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路》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路》经典影评10篇

2022-03-13 12:55: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路》经典影评10篇

  《大路》是一部由孙瑜执导,金焰 / 黎莉莉 / 陈燕燕主演的一部喜剧 / 歌舞 / 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路》影评(一):声音与声音之外

  生平

  先纠正一点关于互联网上关于孙瑜的资料错漏。评论中有人说孙瑜是中国在西方系统学习戏剧和电影的第一人。百度百科上说孙瑜在清华毕业后去了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随后到纽约摄影学院学习摄影。维基百科上说孙瑜由于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具有爱国反帝思想,毕业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电影,以期用电影来表现他的爱国情绪和思想。

  其实这些说法都有问题。目前有证可循的第一个在西方学习电影的中国人是程树仁。话说回来,程树仁与孙瑜渊源颇深。两人都是清华文科毕业,也都在威斯康辛读大学,毕业后都去了纽约。程树仁1919年从清华毕业,孙瑜1920年考入清华大学。程树仁1920年入读哥伦比亚大学读教育及编剧课程,同时自费考入纽约电影专科学校。1922年毕业,1923年归国。孙瑜随后竟也是在威斯康辛大学毕业后,考入纽约摄影学院学习,同时也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读电影科的晚班。这固然是由于电影在当时即便在美国也是新兴事物,在美国也只有少数的教育机构,但仍不得不说,两人的轨迹实在太过相似。至于两人在纽约读的电影学校是否同一所,则未能查实。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孙瑜不仅在电影专科学校和哥大读书,还旁听了David Belasco在其戏剧学院中的一系列讲座。孙瑜日后的出色编剧功夫,恐怕从Belasco身上获益不少。

  声音与沉默

  另外讲一下这部“默片”为什么会有声音。当时有声电影技术已经传入了中国而且得到了生产。但是初期的有声电影却有不少严重的问题。收音是一个方面,但最重要的是画音不同步。因为当时大多数制片公司为了降低成本都试用较为廉价的蜡盘发音技术,这样放映时放电影胶片的是一个系统,放声音的另是一个系统,就非常容易画音脱节。电影声音中对画音同步要求最高的就是对白。加上现场收音的难度很高,所以当时涌现出了一批拍摄后再加上音效、配乐的所谓“配音片”,《大路》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孙瑜在《大路》中加入了四段歌唱,以及混录了许多的音效,这是聂耳和电通公司的功劳。其中在歌唱段落的镜头运用,就十分灵活,甚至堪称经典,黎莉莉演唱《凤阳歌》一段,画面除了活动地展示她和周围人演唱时神态、动作,导演孙瑜还非常天才地将当时民众因日军入侵而流离失所的情景用蒙太奇的手法剪辑进来。配合《凤阳歌》的歌词,对于当时国民政府的不作为是极大的讽刺,而这也密切贴合了《大路》鼓动民众一致抗日的主旨。后来,周璇在《马路天使》中演唱《天涯歌女》时,袁牧之在画面中同样剪入了日军侵华的影像,有人说是袁牧之的“发明”,其实应该是对《大路》中这一片段的模仿,而非独创。

  前面讲到的是配乐部分。那么音效呢?音效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叙事空间声音。第二种是非叙事空间声音。叙事空间声音的意思是说,这种声音至少表面上看来是由电影镜头中的某样事物发出的,而非叙事空间声音则不然,简单来说就是完全不应该出现的声音。叙事空间音效在本片中倒只是中规中矩,比较出彩的有金哥等六人在拒绝胡帮办的贿赂时,将银票搓成纸弹射出,用戏谑的方式嘲笑资本,颂扬工人。电影最出彩的是非叙事空间的音效,比如洪管事“坐飞机”的一幕。金焰饰演的金哥为了教训试图诱拐丁香与茉莉的洪管事,而将他背在背上“坐飞机”。在这一幕中,主创者非常有创意地混入了飞机引擎运转的声音,使得场景显得极其滑稽、幽默。值得注意的时,在郑君牺牲时,主创竟然在背景中加入了似乎是敲木鱼的滑稽背景乐,是为了反衬出这一牺牲的庄严还是其他?值得玩味。

  在默片时代,声音由影院提供,电影创作者一般是没有机会干预。不难理解,在这时,音效与配乐是难以被电影导演所利用的。“静默”同样也是如此。在默片时期,所有的电影都是无声的,而现场的配乐又是由影院控制的。因此导演是不能具体决定在哪个地方使整个影院环境沉默下来,作为一种特定的戏剧手法。所以,吊柜的是,声音在电影中的出现,不仅使创作者能够掌握配乐、音效、对白这些声音元素,还能够使主创者能够运用“沉默”。比如,在《大路》一片开头的几个镜头。第一个镜头:辽阔、荒凉的大地,一对夫妇抱着儿子在艰难跋涉,一切沉默;第二个镜头:特写镜头,夫妇两人脚部的特写,踉跄前行。突然,妻子不支倒地,一切沉默;第三个镜头,儿子面部特写,在哭泣,一切沉默;第四个镜头,妻子不舍的神情,同样是特写,一切沉默;第五个镜头,父子二人同在哭泣,此时!孩子哭泣声响起!在这一幕中,在长达近一分钟的时间里,都是沉默的。目的就是为了铺垫儿子在知道母亲即将离世之时那悲痛的哀伤。在这里,沉默的运用实在是恰到好处。

  同时,电影还巧妙地运用了没有对白这一“缺陷”。在胡帮办与“外国人”密谋一幕,观众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这个“外国人”并非深目高鼻的欧美人,而是黄皮肤、黑头发的。那么当时在危害中国的,优势黄皮肤、黑头发的外国人,唯有日本人。然而,由于这是默片,因此这个“外国人”是无法说话的,同时主创又用一个非常巧妙的方式表现这个“外国人”所说的话:在这一幕中,除了汉奸老板和他的走狗洪管事外,还有一个翻译,每当这个“外国人”说完话后,镜头就拍摄着这个翻译,然后加上字幕,上面写:“他说……(省略号部分是每次具体所说的话)”如此,就能够既向观众表明这个“外国人”的日本人身份,又能够规避掉直接言说而被国民政府审查的危险。

  抗战与奇情

  毫无疑问,《大路》是当时最重要的电影类型抗战电影的一部分。但我认为,某程度上这依然是一部奇情片。中国传统的奇情剧自中国电影诞生伊始,便一直是中国电影最为重要的资源。从中国电影摄制伊始的《庄子试妻》,到拯救了国产制片公司的《孤儿救祖记》,到鸳鸯蝴蝶派如包天笑触电,到后来泛滥一时的武侠神怪片,早期中国电影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哭爹喊娘、死而复生、千里取敌首的历史,比之今日的大陆电视剧航母群不遑多让。左翼影人的进入大大扭转了这一趋势,左翼电影、抗战电影层出不穷。但显然历史不是割裂的。比如在《大路》这部典型的抗战/左翼电影中,英雄的男主人公们是由女子们利用自己的美色将他们从恶霸手中救出的。这一套路在当时也都可说是俗套得不能再俗套。前面的女主人公受到恶霸的垂涎结果受到男主人公的保护等,也是如此。毕竟,孙瑜除了拍了《大路》、《野草闲花》之外,也是拍过《潇湘泪》和《渔叉怪侠》的。

  但孙瑜毕竟是孙瑜,左翼毕竟似乎左翼。最后实现丁香和茉莉的营救计划的,是群众,汹涌的群众。受到英雄儿女感召的群众最终实现了革命,严格来说不太符合圣卡尔的想法,却是最能引起民众共鸣的革命。日后的《白毛女》等电影,遵循的就是这一叙事。

  有趣的还有片中对国民党军的塑造。在群众汹涌地去冲击胡宅时,片中军官对手下说的是:“大家已经起了公愤,我们只好派兵去。”这一方面既是“只有群众鼓动,政府才会有所作为”这一抗战宣传逻辑的表达;另一方面其实也是符合了中国传统奇情电影中,对“官府”的描绘。

  片中人物形象,从高到低依次是:英雄的工人阶级→善良的中小业主→最开始无动于衷最后受到感召来一发的军人/当权者→卖国的汉奸/大资本家。值得玩味。

  《大路》影评(二):《大路(The Big Road)》:阿妹救情郎【华语百佳(030)】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09/the-big-road.html

  本片是2005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华语电影百佳的第30部。

  电影故事很简单,讲述几个筑路工人和两个女孩抵制汉奸、奋勇修路的故事。几个工人在工厂做工时因为打闹被辞退,众人一筹莫展。众人商议如何找工作时,发现一个惯偷,为了让他不再偷,就让他加入到工人中。工人中的带头人是一个孤儿,父母都死在很难走的逃荒的路上,因此他提议大家去修路,于是众人纷纷来到工地当起筑路工人。一天,一个工人生病要被带走,工人们阻止了工头,站在一旁老板因此认识了两个可爱的女孩。这两个女孩在工地附近的餐馆工作,两人都与那几个工人很亲近,经常在一起玩闹。一段时间后战争打响,工人们为了军队运兵决定继续修路。此时老板收受贿赂想让工人停工,就宴请工人们吃饭。不过工人们不肯,老板就将他们抓了起来。晚上吃饭时两个女孩得知工人们去了老板家后就明白了一切,两人就借口陪老板喝酒来到他家中。陪酒期间,两人找到被关押的工人们,一边蒙骗老板,一边给工人带头人送去一把剪刀,此外一个女孩还偷偷溜走去给其他人送信。很快工人们自己逃出来,这时女孩也将老板制伏,而军队和工人们也来到老板家门前。就这样,工人们被救,老板被抓走。而在最后,工人们筑路时敌人空军来袭,两个女孩的其中一个以及很多工人都被炸死。

  这部电影故事很简单,表现的主题也很单一,即反映当时社会的现状,比如汉奸的存在、工人的爱国等等。此外,影片还用大段篇幅描述了男欢女爱,不过只是泛泛的表现男女之情。所以,本片不是一部结构完整、值得思考的大作,只是一部用来欣赏和体会的小品,而且在今天来看还是“过时”的小品。

  至于本片导演孙瑜给本片带来“浪漫主义”,在我来看并没有什么特色,很普通。只是片中人物过于乐观的态度和影片后半部分美剧式的虎口救人,让我感觉本片很不现实。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浪漫主义”吧,因为他与“现实”相反。不过,片中两个女孩过于亲昵的动作却让我很惊讶!通过我仔细观察,发现片中的两个女孩不仅仅是抱在一起,而且还摸脸、摸胸、互相亲脸颊……。这些场景在那个年代的里是不是太露骨了?尺度很大嘛!看来本片导演孙瑜在那个年代的导演中是一个异类,当然他也是很有勇气的,能将人原始的本性表现出来。总之,这部电影在我眼中不浪漫,但却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影片。

  除了以上这点之外,电影其他方面就很普通,甚至可以说是不及格的。比如,故事空洞没有实质内容,情节跳转过快、突兀,人物性格表面化,多余场景过多等等。在我来看,孙瑜在表现人性方面很大胆也很有想法,但是讲故事的能力实在一般,根本不能吸引观众。

  最后说一下本片音乐,很有味道,我很喜欢。片中的插曲不似现代歌曲那样吵闹、复杂,只是简简单单的曲调,诉说着歌者的心情,比现代流行歌曲更适合聆听。尤其是那首民歌《凤阳花鼓》,比起现在网上各种版本的更符合原曲的意境,看来有些东西还是老得好。音乐如此出色,这都归功于本片作曲者聂耳,他果然是一名才子啊!

  本片演员中两个女孩给人印象深刻。女孩之一的扮演者是黎莉莉,另一位是陈燕燕。这两个女孩都很年轻,在片中都充满活力,所以饰演这样的角色对它们来说没有难度。他们两人最让我惊异的是,身材都很娇小,都非常非常的瘦,根本不能与《神女》中的阮玲玉相比,她们几乎不是一个级别的。这是巧合,还是那个年代的人以娇小为美呢?至于片中其他男演员,只是中规中矩的演出,不提也罢。

  总结一下。这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但却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但不管本片如何,它已经落后于时代,已经不适合现代人欣赏了。

  黎麗麗

  黎麗麗

  陳燕燕

  陳燕燕

  序列:1130

  大路.The Highway.1934.DVD.X264.AAC.HALFCD

  2013-09-11

  《大路》影评(三):孙瑜:浪漫的“诗人导演”

  文/陈令孤

  中国早期从事电影业的人多是从戏曲、文明戏、文学等其他艺术门类转行过来的,一边在观看外来影片中学习表现手法,一边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真正科班出身的电影人并不多,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孙瑜。他曾经在美国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回国后又恰逢30年代“国片复兴”潮流的兴起,因此得以创作出许多既立足于现实生活又充满西方电影浪漫特点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被称为“诗人导演”。建国后,由于他导演的《武训传》所引起的政治性事件,使得他的名字格外引人瞩目,也造成此后创作生涯的不顺,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作为第二代导演翘楚在历史上的地位。

  科班出身的“海归”第一人

  1923年大学毕业后,他公费去美国留学。因为当时电影工作者的地位比较底下,他谎称是出国学习戏剧和文学。在威斯康辛大学,他选学了莎士比亚、现代戏剧、德语和西班牙等课程,其写作的《论英译李白诗歌》被评为“荣誉学士论文”,并获得了只需再读一年就可以取得硕士学位的特权。他没有忘记梦想,利用这一机会,转往纽约摄影学院,专攻电影摄影、洗印、剪辑、化妆等课程,并在哥伦比亚大学夜校选秀电影编剧、导演和分镜头技术,还去贝拉斯科戏剧学院旁听课程。年终考试,他的成绩几乎全部是A。可见他对于电影艺术的痴爱,也确实通过努力学到了真本领。

  1926年秋天,孙瑜学成归国,是当时科班出身的“海归派”第一人。但他在电影界找工作并不顺利,先是被明星公司拒绝,后去神州公司也未果,直到第二年才进入长城公司,编导了处女作《渔叉怪侠》。长城公司夭折后,孙瑜又进入民新公司,编导了《风流剑客》,发掘了后来成为“电影皇帝”的新星金焰。由于这个时候的中国电影充满神怪武侠风,孙瑜的这些作品也未能免俗,除了形式上比较新颖外,内容上并没有出彩之处。

  三十年代的黄金创作期

  1930年,华北电影公司的老板罗明佑和民新公司的黎明伟共创联华影业,举起了“复兴国片”的旗帜,电影创作开始呈现出关注社会现实的新风气。孙瑜导演了联华公司的第一部作品《故都春梦》,讲述一位教师因为想要做官而堕落,抛弃妻女,最后在受到现实教育后幡然悔过的故事,对社会的腐朽具有一定抨击力,把很多瞧不起国片的知识分子也吸引进了影院。之后,他在短短两三年内连续拍摄了《野草闲花》、《野玫瑰》、《火山情血》、《小玩意》、《体育皇后》、《大路》等片,可谓是他创作的黄金岁月。著名女星阮玲玉和他合作了三部片,他还培养了黎莉莉、王人美、郑君里、张瑞芳等一批新人,后来都成为巨星。

  在这些作品中,《大路》可谓是孙瑜的代表作。影片讲述六名朝气蓬勃的青年在乡村修筑一条重要的军事运输线,但是遭到了日本汉奸和当地土豪的各种阻扰,经过一番斗争之后,最终完成任务,但是他们却在战斗中牺牲了生命。这是一部人物较多的群戏电影,孙瑜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让每个人的形象都鲜明突出。著名音乐家聂耳和孙瑜合作,为影片写了四首插曲,其中的《大路歌》更是传唱一时,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士气。影片以乐观昂扬、积极向上的风格来处理具有悲剧性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上映后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十字街头》的导演沈西苓送给孙瑜一个“诗人导演”的桂冠。

  然而,在当时的左翼电影浪潮中,孙瑜并不是受批评家们青睐的导演。他的作品虽然也是关注现实,但不像其他新派导演那么犀利直接,批判的态度不够明显,影像风格也颇具梦幻和性感色彩。正因为如此,很多影评人认为孙瑜不够进步,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孙瑜的电影恰恰是在“负能量”的生活中传递“正能量”的精神,他在剖析社会黑暗的同时,也在鼓励人们要勇于面对生活。这既与他个人的道德追求和观念中的改良思想有关,也与他曾经接受专业的西方电影教育有关。

  他的电影具有非常好的戏剧化形式,不断在上演富家公子和穷苦女孩的爱情故事,善于通过对比来营造氛围,并喜欢展现田园景色之美,看起来就充满浪漫的诗意。这些东西恰恰是艺术本真的体现,而不是纯碎将电影作为思想宣扬的工具。所以我们今天回头看孙瑜的电影,会感到他处理剧情的手法很高明,接近好莱坞的风格,故事更具观赏性。而他在《野玫瑰》中所运用的升降机摄影法,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

  《武训传》的社会风波

  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瑜转移到重庆,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编导了《长空万里》和《火的洗礼》两部抗战作品。在此期间,他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相遇,在交谈中,陶先生希望他能把武训兴办义学的事迹拍成电影,孙瑜听后很感兴趣。1945年,他去美国治病,1947年回国后就开始《武训传》的筹备工作。经过多次修改剧本和拍摄中断的曲折,影片终于在1951年完成上映。

  作为导演的孙瑜自然也不能幸免,创作生涯受到极大影响。此后,他只拍了《乘风破浪》(1957)和《鲁班的传说》(1958)两部影片,前者是歌颂新社会的轻喜剧,后者是谦和温厚的历史传说片。文革期间,它受到了无数次抄家、批斗,身体虚弱多病。粉碎“四人帮”后,他因年事已高,无力再执导电影,但是出版了《孙瑜电影剧本选集》、《银海泛舟——回忆我的一生》等书籍,对电影研究很有帮助。1990年7月11日,孙瑜在上海逝世。

  至于《武训传》的命运,不断转好。1985年9月6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发稿对其平反。2005年11月在上海影城举办的“纪念赵丹诞辰90周年电影回顾展”上,《武训传》以“内部上映影片”名义公开放映。2012年3月15日,《武训传》首度发行音像制品,公开售卖,如今我们已经能够正常看到这部影片。对于孙瑜来说,能够在生前看到作品被平反,也算是一件幸事。

  本文刊载于《三亚日报》2013年12月22日

  《大路》影评(四):一条断裂的《大路》

  看完孙瑜导演拍摄于1934年《大路》,总有一种影片似乎在某个层面上发生了断裂的观感。一百多分钟的时间容量中,《大路》组织了密度非常大的情节设计,从片头如同戏剧中楔子式的20年前的人物身世交待开始,到20年后一群年轻人在大城市遭遇失业危机,再到转战内地参加抗日的筑路工程队,然后又与破坏抗日的坏势力进行斗争,直至影片结束,剧烈的情节波动,使得这部电影看起来像是一部史诗大片的剧情梗概。影片通常刚建立一个矛盾冲突,马上又进入下一个故事漩涡,如此看来这原本应该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电影。然而,对于我个人而言,这部影片反而因其故事性太强破坏了其整体观感。与其快速行进的故事相比,反而是影片中那些停顿下来的,服务于影片情感的段落更能引起我的兴趣。比如一群年轻人闲暇之时,在饭铺中的嬉戏打闹的片段,导演在场面调度的层次感上表现出卓越的手法。从一开始喜剧的氛围过渡到由黎莉莉饰演的角色演唱凤阳花鼓的感伤情绪,而后家园罹难的资料片叠印入画,爱国抗战的情绪顺遂而出。这一系列情绪的流转自然生动。

  而那个著名的“洗澡”段落,尽管我会怀疑那个时代的筑路工人和饭铺服务员会不会真有如此开放和坦率的思想观念,但是我毫不质疑导演在银幕上对年轻人开放身体的姿态进行描绘的合法性。这一点可能恰恰就是孙瑜作为一个“诗人导演”富有诗意的一面。

  在故事层面上,孙瑜明显具有了当时成为时代风气之先的左翼意识,而且从故事情节编排的刻意性上,完全可以看到导演是非常有意识地在做到和时代同步走。片名《大路》所散发出来的号召感亦是如此。然而,孙瑜虽然完成了思想的进步,但是根植于他心灵的,属于艺术家自由意识的层面,我所看到的是另一个孙瑜。于是,《大路》这部影片,在故事性上非常之粗线条,导演依据的是理念而没有情感,他很难深入故事,只能以这种一笔带过的速度推进故事。相反,影片优秀的部分保留在叙事暂时停滞的时间段内,唯有在此空间内,孙瑜才能展现出自己在艺术上细腻的把控力。这可能构成了这部影片在观感上形成的某种断裂。

  有人曾认为左翼电影就是经典通俗剧和初级马克思主义的联姻。尽管,这种说法有点决绝和简单化,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大路》不正是这两种元素的相加的产物?故事外壳的进步性以及金焰饰演的金哥身上似乎与生俱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展现出的正是时代所呼唤的“大路”和人格,而青年人之间贫嘴式的玩笑、美人计、越狱这些故事填充物无一不是通俗剧元素。导演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将这些通俗元素很好地包裹在进步的故事框架内,我想孙瑜已经是一位技巧高超的缝纫师了,然而要真做到天衣无缝的效果,那还得到样板戏时代,《红灯记》是一个多么伤感和进步的故事。

  《大路》影评(五):《大路》:裸男、摸胸、露大腿,这些情节都有了

  《大路》:裸男、摸胸、露大腿,这些情节都有了

  看了孙瑜导演的上一部作品,1933年的《小玩意》之后,我对他的浪漫主义和诗意色彩印象深刻,在他的这部1934年的作品中,依旧可以看到“孙瑜式”的浪漫情节,除此之外,还用了更为直接的方式反映抗日的主题。

  这部电影的卡司阵容可以说是十分豪华,男主演是电影皇帝金焰,两位主要女演员是黎莉莉和陈燕燕,以及郑君里、章志直和韩兰根等人。这是一部配音片,即属于从无声片到有声片过渡期的作品,增加了一些音响和音效,以及歌曲的配音,但演员的对白还是靠字幕呈现。

  这部电影的知名度还算可以,对孙瑜的这一电影表现形式也是褒贬不一,但总体来说,还是肯定的多一些。

  电影中不可或缺地还加入了一些喜剧元素,当然这也和孙瑜导演一贯的喜欢表现欢快、打闹的人群关系有关。影片中的章志直和韩兰根的胖瘦组合举止夸张,灵感大概来自西洋的滑稽影片,增添许多喜剧效果。其中的一些台词设计的也很有意思,比如说,金四跟茉莉说:“你是跑遍江湖的兰花鼓,不然你来唱一曲吧。”以及金四对耍流氓的管事说:“洪管事,你坐过飞机没有。”然后把洪管事扛在肩上转起圈来,这些喜剧情节和台词的设计,都很成功。

  孙瑜导演有个最大的个人特色,在30年代的电影中,而且是在左翼电影浪潮中,笼罩在左翼电影思想下,他对于情欲之事、男女之爱的描写和表达,一直是采取理直气壮的方式。这也和他的浪漫诗意有一定关系,他认为正常的男女关系和爱意、情欲的表现,就应该是他镜头下那样的,是直接的,是理直气壮的,是不拘泥的。在这部电影中,出现了很多放到现在都不一定会通过审查的情节和镜头:如文章题目所说,影片中出现了丁香摸茉莉胸部的镜头,两个女生抱在一起,举止亲昵,还有亲吻脸颊的动作,有人将此归为“百合情节”,我不敢苟同,这只是导演对于两人关系的一种浪漫表现方式而已;影片中还有一个情节,丁香和茉莉爬上山头,看到山脚河里的一群男子在洗澡,银幕上出现了七八个全裸男,这一画面可以说是很前卫了,丁香害羞地撇过头去,而茉莉还泼辣地和河里的男子说笑着;继在前一年的电影《小玩意》中多个露大腿的镜头,教孩子们做压腿操后,黎莉莉在这部影片中,仍旧有露大腿的镜头,穿着超短裙子,露着修长的大腿,不知这样的镜头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怎样的一种感觉,据说,孙导很喜欢叫黎莉莉在他的电影里露大腿。

  《大路》影评(六):革命与世俗的结合体

  “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 ,“人民大众开心之日,就是反革命份子难受之时。 ”

  毫无疑问,在1949年至1979年,此类话语模式有着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浸淫其中的中国普通百姓几乎普遍受到此类模式的影响。多年之后,贾樟柯在他的故乡三部曲中,镜头中多次出现电线杆上播报着威严女声的高音喇叭,塔暗示着权威像这个高音喇叭一样处于政治和传媒的高地,并且,声音的强奸让人无从躲藏。老大哥在看着你。由正谕话语模式支配下的电影和文学占据了文艺界的主流,登峰造极的便是江青主抓的样板戏。今天看来,这些呆板的、模式化的艺术作品太生硬、太非人性。这让三十年代的革命电影《大路》显得弥足珍贵。

  在这部以宣传抗战为主旨的电影中,正谕话语已经初显端倪,字幕中不时出现抗战标语化的对白。但是,总体而言,这部电影仍是具有亲和力的,黎莉莉饰演的茉莉是一个顽皮、勇敢、豪迈并且聪明的女孩。兴之所至,她可以抱起丁香亲吻,也敢面对男人的裸体脸不红心不跳。这个用传统道德眼光看上去有些疯疯癫癫的女孩,完成了救出筑路工人领袖、从而保证抗战物资顺利抵达前线的任务。这本身就是对于正谕话语的对抗。

  那么,既然《大路》没有落入(实际上也根本不可能)正谕话语体系的窠臼之中,那么它属于哪种话语体系?朱大可说,正谕话语的反面即是北岛为代表的反讽话语,但是他忽略了第三种话语体系,那就是世俗话语。在联华公司开拍革命电影之前,他们已经积攒了足够的经验在电影中讲世俗爱情故事,也就是“通俗剧”。《大路》中有很多镜头洋溢着世间的欢乐,比如丁香与茉莉亲密以及丁香和茉莉偷看男人们洗澡的镜头,裸体的出现即是对权威的对抗(详请参见《本质或裸体》一书)。就像中世纪时期,意大利牧歌将音乐由教堂重新拉回民间,作为通俗剧的《大路》也意味着革命与世俗的完美结合。

  《大路》影评(七):绝处逢生的精气神,重倒覆辙的历史殇

  刚刚看完,打开网页看到一个新闻说,澳洲一华裔医生被一病人连捅30刀,死亡。而由于罪犯是精神病患,因此被判无罪。我于是想到了二十面相,用法律外手段、其实也就是以暴制暴来中止了一位精神病患的继续作案。

  致敬江户川乱步,为着他的良心我也要这么干。突然特别感慨,这世间不公与残酷的历史,悲哀地重复着。偏偏不是天灾的不可抗力,而是人祸的自作自受。

  我明白,电影的主题是颂扬在战争年代底层人民顽强不屈救亡图存的那股乐观积极的精气神。然而,我的重点不知为何落在了其他地方。明明不是无声片的错,却引起了我对于电影的恐慌。暴力、杀戮和死亡,可以这样没声没息地发生,就好像他从来没发生过一样。那种氛围让我又想起了《可可西里》那种恐慌,积蓄已久却又无处宣泄的安静。

  丁香和茉莉营救六人时是用剪子威胁了女佣的,这种野蛮的方式,虽则有句话叫“治乱世用重本”,以此类比可以理解,可功利主义的方法在平民百姓身上体会到了,怎么说都不仁道。而无论胡帮管卖国与否,都不能否认这是窝里斗的现实,片子塑造的反派仍然是中国人,却不是正式与日本人的抗争,这里不能不忽视历史上的1934年,也就是拍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们仍然是被吊打的状态。所以连电影都没有底气去承诺些什么。

  太过于消极了是不是。

  那么说点有趣的。整个故事,一看到男主笑我也好开心,他笑得特别好看。那个拍头摸脸顶下巴的动作,贯穿全片,其实也是那种积极向上的精气神的象征,以及在最后的升华,表达出一种精神的不倒,片子就足够好了,兼有动人与完整两者。

  也不知道是不是腐眼看人基。茉莉和丁香确定有点百合倾向啊,她俩抱在一起也就算了,互相摸脸也就算了,还摸胸啊。还有那几六个男的,一开始就很基。好了,是我有病,多说无益。

  《大路》影评(八):超越“主义”的“问题”

  孙瑜的[大路],在每个方面来说,都有成为传世名片的气质。最简单的说,影片的演员阵容中,金焰、黎莉莉(关锦鹏[阮玲玉]中刘嘉玲饰演的角色)、陈燕燕、郑君里、章志直(阮玲玉名片[神女]里面的大反派)等都是响当当的影星。而作曲聂耳就更不消说,《义勇军进行曲》即出自他的手笔。作为倾向左翼的导演,面对危亡时局,孙瑜先生仍然坚持了被诸位左翼愤青所不屑的浪漫主义精神,这点颇为可贵。从反响和实际效果等方面,比较后来许多题材类似的影片,这种坚持的价值就更加明显。然而,坚持带来的幸运,终止于日后的[武训传]。

  影片情节并不复杂:一群筑路工人和两位侠义女子,面对通敌官僚的种种破坏,坚持修好通向胜利的大路。影片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精神,足以给观众带来纷乱时局中少有的信心与慰藉。章志直和韩兰根的胖瘦组合举止夸张,灵感大概来源于西洋的滑稽影片,增添许多喜剧效果。工人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多缺点,但是他们面对分化、诱惑时,又保有难得的清醒。这些工人,都是真实可信的形象。所以,影片的真实,超越了“主义”对“问题”的钳制。试想,黑云压城、时局危亡的时候,真实的愉悦定然好过虚空的口号,毕竟这是源自内心的真实力量。

  影片中的女性形象相当值得称道,尤其是风华绝代的“体育女皇”黎莉莉,在影片中大智大勇,深入虎穴搭救抗暴被囚的工人,又擒贼擒王,直算得上女中豪。虽然影片中只有两位主要女性角色,但是她们重情重义,勤劳勇敢,表现时代女性的优秀品质无所不用其极(搜一下,发现是形容做坏事的,所以取其原意,说导演“无处不用尽心力”呵呵)。美女救英雄,这点一是当时妇女解放风气所致,二来也当有风靡一时的武侠影片的影响。音乐、侠义、浪漫爱情、忧虑时局、救亡图存……导演把多种元素妥帖地融入整部影片,足以见证其功力。而影片中男性工人洗澡,被女同胞戏耍的情节,好像跟《西游记》中八戒的行状有得一比。一大片白花花的象征力量之美的男性躯体,拿到今天,恐怕负责审查的老同志们也要掂量再三吧。这倒也从侧面佐证了“世风”是在上下(保守与开放)起伏,而不单单“世风日下”(或者更深处,性自由与政治自由的关系问题)。

  影片末尾,悲壮牺牲之后的超现实场景,清楚地指出前仆后继的抗争精神不死。这又再一次加深了影片的深意,对彷徨中的民众,好比又是一针强心剂。影片的成功,来源于多方面,就84看来,最重要的莫过“问题”对“主义”的超越。植根实际,真诚带来真实、产生了力量,最终取得成功。而反例,则不胜枚举。

  http://www.mtime.com/my/underground1984/blog/454513/#Comment

  《大路》影评(九):大路筑造者——诗情画意孙瑜郎

  当我们谈到30年代的中国电影,我们无法绕开那个特立独行的诗人导演——孙瑜。不仅仅因为他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影片,更因为他在当时的影坛筑造了一条新大路——影片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

  孙瑜所在的时代,被后来人划为写实主义时代,而孙瑜影片所洋溢出来的诗情画意,无疑使他从大主流中抽身出来,使他有了一种区别于他人的独特诗人气质。

  人物的浪漫

  我们不难想象,在那个年代,电影是一种舶来品,没有本土资源可以承继和借鉴,只能参考模仿“西洋戏”,若处理得不好,很容易变得生硬和水土不服。因此,当时的电影创作者每一步的创新都得小心翼翼。

  作为大路的筑造者,孙瑜并没有亦步亦趋,其“浪漫主义”可谓是开了当时电影的新道路。他把他的诗意融入了电影中,使他的电影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浪漫色调。

  而在他的电影里,主要用来表现这种浪漫的——人物——往往都是年轻人,比如《野草闲花》中的少爷和卖花女,比如《小玩意》中,年轻的叶嫂也要和大学生玩一把暧昧,更不用说《大路》中那群朝气蓬勃的年轻男女了——6个不吝展示青春体魄的汉子和2个千娇百媚的少女。

  这些热情开朗,乐观向上,敢于抗争的青年们,即便是那个无声的黑白的年代,单是他们的出场,就有种迷人的诗意了。《大路》一开始,导演便安排了一场类似片头曲的筑路MTV,一个个汉子赤膊上阵,敲一锤,唱一句,“轰轰轰,哈哈哈哈哈”,不知情的还以为他们在搞什么庆典活动呢。孙瑜开篇就用一种浪漫的语气告诉观众说:看我的片子,不必愁眉苦脸。

  孙瑜影片的主人公不仅有个“诗意”的外表,而且还有“诗意”的性格——乐观、积极、永远不说难。在《大路》中,主人公金哥总是带着笑容,永远有一个乐呵的表情,在城市做工被解雇的时候,辛苦干活筑路的时候,甚至被胡老板抓去挨了鞭子的时候,他都带着一种乐观的表情,而这不是傻大姐式的无知憨笑,金哥的乐呵里面甚至带点“戏谑”,对一切困苦表示戏谑和满不在乎。

  他这种乐观不是单个人的,而是充满感染力的,在《大路》里,金哥一看到谁愁眉苦脸,他就大手一抹那个人的脸,然后一敲下巴,仿佛所有的阴霾都能被轻易抹去一样。这个动作配合着滑稽的背景乐,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成为一种鼓舞士气的象征,这正是表明了金哥乐观性格的传递和扩散。

  场面与情节的浪漫

  如果在看孙瑜的《大路》之前,你已经了解过大致剧情了,那请试想一下,在那个抗战年代,一群筑路工人为了修军路,会展开怎样艰苦卓绝的斗争?如果你是导演,会用什么样的苦戏,来表现这群受压迫者?

  但当你正式看《大路》了,你就会开始纳闷,筑路也能这么美啊?

  顶着烈日,拉着铁车筑路想来绝对是毫不轻松的,但是孙瑜却将这艰苦的劳动场面描绘得诗情画意,工人热火朝天地干,《大路歌》轰轰烈烈地唱,那些因为筑路而流下的血汗——不必抱怨——血泪是用来讴歌的,全融入了歌词中:“大家一起流血汗,为了活命,那管日晒筋骨酸。”连吹口琴、敲碗唱花鼓的戏码也能一一登场上演,也只有这个诗情画意的孙瑜,才敢把人生困顿拍得如此浪漫。

  在“筑路”这种充满开拓意味的命题面前,我们看到最多的不是咬牙切齿地喊口号,我们看到的总是欢声笑语和大声歌唱。

  孙瑜不只是把主人公对付自身困境拍得浪漫,而且把主人公对抗敌人也拍得同样妙不可言。

  教训那个胡帮办的洪管事,他们采取了一种幽默的方式——金哥忽然问他:“你坐过飞机吗?”然后在洪总管和观众们的不明所以中,金哥抓起洪总管,一下扛到自己肩上,像飞机的螺旋桨一样,把洪总管转得晕头转向,而且还响起了飞机马达的嗡嗡声,洪管事的脑袋旁边还有无数晕眩的小星星在飞舞!观众看到这里想必乐了,原来对付敌人,不必板着脸皱着眉,不必“横眉冷对”,用不失幽默的方式,也能达到捉弄教训敌人的效果。

  主题的浪漫

  在以现实主义为主流的时代,孙瑜另辟蹊径,筑造了一条新路,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因此提到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时,我们无法绕开孙瑜和他的一系列浪漫电影,他善于用浪漫的表现手法,来刻画一个深刻的主题,二者的结合,使影片既深沉又迷人。

  如果只是单纯的玩浪漫,平白搞些风花雪月来,就很容易沦为“剪纸之花”——美则美矣,根蒂皆无。

  孙瑜的浪漫是根植于“对现实的反抗”之上的,他的浪漫不是无缘无故的,只不过是借用浪漫主义的方式,对一切的不公和压迫进行控诉。看孙瑜的影片,观众不会忘记笑声之外还有残酷的现实,不会忘记要与反动势力抗争到底。即使是在阴暗、艰苦的年代,浪漫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浪漫是一种鼓舞力量,浪漫使人在苦中作出乐,在眼泪中笑出声。

  孙瑜的作品大多描绘下层劳苦大众:卖花女,手艺人,筑路工人,卖唱女,无一不是弱势者,可是在孙瑜的镜头下,弱势者不再自哀自怜、多愁善感,而是认识到自身力量,挺起脊梁带着笑容,向更好的生活讨回属于自己的份额。

  孙瑜在晚年撰写的创作回忆录《银海泛舟》一书中写道:“我从小就是一个爱幻想的孩子⋯⋯在我的电影里,经常写社会下层人的苦难,但我最不喜欢、也极少写他们在苦难中消极失望。我总是鼓励他们振奋起来,不甘屈服。我深深地相信,我们中华民族有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伟大的生命力!”

  然而,当时的孙瑜并不是只受到赞誉的,相反他曾经饱受争议,其中有些评论家认为他把农村写得过于世外桃源,把残酷的战乱写成轻松漫画,他们认为这是“满含毒素的”。

  但是我却认为,如果我们听惯了铿锵有力的敲击乐,就难免接受不了轻快的口哨声,我们会因为固有的观念,将轻快视为轻浮。同样,不是只有哀苦的镜头才能表现悲壮宏大的主题的,诗意浪漫的镜头也能对主题作出真挚的情感担当。在诗化主题这一点上,孙瑜的代表作《大路》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大路》结尾的地方,因为敌军猛烈来袭,几名热血青年男女都死在了敌人的炮弹下,死在自己亲手筑起的大路上,在绝望如斯的现实面前,孙瑜却作出这样的处理——用幸存者丁香那饱含深情的视角,看着一个个不死的灵魂,从一个个死去的躯体中笑着走出来,敲锣,高歌,一路向前,仿佛从来没有过苦难和压迫。

  “轰!轰!轰!

  看岭塌山崩!

  炸倒了山峰,

  大路好开工。

  挺起了心胸,

  团结不要松!”

  大路歌响彻大地。孙瑜那份深情和悲悯,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永远有希望,我们永远有大路。

  “诗人导演”孙瑜一直坚持的,也是我赞许的,那就是——尽管现实是如此黑暗,但我仍要在黑暗中唱出一个光明来。

  《大路》影评(十):大路

  孙瑜编导的影片《大路》讲述的是一群年轻的筑路工人的故事。金哥、老张、章大、韩小六子、小罗和郑君都是筑路工人,他们在一起生活劳动,被驱赶出都市在各地修筑公路。他们在烈日下流着汗拉着绳高唱着自己编的《大路歌》,只有到小饭铺去吃饭的时候,丁香和茉莉两位姑娘的笑容和歌声才给他们带来欢乐。在全国民众奋起抗日的热潮中,为支援前方将士,工人们在金哥的领导下,赶修一条重要的军用道路。敌人阻挠修路,并利用汉奸威胁利诱工人,他们抓了金哥等人严刑拷打。工人们团结一致,同汉奸斗争,直到把公路修好。金哥等人在敌机的轰炸中牺牲了,抗敌军车却通过公路开向前方。侥幸生存下来的丁香仿佛看到金哥等人从地上站起来,肩并肩,拉着铁磙,高唱着《大路歌》昂然前进。该片是中国无声电影的巅峰之作,影片在默片的基础上,配上歌曲、马蹄声、婴儿啼哭声、众人吼声等,在声音和画面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同时,影片成功地塑造了青年筑路工人的群像,集中展示和歌颂了男性力量,表现了工人阶级所代表的不屈和民族精神,在当时意义重大。《大路》磅礴的气势,富有情趣的细节刻画,动态的镜头,象征性的电影画面,体现了导演孙瑜的电影功力,“诗人”导演的称号实至名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