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理发师》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理发师》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3-08 20: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理发师》经典观后感10篇

  《理发师》是一部由陈逸飞 / 吴思远执导,陈坤 / 曾黎 / 王雅捷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战争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发师》观后感(一):杂感

  杂感已经是很久不用的一个箩筐。记得小时候,看一些革命爱国主义教育片,老师让写观后感,自己憋了很久都写不出来;而现在,就是一片落叶,一群白鸽飞起,似乎也能在个人丰富感情神经网中牵扯出几桶并不纯净的追忆或感受。...但愿此文不会挨骂吧。

  你看过《理发师》了吧?没有赶紧去看吧,别在这看我写的了。进了影院,周围黑乎乎的,躺在舒服椅子上,很想睡一觉。渐渐地嘈杂人声消了下去,缓慢映入眼睛的是片头。那几幅油画般的剪辑着实吸引了我,感觉不俗。“如摄影所说,陈先生是在用大银幕作油画。作为一个美术大师,本片在视觉上确实没有半点折扣,导演费尽心血。”刚开始紧张气氛是用近乎完全人物静止表现的,战壕里日军大气都不喘的景象给人一种拉满弓的气势故事交代背景是用黑幕白字打上时间大事件,以后几次也是如此,如1945年日本投降,新中国成立后5年等——简洁的很。由陈坤主演的陆平的职业是个理发师,剃头匠则是民间的称呼。放在这个小人物身上的,是中国人的气节、感情理念精神和处事之道。加载的要素太多,无巧不成书的情节设计,使得该片会有一些斧凿感。但模糊的感情要素处理大地刺激和吸引了现代人眼球心理,观众大概对这些细节问题也不会那么在意。配角俞某(女)从开始的奋力抵抗和最终选择离开大上海,已经基本向观众交代清楚了该人物的心理、道德低线,并预示了最终的命运安排。爱哭的战士郑文斌是用来穿插上下文的,把最后陆平和小姐联系起来,真是奇妙缘分啊!

  宋嘉仪是女主角,她和陆平的爱情维系了全剧的发展并最终将情节升到高潮,让善良的观众再次感受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悦。宋小姐的丈夫叶师长与俞某的离去恰好成就了对感情执著的陆平和宋嘉仪,正是在自由决策下的博弈最佳结果,“资源”配置达到了最优。

  听说该片英文名叫“MUSIC BOX”,想了半天,他带的工具箱就是那个音乐盒。陆平一直带在身边,当宋小姐动他的音乐盒时他还很紧张地跑回屋,足见该音乐盒的重要性。可是,后来他和宋小姐的关系逐渐发展,以前的歌女俞某渐渐也就不重要了。甚至可以推想,俞某曾经的选择也似乎让陆平绝望,陆喜欢的是那个唱歌的她,而不是后来留在上海的她。

  两位主角的表演都很好,陆平的一些自卑无奈;宋的天真活泼、善良、敢爱敢恨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据闻该片之前有过些风波,而本片中的翻译官非常像风波的人物之一,神态倒也像我的一位山西同学。对该片的一些批评我是持相同看法的,比如:“当这些美丽元素连成一部影片后,却欠缺些什么。最终觉得还是剧本有些问题,影片后半部分不少场景居然让观众笑出了声音,比如陆平被俘后,巧遇昔日战友,这位与陆平失散十年的哥们儿居然随身携带着陆平恋人王嘉仪的书信,试想没有这位老兄,这戏还怎么往下延续。另外,当陆平寻找恋人来到陕北的一片荒原上彻底心灰意冷之际,王嘉仪居然魔幻般从烟尘中出现,这平地出现大活人的场面,如果不是为了凑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还有哪部现实主义电影会这么玩呢?”

  也想过把宋和《花样年华》的苏丽珍对比.苏丽珍和宋嘉仪,同命不同运,毕竟苏在香港,飘洋过海之后,再不能相遇。而理发师却被命运钉住,终究有相见的一刻,"却是粗衣衬托了老去的红颜"。

  斯人已逝,《理发师》的诞生历经坎坷,但我认为该片足以告慰陈逸飞先生的在天之灵

  5.10补充修改: 看完茉莉花开后,感觉理发师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还差点什么,中间的衔接不够,火候上逊于"茉"......

  《理发师》观后感(二):那一声幽幽的"表哥"

  整部电影的节奏都非常舒缓,让人有时间细细地品尝每一个细节,看完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宋嘉仪那一声幽幽的表哥,仿佛这个就是整个影片的主线.

  说实话,陆平并不是一个伟大男人,他胆小,怯懦,没有“远大理想”,但是他却是一个有骨气的,执着的男人,这是这一点让宋嘉仪深深地迷恋上了他。他迷恋于自己的手艺,不论在什么地方都想继续自己的职业生涯,不管自己是少校大校还是少将,那时候所谓的男人的理想对他来说是不存在的,他想要的就是一辈子安安稳稳的当个理发师,他也执着的做到了这一点。在感情方面,他有点逆来顺受事实怎样他也从来不反抗,这是宋嘉仪最恨他的一点,但是他深深地爱着宋嘉仪,这一点毋庸置疑

  相对陆平来说,宋嘉仪是一个有品位女人,敢爱敢恨,在那个时候,一个女孩子要追究自己喜欢的男人,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勇气,但是她就这么做了,而且坚持了一辈子,不管自己是什么身份,好像只要陆平一答应,她马上就可以和他亡命天涯。她那一声声幽怨的表哥,感情丰富至极,对他又爱又恨,却还包含着无限的无奈。

  说到底,他们两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命运的服从,或许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人物特点。不管是什么情况下,他们都会遵守别人的安排,但是在遵守顺从的同时,那一团炽烈的情火始终都没有熄灭,一直绵延过抗战,内战,直到新中国解放。两人虽然苍老了,但是感情始终不曾减弱,在漫天的黄沙中,还是那一声表哥,唤醒了陆平的生命经历的太多磨难的爱情终于在最后盛开的鲜艳花朵,虽然那时候的背景并不鲜艳。

  影片的最后耐人寻味,陆平放弃了自己随着携带了一辈子的箱子,和宋嘉仪携手回家,到最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挚爱,还是宋嘉仪说的对,男人的手艺是为女人而准备的。

  《理发师》观后感(三):怀念陈逸飞

  《理发师》,陈逸飞的遗作,看过之后很有感触,无论是对影片本身还是陈逸飞其人。影片结尾留了一段陈逸飞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话,他说,希望若干年后人们还能记得陈逸飞曾经拍过一部《理发师》。在说这段话的时候,他不会知道在《理发师》尚未完成时自己就早早的离去,我们也不会知道,假如陈逸飞先生没有离去,今天所看到的《理发师》会有什么不同,但是我想,若干年后,人们会记得陈逸飞曾经拍过一部《理发师》,不为别的,只为了他的那份对艺术情结

  《理发师》讲述的是一个在战火硝烟弥漫年代,关于一个理发师的爱情故事,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爱情注定要经历风雨,因为能够活下来就已经是奇迹了。关于影片的情节不想说太多,看过之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影片的背景从抗日战争开始,到解放战争,最后到解放战争胜利,只是想说一句,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所造成的创伤是每一个中国人永远都不应该忘记的。

  《理发师》观后感(四):《理发师》批判之一:一班烂编剧在陈氏油画上的涂鸦

  题记:

  老谋子说:故事是一切的基础。确实如此,能够打动人心的不会是画面和数码技术所产生的大视觉,波动心弦的是人的真情

  ――――卡夫卡·陆(KavkaLu)

  [img]http://image2.sina.com.cn/ent/d/2006-03-28/U1512P28T3D1030028F326DT20060328171241.jpg[/img]

  《理发师》的每个段落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电影,可惜,现在观众见到的只是一把没有头绪的乱草。

  陈逸飞身前曾经选择了姜文主演,后来的闹掰对于电影有了什么影响我们不得而知,然而,面对这样支离破碎的电影我真的很想知道姜文的想法,《理发师》的主编剧凡一平是是陆川那个破烂电影《寻枪》的编剧,这样看来编这种胡编乱造是这位仁兄的一贯了,据说在八位编剧里有一位上海的诗人默默,在影片里嘉仪骑着脚踏车的场景让人再一次看到《雨巷》式的冷饭。

  诗意不是刻意,再美的影像没有故事支撑就是徒劳的,《理发师》最大的毛病就是随意性,主角陆平的生活完全是编剧硬塞的,尤为滑稽的一段是宋丰年听女儿宋嘉仪的 “壁角”戏,这个促使陆平出走的理由却只是为了一段牵强的抗哈戏,剃头更绝,竟然有一位爷因为剃头而痛哭流涕,大家可以在《四万万同胞》或者其他四十年代的记录片里看到,那时候光瓢是一种风气,接下来编剧制造了自己心目里的悲壮,那些托陆平带走的头发将滑稽地出现在鬼子杀寡妇相好的场景里,在那刻杀人不眨眼的鬼子竟然放过了这个固执不愿为鬼子剃头 的汉子,为了塑造人物编剧显然毫无顾忌地造就所谓的豪气,同样,这些头发最终还会造就一场诗意的结尾,作为反动派将领妻子的宋嘉仪竟然可以脱离人民的监视远赴西北和表哥(情人)诗意会面,我不知是编剧缺乏对于中国当代史惨烈了解还是不愿向当今的人民阐述真实历史,这样的创作态度作为一部貌似的平民史诗,写实主义题材而言是不够严肃的。

  北京记者瘦瘦安同学说:起码陈逸飞够真诚。何谓真诚,难道画面的雕琢就可以称为真诚的化,那么高农民全世界最真诚的人,因为高农民在他的作品《我心依旧》的最后还是不忘记告诉人们这个故事纯属虚构,如此做派比陈逸飞的《理发师》“棋高一着”。

  故事的硬伤让这部电影失去了感人力量,陈逸飞所构造的画面最终因为故事的原因失去意义,作为当代最重要的视觉艺术家,陈逸飞先生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应该有着他的地位,他在1995年执导的根据三十年代现代派小说家徐訏《鬼脸》改编的电影《人约黄昏》(编剧:王仲儒)是1976年代之后最有上海气息的电影之一,而男主角梁家辉先生很好传递了上海当年知识阶层所特有的儒雅和性情模特出身的张锦秋则让十里洋场的旗袍女子媚而不妖,在当代的电影演员里可谓难得。有人说《人约黄昏》的剪辑凌乱,其实,正是这种剪辑极好的传递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在《人约黄昏》里无论环境氛围还是人物塑造都是成功而到位的,特别是他对于殖民地文化区域性划分非常清晰,小说描绘的女鬼居住的平阴桥以西地区在影片里被准确描绘,那间转角的胭脂店更是很好反映了石库门建筑的特点。

  在《理发师》的拍摄记录片里,我们看见了已故的陈逸飞先生事必躬亲的创作态度,这些影像作为画面本身很有特点,闸北轰炸的那段戏里陈坤和剧组对于那个演尸体群众演员的关切也值得我们赞许。可是,电影本身叙事的硬伤让这部电影成为了陈氏的素材,非常可惜。

  这部电影最为滑稽的是陆平在国军里的戏,他的陷入和他的临阵脱逃都显得随心所欲,影片里对于国军妖魔化的描写无非是为男女关系的龌龊的便利

  租界杀鬼子军官更是儿戏,显然编剧对于租界历史的欠缺造成的,按照影片场景,陆平的店应该是老闸捕房管辖,日军军官当众强奸在租界似乎有些演绎过度,民族仇恨和历史之间的舍取应该慎之又慎。

  这样的纰漏在影片里还有很多,小镇结婚、寡妇撒娇等场景都有许多毛病,大家看看就知。

  可是,艺术不是靠对于一位已故优秀画家的尊敬而人云亦云赢得的,《理发师》没有一个好故事是他大的硬伤,先生已去,没有他的关注下的剪辑是无法完全算成他的作品的,我们可以把陈先生定格在胶片上的每格画面都当成一幅画来欣赏,然而,电影不仅是需要有意思的画面更加重要的是有好故事,没有好的故事再好的画面也无法引起普通观众的共鸣,毕竟真正可以进入人们内心的是关于人性的一切。

  中国电影在当下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缺乏和观众沟通平台通道,整个平媒都为一些不负责任的愚妓把持,他们的恶品味直接导致了观众和电影院距离,我们可见的电影评论往往变成攻击他人诚意的作品,就像那天王宝民导演对我说外国人十分不理解中国人对于自己优秀导演(如陈凯歌)的攻击。其实,攻击是容易的,不容易的是给我们的本土电影提一些建议,谩骂是无法振兴中国电影的,我们要做的是一种激励,这种激励的本身应该是善意的。

  (批判之一,未完待续)

  【附录:影片资料

  《理发师》2006中国

  英文名:《The Music Box》

  导演:陈逸飞 执行导演:吴思远

  艺术总监:吴思远

  主演:陈坤、曾黎

  片长:110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3,欣赏性1(无法证明是陈逸飞作品)

  2006年5月1日 星期一 上午03时59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理发师》观后感(五):一个人的作品

  晚上一点钟开始,连夜把《理发师》看完了。只是因为一直有个名字在萦绕:陈逸飞。

  关于《理发师》,听说了它的遭遇,团队的分离、导演中途离世,剧本几易其稿。如此多灾多难的它而今还是出现在了世人面前,如果这可以成为一个理由的话,也未尝不可。

  发现整部电影一直浸润在陈逸飞的艺术境界内,浓郁的油画气息,彷佛每帧影像都是一幅逸飞的画,记起来陈逸飞那幅成名的周庄油画,而整部电影的场景仍然是这么一个周庄似的江南场景――一个逸飞艺术生命维系的空间。喜欢他这种颜色的处理,浓郁而淡雅,不是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却有一种清洁而绵长的意味。那种感觉很怀旧很悠远。

  很是赞赏陈坤的表演。是一个活生生的上海男人,简直演活了。一个把剪刀玩活了的精巧的技艺,貌似柔弱的外表下怀着的是一颗非常坚强的心,包括一刀了结日本军官,一刀自残手指。但给人感觉总是儒雅的,虽然他总是说,自己只是一个剃头的,但,最终还是勇敢的把他和嘉怡的感情揽在了怀里。

  很多人看《理发师》时,都不自觉的把它和《活着》作了比较,我也是。因为两部电影有着相似的地方。都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在大变动的时代里艰难的人生历程和丰富的心路体验。相比之下,《活着》让人震撼的是那么多巧合的生活累积以及生活命运的无法改变还有悲剧性的结局.而《理发师》则是另外一种抒写,明线上,它也是一种命运注定的无奈,以及一个小人物的随波逐流,但一条更大的线,却是小人物慢慢改变着一切原本注定的命运。也许永远是悲剧的命运让人更加深入骨髓。《理发师》最需探讨的也许就是这点。

  总之,这部电影是属于一个人的作品,那就是陈逸飞。它更多是属于陈逸飞的艺术,而不是影视。也许从一个艺术家的眼里,电影也可以是这样的。电影何尝不可以是这样呢。

  耐人寻味的是,在电影结束后有一段拍摄花絮,镜头集中在了陈逸飞一人的身上,一笑一颦,一举一动,现在看来总是被一种悲情笼罩,毕竟出师未捷身先死。也许,这部电影的最大意义就是一个陈逸飞。

  《理发师》观后感(六):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来看待

  我看完,觉得挺震撼的啊,楼上几位有批评的,讲的问题的确也都是存在着的.可是,我觉得,我们应该用一双擅于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每一部影片,每一位电影工作者都想通过作品给大家一些享受,一些收获,只是众口难调,每个人喜好也不一样,看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大家应该在每一部影片中找自己喜欢的感觉和片段,记住最让自己感动的情节也就不会觉得有那么多缺憾了,谁都明白世界上是没有一样事物是可以称之为"完美"的,但是我们不能缺少发现美和捕捉美的眼睛和心灵.不要刻意的追求一个艺术作品,不能要求其每个方面都是赞不绝口的,那样就会少很多享受的!所以,我很少去批判人家的作品,但会用心去记住每个让你感动的瞬间!

  《理发师》观后感(七):[2007/11/10]

  下的版本也不知道为什么缺了很多内容,曾黎还真不是一般的丑,要不是导演看她身材好,根本就不会用的吧,演的也很一般。不过话说陈坤真是国内少有的演技派偶像。出道的时候还被拿来和陆毅比来着呢吧,现在谁要是这么比肯定笑掉大牙了。陆毅除了在永不瞑目里面有一点阳光纯洁,以后怎么看怎么和帅不沾边了吧,不禁看。陈坤的表演不愠不火的,其实已经炉火纯青了,而且人又那么谦和,电影频道当时那个很多明星来串台蒋晓涵主持的访谈的时候,陈坤终于是他本人了,不是演员了。他说的那些话让我对他很尊敬,为了中国电影的未来,他有自己的奋斗和立场。而云水谣里面他不如李冰冰抢眼但李冰冰还是让我讨厌,有人说云水谣里陈坤不够好换成刘烨也许更好,我也同样喜欢刘烨,但是陈坤做的很好了。理发师的节奏,很长的片子,可能是导演的关系,确实有点散,唯有结尾是我喜欢的场景和情节

  《理发师》观后感(八):小男人的命运

  讲述一个人的命运,是许多电影表现的主题。看了《理发师》,自然地联想起看过一些电影《长恨歌》、《做头》、《海上钢琴师》、《活着》、《孔雀》、《茉莉花开》、《甜蜜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滚滚红尘》、《半生缘》。

  如果要为这部电影立个评价的标杆的话,我会选择《日瓦戈医生》,当然这样对转行拍电影的陈逸飞先生来说是苛刻了点。

  一部拍了四年,经历了种种风波,陈大师甚至为之献出生命的电影。让人看到追求电影艺术的艰辛;也让人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为什么电影中的理发师别无旁趣,唯独执着于理发,毕竟靠个人的手艺吃饭单纯些。

  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常常都会夹杂着非关艺术的其它因素,这对追求唯美的艺术家来说是致命的干扰。

  电影从一个日军集结进攻上海的大场面开始。

  1937年的冬天,年轻、俊美的理发师陆平(陈坤)和往常一样正在他的理发馆里为客人忙碌着,他显然是一个手艺不错,能把女主顾们侍候得蛮适意的小男人。理发馆里的留声机响着靡绵的上海爵士乐,这台留声机放在陆平随身带着的理发工具箱里。(电影的英文名字就是这台留声机,music box)

  突如其来的日军的炮声把陆平一生的命运打乱了。

  夜深,理发馆里只剩下陆平和夜总会歌女会棉(王雅捷)。这时闯进2位日本军官,一个要刮胡子,另一个则想强奸会棉。会棉在挣扎反抗中打晕一个,而陆平则被吓一跳,手上的剃须刀下意识地切断了另一个的喉管。

  两人连夜去火车站搭车逃亡,火车起动了,陆平才发现会棉没有跟他上火车,她选择继续留在上海。

  (理发师误杀日本军官的剧情与凡一平的小说原著有出入,原著写日本兵杀了陆平的师傅,并准备强奸师傅的女儿,陆平用剃刀杀死一位日本兵,但未能保护师傅的女儿幸免于死。)

  陆平逃到乡下县城投靠师伯宋丰年,在宋家重操理发旧业。宋家女儿宋嘉仪(曾黎)已由父亲做主与一名国军师长订了婚,却对这位从大上海来的“表哥”(父亲让她这么称呼陆平)一见钟情。宋丰年对两人的情事表示出反对的态度,陆平于是离开宋家。他在村外的公路旁遭遇新四军袭击日军的战斗,战斗结束后,陆平被新四军带到驻扎地为敢死队剃光头。

  因为四处战乱,无处可去,陆平回到宋家继续理发。

  邻居开杂货店的刘寡妇风骚貌美,一边和骑白马的胜哥偷情,一边又想勾搭陆平,搞得宋小姐醋意十足。但是她很快就出嫁了,出嫁前让陆平好好地为她做了一个美丽的发型。

  她问陆平:为什么你不是师长而只是个理发师啊?

  陆平:对不起。我不应该来这里的。

  她:不,你该来。命里就该来。只是,太晚了。

  陆平:我就是来得再早,也只是个理头发的。

  国军师长叶江天娶姨太太的婚礼弄得很隆重,所有军官戎装赴宴。宴会才刚开始,总司令(魏宗万)到宴祝贺,并宣布部队要立即开拔调防,新娘宋嘉仪随军走了。

  宋丰年告诉陆平,之所以将女儿许配给师长当姨太太,是因为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跟着官大的不容易死。

  (在小说中,这个司令是阎锡山,后来宋嘉仪为救父亲和陆平,曾委身于他,电影把这些情节去除了,使这个司令出现得毫无意义。由此猜想,陈逸飞开拍电影后把剧本改乱了。)

  国军节节败退,日军占领了陆平所在县城。胜哥和刘寡妇都被日军杀害,陆平为避免给日军理发,把自己的手割伤。

  1945年日本投降,宋丰年和陆平差点被当成汉奸枪毙了,幸亏已升任军长的叶江天救了他们,并安排陆平在军中任少校。陆平对当军官并无兴趣,在军中以为别人理发为乐。叶江天看不起陆平,派他陪宋嘉仪到上海散心,在上海宋嘉仪对陆平旧情复萌,她推开陆平的门。

  表哥,我想做头发,她说。

  头发做完,两人拥抱在一起。

  叶江天似乎觉出端倪,派陆平去执行一个危险的运输任务,陆平死里逃生负伤回来,被升任上校。

  歌女会棉仍在夜总会唱歌,而且成了叶江天的情妇。为了方便接触,叶江天将会棉作为自己的妹妹,许配给“表哥”陆平。宋嘉仪虽然反对,却也无可奈何。

  淮海战役结束,国军败势已定。陆平请求退伍,宋嘉仪也向叶江天要求回乡看望父亲,叶江天大怒,挑明宋嘉仪和陆平的私情。为报复,他不让宋嘉仪离开,还将陆平派到阻击解放军的前线任少将师长。

  陆平在战场当了俘虏,被送到西北劳教。劳教场的干部郑文斌就是当年被陆平剃过头的新四军敢死队员,他认出了陆平,并帮助解放后仍留在大陆苦苦寻找陆平的宋嘉仪到劳教场与陆平相见。

  影片最后的场景是黄色空旷的沙漠,瘸了一条腿的陆平等不到宋嘉仪,落寞地坐在装着留声机的理发工具箱旁,忽然听见一声熟悉的呼唤:表哥。

  蓦然回首,宋嘉仪就站在那儿。

  夕阳下,两个久别的人在互相走近。

  整个电影的画面都很美,那构图和色彩让人深深地感受到陈逸飞所特有的那种精致柔暖而又充满质地的优雅美感。

  陈逸飞说:这部电影的画面、色彩都将是崭新的,就算演员从一堵旧墙前走过,这堵墙也将带有丰厚的岁月感觉,它是有生命的,和演员一起带着生命入戏。

  读过凡一平的小说原著,就电影剧本改编而言,我认为是有些瑕疵的。相比于小说,电影剧情对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的演化交代得不到位或安排得不合理,使人物形象显然很单薄。本来是个很有挖掘深度的题材,在善长表现唯美和浪漫主义的逸飞先生手里被扁平化了。

  也许是画家的局限,只善于在平面上塑造人物。一幅幅连接起来的油画。

  男人天生是为有光彩的女人而生,女人天生是为有手艺的男人而生。剧中的宋嘉仪这句台词似乎是陈逸飞要表达的主题,我不知道做出这样一个浪漫主义的论断是否会得到现实生活中男人和女人们的认同。有光彩的女人谓之色,有手艺的男人谓之艺(“手艺”这词有点暧昧)。

  男人好色,女人好艺?

  从电影一开始,就感觉到陈坤和其他角色的戏对得很生硬,他从头到尾都是一个非常被动的形象,不管在爱情还是在命运面前,陈坤的表现没有任何主动之处,一味表现柔弱和毫无理由的忧郁,除了用剃刀把自己的手拉破(这个情节设计得并不是很合理,那位嗜杀残忍的日本军官突然发善心了,只打他一巴掌)。

  尽管如此,从外形上看,他仍是比姜文更适合扮演这一角色的演员,遗憾的是他和导演没有在艺术上擦出火花。

  一个有点小资,长相迷人、掌握一门手艺的小男人,纤弱、有点娘娘腔,在今日的时尚发廊里你常碰到的那种。和平年代里他会是小开,纠缠在风花雪月之中,牵扯在贵妇、舞女之间,生命中欠一堆的风流债;而在那样的年代,经历生与死、血与火的洗礼,由理发师到少将师长到阶下囚的坎坷,与恋人的悲欢离合,命运在他身心的这些深深划痕在哪里?陈坤没有表现出来,在各种画面中,他似乎只是充当男模而已,而不是演员。

  关于陆平和会棉的情感戏似乎也被导演忽略了,本来在演绎情感方面会有一些出彩之处的,但是电影的安排使两人的关系显得莫明其妙。

  估计这部电影即使有葛优等人的加入,以陈逸飞拍戏的理念,也就能拍到《半生缘》那个味道,要拍成《活着》,故事还差半截。

  整个故事使我想起《日瓦戈医生》。

  这是一种奢望。

  《日瓦戈医生》,是中国的导演、编剧和演员一时还到不了的文学和艺术境界。

  陈逸飞为拍这部电影而死,我以为不值。

  不管是为艺术而献身,还是为艺术的欲望而献身,我觉得他就是个非常值得敬仰的优秀画家,这已经足够了。

  《理发师》观后感(九):剧本很重要

  看有人说<<理发师>和<<寻枪>>的编剧都是凡一平。顿时,提醒自己,以后看电影一定要看编剧啊。都说编剧是妈,导演是爸,那爸再好,妈不行,也不行不是。再说陆川和陈逸飞在导演方面确实还处在学生阶段,再遇上这么个编剧。真是误终身啊。

  做为陈逸飞的遗作,我还是选了力荐。干嘛不看呢,中国人还是应该看看。

  陈坤剪头发那样子,呵呵,不象是大上海的理发师啊,不过,总的说来演得不差。

  再次向优秀的活动道具们致意。有些镜头有点儿过了,但这也不是他们的错,穿什么衣服,做什么动作,有时也不由他们说了算。

  《理发师》观后感(十):玩得高兴就好

  影片很显然具有前后不同的两种风格。

  在影片的前半段,配乐和画面的结合有些怪异,感觉有些像早期默片中的音乐,或者说音乐的叙事性很强。镜头语言也很特殊,比如说画面的衔接,有很多一般会交代的镜头没有交代。这导致了有些情节出现的很直接和强烈,与同样直接强烈的音乐相结合就造成了很怪异的感觉。比如刀子无意割破日本军官喉咙的一段,看着想笑,也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安排的幽默……摇臂镜头等的运用也与众不同,在很多时候人物并不是画面的中心,而是蜷缩在画面的一角或跑到外面。还有很特别的就是灯光,可以看出,导演在刻意的追求油画的画面感。

  影片的后半段,灯光没有那么强烈,配乐和镜头的运用似乎也常规了。换句话说,一切步入了正轨。

  就全片而言,故事本身还不错,说的是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我想它挺有可能拍成好莱坞式的史诗商业巨片,也有可能拍成怪里怪气的艺术片。只是前者得继续按照巨片的模板来丰富剧本,而后者似乎更接近原著的味道。对于这部电影,相比于现在,我当然希望能看它到底能怪异到什么程度,到底全片这样怪异下来会怎么样。由于陈逸飞的去世,这当然也就不可能实现了。

  记得似乎谁曾说过,陈逸飞是个很好的画家,可对于拍电影来说,他是外行。就这部影片来说,确实让人看到了很多不同常规的地方,也许电影学院的老师会讲出其中很多的毛病。可我想,其实外不外行并不要紧,要紧是自己玩得尽不尽兴,如果再奢求一些的话,就是还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毅力将外行发展到花枝叶茂的境地。可惜的是陈没有这样的时间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