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3-14 11:02: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部由列纳特·达夫列吉亚罗夫执导,彼得·费奥多罗夫 / 阿纳斯塔西娅·米库尔钦娜 / 叶夫根尼娅·马拉霍娃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一):Тихие зори寂静黎明的情绪急转

  这一段过渡剧情没几个对白,交代情绪发展和人物关系只能通过画面和动作。这里用了很多眼神带动镜头切换的技巧。凭记忆力举一例,年轻士兵走上高台,开动机枪前,回头一望,镜头一切,怀抱婴儿的母亲逃跑中也回头一看,正是之前哺乳的女性,双方对视无言,无声无息就交代了人物关系和战争造成的家破人亡。

  三星电影,俄语加一星。其他的就不多说了,各位都能判断。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二):国际电影界集体热剩饭吃u

  最近几年,国际电影界流行集体热剩饭吃

  好莱坞 星球大战5,终结者8,大恐龙6,等等,中国也有一系列,

  现在毛子也来热剩饭了,虽然是碗被普京同志亲手打倒的苏联的剩饭

  真是太有营养,太创意了

  内容基本和原版一致,不过姑娘们洗澡的镜头又一次被删掉了,为什么要说又呢?洗澡是很重要的好吗,不展示战斗毛子妹 篮球的胸脯,浑圆的pp和雪白的肌肤,怎么会让你觉得死的真可惜啊的带入感

  片子拍的像油画,和张谋谋的秋菊和父亲母亲一个风格的摄影

  对于老一代,喀秋莎,小路 能勾起无数回忆

  俄罗斯,中国,这个国家,那个时代

  又一次没有洗澡镜头,我们他们都变了吗?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三):看完后,我生气

  2015.10.3电影频道佳片有约播出。等调台过来时,节目组把本片导演和五位女主演都给请电视台演播厅的前戏差不多要结束了。

  优点:大片大片绿色森林还有宁静的村庄着实让人喜欢,配乐也好听。

  缺点:剧情和人物设定不是我所想。虽不要求是特遣队之类的精英,当然是以两名敌人为前提,但五名队员有三个纯粹是打酱油,没打一枪就死了,死的原因还莫名其妙。

  最先死,就是回去捡烟盒那个,能不能不要这么热情?话反过来说,应该怨准尉,人家忘就忘了,你念叨个没完;连带着怨那个孩子妈,就自尽那个,你不忘事不就好了;

  第二个死的是那个叫妈妈的,第一次被吓得一枪不发也就算了,第二次直接跑路,她的死半点同情都不想给。姑娘,你是来打仗的,早前难道没打过枪接受过思想教育?

  既然报信的死在沼泽,援军咋个来的?

  孩子妈眼看不活了,准尉还徒劳施救,害的热妮娅孤身引开敌军,落得惨死。这里,我特气准尉。完全搞不清楚状况嘛。

  后面,你不嚷嚷说即使被审判,也要杀了俘虏。可转眼就押送,明明路都走不成了,若非不知从哪冒出的援军,肯定白忙活一场。

  五个人有没可能干掉16人呢?不要求准尉是兰博,尽管后面下雨战胜最后五名敌人有点感觉,可敌明我暗,只要战术得当,应该不难完成。声东击西适合干掉敌军侦察兵,背后偷袭适合在行进敌军队列后面突然冒出来,你不有冲锋枪么,一梭子过去干掉七八个应该可以。反正我生气。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四):一种很深的无力感

  文前注:这只是一篇观后感

  最近看了些许部女性视角展开的战争电影,感到和以往的战争片有很大的差别。女性在战争中的形象,向来就有些丰富于男性。每每谈起女战士、女间谍,人们总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受。而战争片中的女性角色,也多承载了一些电影不一样的思考。这大概是因为,战争本身作为一种十分残酷血腥的活动,与女性代表的温柔体贴的特性所不相符合。用温润的语言来描述炙铁之间的对抗,往往是令人不舒服的。这样的观影体验中,观众不得不在痛苦中反思战争,而这样的反思总是来得更加深刻。

  但是女性在生理上毕竟还是逊于男性的,所以即使是女性视角的战争片,也大多都从脑力和勇气出发,来讲述谍战之中的女性。但是战斗民族注定是不一样的,他们用文学影视作品向我们证明了:真正的勇士,敢于描写女性在战争中正面和敌人硬刚。本就已经是香消玉勋的故事,却偏偏又置于这样一种极端激烈对抗的环境中,更加让人感到揪心。

  看完电影的人们,大多都记得对女兵们简陋的小木屋内洗澡的那一段。记得以前的时候,还有一部类似的作品在国内上映(或是电视上?),却发现人们的关注点都只在演员的胸脯上。这虽说是可悲的一件事情,但也不妨说导演的目的也是有些着力于此的。美好的温暖肉体聚集在屋内,屋外就是冷酷的战争。这些身体本应该能承载着无限的可能性,或许是许多个可爱的孩子,或许是情人眼睛中的西施,又或许是父母热切盼望着的子女。谁能够接受,短短几天之后,她们都变成了冰冷的尸体。正是这有些色欲的美好,对人性本身的肯定,才能够有力的反映出战争的反人性。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五):死很容易,活着才更难

  去电影院之前都在想,要是俄语版的就好了,可是电影票上又明明标注的是英文。当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来看了一小段广告后,突然冒出来的还是俄语,忍不住露出了没人察觉的笑。一直以来,哪怕听不懂外语,也总觉得原版的语言要精彩得多,它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是翻版后的语言无法比拟的,也许这就是语言障碍。像《三傻大闹宝莱坞》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样的电影,若是看中文版的,真觉得会有些怪怪的。

  尤其喜欢俄语,总觉得他们把舌头在嘴巴里翻滚地那么流利,发出的每一句话都显得急不可耐和咄咄逼人。就像电影的开头中士基里亚诺娃向准尉瓦斯科夫汇报的那一连串的台词,虽然没听懂,但电影院的大多数人都忍不住笑了。

  正是这段时间在看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才看了一小段,就在网上看到8.25国内公映的消息。本来是不想这么早看的,打算看完小说再去看电影,可想到电影只公映这么几天,而等网上公映或许就是遥遥无期了,便迫不及待地买了电影票来到附近的电影院。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看过的第一部苏联小说,那以后又看了高尔基的三部曲,再到《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复活》等等,可真正喜欢上苏联小说是从《平凡的世界》里提到的《热尼娅鲁•免采娃》开始的。或许是读《钢铁》时还太小接触的书本少,而读《复活》时还没有习惯去思考小说中的人和事,可在看了《热尼娅•鲁免采娃》后的那段时间里,在网上搜了好些苏联小说,像班台莱耶夫和盖达尔的中短篇选,都特别喜欢。

  总觉得苏联小说故事性特别强,十分耐看,让人拿上了就放不下还不愿很快就看到结局那般。苏联小说就像个小说中的新生儿,它少有一般西方作品中带有的浓厚的宗教色彩,而这也许和列林领导的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苏联人民推翻了旧的封建制度,他们在列林等共产主义者的号召下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抵制一切的封建事物也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有很多,可很少有完全把小说中的情节展现出来的。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小说都是几十万字,而电影就两个多小时。但还是有很多“原著党”总会吐槽这些从小说改编来的影视剧,我自己也一样。我总觉得文字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并非搬上荧幕就能体现出来的,而由于演员和导演的水平和每个人对原著的理解的不同,拍出来的影视很容易四不像。又由于片长的局限,对情节的舍弃,往往也会让没有读过原著的人有种摸不着头脑,只能看懂个大概。虽然原著还没有看完,但是这部电影版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舍弃了很多原著中的情节,让“原著党”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尽管导演努力在保留最深刻地场景。

  也许是因为中外文化的差异,形成一种类似物以稀为贵的错觉。有恢宏的场景,有丽质风光,有淳朴的人。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据说普京大帝还亲口赞扬了它。至少在电影院里的那120分钟的时间里,多次的被震撼。德军飞机偷袭,姑娘们在慌乱中应战;六人小分队一直以为追击的是两人的德军侦察兵,从树林露出来的却是一个德国分队,“1,2,3••••••14,15,16,16,总共16人!”;为了拖延德军的进程,逼迫德军绕行,姑娘们装成伐木工人,而热尼娅竟然故意跳进河里裸浴,用丽莎的话说,她真像条美人鱼。

  但是,战争终归是男人的战争,就像结局时瓦斯科夫对奄奄一息的丽达说的,“我疼,我的心疼,丽达,疼极了!我害了你们,害了你们五个。可是为了什么,就为了这十几个德国鬼子吗?”“可是以后呢?到那时也能理解为什么非死不可吗?为什么我不能把这些个德国兵放走,或者,我带着大家从西牛兴岭一直往西,去找少校,去找我们的部队。也许会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不死,却把我们的妈妈们交给了死神?最糟糕的是,我为什么活下来了,如果我真的活下来的话。”真的是那样——死很容易,活下去才更难。

  美中不足的是,看完电影本是想走路回来的,可一出电影院就发现下雨了,不得不坐车回来,而到家时已经是全身都湿透了。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六):滚蛋吧!德国军

  年纪不够大的观众应该对老苏联电影没什么印象,在老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斯科保卫战》《士兵之歌》《办公室的故事》 在中国火爆于露天电影院的时候,现在的主力观众,80后和90后根本没有出生,哪怕后来在电视上补看过,估计兴趣也远不如老港片,毕竟,那个时代已经远去,苏联已经变成了独联体,我们也进入到富足年代,那种恢宏肃穆以赤红热血为底色的苏联流行文化早已辉煌不在,少人问津了。

  不过,这并不代表一种文化就此消亡,就像中国的武侠片,美国的西部片,欧洲的文艺片和日本的幕府片一样,曾经成就更高的苏联战争片也不肯随岁月老去,而是经历一段沉迷,在漫长的寒冬期后春风吹又生了,这一股复兴的浪潮,就包括《布列斯特要塞》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边疆》,还有即刻在国内大银幕上炸裂的新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要说当年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称得上是红到发紫,从小说到电影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片中那些热情奔放又饱受战争摧残,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姑娘,是那么的美丽,性感,生命的热力与战争的冷酷凝结成铁血的诗篇,构成了苏联电影独有的战争美学,如今,苏联没有了,但这种精神依然是中俄两国血液中流淌的基因,在当下的俄罗斯电影,中国电影中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当然,对于现在的中国观众来说,经典已成往事了,大家要面对的,是一部全新的电影,一种全新的体验。而影片也确实做到了与时俱进,没有因为坐拥一个超级的战争IP就裹足不前,新版在充分还原小说精髓,提炼情感内核的同时,在战争场面的制作,视听语音的冲击方面,立足本土的美学特色,加上大量现代技术的包装,其商业娱乐功能已经不输于好莱坞战争大片了。好莱坞这些年也专注于小鲜肉们的偶像科幻片和高大上的特技英雄片,战争片很少,质量也差强人意。爆米花吃多了会腻,而俄罗斯电影在这方面是始终领先的,够火爆也够冷酷,每一帧画面都有浑厚的史诗气息,透着彪悍和刚硬,让人莫名的振奋。

  如果是从未接触过小说电影电视剧,观看本片时肯定会被震撼到,五个姑娘在密林中一边歌唱,一边用子弹与敌人交火,面对生与死是如此无畏,又带着对生活的深深热爱,命运的感悟。难得的是在这个把女兵的刚与柔发挥到极致的电影,还有接连不断异常经常的战斗场面,就像《七武士》一样,运用场面调度和氛围营造,小规模战斗也产生了千军万马般的观感。

  从女兵们的热血与浪漫的混搭状态,美妙的曲体与呼啸的死神共舞,这样的励志意义似乎和《滚蛋吧!肿瘤君》颇为相近,以浪漫主义的视角去轻蔑强大的敌人,这样的生死观,在格调上其实是一致的。

  正如前文提到了,新一代观众是不幸的,他们没赶上一个电影的丰收期,看了太多跟风投机没有灵魂的苍白之作,但他们也是幸福的,和老版相比,新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已经是鸟枪换炮,规格巨大了,代表了当下全球战争片的顶级水准,娱乐性和感官体验不可同日而语了。电影,始终还是要往前走,就让经典留着那里,送别静悄悄的黎明,迎来一个年轻的时代。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七):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首先是祖国

  涉及政治题材的电影,总有种缺乏张力的感觉。因为太敏感,不可避免地会被束缚。在经典还是保守的选择上,本片注定只能是后者了。人物的塑造过于扁平化,为了塞进各位主角的浪漫回忆,整个叙述也是断断续续,有种强行制造感动的嫌疑。而影片到最后男主的开挂,只能说是电影本身需要一个结尾了。

  电影中丽达面对准尉的自责时说的,不必这样,我们在保卫祖国,首先是祖国。这是本片中的亮点,也是老片拍出新含义的突破点了。主角之一的丽莎是因为富农成分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而嘉莉娅的母亲的那一幕则不难让人联想到国内的政治恐怖。 是因为这句话,让故事凄美而高贵了起来,躺在女军人身下的静静湖面和广袤山林变得那样美丽而凄婉。

  诚然历史并不全是光彩,生命却还是要讴歌。历史不该被遗忘,国内的战争题材片有任何一点突破,我也一定会去支持。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八):自律与勇敢

  一个指挥官带着一群基本没有开过枪的女战士守卫着通往战略点的一个村庄,在得知敌人要秘密进攻战略点,指挥官带上女战士去阻击,女战士们全死光了。但这部电影不是在描述战争场面,而是在悄悄地讲述自律。指挥官可以选择放过敌人,毕竟敌我悬殊,毕竟战略要点也会有重兵守护,毕竟带的女兵都没有经验,但他却鼓励着部下,身负重伤只剩他一人的时候也没有放弃,最终生擒剩余的敌人。

  而且在敌人把部下都杀掉的情况下,在空无一人的森林里,即使满怀恨意,指挥官还是遵循着不杀俘虏的原则,押送敌人回根据地。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感情蒙蔽,被情绪牵着鼻子,但应该时时提醒自己保持着一份自理,一份清醒吧。

  电影中的女兵们都是勇敢的,向每一个保卫国家的先烈们致敬!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九):俄罗斯的美丽还在消亡

  9.2晚央视6套黄金时间播的就是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那天很想看,不过由于白天玩的累了所以错过了这么一部经典的影片,我在想那个晚上要是做个好梦似乎可以稍微弥补这样的遗憾。

  很多人是在和72版的比较的情况下看这部电影的,72的我也以前在网上看过几秒钟一个姑娘站在山坡上用稚嫩而又坚毅的目光望着远方,由于画质不好我就放弃了。那么就这部电影在不作比较的情况下谈谈看法。

  一,影片整体给人的感觉就像有几个姑娘们的脸一样是稚嫩的,表现美的时候不够彻底,在姑娘们死的时候那种悲惨又表现的稍微柔弱,显然这样的以小见大的战争片,美就要美的干脆,美的无暇,而悲剧也要悲的彻底悲的疯狂,因此,可以说这部影片导演的功力应该说欠火候。

  二,演员的表演还值得肯定,首先是她们打下敌机时候的动作表情是不错的,后来就是她们的小分队遇到敌人也就是影片的主要部分的时候她们的紧张,笑容,还有真正杀人时的颤抖都是表现得当的,当然还是有些不够强烈。作为男主角,个人认为影片有些美化他,他太遵守国家法对待战俘公约,第一次表现在姑娘们打下敌机时有兴奋转为愤怒,第二次就是结尾居然没干掉那三个鬼子,而且是晕晕沉沉的拿着枪对着 三个鬼子差点晕过去,在一些西方国家描写的二战电影里,苏联对待战俘是不可能有这样子的,甚至说在战争里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而这种美化可能是原文就有,不然结局也许不是这样。对于男主角,值得肯定,但是还是不够饱满,他镇定冷静,但是这样的一个准尉让人记住的表情不多,他的表情应该再放一点,即便是说铁路真的比得上五个姑娘的命吗这样撕心裂肺的话时表情依然变化不大。

  四,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出彩的地方还是小说改编而来的剧情,虽然电影本身也不错,但是显然小说的张力更大,主旨表现的更彻底,很遗憾今年的这部电影还差那么一点点。电影的剧情简单直白,但是将这样简单以小见大的战争描写的这样曲折伟大足见小说作家的功力。他不可以讴歌几个姑娘的伟大,甚至她们死时也不肯将镜头多停留在她们身上多一秒,但是在她们还活着的每一秒,她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是无比的美丽。她们身上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气质,一种刚毅的美和像大森林一样的和谐的情怀。

  说实话,对电影的要求有些过高,但是这部电影没有让我失望,在两个小时他表达了那种作家原本寄托的东西,尽管稍微逊色了一点点,但是在战争片里即便如此也是不错的。

  最后结尾是相当不错的,又来了五个姑娘,她们和刚刚被战争摧毁的那五个姑娘一样,美丽纯洁。

  但是战争还在继续,美还会被摧毁!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十):少女之鲜血,史诗之静美

  花样少女与失意大叔,枯槁生活与欲望波澜,安谧森林与重重杀机,幽僻小村与世界大战……这是电影新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所展现的图景。

  这部电影是用少女鲜血浇灌而成的一部史诗,它以一种让最美丽的生命破碎的形式,来展现战争的残酷。让人在回望之时感慨生命之轻盈与沉重,反思人类之苦难与救赎。

  故事发生于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邻近车站的一个村庄中,所有年轻男人都在战争中身亡或上了前线。守卫的车站的士兵,往往被村中的豪放女请去家中饮酒作乐。这让统领这群士兵的准尉瓦斯科夫很抓狂,他几次三番写信给上校,要求派既不喝酒又不跟女人睡觉的士兵前来守卫车站。结果,他等来了的是两个高射机枪班的女兵。

  这些女兵个性鲜明,她们叽叽喳喳,让这个原本因战争创伤而死寂的村庄瞬间活了起来。冷面刻板的中士基里亚诺娃、坚强沉静的下士丽达、热爱文学的索妮娅、淳朴莽撞的里莎……后来,热情美艳的热妮亚又加入其中。作为女兵的直接上司,瓦斯科夫在姑娘们面前显得呆板而笨拙;而作为村子里唯一的年轻男人,他又不可避免地成为被谈论的焦点。这样一种奇怪的格局,为影片平添了趣味。

  在电影中,几乎每个角色都背负着战争所带来的苦难。作为男主角的瓦斯科夫,一反传统“高大英俊”的形象,而是卑微木讷。他在战场上成了英雄,却因分离太久,回家时妻子与人私奔。丽达的丈夫死于德国坦克的炮火中,幼小的儿子牵挂她的心。热妮亚全家被德国人打死,他喜欢的英雄也早有家室。索妮娅是莫斯科大学的大二学生,家乡沦陷,家人又都是犹太人……影片穿插讲述每个人的故事,每个角色都是时代的切片,展现出战争所造成全方位的破坏。

  姑娘们终究是一群战士。当德国人的飞机来村中扫射时,女兵迅速进入阵地,有人牺牲了,丽达则击落了敌机。泪水与欢呼中,瓦斯科夫对她们刮目相看。他们也真正开始了并肩战斗的日子。

  在影片中,森林阻击战被着重处理。丽达发现了两名德国空降兵,瓦斯科夫率5名女兵组成的小分队前去搜寻。然而,当他们布好阵势准备擒获德军时,发现对方根本不是两个人,接下来也就成为一场敌我力量悬殊的阻击战。瓦斯科夫率领女兵与德军斗智斗勇,艰难搏命。为了迷惑敌人,热妮亚在十几米外德军的枪口之下,跳到湖中游泳,这一幕电影表现得极为精彩。她那美丽而富有弹性的身体,平静地在水中游弋,高生呼喊着虚构出来的情人名字。虽然故作轻松,但心中紧张到极致,她的手颤抖着,到水边几乎双腿都动不了。所谓“从刀尖上跳舞”,还有比这更好的演绎吗?

  这些可爱的少女,一个一个香消玉殒。索妮娅,她还根本不懂得战斗,随身携带的《普希金文集》终于没能拯救她,她被匕首刺死。热妮亚为掩护战友,引走敌人,藐视对方黑压压的枪口,至死眼睛都不眨一下。丽达重伤之后,举枪自戕。里莎则被沼泽吞没,死在了求援兵的半路上。最后,瓦斯科夫凭着一口气,奇迹般地取得了胜利,那些女兵却永远地沉睡于森林之中。

  影片中穿插着不少关于诗歌内容。比如,索妮娅喜欢吟诵普希金和叶赛宁的诗。在小站上,她和路过的士兵全然不顾催促的哨音,而在热烈地讨论着文学。在沮丧和迷茫时,她给人们读:“我是荒原中的一个播种自由的人,/我出去得很早,在黎明的晨星之前;/我用清洁而无罪的手,/在被奴役的田畴上,/撒下了有生命的种子——”这不是标签,而是标明深厚的俄罗斯文化是抵抗外敌入侵的精神内核。同时,诗歌也是让人从战火中获得慰藉与救赎的一条路径。

  这部电影电影的另一个特色还在于一个“静”字。电影处处显示了村子、小站和森林的静美。而女兵的叽喳和偶尔的舞会,也是“鸟鸣山更幽”。那缓缓的流水,清晨升起的雾霭,都是一种忧伤的背景。生活如此安静,生命如此安宁,而为何要用战争来破坏她、戕害她、荼毒她?

  2015年新近上映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新版。相比于1972年的旧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新版进行了年轻化处理,还加入了3D效果,更符合了现代人的观影习惯。影片的故事有着真实的背景。在原著小说中,瓦西里耶夫是这样写的:“战士们回来了——用生命的代价——这并未夸大,亦非比喻,而是实情:1922、1923、1924、1925和1926年出生的小伙子活下来的只有百分之几;瓦西里耶夫出生的年份以及相近的年份活下来的只有百分之三。换句话说,每一百个上前线的小伙子中只有三人生还。战争中,有八十万妇女在武装部队中服役,她们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战斗,和男人一样,担任着各种危险的任务,狙击手、机枪手、侦察兵、坦克兵和飞行员。其中有四十万人永远地躺在冰冷的土地中。”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铭记那些战火与苦难。那些小伙子和少女们血流如注、如光、如雨,在通往和平的荆棘之路的两旁,是他们用鲜血所浇灌出来的植物。植物常绿,给世人永久之提醒,也是人类世世代代之忧伤。一如热妮亚所唱的那首歌: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

  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

  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

  跟随我的爱人上战场。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