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钢琴教师》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钢琴教师》的观后感10篇

2018-03-10 20: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钢琴教师》的观后感10篇

  《钢琴教师》是一部由迈克尔·哈内克执导,伊莎贝尔·于佩尔 / 伯努瓦·马吉梅尔 / 安妮·吉拉尔多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情色 / 音乐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钢琴教师》观后感(一):理性感性就像交替的钢琴黑白键

  细节赞。

  去黄碟店,嗅气味。以及碎玻璃事件,均是感性为上风;控制男主,只是自己在帮他撸,以及后来的SM要求则是理性为感性做的注解,其实也不是对自我的准确认知。不录男主,是理性对感性的叛逆

  中期女主说她的感性超不过理性,这是孤独给她的认知。之后他藐视她,她放弃尊严去求爱,感性战胜理性,与此同时,她软弱了,她需要温暖的爱。认知在变化。他夜晚来,要强上如之前的她所愿,她挨了曾经希望的打,自尊再次强烈,认知再次变化,此时是讨厌自我的之前的低贱与恨这个男的。次日拿刀,见到男主,明白自己恨得其实是自我内心矛盾,刺了自己,然后遁去。

  以上可能胡说八道,就这样。

  《钢琴教师》观后感(二):有些人是天生的老处女。

  我想起她在《八美图》里的扮相,传统的粗重长裙,一样苛刻嘴脸,散发着老处女身上那种不被人探测过的酸腐臭味,有种欲望抑制下极端吹毛求疵

  钢琴教师。这高雅的裙裾之下挂着情欲的震动器。她双手抱在胸前,昂首露出没有人亲吻过的光滑脖颈,而其实她满脑子只想着如何把震动器推进自己的身体里。

  父爱的缺失,从幼年时期就缺少精神上强硬的认同作用,再搭配一位控制欲过旺的母亲,每隔三分钟打电话女儿教琴的家庭,撕扯对方略带风情服装,为艾莉卡创造了培育病态的温床。

  她在深夜里睁大眼睛全神贯注地看色情录像,嗅着自己内裤的味道,抑或用刀片割伤自己的下体,无动于衷地看着血液在洁白浴缸上划出细长的轨迹。她偷窥在车内欢爱的情侣,然后忍无可忍地蹲在一旁小便。

  她不住地用性挑逗自己,而又一直让情欲在自己的生殖器外磨蹭。

  所以他爱上她,进入她生活时候,她小心翼翼地窥探着对方又不停地拒绝他,有的女人会不由自主地破坏自己与心爱之人的和谐,她们出于弗洛伊德所说的“原始缺陷情节,既畏惧又渴望,既自卑向往,前后左右徘徊不前。

  而男人跟女人是完全不同生物。男人的性欲是一条狗,如果你要饲养它,就必须喂到肚子饱,否则它会一直朝你狂吠不止。而女人的性欲是一只兔子,被造物毒哑,绵柔无力,沉默无声。

  不得不承认,有的人是天生的老处女。她把兔子的嘴巴绑上,然后不停用食物摩擦它的鼻子

  你不能用同样的办法来对待男人。因为再没有跟你自己一样柔弱动物,他会跳起来反击。直到食物到口中。

  艾莉卡写给他的书信里说,请你绑住我,用力袜子塞进我的嘴巴,然后用力打我。请让我隔壁的母亲听到你殴打我的声音

  他说,艾莉卡,你病了。他又说,我真的爱你

  但是真的爱,不能代表你可以用性折磨我。我想他还有这一句话想说。

  那个总是被艾莉卡的严厉弄哭的女孩儿,在一次小排练之前就紧张得腹泻和迟到。他去安慰她。于是艾莉卡把玻璃杯的碎片放进女孩儿的衣兜里。得到代替她去演奏的机会

  在我看来,连这个放玻璃碎片的动作也充满了性的意味。她不是从始至终,都在等着一次粗暴真爱来袭吗。

  算了。我只记得她终于忍无可忍地翻身到睡在身边骂骂咧咧的母亲身上,她狠命吻她,骂到,妈妈我爱你。

  我只记得她看到他若无其事地在演奏厅楼下跟她招呼,如同丝毫不记得昨夜他欲望难忍地冲入她家中,将她母亲扔进房间,然后打她,又跟她做爱的事。

  然后她从包里抽出一把刀,用力插进左胸。抽出来,离开等待她去演奏的大厅

  《钢琴教师》观后感(三):缺失

  早知道钢琴师的大名,一直没看,无意间发现视频网站居然有资源?看完,果然,各种阉割,一看就不是专业剪辑师的作品,估计是网站小编动的刀子,极其生硬。卫生间和最后家里的两场关键细分被大刀阔斧地砍杀了,以至于剧情都不连贯,要不是看影评都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毕竟只知道发生了性行为,和电影要表现的谁主导谁、女主导男、男强奸女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法国片,哈内克,各种解读,观众心中都有想法吧。

  仅个人看的阉割版肯定不如完整版和原著书籍全面,不过也接受到创作者意图的大部分吧。精神疾病父亲和专制不可理喻的母亲,造就了这样一个专业上精湛、性格上高冷古怪、内心里饥渴变态的女人。伊莎贝尔于佩尔还是漂亮,但不施粉黛的满脸雀斑、细微丰富的面部表情举止都很符合人物形象。一个缺失的女人。缺失正常的家庭环境,缺乏父爱,缺乏正常的母亲的引导,缺乏爱情,缺乏性。在看阉割版的时候看不出所谓男权女权主导的争执,看得比较清楚的是对爱和性的缺失带来的渴望,但是因为缺失也分不清二者的区别。小鲜肉本来是爱她的,却生生被她搞得没了尊严,最后怒了。当然这种所谓的爱其实也只是一种吸引,不然不会后来发展成为施暴,可是就这种情况,什么样的爱也经不起这样折腾啊,再说面对这样的人想说爱你也不容易啊!可能因为当下还是男权社会吧,所以即使身为女人,也理解男人的做法而不同情女人。她需要爱,也需要性,却分不清,在别人给予她爱的时候却在索求自己需要的变态的性行为。其实有私密的癖好并不羞耻,但这是两个人感情到达一定程度,深爱到可以分享这种癖好时,双方愿意的情况下,才一起尝试的,而不是人家一对你有好感就要把这摆到桌面上说你看着办吧的事。

  最后的结局也昭示了双方的命运,女教师依然是只会自残自己痛苦样子,而男孩子早就回到正常的生活中继续阳光了。

  《钢琴教师》观后感(四):一个度

  不知道要爱到什么程度才能接受原本真实的对方。

  你说你很爱我,好,我就把全部的自己交给你,毫无遮掩的摆在你面前,让你来爱。这个时候你却告诉我你无法接受了,那你到底爱我哪里?爱你想象中的我?

  总有人会说“你变了”,但其实我并没变,我一直都是这样,只是你离我越来越近,看到的越来越多,和你的幻想偏差也渐行渐远

  不能说你不爱,只是没有爱到一定深的程度。“爱我者,虽然爱我,却未必懂我。”在这种既爱非爱似懂非懂的情况下,我们彼此间需要把握一个非常巧妙的度。

  我要让你看到我,却不能靠近我。我要让你靠近我,却不能触碰我。我要让你触碰我,却不能进入我。我要让你进入我,却不能杀死我。

  《钢琴教师》观后感(五):“我在你的窗前自慰”

  黄瓜、小狗、刀片,对于女人有什么共同点呢?看了这部电影或许可以反思一二。

  变态是让人厌恶的词,病态是让人可怜的词,其实,二者都是同一个词:反常态

  电影毕竟是电影,高于现实的那一层真是让很多人仰望,甚至是不屑地仰望。青年学生把自己爱的女教授比喻成螺丝上的螺帽时,我想起了小时候和堂哥一起捉弄邻家女孩,用一个螺丝帽吓唬她,最后她哭了。螺丝和螺丝帽真的就像男人之于女人一样,是缠绕在一起的,彼此不可分离,但同时分享着彼此的肉体痛苦。

  看这部电影,我五味杂陈,有点束手无策感觉,有些剧情细节我都不好意思透露,准确地说,我没有勇气透露。因为某些微妙的动作,好像就是人人正要跨越的欲望,可就是出于各种各样压力,我们终于退缩了。但是电影中的人就不一样了,导演主宰着角色的命运,导演完全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而演员按部就班完成即可。然而正是这些反常态的、超思维的,好像才是真实的,芸芸众生,不都是戴着各种各样的面具么?

  观影途中,我也想起了李宇春的一首歌《似火年华》,她唱到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看到四十多岁的老处女,演绎着病态的人生,让我不觉冷汗直冒。隐藏在光鲜生活的背后是压抑的欲望,是惨不忍睹的纠结。难怪所改编的同名小说作者能获诺贝尔文学奖,女作者用一把寒冷无情的刺刀直接插入了多数中年女人心脏,这种痛苦是可以咀嚼的,又是那么的抽离着灵魂的感觉,又鞭打着灵魂。

  是啊,不管怎么说再不疯狂我们都要老了。钢琴教师的病态人生对于我们很多人都是一个启示,看这部电影我也联想到女教授为什么不是一个光彩说法,女博士为什么被人戏称为灭绝师太。一个常年来饱受欲望压制的女学究,必然在爱情的道路坎坷不已。青年学生对自己教师的爱恋,业无非抱着游戏态度,把爱等同于性了,这在电影《爱的初体验》可能更具说服力。他们的身体都有彼此需求的欲望,但是对爱的要求不一样,终归还是两路人,学生最后对教师的笑带着嘲讽和不屑,这该是多么的悲哀。如果说,他们有爱,那么他们的爱也就是个小丑

  虽然看这样的电影心灵可能有些不适,但是反而越是看这样的电影,越能获得正能量,因为我们可以当做反面教材。最后揭露本文开头所说的谜底,黄瓜、小狗、刀片对于女人的共同点是都可以拿来自慰,而且呈现从温柔残酷,从可供饮食到可供致死的变化。黄瓜是我看了某些A级片所知,小狗是看了金基德电影《收件人不详》所知,至于刀片就是看了这部伟大的《钢琴教师》。

  谁能告诉我女教授向自己胸口插了一刀去哪了?大家都还等着她表演呢。

  《钢琴教师》观后感(六):裹尸布下的中产阶级母女

  钢琴教师,她内心生活是“复调”式的,充满各种激烈冲突与悖论,在平静的、不动声色表达方式之下,隐藏着惊心动魄的分裂扭曲。过早过深地纠结于父亲疯狂的晚年生活,使她敏锐感受力衍生出对于他人强烈的代入感;内心的老态龙钟与身体感觉的婴儿期相结合,使她像个怪物一样可怜,同时具有让健康人发疯的传染力与非凡才能。

  “复调”式的心声使爱莉卡脱离了与他人的“合奏”,毫无遮掩的单纯的音调零落四散,成为她内心与“死气”搏斗的祭曲。然而,每种音调都是脱离的、暂停的、突然中断的、无法示人的、静默的时刻,它们使女人的空无表现在外——亦如她的面部表情。

  衰朽与腐烂的女人,最其悲哀之处在于,至热至烈之情已经带动不了任何最初的感动;有的只是衰败之中难以抑制的体验。而母亲的意义在于,那是一个注定同她朽在一起的女人,并懂得为她遮起尸体。她们试图掌握自己的生活,不被男人死亡的阴影笼罩,但情感中却存在着过多的“控制不住的素材”——正是这些深深地挫伤了她。被别人挫伤,其创痛大多是外露的;被自己挫伤,则他人总是难以看见——爱莉卡就是这样,一如她的面部表情。

  于佩尔的表演,因精准无可挑剔

  爱莉卡的母亲,一个比自己女儿更为彻底、内外统一的中产阶级女性丈夫的疯狂也许是她内心尊严上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于是她的方式是无视其存在,亦无视任何自我的失衡与价值观疑惑——而女儿成为她挽回尊严、积蓄力量的唯一存在。她的价值观不存在任何抵牾,一切让“有教养”的生活方式变得浑浊东西都被她坚决排斥——女儿略显入时的衣服,略微晚点的归家,与年轻男子在家中交谈……女儿不断升级的“越轨”行为引起母亲一次次义正词严、歇斯底里的责难。之后,再以“我爱你”结束各种病态的争执。

  与女儿不同,母亲如今并不需要用尽所有力气就能维持内心的平衡,或者说,她的内心已经死亡——她能够帮助女儿塑造出一个完美的、理性的、有魅力的、受人尊敬的钢琴教师形象,但却对女儿的分裂与焦虑无动于衷。“你永远是最优秀的”,“你要懂得控制自己”,“你疯了……你要坚强”……母亲以这样的方式不断将女儿安抚在自己所营造的以裹尸布覆盖的有尊严的幽闭空间。在她心中,这个空间中的一切成熟优雅,却不知这种成熟与果实丰满相反,是起皱的、甚至遭到蹂躏的。她以为一切将归于平静(可以猜到,因疯狂而死得毫无尊严的丈夫在她的叙述中维持着完美的形象),而裹尸布外已经血迹殷殷,女儿鲜热的血将她早已风干发黑的血痕浸湿。死亡以衰老、精神崩溃的形式直接进入母女二人的内心生活,逐渐扼杀了她们关于优雅与尊严的一切梦想

  然而,对于母亲,这一次的灾难相当于一次鞭尸,她愤怒无助,却不再会感到疼痛。因此,在两个女人一夜的天崩地裂的动荡之后,母亲仍能如平常一样陪伴女儿参加音乐会,并期待着女儿那即将获得无数掌声与Bravo的演奏。

  母亲不会知道,在女儿拿出短刀、扎进胸口,并悄然离场之后,她们的二人世界里又将多一具行尸走肉——爱莉卡的表情在因胸口的痛楚而瞬间抽搐后,很快归入死寂。也许,两个女人的关系将依然微妙,但生活大概会渐渐归入静默罢。

  《钢琴教师》观后感(七):最后一击

  这部电影怎么能简单归结在说性压抑、性变态?更不该粗暴把症结归根于家庭教育和母辈影响。男权和家长制的密不透风当然能讨论,但这些是哈内克要说的吗?

  我觉得不是。属于哈内克和于佩尔的Erika从始至终都在反击和反抗,但这种反抗的无效最让人难受。第一次控制不住情绪,从演奏厅跑往衣帽室,Erika昂着头,一脸高傲,踩碎丝巾包裹着的玻璃杯。你看,疯狂的忌妒竟能呈现美的最高形态。这当然值得忌妒,就算Walter只是帮助自己的学生Anna调节情绪(更不排除两人心知肚明这是场角逐心力的游戏)。

  可是之后呢?Erika如何为这种忌妒寻求合理性?哈内克用反抗和镜像为这一行为赋予了另一种阐释途径。Anna母亲在钢琴教室哭诉:Anna生性孤僻,钢琴是她唯一的天赋,为此我们牺牲了一切。Erika反问:“我们”?只有“她”牺牲了一切。极其冷酷。到此,一切都明了:Anna不过是另一个Erika。Anna和母亲的关系就像是Erika和母亲的原样复制:将所有希望寄托于女儿的音乐天赋之上,除此之外,阻断她们人生其他的所有可能性。顺理成章,爱情里的忌妒在此被置换成反抗:Erika想在另一个自己身上彻底摆脱“音乐天赋”的桎梏(以及母亲的绝对控制)——一辈子都不能碰钢琴才好。无独有偶,演奏会彩排前,出租车上Anna母亲说别紧张;出发去演奏会Erika母亲也说别紧张,不过就是帮别人演奏(来到音乐厅,两位母亲的座位也挨在一起)。可是Erika帮的别人正是自己。

  手拿包里的刀,一开始就准备刺向自己吗?满身伤痕,眼角淤青,迎面等来依旧阳光热烈的Walter(同样可以怀疑这是Walter伪装出来的姿态,以往的眼泪和痛苦都如此真诚),Erika就在这一刻彻底泄了气:她伤害不了Walter,帮助不了Anna(自己),拯救不了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伤害自己。肩胛骨下方、心脏上方那一刀能有多痛?刀口小小的,血慢慢渗出的那刻,我感受到了近乎于Erika心脏的疼痛。但哈内克没让我们停留,于佩尔渗血的特写快速切换到最后的全景镜头:Erika脚步镇定,推开一道道门,向左快步隐匿于夜色中。接着,惯常的无声片尾亮起,如此陷入更多更多的恐惧和黑暗里。

  我们早就知道,哈内克是如此高明而冷酷。

  《钢琴教师》观后感(八):深入骨髓的寒意——《钢琴教师》

  这部原著曾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似乎并不像它的名字看起来的那么和谐美妙。

  当电影的关键词从你所认为的“音乐”、“钢琴”、“舒伯特”变成“矛盾”、“受虐”和“性心理扭曲”时,你又会以怎样的心情看完整部影片?

  《钢琴教师》,以一个突兀的镜头单刀直入,又在人们还没有反应过来时突然结束。当影片最后的字幕从底端滚动而出时,我突然感觉到某种毛骨悚然。然后反应过来,这种感觉来自于影片从头至尾除了片中情节需要的乐器演奏声外,没有任何配乐。没有片头曲,没有片尾曲,甚至没有插曲或背景音乐。

  就是这样直接而贴近我们的叙述方式,造就了这部影片深入骨髓的冰冷。

  女主角Erika是一位未婚的钢琴教师,之所以强调“未婚”这个词,是因为Erika并不年轻,而身边除了年迈的母亲,没有任何男伴。

  母亲在她的生活里扮演着一个类似于“操纵者”的角色,这点从影片一开始两人的争吵中便可以看出。Erika的母亲不允许女儿穿鲜艳的衣服,当她晚归时会对她的行迹追根问底。在母亲眼中,Erika就像个小女孩,每晚睡在母亲身边,接受母亲的“管教”。

  然而Erika的心中却存在着对母亲对立的两种感情——在她和母亲厮打过后,她会表现出对母亲的歉意与爱意;但更多的时候,Erika却怀有对母亲“控制”的无限恨意。正是这样矛盾的感情,使得Erika在对一些事物的态度逐渐扭曲。而与男主角Walter的相遇,更是将这种扭曲放到了最大。

  Walter在欣赏过Erika的演奏后对她深深的着迷并展开了狂热的追求。而这时的Erika看上去对Walter(或者说对男人)有某种本能的抗拒。关于这一点,卫西谛在他的书中为我们这样解释道:“如果有‘性幻想”这个词,那么也有‘性现实’这个词。”Erika的职业虽然高雅,但她对于自己直接的欲望从不隐藏。去成人影碟店受到男性奇怪的目光也好,在书报摊发现自己的学生看色情杂志也好,她都处之泰然。即便是窥视而引发的冲动,也从不躲避。不过,Erika为自己的欲望找了许多另外的出口,比如用刀片划伤自己的阴部,在成人影碟店嗅男人留下的味道(恕我不能描述的太具体>_<)。一方面,这是Erika发泄欲望的方式,另一方面,Erika认为伤害自己是对母亲的某种报复方式。

  在一次音乐会上,Erika因为Walter和自己的女学生交谈亲密而心生妒意,在女学生的大衣口袋中偷偷放入了玻璃碎片。Walter最终从Erika的话语中发现了她的行迹,从而知道Erika其实对自己也怀有某种好感(欲望)。

  Erika和Walter在厕所中第一次的情欲戏是两人间矛盾的开端。当Erika对Walter下达“指令”,要求他的行为接近自己的想法时,Walter对Erika的感情也随之发生了改变。Erika随后以信件的方式与Walter进行交流,她试图将幻想与现实始终隔开一段距离,来保证她可以在这两者之间自由的行走。

  而这封信,彻底的打破了Walter的爱和梦。当他知道Erika真实的欲望时,他开始觉得她令自己“反胃”。实际上在Walter的心中也有一段梦想和现实的距离,并且也存在着几分矛盾。他唾骂Erika“贱人、变态”,又爱抚Erika;他说“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又停不下地说着“我爱你”。可是这种爱离幻想太远了,离两个人的幻想都太远了。Erika曾说:“我和你要的是一样的。”而事实上,他们想要的,也正是矛盾所在。

  Erika与Walter欲望的矛盾直接导致的便是Walter的爆发和对Erika的不屑。在Erika被Walter这个曾疯狂追求自己的人拒绝后,她终于开始做出让步。只是,这种失落的情绪和膨胀的欲望却被Erika错位的附加在了母亲的身上。Erika流着泪亲吻着母亲,大喊着“妈妈我爱你”时,她又成为了一个小女孩。实际上,每当Erika直接面对自己的欲望时,她都表现的像个孩子。就像她为Walter KJ却突然呕吐时的那句“我很干净,像婴儿一样。”Erika在心底渴望她的欲望是纯洁的,然而着似乎也沦为了一个幻想。

  在这里还要提的便是影片中始终没有出现Erika的父亲,我们唯一知道的也只是他因为精神疾病死在了医院。如果以此作为对Erika性心理扭曲的暗示,也并不为过。但我想,直接导致她的扭曲的,还有另外几个方面,母亲的“操控”、身边母女和例子和社会压力。在本身就扭曲的背景下,人心的改变也有迹可循。

  最终,将这一切结束的是一把尖刀,一把Erika突然刺向自己的尖刀。收起刀的Erika走出了音乐厅,也走出了大银幕。演职人员的列表从底部滚动而出,我却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寒意。Erika终了是否死去,我们并不知道。但即使死去呢?真的会将Erika从这种扭曲和矛盾中解脱么?影片结束后我最不解的一个问题便是,为什么一开始Erika乞求Walter打自己,但真当Walter将拳头挥向自己时又求他停手。现在想来,开始时Erika说:“拳打我的腹部”,或许是因为她觉得,腹部是一个女人孕育生命的地方,而拳打腹部,大概也表达了她对母亲将她带来这个世界的恨意吧……或许是因为,Walter的出现终结了她扭曲的欲望,让她开始渴望正常的交往……又或许都不是。问题已经无从考究,然而这部电影所引发的思考和社会效应,却是远远大于两个多小时的片长的。

  y hara zeki

  2009.01

  《钢琴教师》观后感(九):压抑与欲望,本能与教养的病态碰撞

  很棒的电影,从开头女主角和妈妈的打戏开始,将女主角的心理描绘的很真实,又带着合理的、恰到好处的夸张。女主角从小和妈妈睡在一起,穿着优雅的套装,高贵的象征着社会地位的香槟色长风衣,是典型的礼教中淑女的形象。这是不是男人心中的典范,高贵优雅、才华横溢,未经任何其他男人染指,简直宜室宜家,似乎做女人就该如此。

  但遗憾的是人总是有本能的、兽性的一面。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成年了就做爱,这是自然赋予给任何生物的权利,若是遭到了压制与剥夺,则如在树的正上方压上了水泥板,势必会长出歪脖子树来。后来影片中逐渐显示,社会地位崇高,颇受尊敬的女教授,干了很多她身边的人想不到也不会相信的“下流”事。一个非常敏感、细腻的艺术家,被剥夺了爱的权利,只能给内心走投无路的欲望找些饥不择食的出口。让人胆战心惊,有真实到足够引起强烈共鸣。

  影片的意义在于,你我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人?她们会为这种苦痛找寻什么样的解脱方式?此影片与《黑天鹅》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都是为艺术痴迷的女主角,后来终于获得了灵与肉的释放,却逃不开伴随自己人生几十年的魔障,以自己年轻美丽的生命为代价。女主角都很美,却不可爱,一颗被无数丝带紧紧缠绕的灵魂是不可爱的,甚至可厌可怖的,可爱的是放松的、开怀的、鲜美可口的灵魂。像《黑天鹅》里的女二号,本片中的男一号。“失去人性,失去一些。失去兽性,失去一切”。我们总是在自律,在为自己的懒惰、拖延、欲望自责。而这些电影,试图用一种惨烈的方式告诉我们,过度的自律和过度的放纵一样,都是件极可怕的事情。

  《钢琴教师》观后感(十):人性的天马行空与禁锢——《钢琴教师》的启思与写实

  来自母亲的无垠的压抑奠定了影片的基调。故事开始,女主人公行走于灰蒙的世界尚未窒息却也未能聚集到足够爆发的冲力。湿闷但尚可透气。节奏缓慢舒然却处处令人作恶。直到男主人公的出现故事开始升温。女主人公直白的性虐要求看似蓄势待发,准备冲破屏障。但含蓄地以文字表达的要求却又使爆破的冲力趋于平缓。蓄谋已久而天马行空的性幻想开始出现。男主人公对待性虐要求的起始态度将故事引入矛盾的开端。第一次未遂。始作俑者的时候道歉让一度搁浅的性虐在跳票的瞬间得到了蔓延的机会。口交时的呕吐是天马行空的人性与无处不在的人性壁垒的第一次碰撞。病毒式幻想开始扩散,男主人公被感染。窗下的手淫和客厅内的施虐将幻想带入实施阶段。但随后始作俑者开始碰壁。受虐这肆意膨胀的性幻想第一次在受惊中迅速收缩到现实状态,而男主人公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彻底发泄。角色的转换和干净利落的施虐让观众痛快地得到了期待依旧的惊喜,但惊喜过后的回落却猝不及防。至此影片在情绪回落的同时慢慢揭开了现实的帷幕。尾声中女主人中公挥刀自捅描绘了始终冲不破现实屏障的人性爆发。

  影片基调上的似是而非让观众始终徘徊于天马行空的幻想与坚不可摧的现实中。见缝插针的矛盾使不温不火的故事主线淹没在朦胧的火花中。

  影片中的钢琴看似更像一个龙套元素,个人认为旨在平复故事主旨的尖锐。

  影片结尾很像法式结尾,隐晦得令人发指而又看不出像个结尾。

  长时间的拍摄某一特定物品并夹杂部分人物身体的镜头模式虽较有特色,但在其他作品中也不少见。

  同是描写人性阴暗面,此片与《索多玛120天》之流的区别和精彩之处就在于在承认阴暗面的同时突出现实的不可忽视不可动摇的禁锢作用和屏障地位,将情感压抑与性发泄相互关联,独具学术价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