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戈雅之魂》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戈雅之魂》的影评10篇

2022-05-18 02:08: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戈雅之魂》的影评10篇

  《戈雅之魂》是一部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娜塔莉·波特曼 / 哈维尔·巴登 / 兰迪·奎德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戈雅之魂》影评(一):片尾曲 - El Canto del Pelele

  电影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无爱。

  神经错乱的波特曼抱着混乱中捡来的孩子牵着板车上巴登尸体的手。

  (让我喘口气

  小屁孩们围着板车兜圈唱儿歌。

  波特曼的笑容,凄厉得要命。

  elele是啥?

  基本上一目了然了。

  (Goya这货实在creepy,把一稻草人画得惟妙惟肖,肝颤

  (而且我觉得稻草人的表情很有日和的风范!

  按wiki说法,由18世纪始,pelele一直是马德里及周边地区游园会这类场合上的玩物。用床单颠着,往高空抛,参见上面链接的图中稻草人撒欢的傲娇神态。演变到后来,成了个仪式。可标志状态的开始或结束。

  譬如过年回家你妈给你介绍了对象,最后脱单从情侣去死团除名。

  在结婚前夜的单身par上,你可以玩这个。。。

  不好意思上面两行是我胡乱脑补。但的确可以纪念结束单身。恩。

  elele可能是巴斯克语版本的Pedro。呸蕾蕾。。

  十八世纪的时候,除了抛稻草人,他们也玩抛神父。。。全无节操。

  (其实我没懂。是抛真神父还是抛草扎神父。真神父不会弄坏床单么

  抛就算了,还唱歌取笑。什么“床底有个神父”。。。

  感觉是儿童不宜的情节!

  (En tiempos de estos carnavales primitivos (hacia principios del siglo XVIII) se manteaba a curas inclusive y se les cantaba una canción en tono de broma:

  Debajo de la cama del Señor Cura,

  hay un canstillo de confitura.

  Los confites más gordos son para el ama

  y los más pequeñitos pa' la criada)

  我翻不来歌词。。。转个youtube网友purplepassionreyes的翻译:

  The doll is sick. What should we give him? A beating with sticks. Let’s kill him! The poor doll, the hairy one. He tempts his thing, but it is wrinkly. He touches it with his finger; he wants it to budge. The poor doll wants to die. The doll is sick. What should we give him? Snail water, he’ll get well.

  还有!!这个歌有性暗示!!。。。男性主导的性暗示。。。

  (完全没懂,这歌明明是女人在颠床单时候唱的阿

  --------------------

  另外。我总觉得我见过的叫Inés的女人都是深发色的,这里好违和。

  当然,我印象中的圆脸弱受Goya,也幻灭在这里了>_>

  《戈雅之魂》影评(二):终于知道什么叫很黄很暴力了

  本来以为是讲画家的,却看到血淋淋的宗教审判。剥光女孩的衣服倒吊起来,用锁链勒她的胳膊。电影的拍摄手法还比较隐晦,但我的思维从那时起就空白了。我可以理解后来神父强奸了这美丽的裸体,但却控制不了觉得恶心,非常恶心,非常恐怖。再看几分钟就从电脑中删除了。

  宗教可以是一种信仰,但在许多历史时刻它都变成杀人利器。一个渎神的罪名打下来,还有翻身的可能吗?宗教审判和文革批斗还蛮像的嘛。记得看过某文章,对西方人有精神信仰颇有羡慕之情,我也一度以为然,但今天终于浑身哆嗦地明白为什么马克思要坚定无神论了。篡改同样来自西方的名句:信仰!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太可怕了,我想立刻忘掉这部电影TOT

  本来近两年在杂志小说《圣经》泛滥的影响下已经觉得基督教美得不得了,但今天这么一下子,马上又想起《世界五千年》里漫长黑暗的中世纪……

  《戈雅之魂》影评(三):为什么觉得很喜感呢?

  以为是惊悚片~~结果很多地方都忍不住笑出来,比如英国军队进入西班牙的时候那一片风笛声啊~~还有西班牙皇后,哈哈,根本就是个男人演的~哈哈~~

  看到结尾都很疑惑,到底说谁呢?3个人,3个重点,结局貌似也不错,又都连起来了。

  看在主演分量这么重的份上,给3颗星吧~~把这片归类为惊悚片的人真是顶顶结棍俄神经病~~

  Los fantasmas de Goya~~~

  《戈雅之魂》影评(四):Milos Forman:献给福柯,献给疯子们的欢歌

  这篇文章不知道是该献给Milos Forman,还是福柯,或者是Man of madness...

  在写"飞跃疯人院"的时候过于用力了,以至于论文结束快一个月了,居然没有勇气去重温电影及刚到手的原声音乐.

  看了Milos Forman的Goya's Ghost后更加确定的是Milos一定是读过福柯的"疯狂与文明"的了,

  电影结束的那一瞬间,我连连在内心叫好,Goya's Ghost与One Flew Over Cuckoo's Nest一样让我激动不已,

  与后者不同的是,20年的Milos的作品更加的成熟不露声色,

  福柯没有赞扬过Goya,如同Milos拍Goya但Goya只是如同ghost一样串起一系列疯狂的人们以及疯子,

  什么是疯狂的人们?什么是理智的人们?什么是疯子?

  我想只有像福柯和Milos这样如此强大的人才能看尽一切人类的权力斗争,

  宗教,政治,战争,自由,人权...不过是当权者用来巩固权力的机器,而所谓当权者乃是一群机遇主义者,

  谁敢反对宗教?反对当权政治?洞悉其中的福柯或是Milos是如此强大所以只有他们敢于喊出这样震慑人心的声音,

  我想我不能,所以我不谈宗教,不谈政治,我不想将自己拙劣的言辞将自己陷入与宗教和政治对话的被动,

  可是我如此渴望自己能拥有与他们一样强大的内心,力量,勇气,以及智慧,哪怕这样的强大只能化为一本书一部电影,虽然只存在于一小群人的心中,虽然永远无法在形式上获得胜利,但却化为了一个真正质问但保存人类良心的欢歌,

  如同电影结尾的童谣,因为理智的人需要权力的保护,因为理智的人拥有宗教与政治,这张大网已经将所有人笼罩其中,再无法挣脱,

  所以这样的欢歌只能由疯子们唱出,

  这篇文章的题目留给Milos,留给这位懂得福柯,懂得勇敢地喊叫出人,而不是权力的人的欢歌的伟大的导演.

  《戈雅之魂》影评(五):世界没有真相

  电影的开篇,那些充满了阴暗魔鬼色彩的画,让人不安。画中描绘的真实世界是宗教裁判所的教徒们所不愿见不愿承认的现实。

  肮脏污浊暴露在阳光之下,他们妄图再次建立曾经那个人人敬畏上帝的时代,其实不过是想要所有人敬畏他们所代表的神圣。

  宗教的战争,历来残酷。他们以众人不可知的神秘名义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利益,用一些仿佛很神圣的理论去掩盖自己的残忍和罪行。

  而那些他们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其实在任何常人看来都是荒谬无比。影片中的教徒们为我们宣扬的是上帝会赐予力量让你在痛苦中仍然坚持清白。然而其他的正常人,都会清楚的知道讯问可以让人承认任何无比荒谬的事实,即使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他也会对这样荒谬无知的理论大笑不止。

  可是没有人能够阻止宗教的权威对无辜人类的伤害。

  而美丽的依莱丝,也只是千万被冤屈被折磨的人中之一。她在讯问时含泪喊出的那句话,“tell me what the truth is.”久久在我耳边回响,难以轻易忘怀。

  在那个时代黑白颠倒不辨是非的现实状态下,真相是什么,是圣务处所判定的事实,还是戈雅手中的画笔。是革命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兄弟之爱,还是国家的满目疮痍和人民的悲哀伤痛。或者根本如我们所看到,没有真相,没有事实。因为它们都被权利掩盖,被斗争欺瞒。

  可是在失却真相的世界里,还是有人可以坚守内心的信仰,他们为自己而活,活得真实。不论他们的身体和精神是否仍然健全。

  戈雅在耳聋之时感激上帝仍然给予他看的权利,他看到的世界,是美丽纯洁的天使依莱丝,是魔鬼洛伦佐。是宗教的无情残忍,是革命的硝烟战火。在历史的更替演变中他始终保持生存的姿态,为权贵作画,为金钱作画,但仍然也坚持为自己的心灵作画,始终坚守着艺术家的原则。他的精神世界早已因为所面见的残酷真相而备受摧残,却依然想要保护面前那样一个虚弱无力,精神错乱的依莱丝,保护那个在之前的生命里没有能够好好保护的天使。

  而那个出场就迷倒观众,全身散发脱俗气质的天使依莱丝呢。在经历了十五年牢狱之苦,冤屈之痛后又出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刻,当阳光重新射入她的眼眶,当自由重属于她的身躯时,看到的是神情恍惚,干枯丑陋的模样。每个人都深深叹气,震惊,难过。甚至在第二遍看到电影那个场面时不自主地落下泪来。那时的她,内心已经灰暗麻木,唯一念念不忘的是她在狱所生下的女儿,还有她心中所以为的唯一的男人,洛伦佐。她所能坚守的信仰到最后便是找回亲生的女儿,然后和唯一的男人在一起。毕竟现实的摧残已经无法再让她拥有和期盼太多幸福。在她用沙哑的声音对着洛伦佐满含幸福地念叨“our daughter , ourdaughter.”的时候,已经是真实的世界所能给予她的最多想像。

  然而反过来,对于万恶的洛伦佐,所谓的信仰不过是他贪念权贵和生命的工具。做为“虔诚”的教徒,他把上帝当做至高无上的主,把伏尔泰当做为黑暗理论的王子。而十五年后重新得势,做为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再回西班牙时,他却成为了自由平等理念的推崇者。而现实世界里的他,灵魂里充满了肮脏虚伪和黑暗。

  再放宽角度看看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的信仰又是什么。每一次革命的胜利,不同的人得势,他们同样的都是聚众欢呼,庆祝胜利。对世界,对真理完全没有自主的判断能力。他们,又如何算得上是有信仰的人们。即使他们的身体是自由的,他们的意识,他们的灵魂又如何算得上是没有禁锢。

  正是这样,少数人的真实信仰必定是痛苦的,孤立无援的。正是如此,多数人的虚妄信仰构造出虚无的,绝望的社会。这一切,加上历史的因素,而有了诸多荒诞的事故,才有了是非不明的社会。

  加缪说:“荒诞不在人,也不在于这个世界。而在于两者的共存。”

  电影中的人和世界,因为许多的偶然必然的联系,千丝万缕,于是我们看见了最后那个荒谬的高潮画面。

  所有的人物,依依登场场,各演各的戏份。被推上绞刑架的洛伦佐,看见了新的统治者,重新得势的宗教教主,作画中的戈雅。还有人群里呼唤他的名字,幸福地向他举起捡来婴孩的依莱丝。而他们真正的妓女女儿被新得势的权贵宠识,在对面的阁楼上欢快地看着这场热闹。周围是无知地被鼓动的人群,向当初崇拜他一样崇拜着新到来的统治者。

  所有这些角色的集中,概括了所有的真实。只不过是电影中的人物并不全清楚知道的真相。所以快乐的人继续快乐,喧嚣的世界也依然继续喧嚣。戈雅也继续握着手中的画笔,画他眼中所见的真实。依莱丝也始终紧紧抱着怀里并非她的骨肉的婴孩,追随着死去的灵魂已经不存的洛伦佐。

  最后的画面,戈雅喊着依莱丝的名字。她微微侧过头,满脸幸福和满足的微笑。周围是天使一样的孩子,唱着温暖好听的童谣。

  《戈雅之魂》影评(六):My girl

  弗朗西斯哥·戈雅(Francisco Goya 1746年3月30日-1828年4月15日) 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1746年3月30日出生于萨拉戈萨市附近的福恩特托多司村。其画风奇异多变,从早期巴洛克式画风到后期类似表现主义的作品,他一生总在改变,虽然他从没有建立自己的门派,但对后世的现实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人物。

  《宗教裁判法庭》里却表现了一种隐藏着失望的嘲讽。画面上一大片、一大片深暗部分,似乎是充满着恐怖的幻影。远处的灰暗面,茫茫然恍惚不定。在这一片绵延不尽的幽灵似的形体中间,活动着一群只有恶魔才臆想得出来的充当法官的僧侣;他们充满着阴谋和残忍、伪诈和愚蠢。在他们中间,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人的存在一一那在荒唐的高帽子沉重侮辱之下低下头来和在命运面前不得不屈服的被告。

  而Natalie,据说很像《波尔多的挤奶女工》里的女孩。

  故事就是来源于画中,这也就使故事本身从传记里脱离出来、而成为导演的自家产品。整个故事及从属于大的历史环境、也独立得架空出来。于《莫扎特》Amadeus不同,此次他并没有纠结人物本身的历程,而扔给我们了一段关于那个混沌时期的琐碎。

  Ines代表了普通的纯良的中产阶级,她单纯美丽,对宗教与王国都没有太确实的概念,从她被带到审讯室时、那手足无措、忐忑不安的神情以及后来在监狱里所表现出来的对Lorenzo的绝对信任,都促使了她成为牺牲品的可能。纵使被 Lorenzo强暴、抛弃、遗忘,她依然会在见面时激动地亲吻他的手背,时刻挂念她和他的女孩。

  Lorenzo应该是革命的投机分子,他聪明激进,敏锐的嗅觉让他善于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生产方式。他对Ines的兴趣、仅仅是对一美好事物的摧残欲、似乎看着圣洁的光晕变的低微、残败能缓和他对眼下局势的矛盾与鄙视。这不是他要得女孩、她的美丽有些刺眼有些恍惚。然而他本身是虚伪、胆小的。当Goya告诉他画手的价格是、他仓促地难堪以及迅速恢复的正经都暴露了内心的所隐藏的微妙心思。

  在Goya眼里,这个世界没准儿只分为两部分,艺术的、非艺术的,他对Ines包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赞叹,在他心里Ines永远是有茉莉香味的小巫婆,那是不带情欲的守护愿望。他缺乏深刻的存在感、无论是西班牙、拿破伦、还是英国,政治充其量是他画笔里的线条、或是一抹浓烈的色彩。

  Alicia是Lorenzo和Ines的女儿,当她还在襁褓中时就被送到了修道院,她尖锐、反抗,是只“小老虎”,漂亮、泼辣,浑身长刺的玫瑰、有些吉普塞风情。她抗拒被奴役、敏感机警。

  拿破伦来了,推翻了宗教统治、后来英国人来了,教宗重新执掌大权,Lorenzo也被推上了审讯台。

  Lorenzo他满怀欣慰地看着载着妻儿的马车扬起漫漫黄沙。最终被判于了绞刑、他选择了不屈服、你可以认为是为了民主主义的向往,我觉得那也是经过分析判断都做的最佳选择。可他不会明白Ines会拉着他尸体的手,在石板路上留下颠簸的身影。

  别再拿Natalie Portman的裸戏当噱头了,那肉露得人心疼。

  《戈雅之魂》影评(七):戈雅之灵

  去年夏天,为纪念2007年的“中国西班牙年”,在沙滩的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场“从提香到戈雅------普拉多博物馆藏艺术珍品展”,其中包括了西班牙从文艺复兴鼎盛色彩的十六世纪威尼斯画派顶峰的代表人物提香,一直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西班牙绘画传统巅峰的代表、伟大而富有表现力的世界级巨匠戈雅的作品。因为我跟我家掌柜的有个习惯,一般夏天晚饭后经常顺着皇城根遗址公园在沙滩、美术馆一带遛弯儿,所以捎带着就知道了西班牙的大画家里除了毕加索、达利之外,有个叫提香的,还有一位就是戈雅。说起这事儿也挺巧,有天晚上还在美术馆大门口看见了西班牙的国王和王后由胡主席陪着看画展呢,之前我俩还纳闷怎么大晚上的,满街警察叔叔呢。有些跑题了,还是说戈雅吧。在2006年,由曾经执导过《飞跃疯人院》《莫扎特》的捷克大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拍摄了一部关于西班牙画家戈雅的影片《戈雅之灵》(Goya's Ghosts)。这部片子买来后一直搁着没看,这不是因为贾维尔·巴登刚刚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吗,而《戈雅之灵》里的洛伦佐也是他演的,所以昨天晚上看了这部电影。影片的名字猛一看,还以为是戈雅的传记片呢,其实戈雅在影片中更像是串起洛伦佐故事的一个线人,是一个大时代混乱更迭的见证人。

  影片的导演是曾经执导过《飞越疯人院》《莫扎特》等影片的米洛斯·福尔曼。捷克的米洛斯·福尔曼和波兰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是社会主义国家献给全世界的两位电影大师。在遥远的“布拉格之春”,身为“捷克电影新浪潮”代表人物的福尔曼随着坦克的轰鸣来到了美国的好莱坞。他的电影,为我们构成了一个卡夫卡式的世界场景。米洛斯·福尔曼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时期,同时也属于三个世界:第一个是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犹太人父亲和新教徒母亲死在那里;第二个是社会主义的布拉格,用他捷克时代的最后一部电影名,那是一场多么浩大而冗长的《消防队员的舞会》;第三个就是沙漠中的好莱坞,1975年,他拍出电影史上最卡夫卡的一部经典影片《飞越疯人院》,并且囊括了奥斯卡5项大奖。有评论家曾经这样说过米洛斯·福尔曼:“社会主义说,你看福尔曼后悔了吧,他去的其实是一个“疯人院”;而资本主义却说,为福尔曼感谢上帝吧,他终于从一个“疯人院”里逃了出来。”

  几十年过去了,米洛斯·福尔曼从来不解释他的疯人院到底姓“社”还是姓“资”。但我一直认为,福尔曼的梦想,是要把那三个世界拍成同一个世界。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一间“集中营”加一间“疯人院”,然后在2006年,福尔曼在《戈雅之灵》这部自称萦绕他心间50年之久的电影中,给出了他关于世界的第三个意象,即:一间“宗教裁判所”。福尔曼根据西班牙画家戈雅的几幅名画《裸体玛哈》《宗教裁判所》《5月3日的枪杀》,杜撰出了一个寓言。这三幅画也代表了三个世界,电影想说的就是少女玛哈所代表的那个世界,是怎样被后两个世界糟蹋,一个是天主教的世界,一个是大革命的世界。但在福尔曼看来,后两个其实就是一个。

  在影片里,没有圣人,没有正义,福尔曼再一次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平实的叙事手法展示了时代的残缺与悲怆,戈雅与洛佐伦的魂其实是玛哈,这个美丽的灵魂在戈雅的笔下得以永恒,但在洛佐伦的占有和宗教的压迫下肉身被摧残到了生命的极限,最终只能选择用疯掉的方法去逃避肉体精神上的打击,在特定的时代里,艺术品记录的已不再只是瞬间的美丽,还有灵魂迅速凋谢的辛酸。

  1792年的洛伦佐神父,是臭名昭著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法官。玛哈的家族由犹太人改信天主教。根据“密从”的举报,玛哈在一家餐馆拒绝吃猪肉,于是宗教法庭指控她仍秘密信奉犹太教,被叫去“谈话”。洛伦佐在狱中使用滑轮刑(这是宗教法庭的六种体刑之一),对赤裸的玛哈进行逼供,甚至强奸了她。玛哈的父亲通过国王的御用画师戈雅邀请洛伦佐过府。席间,戈雅说,“在肉体折磨之下,我会承认一切荒谬的指控,哪怕指控我是一只非洲大猩猩”。洛伦佐却傲慢地说,如果一个人没有罪,上帝会保护他不经受折磨。凡承认的一定是有罪的。这话激怒了主人。哈玛的父兄们翻脸关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对洛伦佐进行私刑逼供。终于迫使他在一份自白书上签字:“我承认,其实我是一只非洲大猩猩,故意潜伏在教会中”。

  玛哈的父亲为救女儿私刑逼供洛伦佐的桥段,出人意表,讽刺绝妙,堪称影片最酷最精彩的电影段落。玛哈的父亲将自白书提交国王,洛伦佐被迫逃亡。随后法国大革命爆发。就像舞台更换场景,世界也更换了它的形象代言人。十五年后,拿破仑入侵西班牙,洛伦佐衣锦还乡,摇身成为人民法庭的检控官。他宣称卢梭和伏尔泰已取代了耶稣和使徒。革命者砸毁教会,开枪打死作弥撒的神父,洛伦佐口若悬河地宣判红衣主教死刑。但真实的生活里,狱中的玛哈为他诞下的孩子却沦为妓女。自由、人权的信念,足以使洛伦佐转变为一个革命家,却不能使他转变为一个好男人。世界的更迭,并不能挽回玛哈母女被洛伦佐继续遗弃的命运。

  法军溃败后,洛伦佐被捕,被红衣主教判为背教者。移交世俗法庭,处以绞刑。几位曾与洛伦佐共事、在革命中遭受折磨的神父,举着十字架,苦苦哀求他的忏悔。但洛伦佐走过了两个世界,或者说他的心刚硬到这个地步,如今只求一死;或者说他的心软弱到这个地步,已不相信宇宙间还有赦罪的可能。因此他失去了再次背弃的勇气。永恒已不可求,但生命中仍有不可承受之轻。于是他推开十字架,带着绝望死在那个时代,死在一种历史主义给他的命名和捆绑当中。于是他的死,如同一根稻草。

  这部以戈雅为名的电影,其实只是借用了他画中的世界。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长期被视为黑暗中世纪的象征,就像巴士底狱被视为黑暗君主制的象征一样。福尔曼也借此表达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一个少女玛哈可以安然居住的世界,到底在哪里?福尔曼说,既不在天主教的世界里,也不在革命者的世界里。因为这两个世界中的男人,都有一个相同的名字叫伪君子。于是,戈雅的画笔和一个艺术家对少女的热爱,连同最后精神分裂的玛哈、失聪的戈雅,跟在运送洛伦佐尸体的马车后面,这一幕成了导演寄托希望的尾声,大概这就是《戈雅之灵》这个片名的意味吧。福尔曼说过,历史不是一种信仰,时代不能拯救罪人。洛伦佐和玛哈共同构成了这世界的悲剧,一个时代的伟大,不是看洛伦佐变成了什么人,而是要看美丽的玛哈过得怎么样。

  洛伦佐生活在历史的大变局中,在两个世界之间蹉跎,将罪人的道貌岸然,一直持续到断头台上。他的悲剧,是在一个魔鬼驱逐上帝的时代,卑微的人守不住他的位置。其实我们又何尝能幸免呢,每一代人都被撕裂,被迫接受历史的车轮对我们全部激情的定义。洛伦佐带着又高又尖的帽子受审的一幕,是对戈雅画中场景的精心复原,也是对未来世代的预言。看看《宗教裁判法庭》里罪人戴的高帽子,稍微年龄大一些的中国观众一定会说:噢,连我们当初斗地主和文革时期的高帽子原来也是拿来主义呀。

  影片的主角洛伦佐是由刚刚获得第80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西班牙演员贾维尔·巴登饰演的,他的演技非常棒!饰演美丽而又不幸的玛哈的女演员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娜塔莉·波特曼,她曾经主演过《杀手莱昂》《V字仇杀队》和《星球大战》等影片。

  《戈雅之魂》影评(八):上帝的火刑架和启蒙的断头台

  应该说,这部电影我还有好些地方没能看懂,比如片名为什么要取作“戈雅之灵”?而主人公弗朗西斯科·戈雅在片中究竟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故事开场于1792年的西班牙。那是新世界的大幕逐渐拉启的时刻,在并不遥远的地方,那场改变人类历史的大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启蒙运动的喧嚣也开始惊扰这片沉静的国土,新旧世界的对撞已势所难免。宗教裁判所的神父们惶恐地意识到新世界来临前的这种混乱,在他们眼里,对上帝的信仰在异教的侵蚀下已摇摇欲坠。所以他们要动用更严厉的措施,重新唤回民众对于上帝的敬畏。故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启。

  无辜者的罹罪

  伊娜斯,富商托马斯·比尔巴图阿的女儿,戈雅画中纯真无邪的天使,因为在酒馆中拒食猪肉被疑为遵循犹太教规,遭到宗教裁判所的传问,并在“神讯”(一种刑罚)之下承认了“罪行”。她最终被关押在裁判所的监狱里,直至15年后,拿破仑的军队废除了宗教裁判所,她才和其他无数的“异教徒”一起,得以重见天日。

  以上帝之名,无辜者蒙受苦难。在此之前的50年里,有8个人被送上了火刑架,而现在则有更多的人在裁判所的监牢里遭受折磨,而这一切都是借着上帝的名义。宗教裁判所并非天然正义,但因上帝之故,他们便是正义的,他们有施行审判的权力,可以定人死罪。以信仰的名义,异端理应遭到除刈。他们同样相信,在上帝信仰之下,一切手段皆为正当。但是在影片中,正是通过让无辜者充当这场清洁信仰运动的献祭,他们正义的面孔遭到了颠转。导演并未塑造一个信仰自由的捍卫者——如茨威格《异端的权利》中的卡斯特利奥,而是恰恰通过一个最执著的基督教信徒所受的苦难,呈现了裁判所的非人道。

  宗教裁判所剥夺了伊娜斯的自由,而拿破仑“解放”的军队则让其家破人亡。王怡称电影延续了西方对于宗教裁判所的妖魔化传统,但事实上,电影对于宗教裁判所的控诉未见有何剑拔弩张,反而携带法国大革命理念的拿破仑军队,倒是被刻画得面目狰狞。在自由、平等、博爱的背景声中,法国军队在马德里的街市中烧杀掳掠。革命者未必比旧势力更显正义,以启蒙、人权的名义,无数无辜的民众喋血街头。法国大革命给后世留下了《人权与公民宣言》,但同样也留下了断头台下的累累尸骨。在洛伦佐作为执政官对宗教裁判所的审判中,重点其实并不在于前面诸如启蒙使人类摆脱蒙昧,使人生而平等成为不容质疑的公理的宏篇大论,而在于让“那些拒绝看见自由之光者得不到宽恕(those who refuse to see the light of liberty, shall receive no mercy)”,让“那些敌视自由者得不到自由(there will be no liberty for the enemies of liberty)”。上帝也好,自由也好,终是为了划分敌友,为了以信仰和真理之名裁定他者的生死。

  如果说宗教裁判所代表着旧世界,而法国大革命开启了一个新世界,那么在导演注视的目光中,新世界未见得比旧世界更好,甚至是更糟糕。在影片快要结尾的地方,洛伦佐朝戈雅吼道:“西班牙已没有理想,现在的西班牙已成了一座大妓院。”很难说,这未必是导演对启蒙之后的世界的真实看法。

  审判者的受审

  毫无疑问,在电影中洛伦佐神父是最重要的人物。起初,他是宗教裁判所的神父,是这场清洁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而后他又转变为启蒙理念的热烈拥护者,成为拿破仑在西班牙的执政官。而围绕着他的审判与被审判无疑贯穿电影的始终。

  当审判者对另一方施行审判时,我们——至少审判者——会断定,他们之所以有权审判,是因为正义站在他们这一边。在电影中,洛伦佐始终是“正义”的化身,先是代表上帝,继而代表启蒙的普世真理。当他还是神父时,他以上帝之名清除异端,而成为大革命的信徒之后,他又以自由之名清算宗教裁判所的残暴。信仰改换了,但他的“绝对正确”依然延续。也许我们可以认为,他所追求的并非是信仰的纯粹,而是自身的“正确”,而拥有了“正确”便可以对他者施行审判。

  审判者总会将目光投到别人身上,而永远照不见自己。所以他可以侃侃而谈上帝会给接受“神讯”的无辜者以力量,而当伊娜斯的父亲问他,如果他自己接受“神讯”时,是否会承认无稽的罪行,他一脸愕然。代表上帝的审判者被人审判,他无法想象。但是在托马斯父子的私刑之下,他很快就承认自己是猩猩生的杂种。早在他在监狱里强暴伊娜斯那一刻,便已成了他所遵循的基督信仰下的不可饶恕的罪人,但直到他被迫签名的事情败露,将面临审判之时,他才仓皇出逃。罪并非源自内心的律令,而只与外在的审判有关。

  当他逃到法国时,据称启蒙思想使其“洞开双眼”,重见光明。然而更真实的理由也许是,以人权、自由之名,他原有的“罪行”得以洗清,是这种“救赎”的渴望使其皈依了启蒙信仰。启蒙不仅使其重获“正确”,而且使其足够理直气壮反过来宣判宗教裁判所的滔天罪行。

  但英国军队的进入使其再一次面临审判。故事已临近尾声,但正是这个让我泪眼迷离的结尾,却让我困惑不解。恢复运作的宗教裁判所判处洛伦佐死刑,执行的当天,神父们一直在他周围劝其忏悔、认罪,只要他这么做便可免一死。但他却将神父们放入他手中的十字架掷于地上,对自己宣判了死刑。故事的悖谬在于,当他还是个上帝的信徒时,上帝并没有给他足够的勇气以支撑肉体的苦痛;而当他成了人类理性的信徒时,他却做了个并不理性的选择。他为什么要这样?我难以理解。也许新旧两个世界的反复使其在这个世界的根基彻底动摇,一贯寻求正确的他失落在这个虚无的世界里,他已没有了去路,所以,他也断了自己的归路。

  故事的震撼之处未必是最后那个片断,那个伊娜斯扶着洛伦佐的运尸车缓缓远去,连同注视着他们的戈雅也远远消逝在甬道里的长镜头。在那个镜头中,导演也许想要给整部影片阴暗的基调抹上几许亮色,以抚平前面那个片断所给人的深切的绝望感。当洛伦佐将十字架掷于地上,神父们准备宣判他的罪孽时,英国军官一记点头,洛伦佐的脑袋便已被拧断。前面所酝酿的反抗、拯救或是审判竟被消解在这么一个无意义的点头中,神父们目瞪口呆地望着这个他们已陌生的世界,他们的旧世界已彻底沦陷,难以复归。而启蒙也迷失在群体的狂欢里,断头台不过是喧嚷的广场狂欢里的一个无足轻重的陪衬。

  《戈雅之魂》影评(九):随便看看

  是我喜欢的的古装题材。恩...作为古典艺术家的传记电影,也许没有哪一部能够超过〈莫扎特〉了吧。(其实回味一下会发现,后天的力量到底有限,感人的力量大半来自电影配乐,也就是莫扎特本人。)虽然有些不公平,戈雅的画作虽然也是富于力量的,可惜用在电影上,图画的影响终究不如音乐那么直观。

  但就片子本身来说,情节很平。两个本来是好友的男人被同一个女人打动,柏拉图的画家和屈服于肉体的神甫。然后女人进了宗教审判所,几年后变成疯子被被放出来找失散的女儿。在这一过程中,原先的两个男人一善一恶,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

  好在并不像〈贝多芬〉那样把重点放在无聊的煽情上,而是着力渲染历史潮流与家国命运,就有了相应的沉重感。用了西班牙宗教审判所和拿破伦入侵西班牙的背景。色调和取镜上也很像那种历史题材的大型油画。

  总之,是一部PASS情节就好,适合看画面的片子。

  《戈雅之魂》影评(十):配角成群

  所有艺术家中,画家的眼力最为敏锐,我记得西川老师说过他有一种职业的天才,能知人未来,知人善恶.只是因为他画了一辈子的画,画的都是人物的肖像!画家最能从无声的人群中发现悲喜和故事,最能从形态上来读取和表述它们.戈雅也是吧.

  这是个有许许夸张的故事,人们想从那些零碎的画稿中找到戈雅自己身上完整的故事.但组合拳看起来多么怪异...这位旁观的主角最终还是站在配角的位置上了.这个西班牙式的悲剧故事却未真正染指到画家真实的生活,仅仅因为他为每个帝王画像,而拿到了电影中生活的免死金牌?

  爱情在电影里也是配角,宗教也是,拿破仑亦然.洛伦佐,这样一个阴暗的人物却占据了萤幕所有的重心.同时他的阴暗也无力的衬托着戈雅灵魂的真纯.他像一个黑洞吸没所有星光.在如此浓黑的底色下,戈雅的形象却没有散发光明.洛伦佐的角色在吞没主角地位的同时,成为失职的配角.

  人性是配角,悲剧情节还是配角,大时代变迁是背景.人物的悲喜与所有的元素粗糙糅合,痕迹历历可见.就象回味杂粮在舌间辗转的感觉.我敢断言,导演为了无限止的接近戈雅,在场景的色彩和风格上尽量对画家的原作进行了慕仿,唯独在人物的个性上,导演寸权不让,全按自己想象进行杜撰!

  人们说:电影可否离开爱情和肉欲来谈别的东西?但别的东西却总在爱和肉欲里,人们说,画家可否离开主观来画世界?其实画家从来没有用"我"这个身份来干扰其它的存在.最好的画家是真正的旁观者.看到了,画下了,却不干预.一旦干预进去,画的不论是什么物质,最后表达的还是自己.

  电影就是一张画,在这张配角成群的画上戈雅的形像极淡薄,现代文化商业的油墨味正如导演的意图一样覆没了所有情节!或者你也想成为其中观望裸体和教士出轨的世俗看客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