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攻壳机动队 第一季》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攻壳机动队 第一季》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3-15 20:1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攻壳机动队 第一季》经典观后感10篇

  《攻壳机动队 第一季》是一部由神山健治执导,田中敦子 / 大川透 / 家中宏主演的一部动画 / 动作 / 犯罪 / 科幻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攻壳机动队 第一季》观后感(一):憂國與其苦惱

  這是個複雜到....難以寫出評論的作品

  隨便先聊聊

  與其說是cyberpunk,不如說是一種社會科幻

  背景是日本的高度經濟成長期 (60~80s)

  不管是1st的劇場型犯罪/政經勾結醜聞,還是2nd的"革命"等等,

  都在這樣高速經濟發展/政治社會不穩的背景下成立

  然而要說本作"寫實",卻又有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存在

  劇中的日本其實是既年輕、又年老,既激動、又平穩的

  I.G說故事能力不太好,常常有七寶樓台,不成片斷之感,而所謂"STAND ALONE COMPLEX"的虛構概念也不是那麼能自圓其說

  然而,劇中這個世界的確是異常的逼真,特別是2nd,不管是久世,抑或是合田都有其堅強的行動根據/原理,2nd最後一話標題:回歸憂國之路 其實已經點明了久世的行動原理

  兩大主角:笑面男雖然擁有神技的駭客技術,其對抗黑幕的舉動大抵而言是失敗的,如果沒有公安九課這類理想的"水戶黃門"/"包青天"官僚監察機構介入的話

  而"公安"會從國內諜報機構翻轉成精英監察官式的形像這點也很有趣

  士郎正宗原著中反而沒有這麼"官僚"化,或者說,原著的草薙素子對當權的態度其實是合則來,不合則去,類似展昭的自由聘僱者,而不是王朝馬漢一樣的護法 (笑)

  久世則是更複雜了,你能想像一個超人出來,一定程度統合了2ch一樣無明確秩序、指向的"網民"嗎?而且這個超人,或者英雄還是個無私的憂國志士(當然,同一個"憂國",可以用左派的詞彙,也可以用右派的詞彙)

  (石原那個天譴發言,一定程度也是立基於類似的立場上,只不過那就像是憤青一樣程度的發言)

  現實無法達成的,只好透過創作來反映了

  不知道押井守參與2nd的製作時,是不是有辛棄疾一樣的心境.....

  我個人認為後續的電影版SSS其實不太成功,講故事講得很拉雜就算了, 連帶的也拖累了主題

  或者這麼說吧,原作漫畫第二集的"素子對素子"

  本身就是士郎正宗式神祕主義惡趣味暴走後的產物 XD

  情調其實已經和第一集不太一樣了

  附,無聊的小考察

  国家と革命への省察 初期革命評論集

  「第三身分の台頭」

  法國大革命

  「支配からの脱却」

  美國革命

  「王朝の終焉」

  1911 辛亥革命

  「社会主義への希求」

  1917 蘇維埃十月革命

  「狂喜前夜」

  1922 法西斯興起?

  「神との別離」

  1924 土耳其 凱莫爾宗教革命

  「カストロとゲバラ」

  卡斯楚和格拉瓦

  「虚無の12年」

  文化大革命

  「原理への回帰」

  1979 伊朗伊斯蘭革命

  「五月革命」

  1968 五月革命

  《攻壳机动队 第一季》观后感(二):从攻壳2谈谈日本政治

  从攻壳2谈谈日本政治

  《攻壳机动队2》这部片子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算作是电影《黑客帝国》的来源,因为《黑》的导演沃卓斯基兄弟是《攻》的Fans,《黑》中世界观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参考了《攻》的内容。相对于电影版《攻》里面深奥的哲学思考,TV版的《攻》则投射出了更多的内容,尤其是《攻》TV版的第二部中对日本政治的描写就非常真实,从这部片子中我们就可以对日本当代的政治状况略窥一二了。

  按照《攻壳机动队II》(以下简称GIG)的设定,在第三次核大战和第四次非核大战之后,有大批的难民涌入日本。日本为了在国际社会上装好人,而且重建经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对难民采取了接纳的态度。可是由于战后日本的经济也开始走下坡路,难民与日本国民争夺就业机会,难民与日本国民的矛盾也日渐凸现出来。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所谓的“个别的11人”的极端组织,打着排除难民的旗号进行各种恐怖活动,借此刺激难民,激发难民自身的反抗和革命意识,人为激化难民与日本国民之间的矛盾,以达到迫使政府采取更为严厉措施来排除难民的真实目的表面上看,这只是少数难民激进分子的所为,但是随着剧情深入,一个更大的幕后操纵阴谋逐渐浮现出来。

  自从上次大战之后,美帝[①]一直以强大的军事实力称雄,但伴随着经济衰退导致国力低落。美帝为重新缔结以日本为主导的《日美安保条约》(日本人真会yy,让我想起了那个新闻联播的FLASH),做出了让国务卿紧急访日的断然决定。但是放眼国内,日本政府也处在经济不景气、难民对策迟缓、宪法第九条问题[②]等课题堆积如山,各方面的抗议激化的国事紧迫状态。针对是否与美帝重新缔结《安保条约》的问题,作为亲华派的茅葺总理和亲美派的官房长官[③]高仓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官房长官高仓与内阁情报厅长官合田一人密谋,通过病毒手段制造出并不存在的“个别的11人”组织,让他们在日本国内实施了一系列针对难民的恐怖活动,并且刺激并诱导难民采取暴力对抗行为。在造成了相当的影响之后,又继续导演了那个所谓的“个别的11人”在媒体面前集体断首自杀的行为,把日本国民与难民之间的本来深深埋藏在心底的矛盾直接摆到了桌面上,自杀的那11个人被难民们当成了英雄,以茅葺总理为首的左派内阁主张调和国民与难民之间矛盾,现在成了日本国民攻击对象,日本国民的排外意识开始高涨。

  这里就不得不谈一下这11个人自杀行为,这个可是大有来头的,它的原型就是日本的“5.15”事件。昭和7年(1932年)5月15日,以海军青年军官古贺清志中尉为首,包括陆军士官学校候补生及右翼团体青年在内的过激派袭击了首相官邸、警视厅和日本银行,枪杀了首相犬养毅。此事件暴露了当时日本政党政治的无力化,军部势力事后开始主导国家政权。昭和11年(1936年)爆发了著名的 “2.26”兵变,过激派青年军官再次攻击了首相,日本全面走上战争路线。“5.15”事件犬养毅首相被刺杀后,参与该事件的11名青年士官生被送上军事法庭,在他们基于自身信念拒绝辩护的自我陈词下,法官、检察官、报道席和旁听席的群众都被打动,最后演变全国民众规模的减刑请愿运动。到判决日9月19日为止,共有35万封减刑请愿书,而执行终审的法庭甚至还收到了一盒装有与被告同数的11根断指,令国家政权倾向于法西斯主义舆论达到了最高潮。[④]

  说到“5.15”事件以及革命问题我想来谈谈我在网上搜索5.15事件资料的时候看到的一段评论

  日本这个国家,自古以来长期处于一种绝妙的平衡之上,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Ruth Benedict)的《菊と刀》转述了日本人自己所言,称之为“各安其位”:每个阶层做好每个阶层分内的事务,每个阶层享有每个阶层应得的特权。所以这个国家,从来没有一场像样的革命运动。由此,日本人对于世界其它国家爆发的革命一直怀有一种奇妙向往心态。尤其在60年代狂热极左学生运动中,这样长年累积的心理作用表现到了极至——当时大部分年轻人向往社会主义式彻底的国家革命。

  在极左的红色浪潮中,我们可以看到押井守与宫崎骏的身影。但宫崎在成为动画人之后并未沿袭或者说是并未将这样的思想直接注入到作品之中,只是间接的转化为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仇视。而押井却一直摆脱不了自己露骨的反动热血,在他的作品里,更多的是见到如同《人狼》、《机动警察PATLABOR》(早期OVA和剧场版)那样大量的——军队开进东京、首都全面戒严、美国背后作梗、官员相互推诿、防卫厅变成卖国贼、政变者与政府军分庭抗争等令人热血沸腾的革命桥段。以至于,神山健治的攻壳TV第一季,在国内矛盾事件中雅俗共赏的顺利落下帷幕,而此后,押井参与制作的第二季,却在激化出国际矛盾的剧情中一遍一遍的涂鸦着政治:对抗、独立、戒严、核威胁冷战,最后革命……但最后的最后,革命平息,一切都没有改变,日本的社会依旧“各安其位”。

  所以GIG很多人不太愿意看,或许觉得看得累。首先因为攻壳不是给所有人的,只是给成年人的;其次GIG不是给所有成年人的,只是给对那个时代,对那些政治存有执念骨子里流着反动热血的成年人的。也如此,士郎的漫画、押井的映画、神山的SAC、押井和神山的GIG[⑤],继续的“各安其位”。

  好了,现在继续刚才的话题

  难民问题达到高峰是难民大量涌入出岛半岛,并向政府要求出岛独立。而内阁情报厅长官合田一人操纵俄罗斯黑社会与难民进行钚弹交易,促成了难民拥有战术核武器、恐吓政府、要求独立的动乱假像,再以此为借口扩充自卫队干预政局的权力,借此与美帝重新缔结安保条约结成新的日美同盟,最终构建出新的冷战格局联系一下日本现在的政治状况,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相似之处了。当前的日本,由于经济复苏乏力,国内极右思想有所抬头,而日本政府却以朝核问题和所谓中国威胁论为借口,企图扩充军备成为军事大国,并以日美同盟为基础,想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借此成为政治大国。当日本国内极右势力还不够强大的时候,日本政府通过炒作台独问题、钓鱼岛主权问题以及中日东海边界问题,企图挑动国内的对华不满情绪,为政府进一步激进政策做舆论准备。这和GIG里面揭露的内幕是一模一样的。可见GIG的导演押井守和神山健治都是持左派思想的。

  在GIG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细节。GIG中的茅葺总理是现代日本现实中少有的女性政治家,她的上台被普遍认为是多党联合执政推出的花瓶,真正的实权被把握在官房长官高仓的手里。在难民以核武器要挟政府要求独立以后,茅葺总理为防止事态的恶化决定向联合国求助,请求联合国派遣核查小组协调解决此事件,官房长官高仓就以茅葺总理违反了《有事法案》[⑥]独断地向联合国求援为由,突然发动“宫廷政变”软禁了茅葺总理。官房长官高仓准备在难民独立事件清剿结束后,让她正式下台并且来背这个屠杀黑锅的。然而,事实证明,能上台的政治人物都是不简单的。

  茅葺总理利用她手中唯一的王牌——公安九课与高仓周旋,并且在最后关头向外国政府求助,最终使得美帝的核潜艇撤退,一触即发的对难民核打击和美帝干涉内政的巨大危机化解于无形。至于茅葺总理最后是向谁求援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有人猜测是向中国,因为美帝的核潜艇的艇员就曾问过“如果飞机上有“八一”的标志怎么办”。虽然最后露面进行超低空吓阻的是涂有日本航空自卫队徽记的战斗机,但美帝核潜艇能马上撤退,相信也不排除有顾虑中国政府的介入因素。虽然GIG中的茅葺总理是左派的,但她的上台经历倒是跟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很相似。前面说了,她被普遍认为是多党联合执政推出的花瓶,其目的是改善由于腐败而下台的前政权造成的不良影响,她的上台可以说是联合执政党内部相互妥协的产物,正因为如此,政府的实权才会被掌握在官房长官的手中。

  事实上,2001年4月,小泉首相上台的时候,也是当时自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结果。当时日本自民党内最大的派系——以前首相桥本龙太郎为首的桥本派与时任首相职务的森喜朗为首的森派相互倾轧,最后的结果就是双方相互妥协,让当时没有什么实力而且属于中立立场的小泉纯一郎就任首相。不过小泉这个人不简单,他上台以后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实力,并且凭借自己在国内很高的支持率来推进改革。去年,小泉更是借助“邮政民营化法案”,一转之前由于内政外交多方面原因引起的支持率大幅下降,成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和GIG中左派的茅葺不同,小泉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右派,一直在中日海上边界问题、历史问题以及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动作不断,他任命的官房长官安培晋三更是右派中的右派,所以中日,乃至整个东亚的局势都令人堪忧

  故事的结局似乎是个好结局:公安九课所有队员安然无恙,茅葺总理重新掌权,官房长官高仓被公安九课逮捕,内阁情报厅长官合田一人叛逃未遂被公安九课击毙。但是,正如合田一人所计划的那样,中美之间冷战的格局已经形成了,而日本再次夹在两个大国之间。联想到现实的日本,积极鼓吹“中国威胁论”也并非是想当美国的马前卒,而是背靠日美同盟这棵大树,企图通过这一系列动作离间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挑起中美之间的直接对抗,以达到日本借机渔翁得利、称雄亚洲的目的。

  在GIG的结尾,押井守和神山健治再次借茅葺总理之口表达了他们的左派思想。故事的最后,茅葺在反驳高仓所谓“日本这个国家不依靠美帝是无法维持下去的”的时候,说过“一身独立,而至一国独立。[⑦]茅葺政府会一如既往,同美帝、美俄联盟、中国以及亚欧诸国保持同样的距离,依照独自的判断行为,摸索联合国的协调路线。”自从二战结束、美国占领日本以后,日本就丧失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完全的依附于美国了,这也是我国政府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一个重要理由。同时,日本人更是因此而心理不平衡,在GIG中讲出“重新缔结以日本为主导的安保条约”的话固然是yy,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人渴望主权独立的心态。如果真的像茅葺所说日本要同中美及亚欧各国保持同样距离的话,也不啻为亚洲之福了。

  总的来说,《攻壳机动队》TV版是一部颇为值得研究的片子,导演将其本人的政治理念注入到了全作之中,使得GIG被划上了很深的政治烙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GIG就是日本政治的一个缩影。

  --------------------------------------------------------------------------------

  [①] 美帝,按照GIG的说法,在第三次核大战之后美国分裂为美帝和美俄联盟。

  [②] 《宪法》第九条,二战后《宪法》第九条使日本无法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威胁日本国家安全。同时,日本人认为它象征着日本不是一个“正常国家”。

  [③] 官房长官是日本内阁中地位仅次于内阁总理大臣的二号人物。

  [④] 这个基本上是史实,只是关于参加5.15事件的人数和后面有关11根手指的事情属于虚构,是作者为了配合GIG的故事设定。

  [⑤] 《攻壳机动队》的漫画作者是士郎正宗,电影版的导演是押井守,TV版第一部(简称SAC)的导演是神山健治,第二部则是押井守和神山健治共同导演的。

  [⑥] “有事法案”是日语的说法,中国媒体根据日语翻译“原文汉字即用原文汉字直译”的原则翻译,但其实这个翻译方法中国人还是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的。按照意译,“有事法案”应该翻译成“国家战争状态下紧急法案”比较准确。有事法案被普遍认为是日本准备积极介入亚洲邻国冲突的信号。

  [⑦] 出自福泽谕吉《劝学》,当代日本政治名言。

  这个评论本是转的,但本人对其中个别内容作了调整,希望不要犯和-谐的忌讳

  《攻壳机动队 第一季》观后感(三):黑暗骑士

  久闻这部片子的大名。但总是下不了决心去看(好像看一部动漫要很费劲的样子)。放假前看了一集,感觉一般。放假回来,又看了两三集。这下看出感觉来了。是不是就像一首歌听个两三遍就会觉得好听。

  基本上是一集一个故事。在未来的世界,义体化成为常态。从肢体到大脑。模糊了人和机器的界限。素子可以从头到脚换一副全新的义体,那她还是原来那个她吗?确定她不变的东西在哪里?是她一直珍惜的那块手表吗?是记忆吗?但是记忆的篡改也不是很难的事情。一个个笑面男的模仿者在与其共享了记忆后,自发地产生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暗杀行动。在这个意义上,素子也是其中的一员。而九台攻壳车也在时时刻刻共享着记忆。为什么最后还会表现出不一样的个性。巴特使用了天然油的那台成为了具有领导气质的个性,还有一台却喜欢看书,甚至在被解体的一刻还很高兴,终于可以体会到了死亡--这个攻壳车一直无法理解的词汇。而且也学会了牺牲。这难道不是灵魂吗?

  幽暗空灵的主题曲,犀利的攻坚战,刺激的枪战,卖萌的攻壳车。巴特的铁汉柔情,素子的几乎不可战胜,课长的智谋。

  最到高潮的是最后九课的被抛弃。前面观众一直代入九课一方扫荡犯罪,因为是正义的一方背后似乎是坚硬的后盾。现在突然面临覆灭的危机。这其实是理所当然的结果。查到了上层的罪恶,他们自然要奋起反击。在素子被击中的那瞬间,一下子体会到个人力量的渺小。再牛x,也不过是政客手里的工具,在要放弃的时候,自然是毫不犹豫。

  最后一集,以德古沙的视角,看到了检方把九课的成果据为已有,然后九课却成了叛国组织。然后,他也开始了个人的复仇之路。以个人的力量,来对抗这个肮脏的世界。到这里,制裁犯罪和犯罪站到了同一背景下。他们以前所打击的犯罪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个人对世界绝望的情况下而起的,如果有别的路可以走,谁又愿意走向犯罪。

  然而,最终还是大团圆结局。九课还在,大家还在,石川开着巴特的玩笑,德古沙的犯罪也没有发生。一切不过是课长的背水一战,求得妥协。九课成了黑暗骑士中背负罪恶的蝙蝠侠一样的存在。

  《攻壳机动队 第一季》观后感(四):攻壳TV版当中的文学影视引用

  本文将涉及的是攻壳机动队TV版动画中大量出现的文学影视引用。《Ghost in the shell: Stand Alone Complex》(以下简称SAC)在今年的动画领域内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位 置,在放映中期即获得文化厅艺术赏Animation部门大奖和东京2003Animedia公募动画部门优秀赏,8亿日元的投资更保证了其相当高的素质。士朗正宗的原著漫画在政治,经济等方 面已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作为TV版的SAC,除了较全面的体现原著思想,并使其比声明卓著 的剧场版更为丰富以外,还有其他方向的大胆尝试。监督神山键治显然想在他的得意之作 中让观众们猜谜,将cyberpunk那部分敏感自省的特性淋漓尽致的发挥。于是在动画中出现 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大量引用,使得SAC在故事主线延伸,悬念塑造,思维引导等方面,形成 了另一个引人深入的探索空间。 一. 塞林格情结 首先,请一起回忆塞林格(J.D.Salinger)三部作品的名称:《麦田里的守望者》( The Catcher in the Rye),《笑面男》(The Laughing Man),《香蕉鱼的好日子》( A Perfect Day of Bananafish)。大概很多SAC的爱好者立刻就会想起些什么。SAC中几乎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塞林格作品的典故,而笑脸男人更是贯穿全剧的主线。如果你恰好 还看过塞林格最著名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下文简称为《麦》),那么隐藏的线索也将 渐渐呈现在你的面前。 《麦》的主人公霍尔顿对麦田守望者的向往,隐隐包含着一种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 奈,可当他觉得无法面对现实时,只是选择将自己变得又聋又哑,世界在他的眼中是可疑 混乱,“假模假式”的。“麦田守望者”的职责,是阻止疯玩的孩子们堕入深渊。这本书 被SAC引用的词句在11集中第一次明显的出现。 当那蓝色颜料所写的句子出现在镜头中时,估计所有小说的爱好者都会油然而生喜悦 和亲切吧!下面我们就来逐条理清SAC中出现的与塞林格作品以及其他文艺作品的联系。 A 霍尔顿与葵 11集最后,形迹被托古萨发现的葵,在消去了几个好朋友的记忆后,给他们留下了纪 念品——自己的棒球手套,镜头在怅然若矢的沉重音乐中快速拉近,手套上有蓝色优化颜 料留下来的《麦》中的名句“You know what i'd like to be?I men if i had my godda m choice,i'd just b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all.” 当然,这句话是拆开来在小说里出现的。在书第22章,被学校开除的霍而顿回到家中 ,和妹妹菲比聊天。不过显然当时的他心不在焉:“可我没在听她说话。我在想一些别的 事儿......一些异想天开的事”,“你知道我将来喜欢当什么吗?我是说将来要是能他妈 的让我自由选择的话?(You know what I'd like to be?I mean if I have my goddam choice?)”虽然妹妹不一定明白他的意思,但是他还是继续念叨:“不管怎样,我老是在 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 —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得职务是在那儿 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 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相 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I'd just b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all.)。我知道这有点 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 葵在看管所扮演的角色,或多或少仿如守望者的职责。他引导那些孩子们,避免他们 过渡沉迷网络而对自身造成伤害。可正如同霍而顿的守望者无法办任何事,只能去阻止事 情的发生那样,葵所做的,也只能是在一旁,默默的守护这这些孩子们而已。 B 棒球手套的含义 在书中,霍而顿也有一个棒球手套。那是他去世的弟弟留给他的遗物。小说一开始, 霍而顿就为这个手套为主题的一篇作文和室友打了一架。书中是如此描写这个弟弟的:“ 我弟弟是个用左手接球的外野手,所以那是只左手手套。描写这题目的动人之处在于手套 的指头上,指缝里到处写着诗。用绿墨水写成。他写这些诗的目的,是呆在野上遇到没人 攻球的时候可供阅读。他已经死了,是一九四六年七月十八日我们在缅因的时候患白血球 病死的。你准会喜欢他。他比我小两岁,可比我聪明五十倍。他实在聪明过人。他的老师 们老是写信给我母亲,告诉她班上有他那么个学生他们有多高兴。而他们也决不是随便说 说的。他们说的确实是心里话。他不仅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而且在许多方面还是最讨人 喜欢的孩子。他从来不跟人发脾气。”小说中怀念弟弟的话着墨不多,口吻也是随意的, 但却能让人深切的体会到霍而顿对弟弟的爱。 SAC中,葵在理开前,对孩子们表明需要消除其记忆,黑羽难过的说“再也不能为你在 vitual city alpha中加油了”,要求葵留下纪念品。而葵选择的,就是这只棒球手套。同 样是棒球手套,同样是带有记忆的纪念物,同样用颜料写了塞林格的句子抑或是喜欢的诗 。这其中的联系,不可谓不密切了。 C 12集中的“秘密金鱼”【Secret Fish】 在《麦》中,这是主人公的哥哥DB在没有进入好莱坞成为编剧前写的一本小说,书中 写道“最近他十分有钱。过去他并不有钱,只是个普通作家,写过一本了不起的短篇小说 《秘密金鱼》,不知你听说过没有。这本书里最好的一片就是《秘密金鱼》,讲的是一个 小孩怎样不肯让人看他的金鱼,因为那鱼是他自己花钱买的。这故事动人极了,简直要了 我的命。这会儿他进了好莱坞,当了婊子......这个DB。我最最讨厌电影。最好你连提也 不要向我提起。” 在SAC中这个故事由丢了小狗的小女孩美纪讲述,只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人称变成了“她 ”,且情节也变成了:“之所以不让大人们看金鱼,只是因为不想让大人们知道金鱼已经 死掉,并且会以为她会为金鱼的死而悲伤”。这里的秘密金鱼引用似乎没有什么过深的涵 义。但是这个小女孩的出现,以及她与塔其克马的交往,引出了素子开始关注塔其克马的 智慧增长的后话。 D 笑脸的男人 终于来到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笑脸男人(网络阴暗处的男人)那个在剧中反复出现的 标记,其上的句子在第11集才被我真正看清。“I thought what i'do was i'd pretend I was one of those deaf-mutes or Shoule I?” 正如SAC第20集中托古萨和素子之间的对话所提到的,前一句出现在《麦》的第25章后 部。霍而顿在失望的离开最后一个可以相信的老师后,对妹妹这么说:“我又想起了一个 主意,打算到了那儿,就装作一个又聋又哑的人。这样我就可以不必跟任何人讲任何混帐 废话了。要是有人想跟我说什么,他们就得写在纸上递给我。用这种方法交谈,过不多久 他们就会腻烦的要命,这样我得下半辈子就在也用不着跟人谈话了。人人都会认为我是个 可怜的又聋又哑的杂种,谁都不回来打扰我。”“我这样想着想着,心里兴奋得要命。我 知道假装又聋又哑那一节十分荒唐,可我喜欢这样想。不过我倒是真的打定主意要到西部 去。”其实早在攻壳的第一集,素子就对枪下的对手来了一句,“对世间不满的话先改变 自己,不愿意的话,就封住耳朵,眼睛,闭上嘴独自生活!”,所以,看完11之后再来重 新看前面的几集,才更是觉得导演用心良苦。线索早已从第一集就开始延伸了。 而“should I?”这句,在塞林格小说中是没有的,仿佛显示了笑脸男对其本身举动的 一种迷茫态度。这也是最让托古萨和素子疑惑的地方。托古萨提到,笑脸男人可能在遵循 一种“文学模仿生活”——“他在自问自答,是否应该结束沉默,回到这个世界?”而在 第24集中,答案的到了初步的揭示。当笑面男准备将记忆传给素子的时候,曾经针对自己 的这种心态做了分析。身为黑客的他,每天在网络上看到很多“真相”。看的越多越发觉 得世界的丑恶,不想继续看下去,而想变得又聋又哑。可是,六年过去,当他发现越来越 多的人因为自己和塞拉门的沉默而失去生命的时候,又对自己的这种懦弱提出了质疑。最 后,他选择了利用素子的危机将自己所见所闻交付素子。不管怎样,他还是站出来了 。 E 红色的猎人帽 《麦》中曾经多次提到霍而顿自己拥有这么一顶帽子是多么得意——“那是顶红色猎 人帽,有一个很长,很长的鸭舌。我发现自己把所有那些混帐宝剑都丢了之后,刚下了地 铁就在那家体育用品商店橱窗里看见了这顶帽子,只花一块钱买了下来。我戴的时候,把 鸭舌转到脑后——这样戴十分粗俗,我承认,可我喜欢这样戴。我这么戴了看上去挺美。 ”而在SAC的最后一集,那顶红色的猎人帽更是成为了素子和笑脸男人在图书馆接头的信号 ,他们在带上帽子的时候都刻意的将其反转了。当然,这么隐晦的引用,假如观者对塞林 格不很了解就很难注意到。 下面再来看看另外两部塞林格的作品。这两部作品都是塞林格“格拉斯”系列的小说 ,因为里面的人物都以格拉斯为姓,所以如此标志。《香蕉鱼的好日子》(A perfect da y of bananafish)写于1948年,可以看做是这一系列的第一本小说。小说很短,也很晦涩 。“香蕉鱼”是主人公格拉斯-西莫对一种鱼的称呼。其实,这种鱼是不存在的,只能说存 在于西莫的想象中。主人公去过欧洲战场,个性善良,信仰上帝。但其种种举止却被世人 认为精神分裂,活在不被理解的世界,大概让他觉得毫无幸福可言,所以他选择了安静的 死去。这之前,他和一个小女孩玩的时候,开心的说到了这种鱼,之后他回到旅馆,没有 惊动自己的恋人,用布包着枪饮弹自杀了。网上有一句评论,“善良者都是那些内心脆弱 的人,因为他们不能欺骗自己的心。”香蕉鱼似乎在这里是一种内心不被外界承认的美好 。在SAC中,它出现在12集那位在电子脑中放映超现实电影的导演的故事中,大概是用来表 示这位神无月涉导演不被使人理解的无奈是和格拉斯-西莫如出一辙吧。 而与笑脸男人的“Should I?”这一问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则是那位导演的意识残留在 塔其克马心中的一问了。在12集中,塔其克马将校女孩送回的时候,那不得屏幕上出现了 来回滚动的沙翁名句“to be or not to be”,仿佛是在对每一个进入这个电影世界的人 说:to be,or not to be......似乎是在对那些为电影而着迷,不愿意回到现实世界得人 发问。 在这一集中,素子和这位导演有过一段针锋相对的对话。个人认为是这部动画中相当 成功的一个地方—— “怎么样?” “我当然不会说那是个糟糕电影。不过,基本上无论什么娱乐都只是一时的,而且也 应该如此,想这种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只是一位迷住观众使其无法离开的电影,不管它 是多了不起的东西,只是有害无益” “哦,很严厉的批评呢......在这里的观众中,也有人一回到现实就会遭到不幸。如 果你把那些观众的梦想夺走,你承担得起责任吗?” “承担不起啊。正是在现实生活中拼搏,梦想才有意义.......只是把自己投射到别人 的梦想里的话,跟死又有什么两样?!” “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啊。” “如果你把逃避现实叫做浪漫的话。” 从笔者的观点看来,无论是站在麦田守护孩子们的快乐,还是变得又聋又哑对黑暗闭 口不言;是为了反抗世界的不理解而自杀,抑或是将观看电影的人们久久迷惑——都是为 素子所明确批评的。素子曾经对犯人强烈的表示过对“又聋又哑”的驳斥,也对那前卫导 演的ghost做过如上针锋相对的批评,这愈发使她形象变得冷峻鲜明了。而教本编写者洗练 犀利的文笔,更在此可见一斑。 另外一部作品就是塞林格写于1949年的《笑面男》(The Laughing Man)了。小说的 内容与第十一集有很多相似之处。一群少年,属于一个课后和星期六活动小组,组织名为 “科马齐斯”(Comanches),领队的是一位成年人,被大家称为“头儿”,他给男孩们讲 述一个名叫《笑面男》的肥皂连续剧。这本小说,在塞林格的写作生涯中被认为不怎么重 要。其中的剧情和SAC各处地方的相似之处以及惹人遐想的地方相当多,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 剧中素子曾经提到,9课早已经对这本小说进行了调查。书中笑面男的行为与笑脸男人 的行为也多有相似之处,但苏子并不认为这会为笑脸男人事件的解决提供很大的帮助。其 与SAC最大的联系,莫过于那个经常用于笑脸男人攻击时使用的logo。而其中笑脸男所戴的帽子,更是让人不自觉的想起霍而顿最爱反着戴的那顶猎人帽。所以说SAC的主线,似乎仍 在《麦》这本书中。 《麦》对读者的影响,可说是相当引人瞩目。读者几乎都成了主人公霍而顿的拥趸, 而这些人之中,又有一些成为轰动世界的谋杀事件的作案者。1989年7月18日,一位疯狂的青年在洛杉矶用手枪射死了布莱德.希伯林德21岁的女朋友演员丽贝卡。警察在凶杀现场的 祥子里发现了作案用的手枪,染血的衬衫和一本破烂的《麦田里的守望者》。1980年12月 8日,约翰.列侬和他的妻子大野洋子正准备走进自己居住的达科他大厦时,一位叫查普曼 的男子轻轻的喊了一声:“列侬先生”。随后即扣动了手枪的扳机,他一共开了5枪,四枪 打中了列侬。从此乐坛少了一位传奇人物,而这个叫查普曼的男子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 生一样,踱到一边,掏出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安静的翻阅,等待警察的到来。最后 查普曼被控杀人罪,当警察审讯查普曼试图了解他的杀人动机时,查普曼说:“我希望你 们都真心的读一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非同寻常的书里有很多答案。”1989年,迷 恋美国女演员朱迪。。福斯特的美国青年欣克利,为了引起朱迪.福斯特对他的注意,在华 盛顿的希尔顿酒店门前,向刚结束演讲的里根总统开了六枪,抓获他的警察在他的口袋里 发现了一本书,从破旧的程度,可以看出这本书被他经常性的翻阅,那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些行为,无一不在让我感受一种所谓“平静的疯狂” ,而这些谋杀者的暗杀行为,也与笑面男虽然拥有超A级黑客的水平,但仍然采用暗杀这样 的手段的动机非常想象。 《麦》真是这么富有魅力的一本书么?最后一集,完全失去同事消息的托古萨,面对 被隐藏的真实,将《麦》的书从高空扔下,却正表达了其中另一类的怀疑。反叛的霍而顿 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可疑的(当然艾利和菲比除外),而觉察到这不完美,就只能选择 逃避的态度么?如同笑脸男人退居在一旁观看闹剧的发展?象霍而顿为能够又聋又哑而快 乐不已?这都不是正确地选择。答案,都在那书的落下了。 二. 新浪潮 法国《快报》周刊的专栏记者法朗索瓦兹.吉鲁,在1958年,当克罗德.夏布洛尔的影 片《漂亮的塞尔其》和让.鲁什的影片《我这个黑人》等一批比较新颖影片纷纷出现在法国 银幕上的时候,第一次使用了“新浪潮”这个名词来谈论当时得法国电影。从1958年-19 62年的5年间,大约有二百多位新人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创造了法国电影史,也是世界电 影世上的奇迹。 值得注意的是,新浪潮产生的时期与塞林格创作《麦》处于一个时段,第二此世界大 战后,长期制度僵化的社会令青年一代的幻想破灭。整整一代青年人视政治为“滑稽的把 戏”。当时的文艺作品开始注意这些年轻人,描写他们。这成为该时期文学艺术的特殊现 象:在美国被称作“垮掉的一代”(塞林格可谓是代表人物),在英国被称作“愤怒的青 年”在法国则被称作“世纪的痛苦”或“新浪潮”(戈达尔是个中弄潮儿)。在“新浪潮 ”的影片中,从主题到情节,从风格到表现手法都带着这种时代的印痕。采用这种时代的 文学艺术产物作为SAC的暗喻手法,不禁让我联想到士朗正宗原本漫画第一页所写的时间设 定,攻壳机动队所处的时代——“各种网路展现在眼前,纵使想让成为光电的意识相同一 个方向,但这时代资讯化的程度,仍无法使孤独的个人统合成为复合的个体”。因为电子 脑的出现,所带来的社会与个体精神上的动荡,与20世纪60年代人们精神上的彷徨,颇具 相似之处。 导演戈达尔(Jean-LucGodard)的《阿尔法城》(alphaville),《精疲力竭》(A bout de souffle)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出现在SAC第3集“小小的反抗”中,巴特拿起的 电影胶带上。《阿尔法城》(alphaville)的故事,和那位意大利青年与jely的关系有着 惊人的相似。影片中男主人公Lemmy Caution是戈达尔从法国系列惊险电影中借用的英雄人物,而阿尔法(alpha)城是某集权国家的首都。在阿尔法城,计算机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大型机算计能够自动解决一切问题,一切都在计算机的掌控之下,爱和哭是不被允许的感 情。Lemmy来到阿尔法城是为了暗杀该城半是电脑半是人的领袖。但他遇到了设计Alpha 6 0的工程师的女儿娜塔莎并爱上了她。最后他带她逃走时,身后是正在灭亡的整个城市,而 娜塔莎逐渐清醒,最后说出“我爱你”几个词语。从SAC中意大利青年的收藏来看,其乃法 国新浪潮电影的忠实拥趸,而他似乎也正是以《阿尔法城》电影剧情为蓝本,要将jely带 走并教会她“爱”。另外,同样是机器构造管理的城市,SAC第11集中出现的看守所孩子们 在网络上嬉戏的虚拟城市“vitual city alpha”,灵感似乎也来源于这alpha-ville呢。 从另一个角度看,SAC中最后jely背叛青年的情节又与《精疲力竭》(A bout de sou ffle)相当相似。电影讲述的是流氓Michel因偷车而受到了警方的追捕。后来他杀了警察 ,展开一段亡命的跑路生涯。来到巴黎后的Michel认识了美国女孩Patricia并爱上她,希 望将她带到罗马。而最终,出卖Michel的竟就是Patricia。最后,警方找到Michel,将之 射杀于街头。jely最后对意籍青年的背叛,与电影同出一辙。jely似乎早已有爱的感情, 并在最后关头,说出了一句在任何电影种都找不到的对白。这似乎又是监督的一个伏笔, 暗示AI产生自主情感智慧的可能性。而在塔其克马的智慧成长过程中,这种暗示更是比比 皆是了。 大家看到这里,都会多多少少体会监督的良苦用心了。很多细节流露出了监督的倾向 以及在SAC中处处渗透的20世纪60年代的时代怀旧感。而由此也能看出,SAC教本撰写人员 深厚的文学底蕴,以及把握故事的功底。 三. 将花献给塔其克马 在令翻译头痛的第15集“机器的时间”中,塔其克马们聚在一起滔滔不绝。它们为了 自己突飞猛进的智力而烦恼,甚至为了掩饰自己智力的提高,想出要假装低智的表现以瞒 过素子观察的方法。其中有一位一直在看书的塔其克马,拿了一本叫做《把花献给艾芝农 》(Flowers for Algernon)的小说。这本书是丹尼尔.凯斯(Daniel Keyes)在1959年撰 写的一部科幻小说。丹尼尔因此成名,本故事于66年发表了长篇,更是使其获得不仅仅局 限于科幻界的拥戴和尊崇。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个智商只有六十八的低能儿——查理,整个 叙述也就是查理以第一人称所写的日记。小说叙述了由于先天弱智而受其父母冷眼的查理 ,从小受到外界的不公待遇,单纯真善良的他,总是单纯的认为世界万物都想当美好。只 是他人为自己如果能变聪明,周围得人就会更加喜欢他。于是他成为二位科学家的实验物 体,与真正的实验白老鼠——艾之农,共同接受了脑部手术。查理的日记最初是写得一塌 糊涂;但随着实验的成功,日记也越来越写的头头是道。小说的引人入胜处,在于使我们 看到了一个人的心智逐步开敞,人格逐渐成长的奇妙过程。查理由弱智逐渐变成天才,但 生活却从光明落入了黑暗。他发现原来真实社会充斥者焦虑,不安,褊狭,猜忌。而从他 人的角度看,原来善良的查理,此时却变得咄咄逼人,敏感离群。这不 完全的实验,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比查理更早进行智力增强实验的白老鼠艾之农首先死 去了。不久,智力已增进至比常人还要高的查理,开始发觉他的智能正一日一日的衰退。 当在智力攀升至最高峰时,了解到这项试验注定失败,经历种种心情转折,查理的日记开 始一天一天的退步了,但他仍继续挣扎,以无比的勇气和毅力面对这一切。可是终于有一 天,他回复到以前那种混乱的境地。而他最后所能做的,就只是把花献到艾之农的墓前.. .... 《把花献给艾芝农》得到科幻界两项至高的荣誉——雨果奖(Hugo)1960年最佳短篇 小说和星云奖(Nebula)1966年最佳长篇小说。而其在这一集的出现,也映证着塔其克马 们后来的担心。开始时塔其克马为了自己每次出勤实践的机会能够获得经验的增长而兴奋 不已。而随着时间的推移,AI智力的提高,他们渐渐意识到,智力的增进只会引起素子对 他们的怀疑,导致最终失去一切。果然,他们最终还是因为智力过于发达被送回厂家重置 了,将失去拥有巴特和寻找小狗的美纪的所有记忆。这不是和艾之农以及查理的命运机器 相似么? 监督在这里使用这本书作为塔其克马未来命运的暗示,总让人觉得有些隐隐的心痛, 送给今日之艾之农的花束,亦是送给明日自己的花束。而阅读这本悲伤的小说的塔其克马 ,是不是也隐隐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终于,这一切的伏笔在25集爆发了。看书的塔其克马 在实验室被解体,为真正体会到所谓的“死亡”而高兴。而剩下的三台,想尽办法去保护 巴特,可惜他们的武装已经完全被解除,而偶然得到的唯一弹药,也在最后关头无法发射 。面对自己的命运,看着面前圣洁的圣女像和一步步逼近的敌人,塔其克马用可爱得让人 心碎的声音发出了“神啊,为什么我们如此无力?!”的叹息。如同看到《A.I.》中那面 对仙女执着的说着“请让我变成真实的人!”亿万次的大卫,每个观者的心都在这里被紧 紧的扯动了。当然,塔其克马们比大卫幸运一点,死去前得到了素子的理解,并如愿以偿 保护了巴特。然而,无论他们多们不想忘记巴特,在他们的记忆被清除之后,在他们为了 巴特体会到“死亡”之后,又有谁能为他们献上花束呢? 综合以上SAC所涉及的内容可见,这次攻壳系列的脚本创作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最后一 集SAC妙语连珠,各国文学艺术家的名言,作品,思想走马灯一般一一登场,而听起来,这 更像是笑脸男人与素子体内的自己自言自语,连站在一旁的荒卷都说自己是“有听没懂” 。更不要说神山健治成熟运用的电影化分镜处理和菅野洋子极具电子场景感的配乐了。无 论在任何方面,《Ghost in the shell:Stand Alone Complex》都不愧为今年最具冲击力 的TV动画。

  《攻壳机动队 第一季》观后感(五):攻壳机动队:设定与哲学观

  「引子」

  攻壳一直在试图模糊人与机器的界限。

  重刷攻壳,突然发现,攻壳最喜欢描写的就是人与机械之间的微妙的情感。渴望变成机械的人与发展出个性与情感的塔奇克马,他们构成相互对立却又相互交缠的矛盾体,迫使观者去不断地重新审视“生命”的定义。

  - 全身义体化的人绝大部分身体都是钢铁,为什么不能称之为机器?

  - 基于优秀的人工智能算法不断迭代发展的AI已经具备与人自然地互动的能力,为什么仍然不能称之为一个生命体?

  正如每一项跨时代的发明都会起到革新社会观念的作用一样,攻壳所提出的泛生命化的世界观并不是纯粹的艺术创想或者哲学构想,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基于科技发展人类将不得不面对的dilemma。

  「设定」

  我们来看看攻壳的设定,同样是针对大脑的控制,区别于赤裸裸呈现反乌托邦情境的《心理测量者》——政府用摄像头监视社会人的犯罪指数这种充满1984老大哥味道的设定,攻壳表现的是一些基于现实科技的富有前瞻性的构想:

  出于人类对自身现状的不满,对增强自己耐力、爆发力、记忆力、高效计算力的渴求,人类不断地钻研用机械代替肢体、用嵌合蛋白质的生物处理器代替大脑的技术。2029年时,

  1. 义体化的全面推进,全身义体化的出现

  2. 电子脑连接的全社会普及,用于更加高效地处理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即时的信息检索、高速便捷的人际交流

  3. 电子脑毒品

  4. 电子脑硬化症

  5. 性交演变为脑交

  6. 研制出用于处理电子脑疾病的疫苗

  7. 电子病毒的空前发展,视觉信息极易被劫持

  「责问」

  1. 当医学的发展使得全身的躯干、内脏乃至大脑的替换都成为可能时,当我全身都被替换了的时候,新的我还是生命吗?

  2. 当生物计算高效处理器的实现带来的机器智能化使得机器与人的交流充分接近人类时,机器是否享有和人类一样被尊重的权利呢?

  3. DNA对于人类来说难道不也是一段被设计来自我存储的程序吗?

  4. 究竟是什么,让一块机械义体有了意识(ghost)?

  「生命观」

  正如最初始的生命也是由无生命的物质在充满随机性的化学反应中产生的一样,攻壳认为潜藏在庞大的网络之下,无生命的数据集合也能在某一个角落悄然孕育发生,形成自己的意识,游走在整个网络之中。

  随机性与错误是生命进化的一个重要要素,当代优秀的人工智能算法已经能将错误作为一个重要的输入参与到AI自我发展的迭代环节中。攻壳认为,这种从错误中更新自我的程序很有可能便是机器产生意识的突破口。

  事实上,攻壳希望表达的是一种泛生命化的哲学观。生命具有不同的形式,什么都有可能具有意识我们以为无生命的物质也许只是生存在只有自身能够理解的世界里。

  「值得商榷的意识的自主性」

  传统观点下生命之所以是生命的一个重要缘故在于,生命拥有“意识”,能够自主控制自己的行为。然而攻壳向这种人类意识的自主性提出了挑战。攻壳SAC中借笑脸男影响无数热血高涨的人类参与到“模仿犯罪”的例子指出,作为群体的人类,存在着大量非自主的无意识的行为。类似与当代评论家对“群氓”与媒介控制思想的担忧,攻壳认为人类意识极其容易因为政治家、民族英雄等等个人偶像的操纵而失控。

  「外储记忆设备与视觉拦截者带来的困境」

  如果对于生命而言,独一无二的记忆代表了独一无二的个体。那么,剥离了记忆的人如何确保自己的身份是真实而不是架空的呢呢?视觉信息被劫持的人如何保证自己眼前的是现实而不是虚幻的二进制信息呢?

  “对不起,我偷了你的眼睛”,这句攻壳里充满调侃意味的一句话,其实暗含了对人类笃信自己具有自主生命意识的嘲讽——你怎么知道自己真正地控制生活呢?

  「PS」

  攻壳SAC在主线剧情上以日本现实社会中的四大犯罪事件为载体,包括涉及企业恐吓和模范犯的格力高森永事件、具有犯人崇拜特质的三亿元事件、医商官相互勾结的药害艾滋事件和被厚生省药事审议会离奇判定为药用无效的丸山疫苗事件,借此营造了一种极其精致真实动画叙事风格,并在不断抛出的哲学对话中,让观者高速运转的大脑得到充分的按摩。=w=

  真的是超级喜欢这些充满哲思的设定呢www。去年年末热播的《黑镜》S03E04、《西部世界》都牵涉到了一些有趣的哲学话题,前者是“记忆外储”、后者是高度智能化的人型机器人,这些都带来的诸如记忆的传承是否就是生命的延续、机器是否具有生命权、什么是“我”什么是“生命”等等关于哲学基本命题的讨论。特别开心的是一直当成动作剧情片来看的《神盾局特工》最近几集也开始朝这一个方向发展,当人类沉浸在用超大规模程式构建的虚拟世界里面时,感知是否就是现实这个有趣的唯心主义辩题便又登上了台面。

  最后,与其他的科幻片常常将剧情演变为爱情、正邪对立、英雄主义等等主题所不同的是,攻壳着重于表现机器生命体的自省——面对复杂无比的未来的困惑与对合理的自我定位的孜孜不倦的探索。因此,机器生命体在攻壳里面并不承担着敌对人类的任务,而更像是一个哲学概念。他迫使人类去分析机器生成ghost的可能、去重新思考生命的定义、去接受机器意识的存在。

  攻壳描摹的,正是这种哲学困境。

  《攻壳机动队 第一季》观后感(六):思想既灵魂。

  这部。背景。为作者的想法感到佩服,真心。 思想进去网络得到永生,以前觉得很爽。现在觉得那是种煎熬。犹如超能查派那样,进入一个机械身躯又有何用,大脑的情感,肉体的触碰,舌头上的味蕾,视觉的享受,应该不会共存一体。 如果肉体上的枷锁去掉,那至少身体上的困扰没有,谁也不用为安全担忧。算了,这个就不瞎balabala了。这个是真的爽。

  ...很想说很多话,但未来这种情况也有很多,也就不继续瞎逼逼了,总之这一部给到了像哆啦A梦那样的脑洞想法。

  就我而言 人生,到该结束的地方结束就好了。 (正常死亡的情况下)

  如果联系的感情线都到头了。

  《攻壳机动队 第一季》观后感(七):最后一集

  在所有情报共享并同步的时候就丧失了单一性,而内藏于无动机的他人的潜意识中,或者是有动机的他人的意识中了

  引发动机的因素是什么?

  是否将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都看做欺骗呢?

  但是,因为我自己是电子脑化的化身一般的人,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对电子脑硬化抱有类似于恐惧的心态。

  我是将我所见到的世界展示给大家的机器。

  我将确认和传播我个人偶然得到的情报错当成自己的使命而为之奔走,

  然而彻底惨败,无垢的媒介者对社会系统得丑恶感到失望而自噤其口,

  然后我就成了消亡的媒介者正如凭借不发表新作而使其存在得以夸大的作家一样,也就是说,因为消亡而成为规定社会体系动态的媒体,最终在系统内部和外部没有留下其存在的痕迹。(这里类似于V字仇杀队)

  本来在现在的社会系统中从一开始就包含了引发这种现象的装置,我虽然不能不感到这是绝望的开端,

  素子发现了在情报同步化的尽头找回个体性的一个可能性——塔奇克马——好奇心。

  最后一集里所有难理解的对话。

  整个第一季的主线之一是共性和个性的问题,信息的共享让人们失去共性,就如当第一个笑脸男作为之后便消失不见,却涌出了无数的模仿者,使人们忘记了本来的笑脸男本身。塔奇克马自制造之日起就是一个信息整体中分立的个体,却借着个体的好奇心发展在共性的基础上叠加出了自己的个性。

  再往本质处看就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最根本的点在哪里。个体就是好奇心?好奇产生欲望,驱动个体发展出自己的个性,

  《攻壳机动队 第一季》观后感(八):ghost in the shell

  偶然发现了攻壳机动队的剧场版,95年的,所以人物画的有点丑,而且也没有我爱的塔奇科马~~~~但仍然觉得很不错~为什么之前没发现呢?

  比较喜欢它的英文名字:Ghost in the shell,还有TV版的名字Stand Alone Complex,这才能更好的表现出它像要表达的东西。

  只不过每次看的时候,都会因它而想到很多问题

  人的意识是怎么形成的呢?我和他人的区别是什么呢?

  我们的身体是我们的界限,用来区别“我“和“非我”。这个身体是独特的,起码现在还是这样,所谓整容或者用假造的替代,还是可以分辨出来,科技现在还没有达到可以完全的仿造我们的身体。

  总有一天,会发展到那样的地步的。可以由机械来代替身体的部分或者全部,还可以由着大家的喜好来改变。到那时候,区别人与人的,来表明我这个特殊的个体存在的就是所谓的自我意识,或者说Ghost吧。

  那么这个Ghost又是如何形成呢?

  每个人经历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记忆,每个人收集资讯的方式不同,并在收集和处理这些资讯的时候,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形成自己对善恶的判断。这些都是“我”与其他人之间的差别,是我独特存在的证明。

  那如果记忆出了问题呢?

  脑部的损伤,重大的打击,都可能让我们失去记忆,有时候是时间的流逝使它们自然的沉没了,那是不是代表我的一部分也就因此而失去了呢?

  如果我们得到的信息都是假的,是伪造的呢?

  那我们所形成的认识也就不真实,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自己的存在就是扭曲和不真实的呢?

  如果科技的发展可以做到通过直接作用脑部而使我们具有一些虚拟的记忆的话,“我”就是被制造出来的,这样一来,和制造出来的桌子椅子啊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这个比较让人感觉不舒服,那么和电脑比较好了。

  电脑如果拥有自己的程序来记忆,来收集和处理信息,因为不同的经历而形成了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时候它们是不是也就拥有了个性,拥有了所谓意识呢?

  如果那样也可以称之为意识的话,那么我们的意识可以脱离现在的身体而存在么?只要复制出“我”的处理模式和记忆,“我”是不是就可以脱离身体而永远存在下去呢?

  现在科技做不到,那么相信着“科技万能”的各位是否相信会有这么一天呢?

  从遥远的未来回来,意识还是不能脱离身体,起码现在是这样,当身体的机能衰退,人死亡的时候,“我”就不存在了。除了那些有名的人物将自己的名字留在历史中,将自己的思想写在书里留传给后人,“我”一另外一种形式被纪念着,证明着曾经存在过。而其他大多数的人,就直接消失了,几乎没有留下痕迹。

  开始,或者还有人记得。当那些人死去,就没有人能够作为“我”曾经存在的证明。“我”曾经做过的事情,制造的东西或许还留在世间,可是没有了“我”的痕迹,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那么“我”到哪里去了?留下了什么呢??

  基因传递么?

  我的存在由我的父母的基因再加上随机因素(确定是随机因素么?)造成的变异来决定,我的经历,我的变化都不能影响我的基因。哦,放射性的物质或许会影响基因吧。我的所有的生命过程就变成寻找另外一个人,制造出新的组合基因,传递下去。那么整个人类就是在不断的传递着基因咯,在这过程中,基因也变化着。

  现在不是有转基因么?

  这样的人为的,自然的,随机的组合下去,足够长的时间之后,人类还是人类么?

  有几个人看到现在还没晕并且想得比较清楚的可以告诉我想法么?

  Ghost in the shell只是动画片,用影像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想法,提出问题,却没有答案。剧集里一方面是高科技的幻想的场面,一方面又是熟悉的甚至有些古老的生活场景,让人觉得虚幻又真实,遥远又贴近。

  我不相信所谓鬼神,但有时也会诚心的祈祷些什么,因为觉得这世界存在很多人类解释不了的问题。即使真的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掌控这一切的话,它又是怎么出现的呢?它会让自己制造出来的玩具轻易的猜测到自己的存在么?

  自己是太过渺小的存在。

  《攻壳机动队 第一季》观后感(九):ghost&shell 笔记

  在身体可以义肢化,大脑可以电子化的时候,人会怎样?机器发展下去,会不会自行产生意识?那么,在人电子化,机器情感化之后,人和机器的区分在哪里?

  分集笔记:

  1.换脑;用别人的身体,将自己的大脑带出去;

  2.物理身体残疾,用意识+机器身体,实现生命的延续;以及身体机器化在群众尤其是信教群众中产生的伦理问题;

  3.人性机器人Jely+发展出爱的意识;爱需要独占性,把其他同类型的机器人消灭来保持自己的唯一性;机器人和人相爱的伦理问题;

  4.拦截眼,可以获取任何人看到的图像;使用电子眼的隐私问题;

  5.笑脸男黑掉电子眼和监控系统,伪造记忆;所见和回忆如果电子化了,其真实性和隐私问题;

  6.笑脸男的模仿者现象,这些模仿者,只是没有“原本”的“拷贝”;集体无意识;

  7.不断被复制,记忆同步的马塞洛,比起没有用的英雄,民众需要的是能让梦想继续下去的人偶;

  8.义体化和器官拐卖;一方面有人抛弃生物器官义体化,一方面有人移植器官,供求产生市场;

  9.聊天室:特A级技术+正义感,是引发笑脸男偶像崇拜的起点,然后无意识的模仿,观众为了完成剧本,会成为剧本中的一部分;

  10.剥皮记忆,巴特坚守的正义感:“这里不是他的丛林,是我们的城市”,最终战胜痛苦记忆和洗刷过去的迂腐的正义感;

  11.电子脑自闭症;由于电子脑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

  12.塔奇克马出走,有自主意识;沉迷虚幻世界和回到不幸的现实的选择,在于个体意志是否坚强:

  少佐:“我当然不会说那是个糟糕电影。不过,基本上无论什么娱乐都只是一时的,而且也应该如此,想这种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只是一位迷住观众使其无法离开的电影,不管它是多了不起的东西,只是有害无益”

  导演: “哦,很严厉的批评呢......在这里的观众中,也有人一回到现实就会遭到不幸。如果你把那些观众的梦想夺走,你承担得起责任吗?”

  少佐: “承担不起啊。正是在现实生活中拼搏,梦想才有意义.......只是把自己投射到别人的梦想里的话,跟死又有什么两样?!”

  导演: “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啊。”

  少佐: “如果你把逃避现实叫做浪漫的话。”

  13.电子脑发展的早起,为了支持老爸的产品宣传,自己电子脑化而被绑架受到非人虐待的惠利小姐;技术推广早期可能付出惨痛代价;不知道后来的受惠者会如何想;

  14.意识和赚钱程序融为一体,身体死亡,程序还在工作;

  15.塔奇克马的思考——程序同步,分不清是谁经历的;对巴特的记忆是特别的,产生感情;产生思想和好奇死亡是什么;以及摘一段我喜欢的:

  “0(神存在)是为了让体系之所以成为体系而建立,否定其“没有意义”的记号,模拟层面是神的话,数码化之后就是0,机器是数码化的,所以积累多少情报后,都不会产生ghost,以模拟信号为基础的人,即使电子脑化义体化,数码成分怎么增加,也不会对ghost产生影响;”

  16.前拳王变为间谍,一次银牌失利后,计划被打乱,人生其实没有变糟,是自己的不甘心让自己走上更糟的人生;

  17.英国葡萄酒基金:虽然媒体总是以被讽刺的方式在这些电影里出现,但有时利用媒体的尿性舆论牵制,也是一种手段,所有力量,看你怎么用;熟悉套路的人,懂得如何利用别人的套路设圈套;

  18.战友儿子和战友融合的记忆影响意识,人格间相互干涉;烧掉电子脑后两个人格都消失;两个ghost并存,会相互干涉;

  19.议员为了外交舆论不承认集团绑架,结果女儿被此集团绑架,为了女儿断送政治生涯;俄特工被祖国设计抛弃;解体器官和电子脑贩卖的生意;

  20.村上疫苗,电子脑硬化症;采样记忆作为证据;

  21.药品审议会理事被杀,笑脸男可以随意入侵电子眼,改变其看见的图像;采用电子眼后所见的真实性和安全问题;

  22.利用亲情害课长,少佐和笑脸男共享记忆;“只有站在高于他人的立场上时,低头才有效果”;

  23.假扮笑脸男让濑良野说出真相;理论上“任何人的眼睛都可以随意偷走”;

  24.不管替换多少义体,靠外部记忆(手表)来把能够指定“个体”的证据保存下来;

  25.塔奇克马产生了“牺牲”意识;拥有了ghost;对机器来说,不明白死亡的痛苦,反而羡慕了解“死亡”的同伴;

  26.失去shell的意识,怎样在网络中保持个体性;

  最后神一样的对话:

  葵:“无垢的媒介者对社会系统的丑恶感到失望而自噤其口,然后我就成了消亡的媒介者,正如凭借不发表新作而使其存在得以夸大的作家一样”

  少佐:“因为消亡而成为规定社会体系动态的媒体,最终在系统的内部和外部没有留下其存在的痕迹,原型的不存在,创造出了没有原型的复制品,在社会系统中,从一开始就包含了引发这种现象的装置”

  少佐:“不过我发现了在情报同步化尽头 找回个体性的一个可能性,大概是,好奇心”

  ------------------------------------------------------------------------------------------------------------------------------

  1. 笔记写完了,故事的科技背景,是生物肢体机器化,大脑电子化,打通了以模拟信号为基础的人类ghost和数码化的shell,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探索衍生的交易,恐怖主义,伦理和安全问题 ;故事的人文背景,是探讨个体性和集体性,兼有现实不变的人性,商业,媒体,政治等影射,以笑脸男事件和塔奇克马的自我进化为线索;

  2. 肉体和灵魂的二元论?

  攻壳又名,ghost in the shell,ghost泛指灵魂,是由人的独特记忆、情感、个性等一切构成的特别集合,它定义了个体的存在,即“我是谁”,shell指保存灵魂的容器,是机器也罢,是肉体也罢,是混合的义体也罢,理论上,只要保存ghost,就可以通过不断更换容器的方式永生下去;攻壳里也探讨过一些个别案例,比如,当两个ghost在一个容器里时,两个电子脑会产生相互干涉,其实有点类似人格分裂,比如,换脑后出逃,因为躯壳不重要,比如,没有身体的数据集产生了ghost,而人类DNA本质上,也就是一段自我储存的程序,那么“我从哪里来”,再比如情报同步的AI思考战车也会产生个性和个体意识、看多电影的AI机器人爱上人类……

  这种人和机器分界的模糊容易让人产生迷茫,如何界定自我,如何证明自己的唯一和真实,是赛博朋克很重要的主题,从菲利普迪克到今敏 押井守,这种边界的概念被艺术化的放大了。故事中少佐作为最早全身义体化的空难幸存者,对自己的确认和怀疑是贯穿的主线。既然记忆可以被制造和篡改,那么我如何确认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然机器也可以产生自我意识,那么没有肉体的我是不是人?还有无罪里陀古萨的恐惧,也许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所经历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虚假的,那么我是谁?

  剧场版无罪里说,人类怕人偶,也是害怕人类可以被还原成简单装置的恐惧,相信自然是可以被计算的科学信念,从而导出人类可以被还原为简单的机械零件的结论,借由电子脑和义体化复苏。妄想超越达尔文自然淘汰学说,给人装上完美的硬件,正是这一噩梦的原因。

  tv版里以搭载AI芯片的思考战车塔奇克马的视角表述了作者对人类本身的认知。塔奇克马对ghost充满好奇,认为个性和死亡是有ghost的人才有的特权,但是为什么人类独有ghost?因为0(神存在)是为了让体系之所以成为体系而建立,否定其“没有意义”的记号,模拟层面是神的话,数码化之后就是0,机器是数码化的,所以积累多少情报后,都不会产生ghost,以模拟信号为基础的人,即使电子脑化义体化,数码成分怎么增加,也不会对ghost产生影响。人类是寄宿最合理主体和意志的最小单位。

  在攻壳的解释中,标识人的个体的是ghost,而让记忆保持连续性的,是外部装置,就像少佐不管多少次更换义体,都会戴上同样的手表,资料、语言、城市、文明,都是人类的外部记忆装置,来保证某种连续和传承。

  然而,其实并不存在可以作为唯一性来标识自己存在的东西,所有的输入都是来自外界,你怎么知道,我们感知的一切,不是来自盒子外部的电子信号呢?就像十三层楼/世界旦夕之间(电影)里,我们可能只是这个虚拟程序中被创建的角色而已。那些作为外部记忆的存在,也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记号。每念及此,总是胸口涌出无限悲凉——存在的意义,恐怕只在当下存在的本身。

  少佐最后选择保持自我意识 在网络中存在,也许也是完成久世的心愿——

  “我到哪里去?”

  网络无限宽广。

  3. stand alone complex,当下网络的镜像

  当下网络,有种反智、网络暴力的病灶,同时也有着伪“独立思考”的恶疾,我在以前的文章里提到过,“独立思考”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曾经的我也是独立思考理性精神的拥虿,也许是因为那种独特的优越感,标识与人群的隔离和区分,不管愿不愿意承认,人始终是有“拥有独立个体性”的需求,而又脱离不了群居的本能向心力,只是这个人群的寡或众的区别而已。

  对于认知层次低的民众来说,简单的情报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操纵效果,大v、媒体深谙其道,了解人底层的情绪运作方式,轻易的就可以引导舆论,给其套上爱国也罢,正义也罢,任何冠冕堂皇的高帽,最后收割掉因此产生的利益。当然,舆论也是有价值、有必要的,只是看谁利用的更好。

  对于认知稍高的人群,只是建立在识破简单操纵的trick之上,而获得一种区分感,扪心自问,难道不是因为接触到更上层的信息后选择性的搬运?在小说《历史学家》里说到:“也许你相信你的选择是正确的,但你需要思考它为什么是正确的。”只是,当人们坚持着自己的相信时,究竟有多少真正经过检视?有多少真正经过思考?

  即使是操纵情报的人,也许在某些层面,依然存在着很多无意识的倾向——只要是在社会中的人,只要有欲望的人,即使是正当合理的欲望,头上都存在意识形态的鱼钩。只是在哪一层的鱼的区别。

  攻壳以塔奇克马的视角去研究人类,“你们不觉得他们虽然强调个别,却是一群没有个性的人吗?明明追求网络上的独立或自我存在的证明,以便在各自的差异中寻求价值,可是在排斥不同思想者的行为上,不一样是团结同心吗?” 难道现在网络上不是一样?我们点赞的,都是和我一样想法的,我爱你,因为你和我很像。在人群里,我们做的错都是对的,个性容易受到打压,而符合自己期待的“个性”则会受到吹捧,接受的信息越来越趋同,人就沉浸在不断证明我是对的的友好世界之中。

  tand alone complex则是另一种狂欢。原先没有交集的个体,却产生了完全一致的行动,“不存在的原型创造了没有原型的拷贝”,当所有资讯公开、透明时,也许个体的独立性将逐渐消失在庞大的资讯中,因为庞大的信息量,会让个体错将他人的动机、思想误认为是自我自由选择、独立思考的结果。而这样的结果将导致一种吊诡的一致性:每一个个体都认为自己的思想具有独立性以及原创性,所做的选择是基于自由意志的选择,但整体所呈现出来的却是大家一致的共同性。不禁想,我们在网络这一端的思考,是否真的是思考呢?人类的思考,是否也只是对信息的加工和重塑?只是人类比起现在的AI,可以跨域进行加工和联想,而能创造出更多的信息而已?

  4. 红药丸还是蓝药丸?少佐的现实主义哲学

  很多时候,我们挣扎着从一种体制中挣脱出来后,发现自己并不是越狱后的肖申克,而是THX 1138——走出地下的牢笼,地平线下是贫瘠广袤的荒漠,什么都没有。

  假设你知道现在所处的世界是虚假的,也许自己的一切也是虚假的,但是真实的世界比虚假的世界破败荒芜一万倍,你会如何选择?

  作为全身义体化的少佐,义体和电子脑,甚至电子脑内的记忆,都是军方资产,自己唯一拥有的,只有ghost而已,而这个ghost,也时常被少佐怀疑为是不是被灌输的虚拟人格,这种虚无感让少佐总是毫不怜惜自己身体的战斗——只要保留着头部,再换一副义体就行了。剥离的肉体等同了被剥离的生存实感,只剩下打击犯罪的正义或者说责任 驱使着向前,并在战斗过程中保有自己的生存原则、基于当下地继续战斗。

  有一场戏,因大部分人访问某导演的电子脑后一去不返,少佐潜入了他的防壁迷宫:

  导演: “在这里的观众中,也有人一回到现实就会遭到不幸。如果你把那些观众的梦想夺走,你承担得起责任吗?”

  少佐: “承担不起啊。正是在现实生活中拼搏,梦想才有意义.......只是把自己投射到别人的梦想里的话,跟死又有什么两样?!”

  导演: “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啊。”

  少佐: “如果你把逃避现实叫做浪漫的话。”

  外部的虚无、内在的迷茫,这一切都不构成逃避的理由,就是因为迷茫,才应该去找应走的路。自我是否存在?自己的独特性是否存在?周遭的一切是否真实?对于在盒中的我们,也许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当下的什么,定义了当下的我。

  死生去来,棚头傀儡。

  一线断时,落落磊磊。

  更多请看我的微信公众号:无彰务虚笔记。

  《攻壳机动队 第一季》观后感(十):攻壳TV1研究

  快要考试了却看不进书,于是又从新开始看攻壳。果然视觉信息比文字情报更容易接受啊。于是想认真写点对攻壳的认识,尽量不写整体感觉,写点细节就好了。今天先写第一话,以后有时间再写第二话...

  攻壳每一话的标题其实都是很有特点的,因为有人做过研究,故这里就不提太多了。第一话的标题后面有一段滚动的英文:

  Leaving a roar,helicopters fly away. Amongst the jungle of skyscrapers stands a figure, looking down from the roof edge of the highest. It's Motoko Kusanagi. At the end of her gaze is a man with huge gun, making an incredibly long leap from the roof of a buiding next to her. Heavily built, it's claer that his body is entirely Cyborged.

  大致是描写打出标题前那一段影像的内容。里面有素子姐姐的名字喔——Motoko Kusanagi~~。由于这段文字与之前影像的镜头切换高度稳合,故这段文字或许是从攻壳的剧本里摘出来的,抑或是出自其英文版小说。

  由于TV版的监督是神山,脚本也是神山。故其风格也与押井大相径庭。故TV第一话里,巴特很可爱的说了一句:

  “如果艺妓机器人只是要求改善待遇的话”

  由此可见一斑。

  之后有一段托古萨玩九厘米时被素子姐姐调戏的情节。素子姐姐开导他道:

  “你想我为什么把你从本局调来呢?有消沉的空闲的话,有没有想过用自己的特长做点贡献吗?”

  其实这里托古萨的特长指的是什么呢?当然不会是“特长”啦...从《Innocence》里边我们知道托古萨在出道前是当过一段时间的侦探的,联系其在第一话剩下部分的表现,托古萨的特长应该是指其敏锐的思维。

  那么,素子姐姐仅仅是因为其思维敏捷就把其调来吗?虽然这也是原因之一,但仅仅思维敏捷还是不够的。其实调来托古萨的另一个原因,在95电影版中素子姐姐就已经解释了:

  “因为你是这种人啊。没有非正规行动的经验 又是一个有家室的警察。除了脑部因接入网络做了必需的改造,你的身体还是原来的肉身。作为战斗单位,无论我们这样的义体人能力有多强,如果同一系统中各部分反应都一样,那便是这个系统的致命缺陷。无论个体还是集体,过于单一化只会走向毁灭。就是这样。”

  啊,关于第一话,就先说到这吧。其实我第一次看攻壳的时候,一直觉得前边几集不是太出彩,真正让我开始思考的,是从塔奇科马们讨论AI开始的。

  然后这一次再看,却对被换脑后的内务大臣,提着装有内务大臣脑的皮箱这一画面很感兴趣。人的存在果然就只是一个脑啊,更确切的说只是由大脑而产生的思考能力罢了。以致当塔奇科马们开始有了类似与人的思考能力后,观众们会开始思考什么是人?我是什么?

  那是不是说,我们的壳就不重要呢?嘛,反正相对于4位编码的碱基,或者20位编码的氨基酸而言,我在零一编码的计算机身上看不到太大的希望。甚至这4位编码的碱基能不能在30多亿年的时间里自发的进化到人类这种复杂程式,我都不太确定。总之,人这种机器太复杂太精密了。

  迄今为止的生物学的研究,几乎都只是停留在思维之下的。虽然能很细致的,甚至在分子,原子水平上解释很多的代谢pathway,但当其涉及到大脑,却也只能简单的定性描述什么部分负责什么,至于它是怎么工作的,完全不知道!

  而且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在今后也很难有很快的进步,因为人的大脑是如此的unique,几乎不可能拿其它生物来代替人类作为研究对象,而这恰恰又是目前社会伦理所不允许的...

  呵,这个题跑得还真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