可能怀着骨血里的尊严,不那么轻易地陷入泥淖。

  我要到那里去?

  第一期中,易中天说:“改革开放以后大家都忙,个人忙个人的事情,现在醒过来,人都不在了。”这本是追寻历史的困难性。现在人们都在忙,但说不清忙什么,“我要到哪里去”也不可知。学术上来说学习一门学科首先要知道它的发展史,那么叩问“客从何处来”恰好就是知道我的去向的钥匙,可能过于诗意,过于浪漫,但现在的一切都太快了,回头身后已百年,这种探寻却是一种真正的实用主义,不知死,焉知生,不知过往,哪知前路,怀着过去的人,往往知道将要走向哪里。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影评(九):大家会在什么时候一起回忆一个人?大概是葬礼

  从明星的家族史回顾那个动荡的年代,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那个时代人的生活。除了易中天那一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活和真情。

  不可能每个人的家族史都有易中天那样厉害,我们只是小人物,但是小人物也有自己的过去,比如曾宝仪的外公那样,更加贴近我们普通人。

  看完了客从何处来,我恨不得立即去问我爸,我们家族谱在哪里,我们家以前是在哪里的,可是我现在一个人在外面,不在他们身边。

  当大家会一起回忆一个人会是什么时候?是葬礼的时候。

  想起了年初,我外婆离世,那时候正好是大年初七。

  在她的葬礼上,我见到了许许多多我从来没见过的人,他们都跟我有着某种联系。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了我外婆的过去,我第一次知道我那自我记事以来就疾病缠身的外婆是个怎样的人。我是从表哥表姐等人那里知道的。他们也都是平日里一点一点地听说的,知道这个几个人才会聚在一起讨论这些。

  我也只听了个大概,我觉得我外婆是个很了不起的女人。

  我外公的父母只有我外婆一个女儿,那是我外婆的父亲是个厨子,家里生活条件很好,还收了好几个徒弟,认作了干儿子。我也才知道原来在外婆葬礼上出现的那几个爷爷是外婆的干哥哥。想来我外婆家那个时候是很富足的。听说我外婆年轻的时候还做过买卖,是个很精明干练的女人。

  后来,她嫁给了我外公至于是怎么嫁的,为什么嫁我就不知道了。

  外公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就去世了,没什么印象。在外婆的葬礼我我才了解了他一些。

  外公是个特别特别老实人,家里条件也不是很好。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经历了饥荒、大生产,那时候家里很穷,据说我舅舅曾经差点饿死,。他们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一大家子都是靠着我外婆支撑,靠她左右逢源。

  我从没想过我的外婆是个这样的人,在我的印象里,她一直是佝偻着身子,喘着气,一到冬天身体就特别不好。据说她这哮喘是年轻时候留下的,她靠着这样的身子撑起一个大家庭,一直到她离开。

  我对她的了解也就这么多了,我的妈妈舅舅知道的肯定比我多些,而我的后辈又能记得多少?所有的事情都随着她的离开慢慢被时光掩埋。

  听上去多么无奈。

  我们普通人不可能有《客从何处来》里的嘉宾那样寻根的经历,无法深扒家族的过去,没有那么多档案史料,长辈们很多时候对过去也是闭口不谈。当我们老了,有一天忽然问自己“我是哪里来的,我们家是从哪里来的”,留下的只会是遗憾。

  所以,回去向长辈们问一问我们的家族历史吧,即使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零星小事,却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和留给后辈的回忆,依旧亲人之间的纽带。知道多少是多少,然后告诉下一代,让这些历史跟随着不息的生命传承下去。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影评(十):普通人的家族史

  家族史是一个不怎么好聊的话题。

  大概是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回坐在客厅里聊起来,爷爷讲了讲祖上迁徙的故事。说是明末迁到江西,家里有个众犬不争食,把吃的留给一只残犬的故事,传出去之后获皇帝封“义门”称号。这一支在清末迁到湘阴一带,等等。不太具体,听上去大都像野史传说,但我还是听得津津有味,感觉到家族有历史是一件特别酷的事。

  上大二时,长辈们和湘阴老家的亲戚整理了一次家族族谱。族谱看起来气派得很,从汉朝河南睢阳的“颍川陈氏”这个当时的名门望族开始追溯,颇有几个历史名人。然而翻开第一页,祖训却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和毛主席语录神似……哥哥是个历史爱好者,族谱里面的几个人物他在史书里面也查了查……怎么说呢,他给我举了个例子:有四代祖先,姓名分别是陈黎、陈民、陈百、陈姓。名字连起来看就是“黎民百姓”。也就是说,这一段很有可能是佚失的。有可能在战乱年代,作为平民百姓根本就无暇顾及这些事情,经过了4代,高祖是谁早已不记得,更遑论记录祖先支系的流变。他判断族谱里这种生拉硬拽的地方并不少。

  不过我倒是多了一个跟人吹牛皮的谈资。关注家族史,哪怕有本被修饰过的族谱的人太少了。随便摆摆“祖上”的事,话语场就可以掌控住……

  族谱是明面上最传统,最正式的家族史形式。对于一般人来说更有感触,更亲切的其实应该是口述史。

  初高中学历史开始就会问长辈,某个年代里,家里是什么样的,家人有些什么样的际遇,想看看跟书里面描述的有多少吻合。我印象中的答案大都语焉不详。即使是civil revolution,作为工人农民之家,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

  外公这头讲到的唯一一件特别的事:他的叔叔当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全家人都以为应该是死了。后来开放台湾开放对大陆探亲,有个台湾来的人到外公的厂子里问“xxx(外公名字)是不是住在这”,外公听了连忙摆手,说没有没有。这是唯一一次收到有可能来自于他的联络信息。自那之后就再无音信。

  外公说,我哪知道那是谁,那能怪得我么。但我私心猜测,他的小叔叔被抓走时,他年岁太小感情不深。此时家中和小叔叔至亲的人都已过世,在刚解冻的社会,这样一个台湾来的人,并不足以给他接纳的动力。片子里,易中天寻根过程中发现很多信息没有和长辈交流过,调查员说“说明挖的不深“,易中天说“也许是不敢讲”。我觉得很有道理。

  姥姥(外公母亲)去世之后,全家上下已经没有一个人能叫得出那位小叔叔的名字。要再查也无迹可寻了。当然,大家均忙于生计,对此也难提兴趣。

  对于普通人来说,家族史确实是一个不怎么好聊的话题。离生活有点远,家庭往往缺乏讲述故事的能力,缺乏信息查证的能力,缺乏稳定的传承,或许还有代际间的心结造成的沟通障碍。但是但凡能够努力追溯一点,对心灵的滋养,对后辈的教育,都是获益无穷的。这个过程本身,是我们与长辈之间获得谅解的钥匙,也是理解自己理解社会的钥匙。

  啊,还是要吐槽一下片子的编排,很多地方看着还是太刻意。调查员都像先贤似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